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课程实施:理解、对话与意义建构——一种建构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被引量:37
1
作者 吉标 吴霞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5-88,共4页
课程实施是现代课程论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课程观的转向,课程实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在新的理论视角下,课程实施过程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一个对话的过程和一个知识与意义建构和生成的过程。
关键词 课程实施 理解 对话 意义建构
下载PDF
论交往文化及其教学论意义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旭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3-127,共5页
交往作为教学世界下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不争的事实。交往文化就是教师、学生在交往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共享的意义体系,在这个意义体系当中,价值观、信念、规范、思维方式等构成了其稳定的结构。交往文化具有“表征着教学的深层结构、丰... 交往作为教学世界下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不争的事实。交往文化就是教师、学生在交往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共享的意义体系,在这个意义体系当中,价值观、信念、规范、思维方式等构成了其稳定的结构。交往文化具有“表征着教学的深层结构、丰富了教学研究方法论、促进教学论自身的反思与重建”的教学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 交往文化 教学论意义
下载PDF
倾听在有效沟通中的重要性及其运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建军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54-57,共4页
沟通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念、沟通感情的过程,也是人们消除误解和分歧,达成共识的过程。只有达成共识,并能被正确理解和执行的沟通才是有效的。要做到有效的沟通,倾听他人意见、需求或看法就显得很有必要。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 沟通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念、沟通感情的过程,也是人们消除误解和分歧,达成共识的过程。只有达成共识,并能被正确理解和执行的沟通才是有效的。要做到有效的沟通,倾听他人意见、需求或看法就显得很有必要。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喜欢说,却不耐心听,造成了许多沟通障碍。好的倾听者,用耳听内容,更用心"听"情感,倾听在有效沟通中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通 有效沟通 倾听 意义
下载PDF
本土化意义治疗法的建立及对晚期癌症患者治疗作用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明静 钟进才 《医学与哲学(B)》 2013年第12期69-72,共4页
通过参考国内外的意义治疗研究并总结前期经验,构建了"意义治疗三步骤法"的本土化意义治疗方法。应用"意义治疗三步骤法"对符合要求的50名宁养院晚期癌症患者进行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应用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和McG... 通过参考国内外的意义治疗研究并总结前期经验,构建了"意义治疗三步骤法"的本土化意义治疗方法。应用"意义治疗三步骤法"对符合要求的50名宁养院晚期癌症患者进行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应用生命态度剖面图量表和McGill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估。经过治疗后,94%的患者能有效心灵沟通,患者治疗后的生命意义感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改善。因而"意义治疗三步骤法"是一种有效的本土化意义治疗工具,值得进一步研究与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癌症 意义治疗 沟通 生命意义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语境与言语交际 被引量:9
5
作者 张莉歌 王和平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34,共4页
言语交际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它实际上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具体运用语言的过程。同时 ,由于自然语言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 ,因而更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言语的意义。也即 :对言语的理解依赖于语境、语境制约着言... 言语交际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它实际上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具体运用语言的过程。同时 ,由于自然语言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 ,因而更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言语的意义。也即 :对言语的理解依赖于语境、语境制约着言语的选择和运用 ,二者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 言语交际 言语意义
下载PDF
“后真相”时代传播符号的“意义契约”重建 被引量:11
6
作者 胡易容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2-129,共8页
若要对西方世界“后真相”时代诸观念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回应,研究者应回到述真的基础结构来阐述“后真相”的核心特质——“后真相”现象隐含的重大理论问题是,当今求“真”问题的主要对立范畴由“谬”向“伪”发生转向。对新媒体语境... 若要对西方世界“后真相”时代诸观念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回应,研究者应回到述真的基础结构来阐述“后真相”的核心特质——“后真相”现象隐含的重大理论问题是,当今求“真”问题的主要对立范畴由“谬”向“伪”发生转向。对新媒体语境下的“后真相”须作更辩证的考察。它一方面造成了众声喧哗与真相迷失,同时也隐含了新语境下传播求真的线索。若将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置入当今语境,须在其“是”(being)与“似”(seeming)的二元基础上增加“施”(intention)这一主体性维度,从而构筑“对象”“表象”“意向”的完整述真模型。进而可推演出,以“诚”为基础的“意义契约”将是处置当今“后真相”时代传播求真的普遍有效符号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真相 传播符号学 格雷马斯方阵 意义契约
下载PDF
图像的境况:视觉实践与图像阐释的传播视角——兼论图像阐释学的释义系统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涛 《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124,共14页
在传统的图像学那里,图像阐释的两大问题——情境问题和象征问题未能得到系统解决,迫切需要引入传播学的分析视角加以修正和完善。传播视角下的图像,不再是“静观”的文本对象,而是既定传播场景中的要素单元和实践形式,因此需要从图像... 在传统的图像学那里,图像阐释的两大问题——情境问题和象征问题未能得到系统解决,迫切需要引入传播学的分析视角加以修正和完善。传播视角下的图像,不再是“静观”的文本对象,而是既定传播场景中的要素单元和实践形式,因此需要从图像文本转向图像实践,在传播维度上发现图像阐释的新问题、新变量及其打开的释义空间。具体而言,传播视角拓展了图像阐释的三大问题。一是图像分析的释义规则问题。图像阐释的互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都存在一个基础性的传播生成逻辑。二是图像存在的发生场景问题。传播将信息模式带入现实场景,在图像发生学意义上重构了图像阐释的元语言系统。三是图像流动的生命历程问题。传播构建了由“图”及“象”的形象生成体系,从而赋予图像一种流动的“生命”形式,由此丰富了图像阐释的事件分析和历史分析进路。正是在传播视角下,图像阐释拥有了一种历时的、关系的、过程的、事件的认识维度,这使得我们可以围绕“图像的境况”命题,想象并重构图像阐释学的总体释义系统。传播视角赋予了图像阐释以新的意义空间,为克服当前较为普遍的强制阐释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整体性阐释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阐释学 瓦尔堡学派 图像实践 传播视角 释义系统 图像生命
原文传递
语用意义、语境和隐含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谷志忠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80-81,共2页
语用学研究的是话语和言语的交际系统,即说话人和受话人在特定语境中对语用意义的理解。文章在洋细分析了语用意义、语境和隐含意义之后认为,正确理解特定语境下说话人的隐含意图是进行成功交际的前提。
关键词 语用学 交际 语用意义 语境 隐含意义
下载PDF
唐宋词集“副文本”及其传播指向——以明末清初编刻的唐宋词集为讨论中心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水云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6-53,共8页
法国学者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对理解明末清初编刻的唐宋词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明末清初出现的唐宋词集副文本大致包括:封面、标题、牌记、序跋、题词、目录、正文、注释、插图、评语、附录等,这些副文本所包蕴的内涵各... 法国学者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对理解明末清初编刻的唐宋词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明末清初出现的唐宋词集副文本大致包括:封面、标题、牌记、序跋、题词、目录、正文、注释、插图、评语、附录等,这些副文本所包蕴的内涵各不相同,在文本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亦有所差别,因此,其传播指向也有区别,能从不同角度起到扩大正文本的传播效果、拓展正文意义空间的直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副文本 明末清初 文学传播 意义解释
下载PDF
视错觉表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白雪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形式的视错觉表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方法以视错觉的3种不同表现形式为切入点,探究其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论述视错觉表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策略。结论视... 目的探究不同形式的视错觉表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方法以视错觉的3种不同表现形式为切入点,探究其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论述视错觉表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策略。结论视错觉带给人的一种特殊的视觉体验,能够与视觉传达设计相互融合,扩展视觉传达创作的艺术空间和思维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错觉 视觉传达 意义
下载PDF
跨文化语境下文化符号的意义建构 被引量:9
11
作者 孔梓 宁继鸣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符号的意义取决于具体语境。罗兰·巴特的文化意指分析基本模式从符号学视角出发剖析了文化符号与语境在横组合和纵聚合两个向度上的互动关系。在这两个向度上,符号会按照具体语境的叙事结构和象征结构产生出特定的逻辑意义和象征意... 符号的意义取决于具体语境。罗兰·巴特的文化意指分析基本模式从符号学视角出发剖析了文化符号与语境在横组合和纵聚合两个向度上的互动关系。在这两个向度上,符号会按照具体语境的叙事结构和象征结构产生出特定的逻辑意义和象征意义,呈现多样化的意义。在跨文化传播的情况下,文化符号处于和不同文化语境的对话过程中,在不同语境中会存在不同的意义呈现,很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折射"现象,此时应遵照目标语境的横组合和纵聚合规则序化叙事结构和类比化象征结构,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文化符号与语境的有效互动,保证受众对文化符号意义的预期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符号 跨文化传播 意义建构 文化意指分析
下载PDF
论民俗艺术传播的“意义空间”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颖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3-139,160,共7页
在媒介的发展推动下,民俗艺术传播的"意义空间"发生了衍变,从着重于文化共享过程与风俗传承认同的初始意义,渐变为由媒介科技化介入之后的被表述、被干预的意义呈现。通过现代媒介传播的民俗艺术能够被媒介能动地反映与创造,... 在媒介的发展推动下,民俗艺术传播的"意义空间"发生了衍变,从着重于文化共享过程与风俗传承认同的初始意义,渐变为由媒介科技化介入之后的被表述、被干预的意义呈现。通过现代媒介传播的民俗艺术能够被媒介能动地反映与创造,而媒介技术的影像传播也造成了民俗艺术传播现场感的缺失与人际交流的淡化,媒介科技化与民俗艺术传播的互动关系将进一步促进关于民俗艺术传播"意义空间"的探寻、阐释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艺术 传播 媒介 意义空间
原文传递
位移动词“来”“去”语用含义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乐平 《韶关学院学报》 2005年第11期84-86,共3页
通过考察位移动词“来”、“去”的参照点,分析“来”、“去”的语用含义,可以得出:“来”的语用含义是表示以位移的终点(即交际对象所在的地方)为参照点,动体从源点向参照点终点作近向的移动;“去”的语用含义是表示以位移的源点(即动... 通过考察位移动词“来”、“去”的参照点,分析“来”、“去”的语用含义,可以得出:“来”的语用含义是表示以位移的终点(即交际对象所在的地方)为参照点,动体从源点向参照点终点作近向的移动;“去”的语用含义是表示以位移的源点(即动体所在的地方)为参照点,动体离开参照点源点向终点作远向的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照点 动体 交际对象 语用含义
下载PDF
唐诗的传播媒介及其范式 被引量:5
14
作者 童岳敏 罗时进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41-45,共5页
唐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 ,借助于书面媒介和口传媒介实现信息的传播。这种传播媒介和范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精英文化的生成模式 ,使唐诗的创作环境呈现出开放的局面。其双向互动性促进了唐诗量的增加和质的提升 ,而传播对人文生态的... 唐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 ,借助于书面媒介和口传媒介实现信息的传播。这种传播媒介和范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精英文化的生成模式 ,使唐诗的创作环境呈现出开放的局面。其双向互动性促进了唐诗量的增加和质的提升 ,而传播对人文生态的改变 ,促成了大众文化语境的形成 ,使社会各个层面都有了参与创作的可能。在市民文化勃兴的背景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传播 媒介 范式 意义
下载PDF
传播符号学及其理论建构 被引量:6
15
作者 冯月季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58-62,共5页
具有百年历史的传播学研究在当代遇到了相当多的理论瓶颈,甚至被某些学者称之为传播学范式的危机。如何化解这种范式危机便成为传播学界孜孜以求的话题。某种程度上,正在成为"显学"的符号学恰恰能够提供这种化解危机的理论资... 具有百年历史的传播学研究在当代遇到了相当多的理论瓶颈,甚至被某些学者称之为传播学范式的危机。如何化解这种范式危机便成为传播学界孜孜以求的话题。某种程度上,正在成为"显学"的符号学恰恰能够提供这种化解危机的理论资源,符号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公分母",本质上是一门"意义之学",具体到传播而言,关注的是传播文本的意义建构,而非表象的传播效果。将符号学用于传播研究,能够从深层次揭示传播现象背后的原因。这样的背景下,传播符号学呼之欲出,传播符号学作为一门学科便具有了学理上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符号学 传播符号学 “意义之学”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歌曲及其传播特征
16
作者 王元鹏 《韶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9-94,共6页
考察红色歌曲研究领域的既有成果可以得出,学界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歌曲及其传播特征还较少关注,而特定时期音乐艺术成果的传播及其价值是当代创新发展音乐艺术的重要借鉴和参考。因此,基于抗战时期红色歌曲的产生背景和音乐艺术成果,... 考察红色歌曲研究领域的既有成果可以得出,学界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歌曲及其传播特征还较少关注,而特定时期音乐艺术成果的传播及其价值是当代创新发展音乐艺术的重要借鉴和参考。因此,基于抗战时期红色歌曲的产生背景和音乐艺术成果,阐述分析此一时期红色歌曲的主要成果及其庄严的政治主题,从思想和艺术方面,总结揭示了抗战时期红歌传播所体现出的吹起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集结号角、擂响全民同仇敌忾走向杀敌前线的战鼓、成为全民抗战的战略指导、造就中国近现代音乐艺术珍品等意义。与此同时,归纳概括了这一历史时期红色歌曲传播过程中所体现的即时性、阶段性、普及性,以及演唱形式多样和持久性等传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红色歌曲 传播特征 价值意义
下载PDF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关系研究之反思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耘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64,共9页
明末清初以传教为契机的中西文化交往关系之课题现已成为一大学术热点,中外学者对此作出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以问题为核心,从四个方面对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总体性的反思:一是就传教士之主动因应与被动附会问题提出了“文化... 明末清初以传教为契机的中西文化交往关系之课题现已成为一大学术热点,中外学者对此作出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以问题为核心,从四个方面对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总体性的反思:一是就传教士之主动因应与被动附会问题提出了“文化的双重强制”观点,指出传教士与中国入教儒士在受制于中西文化之双重强制的同时,也开启了超出单一文化桎梏的双重视域,从而造成了对于中西文化的一种奇特贯通;二是从现代的学理脉络之下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对话论”提出质疑,指出这次中西文化交往关系远非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对话”,因为构成交往关系的各方无一例外都是“真教惟一论”、“正道惟一论”者;三是结合对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名著《中国与基督教》之评议,反驳了以此书为代表的明末清初中西文化“错位论”观点,指出中西文化之间的意义传递实有赖于话语中介的形成;四是提出了中西文化交往中的“理解”问题,并以笔者近作《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为例,阐述了以“理解”为方法论线索来探讨中西文化互动机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文化双重强制 对话 错位 诠释与再诠释
原文传递
企业家讲话中如何清楚表达“为何做”?——华为任正非基于利益相关者要素的意义沟通及其话语逻辑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田志龙 钟文峰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23-1434,共12页
基于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任正非的291篇沟通话语的分析,探究了其沟通话语中对意义的沟通,以及其中隐含的话语逻辑。这些沟通话语借助利益相关者要素对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举措进行了说明、解释和引导,其核心是关于意义的沟通。这些... 基于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任正非的291篇沟通话语的分析,探究了其沟通话语中对意义的沟通,以及其中隐含的话语逻辑。这些沟通话语借助利益相关者要素对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举措进行了说明、解释和引导,其核心是关于意义的沟通。这些话语不仅告知公司员工“做什么”“如何做”,也促进了员工理解“为何做”,还围绕着利益相关者形成了一整套指导如何理解周遭环境并采取行动的话语逻辑。在理论层面,这些意义沟通契合于意义建构理论,进一步表明企业家的意义沟通影响组织的意义建构,并通过利益相关者要素同情境相连,构成了企业对于利益相关者差异化响应的内部过程。在实践方面,则通过提炼出企业在意义沟通过程中可借鉴的话语逻辑,以有助于企业家在企业内有效构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家讲话 企业家管理思想 意义沟通 话语逻辑 话语分析 意义建构
下载PDF
语境与口语交际的文体特点及人际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红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30-34,共5页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境、情态和人际功能的论述为出发点 ,应用现代文体学理论从语境角度对口语交际的文体特点和人际意义进行研究 ,从电视新闻访谈和随意性会话的话语层面、词汇 /语法层面以及人际功能方面探讨其不同的文体特征和人...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境、情态和人际功能的论述为出发点 ,应用现代文体学理论从语境角度对口语交际的文体特点和人际意义进行研究 ,从电视新闻访谈和随意性会话的话语层面、词汇 /语法层面以及人际功能方面探讨其不同的文体特征和人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 口语交际 文体特点 人际意义
下载PDF
走向对话与交流:文学意义的建构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丽田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3-7,共5页
随着读者地位的不断提升,作家在文学王国的绝对权威被削弱,多级解释意义的兴起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当务之急。面对多话语共生的现实状况,文学批评惟有走向对话与交流,才能摆脱... 随着读者地位的不断提升,作家在文学王国的绝对权威被削弱,多级解释意义的兴起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当务之急。面对多话语共生的现实状况,文学批评惟有走向对话与交流,才能摆脱存在的危机,重建文学的意义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构建 对话 交流 文学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