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提高浅蹲纵跳起跳能力的肌肉工作分析──蹲起和浅蹲纵跳时某些下肢肌的积分肌电图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卢鼎厚 韩世真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1995年第2期20-25,共6页
对积分肌电图进行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证实,浅蹲纵跳的起跳阶段,股四头肌并没有参与工作,而小腿后群深层的屈足、屈趾肌(比目鱼肌、趾长屈肌等)对浅蹲纵跳的起跳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浅蹲纵跳的起跳能力,必须重视提高小腿后群... 对积分肌电图进行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证实,浅蹲纵跳的起跳阶段,股四头肌并没有参与工作,而小腿后群深层的屈足、屈趾肌(比目鱼肌、趾长屈肌等)对浅蹲纵跳的起跳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浅蹲纵跳的起跳能力,必须重视提高小腿后群深层屈足、屈趾肌的爆发力。为达到这一目的,负重屈足、屈趾练习必须在屈膝条件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分肌电图 蹲起 纵跳 股四头肌 比目鱼肌
原文传递
人类下肢拇和趾伸肌和屈肌的肌纤维型分布 被引量:3
2
作者 薛黔 李名扬 李志义 《遵义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34-37,共4页
本研究为查清下肢拇伸肌、趾伸肌和拇屈肌、趾肌肌纤维型的分布。结果表明,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的Ⅰ型纤维分别占65.2%和63.9%,拇长屈肌和趾长屈肌的Ⅰ型纤维分别占55.6%和52.8%。拇和趾伸肌的Ⅰ型纤维比例显然高于屈肌,在统计学上... 本研究为查清下肢拇伸肌、趾伸肌和拇屈肌、趾肌肌纤维型的分布。结果表明,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的Ⅰ型纤维分别占65.2%和63.9%,拇长屈肌和趾长屈肌的Ⅰ型纤维分别占55.6%和52.8%。拇和趾伸肌的Ⅰ型纤维比例显然高于屈肌,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鉴于上述各肌的肌构筑特性和肌纤维型分布,作者推测,拇和趾伸肌在下肢运动中主要提供速度;拇和趾屈肌肌力大,有利于保持身体的稳定和维持足弓的形状,并在走和跑时作提跟和足外翻运动。第四趾趾短伸肌有大量同型聚集并伴有肌纤维萎缩。作者推测,趾短伸肌的同型聚集是肌退化,萎缩去神经再支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长伸肌 趾长伸肌 肌纤维型 屈肌
下载PDF
踇长屈肌移植治疗慢性跟腱病的解剖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毛海蛟 史增元 +2 位作者 董文伟 徐达传 Keith Wapner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2-477,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切取长屈肌腱(FHLT)转移修复慢性跟腱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取64侧足标本,观测Henry结节处FHLT和趾长屈肌腱(FDLT)之间腱束联合并进行分型。测量单切口、双切口和小切口技术切取FHLT的长度。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切取长屈肌腱(FHLT)转移修复慢性跟腱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取64侧足标本,观测Henry结节处FHLT和趾长屈肌腱(FDLT)之间腱束联合并进行分型。测量单切口、双切口和小切口技术切取FHLT的长度。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临床上应用双切口技术切取FHLT转移修复慢性跟腱病10例。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疗效评价标准评分为(63.04 ±7.75)分。临床上应用双切口切取FHLT,做跟骨隧道反折后与跟腱编织缝合。 结果Henry结节处发现两种不同腱束联合。I型:腱束起于近端FHLT止于远端FDLT占96.9%(62/64),II型:一侧腱束起于近端FHLT止于远端FDLT,另外一侧腱束起于近端FDLT止于远端FHLT占3.1%(2/64)。单切口切取FHLT的平均长度为(5.08±1.09)cm;双切口切取FHLT的平均长度为(6.72 ± 1.02)cm;小切口切取FHLT的平均长度为(17.49 ± 1.80)cm,3种术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都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3.7个月。术后12个月根据AOFAS踝与后足疗效评价标准评分为(93.28 ± 3.72)分,与术前[(63.04±7.75)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优6例,良3例,可1例。随访期间均未见胫神经、腓肠神经和足底内、外侧神经损伤。结论超过96%的标本腱束联合从FHLT发出至FDLT,切取FHLT后残端不与FDLT腱缝合将丧失趾跖屈功能。切取FDLT腱后残端不做腱固定,余趾仍能保留跖屈功能;双切口切取FHLT转移修复慢性跟腱病具有肌腱固定强度高、保留趾跖屈功能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踇长屈肌 趾长屈肌 跟腱病变 肌腱移植
原文传递
趾长屈肌腱转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于绍斌 於玮 +1 位作者 丰波 陈欣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5年第12期1099-1101,共3页
目的:探讨趾长屈肌腱(flexor digitorum longus,FDL)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例应用FDL修复的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并用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9例中,因误诊或漏诊导... 目的:探讨趾长屈肌腱(flexor digitorum longus,FDL)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例应用FDL修复的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并用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9例中,因误诊或漏诊导致陈旧性跟腱断裂的占77.8%。按Arner-lindholm 疗效评定标准,术后疗效优6例(66.7%),良2例(22.2%),差1例(11.1%),优良率88.9%。结论:陈旧性跟腱断裂多由漏诊或误诊所致,应用FDL转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 趾长屈肌腱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胫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屈趾畸形(附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侯振海 姚军 +3 位作者 倪志明 叶虹 柯良骏 郑隆宝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0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屈趾畸形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362例胫骨骨折患者施行髓内钉固定手术,其中5例(1.4%)术后出现屈趾畸形,其临床表现为跛行、踝关节中立位足趾屈曲畸形,背伸时畸形加重,跖屈位畸形减轻。保守治疗无...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屈趾畸形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362例胫骨骨折患者施行髓内钉固定手术,其中5例(1.4%)术后出现屈趾畸形,其临床表现为跛行、踝关节中立位足趾屈曲畸形,背伸时畸形加重,跖屈位畸形减轻。保守治疗无效,均行拇长屈肌及趾长屈肌肌腱"Z"形延长术。结果5例术后平均随访19.7(16-24)月。术后患者中立位足趾屈曲畸形消失,步态均恢复正常,踝关节背伸时足趾轻度屈曲畸形。拇长屈肌及趾长屈肌肌力5级。结论胫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足趾屈曲畸形为少见并发症,其发生可能与术前拇长屈肌及趾长屈肌的损伤未得到有效治疗,术中髓内钉导针、扩髓器对拇长屈肌、趾长屈肌的损伤或术后小腿深后骨筋膜鞘内压力增高引起的肌肉缺血、纤维化改变有关;肌腱延长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骨钉 拇长屈肌 趾长屈肌
下载PDF
趾长屈肌腱或足拇长屈肌腱转位并跟骨内移截骨术治疗Myerson ⅡA期平足症 被引量:2
6
作者 吕佐 何伟 +3 位作者 何磊 梁文清 钱宇 陈雪荣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10期1046-1049,共4页
目的探讨趾长屈肌腱或足拇长屈肌腱转位并跟骨内移截骨术治疗MyersonⅡA期平足症的疗效。方法纳入自2013-06—2016-06诊治的25例MyersonⅡA期平足症,其中14例行趾长屈肌腱转位并跟骨内移截骨术,11例行足拇长屈肌腱转位并跟骨内移截骨术... 目的探讨趾长屈肌腱或足拇长屈肌腱转位并跟骨内移截骨术治疗MyersonⅡA期平足症的疗效。方法纳入自2013-06—2016-06诊治的25例MyersonⅡA期平足症,其中14例行趾长屈肌腱转位并跟骨内移截骨术,11例行足拇长屈肌腱转位并跟骨内移截骨术。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侧位跟距角、前后位跟距角、侧位第1跖距角、跟骨倾角、距骨覆盖角,以及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9.5(6~22)个月。24例对疗效感到满意,负重行走时足和踝部疲劳及疼痛感消失,穿鞋受限感消失;1例行足拇长屈肌腱转位者久行或跑步后感觉足部隐痛不适。末次随访时患者侧位跟距角、前后位跟距角、侧位第1跖距角、跟骨倾角、距骨覆盖角、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趾长屈肌腱与足拇长屈肌腱转位并跟骨内移截骨术治疗MyersonⅡA期平足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可明显缓解患足疼痛,改善患足功能,并且有效矫正跟骨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肌腱功能不全平足症 趾长屈肌腱 足拇长屈肌腱 跟骨内移截骨术
原文传递
外侧柱延长术联合趾长屈肌腱转位术治疗可复性平足32例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宗宇 刘非 +4 位作者 崔亮 刘核达 左俊水 李森田 孙佩宇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外侧柱延长术联合趾长屈肌腱(FDL)转位术治疗可复性平足的生物力学改变。方法:本院采用外侧柱延长术联合FDL转位术治疗可复性平足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6~45岁,平均22.5岁;左足15例,右足17例。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 目的:探讨外侧柱延长术联合趾长屈肌腱(FDL)转位术治疗可复性平足的生物力学改变。方法:本院采用外侧柱延长术联合FDL转位术治疗可复性平足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6~45岁,平均22.5岁;左足15例,右足17例。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足评分标准对其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术前、术后6个月测量足负重正侧位X光片,测量弓高、距跟角、距骨-第一跖骨间角、跟骨倾斜角、距舟覆盖角。采用比利时Footscan 2m3D足底压强分布测试系统测量第1~5跖骨头(M1~M5)负重足底压强峰值和动态推进期各跖骨下压强值。结果:入组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35个月,平均21.9个月。所有患者足内侧纵弓及前足外展、后足外翻畸形均取得良好恢复,术后患足恢复正常行走能力。末次随访AOFAS踝与足评分为75~100分,优良率为90.6%(29/32)。术前术后患者X线检查各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1负重足底压强峰值及动态推进期压强峰值均较术前显著升高,M2~M5负重足底压强峰值及动态推进期压强峰值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柱延长术联合FDL转位术治疗可复性平足,能够明显改善平足的足底压强分布,恢复其生物力学结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复性平足 外侧柱延长术 趾长屈肌腱转位术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前移联合趾长屈肌腱转位术治疗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腱失能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杰超 戴号 高峰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5年第2期15-19,共5页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探讨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前移联合趾长屈肌腱转位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腱失能的疗效。方法回顾上海市长宁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腱...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探讨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前移联合趾长屈肌腱转位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腱失能的疗效。方法回顾上海市长宁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腱失能患者24例(30足)。所有患者行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前移联合趾长屈肌腱转位术,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法及足踝的相关X线指标进行术前、末次随访相关评估。结果该组共观察了男13例(17足),女11例(13足);右足13例,左足17例。平均年龄43.5岁(27~54岁);病程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0.5个月,术后24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前AOFAS评分(43.3±2.1)分,末次随访(83.3±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相关X线指标较术前改善明显,侧位第1跖骨距骨角术前(8.7±4.6)°,末次随访(4.8±2.2)°,P〈0.05;跟骨倾斜角术前(13.5±2.1)°,末次随访(21.1±3.2)°,P〈0.05;距舟覆盖角术前(12.1±2.3)°,末次随访(6.1±1.3)°,P〈0.05;优良率81.8%,且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前移联合趾长屈肌腱转位术是治疗足副舟骨疼痛综合征继发ⅡA期胫后肌腱失能的一种可靠方法。根据体征、精确的影像学评估确定临床分期以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是避免术后并发症和保证长期满意疗效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副舟骨 胫后肌腱 肌腱病 趾长屈肌腱 转位
下载PDF
趾长屈肌低位肌腹致踝管综合征1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周风金 胡万华 周建兴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7期395-395,共1页
关键词 趾长屈肌低位肌腹 踝管综合征 并发症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