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8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音”能否降低公司代理成本?——基于方言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221
1
作者 戴亦一 肖金利 潘越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7-160,186,共15页
本文利用手工收集的高管出生地数据,结合《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首次识别出董事长和总经理家乡所属的方言种类,并基于方言所代表的地域文化背景和社会认同理论,剖析了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方言一致性对双方互动关系的影响机理,以200... 本文利用手工收集的高管出生地数据,结合《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首次识别出董事长和总经理家乡所属的方言种类,并基于方言所代表的地域文化背景和社会认同理论,剖析了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方言一致性对双方互动关系的影响机理,以2008—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方言一致性对公司代理成本的影响。结果发现,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方言一致性能够显著降低代理成本,而且一种方言的使用地域范围越窄,这种作用越显著。在采用DID方法和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以及在控制了非文化因素的影响之后,方言一致性能降低代理成本这一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方言认同功能只在民营企业中显著,在国有企业中作用不明显;在异乡经营的企业及在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方言一致性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更强。本文基于单一国家的纯净数据深入剖析了中国独特的"同乡抱团"文化现象背后的公司治理作用,是对"文化与金融"微观研究的丰富和补充,也为市场各方洞悉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对经济发展的规制作用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方言 公司治理 代理成本 社会认同
原文传递
文化多样性与企业创新:基于方言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118
2
作者 潘越 肖金利 戴亦一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6-161,共16页
中国地域广袤,五千年来形成的丰厚而迥异的地域文化,是研究"文化与金融"的理想场景。本文利用城市方言数量以及方言分化指数度量地域文化多样性,并实证研究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文化越多样的地区,民营高科技企业会... 中国地域广袤,五千年来形成的丰厚而迥异的地域文化,是研究"文化与金融"的理想场景。本文利用城市方言数量以及方言分化指数度量地域文化多样性,并实证研究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文化越多样的地区,民营高科技企业会获得更多的创新产出,在使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同时排除了教育发展的影响之后,本文的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当公司所在城市不同方言之间的差异性越大、人口流入较多、包容性更好及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越高时,方言多样性对创新的影响越显著。本文的结论有助于学术界从全新的视角理解中国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背后的非制度性原因,也为当前国际学术界"文化与金融"的研究提供来自文化底蕴深厚的非移民国家的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多样性 方言 企业创新
原文传递
均衡发展的隐形壁垒:方言、制度与技术扩散 被引量:110
3
作者 林建浩 赵子乐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2-197,共16页
技术差异是地区间贫富差距的核心表征,理解技术扩散的深层障碍是有效推行区域均衡发展政策的前提。本文利用方言数据测度文化差异,基于中国代表性城市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以上海和广州作为技术前沿,各个城市与技术前沿的相对方... 技术差异是地区间贫富差距的核心表征,理解技术扩散的深层障碍是有效推行区域均衡发展政策的前提。本文利用方言数据测度文化差异,基于中国代表性城市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以上海和广州作为技术前沿,各个城市与技术前沿的相对方言距离对技术差距有显著影响,表明文化差异阻碍了技术从前沿地区向其他地区扩散,并且制度是这一过程的重要中介变量,即文化差异通过阻碍制度传播进而阻碍了技术扩散。进一步考察技术扩散壁垒的异质性,发现在同等条件下,更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更高的外来移民人口比例、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能削弱文化差异的阻碍效应;清末开埠通商、西方传教以及近代工业发展等早期对外开放和采用新技术的历史经验,同样有助于削弱文化差异这一技术扩散的隐形壁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文化差异 制度 技术扩散
原文传递
省级行政区划造成的文化分割会影响区域经济吗? 被引量:80
4
作者 高翔 龙小宁 《经济学(季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7-674,共28页
现行"省制"一级行政区划打破了区域文化分布,造成很多地区被分割出自己所属的区域文化而划分到其他省之中。这些被分割地区与本省主流文化之间存在文化冲突,与持相同文化的邻省之间又被设置了地方保护壁垒,无论与哪一方进行... 现行"省制"一级行政区划打破了区域文化分布,造成很多地区被分割出自己所属的区域文化而划分到其他省之中。这些被分割地区与本省主流文化之间存在文化冲突,与持相同文化的邻省之间又被设置了地方保护壁垒,无论与哪一方进行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交易成本都会更高,从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本文以大类方言区作为区域文化的代理变量,研究发现这种文化分割所造成的省内文化差异确实会显著降低被分割地区的当代经济发展水平,并且这种负面影响随邻省地方保护主义水平的提高而加重,随被分割地区划入当前省份的历史的延长而减轻,行政区划对区域文化的打乱与地方保护主义相结合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分割 区域经济 方言
原文传递
试论方言对译的局限性——以张谷若先生译《德伯家的苔丝》为例 被引量:66
5
作者 韩子满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6-90,共5页
方言对译的方法虽然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肯定 ,但在英语文学的汉译实践中效果却不理想。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方言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各自的方言文学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种译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这在张谷若先生译的《德伯家的苔... 方言对译的方法虽然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肯定 ,但在英语文学的汉译实践中效果却不理想。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方言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各自的方言文学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种译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这在张谷若先生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张先生在译文中使用了山东方言的成分。这些成分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传达出了原文中的乡土气息 ,但却表现不出方言成分的其他主要功能 ,扭曲了原文的文体特色 ,增加了读者的理解难度。方言的翻译实际上有很多限制 ,很难做到对等。就英语文学的汉译而言 ,使用汉语通俗表达法和加注应是比较现实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对等翻译 局限性
下载PDF
语言是桥也是墙——对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疑虑与拷问 被引量:62
6
作者 邵培仁 李雯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27-31,共5页
对目前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大量使用方言的现象进行观照和分析,认为方言类新闻节目反映的是对新闻媒体本土化定位的错误理解,既不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和社会文明进步,也不利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和社会力量的凝聚,在... 对目前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大量使用方言的现象进行观照和分析,认为方言类新闻节目反映的是对新闻媒体本土化定位的错误理解,既不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和社会文明进步,也不利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和社会力量的凝聚,在客观上将造成传媒歧视和文化分裂。因此,应在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基础上追求广播电视新闻的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 普通话 方言 本土化 广播电视新闻
下载PDF
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化” 被引量:49
7
作者 钱乃荣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3,共13页
 保护和发展方言和方言文化,可以丰富发展普通话和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文字可以规范化,开放性的语言不可能实现规范化。坚持语言的平等性和使用自由的原则,在宽松的语言环境下,使普通话和方言、主体性和多样性的语言文化共同发展,互补...  保护和发展方言和方言文化,可以丰富发展普通话和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文字可以规范化,开放性的语言不可能实现规范化。坚持语言的平等性和使用自由的原则,在宽松的语言环境下,使普通话和方言、主体性和多样性的语言文化共同发展,互补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普通话 语言文化 语言环境 规范化 文字 论语 多样性 主体性 开放性
原文传递
方言本字考证说略 被引量:45
8
作者 王福堂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9-298,共10页
本字问题是因汉语方言词语中音义变化或字形改变致使词语和字形失去联系而产生的。考证本字就是要恢复词语和字形的联系,找回本字。考证要从音义两方面入手,结合文献材料来进行。词语音义的变化可能会比较复杂,为此考证工作还要借助其... 本字问题是因汉语方言词语中音义变化或字形改变致使词语和字形失去联系而产生的。考证本字就是要恢复词语和字形的联系,找回本字。考证要从音义两方面入手,结合文献材料来进行。词语音义的变化可能会比较复杂,为此考证工作还要借助其他某些原则和方法。比如语音方面,要注意通过与不同方言的比较寻找本字,在白读音和早期时间层次中寻找本字,用音变规律解释本字的特殊音值等。词义方面,要注意词语意义的转化,词类的转化,以及某些本字词义脱离基本意义范围的变化等。本字考证难度大,又加历史文献本身存在的问题,使考证工作具有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本字 考证工作 字形 读音 词义 考证方法
原文传递
试论方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浮躁》中的“瓷”为例 被引量:49
9
作者 李颖玉 郭继荣 袁笠菱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4-67,共4页
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出发,结合《浮躁》英译本中有关"瓷"的译例,探讨了方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方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重在准确理解和精于表达,同时译者还可以通过增补修饰成分来弥补不足,从... 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出发,结合《浮躁》英译本中有关"瓷"的译例,探讨了方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方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重在准确理解和精于表达,同时译者还可以通过增补修饰成分来弥补不足,从而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文化负载词 翻译 最佳关联
原文传递
汉语的层级变化 被引量:47
10
作者 李宇明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0-558,576,共9页
民族共同语和地域方言都是语言的使用变体,根据语言地位和使用范围,可将这些变体分为高低不等的层级,形成语言交际上的层级构造。汉语起码在春秋战国之时就形成了共同语和地域方言两大语言层级,不过古时的共同语不完善,地位虽高但语言... 民族共同语和地域方言都是语言的使用变体,根据语言地位和使用范围,可将这些变体分为高低不等的层级,形成语言交际上的层级构造。汉语起码在春秋战国之时就形成了共同语和地域方言两大语言层级,不过古时的共同语不完善,地位虽高但语言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少。方言纷叠复杂,是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清末以来的百余年,汉语层级构造发生了巨大变化。完善了民族标准语并使之具有很好的语言声望,且还发展出地域普通话和大华语,共同语层级由古代的一个尚不完善的层面发展到以标准语为核心的三个层面。方言明显出现层次减少的趋势,正在形成大方言、次方言、土语的三层构造,有些方言区甚至将形成大方言和土语的双层构造。面对汉语的现代层级构造及其发展趋势,语言规划也应做相应调整:由主要关注中国普通话调整到全方位地关注汉语问题,由主要关注中国内地的语言问题调整到关注全世界华人的语言问题,当然还应扩展到世界的语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层级 语言规划 标准语 地域普通话 大华语 方言
原文传递
动词“搞”在现代汉语中的语用考察 被引量:38
11
作者 杨丽君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9-66,共8页
“搞”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神通广大的泛义动词。本文从语用的角度 ,着重考察现代汉语动词“搞”的使用频率、词汇意义和方言情况。笔者认为动词“搞”至少在清末就已经出现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 ,2 0世纪 50年代前后成为汉语基本词汇。“搞... “搞”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神通广大的泛义动词。本文从语用的角度 ,着重考察现代汉语动词“搞”的使用频率、词汇意义和方言情况。笔者认为动词“搞”至少在清末就已经出现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 ,2 0世纪 50年代前后成为汉语基本词汇。“搞”的词汇意义复杂多样 ,并且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和贬义倾向。随着”搞”在共同语中被越来越多的使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 方言 现代汉语
下载PDF
文化多样性与民间金融:基于方言视角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35
12
作者 张博 范辰辰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9-89,共21页
本文利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和资本衡量宏观层面民间金融繁荣程度,以汉语方言多样性衡量文化多样性,检验以方言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对民间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方言多样性对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和资本具有显著的负向影... 本文利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和资本衡量宏观层面民间金融繁荣程度,以汉语方言多样性衡量文化多样性,检验以方言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对民间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方言多样性对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和资本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作用机制在于方言所体现的地域文化和身份认同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资本,有助于降低民间借贷的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进一步地,我们使用山东省438家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表现衡量微观层面民间金融发展水平,发现区域方言多样性降低了当地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贷款规模,增加了信贷风险,从而为文化多样性影响宏观层面民间金融发展提供了微观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多样性 方言 民间金融 小额贷款公司
原文传递
小句中枢说的方言实证 被引量:29
13
作者 邢福义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9-298,共10页
汉语语法重句法。本文利用李荣先生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各分卷本所提供的语料,讨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宾语问题;(2)状补问题;(3)否定问题。本文意在通过方言事实的考察,证明一个基本观点:研究汉语语法必须以小句为中轴,以句法... 汉语语法重句法。本文利用李荣先生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各分卷本所提供的语料,讨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宾语问题;(2)状补问题;(3)否定问题。本文意在通过方言事实的考察,证明一个基本观点:研究汉语语法必须以小句为中轴,以句法机制为重点,注重观察句法规则对各种语法因素的管控作用,了解词语入句之后所形成的种种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法 小句 现代汉语方言 汉语语法 宾语 语料 词典 文意 否定 格局
全文增补中
汉语方言分区方法再认识 被引量:29
14
作者 李小凡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6-363,共8页
本文重新审视以往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各种意见,将方言分区分解为划类和鉴别两个不同的步骤。先进行划类,分出典型方言区;然后再鉴别,将典型方言区之外的剩余地区分别归入典型方言区;既非典型方言,又难以归入典型方言的剩余地区,视为方... 本文重新审视以往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各种意见,将方言分区分解为划类和鉴别两个不同的步骤。先进行划类,分出典型方言区;然后再鉴别,将典型方言区之外的剩余地区分别归入典型方言区;既非典型方言,又难以归入典型方言的剩余地区,视为方言过渡区或混合方言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分类 划分 鉴别
原文传递
方言翻译转换机制 被引量:31
15
作者 黄忠廉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144-147,151,共5页
方言常见于文学翻译,甚至是口译,有时成为翻译棘手的问题。翻译时可能经过方言与标准语互译的语内转换过程,其语际转换结果有二:标准译语和方言。由原语方言、标准原语、标准译语和译语方言四大要素可演绎出七种方言转换机制。
关键词 双语 方言 转换
下载PDF
方言与普通话并用:双言心理研究述评 被引量:30
16
作者 王悦 陈俊 张积家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43-1250,共8页
由于汉语方言的复杂性和多年来的推广普通话,使得方言和普通话并用的双言现象非常普遍。在语言关联性假设的指引下,心理学家探讨了双言者的语言表征,考察了双言对于双言者的记忆、时间认知和语言加工的影响,调查了双言者的语言态度,包... 由于汉语方言的复杂性和多年来的推广普通话,使得方言和普通话并用的双言现象非常普遍。在语言关联性假设的指引下,心理学家探讨了双言者的语言表征,考察了双言对于双言者的记忆、时间认知和语言加工的影响,调查了双言者的语言态度,包括两种语言的语用情况和内隐态度。未来研究要继续关注双言者的语言表征及其提取机制,探查双言现象的认知神经机制,进一步深入探讨双言对双言者心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言 普通话 方言
下载PDF
21世纪汉语电影中的方言和现代性 被引量:28
17
作者 鲁晓鹏 向宇(译) 陈犀禾(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18,共6页
通过考察21世纪初期几类中文电影的方言使用情况。其中的方言体现了不同的中国概念、不同的文化想象和身份建构,代表了不同的现代化水平。这种多方言现象反映了在当代中文电影中存在多种文化身份和主体性。鉴于此,使用“汉语电影”概念... 通过考察21世纪初期几类中文电影的方言使用情况。其中的方言体现了不同的中国概念、不同的文化想象和身份建构,代表了不同的现代化水平。这种多方言现象反映了在当代中文电影中存在多种文化身份和主体性。鉴于此,使用“汉语电影”概念来描述当代中文电影将是非常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电影 方言 现代性
下载PDF
鸟类鸣声结构地理变异及其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24
18
作者 雷富民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232-240,共9页
鸟声作为鸟类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鸟类行为与声学研究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新的边缘学科。近年来录音及声谱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鸟声研究已渗透到鸟类的各个研究领域。鸟类鸣声结构的地理变异,有时也称“鸟声方言”,不仅具有一定的种... 鸟声作为鸟类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鸟类行为与声学研究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新的边缘学科。近年来录音及声谱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鸟声研究已渗透到鸟类的各个研究领域。鸟类鸣声结构的地理变异,有时也称“鸟声方言”,不仅具有一定的种群稳定性而且具有个体性。它不仅与种群的遗传有关,而且与环境的异质性以及鸣声学习有关。鸣声方言可部分地阻碍种群的扩散,阻碍种群的基因漂移,从而影响到种群的基因库。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很可能导致地方类群(或亚种)的产生和分化,并对新种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此文简要介绍了:鸟声方言的概念基础、生物学意义,生境对种群鸣声结构变异的影响,鸟声方言的起源、保持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声 地理变异 方言 分类学
下载PDF
汉语义位“吃”普方古比较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解海江 李如龙 《语言科学》 2004年第3期96-104,共9页
文章采用古今南北综合比较的研究方法,考察汉语普通话及41个方言点之间相对应的义位“吃”在聚合、组合方面的共时差异和历史演变。1)“喫”在东汉时的汉译佛经中就已出现,至少在晚唐五代“吃”语义场基本上完成了“食”与“喫”的更替... 文章采用古今南北综合比较的研究方法,考察汉语普通话及41个方言点之间相对应的义位“吃”在聚合、组合方面的共时差异和历史演变。1)“喫”在东汉时的汉译佛经中就已出现,至少在晚唐五代“吃”语义场基本上完成了“食”与“喫”的更替。不同方言相对应的词位区域分布特征可以看作北方官话、近江方言、远江方言在类型特征上的表现,同时反映了源流特征和地域特征。2)普通话和方言相对应的义位“吃”在组合关系上存在着差异,这与古代共同语的传承、汉民族义位“吃”义域范畴扩展、不同方言自身整合特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普通话 方言 “吃” 词汇
下载PDF
唐宋“煞”字考 被引量:24
20
作者 袁宾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9-108,共10页
本文首先揭示敦煌变文里"煞"字的一项尚未引起注意的用法,即用作形容词、充当谓语;然后以主要篇幅考论三种用法(作补语、状语、谓语)的"煞"的产生年代和所属方言,指出三种"煞"先后出现于公元9世纪上半叶... 本文首先揭示敦煌变文里"煞"字的一项尚未引起注意的用法,即用作形容词、充当谓语;然后以主要篇幅考论三种用法(作补语、状语、谓语)的"煞"的产生年代和所属方言,指出三种"煞"先后出现于公元9世纪上半叶和10世纪上半叶,它们是黄河流域及其北部地区的方言词;文末附论"语言鉴别标志"的先行性研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煞”字 唐代 宋代 敦煌变文 用法 形容词 谓语 补语 状语 谓语 古代汉语 方言词 9世纪上半叶 10世纪上半叶 语言鉴别标志 先行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