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RM融雪径流模型在长江源区冬克玛底河流域的应用 被引量:47
1
作者 刘俊峰 杨建平 +1 位作者 陈仁升 阳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49-1159,共11页
冬克玛底河流域作为青藏高原腹地长江源区典型代表性高寒山区流域,有较大面积的冰川、积雪存在。本文以冬克玛底河流域2005年5 ̄10月的实测水文、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SRM融雪径流模型对不同分带数对融雪径流模拟效果的影响和不同测站气... 冬克玛底河流域作为青藏高原腹地长江源区典型代表性高寒山区流域,有较大面积的冰川、积雪存在。本文以冬克玛底河流域2005年5 ̄10月的实测水文、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SRM融雪径流模型对不同分带数对融雪径流模拟效果的影响和不同测站气温分别作为气温驱动变量对融雪径流模拟效果的影响分别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分带会对SRM模型融雪径流量模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不同的气温作为驱动变量对模拟的效果影响很大,这表明SRM模型对气温驱动变量非常敏感。同样根据流域内径流与气温降水的相关分析看到日径流量与气温相关性较好,线性相关系数最好达到0.72,而径流与降水线性相关系数为0.20。根据以上模拟实验和相关分析选择合适的分带和具有代表性的站点气温,SRM模型模拟的两个优度指标最好可达到Nash-Sutcliffe系数(R2)=0.83和体积差(Dv)=0.95%。考虑到SRM模型对气温的敏感性,利用最终选择的模拟方案并结合气温升高1oC气候情景假设来考虑气温、降水和径流之间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气温升高1oC后,(1)模拟时期内的径流总量由原来模拟的25.5×106m3增加到33×106m3;(2)冰川物质平衡线从原来的5600上升到5750米,冰川消融区从5.8km2增大到13.5km2,冰川消融量增加,对径流量的贡献明显增大。(3)气温的升高加速积雪融化并改变降水形态是径流在5 ̄6月变大的主导因素。7 ̄10月份的径流变大则主要是由于冰川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M融雪径流模型 融雪径流 长江源区 青海省 冬克玛底河
下载PDF
三江源生态工程实施前后长江源区宏观生态状况变化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刘璐璐 曹巍 邵全琴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69-1076,共8页
基于NDVI时空序列数据,利用GLOPEM-CEVSA模型,本文估算并分析了长江源区1997-2012年植被覆盖度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评估了生态工程实施前、后长江源区宏观生态状况变化。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长江源区宏观生态... 基于NDVI时空序列数据,利用GLOPEM-CEVSA模型,本文估算并分析了长江源区1997-2012年植被覆盖度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评估了生态工程实施前、后长江源区宏观生态状况变化。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长江源区宏观生态状况显著好转,植被覆盖度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明显增加。从多年平均值来看,工程实施后,植被覆盖度好转区域面积占植被区总面积的72.10%,净初级生产力增加区域面积占植被区总面积的73.82%;从变化趋势来看,植被覆盖度好转区域面积净增加13.02%,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好转区域面积净增加24.62%。工程实施前后相比,各流域宏观生态状况恢复程度具有差异,其中楚玛尔河源头植被覆盖度上升最明显,通天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上升最明显。长江源区宏观生态状况的好转受益于气候的湿润化及生态工程的共同影响,若要全面有效改善仍需持续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植被覆盖度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生态成效
原文传递
三江源区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与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变化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启兰 王长庭 +2 位作者 刘伟 曹广民 龙瑞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646-2651,共6页
通过对江河源区不同建植年限多年生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的调查,分析了其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多呈高-低-高、杂类草生物量低-高-底、莎草生物量增加的趋势;土壤养... 通过对江河源区不同建植年限多年生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的调查,分析了其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多呈高-低-高、杂类草生物量低-高-底、莎草生物量增加的趋势;土壤养分变化为高-低-高、容重为低-高-底、pH呈下降趋势;土壤中多数微生物的数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变化为高-低-高,纤维素分解菌数量逐渐升高,而反硝化菌数量逐年下降,溶磷菌数量呈低-高-低的动态变化.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性状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各生理类群明显受不同土壤理化因素的直接控制和间接调节.说明人工草地的建植及其正向恢复演替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壤环境有利于有益微生物菌群的定居繁殖,有害微生物菌群的增殖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人工草地 土壤理化性状 微生物生理类群
原文传递
长江源区高寒生态与气候变化对河流径流过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2
4
作者 王根绪 李元寿 +1 位作者 王一博 沈永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近40 a来长江源区气候变化剧烈,是青藏高原增温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高寒生态系统与冻土环境不断退化.采用多因素逐次甄别方法与半经验理论方法相结合,基于多年冻土的不同植被覆盖降水-径流观测场观测试验结果,分析了长江源区气候-植被-... 近40 a来长江源区气候变化剧烈,是青藏高原增温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高寒生态系统与冻土环境不断退化.采用多因素逐次甄别方法与半经验理论方法相结合,基于多年冻土的不同植被覆盖降水-径流观测场观测试验结果,分析了长江源区气候-植被-冻土耦合系统中各要素变化对河川径流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近40 a来长江源区河川径流呈持续递减趋势,年均径流量减少了15.2%,频率>20%的径流量均显著减少,而>550 m3.s-1的稀遇洪水流量发生频率增加;气候变化与高寒草甸覆盖变化对源区径流变化的影响较大,分别占5.8%和5.5%;气候与植被覆盖变化对径流的显著影响是与冻土耦合作用的结果,但冻土环境与冰川变化对径流的贡献尚不能准确评价.高寒沼泽湿地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于源区河川径流的形成与稳定起到关键作用,这两类生态系统的显著退化是驱动河川径流过程中变差增大、降水-径流系数减少以及洪水频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保护源区高寒草甸与独特的高寒湿地生态,对于维护源区水涵养功能和流域水安全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高寒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 径流过程 驱动因素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长江源区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状况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0
5
作者 李娜 王根绪 +2 位作者 高永恒 王俊峰 柳林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14-1224,共11页
采用增温棚模拟增温的方法,对比研究了青藏高原腹地的风火山地区典型的高寒沼泽和高寒草甸在两种增温梯度条件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1)模拟增温显著提高了增温棚内的气温和5 cm土... 采用增温棚模拟增温的方法,对比研究了青藏高原腹地的风火山地区典型的高寒沼泽和高寒草甸在两种增温梯度条件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1)模拟增温显著提高了增温棚内的气温和5 cm土壤温度,高寒沼泽草甸区不封顶增温棚平均气温和5 cm土壤温度分别较对照升高2.54℃和0.68℃,封顶增温棚平均气温和5 cm土壤温度分别较对照提高4.99℃和1.43℃;高寒草甸区内不封顶和封顶增温棚5 cm土壤平均温度分别较对照提高0.31℃和3.93℃。(2)模拟增温对两种草甸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表现不一致,高寒沼泽草甸中开顶和封顶式增温棚0~5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降低,5~20 cm土层中却增加;相反的,高寒草甸中开顶和封顶式增温棚0~5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增加,5~20 cm土层中减少。(3)模拟增温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含量,但由于封顶式增温棚增温幅度过大,抑制了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导致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降低。(4)模拟增温使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在两种草甸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减小,蔗糖酶活性在两种草甸中表现出不一致的变化情况。同时,封顶增温棚内的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增加的幅度,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减少的幅度均小于开顶式增温棚内的酶活性。两种草甸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对模拟增温的响应情况不一致,这与不同类型草甸中土壤理化性质、水热状况、土壤代谢、植物种类及土壤生物(动物和微生物)区系、数量和生物多样性等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高寒草甸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长江源区
下载PDF
长江源区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 被引量:36
6
作者 柴雯 王根绪 +1 位作者 李元寿 胡宏昌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29-337,共9页
土壤水分是连接气候变化和植被覆盖动态的关键因子,以长江源区北麓河一级支流左冒西孔曲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降水特征、植被覆盖情况、土壤特性、土壤水分变化、入渗过程以及蒸散发和凝结,分析了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水分变化... 土壤水分是连接气候变化和植被覆盖动态的关键因子,以长江源区北麓河一级支流左冒西孔曲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降水特征、植被覆盖情况、土壤特性、土壤水分变化、入渗过程以及蒸散发和凝结,分析了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水分变化与降水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存在十分明显的滞后现象,滞后时间较长;当植被退化较为严重时,20 cm深度范围内土壤水分对降水有一定响应,深层土壤比较干燥,对降水的响应微弱;在保持其原有植物建群和较高覆盖度时,土壤持水能力增强,深层土壤含水量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变化剧烈,对降水的响应深度达到40 cm以下.较高的植被覆盖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降水入渗.植物根系导致的较大孔隙优先流运动以及根系的吸水作用影响了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和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不同植被覆盖度下,土壤水分的蒸散发与凝结具有明显差异,高覆盖度的高寒草甸土壤,蒸散发量较小,凝结水量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植被覆盖 降水 土壤水分 响应
下载PDF
长江源区不同植被覆盖下产流产沙效应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元寿 王根绪 +2 位作者 沈永平 王军德 王一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69-875,共7页
在长江源区北麓河支流左冒西孔曲流域建立了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天然径流观测场, 观测天然降水和人工模拟降水在相同坡度不同植被覆盖下降水的产流产沙效应. 结果表明: 在典型高寒草甸草地30°坡面上, 相同降水条件下, 30% 覆盖度的场... 在长江源区北麓河支流左冒西孔曲流域建立了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天然径流观测场, 观测天然降水和人工模拟降水在相同坡度不同植被覆盖下降水的产流产沙效应. 结果表明: 在典型高寒草甸草地30°坡面上, 相同降水条件下, 30% 覆盖度的场地的地表径流产出量明显大于覆盖度92%和68%两个场地, 同时产沙量也显著高于两个高盖度场地的, 平均单次降水形成的泥沙量是后两种情形的2~4倍, 由此造成地表侵蚀量平均为后两种情形的3~10倍; 但在相同降水条件下, 92%高盖度场地产生的径流量比68%盖度场地产生的径流量大, 产沙量刚好相反. 不同降水形态对于下垫面产流产沙过程也具有明显影响, 无论下垫面状况如何, 在几种降水形态中, 降雪融水的产流量最大, 产沙量最小. 人工模拟的结果表明, 对于覆盖度<68%的中、强度退化草地, 次降水量在3.5 mm时, 就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径流和产沙效应. 当次降雨量达到7.2 mm, 降雨持续时间30 min, 覆盖度为30%、 68%和92%的25 m2场地分别形成2 885 mL、 2 450 mL和1 030 mL的径流量; 覆盖度<30%的退化草地泥沙含量明显高于高覆盖度的, 相同降水形成的平均泥沙含量高达2~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植被覆盖 产流 产沙 地表径流
下载PDF
长江源区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 被引量:24
8
作者 汪少勇 王巧丽 +4 位作者 吴锦奎 何晓波 丁永建 王利辉 胡召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615-2623,共9页
基于长江源区冬克玛底流域2014年5~10月连续采集的73个降水同位素数据,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降水中δD、δ^(18)O及氘盈余(d-excess)变化特征,讨论了δ^(18)O与气温、降水量的关系,利用HYSPLIT模型追踪流域降水的水汽来源并估算不... 基于长江源区冬克玛底流域2014年5~10月连续采集的73个降水同位素数据,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降水中δD、δ^(18)O及氘盈余(d-excess)变化特征,讨论了δ^(18)O与气温、降水量的关系,利用HYSPLIT模型追踪流域降水的水汽来源并估算不同水汽来源对降水量的贡献比例.结果表明:研究区降水中δ^(18)O和δD变化范围分别为-26.5‰~1.9‰和-195.2‰~34.0‰,且δ^(18)O和δD值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大,与不同来源水汽输送有直接的关系;区域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大于全球大气降水线,与青藏高原北侧地区的降水线相近;不同降水类型中的δ^(18)O和δD的关系差异显著,主要与水汽来源和形成降水时的气象条件有关;由于受局地蒸发水汽及水汽输送过程影响,流域大气降水d-excess值整体上相对偏大;研究区的降水同位素存在显著的降水量效应,但不存在温度效应,表明降水量对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含量的控制作用更强;水汽来源轨迹表明,研究区大气降水水汽来源主要有西南季风携带的海洋性水汽、局地蒸发水汽及西风输送水汽,对降水量的贡献比例分别为43%、36%和21%.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长江源头区冬克玛底流域的大气环流特征及水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长江源区 大气降水 稳定同位素 水汽来源
原文传递
长江源沱沱河区45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20
9
作者 张国胜 时兴合 +2 位作者 李栋梁 汪青春 戴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78-685,共8页
利用1959-2003年长江源区沱沱河气象站气温、降水、积雪等地面观测资料, 对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该区域45 a来夏季增温比较明显. 20世纪90年代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平均最低气温比最冷的80(或60)... 利用1959-2003年长江源区沱沱河气象站气温、降水、积雪等地面观测资料, 对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该区域45 a来夏季增温比较明显. 20世纪90年代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平均最低气温比最冷的80(或60)年代偏高0.6~1.2 ℃; 降水量(含积雪量)冬季呈增加的趋势, 夏季呈减少的趋势, 秋、春季降水量增加而积雪量减少; 年大风日数80-90年代较60-70年代偏多. 80年代是夏季温度升高、降水减少、大风日数增多的暖干气候背景, 90年代以来继续加剧, 并逐步扩展到春、秋季节, 使得该区域的草场退化、冰川和冻土消融加快、湿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气候变化 沱沱河地区
下载PDF
长江源径流演变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其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16,共6页
变化环境下江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效应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水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探究长江源径流演变及其原因,在分析长江源径流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地面气象因子和大气环流因子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源区直门达站径流年内分... 变化环境下江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效应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水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探究长江源径流演变及其原因,在分析长江源径流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地面气象因子和大气环流因子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源区直门达站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年径流有显著上升趋势;1956—2016年径流系列在2004年发生突变,具有23~24 a和42~43 a的显著周期,42~43 a的周期项具有最大波动能量;降水量是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水面蒸发量是径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气温影响径流的变化不显著;直门达站月流量对青藏高原指数(TPI_B)有很好的响应,青藏高原低涡与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暴雨量级相吻合。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源水资源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 径流演变 大气环流因子 青藏高原指数 地面气象因子
下载PDF
长江源区近32年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朱延龙 陈进 陈广才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9,共5页
以长江源区控制站直门达1978-2009年实测径流量序列为基础,运用M 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和滑动T检验方法,对径流量的趋势变化和突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降水、气温和下垫面条件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源区近32年来年径... 以长江源区控制站直门达1978-2009年实测径流量序列为基础,运用M 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和滑动T检验方法,对径流量的趋势变化和突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降水、气温和下垫面条件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源区近32年来年径流量总体呈现增加态势,但趋势不显著,年径流序列2004年前后发生突变;长江源区降水序列在2002年前后发生突变,气温序列呈显著增加趋势,长江源区降水增加和冰雪消融是长江源区径流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径流变化 气候变化 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 滑动T检验法
下载PDF
30a来长江源区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被引量:17
12
作者 许君利 张世强 上官冬辉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19-926,共8页
根据地形图、航空相片和Landsat ETM+数字影像,采用比值阈值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长江源区1969/1971—1999/2002年间的冰川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覆盖同一区域(格拉丹东峰北坡)的Landsat MSS(1973年)、Landsat TM(1992年)以及2景2005/2... 根据地形图、航空相片和Landsat ETM+数字影像,采用比值阈值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长江源区1969/1971—1999/2002年间的冰川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覆盖同一区域(格拉丹东峰北坡)的Landsat MSS(1973年)、Landsat TM(1992年)以及2景2005/2006年获取的1B级ASTER数字遥感影像,进一步分析源区冰川的连续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的冰川平均退缩了108.3 m,冰川面积减少了5.3%,其中,色的日峰地区的面积变化率最大,冰川面积减少12.9%;唐古拉山北坡冰川相对处于稳定状态,面积仅减少了4.3%。②格拉丹东峰北坡冰川面积变化速率不均匀,1969—1973年冰川面积变化最快,平均变化量为-1.16 km2.a-1,1973年后冰川变化有所减缓,1973—1992年和1992—2002年平均变化量均为-0.59 km2.a-1,而2002年后冰川面积变化又有所加快,平均变化量为-0.95 km2.a-1。③沱沱河、五道梁和治多3个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显示,暖季气温升高是导致研究区冰川退缩的主要因素,此外,气温升高的快慢可能是引起上述3个区域冰川变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面积 变化速率 比值阈值法 长江源区
原文传递
长江源多年冻土区典型小流域水文过程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太兵 王根绪 +3 位作者 胡宏昌 刘光生 任东兴 王一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2-88,共7页
基于长江源风火山多年冻土区典型小流域2004—2007年的观测资料,运用回归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气温、地温、降水、土壤水分与径流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5—9月为研究流域的水文过程活跃期,该时段的径流量占全年总径流量的85%;径流过程... 基于长江源风火山多年冻土区典型小流域2004—2007年的观测资料,运用回归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气温、地温、降水、土壤水分与径流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5—9月为研究流域的水文过程活跃期,该时段的径流量占全年总径流量的85%;径流过程中存在春汛和夏汛,夏汛洪峰值明显高于春汛.径流过程中不同时段具有不同的影响主导因子,春汛期主要是65 cm以上的土壤温度和水分起主导作用;夏季枯水期40 cm以上土壤水分与径流是负相关,深层地温和土壤水分起主导作用;夏汛期气温、降水起主导作用;秋季枯水期的影响因子依次为土壤温度、水分及气温.多年冻土区降水大部分冻结在土壤中或者用来补充土壤水分的亏缺,不能直接产流,只有在春汛和夏汛期间与径流保持一定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水文过程 活动层融化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基于IHA-RAV法的长江源区生态水文情势变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光录 樊立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2,50,共7页
为评估长江源区河流水文情势变化及其生态效应,选用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1957—2021年逐日流量资料,使用贝叶斯变点检验方法分析直门达水文站年平均流量突变发生时间,采用水文改变指标变化范围法(IHA-RVA)综合评价直门达水文站在突变点... 为评估长江源区河流水文情势变化及其生态效应,选用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1957—2021年逐日流量资料,使用贝叶斯变点检验方法分析直门达水文站年平均流量突变发生时间,采用水文改变指标变化范围法(IHA-RVA)综合评价直门达水文站在突变点前后改变程度,使用趋势坡度、Kendall趋势检验以及去趋势波动分析法评价月均流量、年极值流量时间序列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年平均流量在2004年发生变异。(2)2004年前后直门达水文站水文综合改变度为37.2%,属于中度改变。(3)月均流量综合为中度改变,各月流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大了河道内水生生物栖息所需水量。(4)流量极值综合改变度为低度改变,表明极端流量事件处于一个稳定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长江源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小流量的增加更好地保障了流域生态流量。(5)极端值出现时间为低改变度,对水生生物栖息地以及鱼类洄游影响较小。(6)高、低流量脉冲频次均为低度改变,反映出长江源区干旱和洪涝发生次数减少,使得长江源区河道、河滩的受水情况趋于稳定;高、低脉冲历时变化又给源区河道及沿岸生态环境带来不确定的影响。(7)流量上升率、下降率及逆转率均为低改变度,反映出长江源区流量改变程度较低,维持在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状态。总体而言,长江源区河道生态环境有转好的趋势,增加的生态流量有利于维持长江源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生态流量 IHA指标 水文情势 水文改变度 去趋势波动分析
下载PDF
长江源区基流分割方法对比及基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光录 樊立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5-190,共6页
基流是河川径流的主要补给来源,使用稳定、可靠的基流分割方法,分析基流特征值时间序列变化,对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究长江源区基流特征值时间变化特性,采用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1957—2020年的流量日值资... 基流是河川径流的主要补给来源,使用稳定、可靠的基流分割方法,分析基流特征值时间序列变化,对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究长江源区基流特征值时间变化特性,采用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1957—2020年的流量日值资料,分别使用滤波法、BFI法和HYSEP法等基流分割方法,分析适合长江源区基流分割方法,并对基流指数、基流年内最大值、最小值、年平均值分别作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方法结果相差较大,计算各年代际基流指数,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899和0.502。滤波法F4法方差较小、年际和年内变化较小,认为滤波法F4法是适合直门达水文站的基流分割方法。由滤波法F4法分析结果可知,直门达基流各指数均呈现增长趋势且未来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使用贝叶斯方法统计各指标表明长江源区直门达站基流指数BFI、年基流最大值、年基流最小值、基流年平均值分别在2002年、2004年、2017年、2004年发生显著性变异。长江源区暖湿化过程是基流变化持续增长的原因之一。同时,基流指数持续增大,说明长江源区基流占年径流量比重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区域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流分割 基流变化 时间序列分析 贝叶斯变点检验 长江源区
下载PDF
长江源区降水时空演变规律 被引量:7
16
作者 蔡宜晴 李文辉 +1 位作者 于泽兴 李其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8-35,共8页
基于长江源区1956—2016年8个测站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集中度、集中期、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滑动T检验法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长江源区近60 a来降水量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年际和年内变化趋势、突变和周期变化特征等。结果表明:①长江... 基于长江源区1956—2016年8个测站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集中度、集中期、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滑动T检验法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长江源区近60 a来降水量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年际和年内变化趋势、突变和周期变化特征等。结果表明:①长江源区降水量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并通过显著性检验,增加速率10.2 mm/(10 a),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44.8 mm;②长江源区的降水量在时间维度上存在显著的不均匀现象,多数聚集于为6—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1.1%;③长江源区的降水量序列在1997年发生显著性突变,降水量变化存在25 a左右的第一主周期,第二、第三周期分别为3 a和10 a;④长江源区内各站点年降水量增加趋势空间变异性较大,总体呈现通天河上游降水量增加速率大于下游。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时空演变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周期 突变 长江源区
下载PDF
长江三源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差异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伟 李鲁丹 +4 位作者 李欢 贡丹丹 郭伟杰 乔强龙 杜琦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45,共7页
长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水体环境特殊,关于源区间浮游植物特征差异及环境作用因子尚不清晰。对比了2012—2016年长江三源浮游植物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典范对应分析(CCA)揭示了浮游植物特征与13种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长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水体环境特殊,关于源区间浮游植物特征差异及环境作用因子尚不清晰。对比了2012—2016年长江三源浮游植物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典范对应分析(CCA)揭示了浮游植物特征与13种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隐藻门仅在南源当曲被发现,长江南源样点的浮游植物平均种类数最多,为18种,长江北源最少,为9种;北源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最大,为37.70×10^(4) ind/L,南源平均密度最小,为28.90×10^(4) ind/L;长江南源的浮游植物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达到3.04,北源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为1.84;长江源区总体上浮游植物密度较低,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各源环境因子PCA结果显示:第一轴主要成分(71.23%)可解释为总氮、电导率,主要代表了河流营养物特征;第二轴主要成分(28.77%)可解释为海拔、床沙中值粒径、水温、含沙量和化学需氧量,主要代表河流生境状况。物种和主要环境因子CCA结果表明蓝藻门种类数与总氮、隐藻门种类数与海拔和床沙中值粒径,绿藻门种类数与海拔、化学需氧量和床沙中值粒径均呈明显的正响应关系,隐藻门和绿藻门种类数和含沙量、水温呈明显的负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源 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差异 环境因子 主成分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长江源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熊芳园 陆颖 +4 位作者 刘晗 程琳 吴兴华 陈宇顺 王殿常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6,共13页
对截止至2021年6月报道的长江源区气候、水资源、水质、藻类、大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资源等水生态系统健康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长江源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与生态保护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源区水生态相... 对截止至2021年6月报道的长江源区气候、水资源、水质、藻类、大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资源等水生态系统健康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长江源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与生态保护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江源区水生态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于气候变化,其次为水资源变化和草地退化。②1948—2019年,长江源区全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0.2~0.5℃/10 a;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分别为1.1~26.6 mm/10 a和0.2~9.1 mm/10 a;全年平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为11.8~79.6 m^(3)/(s·10 a);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为7.6~71.6 mm/10 a。③1969—2002年,冰川面积减少了68.1 km^(2),年均减少2.0 km^(2)。1969—2015年,格拉丹东冰川面积减少了14.9~79.0 km^(2),减少速度为0.5~10.0 km^(2)/a。1975—2015年,湖泊面积增加了2.7~831.6 km^(2),增速为0.3~96.2 km^(2)/a。④1986—2015年,大部分河段水质为Ⅱ类及以上,且无明显年际变化。⑤针对水生生物的调查和研究非常匮乏。总体而言,长江源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良好。近年来其气象因子以及水资源状况有所改变,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影响长江源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今后亟须加强对长江源区的本底调查,完善基础数据,关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水质的影响,并探索气候变化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水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 水质 水资源 水生生物
下载PDF
长江源区径流年内分配时程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52
19
作者 燕华云 杨贵林 汪青春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6-529,共4页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也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人类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根据长江源区1956-2000年河流月径流资料,分析了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完全调节系数、集中度、集中期、变化幅度等特性.结果表明:...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也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人类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根据长江源区1956-2000年河流月径流资料,分析了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完全调节系数、集中度、集中期、变化幅度等特性.结果表明:长江源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在1960年前后与1988年前后径流年内分配较为相近,1970—1976年与1993年以后径流年内分配较为相近.沱沱河站径流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集中度以及相对变化幅度都高于直门达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径流 年内分配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长江源区径流模拟 被引量:15
20
作者 张小咏 李佳 +1 位作者 杨艳昭 游珍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44,234,共8页
长江源流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境内,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流域径流量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SWAT模型是基于水文过程的,具有很强物理机制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利用长江源区1975-2004年气象数... 长江源流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境内,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流域径流量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SWAT模型是基于水文过程的,具有很强物理机制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利用长江源区1975-2004年气象数据、水文数据以及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图、土壤图等数据构建了适合长江源区的SWAT水文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对模拟的月流量相对误差为10.6%,相关系数R2和Nash Suttcliffe系数Ens>0.7。表明模型在长江源流域对产流模拟的适用性较好,为长江源流域建立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SWAT模型 径流 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