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博物馆社区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以贵州生态博物馆群为个案 被引量:16
1
作者 周真刚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2-196,共5页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新的理念,主要社会功能是保护社区的文化及文化的多样性。六枝梭嘎、贵阳花溪镇山、黔东南的堂安、隆里,现在还比较完好地保存着民族原生态文化。为了保护和延续这些比较完整的民族原生态文化而建立了生态博物馆。但当...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新的理念,主要社会功能是保护社区的文化及文化的多样性。六枝梭嘎、贵阳花溪镇山、黔东南的堂安、隆里,现在还比较完好地保存着民族原生态文化。为了保护和延续这些比较完整的民族原生态文化而建立了生态博物馆。但当前,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民族原生态文化消失的步伐也正在加快,文化变迁和异化表现特别强烈和明显。致使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对此,笔者提出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博物馆 民族文化 保护 发展
下载PDF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科学类博物馆教育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婕 焦越涵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3年第2期54-62,共9页
科学类博物馆作为非正式教育的重要场所,其科学教育效能仍有待进一步释放。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结合相关教育实践对科学类博物馆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尝试构建社会科学教育可持续生态体系。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双减”政策 科学教育 博物馆
下载PDF
浅析“六枝原则”对梭嘎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宇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69-73,共5页
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新兴的博物馆形式,较之传统博物馆有着很大差异。在梭嘎生态博物馆建设的过程中,没有经验可循,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必然也就存在诸多问题。而"六枝原则"作为一个关于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国际共识,对生态... 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新兴的博物馆形式,较之传统博物馆有着很大差异。在梭嘎生态博物馆建设的过程中,没有经验可循,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必然也就存在诸多问题。而"六枝原则"作为一个关于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国际共识,对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博物馆 梭嘎 六枝原则 指导意义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科学类博物馆教育生态体系搭建:现状、困境与机制设计 被引量:21
4
作者 宋娴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9,127,共7页
“双减”政策落地后,释放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深化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我国博物馆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非正式学习资源,这些资源通过逐渐常态化的馆校合作不断生产和流通,其中酝酿着教育变革的重要机会。但基于... “双减”政策落地后,释放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深化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我国博物馆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非正式学习资源,这些资源通过逐渐常态化的馆校合作不断生产和流通,其中酝酿着教育变革的重要机会。但基于正式学习理论的实践惯习、以学校教育为起点的制度供给逻辑,以及系统封闭、权责模糊、目标错位、示范缺失等复杂因素导致的共同体构建失败,都阻碍了这些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其背后根本原因是社会教育共识的长期缺失,导致在机制设计时就未将博物馆视作教育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为突破这一瓶颈,围绕科学类博物馆,聚焦馆校合作中的资源共建问题,尝试搭建一套以科学类博物馆为核心平台、联动社会各方资源的博物馆教育生态体系,为形成良性的资源供给长效机制,构建更完整、普惠、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提供一种开放的思考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博物馆教育生态体系 馆校结合 科学学习资源 非正式学习
下载PDF
大科普生态系统构建模式与机制:广东科学中心创新实践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娜 邱银忠 +2 位作者 宋晓阳 周智恒 邹新伟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34-240,共7页
面对新时期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的大科普生态的时代命题,为探索构建大科普生态建设模式及发展机制,在厘清“大科普”“科普生态”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大科普生态是建立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更为广泛... 面对新时期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的大科普生态的时代命题,为探索构建大科普生态建设模式及发展机制,在厘清“大科普”“科普生态”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大科普生态是建立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更为广泛的科普共同体理念基础上更为优化的科普生态系统,并以世界最大的科技馆/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的大科普生态建设实践为对象,从横向聚合、纵向深化、纵横拓展三向度进行分析。广东科学中心近年来通过加强“馆政”“馆企”“馆校”“馆际”等合作模式,通过跨领域的社会化协同,系统集成推动工艺、产品、服务创新,开展异质演进的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与国际化合作,形成了包括以科技馆和专业设计团队为生态中心,由政府机构引导,展项制作单位、布展施工单位为供给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公众等为需求方的科普设计生态圈,通过不断地反馈和优化科普创新设计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设计范式,建成如“广东省食品药品科普体验馆”“低碳&新能源汽车科普体验馆”“云南白药体验馆”等一批以互动体验方式呈现的创新展馆,推动大科普共同体的异质生成与共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科普生态 科普生态系统建设 科普展览 跨域协同 科技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