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二十四诗品》中的“幽人”与《庄子》中的“真人” 被引量:1
1
作者 高娴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7-9,共3页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幽人”意象和《庄子》中的“真人”意象相承一脉,且前者是对后者在诗歌品评领域的更加具体的阐发。这两个存在于两部经典中的人物意象,在从艺术创作中的意象思维,从道家思想的天人宇宙境界,从庄子所谓“游...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幽人”意象和《庄子》中的“真人”意象相承一脉,且前者是对后者在诗歌品评领域的更加具体的阐发。这两个存在于两部经典中的人物意象,在从艺术创作中的意象思维,从道家思想的天人宇宙境界,从庄子所谓“游”之“游目”与“游心”两层次等的相关方面都存在着很强的可比性。通过这种比较,也能发现在以《庄子》为典范的中国道家美学中,人及其心灵作为主体,在追求美、建构美的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人 真人 天地境界
下载PDF
湖南省主要稀有稀土金属矿床特征 被引量:13
2
作者 申志军 谢玲琳 权正钰 《湖南地质》 2003年第1期30-33,63,共5页
湖南省主要有铌、钽、铷、铯、锂、铍、锆等稀有金属及稀土金属矿床。矿床类型以岩浆晚期分异交代型、气成热液型、伟晶岩型、风化壳型和砂矿型为主。稀有稀土金属矿床在空间分布与成因上,与燕山期花岗岩体密切相关,往往具有水平分带... 湖南省主要有铌、钽、铷、铯、锂、铍、锆等稀有金属及稀土金属矿床。矿床类型以岩浆晚期分异交代型、气成热液型、伟晶岩型、风化壳型和砂矿型为主。稀有稀土金属矿床在空间分布与成因上,与燕山期花岗岩体密切相关,往往具有水平分带和垂向分带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稀土金属矿床 稀有金属矿床 空间分布 铌钽矿床
下载PDF
孟浩然“仕”与“隐”的矛盾心态探微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继波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67-69,共3页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孟浩然是一位纯粹的隐逸诗人,但近年来却有一些学者认为他有强烈的入仕之心。文章从文本入手探寻孟浩然"仕"与"隐"的矛盾心态,认为孟浩然的入仕情结是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
关键词 孟浩然 心态
下载PDF
林逋《山园小梅》新解
4
作者 鲁茜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116-120,共5页
考证林逋《山园小梅》诗题内涵,可明确"山园"与"小梅"皆写实。"山园"清寂幽绝,"小梅"是孤株白梅,立在隐园清浅天然的开阔溪流处,枝桠尚小、疏花初放、怯寒缀枝,是君子性情的伊静美人品象。此... 考证林逋《山园小梅》诗题内涵,可明确"山园"与"小梅"皆写实。"山园"清寂幽绝,"小梅"是孤株白梅,立在隐园清浅天然的开阔溪流处,枝桠尚小、疏花初放、怯寒缀枝,是君子性情的伊静美人品象。此诗反映出林逋传达的思想意蕴、梅之形神韵、意脉技法的细致态势,对咏梅文学具有多重开拓意义。南宋西湖梅是中国咏梅史最重要的时空地域,具最佳的审美情态,林逋借梅而隐具永恒静谧关怀,是文化意蕴梅之最高品象,二者都是咏梅史的顶峰。《山园小梅》正是林逋最佳的自我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逋 隐逸诗人 《林和靖先生诗集》 《山园小梅》 咏梅史
下载PDF
略论唐代文士隐读修业的私学模式
5
作者 童岳敏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84-88,共5页
就教育模式而言,唐代文士的隐读修业具有自学的特点,是一种成人化的教育,同时也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隐读的盛行,主要原因在于官学的衰微及科举制度的兴盛。文士隐读之时,多聚于名山或交通便捷之处,习业以儒经及诗文典籍为主,有... 就教育模式而言,唐代文士的隐读修业具有自学的特点,是一种成人化的教育,同时也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隐读的盛行,主要原因在于官学的衰微及科举制度的兴盛。文士隐读之时,多聚于名山或交通便捷之处,习业以儒经及诗文典籍为主,有时在寺院中尚有题诗之举。另外,文人隐读修业会形成一定聚众教学模式,对宋代书院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隐读修业 科举制度
下载PDF
《庄子》隐逸思想新解
6
作者 夏资强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2-76,共5页
庄子隐逸思想受到诸多关注,通过对《庄子》文本分析,发现隐逸思想是在“是”“非”对举层面提出来,它并不偏重于“隐”这一具体行为,而是强调“心”的作用,超脱“是”与“非”的对立,达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逍遥理境。
关键词 《庄子》 隐逸 逍遥 成心
下载PDF
论《周易》的隐逸思想 被引量:1
7
作者 孙邦金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0-67,共8页
《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以知来藏往、本隐之显来预测吉凶、趋利避害,包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在进退存亡、仕隐出处这一问题上,从蛊、遁诸卦中可以看出“与时偕行”的出处观念。先秦原始儒家在此基础上,对《周易》中隐逸行为的动机进行了... 《周易》原为卜筮之书,以知来藏往、本隐之显来预测吉凶、趋利避害,包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在进退存亡、仕隐出处这一问题上,从蛊、遁诸卦中可以看出“与时偕行”的出处观念。先秦原始儒家在此基础上,对《周易》中隐逸行为的动机进行了道德化的阐释,将其归结于一种真诚的道德自觉和抗议精神,体现了儒家在道统与政统之间所始终坚持的一贯张力, 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崇高道德气节和独立不屈的政治不合作态度。这对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出处、进退观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 出处
下载PDF
唐诗的隐逸行为意象——以高士与幽人的七种隐居形式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金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6-67,共12页
在唐诗的隐逸诗中,有一部分隐者明确地以“高士”和“幽人”这两种形象出现。高士和幽人身上有共同的守正隐居之义。文章在这些高士和幽人相关的隐逸诗中,整理出这些隐者的七种隐居形式,提炼出相应的七种隐逸行为意象,即云霞自足、躬耕... 在唐诗的隐逸诗中,有一部分隐者明确地以“高士”和“幽人”这两种形象出现。高士和幽人身上有共同的守正隐居之义。文章在这些高士和幽人相关的隐逸诗中,整理出这些隐者的七种隐居形式,提炼出相应的七种隐逸行为意象,即云霞自足、躬耕自适、琴歌自乐、林泉高致、医药道心、渔钓隐逸、杜康来乐。这些行为意象包含着社会意象、自然意象和人格意象,这些意象在之前的研究里也有学者以不同内涵的意象群进行过分析。文章将这三种意象作为论述的手段而不是论述的对象,用它们来帮助建构七种隐逸行为意象群,为唐隐逸诗意象研究提供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高士 幽人 隐逸 意象
下载PDF
论梅尧臣的“平淡论”与隐逸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林晓娜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78-81,共4页
关于梅尧臣的"平淡论",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梅尧臣所指的平淡之诗,是抒发闲适、隐逸情怀之诗,但不仅限于隐逸诗人所作之诗或隐逸诗。平淡是梅诗的主导风格,这并非从一开始便是共识,此观念是后人以陶渊明、韦应物之诗为参照而... 关于梅尧臣的"平淡论",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梅尧臣所指的平淡之诗,是抒发闲适、隐逸情怀之诗,但不仅限于隐逸诗人所作之诗或隐逸诗。平淡是梅诗的主导风格,这并非从一开始便是共识,此观念是后人以陶渊明、韦应物之诗为参照而建立起来的。梅诗平淡风格的诗学内涵,与梅尧臣本人的"平淡论"是不同层面上的论题,区分两者的不同,有助于更透彻地理解梅尧臣的诗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尧臣 平淡论 隐逸 陶渊明
下载PDF
出世人格的纯粹化与唐末隐逸诗人的艺术取向
10
作者 王小兰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3-20,共8页
唐末隐风的盛行是朝政紊乱、阉寺弄权、科举失衡以及战乱不休的苦难现实多重作用的结果;与前代隐君相比,以南国才俊为主体的唐末隐逸诗人群体,出世态度更为坚决。隐逸人格在与仕宦人格的分离中渐臻纯粹,而隐、仕作家群体之间广泛持久的... 唐末隐风的盛行是朝政紊乱、阉寺弄权、科举失衡以及战乱不休的苦难现实多重作用的结果;与前代隐君相比,以南国才俊为主体的唐末隐逸诗人群体,出世态度更为坚决。隐逸人格在与仕宦人格的分离中渐臻纯粹,而隐、仕作家群体之间广泛持久的交流唱和又促使两种人格实现了以出世为指向的相通与契合。作为遁世人格的艺术表现,唐末隐君大多追求清丽闲远的纯美诗境;少数诗人则将狭隘萎缩的乱世心态集中体现在寒苦僻涩的苦吟作品中。唐末隐逸诗人一丝不苟的创作,展示着唐诗艺术走向衰落时的执著与凄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末隐风 出世人格 隐逸诗风
下载PDF
隐逸精神在士人园林发展中的嬗变
11
作者 张兆林 于源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1-55,共5页
隐逸精神是士人园林艺术文化精髓之一,士人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甚至携裹着隐逸精神不断向前发展,隐逸精神在士人园林的勃兴、成熟、衰败的发展历程中实现着自身的嬗变。
关键词 隐逸精神 士人园林 嬗变
下载PDF
“绝对自我”的悖谬:提坦、费希特和辛克莱的叠影——《旭培里昂,或希腊隐士》中阿拉班达的精神形象
12
作者 李莎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61-69,共9页
荷尔德林的小说《旭培里昂,或希腊隐士》中阿拉班达精神形象具有多重隐喻。首先,从阿拉班达提及的柏拉图《政治家篇》出发,追溯人类自主和历史观念起源之关系,印证其精神形象中提坦的隐喻。其次,从费希特的绝对自我原理论证其行动哲学... 荷尔德林的小说《旭培里昂,或希腊隐士》中阿拉班达精神形象具有多重隐喻。首先,从阿拉班达提及的柏拉图《政治家篇》出发,追溯人类自主和历史观念起源之关系,印证其精神形象中提坦的隐喻。其次,从费希特的绝对自我原理论证其行动哲学的依据。最后着眼于阿拉班达的实践,联系雅各宾派、辛克莱代表的激进的德意志青年,揭示为理性而战的暴力乌托邦陷入人类自我意图而失败。这或许是小说中"涅墨西斯"之名的双重暗示——"愤怒的正义"的"惩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大革命 荷尔德林 《旭培里昂 或希腊隐士》 阿拉班达 绝对自我 涅墨西斯
下载PDF
论姜夔的隐逸性格与词风生成之关系
13
作者 徐拥军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54-59,共6页
姜夔的出现是个奇特的现象,他不仅深受当世名公巨儒的喜爱,而且在他身后更是形成一个崇尚其词的派别。"对自然的追寻"、"超越世务的精神"以及"独善的人格特征"构成了姜夔的隐逸性格特征,并进而影响到他... 姜夔的出现是个奇特的现象,他不仅深受当世名公巨儒的喜爱,而且在他身后更是形成一个崇尚其词的派别。"对自然的追寻"、"超越世务的精神"以及"独善的人格特征"构成了姜夔的隐逸性格特征,并进而影响到他的词风生成。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清空淡远的词境和高洁的词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夔 隐逸性格 词风生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