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grated research methods in watershed science 被引量:29
1
作者 CHENG GuoDong LI X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7期1159-1168,共10页
We discuss the concepts, research methods, and infrastructure of watershed science. A watershed is a basic unit and possesses all of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land surface system, thereby making it the best unit for pra... We discuss the concepts, research methods, and infrastructure of watershed science. A watershed is a basic unit and possesses all of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land surface system, thereby making it the best unit for practicing Earth system science. Watershed science is an Earth system science practiced on a watershed scale, and it has developed rapidly over the previous two decades. The goal of watershed science is to understand and predict the behavior of complex watershed systems and suppor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sheds. However, watershed science confronts the difficulties of understanding complex systems, achieving scale transformation, and simulating the co-evolution of the human-nature system. These difficulties are fundamentally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Therefore, we discus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watershed science, which include the self-organized complex system method, the upscaling method dominated by statistical mechanics, Darwinian approaches based on selection and evolutionary principles, hydro-economic and eco-economic methods that emphasize the human-nature system co-evolution, and meta-synthesis for addressing unstructured problems. These approaches together can create a bridge between holism and reductionism and work as a group of operational methods to combine hard and soft integrations and capture all aspects of both natural and human systems. These method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maturation of watershed science and to a methodology that can be used throughout land-surface systems sc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shed science land-surface system science earth system science self-organized complex system scale Darwiniantheory human-nature system co-evolution META-SYNTHESIS macro science
原文传递
认识复杂的地球 被引量:6
2
作者 白屯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4,13,共5页
提出“复杂的地球”是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直接产物。人类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地球,认识复杂的地球,必须更新我们以前所熟悉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科学家以建立“地球系统科学”入手对复杂的地球进行研究,而“地球科学系统思维方式”则是... 提出“复杂的地球”是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直接产物。人类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地球,认识复杂的地球,必须更新我们以前所熟悉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科学家以建立“地球系统科学”入手对复杂的地球进行研究,而“地球科学系统思维方式”则是从哲学的角度展开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 复杂性 地球系统科学 地学系统思维方式
下载PDF
“天地”与“自然”——中国古代关于“自然”的概念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望衡 《世界建筑》 2014年第2期22-23,132,共2页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自然,主要有两个概念:"天地"、"自然"。"天地"的最大功能是孕育生命,具有生态的意义。天地具有神圣性。人参与天地的创造。"自然"不是指物质,而是指物质的一种性质,此性...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自然,主要有两个概念:"天地"、"自然"。"天地"的最大功能是孕育生命,具有生态的意义。天地具有神圣性。人参与天地的创造。"自然"不是指物质,而是指物质的一种性质,此性质为自然而然,即本性。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地"、"自然"概念,其深刻内涵对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 自然 中国古代
下载PDF
海德格尔“大地”概念的多重涵义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振华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9,共10页
《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在思想上进行了多种突破尝试,其中“大地”概念的提出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个概念从根本上拓展了海德格尔思想的规模和深度。通过对农鞋、希腊神庙和艺术作品中的质料的描述,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 《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在思想上进行了多种突破尝试,其中“大地”概念的提出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个概念从根本上拓展了海德格尔思想的规模和深度。通过对农鞋、希腊神庙和艺术作品中的质料的描述,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发展了“大地”作为自然的显现与隐匿的涵义,并着重发挥了作为遮蔽者、庇护者的“大地”概念。“大地”在此具有强烈的自然指向。但常常为人所忽略的是,《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大地”还隐含着家乡土壤的历史性内涵。这一内涵在同时期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中占据了关键意义。“大地”作为“家乡大地”(包含伦理性)而现身。因此,海德格尔的“大地”概念包含着自然和历史之间的张力,有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这些复杂涵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遮蔽的涵义中获得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大地 自然 盖娅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Ecological Quality in Alpine Freshwater Lake Nature Reserves in the Past 20 Years
5
作者 Denghong HUANG Chenli LIAO +1 位作者 Zhenzhen ZHANG Jintong RE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4年第2期29-36,共8页
The Caohai Nature Reserve i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plateau freshwater lakes in China.Since the 1950s,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land reclamation and population relocation have greatly damaged Caohai.A rapid evaluation ... The Caohai Nature Reserve i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plateau freshwater lakes in China.Since the 1950s,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land reclamation and population relocation have greatly damaged Caohai.A rapid evaluation of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trend of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e Caohai Nature Reserve is significant for the mainten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cosystem in this area.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Google Earth Engine(GEE)remote sensing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Landsat TM/OLI images from May to October in five time periods:2000-2002,2004-2006,2009-2011,2014-2016,and 2019-2021 were obtained to reconstruct the optimal cloud image set by averaging the images in each time period.By constructing four ecological indicators:Greenness(NDVI),Wetness(Wet),Hotness(LST),and Dryness(NDBSI),and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method to obtain the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for the corresponding years,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ecological quality in the Caohai Nature Reserve over 20 years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indicate:①the mean value of RSEI increased from 0.460 in 2000-2002 to 0.772 in 2019-2021,a 67.83%increase,indicating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e reserve over the 20 years;②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zoning of the Caohai Nature Reserve,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e core area showed a degrading trend,while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e buffer zone and experimental zone significantly improved;③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e reserve gradually recovered and improved from 2014 to 2021.The trend of RSEI value changes is well correlated with human interventions,indicating that the PCA-based RSEI model can be effectively used for ecological quality assessment in lak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cological quality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Google earth Engine Caohai nature Reserve
下载PDF
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合论——从论述结构切入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威威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88-92,共5页
《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在庄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对两篇思想的解读仍有很多的分歧。由于《逍遥游》提出“小大之辩”,而《齐物论》主张小大齐一,对于两篇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文章的论述结构切入,认为两篇同样坚... 《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在庄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对两篇思想的解读仍有很多的分歧。由于《逍遥游》提出“小大之辩”,而《齐物论》主张小大齐一,对于两篇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文章的论述结构切入,认为两篇同样坚持“小大之辩”的立场,遵循小大相对的论述结构,为我们展示了各种不同层次的境界和思想认识,这正是两篇共同的思想主旨。以儒家、墨家、名辩学者为代表的“人籁”和以老子、别派道家为代表的“地籁”,构成了庄子思想的背景,是与庄子之“大”相对的“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大之辩 人籁 地籁 天籁
下载PDF
地球科学发展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庞宝鑫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2-117,共6页
地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认识地球有认识自然和人类本身的双重意义。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中,早期地球科学从新的地球观、地质观、生物观三个进路促进了新自然观的形成。现代地球科学成果深化了对自然辩证发展的认识,体现了自然辩... 地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认识地球有认识自然和人类本身的双重意义。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中,早期地球科学从新的地球观、地质观、生物观三个进路促进了新自然观的形成。现代地球科学成果深化了对自然辩证发展的认识,体现了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科学性。地球科学关于人地关系的新认识,有助于自然辩证法回应西方马克思主义诘难,彰显生态文明价值。深入开展自然辩证法研究,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地球科学 自然观 生态文明
原文传递
地球内部高温超高压流体的水热金刚石压砧原位观测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雪彤 张荣华 胡书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46-1859,共14页
地球内部极端条件下流体原位观测实验研究有了巨大进展。使用金刚石压砧结合各种谱学方法及同步辐射光源技术,在高温超高压条件下原位直接测量水和水合物结构性质,已经获得关于地球内部流体的分子-原子尺度信息的新实验数据。本次研究... 地球内部极端条件下流体原位观测实验研究有了巨大进展。使用金刚石压砧结合各种谱学方法及同步辐射光源技术,在高温超高压条件下原位直接测量水和水合物结构性质,已经获得关于地球内部流体的分子-原子尺度信息的新实验数据。本次研究通过金刚石压砧对高压(10GPa)和高温高压(800℃/3GPa)NaCl-H_2O和NaCl-D_2O-H_2O的红外谱原位直测,研究了高压和高温高压下水分子结构。发现高压高温水分子OH振动频率随温度升高向高波数变化,而且,在临界态区域时水分子间的氢键网络破坏。水分子OH振动频率随盐度升高向高波数变化。水分子的其它方式运动的频率也随温度改变。实验说明了水分子在极端条件下的结构和运动方式。地球内部由深到浅,不同深度上的流体性质不断变化,如水的密度、介电常数等物理参数随温度压力改变,水的性质在临界态会出现突变。这些变化可以用高压高温的水的各种谱学特征来表征。水的性质取决于水的分子结构(键态)、分子振动方式。在跨越临界区时的水性质异常涨落与水分子结构变化、分子振动形式变化和氢键网络破坏有关。高温超高压流体原位红外谱观测实验是从分子尺度认识地球内部流体性质。水分子尺度的信息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地球深部流体性质、活动及物质相互作用,有利于理解岩石圈和地球深内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部 高温超高压 临界态 流体性质 分子谱
下载PDF
浅谈大地艺术景观中的自然观 被引量:2
9
作者 郭列侠 《山西建筑》 2009年第10期35-36,共2页
从大地艺术景观的取材、表现内容以及反映的思想意识等方面,阐述了凝结在大地艺术景观中浓郁而朴素的自然观,指出大地艺术景观创作所诠释的自然情愫,以及被融入的生态理念,给艺术及景观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
关键词 大地艺术 景观 自然
下载PDF
“天时”概念和中国农耕哲学 被引量:2
10
作者 苏静 曹山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0,共8页
以中国传统文化天时地利人和思想为基础,将地球月亮等天体运动所形成的时间周期作为明确的"天时"哲学概念,将地理地物和一般认识的天气气候等形成的区域生态系统定义为新的"地利"哲学概念。指出中国传统农耕实践中&... 以中国传统文化天时地利人和思想为基础,将地球月亮等天体运动所形成的时间周期作为明确的"天时"哲学概念,将地理地物和一般认识的天气气候等形成的区域生态系统定义为新的"地利"哲学概念。指出中国传统农耕实践中"地利"的变化符合"天时"周期节奏的事实,从而明确传统思想中"天时""地利"之间"地法天"的逻辑关系。所有地球万物均受"天时"的影响,在"天时"和"地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通过"农时"的成因历史及在古代农耕生产中的作用,确定"农时"与"天时"在概念上的一致,理清了中国农耕哲学体系的基本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时 地利 天人合一 自然规律 农耕哲学
原文传递
建筑与存在——以朗香教堂和中国馆为例看中国当代建筑本质的回归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昊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10-114,共5页
中国建筑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各种风格流派掺杂混合、起伏跌宕。但是,在建筑批评中对于建筑存在本质的探讨长久以来处于缺失的状态。本文从海德格尔晚期存在理论和天地人神四元整体思想出发,对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与何镜堂的中国馆做了... 中国建筑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各种风格流派掺杂混合、起伏跌宕。但是,在建筑批评中对于建筑存在本质的探讨长久以来处于缺失的状态。本文从海德格尔晚期存在理论和天地人神四元整体思想出发,对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与何镜堂的中国馆做了穿越时空的分析,提出二者均是海德格尔存在真理的体现,并以此为基点衍生出对未来建筑的探讨,提出建筑在现在和未来都应该让更多人聆听到存在的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馆 朗香教堂 海德格尔 天地人神 建筑的本质 建筑批评
下载PDF
海德格尔论祖国作为“存有本身”的“大地和自然”维度
12
作者 何光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海德格尔将“祖国”阐释为“存有本身”是与其“大地和自然”思想密切关联的,是在古希腊日耳曼(德意志)与犹太基督教(或天主教)两大欧洲传统的对峙中展开的。海氏关于希腊的“第一次开端”和德国的“另一次开端”的叙事指向了对于犹太... 海德格尔将“祖国”阐释为“存有本身”是与其“大地和自然”思想密切关联的,是在古希腊日耳曼(德意志)与犹太基督教(或天主教)两大欧洲传统的对峙中展开的。海氏关于希腊的“第一次开端”和德国的“另一次开端”的叙事指向了对于犹太主义的批判,是关联着家乡大地和本真自然的生存的;建构存在论意义的祖国,就是从时间出发以寻找德国精神的源头,是民族的历史性此在时间与创造者时间的实现;作为“存有本身”的“祖国”和海氏的基础存在论相关,是穹苍、大地、终有一死者、诸神所共属的命运,是不断涌现和沉落的孤独者和憔悴者,是与资本和技术对立的幽然自闭的存在;海氏对“祖国”作为“存有本身”的审美性建构,要旨在于将祖国建造为庇护人之诗意存在的居所,但其在伦理学上还相对欠缺一种共享或大享精神,也当值得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国 存有本身 大地和自然 反犹太主义 大享精神
下载PDF
严歌苓小说中的“姐妹情谊”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婷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100-102,共3页
"姐妹情谊"(sisterhood)是女性主义及其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术语和关注点。严歌苓的众多小说涉及了女性之间的种种关系,因而被许多论者从"姐妹情谊"的角度去研究。然而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关系图景具有非常独特的叙述... "姐妹情谊"(sisterhood)是女性主义及其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术语和关注点。严歌苓的众多小说涉及了女性之间的种种关系,因而被许多论者从"姐妹情谊"的角度去研究。然而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关系图景具有非常独特的叙述内容与视角呈现,与女性主义批评中涉及的"姐妹情谊"并不吻合,其关注点是小说中一以贯之的"地母"女性的审美理想和细腻深刻的人性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姐妹情谊 地母 人性 女性关系
下载PDF
“感性罩壳”下的诗意——论《大地》中土地意象的多重构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正欣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60,共5页
赛珍珠《大地》蕴含丰富的土地意象。同类题材作品中的土地意象仅是作用于视觉物体的描写,恰当地点缀在人物所在情节的必要部分即适可而止;而《大地》中却延伸至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乃至温觉的、幻觉的,土地这一景物在作品... 赛珍珠《大地》蕴含丰富的土地意象。同类题材作品中的土地意象仅是作用于视觉物体的描写,恰当地点缀在人物所在情节的必要部分即适可而止;而《大地》中却延伸至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乃至温觉的、幻觉的,土地这一景物在作品中已被多重感觉所具有的品质、价值和意义多重再现和表现;进而土地的意象还联结了主人公与自然与他人的种种关系,使得上述两个层面的描写渗透到作品的深层文化意蕴。由此,土地与大地的意象同广袤的自然社会无不相连,所指向种种层次的意旨成了再也剥不开的浑然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意象 视觉 多重感觉 自然社会 意旨
下载PDF
地球异化、世界异化与生态危机-——阿伦特对现代技术的反思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煦扬 严耕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22-26,共5页
在将“异化”的内涵重新诠释为“脱离”的基础上,阿伦特提出了地球异化和世界异化的概念,揭示了现代技术的发展与生态危机的产生之间的一种可能的因果链条。阿伦特指出,地球异化与世界异化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的方式是不同的。这一差异... 在将“异化”的内涵重新诠释为“脱离”的基础上,阿伦特提出了地球异化和世界异化的概念,揭示了现代技术的发展与生态危机的产生之间的一种可能的因果链条。阿伦特指出,地球异化与世界异化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的方式是不同的。这一差异揭示了现代人对自然生态的矛盾态度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对人的存在条件的矛盾认识。虽然阿伦特的异化理论在揭示现代社会中的矛盾现象、阐释现代生态危机的成因方面确有其独到之处,但由于其对人的本质的否认,这一理论并不能在实践上帮助人们走出生态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异化 世界异化 自然生态 技术反思 阿伦特
下载PDF
大地艺术在儿童活动空间中的借鉴与运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婧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7年第6期58-60,共3页
文章阐述了处于不同敏感期的儿童心理及行为特征,特别是在户外活动中本能的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偏好,总结出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原则与大地艺术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如何将大地艺术的自然观、抽象性及过程感借鉴并运用到儿童活动空间的... 文章阐述了处于不同敏感期的儿童心理及行为特征,特别是在户外活动中本能的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偏好,总结出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原则与大地艺术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如何将大地艺术的自然观、抽象性及过程感借鉴并运用到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艺术 儿童敏感期 活动空间 自然观
原文传递
“无井探测技术”浅论
17
作者 李喜才 《科技信息》 2008年第36期43-44,共2页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加大第二找矿空间深部探测技术研发力度的指示,论述了电磁波测深的理论基础及实施办法。该法可充分应用在区调、普查及先详查深部勘探工作中(亦可应用与建筑基础测量),尤其是...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加大第二找矿空间深部探测技术研发力度的指示,论述了电磁波测深的理论基础及实施办法。该法可充分应用在区调、普查及先详查深部勘探工作中(亦可应用与建筑基础测量),尤其是在钻探工区,可预测未知孔的电性结构,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打钻,大大节约了盲目钻孔的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波测深 地质勘探 无井探测技术 钻孔技术 钻探工区
下载PDF
“绝地天通”的文化意义
18
作者 黄开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4-27,共4页
“绝地天通”见于先秦多种文献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对“绝地天通”,已经有诸多解释。其中“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民神不杂”,实际上是讲两种社会状态的对立,但绝非先有“民神不杂”的“绝地天通”,而后才有“家为巫史”... “绝地天通”见于先秦多种文献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对“绝地天通”,已经有诸多解释。其中“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民神不杂”,实际上是讲两种社会状态的对立,但绝非先有“民神不杂”的“绝地天通”,而后才有“家为巫史”的天地不通。而其中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因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对天文地宜认识的飞跃,特别是天文历法的进步,才是绝地天通的根本原因。而绝地天通,则是伏羲画八卦仰观俯察的文化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天 绝通 历法 天人
下载PDF
土坝渗透观测资料滞后性的实用分析
19
作者 黄延贺 侯锴 代永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40-542,共3页
土坝渗透观测资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介绍了其滞后时间的分析确定方法。并通过实例说明滞后分析在判断灌浆效果中的应用 。
关键词 土坝 渗透观测资料 滞后性 滞后时间 源发变量 激发变量
下载PDF
《老子》天地概念的自然观及启示
20
作者 于文博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9期18-22,共5页
老子对自然的认识,以"天地"这对自然中最为显要的对象为主。"天地"在《老子》中多处出现,并与道、人或圣人相联系。从道物关系角度看,天地为物,与道有明显区别;从形而上学语境和政治语境的关系看,天地却处于两者转... 老子对自然的认识,以"天地"这对自然中最为显要的对象为主。"天地"在《老子》中多处出现,并与道、人或圣人相联系。从道物关系角度看,天地为物,与道有明显区别;从形而上学语境和政治语境的关系看,天地却处于两者转化的枢纽地位,并与圣人相对应。之所以要认识到"天地"在老子思想中的地位,是因为对"天地"的探讨集中体现了老子的自然观,即不以价值判断、自身利益去戕害剥夺其他生命生存的权利,是老子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天地万物可有其特点,也都有生存的权利,在天地的这种包容之下,人与万物、人与自然都能够各安其性,和谐相处。在人与自然、人与他物矛盾日益激烈的今天,像离"道"最近的"天地"那样,让万物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生长,不以人类狭隘的利益危害到其他生命的安全,是老子以"天地"概念为核心的自然观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 圣人 天道 自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