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点治理”:贫困研究中的一个新视野——基于广西圆村“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基层实践 被引量:184
1
作者 谢小芹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22,153,共11页
第一书记扶贫制度是中央政府在贫困领域的一大创新,本文旨在探讨这一制度在基层社会实践中的成效和不足。采取实地调查和参与观察等方法,研究尝试提出"接点治理"的新概念,指涉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在村庄组织界面上汇聚和融合... 第一书记扶贫制度是中央政府在贫困领域的一大创新,本文旨在探讨这一制度在基层社会实践中的成效和不足。采取实地调查和参与观察等方法,研究尝试提出"接点治理"的新概念,指涉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在村庄组织界面上汇聚和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形态。将"接点治理"在贫困中的运用简称为"接点治贫",指国家下派第一书记通过促进村庄组织建设来融合基层社会从而最终治贫的目的。结果显示:(1)"接点治贫"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发展和公平正义等发展之"效"。(2)因制度本身蕴含的投机性而带来了对自治的消解及双重治理失效等发展之"殇"。因此,只有重塑"接点",实现"接点再造",保证国家与社会的良好互动,最后才能达到终结贫困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 接点治理 第一书记 接点再造
原文传递
精准扶贫背景下驻村机制的实践困境及其后果——以豫中J县驻村“第一书记”扶贫为例? 被引量:155
2
作者 许汉泽 李小云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2-89,共8页
从豫中J县"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调查资料分析中可知,"第一书记"与上级政府、派出单位、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多元主体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当下驻村机制呈现出复杂的社会性、结构性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书记"扶... 从豫中J县"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调查资料分析中可知,"第一书记"与上级政府、派出单位、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多元主体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当下驻村机制呈现出复杂的社会性、结构性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受到了上级政府目标设置权责不匹配与原单位有限资源的条件限制;另一方面遭遇了乡镇干部与村干部之间的"共谋"与"乡-村"关系的闭合。这样双重排斥的结构性变化不仅影响了"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本身,还导致了驻村帮扶制度的变迁,使得国家对于农村基层社会的控制能力弱化。因此,必须采取增加驻村干部权力、加大资源支持以及打破乡镇干部与村干部之间的"共谋"与"垄断"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第一书记 结构排斥 驻村机制
原文传递
第一书记扶贫与农村领导力供给 被引量:103
3
作者 王亚华 舒全峰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2-87,共6页
第一书记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对于增加农村领导力供给和保障精准扶贫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公共领导力视角,通过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当前我国"第一书记"扶贫政策的实施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一书记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对于增加农村领导力供给和保障精准扶贫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公共领导力视角,通过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当前我国"第一书记"扶贫政策的实施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中国农村的贫困治理要谋局长远,在提高第一书记的领导力水平、充分发挥其对乡村治理和精准扶贫贡献的同时,也要重视制度和文化建设,培养农村人才,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农村领导力的内生性供给,为贫困地区乡村社会"良治"和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力 精准扶贫 第一书记 良治
下载PDF
第一书记、公共领导力与村庄集体行动——基于CIRS“百村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9
4
作者 舒全峰 苏毅清 +1 位作者 张明慧 王亚华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65,156,共15页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面临着公共治理危机,大规模选派第一书记驻村能提升村庄的公共治理水平吗?本研究从集体行动理论出发,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利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CIRS)2016年"百村调查"数据,采用有序Probit...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面临着公共治理危机,大规模选派第一书记驻村能提升村庄的公共治理水平吗?本研究从集体行动理论出发,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利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CIRS)2016年"百村调查"数据,采用有序Probit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PSM)法,以农户在灌溉事务中的参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第一书记及其公共领导力对村庄集体行动的影响,并基于西南地区SY村的田野个案,探讨了第一书记的公共领导力影响村庄集体行动的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书记能够显著地提升村庄集体行动能力,其深层次原因在于融入村庄社会的第一书记具备相对较高的公共领导力,通过在村庄社会重建信任和再造权威,建立起集体行动的基础,继而借助于国家资源的输入,通过资源整合与策略化动员,促成村庄集体行动的达成,提升农村公共治理水平。这一研究首次实证检验了公共领导力对于集体行动的影响,丰富了集体行动理论的内涵;并实证评估了第一书记政策的实践价值,对于缓解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治理危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书记 集体行动 公共领导力 公共治理
原文传递
“双轨双层”治理:第一书记与村两委的基层贫困治理研究 被引量:61
5
作者 刘建生 涂琦瑶 施晨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8-144,共7页
在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下,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对贫困村下派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共同形成了"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的两股贫困治理力量。与学术界关注到的基层贫困治理主体以及治理效果不同,本文聚焦在... 在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下,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对贫困村下派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共同形成了"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的两股贫困治理力量。与学术界关注到的基层贫困治理主体以及治理效果不同,本文聚焦在基层贫困治理的主体和客体上。通过对14县的实地调查,研究"第一书记与村两委"两个主体对"村与户"两个对象的双轨合作治理,并揭示其作用与机制。研究显示,第一书记作为国家治理这一外部力量,增强了村庄的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获取能力,村两委这一内生动力通过农村的熟人社会发挥内部信息优势,协助第一书记对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进行扶持,在过程中锻炼了自身治理能力。双轨合作治理改善了村级层面的治理和建设能力,也提升了对农户贫困的认知和帮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贫困治理 第一书记 “双轨双层”
原文传递
第一书记驻村扶贫的互动策略与影响因素--基于互动治理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58
6
作者 郭小聪 吴高辉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8-96,179,180,共21页
从各级党政部门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是新时期扶贫的重要内容。论文以G省H村为案例展开个案研究,从互动治理的视角关注第一书记与村庄各主体的互动策略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第一书记与以村干部为代表的村治力量的良好互动是驻村扶... 从各级党政部门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是新时期扶贫的重要内容。论文以G省H村为案例展开个案研究,从互动治理的视角关注第一书记与村庄各主体的互动策略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第一书记与以村干部为代表的村治力量的良好互动是驻村扶贫的重要前提。(2)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的互动过程中,在不同的权威类型下会产生不同的互动结果,而决定第一书记权威运用和村干部策略选择的因素是"时间压力"和"利害关系";在第一书记、村干部达成一致后与贫困户的互动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充分程度是决定贫困户有无参与意愿的前因,而贫困户自身的参与意愿则会导致不同的互动结果。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揭示了第一书记驻村扶贫的微观执行过程与现实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书记 精准扶贫 互动治理 权威与信息
下载PDF
科层权威、资源吸纳与基层社会治理——基于“联镇包村”第一书记的行动逻辑考察 被引量:48
7
作者 张国磊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1-137,共7页
联镇包村是地方政府回应国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而采取的一种治理工具。基于科层权威与资源吸纳两个维度考察发现:在科层权威的推动下,高层领导从"权威影响"到"参与互动"回应国家治理;中层部门从"行政依附"... 联镇包村是地方政府回应国家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而采取的一种治理工具。基于科层权威与资源吸纳两个维度考察发现:在科层权威的推动下,高层领导从"权威影响"到"参与互动"回应国家治理;中层部门从"行政依附"到"责任外延"完成目标考核;基层干部从"下沉服务"到"唯上负责"获取晋升履历。在资源吸纳的过程中,高层领导依托行政权威获取体制内资源;中层部门跨层级协作整合治村项目资源;基层干部发挥能人效应获取体制外资源共同推进联镇包村各项任务。但囿于基层社会环境变迁、行政权威缺乏与资源禀赋不足等多重困境,各主体的治村效果具有差异性,应构建跨部门协作交叉包村的合作共治格局,在各层级驻村第一书记的积极推动下,使联镇包村制度可持续化,进而推动基层社会走向"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 科层权威 资源吸纳 联镇包村 第一书记
原文传递
“资本下沉”赋能“资源释放”:第一书记带动贫困村脱贫的行动逻辑与高效机制 被引量:36
8
作者 杨晓婷 陆镜名 +1 位作者 刘奕辰 于滨铜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9-67,共19页
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国家治理嵌入基层治理的执行者,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通过IAD框架剖析了第一书记参与贫困村扶贫开发治理的行动情景与理论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豫、冀、晋三省13位扶贫第一书记的多案例分析,总结... 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国家治理嵌入基层治理的执行者,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通过IAD框架剖析了第一书记参与贫困村扶贫开发治理的行动情景与理论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豫、冀、晋三省13位扶贫第一书记的多案例分析,总结了第一书记参与扶贫治理的行动逻辑与高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书记在参与贫困村的扶贫开发治理中,通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纵向嵌合、自有资源与扶贫资源的横向整合、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相互弥合、集体诉求和个人诉求的激励调合,形成了“资本—资源—制度—激励”四维治理的行动逻辑;第一书记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禀赋与贫困村的自有资源、项目资金在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弥合的工作情景下形成“资本—资源”的联动效应,释放了资本援助活力,促进了扶贫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并体现出“对症下药”的高效办事能力,最终形成“资本下沉”赋能“资源释放”的高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书记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IAD框架 非正式制度
原文传递
干部驻村、部门帮扶与跨层级治理——基于桂南Q市“联镇包村”制度运作分析 被引量:34
9
作者 张国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38,共13页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干部驻村与部门帮扶形成的跨层级治理方式逐渐成为各级地方政府运用的治理技术。基于“情境—过程”分析框架对桂南Q市联镇包村制度运作考察发现:在国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的情境下,驻村第一书记的外部嵌入...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干部驻村与部门帮扶形成的跨层级治理方式逐渐成为各级地方政府运用的治理技术。基于“情境—过程”分析框架对桂南Q市联镇包村制度运作考察发现:在国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的情境下,驻村第一书记的外部嵌入、有效衔接与内部执行,使得国家治理、地方治理与基层治理的各项任务得到可持续推进。在此过程中,高层部门“一把手”的政治动员逻辑是从“高位推动”到“嵌入互动”;中层部门的资源供给逻辑是从“条块分割”到“集中供给”;基层部门的技术运作逻辑是从“被动回应”到“主动衔接”。由于驻村第一书记的动态调整与治村理念延续的冲突、各职能部门的趋利选择与合作治理之间的冲突、基层干部的晋升需求与服务基层之间的冲突,使得跨层级治理陷入制度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部驻村 部门帮扶 跨层级治理 联镇包村 第一书记
下载PDF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驻村“第一书记”:名实分离与治理路径 被引量:28
10
作者 张国磊 詹国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5-32,共8页
“第一书记”是国家促进乡村发展的代理人之一,是地方政府落实各项政策的承担人,是回应基层群众诉求的执行人。基于“情境-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对桂南P县白镇驻村考察发现:第一书记的嵌入对推动基层组织再造,吸纳体制内外资源与缓和... “第一书记”是国家促进乡村发展的代理人之一,是地方政府落实各项政策的承担人,是回应基层群众诉求的执行人。基于“情境-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对桂南P县白镇驻村考察发现:第一书记的嵌入对推动基层组织再造,吸纳体制内外资源与缓和基层社会矛盾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压力型体制、目标责任制与晋升激励机制的情境下,第一书记的行动逻辑倾向于重过程干预,轻弥补指导;重争资跑项,轻运营管理;重走读下沉,轻服务下移;重晋升条件,轻村庄发展。由此形成了以加强组织建设之名,干预基层自治之实;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之名,下基层“镀金”之实;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之名,获取晋升条件之实的异化现象,严重偏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因此,地方政府应在选派前建立甄别机制,防止其“混基层工作经历”的投机行为;在下派中进行不定期巡查,防止其“悬浮化”而导致基层问题“上不来”;在任期结束后实行村民参与评价和离任审计,防止其“不作为”与权力寻租的“乱作为”,进而确保其驻村工作的名实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 第一书记 名实分离 精准扶贫 情境-过程-结果
下载PDF
“先锋”与“后盾”:个体资本、单位层级与第一书记贫困治理绩效——基于陕甘宁深度贫困地区72个贫困村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倪大钊 徐志毅 +1 位作者 钟超 宫钰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6-139,174,共15页
作为我国扶贫开发"六大工作机制"之一,干部驻村帮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抓手作用。本文基于在陕甘宁深度贫困地区采集的2万多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第一书记的个人特征、人力资本、派出... 作为我国扶贫开发"六大工作机制"之一,干部驻村帮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抓手作用。本文基于在陕甘宁深度贫困地区采集的2万多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第一书记的个人特征、人力资本、派出单位层级、村庄资源禀赋以及贫困户属性等因素入手,验证第一书记贫困治理的"先锋"角色和派出单位的"后盾"作用。本文发现:(1)第一书记派出单位层级和职务职级越高越有助于提升贫困治理绩效;(2)第一书记年龄越大、学历越高则贫困治理绩效越低。本文为考察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提供了一个"先锋"与"后盾"的互动视角,并在实证分析中优化了贫困治理绩效评价方法,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有助于完善第一书记选派制度,提升第一书记选派精准度和匹配度,从而提高干部驻村帮扶绩效。本文的局限在于缺少对贫困治理绩效进行动态分析以及对第一书记有关个体特征的控制,这是后续需要予以关注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书记 帮扶机制 个体资本 派出单位层级 贫困治理绩效
原文传递
中国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工作成效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12
作者 童春阳 周扬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28-1138,共11页
基于全国6378个村的驻村帮扶数据样本,本研究分析了精准扶贫工作中驻村帮扶措施的实施与进展状况,并用计量方法识别了影响驻村帮扶成效的主要因素,测度了帮扶工作的减贫效应。驻村帮扶队伍主要由县级单位派出的男性干部组成,平均年龄为4... 基于全国6378个村的驻村帮扶数据样本,本研究分析了精准扶贫工作中驻村帮扶措施的实施与进展状况,并用计量方法识别了影响驻村帮扶成效的主要因素,测度了帮扶工作的减贫效应。驻村帮扶队伍主要由县级单位派出的男性干部组成,平均年龄为42岁且学历以大专大学为主;驻村干部采取的帮扶措施保持了因村施策原则,具体包括"输血式"与"造血式"帮扶;帮扶项目的实施和成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总体上西部优于中部;驻村帮扶成效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干部的年龄、学历和派出单位等个人特征会影响减贫人口的数量,驻村工作队采取的扶贫措施主要会影响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的改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为顺利推进中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驻村帮扶 工作成效 影响因素 第一书记 中国
原文传递
双重嵌入与制度激活:第一书记推动基层协商民主的经验逻辑 被引量:16
13
作者 魏程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2,共12页
中国在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国家与社会间的关键接点,影响着国家政策执行和基层治理成效,并被赋予加强基层党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职责,但也常常面临着被乡土社会“悬置”、单向度为村庄链接资源等... 中国在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国家与社会间的关键接点,影响着国家政策执行和基层治理成效,并被赋予加强基层党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职责,但也常常面临着被乡土社会“悬置”、单向度为村庄链接资源等,而无法提升村庄治理能力的实践困境。探讨了第一书记在中国乡村治理中的实践模式,研究表明:第一书记应既能实现村社内外建设力量的有效整合,又能推动村社自主治理持续运转;应通过发挥党内民主、践行群众路线嵌入基层党组织和乡土社会,获得党员和群众认可支持;同时,乡村治理应借助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外来力量,以激活完善既有协商民主治理制度为重点,着重解决协商民主制度的组织支撑、实践平台、正反馈机制和社会基础等问题,运转村级民主治理。在此基础上,中国乡村治理才能进一步提升村内外资源良性互动和村级治理水平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书记 协商民主 农村党建 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新“双轨制”:中国精准扶贫脱贫的一种新形式 被引量:16
14
作者 雷文艳 谢小芹 简小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15,共8页
第一书记扶贫脱贫制度是国家通过第一书记健全村级领导班子,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实践党建引导和统筹扶贫工作的新机制。受益于费孝通对中国政治生态分析而提出的"双轨政治"概念的启发,提出的新&qu... 第一书记扶贫脱贫制度是国家通过第一书记健全村级领导班子,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实践党建引导和统筹扶贫工作的新机制。受益于费孝通对中国政治生态分析而提出的"双轨政治"概念的启发,提出的新"双轨制",指涉第一书记扶贫制度与村书记制度的新型"双轨"在贫困领域中的交汇、互动和嵌入。新"双轨制"大大提升了扶贫绩效,然而,也面临系列困境,基于公共政策视角,可从国家顶层设计、地方政府行为、乡村政权建设和基层社会的"四位一体"进行完善。新"双轨制"是对中国扶贫脱贫工程中新思路和新方法的一种尝试性总结和概括,期望为中国扶贫提供一种具有较强解释力的本土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双轨制” 第一书记扶贫 精准扶贫 “双轨政治”
下载PDF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政策转向及其挑战——以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15
15
作者 马凤芝 开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8,共8页
以历史维度的政策梳理和现实材料的经验分析为依据,讨论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已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五大政策转向:扶贫方针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瞄准对象由区域、县域转向贫困村、贫困户;扶贫方略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扶... 以历史维度的政策梳理和现实材料的经验分析为依据,讨论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已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五大政策转向:扶贫方针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瞄准对象由区域、县域转向贫困村、贫困户;扶贫方略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扶贫;社会动员由政府扶贫转向社会扶贫;主体地位由被动式扶贫转向参与式扶贫。扶贫开发转向在经验材料上得到验证,但仍面临着项目制扶贫的短期效益、参与式悖论、治理困境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经验与理论探讨可以为"扶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提供贫困观重构、人力资本建设与贫困治理等方面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扶贫开发 政策转向 项目制扶贫 参与式扶贫 第一书记
下载PDF
第一书记驻村帮扶能提升乡村社会资本吗?——一项田野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汪崇金 杨亿 谷军健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0-124,共15页
驻村帮扶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机制,向乡村选派第一书记是这一机制的新实践。第一书记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极大地改善了驻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他们还会给驻村带来隐性的、难以察觉的变化... 驻村帮扶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机制,向乡村选派第一书记是这一机制的新实践。第一书记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极大地改善了驻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他们还会给驻村带来隐性的、难以察觉的变化,比如促进村民之间的信任以及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等。这些主观层面的变化对于乡村社区能力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更为重要。文章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选取若干驻有第一书记的乡村及其相邻的没有第一书记的乡村,分别组成实验组与对照组。运用调整的信任博弈实验,对比分析了两组被试村民对其他普通村民和村支书、第一书记等村干部的信任水平,量化了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给乡村社会带来的主观层面上的变化。研究发现,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促进了村民之间的相互信任,而且相对于村支书而言,第一书记更能赢得村民的信任。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村民对第一书记的信任与对其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方面工作的好评呈正向关系。文章运用经济学实验方法从更深层面评估了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影响,回应了学术界有关社会资本可构建性的争论。文章还围绕乡村社区能力建设,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书记 驻村帮扶 社会资本 社区能力 信任博弈实验
原文传递
“第一书记”驻村的贫困农户增收效应研究——基于华东某扶贫重点市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14
17
作者 黄娟娟 王国成 尚华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56,共7页
帮扶单位派驻"第一书记"驻村是我国开展农村扶贫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基于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子系统中2016年和2017年华东某扶贫重点市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评估"第一书记"驻... 帮扶单位派驻"第一书记"驻村是我国开展农村扶贫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基于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子系统中2016年和2017年华东某扶贫重点市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评估"第一书记"驻村对贫困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派驻"第一书记"确实能有效提高贫困农户收入,市派"第一书记"对贫困农户增收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省派和县区派"第一书记",帮扶主体的层级越高对贫困农户的帮扶越有效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应推广和完善派驻"第一书记"制度,激励"第一书记"进一步发挥作用,更好地引导、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并积极培育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书记” 干部驻村 精准脱贫 农民增收 帮扶主体层级 农村扶贫工作
下载PDF
科层制的嵌入与执行背离——“第一书记”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湖北 闵炜琪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51-58,共8页
2015年出台的"第一书记"政策,为我国农村扶贫治理带来了新的制度变革。"第一书记"制度仍然符合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的概念,科层制的"嵌入型"介入使精准扶贫工作走向了规范化和制度化道路,推动... 2015年出台的"第一书记"政策,为我国农村扶贫治理带来了新的制度变革。"第一书记"制度仍然符合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的概念,科层制的"嵌入型"介入使精准扶贫工作走向了规范化和制度化道路,推动了村庄内部矛盾的化解和村庄外部资源的调动。"第一书记"政策中"以人为本""因户施策"的要求为精准扶贫工作中背离科层制的运行带来了可能性,该政策允许扶贫场域中的行动者采取适当"弹性"的做法,弥补了科层制"非人格化"的缺陷以及信息沟通的低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书记” 精准扶贫 科层制
下载PDF
第一书记引领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行动路径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同昌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26,共7页
第一书记引领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是由乡村振兴对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的时代诉求、部分村级党组织组织力弱化、选派第一书记制度的内在要求共同决定的。引领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优良传统、具备引领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丰富资源、实... 第一书记引领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是由乡村振兴对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的时代诉求、部分村级党组织组织力弱化、选派第一书记制度的内在要求共同决定的。引领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优良传统、具备引领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丰富资源、实践中取得的积极引领实效,意味着第一书记引领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是可行的。第一书记引领内部组织力,需要引领提升村级党组织建设质量,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引领村级党组织全面准确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力,既要提升现有村干部能力,也要吸纳社会力量形成贯彻合力;引领治理能力,要凝聚村庄治理共识的形成,重塑乡村互惠文化;引领改革发展力,要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提升村级党组织发展集体经济能力,引领农民走互助合作发展之路,提升农民合作意识,培育农村合作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书记 村级党组织 组织力
下载PDF
乡村组织振兴的实践路径创新——基于驻村第一书记的视角 被引量:8
20
作者 周忠丽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47,共7页
乡村组织振兴是乡村组织体系的系统构建,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组织体系。驻村第一书记兼具组织资源和乡村治理... 乡村组织振兴是乡村组织体系的系统构建,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组织体系。驻村第一书记兼具组织资源和乡村治理资源双重优势,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了干部人才支撑,在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和为民办事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因特定的运行与考核方式,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对下负责机制还不够健全,一定程度弱化了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具体表现为驻村第一书记对村级党组织组织力建设重视不够、培育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的动力不足、与村庄内部各治理主体互动不足、对乡村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帮扶成效不明显。在助推乡村组织振兴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把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作为建强村党组织的着力点,因地制宜,创新拓展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的实现路径,探索引领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推动“一肩挑”背景下村级党组织更加高效健康运行,并推进党组织引领各类村级组织积极发挥作用,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组织振兴 驻村第一书记 村级党组织 组织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