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焩”、“烤”音义考 被引量:5
1
作者 朱炜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2-98,共7页
谚译《老乞大》、《朴通事》的谚文注音和释义说明"焩"字音beng,不读píng,文中的"焩牛肉"也不是烤牛肉。《朴通事新释谚解》和《重刊老乞大谚解》中出现的"烤"主要用作"烘热",也不是烘熟... 谚译《老乞大》、《朴通事》的谚文注音和释义说明"焩"字音beng,不读píng,文中的"焩牛肉"也不是烤牛肉。《朴通事新释谚解》和《重刊老乞大谚解》中出现的"烤"主要用作"烘热",也不是烘熟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乞大》 《朴通事》 谚文 音义
原文传递
中国影响与朝鲜古代民族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以18—19世纪朝鲜“神境”论为中心
2
作者 张克军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4年第1期474-496,共23页
在民族文学批评意识不断强化的背景下,随着对于民族文学特征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不能完全适应朝鲜文学批评的实际,朝鲜古代文人在18—19世纪推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概念“神境”。“神境”论多指一种玄妙的... 在民族文学批评意识不断强化的背景下,随着对于民族文学特征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不能完全适应朝鲜文学批评的实际,朝鲜古代文人在18—19世纪推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概念“神境”。“神境”论多指一种玄妙的文学状态,但有时也指文学创作所达到的审美境界,它在强调民族山水对于民族文学及其内在精神生成作用的基础上,重视“神”与“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了朝鲜古代民族文学批评话语建构的努力。然而,“神境”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传统基础上生发起来的,具有明清文学理论影响的明显痕迹,并依然处于中国明清文学批评话语的范畴之内,甚至可以说是明清时期相关文学理论的域外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境”论 中国影响 朝鲜古代 民族文学批评话语
原文传递
中国韵书在朝鲜王朝的传承与演变 被引量:3
3
作者 蔡梦麒 皮华林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200-210,共11页
中国韵书随着中原王朝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被引进到了朝鲜,用于朝鲜士人学习之用。但是,李氏王朝立国之后,随着中朝两国之间交流加深,朝鲜学者发现原样引进的中国韵书不适合本国语言实际,于是在《训民正音》创制之后,对中国韵书加以谚... 中国韵书随着中原王朝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被引进到了朝鲜,用于朝鲜士人学习之用。但是,李氏王朝立国之后,随着中朝两国之间交流加深,朝鲜学者发现原样引进的中国韵书不适合本国语言实际,于是在《训民正音》创制之后,对中国韵书加以谚解和改编。改编后的韵书在体例上有所革新,收字上有所增益,注音上兼顾东音、华音,但是整体上依然没有摆脱中国传统韵书范式的束缚,表现出了与后者“若即若离”关系的特点。总而言之,朝鲜王朝改编的韵书,是中国传统韵书在朝鲜王朝传承演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韵书 朝鲜王朝 《古今韵会举要》 《四声通解》 《三韵声汇》
下载PDF
古代朝鲜文人拟次李白赋作论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昊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63-71,共9页
古代朝鲜文人对李白的《悲清秋赋》、《愁阳春赋》、《惜余春赋》、《拟恨赋》和《鸣皋歌送岑征君》均有拟次。李白的原作洒脱自如、气势奔放,虽抒发不遇之叹,但表现出傲世独立的昂扬精神。古代朝鲜文人的拟次创作有亦步亦趋者,亦有别... 古代朝鲜文人对李白的《悲清秋赋》、《愁阳春赋》、《惜余春赋》、《拟恨赋》和《鸣皋歌送岑征君》均有拟次。李白的原作洒脱自如、气势奔放,虽抒发不遇之叹,但表现出傲世独立的昂扬精神。古代朝鲜文人的拟次创作有亦步亦趋者,亦有别出机杼者。总体上,古代朝鲜文人的拟次创作在忧叹时命的同时,流露出其根本的用世之心,在艺术上虽不及李白原作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但也别具特色,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古代朝鲜 辞赋 拟效 次韵
下载PDF
“■”字音义考——《老乞大》《朴通事》词汇研究之二 被引量:2
5
作者 朱炜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0-112,共3页
"■"是一个在中国文献失载的汉字,但是在古代朝鲜的汉语读本《朴通事》中有用例,根据其中的谚文注音和释义说明""字的读音是zan,是一种肉汤汆蛋的烹饪方法。
关键词 《朴通事》 谚文 音义
原文传递
满文—谚文文献 被引量:1
6
作者 江桥 《满语研究》 2006年第2期36-40,共5页
朝鲜时代该地形成了一些满文—谚文文献,其中有翻译作品,如《小儿论》、《八岁儿》等,满文—谚文合璧,标音释义;又有满文、谚文、汉文三种文字符号交叉互鉴的《汉清文鉴》,为满语文和满文文献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 满文 谚文 古文献
下载PDF
古代朝鲜洪奭周的中国诗文选本编选及其意义
7
作者 王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18-124,共7页
古代朝鲜文人洪奭周编纂了多部选本,类型多样,既有诗歌选本、古文选本亦有史学选本,其中有关中国古代诗文的选本尤具特点。考察洪奭周编纂的诗文选本,可探知其编选宗旨、编纂动机、编选特点等信息。洪奭周所编中国古代诗文选本反映出的... 古代朝鲜文人洪奭周编纂了多部选本,类型多样,既有诗歌选本、古文选本亦有史学选本,其中有关中国古代诗文的选本尤具特点。考察洪奭周编纂的诗文选本,可探知其编选宗旨、编纂动机、编选特点等信息。洪奭周所编中国古代诗文选本反映出的文学思想与其诗学批评形成互文关系,对构建朝鲜古代文学批评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洪奭周的诗文选本编选也是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鲜活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 洪奭周 诗文选本 诗学批评
下载PDF
“夫馀”一名的语源及其语音变化
8
作者 全镕德 《东方语言学》 2007年第1期234-253,共20页
关于'夫馀'一词的来源,迄今为止中外学者提出了许多看法。本人根据汉语上古音与通古斯语材料,推断'夫馀'来源于通古斯语*pala(n)。本文介绍'夫馀'一词在韩国古地名中遗留的具体情况和其语音变化,并据有关古地... 关于'夫馀'一词的来源,迄今为止中外学者提出了许多看法。本人根据汉语上古音与通古斯语材料,推断'夫馀'来源于通古斯语*pala(n)。本文介绍'夫馀'一词在韩国古地名中遗留的具体情况和其语音变化,并据有关古地名材料提出韩国古代汉字音包括三个时代的层次音,即秦代音、汉代音和魏晋南北朝音。本文还通过韩国古代汉字音和上古汉语对应关系词的比较验证了上古汉语'歌、微、脂'部带'*-1'韵尾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馀 韩国古地名 韩国古代汉字音 通古斯语 上古音 汉代音
原文传递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郑凤霞 张顺兴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62-66,共5页
中国与韩国是友好近邻,两国地缘相近,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关系密切。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有近4000年的文字可考的历史。韩国人则善于学习,总以开明的态度欢迎中国文化和现代的西方文化,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了具有... 中国与韩国是友好近邻,两国地缘相近,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关系密切。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有近4000年的文字可考的历史。韩国人则善于学习,总以开明的态度欢迎中国文化和现代的西方文化,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优秀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家文化在古代朝鲜半岛就已影响深远,对韩国现代化和当今社会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儒家文化 古代朝鲜半岛 韩国现代化 韩国当今社会
下载PDF
古代韩国汉文词追和中国词作研究
10
作者 马琳 赵季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63,共9页
古代韩国汉文词中追和中国前代词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是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作为韩国词人从模拟仿写到独立创作的津梁,韩国追和词的词体特点与追和规则具有用韵宽严不定、词格变体层出等特点。韩国追和词与原作之间的互文性不仅体现出... 古代韩国汉文词中追和中国前代词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是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作为韩国词人从模拟仿写到独立创作的津梁,韩国追和词的词体特点与追和规则具有用韵宽严不定、词格变体层出等特点。韩国追和词与原作之间的互文性不仅体现出韩国文人对中国词作的理解和词体的把握,还有助于解决文献层面的校勘、释读、辑佚等问题。韩国追和词追和对象的选择以苏轼、朱熹数量最多,词调选择以接近严整律句的小令、中调为主,其“士大夫词”的词风有别于中国词的主流风格。原因是在以儒教立国的朝鲜王朝,词补充诗的教化功能,以及这类词的形式和风格更便于外语写作。其声韵格律的突破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韩国汉文学发展的本土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汉文词 追和词 互文性 文献价值 词学
下载PDF
《箕雅》用典考
11
作者 陈彦辉 《北方论丛》 2024年第6期121-130,共10页
朝鲜汉诗是东亚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成就。《箕雅》是朝鲜规模最大的汉诗总集,代表着朝鲜汉诗创作的最高成就。《箕雅》收录的汉诗大量运用典故,既体现了中国古诗的传统特色,也反映了朝... 朝鲜汉诗是东亚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成就。《箕雅》是朝鲜规模最大的汉诗总集,代表着朝鲜汉诗创作的最高成就。《箕雅》收录的汉诗大量运用典故,既体现了中国古诗的传统特色,也反映了朝鲜汉诗的鲜明特点。这些典故大多源自中国的经史子集,又可分为语典和事典两种形式,充分展现了朝鲜汉诗创作的艺术魅力、深刻内涵以及中朝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箕雅》 朝鲜汉诗 用典 东亚汉文学
下载PDF
《文选》在古代朝鲜半岛的传播及其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季南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5期45-50,共6页
被誉为"总集之弁冕""文章之渊薮"的《文选》伴随着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传到古代朝鲜半岛。由于政治制度和文学观念的变迁,《文选》的地位在古代朝鲜半岛各朝代呈现出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文选》之于古代朝鲜半岛... 被誉为"总集之弁冕""文章之渊薮"的《文选》伴随着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传到古代朝鲜半岛。由于政治制度和文学观念的变迁,《文选》的地位在古代朝鲜半岛各朝代呈现出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文选》之于古代朝鲜半岛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古代朝鲜半岛 传播 价值
下载PDF
韩国古代汉文小说“预叙”与中韩文化的融合——以近古时期爱情家庭类小说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立 郝哲 《东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111,共6页
同样在汉语文化圈,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在叙事艺术、思想主旨等方面都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很多模仿和借鉴。汉文小说中的预叙(闪前)叙事模式常常借助梦境预示、仙道佛僧预言、近亲魂魄预示和禽鸟动物预言等结构模式展现。预叙模式与叙事... 同样在汉语文化圈,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在叙事艺术、思想主旨等方面都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很多模仿和借鉴。汉文小说中的预叙(闪前)叙事模式常常借助梦境预示、仙道佛僧预言、近亲魂魄预示和禽鸟动物预言等结构模式展现。预叙模式与叙事特点的外结构对应衔接以及汉文小说包孕的深层文化精神都表现出与中国儒道释理念的深度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古代汉文小说 爱情家庭类 预叙 中国传统理念
下载PDF
韩国古代诗学中的“自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振亭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99-103,共5页
"自然"作为源于中国传统的具有多元文化意味的哲学范畴、美学范畴与诗学范畴,在被韩国古代诗学受容后,逐渐成为韩国古代诗学批评话语中一个不验自明的、具有先验性质的核心术语与范畴。同时,"自然"也就自然而然地... "自然"作为源于中国传统的具有多元文化意味的哲学范畴、美学范畴与诗学范畴,在被韩国古代诗学受容后,逐渐成为韩国古代诗学批评话语中一个不验自明的、具有先验性质的核心术语与范畴。同时,"自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韩国古代文学创作所追求的至高审美境界。从中韩古代诗家对"自然"的客观阐释中,将体悟到不同民族文化对同一诗学范畴相同或相异的认知,并进而回味中韩文化在历史时空中自然形成的亲缘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古代诗学 中国古代诗学 “自然”
下载PDF
韩国哲学与中国楚文化的历史渊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英英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11,共3页
韩国上古哲学经典《天符经》与中国先秦时期的老子道学有很多相通之处。如果说韩国的先祖——古辰韩人是中国古代楚国的附庸国罗国和卢国的后裔,那么源于檀君神话的《天符经》则应该直接来自中国楚文化,传承了先秦道家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 韩国传统哲学 《天符经》 《道德经》 中国楚文化 传承
下载PDF
朝鲜古代诗人对杜诗的谚解与批解 被引量:1
16
作者 金东勋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3-16,共4页
《杜诗谚解》是朝鲜最早用朝鲜文注释汉文的翻译诗集,其初刊本与重刊本的出版和普及,在朝鲜儒家文人心中树起了杜诗作为"诗史"的地位;《杜诗批解》系朝鲜人在普及杜诗时取得的第二个重大业绩,在吸取中国一百余人的杜诗注释考... 《杜诗谚解》是朝鲜最早用朝鲜文注释汉文的翻译诗集,其初刊本与重刊本的出版和普及,在朝鲜儒家文人心中树起了杜诗作为"诗史"的地位;《杜诗批解》系朝鲜人在普及杜诗时取得的第二个重大业绩,在吸取中国一百余人的杜诗注释考证成果的基础上,以非凡的勇气提出了许多有独创性的学术见解,指正了前人注释杜诗的某些不足的谬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古代诗人 杜诗谚解 杜诗批解
下载PDF
风流:朝鲜古代文人对中国传统诗学的创造性阐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蔡美花 袁堂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66,共6页
“风流”是古代朝鲜半岛传统文化中一个被赋予某种原型意味的核心范畴,也是朝鲜古代文人进行诗学思考的主要审美范型,亦是朝鲜古代诗学批评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术语。“风流”的内核则是融汇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之精神特质构筑而成的,所以... “风流”是古代朝鲜半岛传统文化中一个被赋予某种原型意味的核心范畴,也是朝鲜古代文人进行诗学思考的主要审美范型,亦是朝鲜古代诗学批评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术语。“风流”的内核则是融汇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之精神特质构筑而成的,所以,“风流”是中国传统诗学传入古代朝鲜半岛后,与古代朝鲜半岛本土文化相融合后形成新质的一种增值效应。因此,朝鲜古代文人在诗学实践中言说“风流”的同时,亦是对中国传统诗学精神的一种创造性阐释。随着“风流”诗学在古代朝鲜半岛的广泛流播,中国传统诗学也成功地融入了古代朝鲜半岛的文化土壤之中并落地生根。因此,朝鲜古代文人笔下的“风流”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成功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流 朝鲜古代文人 中国传统诗学 创造性阐释
下载PDF
朝鲜古代诗论的审美思维方式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美花 《东疆学刊》 CSSCI 2010年第1期32-37,共6页
在"神人妙合"的恍恍惚惚的境界中,体验审美客体深层所蕴含的朝鲜传统审美思维方式,使我们领悟到,由于其受到高丽时期佛教禅宗"顿悟渐修"理论的影响,形成了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重视直观与感悟的审美思维方式。它... 在"神人妙合"的恍恍惚惚的境界中,体验审美客体深层所蕴含的朝鲜传统审美思维方式,使我们领悟到,由于其受到高丽时期佛教禅宗"顿悟渐修"理论的影响,形成了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重视直观与感悟的审美思维方式。它强调心领神会,注重对事物对象的整体把握,注重在审美观照中反复地玩味。同时,直观、感悟的审美思维方式所追求的上乘诗学境界为"入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古代诗论 审美思维 直观与感悟 入神
下载PDF
韩国诗话《补闲集》对《破闲集》的承继与创新
19
作者 陈思宇 史菀珍 马金科 《当代韩国》 2018年第2期100-110,共11页
李仁老《破闲集》拉开了高丽诗话的序幕。四十年后,崔滋创作了《补闲集》。《补闲集》在传承《破闲集》的基础上拓宽文本创作体制、详论诗歌表现方法,并创造性地阐释了诗歌本质、创作过程以及评诗标准。《补闲集》在《破闲集》基础上增... 李仁老《破闲集》拉开了高丽诗话的序幕。四十年后,崔滋创作了《补闲集》。《补闲集》在传承《破闲集》的基础上拓宽文本创作体制、详论诗歌表现方法,并创造性地阐释了诗歌本质、创作过程以及评诗标准。《补闲集》在《破闲集》基础上增补了国史、完善了诗学理论,对韩国文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话 补闲集 破闲集 崔滋 韩国古代诗歌
原文传递
朝鲜古代诗学中的“神”与“妙悟”
20
作者 张振亭 孙宇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85-91,共7页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界在探究朝鲜古代诗学有关创作规律的理论时,常常围绕着朝鲜古代诗家的"天机论"展开理论分析,实际上,除"天机"外,朝鲜古代诗家也常常善于使用"神""妙悟"及由其统摄的相关范畴...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界在探究朝鲜古代诗学有关创作规律的理论时,常常围绕着朝鲜古代诗家的"天机论"展开理论分析,实际上,除"天机"外,朝鲜古代诗家也常常善于使用"神""妙悟"及由其统摄的相关范畴,来阐明其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认识。"神""妙悟"及相关范畴的存在,不但是对"天机"内涵的有效补充,而且也体现了朝鲜古代诗学关于创作规律认识与把握的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古代诗学 “神” “妙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