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附近晚新生代砂砾层和含化石雨花石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伟铭 周晓丹 +3 位作者 邵家骥 孙大亮 张祥云 蒋青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5-432,共8页
对南京附近主要砂砾层剖面作沉积相分析,结合已有的化石和年代资料,认为这套地层形成于晚新生代不同时期,反映了古长江及其支流的历史形成和发育过程,以及与新构造运动,尤其是与青藏高原隆起的联系。研究结果支持将砂砾层分为中新世中... 对南京附近主要砂砾层剖面作沉积相分析,结合已有的化石和年代资料,认为这套地层形成于晚新生代不同时期,反映了古长江及其支流的历史形成和发育过程,以及与新构造运动,尤其是与青藏高原隆起的联系。研究结果支持将砂砾层分为中新世中期洞玄观组、中新世晚期六合组与黄岗组、上新世(或部分至更新世早期)雨花台组的已有划分方案。根据岩相的纵横变化规律,论证了本区中新世时为汇水湖盆和河流相沉积并存,河流作用向上增强,至上新世主要发育河流相堆积的变化过程。通过对雨花石的成因分析和含化石雨花石的综合研究,表明砂砾层的物质来源大多为近源,是南京周边地区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经剥蚀后再沉积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 砂砾层 含化石雨花石 古长江及其支流 晚新生代 南京 江苏
原文传递
古老的长江,年轻的三峡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信宝 胡凯衡 +3 位作者 刘彧 张启源 刘维明 王世杰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1-620,共10页
长江的形成演化长期以来一直是地貌学界关注的热点。论文在构造—气候—地貌耦合体系的框架下,通过长江上游不同类型河流阶地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推演新生代以来长江上游的水系演化过程。古近纪长江上游地区为断陷湖盆内流水系,长江尚... 长江的形成演化长期以来一直是地貌学界关注的热点。论文在构造—气候—地貌耦合体系的框架下,通过长江上游不同类型河流阶地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推演新生代以来长江上游的水系演化过程。古近纪长江上游地区为断陷湖盆内流水系,长江尚未形成。古老的长江形成于新近纪,川江是古长江的上游,在乌江汇口涪陵附近南流,沿乌江—沅江—洞庭湖汇入长江中游河段。这一时期,金沙江南流入海,未东流汇入川江。三峡贯通大致发生于新近纪—第四纪之交(年轻的三峡),原沿乌江南流的川江被袭夺东流,四川盆地内的川江及支流下切,形成连续稳定分布的基座阶地。西部高原的南北向古水系被袭夺东流,横断山区的金沙江、大渡河和岷江等河流急遽下切,深切河谷内滑坡阻河溃决形成的堰塞湖阶地发育。金沙江等河流溯源侵蚀过程仍在继续,但尚未影响到裂点以上的青藏高原面上河段,这些河段河谷内的阶地为堆积或埋藏阶地。分布于珠江流域的盲鱼(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0.55 Ma)出现在秭归附近的长江和云南高原与川中丘陵紫色土酸碱度的差异(前者酸性,后者中性偏碱性),这两个证据也是“年轻的三峡”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老的长江 年轻的三峡 金沙江 川江 堰塞湖阶地 基座阶地
下载PDF
充分利用天然潮流通道 建设江苏洋口深水港临海工业基地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颖 《水资源保护》 CAS 2003年第6期1-4,共4页
通过1979~2001年5次深入海陆交互带的调查研究,获知,黄海辐射沙脊群的烂沙—黄沙洋潮流通道,是承袭晚更新世末(3万年前)古长江河谷而发育的。由于强大潮流动力的往复作用,该水道稳定地保持着16~25m的水深,可行驶10万~20万吨级海轮。... 通过1979~2001年5次深入海陆交互带的调查研究,获知,黄海辐射沙脊群的烂沙—黄沙洋潮流通道,是承袭晚更新世末(3万年前)古长江河谷而发育的。由于强大潮流动力的往复作用,该水道稳定地保持着16~25m的水深,可行驶10万~20万吨级海轮。沙脊群与潮流通道组合是苏北淤泥平原海岸带宝贵的天然港口资源。建设深水港既可沟通苏北农业基地与外海的直接联系,也会促进长江三角洲北翼临海的能源、工农、商贸经济带发展,为江苏在21世纪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洋口深水港 潮汐汊道 辐射沙脊群 古长江 河谷
下载PDF
古长江碎屑物进入东海盆地时间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林志强 蔡洪正 《上海地质》 1990年第2期26-34,共9页
本文重点研究东海盆地新生代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孢粉和重矿物资料,推测了新生代时东海盆地及其周围古地貌的变化,並推断古长江碎屑物在中中新世晚期时才开始进入东海盆地。
关键词 古长江 东海盆地 微量元素 孢粉
下载PDF
荆江段泥沙淤积搬家与洞庭湖的防洪 被引量:5
5
作者 童潜明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4年第3期19-25,共7页
下荆江裁弯以后,本应淤积在洞庭湖的部分泥沙搬家到湖口城陵矶河段淤积,从而引起了洞庭湖调蓄量的被动增大而恶化了防洪形势;三峡水库运行后,坝下泥沙虽有变化,但泥沙淤积搬家现象仍然存在。为此,提出恢复一万年前的嘉鱼九宫湖—鄂州樊... 下荆江裁弯以后,本应淤积在洞庭湖的部分泥沙搬家到湖口城陵矶河段淤积,从而引起了洞庭湖调蓄量的被动增大而恶化了防洪形势;三峡水库运行后,坝下泥沙虽有变化,但泥沙淤积搬家现象仍然存在。为此,提出恢复一万年前的嘉鱼九宫湖—鄂州樊口段长江古河道,以疏浚城陵矶河道泥沙,作为三峡水库防洪的配套工程而形成“上堵洪水下疏泥沙”堵与疏相结合的防洪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荆江裁弯 冲刷 泥沙淤积搬家 洞庭湖 三峡水库 长江古河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