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小麦叶面积指数高光谱遥感反演方法对比 被引量:84
1
作者 夏天 吴文斌 +1 位作者 周清波 周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9-147,共9页
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leafarea index)是评价其长势和预测产量的重要农学参数,高光谱遥感能够实现快速无损地监测叶面积指数。该文旨在将田间监测与高光谱遥感相结合,探索研究不同冬小麦叶面积指数高光谱反演方法的模拟精度及适应性。... 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leafarea index)是评价其长势和预测产量的重要农学参数,高光谱遥感能够实现快速无损地监测叶面积指数。该文旨在将田间监测与高光谱遥感相结合,探索研究不同冬小麦叶面积指数高光谱反演方法的模拟精度及适应性。针对国际上普遍应用的2种高光谱遥感反演LAI模型方法,即回归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法,在介绍2种LAI反演模型的基础上,选择位于黄淮海平原的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为研究区域,通过ASD地物光谱仪和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对冬小麦的冠层光谱及LAI变化进行田间观测,然后利用回归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法构建冬小麦LAI反演模型,将模型估算LAI值和田间观测LAI值进行比对,分析评价2种方法的反演精度。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法较回归分析法估算冬小麦LAI的精度有较大提高,检验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0.990、均方根误差(RMSE)为0.105。利用BP神经网络法构建反演模型能较好的对冬小麦LAI进行反演。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冬小麦长势遥感监测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并为大尺度传感器监测冬小麦长势和估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回归分析 神经网络 估算 LAI 冬小麦 反演方法
下载PDF
半干旱区夏闲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1
2
作者 侯贤清 韩清芳 +2 位作者 贾志宽 李永平 杨宝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58,共7页
在宁南旱平地进行了夏闲期深松、免耕及传统翻耕(对照)对土壤水分及后作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夏闲期深松和传统翻耕能有效地蓄雨保墒,提高旱平地冬小麦播前的土壤贮水量,深松和翻耕土壤蓄墒率极显著高于免耕处... 在宁南旱平地进行了夏闲期深松、免耕及传统翻耕(对照)对土壤水分及后作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夏闲期深松和传统翻耕能有效地蓄雨保墒,提高旱平地冬小麦播前的土壤贮水量,深松和翻耕土壤蓄墒率极显著高于免耕处理,深松处理较翻耕高0.79%;夏闲期末深松处理0~200cm土壤贮水量(310.78mm)分别较免耕、传统翻耕高8.23mm、1.61mm。深松和免耕较传统翻耕显著改善了冬小麦苗期的土壤水分状况,对越冬期0~60cm耕层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有利于冬小麦的越冬。苗期0~200cm土壤贮水量深松、免耕分别较传统翻耕(351.05mm)高35.9mm、28.8mm,不同的耕作处理对后作冬小麦苗期的土壤水分影响差异主要在80cm以上土层。冬小麦返青期降雨主要使0-80cm土层土壤贮水量有所增加,处理间的差异减小。夏闲期深松处理能有效地增加对降雨的蓄保能力,提高旱地冬小麦播前及整个生长阶段0~200cm的土壤贮水量。不同耕作方式的冬小麦产量以夏闲期翻耕处理最高(3475.9kg/hm^2),与深松处理(3322.0kg/hm^2)无显著差异,免耕显著低于其它2种耕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以翻耕最高[14.12kg/(hm^2·mm)],深松次之[13.62kg/(hm^2·mm)],免耕处理显著低于前二者[10.64kg/(hm^2·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耕作方式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冬小麦
下载PDF
基于NDVI加权指数的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监测 被引量:30
3
作者 王利民 刘佳 +3 位作者 杨玲波 杨福刚 滕飞 王小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27-135,共9页
该文针对农业信息服务中冬小麦种植面积调查业务的现状与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NDVI(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时间序列的冬小麦NDVI加权指数(WNDVI,weighted NDVI index)影像算法,可在训练样本、验证样本选择的基础上实现冬... 该文针对农业信息服务中冬小麦种植面积调查业务的现状与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NDVI(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时间序列的冬小麦NDVI加权指数(WNDVI,weighted NDVI index)影像算法,可在训练样本、验证样本选择的基础上实现冬小麦面积的自动提取,并以河北省安平县及周边地区2013-2014年度冬小麦面积提取为例,采用GF-1/WFV(wide field view)数据进行了算法实现。算法的主要思路是在时序影像基础上,通过冬小麦NDVI加权指数影像的构建,扩大冬小麦地类与其他地类的差异,结合自适应的阈值获取方法,区分冬小麦地类,获取冬小麦作物面积。算法包括冬小麦时间序列影像的获取、基于网格的样本点设置、构建冬小麦NDVI加权指数影像、迭代确定冬小麦NDVI加权指数提取阈值、精度验证这5个部分。影像的获取根据冬小麦的生长时间确定,保证每月1景GF-1/WFV无云影像,并进行预处理及NDVI计算;同时将研究区划分为一定数量的网格,每个网格再等分为2×2个子网格,根据目视解译、专家知识、实地调查等方法,确定左上网格中心点及右下网格中心点的地物类型。统计该期所有左上网格点冬小麦及其他地物的NDVI均值,冬小麦NDVI大于其他地物的将该期影像的权值设置为1,否则设置为-1,将所有时相NDVI影像进行加权平均,即可获取冬小麦NDVI加权指数影像。获取冬小麦NDVI加权指数影像后,还需设置合适的阈值提取冬小麦。该文选用右下网格点目视解译分类结果作为阈值提取依据,具体方法是将冬小麦指数从小到大按照一定间隔划分,作为冬小麦NDVI加权指数提取阈值,将各阈值二值法运用,与右下网格点的冬小麦提取的目视解译结果对比,精度最高的就是最优冬小麦NDVI加权指数分割阈值。在所有网格中,以初始识别获取的冬小麦面积为准,等概率选择10个样方作为精度验证样方进行验证。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作物 监测 种植面积 冬小麦 GF-1 NDVI 多时相 NDVI加权指数
下载PDF
栽培模式、施氮和品种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4
作者 任书杰 李世清 +1 位作者 王全九 李生秀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449-1454,共6页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土垫旱耕人为土上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氮肥、品种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和透光率(DIFN)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长过程中LAI先增大后减小,在开花期最大,成熟期最小,施氮能够显著增加LAI;DIF...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土垫旱耕人为土上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氮肥、品种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和透光率(DIFN)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长过程中LAI先增大后减小,在开花期最大,成熟期最小,施氮能够显著增加LAI;DIFN的变化规律与LAI相反。不同品种间LAI和DIFN差异显著。全程覆膜和覆膜150 d的LAI极显著大于常规栽培、集雨面栽培和三密一稀栽培模式,DIFN与此相反;施氮后籽粒产量极显著增加。在不同栽培模式下,以全程覆膜、覆膜150 d和集雨面栽培模式的产量较高,但从维持土壤质量角度考虑,则覆膜150 d和集雨面2种栽培模式优于其它几种栽培模式;从冠层结构特征分析,这2种栽培模式更有利于增加群体光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模式 叶面积指数 透光率 冬小麦 产量
下载PDF
基于改进多元纹理信息模型和GF-1影像的县域冬小麦面积提取 被引量:28
5
作者 游炯 裴志远 +2 位作者 王飞 吴全 郭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31-139,共9页
作物面积监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应用不断发展的遥感技术能够及时可靠地监测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该文围绕国产高分一号卫星(GF-1)农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县域尺度农作物种植面积快速准确提取的方法。在考虑多光谱遥感影像空间相关性的基... 作物面积监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应用不断发展的遥感技术能够及时可靠地监测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该文围绕国产高分一号卫星(GF-1)农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县域尺度农作物种植面积快速准确提取的方法。在考虑多光谱遥感影像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利用矩阵分解和距离空间转换等数学工具设计一种改进多元纹理信息(modified multivariate texture,MMT)提取模型,实现基于GF-1遥感影像的改进多元纹理信息提取、纹理与光谱信息融合以及基于融合影像分类的县域尺度冬小麦识别和面积提取。选用冬小麦出苗和越冬2期GF-1宽视场影像,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和最佳识别时相遥感参考数据,对比分析基于光谱信息、单变量纹理与光谱融合信息、改进多元纹理与光谱融合信息的3种冬小麦识别和面积量算结果,实现对改进多元纹理信息效果以及小区域和较大区域上冬小麦面积提取的精度验证。试验结果表明:1)与基于其他2种传统分类特征信息的结果相比,改进多元纹理信息的加入能够显著提高冬小麦识别精度(出苗期提高4.12%和2.36%,越冬期提高2.59%和0.94%);2)在不考虑影像质量、生育期和地面样方测量精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基于该文方法的小区域内冬小麦面积提取精度普遍优于90%;3)在冬小麦长势稳定的时相(越冬期),基于该文方法的较大区域冬小麦面积量算结果能够达到接近最佳识别时相(孕穗期)的面积提取精度,二者的一致性程度超过97%。因而,利用GF-1宽视场影像能够有效提取县域尺度冬小麦种植面积,可为农作物监测业务运行提供遥感数据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 遥感 纹理 特征融合 面积提取 冬小麦 县域尺度
下载PDF
PROSAIL冠层光谱模型遥感反演区域叶面积指数 被引量:26
6
作者 李淑敏 李红 +1 位作者 孙丹峰 周连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725-2729,共5页
大面积区域作物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对指导作物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验证和发展基于物理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可避免基于经验模型的缺点。以北京地区青云店、魏善庄和高丽营为研究区,采用MODIS和ASTER两类不同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探讨P... 大面积区域作物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对指导作物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验证和发展基于物理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可避免基于经验模型的缺点。以北京地区青云店、魏善庄和高丽营为研究区,采用MODIS和ASTER两类不同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探讨PROSAIL物理模型反演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可行性,尤其在不同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上的稳定性,并与经验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经验模型相比,物理模型模拟LAI值更具真实性;用线性组分加权的方法,对小尺度物理模型反演LAI进行尺度扩展并与基于大尺度遥感数据的LAI物理反演结果相对比,相差不大,说明LAI物理反演方法在空间尺度上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遥感反演 MODIS ASTER 尺度转换 冬小麦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对半干旱雨养区冬小麦田地温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7
作者 常磊 韩凡香 +5 位作者 柴雨葳 杨德龙 杨长刚 程宏波 黄彩霞 柴守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949-2958,共10页
为了明确秸秆带状覆盖对西北半干旱雨养区冬小麦田地温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3—2015年连续进行2年定位试验,设不覆盖露地(CK)、全膜覆土穴播(PM)、秸秆带状覆盖(覆盖带和种植带各30 cm,播种3行,SM1)、(覆盖带和种植带各40 cm,播种4行,... 为了明确秸秆带状覆盖对西北半干旱雨养区冬小麦田地温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3—2015年连续进行2年定位试验,设不覆盖露地(CK)、全膜覆土穴播(PM)、秸秆带状覆盖(覆盖带和种植带各30 cm,播种3行,SM1)、(覆盖带和种植带各40 cm,播种4行,SM2)、(覆盖带和种植带各50 cm,播种5行,SM3)5个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在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土壤温度存在显著差异.与CK相比,SM1、SM2和SM3处理全生育期0~25 cm土层土壤温度分别比CK显著降低1.0~1.3℃、0.7~0.9℃和0.7~1.1℃.不同时期比较,覆盖处理存在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秸秆覆盖在苗期-越冬期具有提高地温的作用,返青期-成熟期具有降温效应,增温效应覆膜>秸秆覆盖,而降温效应秸秆覆盖>覆膜.同时,秸秆覆盖降低了全生育期土壤有效积温和日变化幅度,全生育期有效积温较CK降低3.4~33.5℃·d,土壤温差较CK降低0.6~2.0℃;秸秆覆盖在越冬期平均温度比CK高0.2~0.3℃、负积温比CK高0.4~17.0℃·d.秸秆覆盖较CK增产11.9%~19.5%,处理间单位面积穗数的差异是引起产量差异的主要结构因素.因此,秸秆带状覆盖适宜在西北雨养区旱地冬小麦产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温度 半干旱雨养区 冬小麦
原文传递
基于LAI时间序列重构数据的冬小麦物候监测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峻明 李曼曼 +1 位作者 王鹏新 黄健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120-129,共10页
农作物物候信息对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河北省中南部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以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为同化量,采用重采样粒子滤波算法同化WOFOST(world food studies)作物生长模型和遥感观测LAI,重构LAI时间... 农作物物候信息对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河北省中南部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以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为同化量,采用重采样粒子滤波算法同化WOFOST(world food studies)作物生长模型和遥感观测LAI,重构LAI时间序列数据,基于重构数据提取冬小麦返青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等关键物候期。重构结果表明,重构的LAI具有良好的时间连续性和空间连续性,可减缓WOFOST作物模型LAI变化剧烈程度,峰值出现时间与遥感LAI曲线基本同步,且可一定程度上解决遥感观测LAI数值整体偏低和数据缺失的问题。物候期监测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与冬小麦实际生长状况基本相符,时间上也较为合理,但因在返青期存在LAI高初始值、成熟期存在LAI下限不确定性等问题致使在具体日期存在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监测 数据处理 物候 叶面积指数 重采样粒子滤波 冬小麦
下载PDF
基于WOFOST模型的河北省保定市冬小麦最佳灌溉方案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朱津辉 郭建茂 毛留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98-1407,共10页
利用WOFOST模型对保定地区冬小麦不同年型灌溉方案进行模拟分析,确定最佳灌溉量及灌溉时间,力争灌溉效益最大化,对缓解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匮乏的尖锐矛盾尤显重要。文章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应用WO)FOST模型对不同降水年型的2003/2004、200... 利用WOFOST模型对保定地区冬小麦不同年型灌溉方案进行模拟分析,确定最佳灌溉量及灌溉时间,力争灌溉效益最大化,对缓解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匮乏的尖锐矛盾尤显重要。文章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应用WO)FOST模型对不同降水年型的2003/2004、2005/2006和2008/2009年3个代表生长季,分别进行一次灌溉、两次灌溉、三次灌溉的不同灌溉方案进行模拟,试图揭示冬小麦产量随灌溉时间及灌溉量的变化规律,选择最佳灌溉方案,为干旱缺水的河北省保定市小麦节水、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全生育期中最佳灌溉时期为拔节—孕穗期和抽穗—灌浆期,这两个时期的灌溉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与此同时,总结出了既可以满足冬小麦生长又可以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的两次灌溉及三次灌溉的最佳灌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定地区 WOFOST模型 冬小麦 灌溉 产量
下载PDF
Impact of the shrinking winter wheat sown area on agricultural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Hebei Plain 被引量:17
10
作者 WANG Xue LI Xiubin XIN Liangji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313-330,共18页
This study firstly analyzed the shrinkage of winter wheat and the changes of crop- ping systems in the Hebei Plain from 1998 to 2010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statistic data of 11 cities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inclu... This study firstly analyzed the shrinkage of winter wheat and the changes of crop- ping systems in the Hebei Plain from 1998 to 2010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statistic data of 11 cities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including daily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water vapor, wind speed and minimum relative humidity data from 2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then calcu- lated the water deficit and irrigation water resources required by different cropping systems, as well as the irrigation water resources conserved as a result of cropping system changes, using crop coefficient method and every ten-day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sown areas of winter wheat in the 11 cities in the Hebei Plain all shrunk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shrinkage rate was 16.07% and the total shrinkage area amounted to 49.62×10^4 ha. The shrinkage was most serious in the Bei- jing-Tianjin-Tangshan metropolitan agglomerate, with a shrinkage rate of 47.23%. 2) The precipitation fill rate of winter wheat was only 20%-30%, while those of spring maize and summer maize both exceeded 50%. The irrigation water resources demanded by the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double cropping system ranged from 400 mm to 530 mm, while those demanded by the spring maize single cropping system ranged only from 160 mm to 210 ram. 3) The water resources conserved as a result of the winter wheat sown area shrinkag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ere about 15.96×10^8 m^3/a, accounting for 27.85% of those provided for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by the first phase of the Mid-Rout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rigation water resources winter wheat sown area shrinkage crop water consumption Hebei Plain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沟壑区通量数据空间代表性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楚良海 刘文兆 +1 位作者 朱元骏 李双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1-218,共8页
利用FSAM(Flux Source Area Model)模型,对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内的通量数据空间代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90%贡献率水平下,整个冬小麦各生育期内通量源区范围动态变化明显,通量... 利用FSAM(Flux Source Area Model)模型,对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内的通量数据空间代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90%贡献率水平下,整个冬小麦各生育期内通量源区范围动态变化明显,通量贡献最大点在距离观测点7.7—36.2m范围内变化。在盛行风向上,通量源区离观测点最近点为3.3m,最远点可达172.8m;在侧风向上,通量源区在38.1~128.4m范围内变化。不同观测高度的对比研究表明,观测高度从1.86ITI增加到12.17m,盛行风向上源区距观测点最远距离从172.8m增加到1555.2m;在侧风向上则从123.2m增加到665.8m,通量源区范围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大气稳定度对通量贡献源区影响很大,在大气稳定状态下,通量源区面积最大,距观测点最远距离达到135.3ITI;中性条件下次之,为101.7m;在不稳定条件下面积最小,为36.3m。同一日内,夜晚源区面积较白天大。在日和季尺度上,大气稳定度是影响通量源区范围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相关 通量贡献源区 冬小麦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陇东旱塬地区冬小麦水肥效应耦合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武天云 王生录 +3 位作者 邓娟珍 金绍龄 崔明九 张兴高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69-72,共4页
采用无底铁框作微区,选择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P)和施氦量(N)进行水肥效应模拟研究,得出冬小麦产量(Y)与降水量和施氮量的关系为Y=2505.6713+5.3422N-0.0251N ̄2+24.3482P-0.032... 采用无底铁框作微区,选择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P)和施氦量(N)进行水肥效应模拟研究,得出冬小麦产量(Y)与降水量和施氮量的关系为Y=2505.6713+5.3422N-0.0251N ̄2+24.3482P-0.0325P ̄2+0.0074NP。水肥耦合方程为N_c=73.4805+0.2325P。当降水量由160mm增至400mm时,最高产量由5993.93kg/hm ̄2提高到7710.39kg/hm ̄2,最高产量施氮量Nmax由126.51kg/hm ̄2增至165.48kg/hm ̄2,经济施氮量N_opt由78.60kg/hm ̄2增至107.12kg/hm ̄2,N_c值则由110.55kg/hm ̄2增至166.50kg/hm ̄2。在降水量小于400mm时有N_opt<N_c<N_c<N_max成立,且N_opt与N_c差值较大,说明旱塬地区单以经济施氮量为施肥标准不能充分发挥降水的增产潜力。提出了以上壤水肥宏观调控的原则,编制出陇东旱塬地区冬小麦合理施肥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龙旱塬区 冬小麦 水肥耦合 氮肥
下载PDF
用分时段修正双源模型估算南京地区冬小麦生育期蒸散量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春伟 曾勰婷 邱让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80-87,共8页
冬小麦是南京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模拟冬小麦蒸散量(evapotranspiration,ET)并研究其对气象因素的响应可为冬小麦田间水分管理提供参考。该文基于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实际测定值分析了冬小麦ET变化规律,分别采用单源模型(Penman-Monteith,... 冬小麦是南京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模拟冬小麦蒸散量(evapotranspiration,ET)并研究其对气象因素的响应可为冬小麦田间水分管理提供参考。该文基于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实际测定值分析了冬小麦ET变化规律,分别采用单源模型(Penman-Monteith,PM)和双源模型(Shuttleworth-Wallace,SW)模拟不同时期冬小麦ET,并探讨分时段修正SW模型的模拟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ET对气象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生育初期,冬小麦的ET逐步增加,进入越冬期则逐步降低并保持在较低水平。返青期和拔节期ET迅速增加,开花和成熟期又保持稳定。2011-2012和2013-2014年分时段采用SW模型估算整个生育期冬小麦的蒸散量比整个生育期采用单一估算模型能够减小模拟平均绝对误差0.01~0.04 mm/h。小麦乳熟成熟期采用最小气孔阻力150 s/m计算的修正SW模型可以比整个生育期用单一最小气孔阻力的SW模型降低冬小麦蒸发蒸腾量的估算平均绝对误差0.03~0.13 mm/h。冬小麦蒸发蒸腾量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与净辐射、空气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等环境因素决定系数顺序为净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空气温度>风速。这表明南京地区冬小麦蒸发蒸腾量主要决定因素为净辐射。该研究能够为冬小麦蒸散量的模拟方法以及田间水分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蒸腾量 模型 作物 南京地区 冬小麦 Penman-Monteith模型 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
下载PDF
干旱灌区冬小麦根系的生长冗余 被引量:14
14
作者 侯慧芝 黄高宝 +1 位作者 郭清毅 王利立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07-1411,共5页
采用管栽试验通过人为去除根系的方法对甘肃河西绿洲灌区2个冬小麦品种根系的形态特征及根系与地上部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去除根系的冬小麦的前期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对照相比,其根冠比及其它根系指标均有所下降,且根... 采用管栽试验通过人为去除根系的方法对甘肃河西绿洲灌区2个冬小麦品种根系的形态特征及根系与地上部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去除根系的冬小麦的前期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对照相比,其根冠比及其它根系指标均有所下降,且根系去除程度越大降低幅度越大;生长后期小麦根系出现了超补偿效应;成熟期,去除1/4根系和去除1/2根系处理的冬小麦无论是主茎还是分蘖的穗长、穗质量、穗粒数、粒质量等均比对照增加;但前者主茎各项指标的增幅较大,而后者分蘖的各项指标增幅较大。初步确定冬小麦在充分灌溉条件下至少有1/4的根系是冗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灌区 冬小麦 根系 生长冗余 超补偿效应
下载PDF
陕西关中灌区冬小麦施肥指标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芬 同延安 +1 位作者 王小英 赵佐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56-563,共8页
为建立关中灌区冬小麦施肥指标体系,对关中灌区2008年95个冬小麦"3414"大田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相对产量70%、80%、90%和95%划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并利用一元二次模型对各试验点施肥量与产量关系进行模拟,确定各试验点... 为建立关中灌区冬小麦施肥指标体系,对关中灌区2008年95个冬小麦"3414"大田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相对产量70%、80%、90%和95%划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并利用一元二次模型对各试验点施肥量与产量关系进行模拟,确定各试验点最佳经济产量施肥量,最终建立了关中灌区冬小麦基于土壤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测定值的氮、磷、钾推荐施肥模型,确定了不同肥力水平下的推荐施肥量:当碱解氮含量处于极低(<50 mg kg-1)、低(50~80 mg kg-1)、中(80~120 mg kg-1)和高等级(>120 mg kg-1)时,氮肥(N)施用量分别为190~230 kg hm-2、150~190 kg hm-2、110~150 kg hm-2和0~110 kg hm-2;有效磷含量处于极低(<10 mg kg-1)、低(10~20 mg kg-1)、中(20~35 mg kg-1)和高等级(>35 mg kg-1)时,磷肥(P2O5)施用量分别为130~160 kg hm-2、110~130 kg hm-2、90~110 kg hm-2和0~90 kg hm-2;速效钾含量处于低(<90 mg kg-1)、中(90~150 mg kg-1)、高(150~190 mg kg-1)和极高等级(>190 mg kg-1)时,钾肥(K2O)施用量分别为120~150 kg hm-2、90~120 kg hm-2、70~90 kg hm-2和0~70 kg hm-2。示范试验证明推荐施肥处理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平均增产789 kg hm-2,增收1 227元hm-2,肥料贡献率提高8.2个百分点,每kg氮磷钾肥小麦增产量提高1.7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灌区 冬小麦 丰缺指标 施肥指标
下载PDF
基于多源无人机影像特征融合的冬小麦LAI估算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东彦 韩宣宣 +3 位作者 林芬芳 杜世州 张淦 洪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1-179,共9页
为探讨无人机多源影像特征融合估测作物叶面积指数的能力,该研究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旋翼无人机搭载高清数码相机和UHD185成像光谱仪获取研究区冬小麦关键生育期(扬花期、灌浆期)的可见光和高光谱影像。综合考虑可见光、高光谱影... 为探讨无人机多源影像特征融合估测作物叶面积指数的能力,该研究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旋翼无人机搭载高清数码相机和UHD185成像光谱仪获取研究区冬小麦关键生育期(扬花期、灌浆期)的可见光和高光谱影像。综合考虑可见光、高光谱影像特征与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及影像特征重要性进行特征筛选,然后,以可见光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可见光植被指数+纹理特征、高光谱波段、高光谱植被指数及高光谱波段+植被指数分别作为输入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回归和随机森林回归的叶面积指数估测模型(单传感器数据源);以优选的两种影像特征结合支持向量回归、随机森林回归构建叶面积指数估测模型(两种传感器数据源),比较分析单源与多源影像特征监测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性能。进一步地,考虑到小区土壤空间异质性会影响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估测结果,该研究探讨了不同影像采样面积下基于单源遥感数据构建的小麦叶面积指数估测模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在扬花期和灌浆期,使用两种影像优选特征构建的随机森林回归估测模型精度最佳,验证集决定系数分别为0.733和0.929,均方根误差为0.193和0.118。可见光影像采样面积分别为30%和50%,高光谱影像采样面积为65%时,基于单源影像特征构建的随机森林回归估测模型在扬花期和灌浆期效果最好。综上,该研究结果可为无人机遥感监测作物生理参数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特征融合 机器学习 叶面积指数 冬小麦
下载PDF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反演的普适性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谢巧云 黄文江 +5 位作者 梁栋 彭代亮 黄林生 宋晓宇 张东彦 杨贵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89-493,共5页
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进行作物长势判断和产量估测的重要农学指标之一,高光谱遥感技术为大面积、快速监测植被LAI提供了有效途径。在探讨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LS-SVM)方... 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进行作物长势判断和产量估测的重要农学指标之一,高光谱遥感技术为大面积、快速监测植被LAI提供了有效途径。在探讨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LS-SVM)方法和高光谱数据对不同条件下冬小麦LAI的估算能力。在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PHI航空数据降维的基础上,利用实测LAI数据和高光谱反射率数据,构建LS-SVM模型,采用独立变量法,分别估算不同株型品种、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氮素和水分处理条件下的冬小麦LAI,并与传统NDVI模型反演结果对比。结果显示,每种条件下的LS-SVM模型都具有比NDVI模型更高的决定系数和更低的均方根误差值,即反演精度高于相应的NDVI模型。NDVI模型对不同株型品种、不同氮素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LAI估算精度不稳定,LS-SVM则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表明LS-SVM方法利用高光谱反射率数据对于不同条件下的冬小麦LAI反演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叶面积指数 高光谱 普适性 冬小麦
下载PDF
农田及生态补偿区甲虫群落结构的差异 被引量:9
18
作者 艾尼瓦尔.吐米尔 马合木提.哈力克 Tomas FRANK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284-2290,共7页
为了调查冬麦田和不同年龄生态补偿区甲虫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从2003年7到10月和2004年5到6月在瑞士农业区周围不同景观中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采用对应及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冬麦田和1~4a不同年龄阶段的野花地中的甲虫群落结构及物种... 为了调查冬麦田和不同年龄生态补偿区甲虫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从2003年7到10月和2004年5到6月在瑞士农业区周围不同景观中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采用对应及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冬麦田和1~4a不同年龄阶段的野花地中的甲虫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共捕甲虫6009只,分别属于150种,25科,其中,麦田共计38种445个体,1~4a不同年龄的野花地中分别计46种,2760个体,81种,1325个体,73种,668个体,75种,811个体.根据食性,植食性种类有98种(65.33%),5189个体(86.35%)、肉食性种类有40种(26.67%),240个体(3.99%)、食菌性种类有10种(6.67%),578个体(9.62%)、食腐性种类有2种(1.33%),2个体(0.03%).冬麦田中栖息的甲虫种类及其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与1~4a不同年龄阶段的野花地有明显差异.这主要由于冬麦田中植物种类多样性低和植被结构简单而导致的.在不同演替阶段野花地中甲虫群落物种的丰富度一般在1~3a型野花地之间有差异.1年型野花地具有比较典型的甲虫群落结构,不同演替阶段的野花地对甲虫群落的定居,扩散及其演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甲虫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栖息,繁殖场所.因此,人为在农业区建立生态补偿区,有利于提高无脊椎动物和昆虫多样性,对物种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虫群落 生态补偿区 冬麦田 物种组成
下载PDF
冬季气候变暖对山西省冬小麦可种植区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钱锦霞 李娜 韩普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2-680,共9页
基于山西省境内较为均匀分布的7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70-2012年冬季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负积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采用累积距平法确定其突变点,以突变点为界分为前后2个时间段,依据前后时间... 基于山西省境内较为均匀分布的7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70-2012年冬季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负积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采用累积距平法确定其突变点,以突变点为界分为前后2个时间段,依据前后时间段等值线的变化分析冬季气候变暖对山西省冬小麦可种植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西省负积温呈现显著减少趋势(通过了α=0.01的显著检验),最冷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呈现不显著升高趋势;突变后,负积温平均减少了103.4oC,最冷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分别升高了0.8oC和0.7oC;在3个指标中,决定山西省冬小麦能否种植的关键因子是负积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小;冬季气候变暖后,平均状况下,冬小麦可种植区域面积扩大了约2.9×106hm2,扩大52%,80%保证率下,冬小麦种植面积扩大了约2.3×106hm2,扩大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冬季 可种植区 冬小麦 山西省
原文传递
非充分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褚桂红 杨丽霞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4-56,60,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在不同生育期缺水以及不同程度的缺水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半干旱区冬小麦建立优化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试验观测:枯水年份,冬小麦各生育期耗水比例相差较大,0~80cm土层的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绝大...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在不同生育期缺水以及不同程度的缺水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半干旱区冬小麦建立优化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试验观测:枯水年份,冬小麦各生育期耗水比例相差较大,0~80cm土层的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绝大部分,总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非充分灌溉对冬小麦叶面积、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均会产生显著影响,灌水可显著提高植株叶面积,不灌水会显著降低作物产量与耗水量;灌1水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明显高于灌2水和灌3水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其中以T2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边际效益最大;灌冬浇水与拔节水可获得较理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半干旱区水资源不足时,可作为冬小麦最佳灌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灌溉 冬小麦 产量 WU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