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童心哲学史论——古代中国人对儿童的发现 被引量:35
1
作者 刘晓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93,共12页
中国的童心主义哲学有悠远的历史。从先秦老子、孟子,经由宋明心学,到泰州学派的罗汝芳,尤其是到李贽那里,童心主义成熟起来,而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的学说。李贽的下狱自戕,标志着童心主义所肩负的中国思想现代转型的使命在中国遭遇挫败。... 中国的童心主义哲学有悠远的历史。从先秦老子、孟子,经由宋明心学,到泰州学派的罗汝芳,尤其是到李贽那里,童心主义成熟起来,而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的学说。李贽的下狱自戕,标志着童心主义所肩负的中国思想现代转型的使命在中国遭遇挫败。童心主义与西方现代学说多有可会通之处,例如,童心、赤子概念与卢梭的"自然人"概念是相通的,童心主义与卢梭教育学是相通的,与马克思主义亦多有可通约之处。"童心"(或"赤子之心")比其他概念能更好地体现彻底的自然主义和彻底的人本主义。童心主义主张,社会、文化、政治、伦理、教育等领域的建设应当彻底回归人之自然规定性,这为人解脱异化、获得解放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文化乃至全球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赤子之心 童心哲学 “发现儿童”
下载PDF
从“儿童的发现”到“为儿童而译”——中国儿童文学翻译观之嬗变 被引量:30
2
作者 李文娜 朱健平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0-87,97,共8页
儿童观决定儿童文学观,并进而决定儿童文学翻译观。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始于清末民初"儿童的发现",并随着儿童观的进步而发展。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共同作用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儿童观从"... 儿童观决定儿童文学观,并进而决定儿童文学翻译观。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始于清末民初"儿童的发现",并随着儿童观的进步而发展。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共同作用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儿童观从"成人本位"走向"儿童本位",儿童文学翻译观亦随之发生了改变。新时期"儿童本位"的确立形成了"为儿童而译"的儿童文学翻译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观 儿童的发现 儿童本位 为儿童而译 儿童文学翻译
原文传递
发现“伟大儿童”:提升教育与文明 被引量:7
3
作者 刘晓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9-125,共7页
童年是人类生活和文明的原点、根基。对儿童的发现是人本主义的自我完善。童年的损毁、儿童的异化会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对当下中国社会来说,"发现儿童"这一历史任务尚未完成。我们要补上这块短板,同时树立新的目标,即... 童年是人类生活和文明的原点、根基。对儿童的发现是人本主义的自我完善。童年的损毁、儿童的异化会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对当下中国社会来说,"发现儿童"这一历史任务尚未完成。我们要补上这块短板,同时树立新的目标,即不只是要发现儿童,而且要发现"伟大儿童"。面对儿童所体现的天命天性,成人应当心存敬畏。永恒的儿童引领我们前进,这是新的时代精神。"发现儿童,追随儿童",将引领我们走向新的教育、新的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教育 发现儿童 “伟大儿童” 儿童主义
下载PDF
教育是什么——兼议教育学与儿童学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晓东 《教育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7-64,共8页
教育学教材通常将“教育”界定为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知识、道德、审美、技能等等的传递活动。这是值得商榷的。教育概念的这一偏差导致反自然的无儿童的教育(学)的产生,而“双负”现象等一系列教育综合... 教育学教材通常将“教育”界定为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知识、道德、审美、技能等等的传递活动。这是值得商榷的。教育概念的这一偏差导致反自然的无儿童的教育(学)的产生,而“双负”现象等一系列教育综合征正是这种教育(学)的必然产物。现代教育学主张教育应当遵循儿童的天性(即儿童的内在发展所体现的自然趋向、自然目的、自然意志和成长规律等)。从夸美纽斯、卢梭到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杜威和蒙台梭利,“教育的太阳”——儿童——在教育学中冉冉升起。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是与儿童观的发展保持同步的。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学即儿童学。教育学即儿童学体现着教育学与儿童学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 儿童学 发现儿童
原文传递
发现儿童:破解“双负”等一揽子教育痼疾的必由之路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晓东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9,共10页
“双负”问题是汉语圈流行的“反自然的无儿童的教育学”的必然产物。这类教育学重知识、技能的传递,而忽视儿童内在的自然的成长,甚至于为了知识、技能等的传递,而损毁乃至牺牲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成长、儿童的幸福。这类教育的评价标... “双负”问题是汉语圈流行的“反自然的无儿童的教育学”的必然产物。这类教育学重知识、技能的传递,而忽视儿童内在的自然的成长,甚至于为了知识、技能等的传递,而损毁乃至牺牲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成长、儿童的幸福。这类教育的评价标准高悬于儿童世界之外,于是,儿童愈是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愈加压抑天性、舍弃本真、背离童年,而为所谓学业“优胜”作出种种牺牲。这必然导致教育产生内卷、内耗。这种教育评价方式又与社会阶层的流动结合在一起,迫使学生家长与这类教育合作,争先恐后加入“教育竞争”,从而进一步强化教育脱离儿童世界,亦进一步强化教育对童年的损毁,从而导致社会内卷。破解“双负”问题,就是要发现儿童,打破这种教育学,另建以儿童为中心的、以成长为取向的现代教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负” “双减” 内卷 发现儿童 以儿童为中心 儿童主义 教育改革
下载PDF
日本大正时代童心主义史论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晓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0-101,共12页
在大正时代,日本儿童文学界曾出现童心文学运动和童心主义思潮。日本的童心主义文学思潮不只是发现了童心的天真无邪,而且对儿童文学创作方法,对儿童观、教育观和文化观的现代化,都有伟大贡献。大正时代如火如荼的童心主义思潮的背后,... 在大正时代,日本儿童文学界曾出现童心文学运动和童心主义思潮。日本的童心主义文学思潮不只是发现了童心的天真无邪,而且对儿童文学创作方法,对儿童观、教育观和文化观的现代化,都有伟大贡献。大正时代如火如荼的童心主义思潮的背后,阳明学派尤其是李贽的童心说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儿童本位的思潮和运动。这是可以与日本大正时代的童心文学运动、童心主义思潮相类比的。无论是日本的童心主义,还是中国的童心主义,已经并将继续深化人类对童心、童年、儿童的研究与发现。随着对童心、童年、儿童之于人类文明的内在关联的发现,童年哲学和童心主义一定会有光辉灿烂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童心主义 儿童的发现 儿童本位 儿童文学 童心哲学
下载PDF
西方“儿童美术的发现”析论
7
作者 王丽 《美育学刊》 2022年第1期97-104,共8页
在人类思想史上,"儿童美术"与"儿童"类似,经历了被"无视""误视"再到"正视"的过程。艺术家、艺术理论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等的多重视野促成了"儿童美术的发现"。各方初衷... 在人类思想史上,"儿童美术"与"儿童"类似,经历了被"无视""误视"再到"正视"的过程。艺术家、艺术理论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等的多重视野促成了"儿童美术的发现"。各方初衷不尽相同,却具有共同的倾向,即对"自然"的追寻,对传统的僵化规则的反叛,对创造力和自由表达的重视。这些倾向是儿童美术的独立性得以凸显的思想背景。在此背景下,儿童美术中所体现的儿童"天性"成为艺术家们反思自己的创作、寻求突破的重要资源,也成为教育家、心理学家们重要的研究面向。艺术家向儿童学习,思想家赞美童心,儿童美术的本质、发展特征、心理内容等不断被揭示。这些来自不同视域的"发现",丰富着成人的儿童美术观、儿童观,也成为教育反思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美术 儿童美术的发现 儿童美术观 儿童美术教育
下载PDF
儿童探索馆中的亲子互动研究——以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角色游戏区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杨佳伶 王兴华 李明瑶 《科普研究》 2019年第5期92-101,113,114,共12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儿童探索馆亲子互动中家长角色和亲子对话的特征。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角色游戏区抽取41个3~6岁儿童的亲子家庭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亲子互动中家长角色的类型、亲子对话内容及对话方式进行... 本研究旨在探究儿童探索馆亲子互动中家长角色和亲子对话的特征。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角色游戏区抽取41个3~6岁儿童的亲子家庭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亲子互动中家长角色的类型、亲子对话内容及对话方式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互动中家长较长时间承担的是共同游戏者角色;互动初期家长倾向于表现出多种角色,随互动时间推移集中到旁观看护者角色。对话内容上,亲子间关于游戏材料的对话比重最大,其中又以感知认知和概念解释最多;父亲是否参与对亲子间主要对话内容有极显著的影响,有父亲参与的家庭更偏向于讨论游戏情节,母亲单独带领的家庭更多讨论游戏材料;互动过程中,亲子对话内容从初期主要关注游戏情节和游戏材料过渡到集中关注游戏材料。对话方式上,亲子间对话方式以"互动-对话"为主,"互动-权威"型对话主要出现于互动的开始和结束阶段,"无互动-权威"型对话多发生于互动初始阶段。研究结果提示在探索馆中家长可适时调整互动策略,场馆教育者也可充分利用展品设计一定的游戏情节,使幼儿与材料及与成人的互动更深入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探索馆 亲子互动 家长角色 对话内容 对话方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