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碳排放峰值及其倒逼机制研究的发展动态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为了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提出到2030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碳排放峰值目标的设定,必然会对经济转型产生一种倒逼机制。倒逼机制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成功实施的一种逆向运作的经济治理机制。探索碳排放峰值目标的倒逼... 为了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提出到2030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碳排放峰值目标的设定,必然会对经济转型产生一种倒逼机制。倒逼机制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成功实施的一种逆向运作的经济治理机制。探索碳排放峰值目标的倒逼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如何在实践中完善和运用这种新型倒逼机制,对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本文按照从"碳排放历史研究"到"碳排放趋势预测",从"峰值实现路径研究"到"峰值约束研究"的逻辑顺序,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国碳排放及其峰值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并回顾了有关倒逼机制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特定案例研究。结果表明:首先,现有研究都以顺向思维方式,预测碳排放峰值和研究实现峰值的路径,但没有文献以逆向思维方式,揭示峰值目标的倒逼机制;其次,现有研究虽然也提出了碳排放峰值的倒逼机制,但该倒逼机制目前在理论上仍处于一个黑箱之中,还没有文献曾试图打开这个黑箱,以揭示该机制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最后,现有研究也模拟了碳排放峰值目标约束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但没有系统性地研究在碳排放峰值目标倒逼机制下的经济转型路径,也没有深入探索在转型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减排绩效和经济影响。基于该领域的现有成果和发展动态,本文提出了可进一步拓展的研究方向:要以逆向思维方式,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视角,在理论上解析和构建碳排放峰值目标的倒逼机制,系统性地研究在这种倒逼机制下的经济转型路径,并通过构建大型政策评估模型,量化评估在转型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减排绩效和经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峰值 倒逼机制 气候变化&趋势预测
下载PDF
Holocene Dune Mobility and Forcing Mechanisms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被引量:4
2
作者 HE Zhong ZHOU Jie +1 位作者 YANG Linhai HE Hongm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1168-1178,共11页
Dune fields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EAM), are mosaics of mobile and vegetation-stabilized aeolian dunes. These sand dunes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thus the distribution... Dune fields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EAM), are mosaics of mobile and vegetation-stabilized aeolian dunes. These sand dunes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thus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timing of their development may provide important clues to past environmental dynamics. Due to the strong wind erosion and dune migration, long and continuous stratigraphic records are seldom preserved. Synthesizing a large body of events, ultimately producing a relatively complete and high-resolution record, may be a proper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dun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is study, we synthesized a large body of luminescence ages for aeolian deposits from the Mu Us, Otindag, Horqin dune fields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EA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dune fields, as a whole experienced a most extensive mobility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followed by a widespread shift toward limited mobility and soil development in the mid-Holocene, and widespread reactivation occurred during late Holocene. The dune developments are directly linked to the effective moisture change controlled by the EAM changes, which respond to the low latitude summer insolation variation. The increased subsidence at the margin contrary to the core EAM, the delay from the feedback of the soil-vegetation-air coupled system, the increased evaporation due to the high temperature all play partial role in the lag of the margin EAM effective moisture change to the low latitude summer insolation. The asynchronous end of the wetter mid-Holocene mainly responds to the southeastwardly shift of the precipitation belt, while the regional sensitivity, response speed and internal feedback also contribute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dune records and North Atlantic drift-ice records of the rapid climate changes implie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th Atlantic climate and the frequent dune activity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E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CENE dune mobility luminescence dating East Asian Monsoon forcing mechanisms
下载PDF
天山北坡末次冰消期至早、中全新世气候演化过程及机制探讨
3
作者 姚付龙 孙岳珊 +3 位作者 黄健 唐国乾 夏倩倩 胡晓峰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5-235,共11页
天山北坡地处多个大气环流系统的过渡区,气候变化敏感,其长时间尺度的气候演变过程、水热组合方式等问题仍在讨论中,客观把握上述问题对深入认识亚欧大陆内部气候变化格局与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那拉提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AMS14C... 天山北坡地处多个大气环流系统的过渡区,气候变化敏感,其长时间尺度的气候演变过程、水热组合方式等问题仍在讨论中,客观把握上述问题对深入认识亚欧大陆内部气候变化格局与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那拉提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AMS14C年代-深度模型,以花粉为古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了天山北坡末次冰消期至早、中全新世的气候变化过程并探讨了其驱动机制。(1)14327—11578 cal yr B.P.期间花粉组合以荒漠草原成分为主,其主成分分析第1轴得分指示有效湿度偏低,并存在气候突变现象;11578—9457 cal yr B.P.期间演替为森林草原群落,气候以冷湿为特征;9457—8602 cal yr B.P.期间退化为草原,气候转为暖干;8602—6369 cal yr B.P.期间发育针阔混交林,气候偏暖湿。(2)天山北坡末次冰消期至早、中全新世,温度变化与高低纬、海陆间长尺度的记录相一致,冬季太阳辐射是影响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海面温度升高,不仅使西风环流水汽含量增加,还引发北大西洋涛动偏于正相,西部扰动加强,给天山北坡带来更多降水。(3)天山北坡12900—11500 cal yr B.P.期间以干旱为特征的气候突变从起讫时间、湿度变化等特征分析是对“新仙女木事件”的响应,北美洲劳伦泰德冰盖融冰减缓了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叠加北大西洋涛动负相位、西风环流减弱等因素,使到达研究区的水汽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气候演化 驱动机制 末次冰消期 全新世 天山
原文传递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cing mechanisms of the surface Kuroshio branch intrusion into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4
作者 Jingsong Guo Zhixin Zhang +1 位作者 Changshui Xia Binghuo Guo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3-21,共9页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of Argos satellite-tracked drifters from 1988 to 2012, we analyzed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Kuroshio branch(KB) intrusion into the South China Sea(SCS). The analysis results are...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of Argos satellite-tracked drifters from 1988 to 2012, we analyzed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Kuroshio branch(KB) intrusion into the South China Sea(SCS). The analysis results are as follows.The surface KB originates from the southern Balintang Channel(BLTC) and Babuyan Channel(BBYC). It begins in late September, reaches peak strength in November–December, and declines at the end of March. The mean speed of drifters along the KB path during their traverse of the Luzon Strait(LS) was 43% faster than during the two days before entering the LS for the flow originating from the southern BLTC, but there was a 24% increase in speed for the flow from the BBYC. The observations show that in winter, monthly-mean sea-level anomalies(SLAs) were positive southwest of Taiwan Island and extended to the northern LS. The SLAs were negative northwest of Luzon Island and extended to the southern LS, which acted like a pump, forcing a part of Kuroshio water westward into the SCS. The condition under which the KB forms was solved by a set of simplified motion equ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ther the KB can form depends upon the sea-level gradient at the central LS and region to the west, as well as the location, speed and direction of Kuroshio surface water when it enters the 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KUROSHIO branch LUZON STRAIT forcing mechanisms
下载PDF
末次冰期以来雷州半岛北部C_3/C_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薛积彬 钟巍 +1 位作者 曹家元 欧阳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4-472,共9页
末次冰期以来陆地植被中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是当前古生态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雷州半岛北部下录和屋山两处泥炭沉积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重建了该区域末次冰期以来C3/C4植物相对丰度演化历史,并... 末次冰期以来陆地植被中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是当前古生态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雷州半岛北部下录和屋山两处泥炭沉积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重建了该区域末次冰期以来C3/C4植物相对丰度演化历史,并探讨了其可能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MIS-3阶段初期,屋山地区的植被以C3和C4混合植被为主,在此后的MIS-3阶段绝大部分时期,下录和屋山地区的植被主要为C3植被,在个别时段C4植物也曾一度有所扩张;在MIS-2阶段,下录地区c,植物含量显著降低,区域植被以C4植物为主;在全新世初期,下录地区的C3植物含量呈现出增加趋势,气候环境变得有利于C3植物生长.对比研究表明,由于在末次冰期乃至冰期最盛期阶段,雷州半岛地区的气温下降幅度可能仅在5~8℃左右,温度足以满足C3/C4植物的生长需要,从而使得受东亚夏季风强度直接影响的降水增多或减少成为控制本区域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此外,大气CO2浓度可能对该地区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 C4植物相对丰度 有机碳同位素 驱动因素 末次冰期 雷州半岛
下载PDF
热带海洋生产力:现代过程与地质记录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洪瑞 刘传联 梁丹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7-285,共9页
首先综述了现代热带海洋生产力的分类与影响因素,然后讨论了古生产力替代性指标的分类与各类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前人使用不同替代性指标对热带海洋古生产力重建的结果,讨论了热带海洋古生产力记录的特征、周... 首先综述了现代热带海洋生产力的分类与影响因素,然后讨论了古生产力替代性指标的分类与各类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前人使用不同替代性指标对热带海洋古生产力重建的结果,讨论了热带海洋古生产力记录的特征、周期性与驱动机制。发现从末次冰期到全新世热带海洋古生产力在冰期时明显偏高,但冰期生产力高间冰期生产力低的规律并不一直适用,MIS 22前后西太平洋初级生产力在冰期—间冰期的变化发生反转。热带海洋古生产力的周期性也与高纬海区显著不同,岁差和斜率的信号更为显著。还存在约30 ka等不同轨道周期叠加之后形成的周期。颗石藻计算的海洋生产力可能存在约400 ka周期,这对全球碳同位素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海洋 初级生产力 输出生产力 周期性 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东亚夏季风气候变迁强迫机制初探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晓东 李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3-90,共8页
基于反映东亚夏季风气候变迁的洛川黄土磁化率记录及一系列古气候模拟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地球轨道参数、全球冰量及大气 CO2 含量等强迫因子对东亚夏季风气候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10 5 a时间尺度上东亚夏季风气候变化大约有... 基于反映东亚夏季风气候变迁的洛川黄土磁化率记录及一系列古气候模拟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地球轨道参数、全球冰量及大气 CO2 含量等强迫因子对东亚夏季风气候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10 5 a时间尺度上东亚夏季风气候变化大约有一半是由全球冰量消长引起的 ,约有 1/ 4归于大气温室气体含量的改变 ,而直接受到地球轨道的线性驱动作用很小。但在 10 3~ 10 4a时间尺度上 ,冰期时东亚季风边缘地区夏季气温和降水变化的70 %~ 80 %是由冰期边界条件 (包括冰量和大气温室气体含量 )造成的 ,而冰后期轨道强迫可以解释季风边缘地区夏季气候变化的 6 0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黄土磁化率 古气候 气候强迫机制
下载PDF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北段反转构造的物理模拟 被引量:4
8
作者 马宝军 漆家福 于福生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42-145,5,共5页
根据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北段的构造特征设计了2组沙箱试验,以探讨在刚性边界条件下半地堑反 转构造的变形特点。试验结果表明:①在自由边界端由基底带动上盘为主动盘驱动下形成的盆地反转规 模较大而对称,刚性边界处会沿原断层发生反转,... 根据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北段的构造特征设计了2组沙箱试验,以探讨在刚性边界条件下半地堑反 转构造的变形特点。试验结果表明:①在自由边界端由基底带动上盘为主动盘驱动下形成的盆地反转规 模较大而对称,刚性边界处会沿原断层发生反转,在自由边界端前期断层不会反转,但会形成深部低角 度逆冲滑脱断层;②在刚性下盘侧向驱动下很小的挤压量就会在刚性边界处形成同等规模的断层反转, 在另一边界处边界断层也有较小程度的反转,但整个盆地的反转规模较小;③地质分析认为,辽河盆地 西部凹陷后期反转构造是在区域性走滑应力机制下刚性下盘为主动盘侧向挤压变形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物理模拟 半地堑 反转构造
下载PDF
铁路混合梁钢-混结合段受力及理论计算
9
作者 施洲 张莹 +2 位作者 李英铭 何知明 时均伟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82-291,共10页
为研究铁路混合梁钢-混结合段结构的受力及其理论计算公式,在既有公路桥梁钢-混结合段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提出铁路混合梁钢-混结合段截面应力、顶底板剪力连接件、承压板传力验算公式;并以主跨335 m汉巴南铁路嘉陵江特大桥为研究背景,采... 为研究铁路混合梁钢-混结合段结构的受力及其理论计算公式,在既有公路桥梁钢-混结合段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提出铁路混合梁钢-混结合段截面应力、顶底板剪力连接件、承压板传力验算公式;并以主跨335 m汉巴南铁路嘉陵江特大桥为研究背景,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探究结合段受力特性及应力纵、横向分布规律,进而开展结合段受力理论与数值计算对比分析。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结合段混凝土均处于受压状态,不同截面位置处结合段钢、混应力横向分布均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公式验算结果表明:结合段混凝土应力均受压,满足截面应力验算要求;剪力连接件的抗力系数介于1.30~4.49,结合段剪力连接件具有良好的安全储备;承压板抗力系数介于3.18~10.08,表明前后承压板抗力远大于计算传力荷载,并具有优化的空间。理论公式计算的结合段顶底板混凝土应力、剪力钉应力与有限元计算结果总体相近,在修正后可用于钢-混结合段的防开裂/脱离、抗剪受力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混合梁 钢-混结合段 受力理论 剪力键 承压板
下载PDF
圆钢管KY型相贯节点承载力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君平 刘永健 聂少锋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2-96,共5页
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东莞市塘厦体育中心钢屋盖相贯KY型节点的受力性能和破坏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将有限元计算与已有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节点极限承载力都能达到设计荷载水平的2倍以上,节点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但节... 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东莞市塘厦体育中心钢屋盖相贯KY型节点的受力性能和破坏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将有限元计算与已有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节点极限承载力都能达到设计荷载水平的2倍以上,节点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但节点区域受力复杂,应力集中比较明显,弦杆与腹杆相贯区域是节点的薄弱部位。KY型节点的破坏模式有四种:受拉腹杆端部连接焊缝断裂破坏;受压腹杆端部局部屈曲破坏;受拉腹杆端部焊缝断裂与受压腹杆端部局部屈曲联合破坏;弦杆管壁局部屈服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钢管 KY型节点 受力性能 破坏模式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新老混凝土界面粘结力形成机理 被引量:41
11
作者 谢慧才 李庚英 熊光晶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7-10,18,共5页
新老混凝土界面粘结力的大小是衡量界面性能好坏的主要标志。本文通过对粘结界面的宏观力学性能和扫描电镜实验 ,探讨了界面力的来源 ,并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界面作用力的形成机理。认为界面作用力来源于机械作用力、范德华力以及化学作用... 新老混凝土界面粘结力的大小是衡量界面性能好坏的主要标志。本文通过对粘结界面的宏观力学性能和扫描电镜实验 ,探讨了界面力的来源 ,并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界面作用力的形成机理。认为界面作用力来源于机械作用力、范德华力以及化学作用力。其中 ,一般来说是机械啮合力起主导作用。但界面作用力受界面剂的影响极大 ,在某些情况下 ,如采用聚合物界面剂时 ,则以范德华力起主导作用 ;采用粉煤灰砂浆界面剂时 ,可以肯定地证明化学力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界面粘结力 形成机理 机械啮合力 范德华力 化学作用力 粘结机理
下载PDF
悬吊式微低重力环境模拟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2
12
作者 高海波 牛福亮 +2 位作者 刘振 于海涛 李楠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3-92,共20页
宇航空间中的微低重力环境使得所处其中的航天器和宇航员表现出与在地面重力环境下不同的受力状态和动态性能,因此需要在地面对这种微低重力环境进行模拟。综述了目前常用的几种微低重力模拟方法,其中悬吊法因为模拟时间长、模拟范围大... 宇航空间中的微低重力环境使得所处其中的航天器和宇航员表现出与在地面重力环境下不同的受力状态和动态性能,因此需要在地面对这种微低重力环境进行模拟。综述了目前常用的几种微低重力模拟方法,其中悬吊法因为模拟时间长、模拟范围大、不引入附加惯量的优势被广泛采用。从微低重力模拟原理角度对现有的悬吊式微低重力模拟系统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根据微低重力模拟的需求归纳了悬吊式微低重力模拟系统的2条设计准则和3个关键技术,详细综述了这3个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未来悬吊式微低重力模拟系统设计方面和3个关键技术方面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装置 微低重力模拟 恒拉力系统 恒力机构 二维随动跟踪 位置测量
原文传递
320m^3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工业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建一 李晓峰 +1 位作者 杨丽君 沈政昌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11年第B10期181-183,共3页
320 m3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是我国目前单槽容积最大的浮选设备,本文介绍了大型浮选机的结构特点、动力学试验和工业试验情况,试验表明浮选机搅拌力强,槽内矿粒分布均匀,浮选机单台富集比铜达20.62,硫达71.44,功耗较国外同类型浮选机节... 320 m3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是我国目前单槽容积最大的浮选设备,本文介绍了大型浮选机的结构特点、动力学试验和工业试验情况,试验表明浮选机搅拌力强,槽内矿粒分布均匀,浮选机单台富集比铜达20.62,硫达71.44,功耗较国外同类型浮选机节省5.88%。该浮选机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了浮选设备大型化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浮选机 充气机械搅拌式 320m3 结构特点 工业试验
下载PDF
多晶硅微机械抗粘附结构参数设计 被引量:7
14
作者 丁建宁 范真 +1 位作者 李长生 温诗铸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4-277,共4页
讨论了在大气环境或有液体的环境下 ,表面张力对微加工悬臂梁结构粘附的影响 ,以及真空条件下 Casimir量子力对微机械薄膜微腔结构的稳定性和粘附的影响。建立了 Casimir量子力作用下粘附问题的实际粗糙模型理论。对不同表面力作用下的... 讨论了在大气环境或有液体的环境下 ,表面张力对微加工悬臂梁结构粘附的影响 ,以及真空条件下 Casimir量子力对微机械薄膜微腔结构的稳定性和粘附的影响。建立了 Casimir量子力作用下粘附问题的实际粗糙模型理论。对不同表面力作用下的抗粘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微悬臂梁和薄膜微腔结构的稳定性和粘附与材料的弹性特性、材料的表面特性、结构的长度、厚度以及构件与基体之间的间隙有关 ,而与结构的宽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微机械 抗粘附结构参数设计 微型机械 表面张力 CASIMIR力 稳定性
下载PDF
增大乒乓球击球力量过程的力学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育青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1997年第Z2期24-25,共2页
通过对增大乒乓球击球力量过程的力学分析,揭示了击球力量与挥拍速度及球拍与球作用时间的关系。
关键词 乒乓球 击球力量 力学原理
下载PDF
320m^3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丽君 陈东 沈政昌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11年第2期35-39,共5页
近年来,我国在浮选设备大型化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介绍了大型浮选机的设计原则、放大方法、技术路线和手段。最新研制的世界上最大的320 m3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搅拌力强,槽内矿粒分布均匀,单台浮选机的铜富集比可达20.... 近年来,我国在浮选设备大型化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介绍了大型浮选机的设计原则、放大方法、技术路线和手段。最新研制的世界上最大的320 m3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搅拌力强,槽内矿粒分布均匀,单台浮选机的铜富集比可达20.62,硫富集比可达71.44,功率消耗比国外同类型浮选机节省5.88%以上。该机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完全掌握浮选设备大型化关键技术的国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浮选机 充气机械搅拌式 320m3 设计原则 相似放大
下载PDF
卷绕传动的力学分析及控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罗一新 曾周亮 王松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6-87,81,共3页
卷绕传动普遍应用于染整工艺过程中。传动时张力常产生波动 ,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论文针对张力波动现象 ,对卷绕传动进行了力学分析 ,并采用矢量控制变频技术对其进行控制 ,提出了一个实用的经验公式 ,以实例证明了其力学分析及经... 卷绕传动普遍应用于染整工艺过程中。传动时张力常产生波动 ,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论文针对张力波动现象 ,对卷绕传动进行了力学分析 ,并采用矢量控制变频技术对其进行控制 ,提出了一个实用的经验公式 ,以实例证明了其力学分析及经验公式是正确的 ,所采取的控制方式效果令人满意。论文表明 ,应用矢量控制变频技术控制张力 ,具有实用价值 ,可以推广到类似的传动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绕传动 张力 分析 控制 力学分析 收卷机构 染整工艺 中心传动收卷
下载PDF
近似柔顺常力机构的研制及其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余跃庆 张志丹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1-324,共4页
研制了一种柔顺常力滑块机构,在不同输入范围、不同运动速度、不同初始角度下,对机构滑块末端所受的压力进行了实验研究,从实验的角度研究了柔顺常力滑块机构的动力学特性.
关键词 柔顺机构 常力机构 动力学特性
下载PDF
Electromagnetic Self-Force Mechanisms and Origin of <i>R</i><sup>-1</sup>Term
19
作者 Saeed Fathi Hamed Razavi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17年第5期1099-1105,共7页
An accelerating charged particle exerts a force upon itself. If we model the particle as a spherical shell of radius R, and calculate the force of one piece of this shell on another and eventually integrate over the w... An accelerating charged particle exerts a force upon itself. If we model the particle as a spherical shell of radius R, and calculate the force of one piece of this shell on another and eventually integrate over the whole particle, there will be a net force on the particle due to the breakdown of Newton’s third law. This symmetry breaking mechanism relies on the finite size of the particle;thus, as Feynman has stated, conceptually this mechanism doesn’t make good sense for point particles. Nonetheless, in the point particle limit, two terms survive in the self-force series: R0 and R-1 terms. The R0 term can alternatively be attributed to the well-known radiation reaction but the origin of R-1 term is not clear. In this study, we will show that this new term can be accounted for by an inductive mechanism in which the changing magnetic field induces an inductive force on the particle. Using this inductive mechanism, we derive R-1 term in an extremely easy 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AGNETIC Self-force Self-force mechanisms Radiation Reaction Faraday’s Law of Induction
下载PDF
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内浮选动力学过程分区模型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传尧 史帅星 +3 位作者 韩登峰 张跃军 张明 张福亚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11-418,共8页
随着矿产资源需求的持续增加,选矿厂处理规模急剧增大,面临着入选矿石品位持续变低、浮选机容积不断增大与回收率稳定或提升的挑战.因此很有必要开展浮选机内浮选动力学过程分区模型研究,为指导大型浮选机分选过程强化奠定基础.论文建... 随着矿产资源需求的持续增加,选矿厂处理规模急剧增大,面临着入选矿石品位持续变低、浮选机容积不断增大与回收率稳定或提升的挑战.因此很有必要开展浮选机内浮选动力学过程分区模型研究,为指导大型浮选机分选过程强化奠定基础.论文建立了实验室尺度LFM-30型和工业尺度KYF-130型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试验系统,采用高速摄像、深槽取样和原位气泡负载测试等方法,开展了单颗粒运动轨迹、浮选过程中颗粒的悬浮特征、矿化气泡上浮过程中负载变化特征、矿浆与泡沫界面区域颗粒脱落等研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具有循环区、搅拌混合区、运输区、分离区、泡沫区和泡沫矿浆界面区的“五分区+相界面”动力学过程模型,为应对不同矿石性质变化开展工业尺度浮选机优化设计奠定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 浮选动力学过程 颗粒悬浮 气泡负载 分区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