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伯明翰学派“双重意识”表征政治研究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邹威华
伏珊
-
机构
成都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成都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
出处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7-133,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研究”(15BWW010)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斯图亚特·霍尔和保罗·吉罗伊是英国文化研究的思想集大成者,他们为伯明翰学派理论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双重意识"表征政治是其思想中最重要的内核。本文以"双重意识"为主题,以他们独特的文化身份认知为底色,深入考察该理论研究缘起和流变,着力阐释"双重意识"蕴含的丰富内核,为思考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话语空间,突显它对后殖民文学和文化理论的价值。
-
关键词
表征政治
“双重意识”
双重刻写
熟悉的陌生人
“黑色大西洋”
后殖民文学
-
Keywords
representational politics
double consciousness
double inscription
the familiar stranger
the Black Atlantic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熟悉而陌生的人格语义场——浅谈《北京人》中的愫方
- 2
-
-
作者
袁晶
-
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
-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09年第1期94-98,共5页
-
文摘
愫方是剧作家曹禺在《北京人》中塑造的一位女性。对于作者和观众而言,她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她出生于江南名门世家,具备了名媛淑女所共有的气质,知书达理、工于书画、温婉恭顺。她的性格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体系,其随着剧情的演进逐渐在类型中实现了个性化。她的人格体系呈现为一个"语义场"的形态。这个"场"的意义内核--愫方内倾型的静穆美,在她从自我异化到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发散开来,在整部戏剧中,此种发散在人物性格的对比与矛盾冲突之中展开。
-
关键词
熟悉的陌生人
内倾型的静穆美
深切的悲悯
自我异化
自我超越
性格
抵触
-
Keywords
familiar stranger , introverted solemn and calm sense of beauty , deep - compassion, self- dissimilation , self- transcendency , personality , contradiction
-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熟悉的陌生人:认识和改善城市(生活)新视角
- 3
-
-
作者
周江评
-
机构
中国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
-
出处
《城乡规划》
2021年第5期18-25,共8页
-
文摘
与乡村相比,城市的重要特征是匿名性,这个匿名性是人们对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的感受的重要组成。熟悉的陌生人及其背后的人际(接触)网络,是匿名性的一种重要体现,它与城乡规划者关注的空间结构、建成环境、个人特征、人口分布、交通网络、城市创新、居住隔离、公共卫生等对象或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认识、理解并利用好匿名性、熟悉的陌生人、相关人际(接触)网络等,即使是在空间结构、物质环境等不变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改善人们在城市里的感受,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科技创新,提高社区安全和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
关键词
匿名性
熟悉的陌生人
人际(接触)网络
城市生活
-
Keywords
anonymity
familiar stranger
human(contact)network
urban life
-
分类号
TU984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
-
题名《呼兰河传》人物形象解读
- 4
-
-
作者
韦钦
-
机构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出处
《陕西国防职教研究》
2020年第4期38-40,43,共4页
-
文摘
通过分析作家生平经历进一步解读《呼兰河传》的文学背景,把握全书主旋律,并对人物的形象予以解读,从中理解《呼兰河传》的时代的象征意义。最后通过运用艺术理论对主线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分析名著中的人物特质与性格,以此推动文本探索以及寻求文学与艺术共融的一面。
-
关键词
呼兰河传
萧红
主线人物
形象
个性
共性
熟悉的陌生人
-
Keywords
the Tales of Hulan River
Hsiao Hung
The main character
Image
Individuality
Commonness
A familiar stranger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