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剧黄土高原退耕区蒸散发 被引量:33
1
作者 王雅舒 李小雁 +2 位作者 石芳忠 张树磊 吴秀臣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8-599,共12页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显著影响着区域植被生长及水文循环过程,对陆地蒸散发(ET)年际变化有着很大影响.本文基于全球通量估算和模型模拟蒸散发产品、格点气候数据及遥感植被特征参量数据,利用趋势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广义线性模型...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显著影响着区域植被生长及水文循环过程,对陆地蒸散发(ET)年际变化有着很大影响.本文基于全球通量估算和模型模拟蒸散发产品、格点气候数据及遥感植被特征参量数据,利用趋势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广义线性模型等方法,研究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黄土高原退耕区ET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与退耕前相比较,退耕区在退耕还林(草)后ET的升高趋势明显,但其变率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其中,以年降水量在400~600mm区域内变化趋势最大;(2)相较于生长季平均温度和生长季总降水量,退耕区土壤含水量及植被NDVI是ET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3)退耕后ET变化趋势增大更多地归因于退耕区植被生长的加速,并且退耕后土壤含水量对ET贡献较退耕前降低,而NDVI的贡献度增加.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退耕区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前后ET的变化趋势进行的探究,为工程实施对该区域水文过程的影响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草)工程 退耕区 蒸散发
原文传递
Trade-offs and Synergi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Karst Area of China Driven by Grain-for-Green Program 被引量:14
2
作者 WANG Xiaofeng ZHANG Xinrong +3 位作者 FENG Xiaoming LIU Shirong YIN Lichang CHEN Yongzh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1期101-114,共14页
As an important means regul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al ecosystem,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 plays a key role in restoring ecosystem functions.The Grain-for-Green Program(GFGP,One of the world... As an important means regul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al ecosystem,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 plays a key role in restoring ecosystem functions.The Grain-for-Green Program(GFGP,One of the world’s most ambitious ecosystem conservation set-aside programs aims to transfer farmland on steep slopes to forestland or grassland to increase vegetation coverage)has been widely implemented from 1999 to 2015 and exerte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land use and ecosystem services(ESs).In this study,three ecological models(In VEST,RUSLE,and CASA)were used to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three key types of ESs,water yield(WY),soil conservation(SC),a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in Karst area of southwestern China from 1982 to 2015.The impact of GFGP on ESs and trade-offs was analyzed.It provides practical guidance in carrying out ecological regulation in Karst area of China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Results showed that ESs and trade-offs had changed dramatically driven by GFGP.In detail,temporally,SC and NPP exhibited an increasing trend,while WY exhibited a decreasing trend.Spatially,SC basically decreased from west to east;NPP basically in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WY basically increased from west to east;NPP and SC,SC and WY developed in the direction of trade-offs driven by the GFGP,while NPP and WY developed in the direction of synergy.Therefore,future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policy-making should consider trade-offs of ESs so a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provision of 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system service trade-off and synergy grain-for-green Program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Karst area China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娟 卓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1期220-223,229,I0002,共6页
[目的]分析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2000,2007和2012年土壤侵蚀量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参考。[方法]在GIS和RS的技术支持下,以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为研究区域,应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预报方程(RUSLE模型)为... [目的]分析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2000,2007和2012年土壤侵蚀量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参考。[方法]在GIS和RS的技术支持下,以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为研究区域,应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预报方程(RUSLE模型)为评价模型,利用ArcGIS 9.2的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域2000,2007和2012年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2000—2012年土壤侵蚀量呈下降趋势,2012年较2000年下降了1 162t/(km2·a);以子长县为例,2000年土壤侵蚀模数在2 500t/(km2·a)以下的面积仅占区域总面积的0.1%,2012年上升为55.2%;2000年研究区主要土壤侵蚀强度为中度侵蚀,2012年为轻度侵蚀,变化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子长、安塞、志丹等县。[结论]植被覆盖因子是影响区域内土壤侵蚀的最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以有效抑制区域内土壤侵蚀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区 土壤侵蚀 定量分析
下载PDF
砒砂岩区不同退耕还林措施土壤颗粒及交换性能分布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陈鹏 郭建英 +5 位作者 董智 李红丽 张铁钢 仇苏倩 高娅 陈小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50,共8页
为研究砒砂岩区退耕还林还草措施下林地和草地的土壤结构及土壤交换性能对其措施的响应,选取柠条林、油松林、小叶杨林和本氏针茅草地为研究对象,并以荞麦坡耕地为对照,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分形理论探究土壤粒径分... 为研究砒砂岩区退耕还林还草措施下林地和草地的土壤结构及土壤交换性能对其措施的响应,选取柠条林、油松林、小叶杨林和本氏针茅草地为研究对象,并以荞麦坡耕地为对照,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分形理论探究土壤粒径分布(PSD)、阳离子交换量(CEC)和交换性盐基总量(ECEC)及其组成(Na+、K+、Ca2+、Mg2+)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1)实施退耕还林措施后,草地和林地的PSD分布范围、非均一性、离散程度均高于坡耕地,且柠条林的土壤粉粒含量、PSD分布范围的增幅效果最显著(P<0.05);土壤剖面垂直层次上,草地有利于增加表层土壤的细粒组分和粒径的分布范围,而林地更有利于对深层土壤粒径的改良与细化;(2)研究区交换性盐基组成主要以碱土金属为主(Ca2+、Mg2+),不同措施的土壤ECEC和CEC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柠条林>油松林>小叶杨林>草地>坡耕地。草地表层土壤交换性能优于底层土壤,而林地与之相反;(3)黏、粉粒和细砂是决定研究区土壤交换性能的细粒土壤和粗粒土壤,粉粒是CEC、ECEC的主要贡献因子,多重分形维数可较好地描述土壤交换性能与土壤颗粒间的关系。不同措施以柠条林对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交换性能的改良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砒砂岩区 土壤粒径分布 多重分形 土壤交换性能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生态服务权衡协同分析——以安塞县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于航 金磊 +3 位作者 谭炳香 戚曌 沈明潭 牟少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4-551,共8页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亦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的核心区。科学评估工程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实施成效及生态环境恢复效率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本文以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为例...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亦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的核心区。科学评估工程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实施成效及生态环境恢复效率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本文以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为例,采用InVEST模型评价工程对安塞县生态系统服务(土壤保持、洪水调节、碳储量、产水量)的影响,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模拟不同工程实施情景下安塞县的生态系统服务。2000—2015年,工程改变了安塞县的土地覆盖类型,与退耕还林相关的土地利用变化(耕地转为林地、灌木、草地等)面积为464.93 km^(2)(占研究区面积15.8%),其中退耕还草所占比例最高(71.8%)。工程实施后,各项生态系统服务都有所变化,其中洪水调节功能提高了33.4%,碳储量提高了39.6%,土壤保持提高了5.3%,产水量减少了22.4%。退耕情景分析表明(保持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与比例不变):在陡坡和河岸农田优先退耕还林(草)将显著提高土壤保持功能,且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在距离河岸带约100 m以及陡坡耕地优先实施工程会减弱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效应。本研究为工程规划提供更加合理的实施方案,提高生态治理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生态系统服务 优先区 情景模拟 InVEST模型
原文传递
退耕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作用关系尺度效应及分异机制——以安塞区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韩晓佳 王继军 温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91-1807,共17页
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依赖于一定时空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因此,探究生态系统服务在不同空间尺度的特征、关联和效应对于丰富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典型退耕县域安塞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模型定量评... 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依赖于一定时空尺度上的生态过程。因此,探究生态系统服务在不同空间尺度的特征、关联和效应对于丰富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典型退耕县域安塞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模型定量评估了6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采用相关系数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揭示了不同空间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作用关系的尺度效应及分异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退耕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以协同关系为主,其中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的协同关系最强(|r|≥0.5),而权衡关系发生在文化服务与其他服务之间。从时间序列来看,调节服务与支持服务的作用关系较为稳定,在研究期间保持为协同关系,且协同度在退耕还林后有所提升;(2)生态系统服务作用关系的空间尺度效应主要表现在作用关系的方向变化与空间显著性的差异。在网格尺度中,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较为稳健,作用方向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网格尺度与行政单元之间,且随研究尺度的加大,服务之间作用关系的空间显著性降低;(3)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是自然因子和社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退耕区人类活动干扰较小,自然因子的解释力(q均值0.1507)高于社会因子(q均值0.0148),且影响某类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作用关系起到重要作用。其中,土地利用程度和地形因子的共同作用是进行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主要关注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尺度效应 分异机制 退耕区域
下载PDF
农户视角下的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基于吕梁市和临汾市农户调查 被引量:5
7
作者 任红燕 李惠 +1 位作者 邢虹娟 马慧敏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9年第1期72-75,共4页
采用参与性评估方法(PRA)对吕梁市和临汾市200户农户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从农户视角评价山西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效果,结合农户建议提出根据林种适当延长退耕还林补助年限;分区域适度提高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加强退耕还林农户技术指导和... 采用参与性评估方法(PRA)对吕梁市和临汾市200户农户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从农户视角评价山西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效果,结合农户建议提出根据林种适当延长退耕还林补助年限;分区域适度提高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加强退耕还林农户技术指导和培训;发挥林业资源多重效益,扩大吕梁山区退耕还林补助范围等政策建议,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退耕农户 实施效果 吕梁山区 汾河平原区
下载PDF
神府矿区土地利用与NDVI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夏正清 谢艳玲 王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4期97-105,共9页
旨在研究矿区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植被指数变化影响。以陕西省神府矿区为研究范围,应用线性趋势法和相关系数,结合土地利用和MODIS NDVI数据,分析了神府矿区土地利用与NDVI时空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0... 旨在研究矿区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植被指数变化影响。以陕西省神府矿区为研究范围,应用线性趋势法和相关系数,结合土地利用和MODIS NDVI数据,分析了神府矿区土地利用与NDVI时空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0年神府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表现为耕地大面积转为草地和建设用地迅速增加。2000—2015年神府矿区NDVI总体呈线性增加趋势,线性增加速率为0.105/10a(P<0.001)。NDVI显著增加区域占矿区总面积的95.95%,仅有河流谷地、城镇附近区域NDVI呈减少趋势。耕地面积下降和建设用地面积扩张,导致NDVI降低,草地和林地面积增加,引起NDVI升高。神府矿区2000—2015年NDVI与气温以负相关为主,与降水以显著正相关为主,占区域总面积的97.79%,负相关以斑块状和线状集中在城镇附近和河流谷地。研究认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和社会经济发展引起的城市扩张是神府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气候变化尤其是降水增加和草地、林地面积增加有力促进了NDVI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土地利用 线性趋势法 退耕还林还草 神府矿区
下载PDF
中国西部环境恶化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红 田志强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24-29,36,共7页
根据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分析了破坏森林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探讨了退耕还林 (草 )面临的问题 ,研究了退耕还林 (草 )在国土整治中的作用 ,可供决策部门在制定计划时参考。
关键词 国土资源 退耕还林(草) 生态环境 经济结构 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背景下陕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动态及热点识别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芸 赵鹏祥 +3 位作者 李治国 夏冰 高健洲 马鹏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2-100,共9页
了解退耕还林还草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动态和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的热点区域,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服务管理至关重要。陕北地区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关键区域之一,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该地区2000—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 了解退耕还林还草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动态和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的热点区域,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服务管理至关重要。陕北地区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关键区域之一,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该地区2000—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结合多种模型量化了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与协同关系,识别出该地区可同时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热点区域。结果表明:陕北地区的土地利用主要呈现出耕地减少且转换为草地和林地的变化特征;产水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土壤保持量在空间上总体呈现出自南向北递减的格局,粮食产量的空间分布因耕地分布分散而比较分散;2000—2015年,产水量、粮食产量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现出增加趋势,而土壤保持量呈现出减少趋势;2000年所有生态系统服务关系之间的协同作用在2015年出现衰减甚至逆转为权衡作用;研究区自南向北呈现出4类热点区域向无热点区域逐渐过渡的空间格局,表现为4类、3类和无热点区域的面积缩小,2类和1类热点区域面积增加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陕北地区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热点区域
下载PDF
退耕还林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及产业发展对策探析——以黔西北岩溶山区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罗永猛 石梅 《林业科技情报》 2018年第3期10-11,共2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总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就贵州省毕节市岩溶石漠化地区退耕还林对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作物种植技术含量、发展特色经果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总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就贵州省毕节市岩溶石漠化地区退耕还林对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作物种植技术含量、发展特色经果林和菌材林产业、加强生态旅游业发展、培育农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农民劳动技能等退耕还林产业发展建议,以期为类似退耕还林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岩溶山区 结构调整 产业发展
下载PDF
华北低丘山地不同退耕年限刺槐人工林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57
12
作者 赵娜 孟平 +2 位作者 张劲松 陆森 程志庆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51-358,共8页
以华北低丘山地退耕还林区的耕地、农田撂荒地、退耕10年刺槐林和退耕43年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探讨退耕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退耕刺槐人工林土壤养分的表层富集作用显著,且0~5 cm土... 以华北低丘山地退耕还林区的耕地、农田撂荒地、退耕10年刺槐林和退耕43年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探讨退耕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退耕刺槐人工林土壤养分的表层富集作用显著,且0~5 cm土层土壤改良效果增强;与耕地相比,退耕刺槐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养分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提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退耕43年刺槐林(0.542)〉退耕10年刺槐林(0.536)〉撂荒地(0.499)〉耕地(0.498),说明退耕地人工造林改善了华北低丘山地退耕地区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退耕还林工程 土壤质量综合指数 华北低丘山地 刺槐
原文传递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恢复与收入增长 被引量:12
13
作者 秦聪 贾俊雪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6-138,共13页
本文基于1997年和2002年的村级调查数据,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框架下,利用双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识别出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生态恢复和农户收入增长的因果处置效应。研究表明,该工程显著增加了参与村庄的人均林地面积,对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作... 本文基于1997年和2002年的村级调查数据,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框架下,利用双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识别出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生态恢复和农户收入增长的因果处置效应。研究表明,该工程显著增加了参与村庄的人均林地面积,对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并未对农户纯收入产生明显影响。仅对现有的退耕还林工程设计进行完善不会提高其对农户增收的影响,但是通过在工程设计中减少资金和劳动力的配套要求、由上级政府统筹工程的执行以及加大工程的投资额会进一步增加人均林地面积,在更大程度上改善工程参与村庄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农民人均纯收入 人均林地面积 双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
下载PDF
华北低丘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土壤呼吸比较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赵娜 孟平 +2 位作者 张劲松 陆森 程志庆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共7页
基于气体红外分析技术,在华北低丘山地退耕还林区内,以农田、撂荒地为对照,分析退耕43年和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退耕43年和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0~5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是农田的... 基于气体红外分析技术,在华北低丘山地退耕还林区内,以农田、撂荒地为对照,分析退耕43年和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退耕43年和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0~5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是农田的3.9和1.6倍;退耕43年刺槐人工林、退耕10年刺槐人工林、撂荒地和农田的全年土壤呼吸平均速率分别为2.33,1.21,2.40和2.04μmol·m-2s-1,其中撂荒地的全年土壤呼吸平均速率最大,退耕43年刺槐林的全年土壤呼吸平均速率大于退耕10年刺槐林;研究区内4种土地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受5 cm深处土壤温度影响,退耕43年刺槐林、退耕10年刺槐林、撂荒地及农田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2.47,2.53,2.06和1.56,其中2种退耕林地的Q10均显著高于农田;4种土地利用条件下的Q10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异,其大小主要受温度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土壤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Q10 退耕还林工程 华北低丘山地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以榆林市米脂县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郗静 曹明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65-169,共5页
以榆林市米脂县为例,选择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的粮食生产进行了对比分析;以1995~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GM(1,1)模型预测了该县2010年的粮食供需前景。研究结果表明:与退耕前相比... 以榆林市米脂县为例,选择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的粮食生产进行了对比分析;以1995~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GM(1,1)模型预测了该县2010年的粮食供需前景。研究结果表明:与退耕前相比,米脂县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25.15%,耕地压力指数增加了7.99%;粮食供需预测显示,2010年米脂县粮食总供给量为42522t,当人均粮食需求量分别为190kg、230kg、260kg时,粮食总需求量为39847t、48236t、54527t,粮食盈余率为6.29%、-13.44%、-28.23%。这说明在低的需求下,目前退耕还林工程没有对该县的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但随着需求水平提高粮食安全威胁迅速加大。因此,决不能对粮食安全放松警惕,并据此提出了保证未来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粮食安全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 米脂县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6种退耕还林模式涵养水源与保育土壤效益及其价值估算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勇 王玉杰 +4 位作者 王红霞 王云琦 孙素琪 覃芳华 刘李紫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4年第6期50-58,共9页
通过收集长江三峡库区22个区(县)30个退耕还林样地的调查数据,参考LY/T 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对其中6种主要退耕还林模式涵养水源与保育土壤效益及其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6种主要退耕模式总调节水量(... 通过收集长江三峡库区22个区(县)30个退耕还林样地的调查数据,参考LY/T 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对其中6种主要退耕还林模式涵养水源与保育土壤效益及其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6种主要退耕模式总调节水量(即涵养水源量)达到11.679 1亿t/a;调节水量的价值为68.37亿元/a,净化水质价值约为24.42亿元/a,涵养水源总价值约为92.79亿元/a;2)保育土壤总价值为0.903 6亿元/a,其中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竹林、板栗林、柑橘林和茶林保育土壤的价值分别为1 531万、2 251万、1 031万、2 815万、1 157万和251万元/a;3)三峡库区不同退耕模式取得的涵养水源效益和保育土壤效益都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对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不能只从总体上进行评价,还应该考虑不同退耕模式的生态效益,以便更好地评价和指导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4)评价一种退耕模式的好坏,还要综合考虑多种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养水源 保育土壤 退耕还林工程 价值评估 三峡库区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背景下黄土高塬沟壑区长武县粮食潜力及安全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建军 张晓萍 +4 位作者 郝明德 雷泳南 刘建祥 刘二佳 孙艳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1-235,共5页
鉴于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林果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粮食-人口-资源矛盾问题,收集农业气象、耕地等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机制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长武县粮食潜力和安全问题,明... 鉴于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林果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粮食-人口-资源矛盾问题,收集农业气象、耕地等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机制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长武县粮食潜力和安全问题,明确了气候要素限制下长武县各层次粮食生产潜力及开发程度。长武县1993年到2009年可实现粮食潜力总量下降了7.8%,而实际粮食生产总量增产了4.0%,潜力实现率由61.58%增至68.59%。17a间,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了27.8%,单产平均提高44.1%,而人口增长了12.5%,人均播种面积下降了35.9%,人均粮食产量由320.1kg减少至296.0kg,下降了7.5%。温度和土地有效系数的提高是促进可实现粮食潜力增加的主要因素,耕地减少是限制粮食增幅的直接原因,单产提高是促进增产的主要因素。耕地减少、人口增加是该区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粮食单产的提高是维持该区粮食安全稳定的保障。针对该区粮食安全问题的严峻性,提出必须以全面提高粮食单产为目标,科学增加辅助能量投入,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大力推广耕地保育技术和持续高效现代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工程 粮食生产潜力 有效系数 长武县 黄土高塬沟壑区
下载PDF
渭河源区坡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土壤保持效应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旭伟 姜泳波 +2 位作者 王乃亮 王亚晖 赵鸿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5-412,共8页
[目的]分析渭河源区不同等级坡耕地的时空变化,揭示不同坡耕地类型的土壤保持效应,探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渭河源区坡耕地及土壤保持的影响,为完善不同坡耕地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渭河源... [目的]分析渭河源区不同等级坡耕地的时空变化,揭示不同坡耕地类型的土壤保持效应,探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渭河源区坡耕地及土壤保持的影响,为完善不同坡耕地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渭河源区土地利用和地形数据,通过叠加分析、耕地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1990—2020年耕地呈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减少再缓慢减少的趋势,面积净减少321.03 km^(2),其中陡坡耕地和缓坡耕地是耕地变化主要类型。②近30 a来,耕地的时空变化主要表现为1990—2000年耕地少量转入,主要分布在漳县和岷县;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有279.80 km^(2)的坡耕地转变为林草地,其中耕地转换为草地主要分布在通渭和陇西县,而耕地转换为林地主要分布在陇西和岷县。③1990—2000年渭河源区林草地开垦导致土壤保持量减少5.52×10^(4) t,而2000—2020年退耕还林还草导致土壤保持量增加2.21×10^(6) t,其中大于15°的坡耕地的转变对土壤保持量变化影响更大。[结论]渭河源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成效显著,其中2000—2010年陡坡耕地的退耕面积最大,陡坡耕地退耕地土壤保持总体效应最大,但峭坡耕地退耕地单位效应最大。峭坡耕地仍有较大退耕空间,依旧是新一轮退耕任务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土壤保持 时空变化 退耕还林工程 渭河源区
下载PDF
新一轮退耕地还林实施情况探析——以湖南省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平 王玉玲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第1期96-100,共5页
结合2019年新一轮退耕地还林国家级检查验收,对湖南省退耕还林保存面积、成林面积和工程管理情况进行抽样检查。分析结果发现存在退耕地类认定部门间沟通不足,退耕还林地保存状况有待改善,“重造轻管”导致退耕地成林率较低,不动产权发... 结合2019年新一轮退耕地还林国家级检查验收,对湖南省退耕还林保存面积、成林面积和工程管理情况进行抽样检查。分析结果发现存在退耕地类认定部门间沟通不足,退耕还林地保存状况有待改善,“重造轻管”导致退耕地成林率较低,不动产权发证工作滞后,地方财政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并提出认真落实退耕地类认定,及时整改保存状况存在的问题,提高造林成林率,积极推进不动产权证书发放工作,强化各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轮退耕还林 保存面积 成林面积 工程管理 检查验收 湖南省
下载PDF
三峡库区4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研究
20
作者 薛鹏 刘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16,共6页
为研究三峡库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SOC)分布特征,探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壤碳储量变化的潜在影响,以重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毛竹林为对象,对4种林分类型SOC含量和密度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毛竹林SOC含... 为研究三峡库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SOC)分布特征,探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壤碳储量变化的潜在影响,以重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毛竹林为对象,对4种林分类型SOC含量和密度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毛竹林SOC含量最高,常绿阔叶林其次,针阔混交林最低。4种林分类型中毛竹林SOC密度最大,其次是常绿阔叶林,再是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最小;4种林分类型各土层间SOC密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土壤含水量与SOC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p H和容重与SOC密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类型 SOC 退耕还林 缙云山 三峡库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