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最早中国:多元一体早期中国的形成
被引量:
11
1
作者
韩建业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0-65,共6页
学术界对于"最早中国"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所谓"最早中国",指最早的"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最早中国,不同于政治意义上或国家阶段的最早中国,不同于狭义"地中"意义上的最早中国。...
学术界对于"最早中国"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所谓"最早中国",指最早的"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最早中国,不同于政治意义上或国家阶段的最早中国,不同于狭义"地中"意义上的最早中国。本文认为,最早中国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庙底沟时代,涵盖中国大部分地区,具备有中心有主体的多元一体结构,是商周乃至于秦汉以后文化中国的前身和政治中国的基础,其最基本的特质是以农为本,最核心的观念是祖先崇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早中国
早期中国
庙底沟时代
原文传递
从华夏民族形成于中原论“何以中国”
被引量:
5
2
作者
王震中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5,共5页
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最早中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命题。所谓"中国文明的起源"或"中国国家的起源"探讨的是在现在的中国大地上,与现在的中国有渊源关系的"文明社会的起源"或"国家的起源"...
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最早中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命题。所谓"中国文明的起源"或"中国国家的起源"探讨的是在现在的中国大地上,与现在的中国有渊源关系的"文明社会的起源"或"国家的起源"。所谓"最初的中国"探讨的是"中国"这个概念最初指的是什么,它如何出现的,它是如何演变为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等问题。通过考证,我们发现,"中国"这一概念最初的出现与"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说文解字》所说的"夏,中国之人也",就是把中国一词与夏王朝国家的出现和华夏民族的形成关联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在复合制国家结构中,王朝与"天下"才具有了同一性;王朝的政治中心即国都,与所谓"土中"和"国中"具有同一性。由此,我们说,"中国"一词的概念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位于洛邑的国中—中原王朝—历代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民族
最早的中国
中国
中国文明
夏
二里头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证模式、发展阶段与不同意义的“最早中国”
3
作者
鲍奕凡
《中原文化研究》
2020年第6期121-127,共7页
在当今"最早中国"问题的讨论中,存在着"文化要素模式""身份观念模式""政统模式"及"地域模式"四种不同的论证模式,从根本上导致了学者们各执己见的状况。四种论证模式中,"文化...
在当今"最早中国"问题的讨论中,存在着"文化要素模式""身份观念模式""政统模式"及"地域模式"四种不同的论证模式,从根本上导致了学者们各执己见的状况。四种论证模式中,"文化要素模式"在价值层面与技术层面都具有较高的合理性。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相比找出"最早中国"的排他性定义,指出不同意义上的"最早中国"或许更为合适。基于"文化要素模式"以及"国家形成阶段论"的理念,从"早期中国文化圈""邦国""王国""帝国"四种考古学概念出发,庙底沟时代早期中国文化圈为中华文明发展基础意义上的"最早中国",良渚文化为早期文明国家意义上的"最早中国",二里头文化为广域王国意义上的"最早中国",而秦王朝为帝国意义上的"最早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早中国”
“文化要素模式”
“早期中国文化圈”
良渚文化
二里头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最早的无量寿经变——读支道林《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有感
被引量:
9
4
作者
陈明
施萍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7,128-129,共11页
支遁(314-366),字道林,东晋著名高僧与名士。精研般若,创即色义,明因缘,悟中道;又游心庄老,于玄学别有建树。其在佛学和玄学之外,尚有一些诗作和"像赞"传世。《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是其对当时一幅西方净土变的描绘。其中对&qu...
支遁(314-366),字道林,东晋著名高僧与名士。精研般若,创即色义,明因缘,悟中道;又游心庄老,于玄学别有建树。其在佛学和玄学之外,尚有一些诗作和"像赞"传世。《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是其对当时一幅西方净土变的描绘。其中对"安养国"——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进行了全面的描摹和赞颂。由其内容可见,其所描摹的西方净土庄严与当时流行的《无量寿经》内容一致。而其它文献所载的同类图像都迟于该"像赞"。因此,我们断定该"像赞"所描摹的应该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无量寿经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道林
东晋
阿弥陀佛像赞
中国最早
无量寿经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最早中国:多元一体早期中国的形成
被引量:
11
1
作者
韩建业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0-65,共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欧亚视野下的早期中国文明化进程研究”(18ZDA172)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学术界对于"最早中国"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所谓"最早中国",指最早的"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最早中国,不同于政治意义上或国家阶段的最早中国,不同于狭义"地中"意义上的最早中国。本文认为,最早中国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庙底沟时代,涵盖中国大部分地区,具备有中心有主体的多元一体结构,是商周乃至于秦汉以后文化中国的前身和政治中国的基础,其最基本的特质是以农为本,最核心的观念是祖先崇拜。
关键词
最早中国
早期中国
庙底沟时代
Keywords
earliest
china
early
china
Miaodigou
Era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从华夏民族形成于中原论“何以中国”
被引量:
5
2
作者
王震中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
信阳师范学院炎黄学研究院
出处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5,共5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JJD780007)
文摘
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最早中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命题。所谓"中国文明的起源"或"中国国家的起源"探讨的是在现在的中国大地上,与现在的中国有渊源关系的"文明社会的起源"或"国家的起源"。所谓"最初的中国"探讨的是"中国"这个概念最初指的是什么,它如何出现的,它是如何演变为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等问题。通过考证,我们发现,"中国"这一概念最初的出现与"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说文解字》所说的"夏,中国之人也",就是把中国一词与夏王朝国家的出现和华夏民族的形成关联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在复合制国家结构中,王朝与"天下"才具有了同一性;王朝的政治中心即国都,与所谓"土中"和"国中"具有同一性。由此,我们说,"中国"一词的概念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位于洛邑的国中—中原王朝—历代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关键词
华夏民族
最早的中国
中国
中国文明
夏
二里头文化
Keywords
Huaxia
the
earliest
china
china
Chinese
civilization
Xia
dynasty
Erlitou
culture
分类号
K203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证模式、发展阶段与不同意义的“最早中国”
3
作者
鲍奕凡
机构
上海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原文化研究》
2020年第6期121-127,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太湖地区史前社会进程与文明形态研究”(18BKG008)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当今"最早中国"问题的讨论中,存在着"文化要素模式""身份观念模式""政统模式"及"地域模式"四种不同的论证模式,从根本上导致了学者们各执己见的状况。四种论证模式中,"文化要素模式"在价值层面与技术层面都具有较高的合理性。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相比找出"最早中国"的排他性定义,指出不同意义上的"最早中国"或许更为合适。基于"文化要素模式"以及"国家形成阶段论"的理念,从"早期中国文化圈""邦国""王国""帝国"四种考古学概念出发,庙底沟时代早期中国文化圈为中华文明发展基础意义上的"最早中国",良渚文化为早期文明国家意义上的"最早中国",二里头文化为广域王国意义上的"最早中国",而秦王朝为帝国意义上的"最早中国"。
关键词
“最早中国”
“文化要素模式”
“早期中国文化圈”
良渚文化
二里头文化
Keywords
"the
earliest
china
"
"the
Pattern
of
Cultural
Element"
"the
earliest
Chinese
Interaction
Sphere"
the
Liangzhu
culture
the
Erlitou
culture
分类号
K85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最早的无量寿经变——读支道林《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有感
被引量:
9
4
作者
陈明
施萍婷
机构
鲁东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7,128-129,共11页
文摘
支遁(314-366),字道林,东晋著名高僧与名士。精研般若,创即色义,明因缘,悟中道;又游心庄老,于玄学别有建树。其在佛学和玄学之外,尚有一些诗作和"像赞"传世。《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是其对当时一幅西方净土变的描绘。其中对"安养国"——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进行了全面的描摹和赞颂。由其内容可见,其所描摹的西方净土庄严与当时流行的《无量寿经》内容一致。而其它文献所载的同类图像都迟于该"像赞"。因此,我们断定该"像赞"所描摹的应该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无量寿经变。
关键词
支道林
东晋
阿弥陀佛像赞
中国最早
无量寿经变
Keywords
ZHI
Daol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he
annotation
and
laudatory
to
the
Amitāyur
Buddha
The
earliest
One
in
china
Illustrations
to
Amitayus
分类号
K879.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B948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最早中国:多元一体早期中国的形成
韩建业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9
11
原文传递
2
从华夏民族形成于中原论“何以中国”
王震中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证模式、发展阶段与不同意义的“最早中国”
鲍奕凡
《中原文化研究》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最早的无量寿经变——读支道林《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有感
陈明
施萍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