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燕山造山带中段中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的成因及其意义 被引量:55
1
作者 李伍平 李献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01-510,共10页
燕山造山带中段(冀北下板城)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火山岩主要由粗安岩和粗面岩组成.火山岩具有高的SiO2(>55%)、Al2O3(15.70%~17.55%)、Na2O(3.79%~5.42%)、Na2O+K2O(5.99%~9.38%)、CaO(2.31%~6.48%)和低的MgO(≤4.01%,Mg#≤0.50),高... 燕山造山带中段(冀北下板城)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火山岩主要由粗安岩和粗面岩组成.火山岩具有高的SiO2(>55%)、Al2O3(15.70%~17.55%)、Na2O(3.79%~5.42%)、Na2O+K2O(5.99%~9.38%)、CaO(2.31%~6.48%)和低的MgO(≤4.01%,Mg#≤0.50),高Sr(428~816μg/g)及Na2O/K2O比值(一般1.11~1.88),轻稀土元素富集,Sr/Y和Rb/Sr比值低.其中,粗安岩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YbN<8.5,Y<19μg/g),Y/Yb(12.62~15.06)和(Ho/Yb)N(1.23~1.50)比值较高,Eu负异常不明显(Eu/Eu*=0.90~0.95),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我们认为髫髻山组粗安岩起源于大陆下地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粗面岩为粗安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粗安岩-粗面岩 下地壳 髫髻山组 冀北 燕山造山带
下载PDF
燕山造山带中—晚侏罗世髫髻山期(蓝旗期)火山岩的成因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伍平 赵越 +3 位作者 李献华 路凤香 梁细荣 涂湘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57-564,共8页
中国东部燕山造山带发育着大量的中—晚侏罗世髫髻山期(蓝旗期)中酸性钙碱性火山岩,它们具有类似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SiO_2(≥55.48%)、Al_2O_3(≥14.25%)和Na_2O(≥3.11%)含量高,而MgO(<3.0%,Mg~#≤0.49)含量低;微量元素Sr(... 中国东部燕山造山带发育着大量的中—晚侏罗世髫髻山期(蓝旗期)中酸性钙碱性火山岩,它们具有类似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SiO_2(≥55.48%)、Al_2O_3(≥14.25%)和Na_2O(≥3.11%)含量高,而MgO(<3.0%,Mg~#≤0.49)含量低;微量元素Sr(≥554×10^(-6))、Ba(≥819×10^(-6))含量及Sr/Y比值(29~101)较高,而Yb(<1.70×10^(-6))、Y(<21×10^(-6))含量及Rb/Sr比值(0.01~0.19)较低;轻重稀土分馏十分明显((La/Yb)_N>14.5),Eu负-正异常弱(0.79~1.01),高场强元素(如Nb、Ta)相对亏损。火山岩的Nd、Sr、Pb同位素比值变化小,具有富集地幔特征。作者认为其岩浆起源于增厚下地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中—晚侏罗世髫髻山期(蓝旗期)火山岩是燕山运动的产物,其火山喷发标志着燕山地区从古亚洲洋构造体系转入到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这对探讨燕山造山带中生代岩浆演化和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质岩 下地壳玄武质岩石 部分熔融 中晚侏罗世 燕山造山带
下载PDF
辽西北票早侏罗世兴隆沟组英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伍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08-1616,共9页
辽西北票早侏罗世兴隆沟组英安岩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具有较高的SiO_2(≥63.93%)、Al_2O_3 (≥15.40%)、Na_2O(≥3.65%)和MgO(≥2.32%,Mg~#=0.48~0.61)含量,较高的Sr(>463μg/g)、Cr(>119μg/g)、Ni(>75μg/g)含... 辽西北票早侏罗世兴隆沟组英安岩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具有较高的SiO_2(≥63.93%)、Al_2O_3 (≥15.40%)、Na_2O(≥3.65%)和MgO(≥2.32%,Mg~#=0.48~0.61)含量,较高的Sr(>463μg/g)、Cr(>119μg/g)、Ni(>75μg/g)含量,较低的Yb(<1.70μg/g)、Y(<17μg/g,)含量,高的La/Yb(>18)、Sr/Y(>34)值和低Rb/Sr(≤0.31)比值,稀土元素强烈分馏,弱的负铕异常(Eu/Eu^(?)=0.80~0.87).它们的Nd同位素(^(143)Nd/^(144)Nd=0.512414~0.512502,ε_(ND)(t)=-2.10~-0.38,T_(DM)=0.89~1.02Ga),Sr同位素(^(87)Sr/^(86)Sr=0.7073~0.7075,εSr(t)=11.16~13.78)和Pb同位素(^(206)Pb/^(204)Pb=18.28~18.40,^(207)Pb/^(204)Pb=15.42~15.53,^(208)Pb/^(204)Pb=38.08~38.27)组成与华北陆块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及其中的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火山岩不同。这表明兴隆沟组英安岩可能是古亚洲洋壳残片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地幔楔发生过强烈的混染作用。据此,推测古亚洲洋曾向华北陆块发生过俯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安岩 古亚洲洋 早侏罗世 辽西 燕山造山带
下载PDF
山西五台地区系舟山逆冲推覆构造地质特征 被引量:21
4
作者 孙占亮 续世朝 +5 位作者 李建荣 刘成如 高建平 杨耀华 闫文胜 张玉生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4年第1期28-34,共7页
系舟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中生代燕山造山带的西南端,分布于系舟山掀斜向斜的北西翼,形成于晚侏罗世晚期,空间上由一系列近平行排列的逆冲断裂组成,剖面上表现为侧幕展布的犁式逆冲断裂所构成的前陡、后缓的单冲式叠瓦状构造。主体由北... 系舟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中生代燕山造山带的西南端,分布于系舟山掀斜向斜的北西翼,形成于晚侏罗世晚期,空间上由一系列近平行排列的逆冲断裂组成,剖面上表现为侧幕展布的犁式逆冲断裂所构成的前陡、后缓的单冲式叠瓦状构造。主体由北西向南东方向逆冲,逆冲扩展方式为前展式,运移距离大于5.8km。推覆构造中应力状态在横、纵向上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根带以挤压为主的高角度逆冲断裂及复杂多级褶皱为主;中带以单剪为主,形成叠瓦状构造;锋带挤压作用增强,发育反冲断层和不对称褶皱。随着挤压应力的松弛减弱,山前形成规模较大的正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燕山造山带 叠瓦状构造 前展式 正断层
下载PDF
燕山造山带侏罗-白垩纪岩浆活动与构造序列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10
5
作者 汪洋 邓晋福 姬广义 《北京地质》 2001年第4期1-7,共7页
根据地质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资料 ,划分出燕山造山带从早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时期的五个岩浆活动阶段 ,并讨论了其与构造变形序列的关系。第一阶段的代表是早侏罗世玄武岩 (和安粗岩 ) ;而第二阶段以中侏罗世中性火山岩和闪长岩 -石英二... 根据地质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资料 ,划分出燕山造山带从早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时期的五个岩浆活动阶段 ,并讨论了其与构造变形序列的关系。第一阶段的代表是早侏罗世玄武岩 (和安粗岩 ) ;而第二阶段以中侏罗世中性火山岩和闪长岩 -石英二长岩 /花岗闪长岩 -花岗岩侵入岩组合为标志 ;第三阶段表现为晚侏罗世酸性火山岩和闪长岩 -石英二长岩 -正长岩 -花岗岩侵入岩组合的活动。早白垩世时期发育有两次岩浆活动阶段 ,较早的阶段 (第四阶段 )以安粗岩和流纹岩以及闪长岩 -石英二长岩 -正长岩 -碱性正长岩 -花岗岩侵入岩组合为标志 ,而后一个阶段(第五阶段 )以 1 2 0 Ma以后发育的小规模火山岩和花岗岩 -碱性花岗岩组合为标志。其中 ,第二、三岩浆活动阶段分别早于燕山造山带在中、晚侏罗世末的两次主造山幕发生的时代 ,所以燕山地区主造山幕的 P-T-t演化为逆时针轨迹。同时 ,第五阶段岩浆活动对应于造山后崩塌阶段。本文归纳的燕山造山带侏罗 -白垩纪造山过程演化模式为 :玄武岩底侵、地壳物质熔融形成安粗岩和流纹岩岩浆→地壳被加热并弱化→推覆构造发育、地壳增厚→造山后崩塌和碱性花岗岩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活动 构造序列 燕山造山带 侏罗-白垩纪 火山岩 同位素年龄
下载PDF
燕山地区侏罗纪-白垩纪岩浆活动特征及其与造山演化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汪洋 姬广义 邓晋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44-349,共6页
根据燕山地区侏罗纪—早白垩世岩浆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化学成分资料,以及该地区构造变形序列,初步总结了燕山造山带岩浆活动时间序列和岩性组合:第一阶段的代表是早侏罗世英安岩和玄武岩;第二阶段以中侏罗世中性火山岩和闪长岩 石英二长... 根据燕山地区侏罗纪—早白垩世岩浆岩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化学成分资料,以及该地区构造变形序列,初步总结了燕山造山带岩浆活动时间序列和岩性组合:第一阶段的代表是早侏罗世英安岩和玄武岩;第二阶段以中侏罗世中性火山岩和闪长岩 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 花岗岩侵入岩组合为标志;第三阶段表现为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和闪长岩 石英二长岩 正长岩 花岗岩侵入岩组合的活动;第四阶段为早白垩世早期安粗岩和流纹岩以及闪长岩 石英二长岩 正长岩 碱性正长岩 花岗岩侵入岩组合为标志;第五阶段以120Ma以后发育的小规模火山岩和花岗岩 碱性花岗岩组合为标志。与之相对应,燕山造山带侏罗纪 白垩纪造山过程演化模式为:玄武岩底侵、地壳物质熔融形成安粗岩和流纹岩岩浆→地壳被加热并弱化→推覆构造发育、地壳增厚→后造山崩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地区 侏罗纪-白垩纪 岩浆活动 造山运动
下载PDF
残余壳根与“三明治”结构--燕山造山带中段地壳结构的主要特征 被引量:9
7
作者 李秋生 高锐 +3 位作者 张成科 赵金仁 管烨 张季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9-136,共8页
摘要昌黎一承德一达莱诺尔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完成于1985年,呈NW向横过燕山造山带中段,部分测段与2002年实施的120km深反射地震剖面重合。为获得区域深部构造背景并在与反射地震剖面交互解释基础上,对该剖面的4炮原始资料进行了... 摘要昌黎一承德一达莱诺尔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完成于1985年,呈NW向横过燕山造山带中段,部分测段与2002年实施的120km深反射地震剖面重合。为获得区域深部构造背景并在与反射地震剖面交互解释基础上,对该剖面的4炮原始资料进行了处理、解释,获得了一个厚35-38km,局部残余壳根,夹有低速层的“三明治”式的地壳结构模型。该结构样式明显不同于板缘俯冲/碰撞造山带常见的楔入(挤入)样式,也区别于澳大利亚Alice Spring造山带的厚皮变形样式,在世界陆内造山带中独具特色。燕山造山带的地壳结构模型暗示该区保持着中生代区域收缩变形形成的地壳结构基本格架,下地壳和Moho的特征显示了后期区域性伸展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造山带 深地震测深剖面 地壳结构 残余壳根
下载PDF
燕山板内造山带早期构造变形演化——以辽西凌源太阳沟地区为例 被引量:31
8
作者 胡健民 刘晓文 +3 位作者 赵越 徐刚 刘健 张拴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55-271,共17页
燕山地区位于华北板块的东北部 ,自晚古生代华北板块与蒙古板块的拼合后 ,燕山地区进入板内构造演化阶段。以往燕山造山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侏罗世开始的燕山运动 ,而对已经发现的印支期构造的详细研究比较缺乏。通过对辽西凌源太阳沟... 燕山地区位于华北板块的东北部 ,自晚古生代华北板块与蒙古板块的拼合后 ,燕山地区进入板内构造演化阶段。以往燕山造山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侏罗世开始的燕山运动 ,而对已经发现的印支期构造的详细研究比较缺乏。通过对辽西凌源太阳沟地区进行详细的构造解剖分析和大比例尺地质填图 ,揭示出在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期间 ,该区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构造变形。即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早期 ,发育由东往西逆冲的后展式逆冲推覆 ,早侏罗世晚期由西往东逆冲的前展式逆冲推覆和早侏罗世晚期崩塌滑覆构造。三期构造变形显示了燕山造山带早期构造的非极性演化特征 ,也显示了燕山地区的快速抬升和剥露过程。短时期内三期逆冲构造推覆方向的反转 ,显示了板内变形的特征 ,结合已经确定的变形时代及构造指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板内造山带 早中生代 逆冲推覆构造 崩塌滑覆构造
下载PDF
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早中生代构造变形的年代学限定 被引量:23
9
作者 胡健民 刘晓文 杨之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05-616,共12页
在辽西进行的构造研究确认了这里曾经在早中生代期间发生过几次重要的构造变形事件,地质上,这几次构造变形的时代被限定在中三叠世老虎沟组沉积之后到晚侏罗世髫髻山/蓝旗组火山岩喷发之前。期间,第一期逆冲推覆构造被水泉沟组不整合覆... 在辽西进行的构造研究确认了这里曾经在早中生代期间发生过几次重要的构造变形事件,地质上,这几次构造变形的时代被限定在中三叠世老虎沟组沉积之后到晚侏罗世髫髻山/蓝旗组火山岩喷发之前。期间,第一期逆冲推覆构造被水泉沟组不整合覆盖,第二期逆冲推覆构造被髫髻山组/蓝旗组不整合覆盖。本文通过对水泉沟组火山岩、邓杖子组火山岩砾石、髫髻山组底部火山岩以及侵位到逆冲构造岩片中的安山玢岩脉体进行锆石SHRIMP法U-Pb定年,比较准确地限定了燕山板内造山带早中生代几次构造变形的时代。这对于研究燕山板内造山带早期变形特征和变形历史、研究整个燕山造山带的变形过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板内造山带 辽西-冀北地区 锆石U-PB定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