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东海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86
1
作者 程济生 俞连福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9-34,共6页
根据1991年和2000年冬季在黄海中南部和东海中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东海底层鱼类群落的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的生态优势度与结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指数明显下降,个体... 根据1991年和2000年冬季在黄海中南部和东海中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东海底层鱼类群落的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的生态优势度与结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指数明显下降,个体小型化使生物资源密度显著上升;重要种类成分发生演替,优势度有较大变化;物种丰富度指数(D)下降极其显著,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也有所下降,但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冬季 底层鱼类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空间分布格局 生物量指数 物种丰富度指数
下载PDF
黄海和东海生源要素的化学海洋学 被引量:48
2
作者 刘素美 张经 陈洪涛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8-74,共7页
根据东、黄海地区化学海洋学方面的调查结果 ,概述了东、黄海海区生源要素 (N、P、Si、DO等 )的时空分布和迁移转化特征 ,河流输入和大气沉降对东、黄海生源要素的贡献 ,以及沉积物与上覆海水的营养盐交换。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生源要素 化学海洋学
下载PDF
对黄海—东海研究区深部结构的一些新认识 被引量:49
3
作者 郝天珧 徐亚 +4 位作者 胥颐 Suh Mancheol 刘建华 戴明刚 李志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58-468,共11页
综合地震层析成像与重磁数据的处理结果,选择26°N~36°N,120°E~130°E的范围作为研究区,讨论了黄、东海研究区的深部结构特点及其与周边各地质单元的相互关系,完成了研究区两条剖面的密度结构反演,认为东海陆架地... 综合地震层析成像与重磁数据的处理结果,选择26°N~36°N,120°E~130°E的范围作为研究区,讨论了黄、东海研究区的深部结构特点及其与周边各地质单元的相互关系,完成了研究区两条剖面的密度结构反演,认为东海陆架地区地壳厚度变化与大陆地区相比并不明显,显著减薄开始于冲绳海槽地区,中地壳消失;琉球岛弧处地壳厚度明显再度增加,特别是上地壳的厚度增加最大,推断其原因应与俯冲作用及俯冲带附近板块与地幔的运动速率之差有关.地球物理场“东西分带”是黄海—东海地区壳内结构从西向东变化的反映,但随着深度的增加,研究区的岩石层结构出现以近EW向为优势的构造格局.因此推断深部近EW向的异常是三叠纪时期南北板块碰撞、挤压所致,浅部的NE向条带异常是后期构造运动在岩石层较浅部位构造效应的反映.黄海—东海地区岩石层结构存在浅部与深部优势构造方向不协调的现象.层析成像结果证实了南黄海东缘断层的存在,还勾绘出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为以40°左右的倾角向NW方向倾斜的高速带,另一条倾向基本相同的高速带则是南、北扬子块体结合带在深部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一东海 岩石层结构 地震层析成像 密度反演
下载PDF
潮流场对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0
4
作者 朱玉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13,共7页
运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 ,模拟了渤、黄、东海陆架的 M2 潮汐、潮流。结果表明 ,渤、黄、东海陆架的潮流有强弱之分以及往复流和旋转流之别。在此基础上 ,计算了 8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悬移输沙率、潮平均推移输沙率以及相应的输沙率散度。... 运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 ,模拟了渤、黄、东海陆架的 M2 潮汐、潮流。结果表明 ,渤、黄、东海陆架的潮流有强弱之分以及往复流和旋转流之别。在此基础上 ,计算了 8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悬移输沙率、潮平均推移输沙率以及相应的输沙率散度。根据输沙率散度的正负 ,划分了海底冲刷区与淤积区。根据不同粒径泥沙输沙率散度的相对大小 ,确定出海底的主要底质类型为砂质沉积、粉砂质泥沉积和以粉砂为主的混合沉积。计算结果表明 ,海底 3种主要底质类型的分布格局与海底的冲淤格局以及与输沙率矢量的发散和聚合状况基本一致。在渤、黄、东海陆架 ,沙脊主要在强往复流区形成 ,沙席主要在强或较强的旋转流区形成 ,泥质沉积主要在弱潮流区形成。砂质沉积、泥质沉积以及混合沉积这 3种主要底质类型并非孤立存在 ,而是受渤、黄、东海陆架潮流场控制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潮流沉积体系。渤、黄、东海陆架的砂质沉积与泥质沉积并非残留沉积 ,而是潮流沉积。在没有冷涡的情况下 ,黄、东海陆架的典型泥质沉积在弱潮流环境中同样可以形成 ,因此 ,认为冷涡并非黄、东海陆架典型泥质沉积形成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质分布 潮流 沉积动力学 渤海 黄海 东海 大陆架
下载PDF
黄海和东海海域溶解氧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30
5
作者 杨庆霄 董娅婕 +3 位作者 蒋岳文 栾锡亭 马长敏 鞠红岩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13,共5页
根据黄海和东海海区四个季度的调查资料 ,描述了溶解氧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黄、东海溶解氧分布的基本特征是北高南低 ,西高东低 ,随着水温的变化 ,不同季节这一差别有所不同。黄、东海溶解氧平均值分别为 495 .4和 42 0 .3μmol/L ,... 根据黄海和东海海区四个季度的调查资料 ,描述了溶解氧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黄、东海溶解氧分布的基本特征是北高南低 ,西高东低 ,随着水温的变化 ,不同季节这一差别有所不同。黄、东海溶解氧平均值分别为 495 .4和 42 0 .3μmol/L ,测定范围分别为 90 .2~ 6 81.9和 133.9~ 6 92 .8μmol/L。以长江口以东H断面为例 ,描述了夏季溶解氧的断面分布特征 ,在 2 0~ 30m水层出现一氧跃层 ,30m以下垂直分布比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东海 溶解氧 分布特征 海域 分布特征 海洋监测
下载PDF
黄、东海域春季水团的划分、判别与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凤岐 王凤钦 +2 位作者 苏育嵩 马鹤来 钱清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S1期22-34,共13页
本文对黄、东海邻接海域5—6月份的水团进行了划分和分析。水团的划分是用经过改进的逐步聚类分析法。对划分的结果,再用Bayes多组判别方法进行判别分析检验。证实所划出的11个水团,具有统计学要求的差异显著性,回代判别成效高达90%以... 本文对黄、东海邻接海域5—6月份的水团进行了划分和分析。水团的划分是用经过改进的逐步聚类分析法。对划分的结果,再用Bayes多组判别方法进行判别分析检验。证实所划出的11个水团,具有统计学要求的差异显著性,回代判别成效高达90%以上,说明划分是有实际意义的。这11个水团是:沿岸冲淡水(D),黄海表层水(Y),黄海底层冷水(YC),黄—东海混合水(YE),东海表层水(E),东海次表层水(EU),黑潮表层水(KS),黑潮次表层水(KU),黑潮次—中层混合水(KM),黑潮中层水(KI)和黑潮深层水(KD)。 用地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各水团进行了综合分析。给出了各水团特征的统计指标,讨论了它们的形成机制与分布变化特点。可将它们归并为三个水系:冲淡水系;混合水系和黑潮水系。对各水系、水团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它们具有逐级变性的明显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团 水系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黄海 东海
下载PDF
东黄海鲐鱼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邵锋 陈新军 +1 位作者 李纲 钱卫国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4-209,共6页
应用4种数理统计方法,采用19个形态比例性状,对东黄海鲐鱼(包括日本鲐的五岛西部种群和东海西部种群,澳洲鲐)3个群体形态差异进行研究。差异系数(cD)检验证实,日本鲐的五岛西部与东海西部2个种群形态上尚未达到亚种差异水平。... 应用4种数理统计方法,采用19个形态比例性状,对东黄海鲐鱼(包括日本鲐的五岛西部种群和东海西部种群,澳洲鲐)3个群体形态差异进行研究。差异系数(cD)检验证实,日本鲐的五岛西部与东海西部2个种群形态上尚未达到亚种差异水平。均数差异系数表明,日本鲐的五岛西部和东海西部种群间比例性状差异显著有FL/BL,SPL1/BL,ED/BL,D2-4/BL,D2-5/BL,D3-5/BL,D4-7/BL,D6-7/BL等8个参数(P〈0.05),日本鲐与澳洲鲐间有FL/BL,SPL1/BL,D1—3/BL,D2—3/BL,D2-4/BL,D2-5/BL,D3-4/BL,D3-5/BL,D4-5/BL,134—6/BL,D4-7/BL,D5-6/BL,D5-7/BL,D6-7/BL等14个参数(P〈0.05)。主成分分析构建了四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67.09%。建立了日本鲐的五岛西部与东海西部以及澳洲鲐3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70.0%~85.0%,判别准确率只为72.4%~82.3%,综合判别率为78.6%。研究认为,可通过比例性状差异来判别3个群体的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鲐 澳洲鲐 形态差异 东黄海 多元分析
下载PDF
渤、黄、东海悬浮物质量浓度冬、夏季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勇智 江文胜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3,共6页
采用HAMSOM三维正压水动力模型结合粒子追踪的悬浮颗粒物输运模型模拟了渤、黄、东海悬浮物质量浓度冬、夏季变化。模拟结果显示,潮流和底质对悬浮物质量浓度的分布有决定性的作用,沉积物再悬浮对悬浮物质量浓度分布影响大,冬季尤为显... 采用HAMSOM三维正压水动力模型结合粒子追踪的悬浮颗粒物输运模型模拟了渤、黄、东海悬浮物质量浓度冬、夏季变化。模拟结果显示,潮流和底质对悬浮物质量浓度的分布有决定性的作用,沉积物再悬浮对悬浮物质量浓度分布影响大,冬季尤为显著。莱州湾中西部和渤海湾南部悬浮物终年维持高质量浓度,古黄河口冬季再悬浮物的质量浓度高于其它季节的。长江口附近悬浮物终年维持高质量浓度,夏季长江口东北悬浮物的质量浓度高于冬季的,浙江沿岸冬季悬浮物的质量浓度高于夏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的质量浓度 季节变化 数值模拟 东海
下载PDF
黄、东海环流的数值研究Ⅰ.黄、东海环流的数值模型 被引量:9
9
作者 孙文心 刘桂梅 +2 位作者 江文胜 王辉 张平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3期369-375,共7页
首先依据拉格朗日环流理论与黄、东海的环流物理和几何特征建立一个黄、东海环流的动力学统一模型 ,并按其无因次方程的量阶分析获得其零阶和一阶模型方程。最后依此模型方程的数学、物理特征确立了流速分解方案 ,从而形成完整的黄、东... 首先依据拉格朗日环流理论与黄、东海的环流物理和几何特征建立一个黄、东海环流的动力学统一模型 ,并按其无因次方程的量阶分析获得其零阶和一阶模型方程。最后依此模型方程的数学、物理特征确立了流速分解方案 ,从而形成完整的黄、东海拉格朗日环流数值模型。该课题组已完成较系统地对黄、东海环流的数值研究。该篇论文为系列报道之首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东海 气候式流动 拉格朗日环流 数值模式
下载PDF
黄、东海水母质点追踪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罗晓凡 魏皓 王玉衡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35-642,共8页
基于数值模型采用质点追踪的方法对大型水母的运移规律及其聚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共设置6个质点释放区,分别从3、4、5月1日释放后追踪至9月30日。主要结论有:(1)采用不含潮汐过程与包含潮汐过程的水动力模式分别对表层质点进... 基于数值模型采用质点追踪的方法对大型水母的运移规律及其聚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共设置6个质点释放区,分别从3、4、5月1日释放后追踪至9月30日。主要结论有:(1)采用不含潮汐过程与包含潮汐过程的水动力模式分别对表层质点进行追踪,结果表明含潮汐混合和潮汐非线性效应的POM模式对质点时空分布的模拟较为可靠;(2)基于含潮汐过程的POM模式气候态模拟结果,考虑质点垂直运动进行追踪,质点运移速度较表层追踪大大减慢,进入朝鲜/对马海峡的质点减少;其中济州岛沿岸质点几乎全部穿过朝鲜/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其它释放区质点最终广泛分布在南黄海以及东海中陆架,主要在黄海潮汐锋区和长江口以南沿岸锋聚集;(3)通过分析不同释放时间对质点在9月末分布的影响发现,质点释放时间偏早,即水母幼体形成较早,将使相对较多的质点向朝鲜/对马海峡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水母迁移与聚集 质点追踪 动力过程 东海
下载PDF
夏、冬季黄东海溶解氧的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池连宝 宋秀贤 +3 位作者 袁涌铨 周鹏 曹西华 俞志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37-1345,共9页
本文基于2015年8月和12月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我国黄东海溶解氧(DO)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东海DO的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夏季,DO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92—11.35mg/L,南黄海冷水团海域存在... 本文基于2015年8月和12月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我国黄东海溶解氧(DO)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东海DO的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夏季,DO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92—11.35mg/L,南黄海冷水团海域存在中层水体DO最大值现象;长江口附近(30.73°—32.30°N,122.96°—124.60°E)与浙江近海(28.43°—29.40°N,121.97°—122.63°E)底层存在低氧区(DO<3mg/L),面积可达14800km2;且东海外侧底层(28.88°—29.70°N,124.08°—124.90°E)存在DO<4mg/L的DO低值区。冬季,DO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4.81—10.29mg/L,总体上呈现近岸高、外海低的分布特征;南黄海中部(33.80°—34.66°N,123.52°—124.23°E)与北部(35.50°—36.36°N,122.96°—123.82°E)底层水体DO质量浓度低于6mg/L,DO最低值为4.81mg/L。黄东海DO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受物理过程与生物化学过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且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东海 DO分布特征 季节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黄、东海秋季温、盐度垂直分布类型及其逆转现象成因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丁宗信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47-51,共5页
用1983年11月在黄、东海调查的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区温、盐度 垂直分布类型的地理分布,详细地讨论了秋季温、盐度逆转现象的形成原因。分析 得出,在研究海区内,引起温、盐度逆转现象的原因有:(1)海面失热冷却产生的... 用1983年11月在黄、东海调查的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区温、盐度 垂直分布类型的地理分布,详细地讨论了秋季温、盐度逆转现象的形成原因。分析 得出,在研究海区内,引起温、盐度逆转现象的原因有:(1)海面失热冷却产生的垂 直对流作用;(2)秋季季风已转变为北风,在北风(特别是北风大风)的驱动下,迫使 表层水向南向外扩张的影响;(3)深层暖平流(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向岸向北伸展 或切入的影响;(4)在锋区,高温(或低温)高盐(或低盐)水沿等面扩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秋季 温度 盐度 分布 黄海
下载PDF
黄海、东海溶解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婷 王作华 +1 位作者 石晓勇 张传松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研究了2007年秋季黄海、东海海域溶解有机碳(DOC)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该海域DOC的浓度范围为0.44~12.03 mg/L,平均浓度为(0.99±0.80)mg/L,其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征,垂直方向上除了底层外随着深度增加DOC的浓度... 研究了2007年秋季黄海、东海海域溶解有机碳(DOC)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该海域DOC的浓度范围为0.44~12.03 mg/L,平均浓度为(0.99±0.80)mg/L,其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征,垂直方向上除了底层外随着深度增加DOC的浓度降低。位于南黄海中部的03断面,DOC的分布整体上比较均匀,断面两端略高,垂直方向上表层高底层低;位于黄东海分界线上的04断面,DOC的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垂直方向上受水动力影响分布均匀;相对于其他各断面,05断面DOC的浓度相对较低,近岸区水深较浅,DOC浓度相对较高;位于台湾海峡出口处的10断面,成东西走向,DOC的浓度整体上相对较高,浅海区呈现出表层低底层高的分布特征,深海区DOC的浓度较低,等值线分布稀疏,表现出大洋水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C 分布特征 黄东海
原文传递
黄、东海溶解态无机砷的形态及其分布 被引量:8
14
作者 任景玲 李丹丹 +2 位作者 张经 刘素美 吕瑞华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1-216,共6页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对2000年10月和2001年5月航次黄、东海的无机砷进行了测定。两个航次中黄、东海总溶解态无机砷(TDIAs)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6~21.6和12.9~23.2 nmol/L,亚砷酸盐(As3+)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2~2.44和...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对2000年10月和2001年5月航次黄、东海的无机砷进行了测定。两个航次中黄、东海总溶解态无机砷(TDIAs)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6~21.6和12.9~23.2 nmol/L,亚砷酸盐(As3+)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2~2.44和0.01~9.52 nmol/L,2000年秋季TDIAs和As3+的含量明显低于2001年春季。长江对黄、东海的影响非常显著,是主要的物质来源之一。黄海溶解态无机砷的平面分布表现为沿岸和东黄海交界处高,黄海中部冷水团区含量较低。东海自长江口向西南琉球群岛沿伸的PN断面中,TDIAs和As3+的分布存在明显的梯度,自长江口向中央海区递减,然后由于受到黑潮水入侵含量又开始升高。东海陆架区As3+的含量、分布受到浮游植物活动的影响,表现出与叶绿素含量存在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砷 形态 分布 黄东海
下载PDF
2011年春夏季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 被引量:12
15
作者 孙晓霞 任琳琳 +3 位作者 郑珊 文斐 赵永芳 孙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9-428,共10页
通过2011年4月和8月利用"科学三号"考察船在黄、东海海域开展的春、夏季综合调查,研究了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变动规律,探讨重要环境因子的变动对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表层水体中小... 通过2011年4月和8月利用"科学三号"考察船在黄、东海海域开展的春、夏季综合调查,研究了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变动规律,探讨重要环境因子的变动对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表层水体中小型、微型和微微型粒级叶绿素a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4.36、0.02—2.27、0—2.66mg/m3,平均叶绿素a的浓度分别为0.56、0.31和0.14mg/m3,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5.4%、30.8%和13.8%。夏季表层由大至小3个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范围分别为:0—6.78、0—2.59、0—0.86mg/m3,平均叶绿素a含量依次为0.50、0.24和0.07mg/m3,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1.8%、30.1%和8.1%。春季小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浓度随深度增加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夏季叶绿素a浓度出现明显分层现象,10m层以上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浓度较高,10m层之下浓度迅速降低。微微型浮游植物浓度在不同水层都保持较低水平。受黄、东海不同季节水团影响而引起的温、盐以及营养盐分布格局的变化是影响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组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浮游植物 粒级结构
下载PDF
黄海与东海周边河流及泥质区沉积物黏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 被引量:12
16
作者 梁小龙 杨守业 +1 位作者 印萍 赵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5,共15页
黏土粒级沉积物作为边缘海环境中最细组分,记录了源区风化剥蚀、河流和风尘搬运模式、海区沉积动力过程和埋藏环境等综合信息,因而具有特殊的示踪意义。通过系统比较黄海、东海周边主要入海河流的黏土矿物数据,揭示出不同河流黏土矿物... 黏土粒级沉积物作为边缘海环境中最细组分,记录了源区风化剥蚀、河流和风尘搬运模式、海区沉积动力过程和埋藏环境等综合信息,因而具有特殊的示踪意义。通过系统比较黄海、东海周边主要入海河流的黏土矿物数据,揭示出不同河流黏土矿物组成差异明显。伊利石和绿泥石在台湾河流中含量最高,闽江中最低;高岭石在闽江及福建主要河口区最富集,在台湾河流中最低;蒙皂石主要富集在黄河和老黄河中,在闽江、台湾和韩国河流中最低。不同河流的黏土矿物组成差异主要受纬度带气候的控制,黏土矿物比值图解可作为指示地带性气候和化学风化特征的有效指标。河口区黏土矿物组成受差异沉降和其他物源的影响显著。物源判别图解虽能近似区分黄、东海泥质区的物源,但黏土矿物分析误差使得物源判别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要结合其他方法(如地球化学)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黏土矿物 泥质沉积 物源判别 黄海、东海
下载PDF
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变化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智祖 左军成 +2 位作者 陈美香 徐青 杨逸秋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1-468,共8页
利用黄、东海沿岸8个长期水文观测站多年海表温度资料,分析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重点分析在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两次厄尔尼诺年期间的异常变化,以及ENSO影响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在... 利用黄、东海沿岸8个长期水文观测站多年海表温度资料,分析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重点分析在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两次厄尔尼诺年期间的异常变化,以及ENSO影响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发生年,夏季风较弱,鄂霍次克海高压加强,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强度偏强,江淮流域及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偏低。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受到ENSO和PD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影响和调制,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前冬半年及当年,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偏低;在厄尔尼诺发生次年,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偏高。厄尔尼诺对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变化的影响通过海洋和大气2个通道,1982—1983年海表温度异常以负异常为主,1997—1998年海表温度异常以正异常为主;ENSO期间,北赤道流减弱,黑潮流量减少,海表温度降低。海表温度受局地气温影响显著,如果ENSO期间东亚气温升高,则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东海沿岸 海表温度 厄尔尼诺 ENSO PDO
下载PDF
从陆架海到西太平洋:黄、东海悬浮体跨陆架输运通道与机制 被引量:10
18
作者 乔璐璐 王震 +5 位作者 刘世东 李广雪 刘雪 黄玲玲 薛文静 仲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4-140,共7页
黄、东海是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海域之一,在复杂的环流动力背景下,悬浮体的跨陆架输运是海洋地质学的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表明,黄、东海物质跨陆架输运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包括苏北沿岸流作用下向济州岛西南搬运、浙... 黄、东海是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海域之一,在复杂的环流动力背景下,悬浮体的跨陆架输运是海洋地质学的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表明,黄、东海物质跨陆架输运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包括苏北沿岸流作用下向济州岛西南搬运、浙闽北部向东输运和台湾暖流向东分支作用下跨陆架输运。其控制机制有水深地形、陆架环流、冬季风、水体斜压结构等研究结论,但尚未取得共识。且研究结论多基于叶绿素、水温等表层遥感分析获得,悬浮泥沙尤其是中下层高浓度泥沙跨陆架向深海输运的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此外,其季节变化、时空演变、输运通量等有待研究,台风、冬季风暴等的作用有待甄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陆架 悬浮体 通道 黄、东海 机制
下载PDF
春末黄东海域溶解氧分布与水团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福荣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2期255-263,共9页
以1987年5—6月中日台作黄东海域综合调查的溶解氧资料为主,探讨调查海区溶解氧分布特征与水团的对应关系。指出:近岸水团溶解氧合量高,远海低;上层水团高,下层低。在黄海冷水和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的上界出现明显的溶解氧垂直... 以1987年5—6月中日台作黄东海域综合调查的溶解氧资料为主,探讨调查海区溶解氧分布特征与水团的对应关系。指出:近岸水团溶解氧合量高,远海低;上层水团高,下层低。在黄海冷水和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的上界出现明显的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及封闭形高氧区。水团边界区,氧跃层明显。溶解氧含量变化与水团温盐特性有关。通过分析发现,溶解氧对鉴别次表层以深各水团,特别对鉴别东海次表层水及黑潮次表层以深各水团,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 溶解氧分布 水团 黄海 东海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演变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朱玉荣 《黄渤海海洋》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24,共14页
渤、黄、东海陆架底质的形成分布与末次盛冰期之后的海侵密切相关。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以来 ,潮流是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永久性主导作用应力。为从长期沉积动力演变过程的角度 ,探讨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形成分布的有关成因问题 ... 渤、黄、东海陆架底质的形成分布与末次盛冰期之后的海侵密切相关。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以来 ,潮流是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永久性主导作用应力。为从长期沉积动力演变过程的角度 ,探讨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形成分布的有关成因问题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 ,再现了末次盛冰期以来 6个时期渤、黄、东海陆架潮流作用下海底的冲淤格局及底质分布。结果表明 ,扬子浅滩南侧东海外陆架的砂质沉积基本上是自 - 80 m海面以来形成的。扬子浅滩形成于 -5 2 m海面之后 ,至 - 3 0 m海面时已有一定规模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后 ,逐渐形成现在规模的扬子浅滩。南黄海中部泥自 - 5 2 m海面时就已开始形成 ,- 3 0 m海面时范围很大 ,侵入北黄海 ,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 ,逐渐调整到现在的范围。渤海中央泥、北黄海西部泥、浙闽岸外泥、辽东半岛西侧与北侧的砂质沉积、西朝鲜湾与江华湾中的砂质沉积以及苏北浅滩是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逐渐形成的。海州湾中砂质沉积形成的盛期在公元 8世纪之后。济洲岛西南泥、南黄海东部泥很可能分别形成于 - 3 0 m海面、- 5 2 m海面以来。全新世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 2个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前为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宏观格局的形成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至今为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质 沉积动力学 东海陆架 末次盛冰期 数值模拟 渤海 黄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