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源区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141
1
作者 郑红星 刘昌明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5-590,共6页
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与特定的径流补给条件关系密切。在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本文根据黄河源区主要测站1952~1997年的月天然径流... 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与特定的径流补给条件关系密切。在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本文根据黄河源区主要测站1952~1997年的月天然径流资料,分析了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变化幅度等特性。结果表明:1)黄河源区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20世纪90年代和70年代较为接近,而80年代则与60年代较为接近。2)90年代的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汛期径流量的减少;3)玛曲水文站径流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集中度以及相对变化幅度都略高于唐乃亥,而绝对变化幅度则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内分配 径流 黄河源区
下载PDF
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及其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曾永年 冯兆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8-211,I0001,共5页
沙漠化过程不仅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地球表层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沙漠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汇效应有重要的影响。结合黄河源区沙漠化过程的定量研究,探讨土地沙漠化过程对高寒草甸... 沙漠化过程不仅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地球表层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沙漠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汇效应有重要的影响。结合黄河源区沙漠化过程的定量研究,探讨土地沙漠化过程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1990—2000年黄河源区沙漠化不仅表现为面积的扩展,而且表现为沙漠化程度的加重,沙漠化扩展和程度加重面积达1 067.69km2。根据野外实测土壤剖面样品的理化分析测试确定的不同沙漠化土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结合沙漠化土地的变化,获得从1990—2000年黄河源区沙漠化导致土壤有机碳流失量达4.11×106t,每年从土壤中流失的有机碳平均为0.41×106t。认为自然与人为因素导致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影响了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而且将由碳汇转变为碳源并对全球气候的变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沙漠化过程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黄河源区达日至玛曲段近50年径流量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26
3
作者 姜世中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1-228,共8页
本文提出了用于长时间序列变化趋势预测分析的局部主周期分析方法,并依据黄河源区达日至玛曲段1956-2000年长时间序列径流量实测资料,对天然径流量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作了实例分析预测。结果表明:①径流量序列具有多... 本文提出了用于长时间序列变化趋势预测分析的局部主周期分析方法,并依据黄河源区达日至玛曲段1956-2000年长时间序列径流量实测资料,对天然径流量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作了实例分析预测。结果表明:①径流量序列具有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并且存在3.2a、7.5a、19.5a和36.5a左右的主周期。②径流量变化趋势为:在1956~1969年偏多、1969~1975年偏少、1975~1986年偏多、1986~2004年偏少、2004~2017年偏多、2017~2020年为平水期。1986年以来出现的枯水期,在2004年左右以后将得到改变。③径流量年际变化主要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所致,人类活动作用不显著。④主周期具有时效性,只有在一定时段内才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若尔盖高原 局部主周期 径流 趋势 小波分析
下载PDF
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的数量和动态 被引量:30
4
作者 尚占环 龙瑞军 +3 位作者 马玉寿 张黎敏 施建军 丁玲玲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317,共5页
对青藏高原黄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的土壤种子库土样用土壤分析筛进行浓缩,并以萌发法分析土壤种子库萌发种子数量和动态.结果表明,孔径0.25~2mm的土壤分析筛分离土样中萌发种子可达萌发种子总量的85%~97%,而小于0.25m... 对青藏高原黄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的土壤种子库土样用土壤分析筛进行浓缩,并以萌发法分析土壤种子库萌发种子数量和动态.结果表明,孔径0.25~2mm的土壤分析筛分离土样中萌发种子可达萌发种子总量的85%~97%,而小于0.25mm的土样中未发现种子.因此,用0.25mm孔径大小的土壤筛对高寒草地土壤种子库土样进行大规模浓缩是一种方便、可靠的方法.4种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A:未退化草甸;B:轻度退化草甸;C:中度退化草甸;D:重度退化草甸)的土壤种子库在实验室条件下萌发的种子数量分别为:A1194~3744粒/m^2,平均2421.3粒/m^2;B5376~10912粒/m^2,平均7786.7粒/m^2;C2304~13216粒/m^2,平均8695.5粒/m^2;D4768~12352粒/m^2,平均8125.9粒/m^2.除样地A外,其它3个样地的可萌发种子数量差异不大.单子叶植物种子在培养到d 10左右开始萌发,双子叶植物在5~7d内开始萌发,前者3wk后基本不再萌发,后者5wk左右停止萌发.4个样地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主要集中在第2~3周,并表现出近似单峰型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黄河源区 退化高寒草地 土壤种子库 萌发动态
下载PDF
黄河河源区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39
5
作者 蓝永超 文军 +4 位作者 赵国辉 沈永平 胡兴林 畅俊杰 马建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5-182,共8页
利用黄河源区有关水文、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对河源区各分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各分区径流深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器测资料以来的近50a间,河源区气温与全球变暖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各区平均气温均呈不同程度的波动上升态... 利用黄河源区有关水文、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对河源区各分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各分区径流深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器测资料以来的近50a间,河源区气温与全球变暖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各区平均气温均呈不同程度的波动上升态势;而降水量的变化比较复杂,区域性差异较大;河源区径流的变化与降水量、气温的变化之间存在较显著的非线性关系.由于气温的持续上升与主要产流区降水的持续减少,区域径流量呈持续减少的趋势.总体上,河源区各分区径流对降水变化的敏感程度要强于气温,但吉迈以上区域径流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要强于其下游其它两个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源区 径流深 降水量 气温 全球变暖
下载PDF
基于UAV技术和MODIS遥感数据的高寒草地盖度动态变化监测研究——以黄河源东部地区为例 被引量:24
6
作者 葛静 孟宝平 +8 位作者 杨淑霞 高金龙 冯琦胜 梁天刚 黄晓东 高新华 李文龙 张仁平 王云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2,共12页
利用黄河源东部地区野外实测样地数据和MODIS卫星遥感资料,结合农业多光谱相机(agricultural digital camera,ADC)、普通数码相机(Canon)、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等设备获取的高寒草地盖度数据,构建了基于MODIS NDVI、EV... 利用黄河源东部地区野外实测样地数据和MODIS卫星遥感资料,结合农业多光谱相机(agricultural digital camera,ADC)、普通数码相机(Canon)、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等设备获取的高寒草地盖度数据,构建了基于MODIS NDVI、EVI的草地盖度反演模型,比较分析了不同草地盖度监测方法的精度,确立了黄河源区草地盖度遥感监测的最优反演模型,并分析了研究区近16年草地植被盖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MODIS NDVI与基于UAV相片计算的草地盖度间的相关性优于MODIS EVI,而MODIS EVI与ADC和Canon照片计算的草地盖度之间的相关性则优于MODIS NDVI;2)就Canon和ADC方法构建的草地盖度反演模型而言,前者精度远高于后者,普通数码相机方法更适宜于高寒草地植被盖度的估算;3)对比分析两种植被指数与Canon相机、ADC和大疆(DJI)无人机航拍(航高30和100m两种方法)相片计算的草地盖度之间的关系表明,MODIS NDVI对航高30m UAV航拍相片计算的盖度数据的响应最敏感,基于UAV航高30m的相片和NDVI构建的草地盖度反演模型最优;4)黄河源东部地区2000-2015年间草地盖度稳定不变的区域达71.46%,多分布在东南部;呈增加趋势的区域占研究区草地面积的22.01%,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增加幅度呈减少趋势;盖度减少区域零星分布在黄河源北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仅占研究区草地面积的6.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草地盖度 反演模型 MODIS 无人机 动态变化
下载PDF
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地植物种间联结性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徐松鹤 尚占环 +1 位作者 马玉寿 龙瑞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22-1227,共6页
应用方差检验和2×2列联表方法,对青藏高原黄河源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的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物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明显影响到其植物群落物种间的联结性和关联程度;随着草地退化程... 应用方差检验和2×2列联表方法,对青藏高原黄河源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的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物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明显影响到其植物群落物种间的联结性和关联程度;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群落中主要优势物种的总体种间联结性由显著负相关过渡到无关联,具有相同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的物种则由互生转为竞争的关系;以毒杂草为优势的重度退化高寒草地黑土滩"植物群落的物种间关系随机性较大,物种构成不稳定,它属于一种不稳定的次生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退化草地 黑土滩 种间联结
下载PDF
黄河源区藏嵩草沼泽化草甸地上生物量及营养季节动态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吴海艳 马玉寿 +4 位作者 董全民 孙小弟 施建军 王彦龙 盛丽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12,共5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对黄河源区广泛分布的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沼泽化草甸在禁牧封育和自由放牧利用状态下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和营养的季节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禁牧封育草甸和放牧草甸从8月-翌年4月地上生物量均呈下降趋...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对黄河源区广泛分布的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沼泽化草甸在禁牧封育和自由放牧利用状态下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和营养的季节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禁牧封育草甸和放牧草甸从8月-翌年4月地上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其自然损失率分别为46.2%和49.6%。封育草甸的生产力1-4月、4-5月的自然损失率分别为5.1%和5.9%;草甸进入放牧利用后,放牧草甸牧草相对于封育草甸牧草的实际利用量约占4月草地地上现存量的48.4%,约占8月草地地上生物量的24.4%。放牧草甸牧草营养成分从8月到翌年1月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增加。该草甸在夏季属"氮碳"(NC)营养型,在冬季属"碳"(C)营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藏嵩草草甸 地上生物量 营养成分 季节动态
下载PDF
黄河源区水文预报的关键科学问题 被引量:15
9
作者 雍斌 张建云 王国庆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9-171,共13页
黄河源区水文预报对龙羊峡、刘家峡等黄河上游梯级水库群的洪水资源化调度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防御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降水的地面观测严重匮乏、且缺少适用于高寒山区的专用水文模型,源区水文预报成为长期困扰黄河... 黄河源区水文预报对龙羊峡、刘家峡等黄河上游梯级水库群的洪水资源化调度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防御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降水的地面观测严重匮乏、且缺少适用于高寒山区的专用水文模型,源区水文预报成为长期困扰黄河洪水/径流业务预报的难题。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高海拔缺资料地区的降水观测与降水预报、寒区水文模型构建与气象水文耦合系统集成、高原降水发生的气象成因与形成机制3个方面,评价了黄河源区水文预报的当前现状与技术水平,提出了黄河源区水文预报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指出新一代多源降水信息融合与同化、高寒区特殊产汇流模型构建、无缝隙气象水文集合预报、强降水与连阴雨的多影响天气系统解析等,是当前黄河源区水文预报的研究重点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预报 降水 水文模型 天气系统 气象水文耦合 黄河源区
下载PDF
面向对象的黄河源典型区湿地信息提取 被引量:8
10
作者 安如 陈志霞 +5 位作者 陆玲 杨仁敏 李晓雪 吴红 龚天宇 曲春梅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5-360,共6页
以黄河源玛多县为实验区,遥感TM影像和DEM为数据源,在研究区湿地定义、成像机制及其地学规律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湿地遥感提取的分类体系和湿地信息提取的有效特征(包括光谱、纹理、地形和结构特征),并构建了面向对象的遥感湿地提取方法... 以黄河源玛多县为实验区,遥感TM影像和DEM为数据源,在研究区湿地定义、成像机制及其地学规律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湿地遥感提取的分类体系和湿地信息提取的有效特征(包括光谱、纹理、地形和结构特征),并构建了面向对象的遥感湿地提取方法.实验显示:该方法湿地提取的总精度为90.13%,Kappa系数为88.33%,比常用的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方法和决策树分类结果的精度有较大提高;采用该方法可以减少目视解译的工作量和主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信息提取 面对对象 黄河源典型区 TM影像
下载PDF
黄河源区现代沙漠化过程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晋昌 杨永刚 张彩霞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8-92,共5页
以青海玛多县为例,通过数学模型和因子分析法对黄河源区现代沙漠化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基于对该区的实际调查,认为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均风速、总人口、牲畜数量和工业总产值可能是影响该区沙漠化的因素... 以青海玛多县为例,通过数学模型和因子分析法对黄河源区现代沙漠化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基于对该区的实际调查,认为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均风速、总人口、牲畜数量和工业总产值可能是影响该区沙漠化的因素。1976-1994年期间,研究区沙漠化总面积呈迅速扩展趋势,沙漠化程度呈加重趋势。研究表明:研究区沙漠化总面积扩展的主导因素为人为因素,比重为72%,主要表现为人口压力的增大和工业的发展;沙漠化程度加重的主导因素为自然因素,比重为82%,主要表现为趋于暖干的气候;从沙漠化面积和程度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应为主导因素,比重略大于62%,人为因素略小于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沙漠化 影响因素 数学模型 因子分析
原文传递
黄河源地区近地面逆温层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金青 聂永喜 周措毛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0年第2期78-82,共5页
利用黄河源地区达日国家基准气象站2008~2017a近10a的探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黄河源地区近地面逆温层特征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黄河源地区逆温层的出现频率、厚度、强度在不同时次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2)云量的多少、低空风速的大... 利用黄河源地区达日国家基准气象站2008~2017a近10a的探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黄河源地区近地面逆温层特征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黄河源地区逆温层的出现频率、厚度、强度在不同时次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2)云量的多少、低空风速的大小对逆温的产生及强弱直接有关,逆温层下常伴有露、霜、雾等天气现象出现,逆温层上下空气湿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别;(3)黄河源地区的逆温是在气候背景、地理条件、天气条件共同影响下,地面辐射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地区 逆温层 形成原因
下载PDF
基于NOAA-AVHRR的黄河源地区草地变化与人文因素作用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戴激光 郭万钦 杨太保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6年第1期109-112,108,共5页
利用1992-2000年NOAA-AVHRR数据,研究了黄河源地区草地变化的过程和模式。同时,通过对1992-2000年社会经济数据的分析,对黄河源地区人类活动的强度进行了相应的探讨。结果显示,在1992-2000年间,黄河源地区的人类活动不断加剧,而草地面... 利用1992-2000年NOAA-AVHRR数据,研究了黄河源地区草地变化的过程和模式。同时,通过对1992-2000年社会经济数据的分析,对黄河源地区人类活动的强度进行了相应的探讨。结果显示,在1992-2000年间,黄河源地区的人类活动不断加剧,而草地面积明显减少。对两者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草地的变化与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数量及地方财政收入之间具有不同的线性相关关系。总体而言,人类活动的加剧是影响黄河源区草地变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地区 草地变化 人文因素
下载PDF
近40年黄河源区气候要素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44
14
作者 徐宗学 和宛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06-913,共8页
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对黄河源区13个气象站点1959—1997年日照、气温、降水、蒸发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黄河源区年平均日照时数表现为微弱的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明显的从北部向南部减少的态势,变化趋... 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对黄河源区13个气象站点1959—1997年日照、气温、降水、蒸发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黄河源区年平均日照时数表现为微弱的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明显的从北部向南部减少的态势,变化趋势从中部向西部、东部、北部逐渐减少;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空间分布规律从西向东、从南向北逐渐增加,变化趋势为中部、南部地区上升趋势最小,北部、东部、西部上升幅度较大;多年平均降水呈较弱的下降趋势,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变化趋势表现为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年平均蒸发量的下降趋势幅度较大,空间分布规律从北部向南部逐渐减少,变化趋势表现为大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以北部地区最为明显。另外,本文也应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黄河源区各气候要素进行了分析,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气候要素 时空特征 变化趋势分析
下载PDF
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37
15
作者 曾永年 冯兆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29-536,共8页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建立了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分类分级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遥感数据处理与参数反演,建立了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数模型,并利用1986~2000年Landsat-TM/ETM+遥感数据,对近15年来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建立了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分类分级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遥感数据处理与参数反演,建立了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数模型,并利用1986~2000年Landsat-TM/ETM+遥感数据,对近15年来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面积达3519.97km2,其中以轻度沙漠化土地为主。沙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在玛多宽谷盆地南缘与黑河宽谷盆地北缘之间,沿西北—东南走向的低山丘陵展布,分布于河谷,湖滨、古河道及山麓洪积扇等地形面上,呈斑块状、片状和带状分布。1986~1990年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年增长率为21.87%,沙漠化土地的变化表现为沙漠化土地快速蔓延。1990~2000年沙漠化土地年扩展率为2.73%,虽然沙漠化扩展速率降低,但在进一步扩展的同时,主要表现为沙漠化程度的进一步加重。总之,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黄河源区沙漠化过程呈现为正在发展和强烈发展的态势。但在不同时段上沙漠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80年代末沙漠化土地增长率高,沙漠化过程表现为沙漠化土地的迅速蔓延;进入90年代沙漠化土地增长相对减缓,但中度沙漠化土地则保持直线增长的趋势,呈现出以沙漠化程度的加重为主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 高寒草地 土地沙漠化 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黄河源区高原湖泊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2
16
作者 李林 吴素霞 +2 位作者 朱西德 常国刚 李凤霞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5-253,共9页
利用2001-2006年逐年汛前期和汛后期两个时相黄河源区湖泊群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和气候、冻土监测数据,分析了21世纪以来黄河源区高寒湖泊群的最新动态变化,描述了器测时期以来该区域气候的演变背景,揭示了湖泊面积和数量对气候... 利用2001-2006年逐年汛前期和汛后期两个时相黄河源区湖泊群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和气候、冻土监测数据,分析了21世纪以来黄河源区高寒湖泊群的最新动态变化,描述了器测时期以来该区域气候的演变背景,揭示了湖泊面积和数量对气候、冻土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2年来源区出现了气温显著升高、降水量增加和蒸发量增大的气候变化大背景,但2001年以来气候以暖湿为主要特征的同时,蒸发量明显减少,且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冻土环境表现出冻土厚度减小、冻结时间缩短等退化趋势;2001—2006年黄河源区湖泊群的最新波动表现为湖泊面积增大、数量增多的一致性变化迹象,这种波动趋势在汛前期表现得较汛后期更为显著,并以湖泊数量的变动最为明显;21世纪以来黄河源区湖泊扩张、数量增大正是同期降水量增大、蒸发量减少和冻土退化加大了地下冰融化水补给量等气候变化的直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气候变化 冻土环境 黄河源区
下载PDF
黄河源区地下水位下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彭轩明 吴青柏 田明中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67-671,共5页
黄河源区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资料与以往资料的对比表明,黄河源区区域地下水位近几十年来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地下水露头泉口下移,河谷区民井地下水位下降及山前冲洪积扇前缘泄出带下移.多年冻土的退化直接导致了冷生... 黄河源区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资料与以往资料的对比表明,黄河源区区域地下水位近几十年来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地下水露头泉口下移,河谷区民井地下水位下降及山前冲洪积扇前缘泄出带下移.多年冻土的退化直接导致了冷生隔水层的下移,从而引起区域地下水位的下降.区域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生态水位下降,包气带土壤层的含水量减少,使该区出现植被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沼泽湿地萎缩、鼠害猖獗、荒漠化加剧及黄河断流等生态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地下水位 冻土退化 生态环境
下载PDF
黄河源区水环境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地质效应 被引量:21
18
作者 张森琦 王永贵 +4 位作者 朱桦 曹文炳 石维栋 黄勇 李永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1-14,共4页
为揭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地质原因,本文依据野外调查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认为水环境变异是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为次要原因。提出的"控制水文网下蚀,提高侵蚀基准面,遏制冻结层上水水位下降,恢复湿地... 为揭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地质原因,本文依据野外调查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认为水环境变异是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为次要原因。提出的"控制水文网下蚀,提高侵蚀基准面,遏制冻结层上水水位下降,恢复湿地、植被"的生态地质环境治理及保护措施具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水环境变化 生态环境地质效应 人类活动 湿地 保护措施 治理
下载PDF
Response of runoff in the headwater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to climate change and its sensitivity analysis 被引量:25
19
作者 LAN Yongchao ZHAO Guohui +6 位作者 ZHANG Yaonan WEN Jun HU Xinglin LIU Jinqi GU Minglin CHANG Junjie MA Jianhu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0年第6期848-860,共13页
Response of the runoff in the headwater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to climate change and its sensibility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at the four hydrological stations and ten weather stations during the pe... Response of the runoff in the headwater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to climate change and its sensibility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at the four hydrological stations and ten weather st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1959-2008.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change of temperature in the region has an obvious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with global warming and the changes of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each subregion in the region have been presenting a fluctuant and rising state in the past 50 years. However the change of precipitation is more intricate than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 in the region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s of the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ositions and environments in various areas, and the change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main runoff-producing area has been presenting a fluctuant and decreasing state in the past 50 years. And there is a remarkable nonlinear correlativity between runoff and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in the region. The runoff in the region has been decreasing continuously since 1990 because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main run-off-producing area obviously decreases and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continuously rises. As a whole, the runoff in each subregion of the headwater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s quite sensitive to precipitation change, while the runoff in the subregion above Jimai is more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change than that in the others in the region, corresponding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headwater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global warming SENSIBILITY RESPONSE
原文传递
黄河源区水环境变化及黄河出现冬季断流的原因 被引量:17
20
作者 万力 曹文炳 +3 位作者 周训 胡伏生 李志明 许伟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21-526,共6页
自1954年有水文观测资料以来,黄河曾在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沿水文站发生过3次断流。本文在分析黄河源区水环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鄂陵湖、扎陵湖的环湖融区调节能力低,当遇到连续干旱、冬季其调节水量不足以维系黄河径流时便会... 自1954年有水文观测资料以来,黄河曾在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沿水文站发生过3次断流。本文在分析黄河源区水环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鄂陵湖、扎陵湖的环湖融区调节能力低,当遇到连续干旱、冬季其调节水量不足以维系黄河径流时便会发生断流,这是断流的主因。湖水位降低、开采沙金、过度放牧等自然和人为因素也会对黄河发生断流产生影响。鄂陵湖口附近黄河上修建的水电站开始蓄水,提高了两湖及环湖融区的调节能力,今后黄河冬季出现断流的可能性将大为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黄河断流 黄河源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