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四大经典”教学方法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李宇航 《中医教育》 2009年第6期11-15,共5页
中医"四大经典"历来是中医教育的核心,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它们构建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中医四大经典教学模式的现状;探讨了中医四大经典教学方法改革,并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方... 中医"四大经典"历来是中医教育的核心,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它们构建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中医四大经典教学模式的现状;探讨了中医四大经典教学方法改革,并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易位式教学法、体验式学习、讨论式教学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多种教学方法在四大经典教学中的运用,能让学生较好地置身于最理想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因此,教学团队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阶段的具体要求,灵活选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扬长补短,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经典 教学方法 教学团队
原文传递
《四部医典》中的睡眠文献述评 被引量:5
2
作者 刘艳骄 高和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0年第7期1117-1120,共4页
藏医著作《四部医典》是藏医经典著作的一部分,书中涵盖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诊疗、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药物性能等,内容丰富,其中亦有睡眠相关疾病的阐述。研究藏医中对睡眠及睡眠障碍的有关论述,有助于我们了解高原睡眠问题,进一步... 藏医著作《四部医典》是藏医经典著作的一部分,书中涵盖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诊疗、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药物性能等,内容丰富,其中亦有睡眠相关疾病的阐述。研究藏医中对睡眠及睡眠障碍的有关论述,有助于我们了解高原睡眠问题,进一步为高原睡眠障碍的治疗提供技术支持。因此,笔者根据罗达尚翻译成汉语版的《四部医典》进行检索学习,将其中有关的睡眠医学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 四部经典 睡眠
下载PDF
论明清四部长篇小说中的悲剧性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向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4-140,共7页
明清时期出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其情节内容各个特殊,但在主题上却有很大的相通性,即书中的主要人物各自从历史潮流中汲取动机,皆因外在的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或个人性格的决定,在命运遭遇上受到反面势力的... 明清时期出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其情节内容各个特殊,但在主题上却有很大的相通性,即书中的主要人物各自从历史潮流中汲取动机,皆因外在的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或个人性格的决定,在命运遭遇上受到反面势力的阻挡和破坏,或被强制、被镇压、被闲置、被扼杀等等,不能实现原初的理想目的追求,其人则不得其愿,以致成为历史进步要求与生存自由的殉道者。小说以多种人物各自不同的失败和死亡的悲剧性结局,向世人展示了多重的历史经验教训,因而也特别为世人所关注,成为深寓人生启示并家喻户晓的文学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部长篇小说 悲剧性 人物命运 生存自由 人生启示
下载PDF
“四经”:熊十力晚年经学思想研究
4
作者 黄燕强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41,共11页
熊十力晚年对经学转型的沉思乃是通过“正名”的方法,重建孔子与六经的权威;又以“回归原典”的方式,从周秦儒家的经传中选择四部代表性典籍:《周易》《春秋》《礼运》和《周官》,论证其为孔子所撰述的常道之经,据此建构“四经”的经书... 熊十力晚年对经学转型的沉思乃是通过“正名”的方法,重建孔子与六经的权威;又以“回归原典”的方式,从周秦儒家的经传中选择四部代表性典籍:《周易》《春秋》《礼运》和《周官》,论证其为孔子所撰述的常道之经,据此建构“四经”的经书系统,并阐发其中包含的乾元性海之内圣学,及大同公正的外王学,进而创构中国乃至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愿景。熊十力的新经学思想既融贯汉学、宋学、佛学及西学等,又含摄现代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理念,会通古今和东西,接合传统与现代,这是他对如何回归和赓续经学传统而开示的新路径,以及对“中国文化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等时代问题的省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四经 内圣外王 乾元性海 大同公正
下载PDF
中医“四大经典”教学效果及学员运用经典能力的调查
5
作者 廖利平 夏俊杰 +5 位作者 李阳 武肇玲 林晓生 王昆 范小洪 王海燕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7期815-817,共3页
目的:找出中医"四大经典"培训活动的效果及其规律,分析研究接受四大经典培训的学员,对于中医药服务能力和临床水平的影响,找出其规律,为"学好经典、做好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近年来参加"中医经典"... 目的:找出中医"四大经典"培训活动的效果及其规律,分析研究接受四大经典培训的学员,对于中医药服务能力和临床水平的影响,找出其规律,为"学好经典、做好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近年来参加"中医经典"培训的学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项目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学员普遍反映加强了对四大经典著作的认识,夯实了中医理论基础知识,提高了中医辨证论治能力。结论:研读经典是提高中医临床水平的必然途径;熟读经典为培养名优中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好经典,是做好中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四大经典 培训 调查
下载PDF
马一浮国学观散论
6
作者 蒋国保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5-11,共7页
当今谈国学不能不追溯百年前学人的国学观。要追溯百年前学人的国学观,就务必要了解章太炎、马一浮的国学观,因为章马两先生的国学观是上个世纪初学人国学观的典型。本文对马一浮国学观的探讨,重在说明:马氏不赞成章氏以经、史、子、集... 当今谈国学不能不追溯百年前学人的国学观。要追溯百年前学人的国学观,就务必要了解章太炎、马一浮的国学观,因为章马两先生的国学观是上个世纪初学人国学观的典型。本文对马一浮国学观的探讨,重在说明:马氏不赞成章氏以经、史、子、集四部学问谈国学,将"国学"楷定为"六艺之学"。他对于其国学之定义并没有予以论证,只是陈述了他的看法——"国学"为"六艺之学",是因为中国固有的四部学问为"六艺"(六经)所统摄。他不但认为"六艺"统摄中国一切学问,还进而强调"六艺"亦统摄"西来的一切学术"。这一强调,旨在凸显"六艺之学"的世界意义,为其"世界人类文化最后必归于六艺"之见解确立学理上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国学 六艺 四部 统摄
下载PDF
《黄帝四经》所见“节”“度”之道 被引量:10
7
作者 曹峰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0-41,共12页
如果说"法天则地"是黄帝行为的准则,"节""度"之道就是黄帝行为的方法。《黄帝四经》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讨论"节""度"之道的书。过去,作为客观法度和刚性标准的"节""度&... 如果说"法天则地"是黄帝行为的准则,"节""度"之道就是黄帝行为的方法。《黄帝四经》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讨论"节""度"之道的书。过去,作为客观法度和刚性标准的"节""度"较受重视,而主观意义上的、作为柔性原则的"节""度"还较少引起关注。确定的、不变的、成文的"节""度"固然是"法",微妙的、灵活的、弹性的"节""度"同样是一种"法",黄帝之道正由此体现。平衡并不表现为绝对均衡,有时适当地偏向其中一方是处理矛盾关系最好的方式。对于灵活性原则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大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 黄帝四经
原文传递
《黄帝四经》“隆礼重法”的治道意义探析 被引量:8
8
作者 赵明 向达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82-88,共7页
《黄帝四经》是黄老之学的奠基之作。其以道为基础,"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摄名、法之要",对其前的中国文化进行了整合凝炼,形成"道—阴阳—文武—刑德"的治道。《黄帝四经》"隆礼重法"的治道精神... 《黄帝四经》是黄老之学的奠基之作。其以道为基础,"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摄名、法之要",对其前的中国文化进行了整合凝炼,形成"道—阴阳—文武—刑德"的治道。《黄帝四经》"隆礼重法"的治道精神彰显了理性的精神和制衡的气度,为黄老之学"隆礼重法"的治道模式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对周齐、汉齐、汉初、唐初、明初等时代之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于当下中国科学发展和依法治国之治道实践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四经》 “隆礼重法” 无为而治 黄老治道
下载PDF
《黄帝四经》所见“名”的分类 被引量:7
9
作者 曹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9-24,共6页
以往对《黄帝四经》思想构造的研究,只讲“道法”关系二元结构,而不讲“道名法”关系三元结构,其实“名”在《黄帝四经》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不对“名”作细致的描述和准确的分析,就很难把握《黄帝四经》的主要思想。将不同语境中... 以往对《黄帝四经》思想构造的研究,只讲“道法”关系二元结构,而不讲“道名法”关系三元结构,其实“名”在《黄帝四经》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不对“名”作细致的描述和准确的分析,就很难把握《黄帝四经》的主要思想。将不同语境中的“名”分为五类。《黄帝四经》中,“道”虽然是最高范畴,但并不是论述的焦点。君主该如何把握“名”、“法”才是作者注目之重点。“名”的性质和“法”相近,都与规范、准则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帛书 《黄帝四经》
下载PDF
《三德》所见“皇后”为“黄帝”考 被引量:5
10
作者 曹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1-44,共4页
通过与《黄帝四经》中《十六经》的《正乱》篇、《雌雄节》篇相对比,可以确定,《三德》中的"皇后"就是"黄帝"。这一认定,对于确认《三德》的思想倾向,对于考察《黄帝四经.十六经》的思想渊源,对于黄老思想的再探讨... 通过与《黄帝四经》中《十六经》的《正乱》篇、《雌雄节》篇相对比,可以确定,《三德》中的"皇后"就是"黄帝"。这一认定,对于确认《三德》的思想倾向,对于考察《黄帝四经.十六经》的思想渊源,对于黄老思想的再探讨,对于分析上博简的思想构成乃至形成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德 黄帝四经 皇后 黄帝
下载PDF
《黄帝四经》所见“执道者”与“名”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曹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15-20,共6页
"名"思想是解读黄老道家政治哲学一条重要线索,《黄帝四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黄帝四经》称统治者为"执道者","执道者"首要的政治任务是审名察形,确定对象究竟处于"正名"还是"倚名... "名"思想是解读黄老道家政治哲学一条重要线索,《黄帝四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黄帝四经》称统治者为"执道者","执道者"首要的政治任务是审名察形,确定对象究竟处于"正名"还是"倚名"。"执道者"在审察事情名形时要保持"无名"、"无形"的姿态,目的是为了保障君主在政治上的垄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帛书 《黄帝四经》
下载PDF
论帛书《黄帝四经》对老子美学的继承与发展
12
作者 谭玉龙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7-55,共9页
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帛书《黄帝四经》是战国黄老道家的代表作。它虽主要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但散见其中的有关美和艺术的论述却是黄老道家美学思想的体现:一方面,《黄帝四经》将本体之“道”视为人的“神明”之原,而对事物善恶美丑的... 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帛书《黄帝四经》是战国黄老道家的代表作。它虽主要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但散见其中的有关美和艺术的论述却是黄老道家美学思想的体现:一方面,《黄帝四经》将本体之“道”视为人的“神明”之原,而对事物善恶美丑的判断正是“神明”的功能之一,故“道”成为审美判断之基;另一方面,它在论述不同问题时提及的美丑(恶)具有不同的所指,呈现出多义性和模糊性,但它着重强调的是人应该以实事求是、名实相符的态度进行美丑判断。此外,《黄帝四经》还认为对艺术、美色等的欣赏都与“欲”相关,但欣赏艺术、美色等并不会给国家、社会带来灾祸,带来灾祸的是对艺术、美色等的过度享乐。以《黄帝四经》为代表的战国黄老道家美学思想是对老子美学的继承与发展,它无不与政治统治、国家治理相关,其目的是实现“善治美政”,体现出现实性和介入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四经 黄老道家 美学思想 美丑观 艺术论
下载PDF
马王堆帛书黄帝书的性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若晖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41,共7页
1973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经法》等四篇是否就是《汉书》卷三十《艺文志》所著录而又早已亡佚的《黄帝四经》,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从古书流传的角度看,马王堆帛书《黄帝书》非《汉志》所著录的《黄帝四经》,但唐兰先生... 1973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经法》等四篇是否就是《汉书》卷三十《艺文志》所著录而又早已亡佚的《黄帝四经》,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从古书流传的角度看,马王堆帛书《黄帝书》非《汉志》所著录的《黄帝四经》,但唐兰先生和裘锡圭先生关于其是与不是的论证皆有可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书》 《黄帝四经》 向歆校书 古书流传
下载PDF
庋藏与作伪——清代宋元旧本《史记》的流转
14
作者 张小伙 《嘉兴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73-83,共11页
《史记》流传至明清时期,尤重其版本,这与当时臻于极盛的藏书风气密切相关,从官藏到私藏,宋元旧椠颇受追捧。明清鼎革,江南藏书大量散出,毛氏、季氏等所藏珍贵宋版《史记》也在不同藏书家手中流转。清末杨氏海源阁“四经四史斋”、刘氏... 《史记》流传至明清时期,尤重其版本,这与当时臻于极盛的藏书风气密切相关,从官藏到私藏,宋元旧椠颇受追捧。明清鼎革,江南藏书大量散出,毛氏、季氏等所藏珍贵宋版《史记》也在不同藏书家手中流转。清末杨氏海源阁“四经四史斋”、刘氏嘉业堂“四史斋”所藏宋本《史记》命途多舛。为了迎合藏书家以攫取巨大利益,书贾大量伪造宋元本《史记》,而其作伪方式也是层出不穷,伪造名人印鉴、剜补牌记等最为常见,明代翻刻宋元本《史记》常常以此冒充旧椠,其中“嘉靖三刻”(金台汪谅本、震泽王延喆本、秦藩本)以及游明翻刻元中统本最受书贾青睐。而“百衲本”《史记》在宋元刻本难存全帙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一人倡之,多家模仿,成为清代一种独特的藏书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藏书 “四经四史斋” 百衲本
下载PDF
论《管子》中黄老学说在西汉文景时期的实践 被引量:1
15
作者 耿振东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14-18,共5页
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政策在文景时期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帝四经》的出土不仅证实了当时黄老思想流行,且统治者实施黄老政策的文本依据很可能就是以《黄帝四经》为代表的一批黄老学著作。本文以《管子》为个案,依次从曹参治理齐... 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政策在文景时期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帝四经》的出土不仅证实了当时黄老思想流行,且统治者实施黄老政策的文本依据很可能就是以《黄帝四经》为代表的一批黄老学著作。本文以《管子》为个案,依次从曹参治理齐地与《管子》黄老,《黄帝四经》与《管子》黄老,曹参、陈平为政实践与《管子》黄老等三个方面,论述汉初文景时期对《管子》中黄老思想的实践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景时期 黄老学说 《黄帝四经》 《管子》
下载PDF
《黄帝四经》中“天”的五大维度 被引量:1
16
作者 向达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47-52,共6页
《黄帝四经》是黄老之学的经典著作,它用理性的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辩证地整合,担负起“道术将为天下合”的历史重任。《黄帝四经》提倡“隆礼重法”,强调“法主礼辅”,并构筑厚重的“天道”理论基础。《黄帝四经》的“天道”是对... 《黄帝四经》是黄老之学的经典著作,它用理性的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辩证地整合,担负起“道术将为天下合”的历史重任。《黄帝四经》提倡“隆礼重法”,强调“法主礼辅”,并构筑厚重的“天道”理论基础。《黄帝四经》的“天道”是对前此“天道”的扬弃,主要从“自然之天”“宗教神格之天”“哲学之天”“社会伦理之天”“法制之天”五个角度对“天道”进行演绎,层层推进,深刻地阐释其“案法而治”的主旨。《黄帝四经》的“天道”彰显着“理性”的光辉,充满自然法的内蕴,同时为人为法之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于当下转型之际的“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四经》 天意 道生法 天道孕法
下载PDF
“道生法”:《黄帝四经》法思想的理路逻辑 被引量:1
17
作者 向达 翁逸如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12-123,共12页
《黄帝四经》是黄老学的奠基之作。其思想主旨是"案(按)法而治"。在阐述此思想主旨时,《黄帝四经》运用了比较特出的理路逻辑,彰显了黄老学独具魅力的特征。这种特色表现在它以道为理论基础,在"推天道以明人事"的... 《黄帝四经》是黄老学的奠基之作。其思想主旨是"案(按)法而治"。在阐述此思想主旨时,《黄帝四经》运用了比较特出的理路逻辑,彰显了黄老学独具魅力的特征。这种特色表现在它以道为理论基础,在"推天道以明人事"的逻辑基础上借助"一""二""多""名""分""无为而治"等范畴,演绎了其"道法"的创生、执法、司法、保障及监督等一套较为完整的法度体系。虽然《黄帝四经》的法治主旨比较明确,但毕竟为时代所限,相关的理论阐释并不系统,但其在"道法"基础上演绎凝练的"隆礼重法"思想对后世治道精神和治道模式产生了奠基性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其道法思想的理论逻辑进行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生法 《黄帝四经》 无为而治 隆礼重法
下载PDF
《黄帝四经》的“正名—用名”逻辑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昭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41-45,共5页
逻辑学是研究论证结构与规则之学。帛书《黄帝四经》逻辑为"正名—用名"论证类型,"正名"是确立名之所指,反映着道家的名实观;"用名"体现于"君人南面之术"里,为执政治世之保证。《皇帝四经》&qu... 逻辑学是研究论证结构与规则之学。帛书《黄帝四经》逻辑为"正名—用名"论证类型,"正名"是确立名之所指,反映着道家的名实观;"用名"体现于"君人南面之术"里,为执政治世之保证。《皇帝四经》"正名—用名"逻辑是先秦道家逻辑的一部分,只是《老子》讨论重点在"道"名上、《管子》与《皇帝四经》一样讨论重点在"物"(社会政治)名上,《庄子》则兼而有之。"正名—用名"逻辑是一种离不开具体内容的论证类型,有着鲜明的社会政治的功利性。先秦道家逻辑是先秦逻辑的一部分,先秦逻辑都是此种类型,不是演绎、归纳的逻辑,也不同于佛教逻辑。正是因为"正名—用名"是一种论证结构而成为中国逻辑类型,又有别于中国哲学,但是它必以中国哲学为基础。由此来确立中国逻辑之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四经》 逻辑 正名 用名
下载PDF
《黄帝四经》中“名”的法律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艾永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6-183,192,共8页
"名"是《黄帝四经》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其道法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名"的内涵是规范和制度,具有法的性质,具体内容是各种名分等级制度,是法律体系中属于主体部分的正面性规范,在法治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名"是《黄帝四经》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其道法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名"的内涵是规范和制度,具有法的性质,具体内容是各种名分等级制度,是法律体系中属于主体部分的正面性规范,在法治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名"的这种属性决定了《黄帝四经》的思想体系是道法二元结构而不是道名法三元结构。《黄帝四经》的"名"具有法的内涵和性质这一重要观念,对后世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与中国古代法律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四经》 法律 名例
下载PDF
《黄帝四经》的价值观及其意义
20
作者 詹石窗 张欣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34,共8页
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是战国时代黄老道家的重要历史文献。这四篇古佚书在继承老子道家思想并融合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基础上,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形成了既具有传统道家思想特征,又独具特色的价值观体系,... 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是战国时代黄老道家的重要历史文献。这四篇古佚书在继承老子道家思想并融合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基础上,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形成了既具有传统道家思想特征,又独具特色的价值观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重士贱财、守雌贱身和不争亦争三个方面。这一价值观体系对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四经》 重士贱财 守雌贱身 不争亦争 道家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