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晚清短篇小说译本的现代性——以周氏兄弟《域外小说集》为个案 被引量:4
1
作者 周羽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0-115,共6页
在晚清中国小说追求文学现代性的过程中,外国小说译本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1909年周氏兄弟(鲁迅与周作人)合作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译文集《域外小说集》,通过其中收录的16篇外国短篇小说译文以四种不同类型的小说结构模式一举突破了... 在晚清中国小说追求文学现代性的过程中,外国小说译本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1909年周氏兄弟(鲁迅与周作人)合作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译文集《域外小说集》,通过其中收录的16篇外国短篇小说译文以四种不同类型的小说结构模式一举突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固有的以情节为中心的小说结构特点。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小说集在当时没有产生影响,但却把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历史向上推溯了十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域外小说集》 现代性 周氏兄弟
下载PDF
论王充“真”文学观及其对周氏兄弟的影响
2
作者 范永康 陈泽熹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77-82,共6页
汉代的谶纬之学和虚妄之风是王充文学观形成的外因,其“为世用”的理念则是内因。王充的文学观以“为世用”为起点和终点,以“真”为核心和途径,在事理层面上反对“华虚”、崇尚“实事”,在个体层面上提倡主体之“精诚”和“禀赋”,并... 汉代的谶纬之学和虚妄之风是王充文学观形成的外因,其“为世用”的理念则是内因。王充的文学观以“为世用”为起点和终点,以“真”为核心和途径,在事理层面上反对“华虚”、崇尚“实事”,在个体层面上提倡主体之“精诚”和“禀赋”,并由此形成了反古的倾向。王充对事理真实和个体真实的重视,成为崇理、尚实、求真的越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对周氏兄弟文学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充 文学观 周氏兄弟
下载PDF
周氏兄弟与《域外小说集》的译介合作 被引量:2
3
作者 叶依群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282-286,共5页
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期间从事过一系列的文学和翻译活动:从学太炎先生、筹办文艺刊物、译介外国文学。这些探索和实践为翻译《域外小说集》做了充分的准备。《域外小说集》的译介,不仅是兄弟二人分工合作的翻译成果,更重... 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期间从事过一系列的文学和翻译活动:从学太炎先生、筹办文艺刊物、译介外国文学。这些探索和实践为翻译《域外小说集》做了充分的准备。《域外小说集》的译介,不仅是兄弟二人分工合作的翻译成果,更重要的是作品选目和翻译方式突破了晚清的翻译规范,体现了周氏兄弟"文艺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理念。尽管在当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却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广受学术界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氏兄弟 域外小说集 译介合作 直译 意译
下载PDF
作为文学的“美术”--美术与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生成 被引量:2
4
作者 狄霞晨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3-167,共15页
“美术”来自日语,曾在晚清中国一度成为热词,成为了“art”“lterature”"belles-lttes"等词的中文译词。文学意义下的“美术”经过蔡元培、王国维、严复、刘师培、鲁迅、周作人等学人的推广,在晚清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现代意... “美术”来自日语,曾在晚清中国一度成为热词,成为了“art”“lterature”"belles-lttes"等词的中文译词。文学意义下的“美术”经过蔡元培、王国维、严复、刘师培、鲁迅、周作人等学人的推广,在晚清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现代意义下“文学”的代名词,对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生成而言意义重大。作为文学的“美术”之所以能够得到晚清学人的肯定与推广,一方面得益于日本明治时期“美术”“美文”观念的传播,一方面也有赖于严复等人对西方文学、美学理论的译介。在近代东西方思想的交汇下,感情与形式、感情与理智的关系成为美术/文学观中重点争论的对象。中国现代文学观念正是在近代美术观念的传播中逐渐形成、建构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 纯文学 明治 刘师培 周氏兄弟
原文传递
“独应”系周氏兄弟共同笔名考论
5
作者 乔丽华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65,共10页
尽管以往有研究者指出署名“独应”的文章与鲁迅也有关联,但始终缺乏确证。北京鲁迅博物馆所编《中国近现代名人手札大系》第7卷(周作人卷)中收录的“独应”致钱玄同信,对照《钱玄同文集》中所收录的钱玄同致鲁迅信,为“独应”作为兄弟... 尽管以往有研究者指出署名“独应”的文章与鲁迅也有关联,但始终缺乏确证。北京鲁迅博物馆所编《中国近现代名人手札大系》第7卷(周作人卷)中收录的“独应”致钱玄同信,对照《钱玄同文集》中所收录的钱玄同致鲁迅信,为“独应”作为兄弟二人共同笔名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而从现存20封鲁迅致周作人书信中,可以看到鲁迅与周作人在翻译上的合作,比之林纾与魏易等的合作,要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景观。由此,研究者不仅要关注周氏兄弟的“分”,也要重视他们之间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独应 钱玄同 周氏兄弟 署名
下载PDF
二周文章观的文体意识——以“散文诗”为中心
6
作者 李乐乐 《励耘学刊》 2023年第1期289-306,390,共19页
二周至迟在1907年前后听闻“散文诗”这一概念,通过对“散文”(prose)、“诗”(poem)这一对并不完全匹配概念的重新理解,在跨文体的意义上确认了“散文诗”的相对位置,并由此介入对中国文章的论说。“散文诗”是诗与文章之间实现“文体... 二周至迟在1907年前后听闻“散文诗”这一概念,通过对“散文”(prose)、“诗”(poem)这一对并不完全匹配概念的重新理解,在跨文体的意义上确认了“散文诗”的相对位置,并由此介入对中国文章的论说。“散文诗”是诗与文章之间实现“文体转换”“新文体生成”的一处自由空间,其与后来通行的文体概念判然有别。也正是借助这一预留的园地,周氏兄弟此后不断带来新的表达方式,颠覆早前自身也曾参与塑造的、主要通过效法西方“文学概论”推动的新文学秩序,实际以文章观构成对纯文学经典化的再次反拔,从而不断激活与丰富新文学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氏兄弟 文章观 文体意识 散文诗
下载PDF
论林纾与周氏兄弟的翻译模式 被引量:1
7
作者 叶依群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08-114,共7页
林纾和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是晚清主要的翻译家,在对域外小说的译介中,他们各自的翻译合作模式在中国近现代文学翻译史上都是较为独特的现象。林纾与众多的口译者合作,其模式为单一的口译加笔录;而周氏兄弟的合作则呈现多种模式,其... 林纾和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是晚清主要的翻译家,在对域外小说的译介中,他们各自的翻译合作模式在中国近现代文学翻译史上都是较为独特的现象。林纾与众多的口译者合作,其模式为单一的口译加笔录;而周氏兄弟的合作则呈现多种模式,其中最主要的是主译加润色。通过对他们翻译合作模式的考察,分析各自的特点——林纾模式对口译者的依赖及译文讹误现象,周氏兄弟在独立翻译能力下取长补短的合作等,进而探究不同模式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并进行评述。尽管他们的翻译模式各异,但对晚清翻译文学的贡献却是不容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周氏兄弟 合作翻译 翻译模式
下载PDF
相对化视角:木山英雄的鲁迅、周作人并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0-143,共4页
日本学者木山英雄是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为了避免将鲁迅绝对化和主观化,他从相对化视角对鲁迅、周作人、章太炎等人以及现代中国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场景作了并行研究,由此进入中国近现代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木山英雄 相对化视角 周氏兄弟 并行研究
下载PDF
周氏兄弟的担当和逃离——从隐逸看鲁迅与周作人的人生和创作道路 被引量:1
9
作者 高传华 许海丽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83-88,126-127,共6页
周氏兄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各以其独特的贡献和成就成为文学史研究无法避开的重镇。周氏兄弟的为人为文有着极为强烈的反差,尤其是在五四退潮以后,鲁迅转向左翼,而周作人走向隐逸。但在五四新文学革命前,周氏兄弟都过着... 周氏兄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各以其独特的贡献和成就成为文学史研究无法避开的重镇。周氏兄弟的为人为文有着极为强烈的反差,尤其是在五四退潮以后,鲁迅转向左翼,而周作人走向隐逸。但在五四新文学革命前,周氏兄弟都过着隐逸生活,而且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这段隐逸生活对他们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道路产生了直接的导向作用,并影响了他们后来的人生和文体选择。纵观周氏兄弟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题材、审美风格和情感倾向,都与他们的隐逸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氏兄弟 隐逸 性格特质 沉默的时期
下载PDF
周氏兄弟文学创作民俗视角的内因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薛晓蓉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70-71,共2页
追寻周氏兄弟成长中的生活环境,民俗文化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从民俗文化浸染、民俗角色培养下的人格养成、终生难逃的故园情结三方面,分析周氏兄弟文学创作民俗视角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周氏兄弟 民俗 创作 内因
下载PDF
中国早期现代“文学”名义试探:由朱希祖回溯周氏兄弟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雪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38,共12页
"文学"之名得到系统宣示,西来内涵进入相应体制,形塑百年来现代文学文化,其开端当以朱希祖发表论文《文学论》为标志。大学体制中的文学教授,通过论文的形式,正式宣阐"文学"的内涵和义界,影响逐渐扩散披及社会,其... "文学"之名得到系统宣示,西来内涵进入相应体制,形塑百年来现代文学文化,其开端当以朱希祖发表论文《文学论》为标志。大学体制中的文学教授,通过论文的形式,正式宣阐"文学"的内涵和义界,影响逐渐扩散披及社会,其功效非一般社会言论和学理探讨可以比拟。朱氏文论和观念主要来源于周氏兄弟,而十年前留学日本的周氏兄弟是最先一批参考和鼓吹西方现代意义上文学的青年学人,虽然仍处于传统的压抑和成长的波动中,但其心中现代文学之审美情思和兴发感动已汹涌澎湃,呼之欲出。经过晚清民初十余年的蕴蓄,终于在五四时代借由文学革命而繁枝散叶并开花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现代性 文章 朱希祖 周氏兄弟
下载PDF
《域外小说集》译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叶依群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88-91,116,共5页
置于晚清文学翻译的大背景下,对鲁迅及其弟周作人译介的《域外小说集》从翻译背景、翻译选材和翻译方法三方面进行研究。阐述了《域外小说集》在引进新的文类,选择译介弱小民族文学的作品和采取忠实于原作的直译方法上的开拓意识,为晚... 置于晚清文学翻译的大背景下,对鲁迅及其弟周作人译介的《域外小说集》从翻译背景、翻译选材和翻译方法三方面进行研究。阐述了《域外小说集》在引进新的文类,选择译介弱小民族文学的作品和采取忠实于原作的直译方法上的开拓意识,为晚清翻译树立了良好的译风,也为中国近代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氏兄弟 鲁迅 域外小说集 译介
下载PDF
《语丝》对周氏兄弟的倚重及“语丝文体”的形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忠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1-6,共6页
在新文学社团史上,《语丝》周刊具有标本意义,它以自身存在诠释了同人刊物的诞生和发展,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作了注脚。《语丝》对周氏兄弟的倚重不仅体现在文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上,还表现在以个体独立、思想自由、形式开放为特点的&qu... 在新文学社团史上,《语丝》周刊具有标本意义,它以自身存在诠释了同人刊物的诞生和发展,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作了注脚。《语丝》对周氏兄弟的倚重不仅体现在文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上,还表现在以个体独立、思想自由、形式开放为特点的"语丝文体"形成上。时至今日,语丝文体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我们的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丝》 标本 周氏兄弟 “语丝文体”
下载PDF
从文言一致运动看“内面”的发现 被引量:1
14
作者 丰景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06-113,共8页
本文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书中"内面"的论述,来看明治二十年开始的"文言一致"运动对于现代性概念"内面"的发现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声音性文字代替汉字,从而消解了先验性概念,确立了&qu... 本文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书中"内面"的论述,来看明治二十年开始的"文言一致"运动对于现代性概念"内面"的发现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声音性文字代替汉字,从而消解了先验性概念,确立了"文"之于"意识"的透明性,从而创作出在观察外物中投射自身的"写生文"。同时,本文通过周氏兄弟关于"内面"的"立人"与"进化"的相关论述,说明在其语境下"内面"的"不证自明"性,以此反观柄谷行人对"内面"的起源过程所做的追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颠倒 内面 文言一致 周氏兄弟 现代文学
原文传递
媒介位移与再造的新文学——《呐喊》出版始末探
15
作者 何旻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78,共8页
讨论鲁迅的第一本小说创作集《呐喊》未实现的出版可能及其实际的出版过程,阐释《呐喊》出版故事背后新文学人对自为的生产方式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借助上海书业的媒介迅速风靡,而其成果被迅速收编,成为晚清以来中国印刷资本业知识生产... 讨论鲁迅的第一本小说创作集《呐喊》未实现的出版可能及其实际的出版过程,阐释《呐喊》出版故事背后新文学人对自为的生产方式的探索。新文化运动借助上海书业的媒介迅速风靡,而其成果被迅速收编,成为晚清以来中国印刷资本业知识生产中的品类之一。《新青年》同人分散后,周氏兄弟从新文化运动的多重主题中清理线头,继续文学革命。为了避免文学成为均质的现代知识商品,他们选择搁置与既有书业的合作,与新潮社共同探索另起的文学生产之路。《呐喊》及其所属的新潮社文艺丛书的出版,既延续着周氏兄弟晚清时期对文学媒介形式的设计,又在新潮社青年奔走于北京印厂书摊之时,开启了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小型知识共同体的转型。而新潮社以北京为市场,借助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资本形成了在地的生产循环。后五四时代的开初,经周氏兄弟晚清经验与新潮社学生五四经验的合流,新文学人在上海书业以外,以北京为中心,开始造成媒介的位移:新的文学产品、新的出版机构及新的文学市场在北京出现,提供新文学专属的媒介形式和生产环流。而发生不久的新文学亦经此得以再造:避开为印刷资本业迅速收编的风险,将知识共同体的组织与生产及物的联结于媒介。新文学人暂时找到了自己的文学生产方式,亦找到了此后不断革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 鲁迅 周氏兄弟 新潮社 新文学出版
下载PDF
《域外小说集》重印与文学再生产机理研究
16
作者 黄英豪 魏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07-112,共6页
胡适与阿英以“后发性”的五四视角审视东京版《域外小说集》(1909年)的失败原因,却忽视了《域外小说集》初版至重印前后的“社会化运作”。周氏昆仲孤悬海外,无法对文学场施加更多影响,“游离”于文学场之外,造成初版《域外小说集》的... 胡适与阿英以“后发性”的五四视角审视东京版《域外小说集》(1909年)的失败原因,却忽视了《域外小说集》初版至重印前后的“社会化运作”。周氏昆仲孤悬海外,无法对文学场施加更多影响,“游离”于文学场之外,造成初版《域外小说集》的滞销。及至回国,周氏昆仲由文学场“边缘”进至“中心”,在文化资本攀升的同时,《域外小说集》在新文化运动的语境中,成为针对“保守派”的对垒之作,促成其“重印”。但在1921年初次重印之后,有赖出版产业与教育机制改革等社会化运作,《域外小说集》在更为广泛的阅读阐释空间中持续其“再生产”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外小说集》 重印 文学再生产 文人占位 周氏昆仲
下载PDF
论周氏兄弟文学传统对40年代海派女性文学的影响
17
作者 左怀建 毛慧敏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325-331,共7页
周氏兄弟与20世纪40年代海派女性文学之间是否存在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答案是肯定的。就其主要方面讲,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绝望意识及其文学表达,个人意识及其文学表达,担当意识及其文学表达。承认他们之间前后的承续关系,对于深化周氏... 周氏兄弟与20世纪40年代海派女性文学之间是否存在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答案是肯定的。就其主要方面讲,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绝望意识及其文学表达,个人意识及其文学表达,担当意识及其文学表达。承认他们之间前后的承续关系,对于深化周氏兄弟文学和40年代海派女性文学的价值研究都不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氏兄弟 40年代 海派女性文学
下载PDF
周氏兄弟散文研究的新亮点
18
作者 张佑周 《龙岩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25-26,共2页
肖剑南《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周氏兄弟散文风格比较研究》具有细腻、平实、新颖等鲜明特色,推进和深化了周氏兄弟散文风格比较研究,对于构建一套切合散文文本的本体性理论批评话语,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周氏兄弟 散文比较 细腻 平实 新颖
下载PDF
周氏兄弟失和后的潜对话探析
19
作者 周逢琴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8-21,共4页
周氏兄弟失和后,再无直接往来,但在公开发表的文字中,二人却有婉曲的潜对话,如周作人文中"蔷薇的梦"的隐喻,周作人译《某夫妇》中"夫妇"的象征,鲁迅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中"娜拉走后"的影射,二人通过隐... 周氏兄弟失和后,再无直接往来,但在公开发表的文字中,二人却有婉曲的潜对话,如周作人文中"蔷薇的梦"的隐喻,周作人译《某夫妇》中"夫妇"的象征,鲁迅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中"娜拉走后"的影射,二人通过隐喻、象征和影射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密码信息"的传递。对周作人的文章(包括译文)加以分析,可知周作人彼时正面临着精神的危机,从鲁迅的回应来看,失和之后的周氏兄弟彼此虽然不再同路而行,也并无文字攻击之类的交恶事件,依然能够以潜对话实现一定程度的心灵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氏兄弟 失和事件 潜对话
下载PDF
五四时期周氏兄弟与《晨报》副刊的“同构”与“共生”——基于“文学场”理论的考察
20
作者 廖华力 《百色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77-85,共9页
作为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晨报》副刊在鲁迅、周作人兄弟由《新青年》时期过渡到《语丝》时期的历史空隙中,扮演一个相当特殊而且重要的历史角色,并发挥出独特的历史作用,它成为周氏兄弟无可替代的"文学场"。通过建... 作为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晨报》副刊在鲁迅、周作人兄弟由《新青年》时期过渡到《语丝》时期的历史空隙中,扮演一个相当特殊而且重要的历史角色,并发挥出独特的历史作用,它成为周氏兄弟无可替代的"文学场"。通过建构"文学场",周氏兄弟成功开展自己的各种文学活动,推动《晨报》副刊与"五四"新文学向正确历史方向不断发展前进的同时,成功实现自身特别是鲁迅与《晨报》副刊在中国现代文学版图中应有的历史位置。周氏兄弟与《晨报》副刊的"同构"与"共生"关系为当代文学与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留下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周氏兄弟 《晨报》副刊 文学场 同构 共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