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事的双重动力:不同互动关系以及被忽略的原因 被引量:28
1
作者 申丹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4-97,共14页
从古到今,中外批评界仅仅关注叙事作品的情节发展,而在不少作品中,实际上存在双重叙事进程:在情节发展背后,还存在贯穿文本始终的"隐性进程"。这一明一暗、并列前行的两种叙事运动互为对照、互为排斥、互为补充,在矛盾张力、... 从古到今,中外批评界仅仅关注叙事作品的情节发展,而在不少作品中,实际上存在双重叙事进程:在情节发展背后,还存在贯穿文本始终的"隐性进程"。这一明一暗、并列前行的两种叙事运动互为对照、互为排斥、互为补充,在矛盾张力、交互作用中表达出经典作品丰富深刻的主题意义,塑造出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生产出卓越的艺术价值。在挖掘出单个作品双重叙事进程的基础上,还需要以整体的视野,在宏观层次回答以下重要问题:情节发展与隐性进程之间存在哪些不同种类的互动关系?它们会以哪些不同方式影响读者阐释,改变作者、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发掘双重叙事动力对理解经典作品的内涵有何意义?究竟有哪些原因造成经典作品的双重叙事运动长期以来被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叙事进程 不同互动关系 被忽略的原因 经典重释
原文传递
明暗相映的双重叙事进程——《莳萝泡菜》单轨反讽背后的双轨反讽 被引量:12
2
作者 申丹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7,共11页
中外学界对曼斯菲尔德的《莳萝泡菜》有一种共识:这是反讽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男主人公的作品,作者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对受到男主人公话语压制的女主人公充满同情。这确实是情节发展的走向。然而,在情节背后,存在并列前行的另一条隐... 中外学界对曼斯菲尔德的《莳萝泡菜》有一种共识:这是反讽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男主人公的作品,作者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对受到男主人公话语压制的女主人公充满同情。这确实是情节发展的走向。然而,在情节背后,存在并列前行的另一条隐蔽的表意轨道,通过女主人公自己的视角,暗暗表达出她自身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男主人公的话语对其起到反衬作用,作品的单轨反讽变成双轨反讽。看到这明暗相映的双重叙事进程之后,人物形象由扁平单一变得圆形多面,作品由简单明了变得富有张力。只有通过考察作品的双重表意轨道,我们才能真正看到作品意义的丰富复杂,才能真正欣赏曼斯菲尔德天才的创作手法。此外,在看到双重叙事进程之后,还能看到以往批评的局限性和造成局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斯菲尔德 《蒔萝泡菜》 双重叙事进程 双轨反讽 明暗呼应
原文传递
叙事学的新探索:关于双重叙事进程理论的国际对话 被引量:9
3
作者 申丹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2-113,共32页
美国《文体》期刊2021年春季刊将全部篇幅用于探讨由申丹首创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为此特邀申丹以《"隐性进程"与双重叙事动力》为题撰写"目标论文",并邀请九个国家的十六位学者就此分别发表各自观点,然后再由申丹... 美国《文体》期刊2021年春季刊将全部篇幅用于探讨由申丹首创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为此特邀申丹以《"隐性进程"与双重叙事动力》为题撰写"目标论文",并邀请九个国家的十六位学者就此分别发表各自观点,然后再由申丹撰文逐一作答。这是文学领域西方顶级杂志第一次用主题特刊集中探讨一位中国学者的理论创获,从中可看到多国学者对这一原创理论的赞赏、阐述、疑问、挑战和误解,以及在不同体裁中的运用。这次对话也给申丹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国际平台,得以在长篇回应论文中答疑解惑,应对挑战,消除误解,进一步阐明其理论创新的本质特征和应用价值。对话还涉及申丹的新创理论与现有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更广范围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解读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创新 隐性进程 双重叙事进程 回应探讨 国际对话
原文传递
多丽丝·莱辛《天台上的女人》中的双重叙事进程研究
4
作者 李英华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2,共8页
《天台上的女人》是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长期以来,学界较多从女性主义研究角度解读该小说,如女性作为他者的从属角色、女性在父权制中的挣扎与觉醒,以及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等。本文跳出性别冲突的传统视角,聚焦性别冲... 《天台上的女人》是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长期以来,学界较多从女性主义研究角度解读该小说,如女性作为他者的从属角色、女性在父权制中的挣扎与觉醒,以及女性主体意识建构等。本文跳出性别冲突的传统视角,聚焦性别冲突背后的阶层冲突,分析小说中阶层冲突这一隐性进程。“性别冲突”和“阶层冲突”双重叙事进程相互补充,揭示出男权社会中底层男性工人欲望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女性的性别意识与阶级意识的交织。双重叙事进程的分析表明,《天台上的女人》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女性主义文本,更表达了作家对英国社会阶层固化的忧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台上的女人》 双重叙事进程 隐性进程 阶层冲突
下载PDF
乔治·桑德斯《骑士败北记》中的双重叙事进程
5
作者 刘泽承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10-113,共4页
乔治·桑德斯在其短篇小说《骑士败北记》中建构了双重叙事进程。隐性叙事进程作为一条与情节发展并列前行的表意轨道,提供了“戏(生活)-戏中戏(工作)”以及包蕴其中的“假我—真我”二元对立框架,并通过第三维度拓展扩充了“假我... 乔治·桑德斯在其短篇小说《骑士败北记》中建构了双重叙事进程。隐性叙事进程作为一条与情节发展并列前行的表意轨道,提供了“戏(生活)-戏中戏(工作)”以及包蕴其中的“假我—真我”二元对立框架,并通过第三维度拓展扩充了“假我”“真我”人格间的双向互动。隐性叙事进程中的二元对立框架不仅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对比鲜明的参照系,其双向互动也从更深广的视域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普遍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骑士败北记》 双重叙事进程 隐性叙事进程 二元对立框架
下载PDF
叙事理论的中国声音——《双重叙事进程研究》叙评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中强 唐伟胜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申丹教授的学术力作《双重叙事进程研究》是国内外学界首部对“隐性进程”与情节发展所构成的“双重叙事进程”进行系统理论探讨和文本分析的专著。“双重叙事进程”理论挑战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叙事学传统,具有原创性、突破性的重... 申丹教授的学术力作《双重叙事进程研究》是国内外学界首部对“隐性进程”与情节发展所构成的“双重叙事进程”进行系统理论探讨和文本分析的专著。“双重叙事进程”理论挑战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叙事学传统,具有原创性、突破性的重要理论意义,同时也为文本分析提供了新的路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是中国学者在叙事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中国学者在世界舞台发出的理论强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丹 隐性进程 双重叙事进程 叙事学理论
下载PDF
女性赋权背后的父权——论《甜牙》中的双重叙事进程
7
作者 曲涛 孙星星 《莆田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9-66,共8页
结合小说《甜牙》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伊恩·麦克尤恩的经历细读文本发现,《甜牙》存在双重叙事进程。在显性叙事进程中,女性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凸显了不畏男权压制的主题意义,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解放事业持乐观态度。在隐性叙事进程中... 结合小说《甜牙》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伊恩·麦克尤恩的经历细读文本发现,《甜牙》存在双重叙事进程。在显性叙事进程中,女性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凸显了不畏男权压制的主题意义,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解放事业持乐观态度。在隐性叙事进程中,女性受男权左右,只能被动地接受现实,揭示了父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侵蚀,反映了作者对女性独立的质疑和担忧。双重叙事进程并列前行,展现了女性复杂的社会处境,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主题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权 女性赋权 伊恩·麦克尤恩 《甜牙》 双重叙事进程
下载PDF
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中的双重叙事进程
8
作者 白雪花 方菲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28,共5页
《克拉拉与太阳》是石黑一雄关于未来社会人机关系的构想故事。近年来学界对《克拉拉与太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生命伦理、技术理性等方面。从叙事学视角出发,可以发现石黑一雄在该小说中对叙事方式展开的探索与拓展,即在小说... 《克拉拉与太阳》是石黑一雄关于未来社会人机关系的构想故事。近年来学界对《克拉拉与太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生命伦理、技术理性等方面。从叙事学视角出发,可以发现石黑一雄在该小说中对叙事方式展开的探索与拓展,即在小说中设置了易被忽略的双重叙事进程,并安插了两组隐含作者与目标读者的并行运作,使得该小说呈现出既是温情的儿童科幻,又是残酷的技术预言的特质。本文试从人机关系出发,解读《克拉拉与太阳》的双重叙事进程,揭示小说“人机并行”中童话与现实的双重叙事动力,分析“人机交锋”创伤走向下双重叙事进程在话语表达层面的异轨现象,探幽“人机倒置”的主体可靠性在双重叙事进程中的动态互动及其审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黑一雄 《克拉拉与太阳》 双重叙事进程 人机关系 创伤
原文传递
《来世》中的双重叙事进程研究
9
作者 张玉婷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2-115,123,共5页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最新作品《来世》展现了他对非洲殖民和难民问题的最新思考,并在写作技巧方面进行了探索。本文通过修辞性叙事学双重叙事进程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揭示了小说在探讨难民身份认...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最新作品《来世》展现了他对非洲殖民和难民问题的最新思考,并在写作技巧方面进行了探索。本文通过修辞性叙事学双重叙事进程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揭示了小说在探讨难民身份认同问题的同时,展现了理想的家庭生活和歌颂非洲群体积极向上的生存力量。作品表达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乐观态度,展现出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作品的巨大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来世》 双重叙事进程
下载PDF
赋的双重叙事进程英译研究
10
作者 阮诗芸 申丹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5,共10页
赋的修辞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叙事方法进行,目前对赋的翻译现象尚未有从叙事学角度进行的考察,遑论对赋及其英译中的双重叙事进程加以分析。本文揭示扬雄《羽猎赋》和潘岳《射雉赋》中存在的双重叙事进程,以早期苏格兰传教士湛约翰、... 赋的修辞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叙事方法进行,目前对赋的翻译现象尚未有从叙事学角度进行的考察,遑论对赋及其英译中的双重叙事进程加以分析。本文揭示扬雄《羽猎赋》和潘岳《射雉赋》中存在的双重叙事进程,以早期苏格兰传教士湛约翰、美国汉学家康达维和美国学者窦瑞格的译本为例,分析美颂和讽刺这两种进程在英译过程中的传递和改变,以及译者受到的双重进程之影响。三位译者都倾向于认同讽喻进程,而避免成为美颂进程的理想读者。本文挖掘出其深层原因:译者的不同诗学观、翻译目的以及特定时空会影响和限制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与相关叙事学视角可为赋及其他相关文类的翻译研究提供崭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的英译 双重叙事进程 美颂和讽喻 不同诗学观 蒐狩赋
下载PDF
双重叙事进程理论视阈下《弗兰肯斯坦》的叙事特色 被引量:1
11
作者 庞好农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01-107,共7页
申丹教授提出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为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提供了新的阐释和解读视角。本文将悬念、戏剧反讽和误会等叙事策略作为切入点,探究《弗兰肯斯坦》的双重叙事进程特色。雪莱首先在显性叙事进程中设置了关于弗兰... 申丹教授提出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为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提供了新的阐释和解读视角。本文将悬念、戏剧反讽和误会等叙事策略作为切入点,探究《弗兰肯斯坦》的双重叙事进程特色。雪莱首先在显性叙事进程中设置了关于弗兰肯斯坦和“怪物”的人品悬念,然后在隐性叙事进程中揭示谜底。此外,她还从戏剧反讽的角度展现了显性叙事进程和隐性叙事进程中“怪物”这一科研成果的失败与成功,揭示了废品不“废”的科幻奇迹。该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建构中以误会性描写为显性叙事进程,同时还用叙事暗流的方式揭露真相,修正或颠覆显性叙事进程中的不实描写,揭示“以貌取人”和“以地位取人”等歧视性思维方式的非理性和荒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兰肯斯坦》 玛丽·雪莱 双重叙事进程 叙事特色
下载PDF
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小仪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125,共12页
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不仅在叙事学领域具有创新意义,对于文学理论本身,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关于文学与现实关系的思考,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双重叙事结构中的"隐性进程"作为中介,有效地连接了文本和社会,成为文学与现... 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不仅在叙事学领域具有创新意义,对于文学理论本身,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关于文学与现实关系的思考,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双重叙事结构中的"隐性进程"作为中介,有效地连接了文本和社会,成为文学与现实这个二元对立之间至关重要的第三项。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为当代社会学美学提供了一个新的依据,与阿多诺和詹姆逊关于形式即社会性的理论相得益彰。同时,这种三元阐释模式也具有令人瞩目的批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叙事进程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隐性进程 中介 阐释模式
原文传递
也谈微言大义和隐性/双重叙事进程的阐释与翻译
13
作者 申丹 《英语文学研究》 2023年第2期37-52,共16页
本文借应邀回应《微言大义》一文的契机,重点探讨了以下问题。首先针对该文提出的意义的难以表现和理解,揭示了德里达对索绪尔符号理论的误用,阐明了意义的相对稳定性,并从修辞立场出发提出了共享阅读的五种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探... 本文借应邀回应《微言大义》一文的契机,重点探讨了以下问题。首先针对该文提出的意义的难以表现和理解,揭示了德里达对索绪尔符号理论的误用,阐明了意义的相对稳定性,并从修辞立场出发提出了共享阅读的五种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隐性/双重叙事进程可以如何拓展“微言大义”这一概念,将其用于指涉同样的文字在不同叙事进程中同时表达的不同主题意义。这赋予了这一概念多层次的新内涵,包括“大义”如何取决于作品某一个局部的文字与他处文字的互动,以及“大义”如何在特定叙事进程中产生,而不是在上下文中产生。最后,就《微言大义》一文所举实例,探讨了如何打破前理解的藩篱,更好地翻译隐性/双重叙事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言大义 隐性进程 双重叙事进程 阐释 翻译
原文传递
诊断与预后:乔伊斯《悲痛的往事》中的双重叙事进程
14
作者 宁泰坤 《探索与批评》 2023年第2期27-41,共15页
《悲痛的往事》是《都柏林人》“成年组”的末篇,看似人物形象典型、主题意义明确,因此分析限于运用不同理论框架以附会其“精神瘫痪”的主题定式。本文结合文本选择的细节线索与文本结构的叙事特点,将研究目光看向显性情节之外的叙事暗... 《悲痛的往事》是《都柏林人》“成年组”的末篇,看似人物形象典型、主题意义明确,因此分析限于运用不同理论框架以附会其“精神瘫痪”的主题定式。本文结合文本选择的细节线索与文本结构的叙事特点,将研究目光看向显性情节之外的叙事暗流,发现贯穿于文本始终、延伸至情节之后的隐性进程,即主人公达菲的叙述今我对经验故我的省思。《悲痛的往事》的双重叙事进程既相互颠覆,又彼此补益,使得故事的叙述者与文本类型均具有双重性,进而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主题意义更为深刻,隐含着乔伊斯对爱尔兰文艺复兴的否定态度、对爱尔兰道路前途的冀望思考。“精神变动”之隐性主题使读者更整全、完满地阐释乔伊斯对精神瘫痪的显性诊断、对症候治疗的隐性预后,以期助力《都柏林人》走出业已“瘫痪”的批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乔伊斯 《悲痛的往事》 双重叙事进程 精神变动
下载PDF
微言大义:申丹《双重叙事进程研究》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15
作者 袁洪庚 《英语文学研究》 2023年第2期22-36,共15页
申丹在《双重叙事进程研究》中发现,“隐性进程”与情节发展在不少文本中并列前行,形成复杂的互动关系。从这一角度切入理论建构,她的研究见解独到。“隐性进程”或“双重叙事进程”机制的发现的确有助于阐释者识别文本中的“暗流”,使... 申丹在《双重叙事进程研究》中发现,“隐性进程”与情节发展在不少文本中并列前行,形成复杂的互动关系。从这一角度切入理论建构,她的研究见解独到。“隐性进程”或“双重叙事进程”机制的发现的确有助于阐释者识别文本中的“暗流”,使阐释臻于精准。本文认为,翻译界可以“场外征用”申丹此种理论,将其引入文学翻译与教学。毕竟,文本的解码是叙事学与翻译的共同课题,类似思维方式的借用亦是题中之意。译者不妨引入“隐性进程”新思维,探讨特定时空中文本的理解与阐释方案,以期促进文学翻译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叙事进程 意义 “场外征用” 文学翻译
原文传递
论双重叙事进程理论的概念建构、理论建构及批评实践价值 被引量:2
16
作者 申富英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6-134,共9页
近十年来,申丹在国内外陆续发表论文与专著,逐渐完善了"双重叙事进程"的理论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模式,形成广泛深入的影响。首先,申丹提出的"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进程"概念,打破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研究... 近十年来,申丹在国内外陆续发表论文与专著,逐渐完善了"双重叙事进程"的理论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模式,形成广泛深入的影响。首先,申丹提出的"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进程"概念,打破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研究传统的束缚,超越了对情节深层意义的挖掘。其次,申丹对隐性进程和情节发展的不同互动模式进行了科学分类,并揭示了其成因。再次,申丹的这一理论不仅有助于拓展和创新叙事学和文学研究,而且可以帮助推动文体学和翻译学研究。我们不妨通过对乔伊斯小说的批评实践,厘清"隐性进程"与诸多叙事暗流的不同,并帮助推进对隐性进程与情节发展的互动模式及其成因的研究。本文最后还提出了通过将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与其他理论相结合来拓展批评空间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叙事进程 隐性进程 概念创新 理论体系创新 批评实践价值
原文传递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中的双重叙事进程
17
作者 孝红波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25-130,共6页
长久以来,学界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经典小说《使女的故事》的研究视角主要聚焦于女性主义、生态主义和反乌托邦等方面,而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作品中的双重叙事进程却少有涉及。如申丹教授所言,很多叙事作品在情节的发展上存在双重叙... 长久以来,学界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经典小说《使女的故事》的研究视角主要聚焦于女性主义、生态主义和反乌托邦等方面,而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作品中的双重叙事进程却少有涉及。如申丹教授所言,很多叙事作品在情节的发展上存在双重叙事运动。《使女的故事》的显性情节背后就存在一个描述主教夫人赛丽娜·乔伊人生境遇和情感变化的隐性叙事进程,这股叙事暗流与小说中显性叙事进程对立互补、并列前行,微妙地勾勒出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反乌托邦世界,揭示出基列极权社会对个体心灵的扭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伍德 《使女的故事》 隐性叙事 显性情节 双重叙事进程
下载PDF
超越经典与后经典之争——国际学术视野下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
18
作者 金冰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89,共10页
申丹教授在“隐性进程”理论基础上,通过融合理论与实践,并结合其在叙事学、文体学与翻译领域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建构了“双重叙事进程”理论模式,实现了理论范式与批评实践的双重演进,超越了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之间围绕“诗学”与“语... 申丹教授在“隐性进程”理论基础上,通过融合理论与实践,并结合其在叙事学、文体学与翻译领域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建构了“双重叙事进程”理论模式,实现了理论范式与批评实践的双重演进,超越了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之间围绕“诗学”与“语境”展开的论争。在其最新力作《双重叙事进程研究》一书中,申丹教授选取欧美近百年来的经典短篇小说作为分析实例,兼顾情节发展与隐性进程两个表意轨道,阐述“隐性进程”与情节之间的互动关系,突破叙事研究的单向维度,揭示“双重叙事进程”对作品认知重构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该理论模式的建立挑战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叙事学传统,极大地丰富了经典叙事诗学的理论范畴,同时为后经典叙事学提供了新的阐释工具,从而实现了经典与后经典的融合,不仅为全球叙事学领域做出重大理论贡献,更彰显了国际学术视野下的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丹 隐性进程 双重叙事进程理论 经典与后经典融合
原文传递
菲利普·普尔曼《黑暗物质》三部曲中的双重叙事进程
19
作者 刘江 张生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4-142,共9页
儿童文学中“隐藏的成人”构成的双重叙述声音,形成了与生俱来的双重叙事动力。传统儿童文学中,成人叙述声音所主导的隐性叙事进程往往压迫和颠覆了面向儿童的故事情节发展。但在世纪之交以来的儿童文学之中,成人叙述声音更为隐蔽,甚至... 儿童文学中“隐藏的成人”构成的双重叙述声音,形成了与生俱来的双重叙事动力。传统儿童文学中,成人叙述声音所主导的隐性叙事进程往往压迫和颠覆了面向儿童的故事情节发展。但在世纪之交以来的儿童文学之中,成人叙述声音更为隐蔽,甚至呈现完全隐退的态势,成人叙述声音所形成的隐蔽的表意轨道引导故事中的儿童成长,同时也引导儿童读者与儿童主人公作出相同选择。双重叙事进程形成相互补充的动力关系。本研究借助申丹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以菲利普·普尔曼的《黑暗物质》三部曲为范例,考察儿童文学中互为补充的双重叙事动力,以此揭示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独特叙事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菲利普·普尔曼 双重叙事进程 隐性叙事进程
下载PDF
双面生活:海明威《士兵之家》中的双重叙事动力
20
作者 李天鑫 《探索与批评》 2022年第1期53-69,共17页
海明威《士兵之家》的主人公克莱勃斯有两副面孔,其生活兼具积极与消极两面。从显性情节来看,他是"迷惘一代"的典型代表。他活在战争带来的创伤之下,被战争异化成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落魄者。显性情节通过展现克莱勃斯的消... 海明威《士兵之家》的主人公克莱勃斯有两副面孔,其生活兼具积极与消极两面。从显性情节来看,他是"迷惘一代"的典型代表。他活在战争带来的创伤之下,被战争异化成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落魄者。显性情节通过展现克莱勃斯的消极生活,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战争。然而,隐性进程借由隐蔽的对话性文本逐步赋予主人公话语权,让其为自己辩护,进而颠覆了情节发展中克莱勃斯消极生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其积极的意识。隐性进程揭露了小镇居民的虚伪,并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两种叙事进程塑造了充满冲突的人物形象,但其构筑的主题却互为补充:隐性进程中资本主义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显性进程中克莱勃斯的异化,并使其心无归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叙事进程 隐性进程 战争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异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