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0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6
1
作者 臧得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459-465,共7页
对中国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科属的地理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蕨类植物区系具有区系成分丰富、起源古老、区系联系广泛、热带性质显著以及特有现象不明显的特点。
关键词 蕨类植物 区系 分布区类型
下载PDF
中国现代石松类和蕨类的系统发育与分类系统 被引量:53
2
作者 张宪春 卫然 +3 位作者 刘红梅 何丽娟 王丽 张钢民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9-137,122-137,共19页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是以孢子繁殖的维管植物,在陆地植物演化上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开展,各大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得以阐明,传统上的概念得以修正,新的现代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也被提出,并不断得到完善。该文介绍...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是以孢子繁殖的维管植物,在陆地植物演化上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开展,各大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得以阐明,传统上的概念得以修正,新的现代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也被提出,并不断得到完善。该文介绍国内外在蕨类植物系统发育方面的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中国分布的类群的分类处理。文中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现代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包括5亚纲、14目、39科及12亚科、约140余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松类 蕨类 系统发育 分类系统
原文传递
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41
3
作者 曾汉元 丁炳扬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研究了福建观音座莲、华南紫萁、粗齿紫萁、粗齿桫椤、溪边凤尾蕨、蜈蚣草、狭翅铁角蕨、乌毛蕨等21种蕨类植物的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如下:(1)对孢子和配子体性状的UPG-MA法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秦仁昌分类系统中亲缘关系近的种类在孢子... 研究了福建观音座莲、华南紫萁、粗齿紫萁、粗齿桫椤、溪边凤尾蕨、蜈蚣草、狭翅铁角蕨、乌毛蕨等21种蕨类植物的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如下:(1)对孢子和配子体性状的UPG-MA法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秦仁昌分类系统中亲缘关系近的种类在孢子和配子体性状方面相似性也高,但也有少数例外的情况;(2)蕨类植物的配子体发育有许多共性,但也存在许多不同点;(3)配子体发育中出现的某些性状是稳定的,可以作为分类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配子体发育 分类 原叶体 孢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秦岭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 被引量:25
4
作者 徐养鹏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2年第3期261-264,共4页
本文论述了秦岭蕨类植物水平分布与这一地区森林分布格局是一致的,垂直分布以太白山分为4个带谱,其中以海拔800—2600米带谱内的,蕨类属种最多,约占秦岭总种数的32%。在秦岭77属中,属于热带、亚热带的属有36属,约占秦岭总属数的46.9%,... 本文论述了秦岭蕨类植物水平分布与这一地区森林分布格局是一致的,垂直分布以太白山分为4个带谱,其中以海拔800—2600米带谱内的,蕨类属种最多,约占秦岭总种数的32%。在秦岭77属中,属于热带、亚热带的属有36属,约占秦岭总属数的46.9%,其中有17个属每属仅有1种,其余每属有2—3种,均分布于秦岭南坡,这说明秦岭南坡是热带、亚热带蕨类植物分布的北缘。通过秦岭蕨类植物地理成分分析,说明秦岭蕨类植物属于喜马拉雅、中国西南到日本的蕨类植物区系,以耳蕨与鳞毛蕨为特色,称谓“耳蕨—鳞毛蕨区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植物区系
下载PDF
影响薇菜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罗世家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4期8-10,共3页
为促进薇菜的高产栽培 ,加快薇菜的孢子繁殖 ,对影响薇菜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分析 ,在不同立地条件下 ,采用典型抽样的调查方法 ,对鄂西南薇菜的分布和生长状况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薇菜适合生长于海拔 12 0 0m左右的湿润地区 ,土... 为促进薇菜的高产栽培 ,加快薇菜的孢子繁殖 ,对影响薇菜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分析 ,在不同立地条件下 ,采用典型抽样的调查方法 ,对鄂西南薇菜的分布和生长状况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薇菜适合生长于海拔 12 0 0m左右的湿润地区 ,土壤腐殖质层较厚的弱酸性砂壤土 .影响薇菜生长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光照强度、土壤类型及土壤酸碱度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菜 生长 环境因子 蕨类植物
下载PDF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Non-Specific Lipid Transfer Proteins 被引量:19
6
作者 Monika M. Edstam Lenita Viitanen +1 位作者 Tiina A. Salminen Johan Edqvist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947-964,共18页
The non-specific lipid transfer proteins (nsLTPs) are small, basic proteins characterized by a tunnel-like hydrophobic cavity, capable of transferring various lipid molecules between lipid bilayers. Most nsLTPs are ... The non-specific lipid transfer proteins (nsLTPs) are small, basic proteins characterized by a tunnel-like hydrophobic cavity, capable of transferring various lipid molecules between lipid bilayers. Most nsLTPs are synthesized with an N-terminal signal peptide that localizes the protein to the apoplastic space. The nsLTPs have only been identified in seed plants, where they are encoded by large gene families. We have initiated an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nsLTP family using genomic and EST information from non-seed land plants and green algae to determine: (1) when the nsLTP family arose, (2) how often new nsLTP subfamilies have been created, and (3) how subfamilies differ in their patterns of expansion and loss in different plant lineages. In this study, we searched sequence databases and found that genes and transcripts encoding nsLTPs are abundant in liverworts, mosses, and all other investigated land plants, but not present in any algae. The tertiary structures of representative liverwort and moss nsLTPs were further studied with homology model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sLTP family has evolved after plants conquered land. Only two of the four major subfamilies of nsLTPs found in flowering plants are present in mosses and liverworts. The additional subfamilies have arisen later, during land plant evolution. In this report, we also introduce a modified nsLTP classificat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PIDS evolutionary genetics molecular biology molecular evolution BRYOPHYTES ferns.
原文传递
蕨类植物的叶绿素、光合参数与耐荫性 被引量:21
7
作者 张建新 方依秋 +1 位作者 丁彦芬 方炎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3-420,共8页
为进行耐荫蕨类筛选,通过收集文献数据,选择比叶面积、比叶重、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6个指标,计算各指标的表型可塑性指数(PPI)和耐荫临界值(STT).结果表明:蕨类植物的PPI变化范围为0·74~0·96,... 为进行耐荫蕨类筛选,通过收集文献数据,选择比叶面积、比叶重、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6个指标,计算各指标的表型可塑性指数(PPI)和耐荫临界值(STT).结果表明:蕨类植物的PPI变化范围为0·74~0·96,各指标的STT值分别为叶绿素质量分数1·9 mg·g-1、叶绿素a/b值2·3、比叶重36 g·cm-2、最大光合速率5·5μmol·m-2·s-1、光补偿点24μmol·m-2·s-1、光饱和点460μmol·m-2·s-1.利用STT值可以进行多途径的耐荫蕨类评价和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含量 光合参数 表型可塑性指数 耐荫临界值 蕨类
下载PDF
乌蕨中抑菌活性成分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陶晨 杨小生 +3 位作者 罗载刚 陈明 陈金秀 邓先扩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495-496,共2页
目的 :对乌蕨 (Stenolomachusanum(L)Ching)中活性成分进行分离提纯。方法 :采用层析法对乌蕨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 ,再用质谱和核磁共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得到了 3个具有抗菌成分的化合物 ,(1)芹菜素、... 目的 :对乌蕨 (Stenolomachusanum(L)Ching)中活性成分进行分离提纯。方法 :采用层析法对乌蕨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 ,再用质谱和核磁共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得到了 3个具有抗菌成分的化合物 ,(1)芹菜素、(2 )丁香酸和 (3)原儿茶酸 ,其中芹菜素是在该植物成分中首次报道。结论 :丁香酸、原儿茶酸和芹菜素为该植物的主要抑菌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 细菌 抑制素类/分离和提纯 磁共振波谱学 光谱分析 质量
下载PDF
蕨类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蒋盛军 宋希强 +1 位作者 王胜培 刘庆昌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651-656,共6页
从外植体、培养基成分、培养方式等影响培养效果的因素选择出发 ,从多方面综述了蕨类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并对蕨类植物的组织培养。
关键词 蕨类 组织培养
下载PDF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红色名录评估 被引量:19
10
作者 董仕勇 左政裕 +1 位作者 严岳鸿 向建英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65-773,共9页
为了解中国现存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灭绝风险,我们按照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Version3.1)首次开展了国家水平上的红色名录评估。三人评估小组通过查阅文献、标本以及向其他30位中国蕨类同行征询物种信息等途径,历经16... 为了解中国现存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灭绝风险,我们按照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Version3.1)首次开展了国家水平上的红色名录评估。三人评估小组通过查阅文献、标本以及向其他30位中国蕨类同行征询物种信息等途径,历经1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此次评估。经统计,中国目前所知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共计2,244种(包括亚种和变种,但不包括变型和杂交种)。评估结果为:极危(CR)43种(其中6种可能已经灭绝)、濒危(EN)68种、易危(VU)71种、近危(NT)66种、无危(LC)1,124种、数据缺乏(DD)872种。受威胁种类(包括VU、EN、CR)共计182种,其中79种为中国特有或准特有种。特有而又极度濒危的植物有24种,分别是梅山铁线蕨(Adiantum meishanianum)、荷叶铁线蕨(A.nelumboides)、秦氏莲座蕨(Angiopteris chingii)、壮乡铁角蕨(Asplenium cornutissimum)、海南实蕨(Bolbitis hainanensis)、直叶金发石杉(Huperzia quasipolytrichoides var.rectifolia)、东方水韭(Iso?tes orientalis)、台湾水韭(I.taiwanensis)、云贵水韭(I.yunguiensis)、台湾曲轴蕨(Paesia taiwanensis)、海南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subimmersa)、基羽鞭叶耳蕨(Polystichum basipinnatum)、洞生耳蕨(P.cavernicola)、微小耳蕨(P.minutissimum)、倒披针耳蕨(P.oblanceolatum)、岩穴耳蕨(P.speluncicola)、长柄新月蕨(Pronephrium longipetiolatum)、尾羽假毛蕨(Pseudocyclosorus caudipinnus)、罗浮牙蕨(Pteridrys lofouensis)、细叶凤尾蕨(Pteris angustipinna)、十字假瘤蕨(Selliguea cruciformis)、黑柄叉蕨(Tectaria ebenina)、河口叉蕨(T.hekouensis)和冈本氏岩蕨(Woodsia okamotoi),它们应予以最优先保护。目前的红色名录只是一个初步评估结果,若要得到一份更完整更准确的红色名录,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信息收集和评估工作,特别要加强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今后评估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的类群主要有莲座蕨属(Angiopteris)、铁角蕨属(As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保护 石松类 蕨类植物 IUCN红色名录等级 IUCN红色名录标准 受威胁种
原文传递
云南13种蕨类植物中总黄酮的测定 被引量:15
11
作者 梁晓华 徐成东 王陆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7965-7966,7973,共3页
[目的]加强蕨类植物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云南13种蕨类植物根状茎(根)及叶中的总黄酮,经硅胶柱层析,依次用浓度70%、80%9、0%的乙醇溶液洗脱,得到精制黄酮溶液,利用紫外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 [目的]加强蕨类植物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云南13种蕨类植物根状茎(根)及叶中的总黄酮,经硅胶柱层析,依次用浓度70%、80%9、0%的乙醇溶液洗脱,得到精制黄酮溶液,利用紫外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结果]所测的13种蕨类植物中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但含量差异较大,大叶假冷蕨叶中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0.375%,而笔管草的总黄酮含量仅为0.100%。紫外分光光度法是测定蕨类植物中总黄酮含量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所建立的回归方程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结论]大多数蕨类植物中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有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黄酮类化合物 定量测定 紫外光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鄂西早侏罗世香溪植物群真蕨植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永栋 田宁 +1 位作者 蒋子堃 梅盛吴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7-540,共14页
近年来对真蕨植物系统发育演化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对地史时期真蕨化石多样性变化、繁殖器官和原位孢子微细构造的探究成为了解该类群植物辐射演化历史和系统发育不可或缺的途径。我国湖北西部早侏罗世香溪组真蕨植物化石... 近年来对真蕨植物系统发育演化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对地史时期真蕨化石多样性变化、繁殖器官和原位孢子微细构造的探究成为了解该类群植物辐射演化历史和系统发育不可或缺的途径。我国湖北西部早侏罗世香溪组真蕨植物化石十分丰富,且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包括合囊蕨科、紫萁科、马通科、双扇蕨科及蚌壳蕨科等,共计约11属25种。近年来,对该地区真蕨植物化石研究日渐深入,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基于鄂西秭归地区保存完好的生殖器官化石标本,先后获得了合囊蕨科Marattia asiatica、马通科Phlebop-teris polypodioides、双扇蕨科Dictyophyllum nilssonii、蚌壳蕨科Coniopteris cf.bella和Coniopteris sp.等种原位孢子。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等手段对Marattia asiatica和Dictyophyllum nilssonii原位孢子超微结构的研究,对认识真蕨植物系统发育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微观证据。香溪组上部真蕨植物代表我国早中生代南方植物区系典型的真蕨植物生态群落,且以马通科Phlebopteris和双扇蕨科Dictyophyllum为主导分子,伴生有合囊蕨科、紫萁科和蚌壳蕨科分子,指示热带、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类型,并代表原位埋藏的泥炭沼泽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蕨植物 生物多样性 生殖器官 原位孢子 早侏罗世 湖北西部 中国
下载PDF
蕨类植物孢子萌发及原叶体发育的观察 被引量:9
13
作者 曾汉元 丁炳扬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368-371,共4页
以腐叶土为培养基质,对21种蕨类植物进行了孢子萌发和原叶体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时期播种的同种蕨类的孢子,发育出原叶体和幼孢子体所历经的时间长短不同;2孢子萌发和配子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约为15~24℃;3稀有蕨类的孢子萌发率... 以腐叶土为培养基质,对21种蕨类植物进行了孢子萌发和原叶体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时期播种的同种蕨类的孢子,发育出原叶体和幼孢子体所历经的时间长短不同;2孢子萌发和配子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约为15~24℃;3稀有蕨类的孢子萌发率低,而在野外能形成较大种群的蕨类的孢子萌发率高;4用GA3处理孢子可以促进萌发;5当原叶体上长出幼孢子体时,原叶体由大变小,由绿变黄,21种蕨类的原叶体都在幼孢子体上长出第3片叶时消失;6幼孢子体上长出的第1、2片叶在形态上与以后长出的叶不同;7孢子萌发需要光;81片原叶体尽管有多个颈卵器,但仅发育出1株幼孢子体;9利用腐叶土进行蕨类孢子繁殖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繁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孢子繁殖 配子体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薇菜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 被引量:14
14
作者 梁运江 李伟 +2 位作者 王维娜 鲁宇菡 何忠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183-185,共3页
辨析了薇菜名称,详细介绍了薇菜的生物学特性、适于生长的环境条件、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从整株移栽和分株移栽等无性繁殖、孢子有性繁殖方面介绍了薇菜的人工繁殖方法,论述了薇菜的采收和加工方法.
关键词 薇菜 生物学特性 人工繁殖 孢子 蕨类植物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蕨类植物孢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正修 戴绍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882-1893,共12页
蕨类植物通过孢子萌发形成独立生活的配子体,配子体能够形成精子器和颈卵器,进而通过受精作用形成新的孢子体。孢子萌发是蕨类植物生活史过程中配子体世代向孢子体世代转变的关键步骤。同时,此过程不仅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也是研究... 蕨类植物通过孢子萌发形成独立生活的配子体,配子体能够形成精子器和颈卵器,进而通过受精作用形成新的孢子体。孢子萌发是蕨类植物生活史过程中配子体世代向孢子体世代转变的关键步骤。同时,此过程不仅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也是研究细胞核极性移动、细胞不对称分裂、假根极性生长等独特的细胞学事件的良好模型。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研究发现多种环境因子对约200余种蕨类植物孢子萌发有影响。总结了环境因子对蕨类植物孢子萌发影响的规律如下:(1)孢子萌发除了受到光照强度影响外,主要受光质的影响,光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4种方式:①孢子萌发受红光刺激与远红光抑制像开关一样调控;②孢子萌发不受远红光抑制;③孢子萌发受蓝光抑制;④孢子只能在黑暗条件下萌发。(2)重力作用会影响孢子细胞核移动,进而影响孢子细胞发育的极性。(3)赤霉素(GA)能增加孢子萌发率或帮助孢子打破休眠。成精子囊素与GA作用相似,启动或促进孢子萌发。而脱落酸(ABA)、茉莉酸(JA)和乙烯等其它激素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相对较小。(4)不同植物孢子有着各自最适的萌发培养基条件,如不同种类孢子对MS培养基中无机盐含量、蔗糖含量、pH值的要求不同。孢子外被中的Ca2+、Mn2+和Mg2+,培养基中的Cd2+和La3+,以及孢子接种密度、萌发空间CO2含量也会对孢子萌发造成影响。(5)多数蕨类植物孢子在15-30℃可以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6)4℃和液氮储藏可以延长孢子寿命并保持较高萌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孢子萌发 环境因子
下载PDF
蕨类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2
16
作者 曾霞 庄南生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2年第B09期37-43,共7页
蕨类植物组织培养可分为以孢子为外植体的无菌播种和以孢子体为外植体进行的组织培养。本文简要介绍国内外蕨类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概况,综述培养基成份、培养方式及培养条件对组织培养过程中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介绍蕨类植物组织培养中世... 蕨类植物组织培养可分为以孢子为外植体的无菌播种和以孢子体为外植体进行的组织培养。本文简要介绍国内外蕨类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概况,综述培养基成份、培养方式及培养条件对组织培养过程中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介绍蕨类植物组织培养中世代转换的诱导及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孢子培养 组织培养 世代转换 种质资源保存
下载PDF
江西蕨类植物新记录 被引量:14
17
作者 严岳鸿 苑虎 +2 位作者 何祖霞 刘炳荣 陈辉敏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共4页
报道了10种新记录蕨类植物,包括仙霞铁线蕨、光脚短肠蕨、阔片短肠蕨、毛柄短肠蕨、粤紫萁、广东团扇蕨、雨蕨、顶果膜蕨、线羽凤尾蕨、舌蕨等,其中包括江西新记录科雨蕨科和极度濒危的珍稀蕨类植物粤紫萁。引用的标本均存放于湖南科技... 报道了10种新记录蕨类植物,包括仙霞铁线蕨、光脚短肠蕨、阔片短肠蕨、毛柄短肠蕨、粤紫萁、广东团扇蕨、雨蕨、顶果膜蕨、线羽凤尾蕨、舌蕨等,其中包括江西新记录科雨蕨科和极度濒危的珍稀蕨类植物粤紫萁。引用的标本均存放于湖南科技大学标本馆(H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蕨类植物 新记录 植物区系
下载PDF
观赏蕨类引种栽培及其物候期的观察 被引量:12
18
作者 曾汉元 邱昆 +1 位作者 张清政 肖红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6-90,共5页
对中华水韭、福建观音座莲、华南紫萁、西南凤尾蕨、剑叶铁角蕨、翅轴蹄盖蕨、东方荚果蕨、同形鳞毛蕨、圆顶耳蕨等30种蕨类进行了引种栽培和物候期观察.结果表明:(1)引种成活率高;(2)管理粗放;(3)多数种类四季常青,形态优美,具有较高... 对中华水韭、福建观音座莲、华南紫萁、西南凤尾蕨、剑叶铁角蕨、翅轴蹄盖蕨、东方荚果蕨、同形鳞毛蕨、圆顶耳蕨等30种蕨类进行了引种栽培和物候期观察.结果表明:(1)引种成活率高;(2)管理粗放;(3)多数种类四季常青,形态优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能够在怀化市安全越冬,值得在亚热带地区开发利用;(4)华南紫萁、小黑桫椤、光蹄盖蕨、长江蹄盖蕨、翅轴蹄盖蕨、三相蕨、同形鳞毛蕨、圆顶耳蕨、镰羽贯众等9种蕨类在展叶时,同时长出孢子囊;(5)多数蕨类的孢子囊在长出后1个月左右发育成熟;(6)在叶开始萌动时引种栽培的蕨类,当年的营养叶萌发期和展叶期都推迟半个月左右,但孢子囊群的出现期和成熟期不受影响;(7)不同蕨类的孢子囊群形成期具有差异性,同种蕨类的孢子囊群形成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可以作为鉴别物种的依据之一。建议在编写、修订《中国植物志》和地方植物志时增加蕨类孢子囊群形成期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观赏植物 引种 栽培 物候期
下载PDF
江西省及九连山地区蕨类植物新记录 被引量:12
19
作者 徐国良 曾晓辉 +1 位作者 蔡伟龙 卓小海 《生物灾害科学》 2019年第1期78-82,共5页
蕨类植物是草本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关系表现在食用、药用、观赏、绿肥、饲料以及现代的煤炭。在九连山保护区的蕨类植物调查工作中,新增九连山地区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3种,即铁线蕨、干旱毛蕨、台湾毛蕨;江西省新分布蕨类植物1... 蕨类植物是草本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关系表现在食用、药用、观赏、绿肥、饲料以及现代的煤炭。在九连山保护区的蕨类植物调查工作中,新增九连山地区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3种,即铁线蕨、干旱毛蕨、台湾毛蕨;江西省新分布蕨类植物1种,即显脉星蕨。此次发现显示了江西省生态环境的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记录 蕨类植物 九连山 江西省
下载PDF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的形态 Ⅶ.桫椤科 被引量:12
20
作者 曹建国 于晶 王全喜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2,共6页
对中国桫椤科(Cyatheaceae)11种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的研究。桫椤科孢子辐射对称,三裂缝,裂缝长度达孢子半径的3/4左右,极面观三角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扇形,孢子极轴长为27~42μm,赤道轴长为32~52μm。孢子表面纹饰是由周壁... 对中国桫椤科(Cyatheaceae)11种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的研究。桫椤科孢子辐射对称,三裂缝,裂缝长度达孢子半径的3/4左右,极面观三角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扇形,孢子极轴长为27~42μm,赤道轴长为32~52μm。孢子表面纹饰是由周壁形成的,可分为4种类型,即条纹状、疣状、刺条状、短刺状。根据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中国桫椤科孢子类型进行了划分,对属的划分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科 孢子形态 蕨类植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