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洗心汤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BDNF、TrkB蛋白表达及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登坤 第五永长 +5 位作者 苟于瑞 张慧欣 朱晓芳 王威 刘奇 周源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362-1369,共8页
目的探讨洗心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洗心汤组、益生菌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取D-半乳糖腹腔注射和双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25-35(... 目的探讨洗心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多奈哌齐组、洗心汤组、益生菌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取D-半乳糖腹腔注射和双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建立AD大鼠模型。造模第5周开始,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以生理盐水2ml/d灌胃,多奈哌齐组(0.88mg/kg·d)、洗心汤组(0.94g/kg·d)、益生菌组(30.85mg/kg·d)以相应药物每天灌胃1次。干预4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测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区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络氨酸激酶受体B(TrkB)及结肠BDNF蛋白表达;16S rRNA检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优势物种分布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60s内总游泳路程、目标平台象限滞留时间和有效区域进入次数都显著缩短,海马区Aβ1-42蛋白表达降低,海马组织中BDNF、TrkB及结肠组织BDNF蛋白表达亦降低(P<0.05或P<0.01),HE染色显示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排列紊乱、松散,胞体萎缩,胞膜溶解,核固缩、深染,正常神经细胞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洗心汤组上述各指标及海马病理损伤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16S rRNA结果显示,各组大鼠肠道菌群门水平均以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类群。与模型组比较,多奈哌齐组、洗心汤组及益生菌组的分类单元(OTU)数量显著增加,益生菌组的厚壁菌门和酸杆菌门明显增加,多奈哌齐组的糖念珠菌门明显增加(P<0.05或P<0.01),而洗心汤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洗心汤可以改善AD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减少海马区Aβ1-42沉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脑肠区神经营养因子相关蛋白和调节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洗心汤 益生菌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络氨酸激酶受体B 肠道菌群 脑-肠-微生物轴
原文传递
基于5-HT信号通路探讨中医药治疗便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梁勇 葛斌 +2 位作者 石宇 张洋 张虹玺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1-279,共9页
慢性便秘(CC)是最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目前国内外对其总体治疗效果仍不满意,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便秘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涉及遗传、社会心理、生活饮食、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动力障碍、内脏敏感性改变... 慢性便秘(CC)是最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目前国内外对其总体治疗效果仍不满意,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便秘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涉及遗传、社会心理、生活饮食、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动力障碍、内脏敏感性改变、盆底肌群功能障碍和肠神经系统(ENS)紊乱等综合因素,其中,脑肠菌轴异常因素尤为显著。脑肠菌轴是肠道与大脑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整合与协同胃肠道生理功能与病理过程。肠腔中的微生物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途径与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对话。5-羟色胺(5-HT)作为脑肠菌轴调控路径中的关键脑肠肽,参与调节胃肠运动、感觉及分泌等功能。5-HT信号通路传导异常与便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药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资源,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近年来在便秘的治疗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中药及活性成分、针灸推拿特异性的调节5-HT信号传递,使相关分子表达趋于适合个体疾病状态的水平而有效改善便秘症状,优势独特。故笔者以“便秘”“肠道菌群”“5-HT”“中医药”为主要关键词,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PubMed等多种文献数据库,对5-HT与便秘、脑肠菌轴的相关性及中医药干预5-HT信号通路治疗便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探索5-HT系统在本病中的潜在治疗价值,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5-羟色胺 肠道菌群 脑肠菌轴 中医 中药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Bidirectional regulation of the brain-gut-microbiota axis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3
作者 Xinyu You Lin Niu +4 位作者 Jiafeng Fu Shining Ge Jiangwei Shi Yanjun Zhang Pengwei Zhu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2025年第8期2153-2168,共16页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s a prevalent disorder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In addition to primary brain parenchymal damage,the enduring b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ose long-term risks for pati...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s a prevalent disorder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In addition to primary brain parenchymal damage,the enduring b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ose long-term risks for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however,the underlying pathogenesis remains unclear,and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thods are lacking.Intestinal dysfunction is a significant consequence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Being the most densely innervated peripheral tissue in the body,the gut possesses multiple pathway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bidirectional“brain-gut axis”with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The gut harbors a vast microbial community,and alterations of the gut niche contribute to the progression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its unfavorable prognosis through neuronal,hormonal,and immune pathways.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microbiota-mediated peripheral neuroimmunomodulation mechanisms is needed to enhance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its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We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alterations in the gut micro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the complex biological processes of peripheral nerves,immunity,and microbes triggered by traumatic brain injury,encompassing autonomic dysfunction,neuroendocrine disturbances,peripheral immunosuppression,increased intestinal barrier permeability,compromised responses of sensory nerves to microorganisms,and potential effector nuclei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luenced by gut microbiota.Additionally,we reviewed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secondary biological injury and the dynamic pathological responses that occur following injury to enhance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how peripheral pathways impact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This review aimed to propose a conceptual model for future risk assessment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related diseases while elucidating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bidirectional effects of the“brain-gut-microbiota ax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rain-gut-microbiome axis gut microbiota NEUROIMMUNE immunosuppression host defense vagal afferents bacterial infection dorsal root ganglia nociception neural circuitry
炎症性肠病脑功能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杨宇霖 刘畅 汪芳裕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55-759,共5页
炎症性肠病(IBD)是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既往研究表明,IBD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这可能与脑结构和功能受损及肠道菌群变化相关,因此,脑-肠-肠道菌群轴在IBD的发生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 炎症性肠病(IBD)是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既往研究表明,IBD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这可能与脑结构和功能受损及肠道菌群变化相关,因此,脑-肠-肠道菌群轴在IBD的发生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能够客观、精确地定位具有特殊反映的脑功能区,为探索IBD患者脑功能的变化及其发病机制带来帮助。文章将基于脑-肠-肠道菌轴,对IBD脑功能变化的现状及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肠-肠道菌群轴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脑功能磁共振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参与帕金森病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冯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504-507,共4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两方面。肠道微生物异常代谢产物可作为炎症因子通过循环途径进入大脑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多巴胺神经元丢失,也可作为信号因子通过... 帕金森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两方面。肠道微生物异常代谢产物可作为炎症因子通过循环途径进入大脑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多巴胺神经元丢失,也可作为信号因子通过脑-肠-微生物组轴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并造成α-突触核蛋白错误折叠。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帕金森病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以期为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肠道微生物 线粒体 脑-肠-微生物组轴 功能障碍
下载PDF
益生菌治疗精神疾病的理论基础和MRI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淼 周菁 +3 位作者 武肖玲 李中林 邹智 李永丽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9-183,共5页
肠道微生物(gut microbiota,GM)通过脑-肠轴作用于大脑,在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益生菌可以通过维持GM稳态和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对大脑产生有益作用进而改善精神疾病引起的负面生理影响。利用MRI技术可以观察到益生菌治疗... 肠道微生物(gut microbiota,GM)通过脑-肠轴作用于大脑,在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益生菌可以通过维持GM稳态和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对大脑产生有益作用进而改善精神疾病引起的负面生理影响。利用MRI技术可以观察到益生菌治疗精神疾病时,宿主的大脑功能、结构的变化。本文总结了基于MRI技术评估益生菌通过作用于脑-肠-微生物轴进而治疗精神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孤独症谱系障碍、强迫症、焦虑症)的研究近况,为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客观的脑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疾病 磁共振成像 益生菌 脑-肠-微生物轴
下载PDF
脑-肠-微生物轴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嘉辉 林强 +2 位作者 梁世洋 宋俊良 王景杰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03-1409,共7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是脑-肠轴信号传导的关键调节因子,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神经元、内分泌、代谢和免疫通路,从而促进肠道和大脑之间的持续双向交流。这种大脑和肠道之间的持续双向交流被定义为脑-肠轴。目前认为脑-肠-微生物...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是脑-肠轴信号传导的关键调节因子,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神经元、内分泌、代谢和免疫通路,从而促进肠道和大脑之间的持续双向交流。这种大脑和肠道之间的持续双向交流被定义为脑-肠轴。目前认为脑-肠-微生物轴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调控脑-肠-微生物轴可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功能性疾病,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揭示,也无有效治疗方法。粪菌移植是将粪便细菌从健康个体移植到接受者体内,本质是通过调控脑-肠-微生物轴以治疗疾病,是目前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主要针对肠道微生物群、脑-肠-微生物轴紊乱对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影响以及粪菌移植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研究者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群 脑-肠-微生物轴 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 粪菌移植
下载PDF
三焦针法调控脑-肠-微生物轴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虹 闫隆 +5 位作者 钱玉林 于涛 丛珊 王煜 韩景献 王猛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4-488,共5页
近年研究发现脑-肠-微生物轴(BGMA)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BGMA能够在神经-免疫、肠道微生物群等多方面影响AD,是治疗AD的潜在新靶点。三焦针法是全国名中医韩景献教授依据其提出的"三焦气化失司-衰老"理论所... 近年研究发现脑-肠-微生物轴(BGMA)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BGMA能够在神经-免疫、肠道微生物群等多方面影响AD,是治疗AD的潜在新靶点。三焦针法是全国名中医韩景献教授依据其提出的"三焦气化失司-衰老"理论所创立,在临床被广泛运用于AD等老年性疾病的治疗。本文就三焦理论及三焦针法与BGMA的联系做一综述,以期在未来三焦针法调控BGMA能够成为治疗AD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 阿尔茨海默病 脑-肠-微生物轴
原文传递
肠道菌群失调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生发展中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顾友余 张碧 秦炯 《医学综述》 CAS 2021年第14期2743-2748,共6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缺乏有效治疗药物,部分病例预后不良。肠道菌群失调在AS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内在机制极为复杂,涉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免疫系统及迷走神经系统途径,这些途...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缺乏有效治疗药物,部分病例预后不良。肠道菌群失调在AS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内在机制极为复杂,涉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免疫系统及迷走神经系统途径,这些途径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存在密切联系。ASD患者上述3个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提示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影响脑-肠-微生物轴导致ASD的发生发展。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失调在AS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分子机制可为ASD的临床治疗和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肠道菌群 脑-肠-微生物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