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课程实施:理解、对话与意义建构——一种建构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
吉标
吴霞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7
|
|
2
|
论交往文化及其教学论意义 |
陈旭远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2
|
|
3
|
倾听在有效沟通中的重要性及其运用 |
王建军
|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
2011 |
13
|
|
4
|
本土化意义治疗法的建立及对晚期癌症患者治疗作用的初步评价 |
陈明静
钟进才
|
《医学与哲学(B)》
|
2013 |
13
|
|
5
|
语境与言语交际 |
张莉歌
王和平
|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1 |
9
|
|
6
|
“后真相”时代传播符号的“意义契约”重建 |
胡易容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1
|
|
7
|
图像的境况:视觉实践与图像阐释的传播视角——兼论图像阐释学的释义系统 |
刘涛
|
《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3 |
6
|
|
8
|
语用意义、语境和隐含意义 |
谷志忠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5
|
|
9
|
唐宋词集“副文本”及其传播指向——以明末清初编刻的唐宋词集为讨论中心 |
陈水云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10
|
|
10
|
视错觉表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
白雪
|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9
|
|
11
|
跨文化语境下文化符号的意义建构 |
孔梓
宁继鸣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9
|
|
12
|
论民俗艺术传播的“意义空间” |
李颖
|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7
|
|
13
|
位移动词“来”“去”语用含义分析 |
陈乐平
|
《韶关学院学报》
|
2005 |
5
|
|
14
|
唐诗的传播媒介及其范式 |
童岳敏
罗时进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5
|
|
15
|
传播符号学及其理论建构 |
冯月季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6
|
|
16
|
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歌曲及其传播特征 |
王元鹏
|
《韶关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7
|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关系研究之反思 |
刘耘华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18
|
企业家讲话中如何清楚表达“为何做”?——华为任正非基于利益相关者要素的意义沟通及其话语逻辑分析 |
田志龙
钟文峰
|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6
|
|
19
|
语境与口语交际的文体特点及人际意义 |
陈红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2 |
2
|
|
20
|
走向对话与交流:文学意义的建构 |
朱丽田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