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 被引量:9
1
作者 乐黛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1,共6页
《学衡》杂志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在“昌明国粹”方面,《学衡》派不同意自由派的“弃旧图新”,更不同意激进派的“破旧立新”,而认同于以“存旧立新”、“推陈出新”或“层层递嬗而为新”的新人文主义;在“融化新知”方面,... 《学衡》杂志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在“昌明国粹”方面,《学衡》派不同意自由派的“弃旧图新”,更不同意激进派的“破旧立新”,而认同于以“存旧立新”、“推陈出新”或“层层递嬗而为新”的新人文主义;在“融化新知”方面,《学衡》派反对“窥时俯仰”、“惟新是骛”,强调摒除西洋文明根据其特殊之历史、民情等为解决一时一地问题而发的部分,而寻求其具有普遍永久性的、真正属于世界的西方文化。在古今中西的坐标上,《学衡》派一方面不同意革命论和进化论,与激进派和自由派相抗衡;另一方面强调变化和发展,因而超越了当时的旧保守主义;在引介西学方面则以全面考察,深及根底,取我所需,抛弃长期纠缠的“体用”框架而独树一帜,成为2 0世纪初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文化启蒙运动 自由派 激进派 现代保守主义
下载PDF
重评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 被引量:4
2
作者 郑大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0-16,共7页
学衡派之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保守主义的文化派别,主要是因为其重要思想特征就是批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而被认为是反对新文化。其实,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分歧,不在于要不要新文化,而在于如何建设新文化;不在于革新还是守旧,而在于如何革... 学衡派之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保守主义的文化派别,主要是因为其重要思想特征就是批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而被认为是反对新文化。其实,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分歧,不在于要不要新文化,而在于如何建设新文化;不在于革新还是守旧,而在于如何革新;不在于拒绝还是引进西方文化,而在于应在什么原则下进行。从学理的层面分析,二者的理论各有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新文化运动 论争 评价
下载PDF
近现代江西知识人公共交往、传播媒介实践与思想认同的个案——胡先骕、王易交游考述
3
作者 张国功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6-43,共8页
胡先骕与王易是江西近现代著名的知识分子。两人因乡缘、学缘等多维的社会关系而交游密切。两人在1930年代共同参与著名思想文化刊物《学衡》的编撰工作,抗战情境下把《学衡》精神扩大传播到江西,创办《文史季刊》。胡先骕与王易在诗词... 胡先骕与王易是江西近现代著名的知识分子。两人因乡缘、学缘等多维的社会关系而交游密切。两人在1930年代共同参与著名思想文化刊物《学衡》的编撰工作,抗战情境下把《学衡》精神扩大传播到江西,创办《文史季刊》。胡先骕与王易在诗词创作理念、文学观念、教育观念、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等方面高度契合。胡先骕与王易的交游,是近现代江西知识人公共交往、传播媒介实践与思想认同的一个典型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先骕 王易 学衡派 《文史季刊》 文化保守主义
下载PDF
学衡派五四观的哲学审视——兼论学衡派现代性诉求的独特禀性 被引量:5
4
作者 董德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6-12,30,共8页
因受五四新思潮激进反传统的刺激,吴宓等留美生于1922年春出版《学衡》杂志,发表了大量的反思、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言论,充分展示了对现代性追求的独特禀性,形成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重镇学衡派。学衡派既反对激进反传统的情绪化态度... 因受五四新思潮激进反传统的刺激,吴宓等留美生于1922年春出版《学衡》杂志,发表了大量的反思、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言论,充分展示了对现代性追求的独特禀性,形成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重镇学衡派。学衡派既反对激进反传统的情绪化态度,又不赞成以西方晚近某家某派标举西方文化的文化观,而是主张新旧相对论,认为古今中西文化当明其源流,融会贯通,以建设真正的新文化。学衡派现代性源自传统的观点与新文化运动现代化即西化的立场构成对立互补的关系,代表着另一种文化启蒙,当给予正确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新文化运动 现代性 古今中西
下载PDF
南高史地学派引论(上)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忠良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78-86,92,共10页
南高史地研究会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一个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学术社团,实行导师制,主要的导师为柳诒徵和竺可桢;会员中的骨干为陈训慈、张其昀、缪凤林、郑鹤声、向达和刘扌炎藜等人。上述诸人因为学术旨趣相近,在史地研究会及其会刊《... 南高史地研究会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一个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学术社团,实行导师制,主要的导师为柳诒徵和竺可桢;会员中的骨干为陈训慈、张其昀、缪凤林、郑鹤声、向达和刘扌炎藜等人。上述诸人因为学术旨趣相近,在史地研究会及其会刊《史地学报》停止活动后,另行活动,最终形成了现代学术史上与学衡派有紧密关系的南高史地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高史地研究会 南高史地学派 学术旨趣 学衡派
下载PDF
复调的声音:五四时期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
6
作者 宁腾飞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0-168,共9页
在阅读史的视角下,五四时期学界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术现象。新文化派从思想革命的角度强调它的革命性意义;东方文化派从非理性主义的角度批评胡适轻视人生观问题;学衡派从中国文化出发批评胡适的疑古... 在阅读史的视角下,五四时期学界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术现象。新文化派从思想革命的角度强调它的革命性意义;东方文化派从非理性主义的角度批评胡适轻视人生观问题;学衡派从中国文化出发批评胡适的疑古与诋孔。实际上,《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深深地与五四时期的中西文化争论纠结在一起。文化观的差异导致它的学术反响也呈现出复调性。更为重要的是,围绕《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不同声音,不仅揭示了文化观念的差异性,更凸显了著作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大纲》 新文化派 东方文化派 学衡派
下载PDF
学衡派对儒学的现代诠释和转换 被引量:2
7
作者 韩星 《唐都学刊》 2003年第2期129-134,共6页
学衡派站在慎思明辩、同情立言的学术立场上 ,通过学理的争辩来说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阐释孔子基本思想的现代意蕴 ,批评后儒对原始儒学的偏离和异化 ,并从中西古今文化比较角度 ,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融通中西 ,返本... 学衡派站在慎思明辩、同情立言的学术立场上 ,通过学理的争辩来说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阐释孔子基本思想的现代意蕴 ,批评后儒对原始儒学的偏离和异化 ,并从中西古今文化比较角度 ,提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融通中西 ,返本求新 ,建设新文化的方案 ,这对于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儒学 现代诠释 孔子 中国 文化建设
下载PDF
新人文主义的中国阐释与范式转换——学衡派“跨语际实践”研究之二
8
作者 马建高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08-116,共9页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与中国儒家传统思想非常契合,这种契合引起了学衡派群体的共鸣。新人文主义思想促使学衡派用世界视阈进一步体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与普遍性,也使得学衡派具有了新文化阵营所缺乏的经典意识。学衡派与新文化阵营间的...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与中国儒家传统思想非常契合,这种契合引起了学衡派群体的共鸣。新人文主义思想促使学衡派用世界视阈进一步体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与普遍性,也使得学衡派具有了新文化阵营所缺乏的经典意识。学衡派与新文化阵营间的对抗与参差对话,是新人文主义文化观念的中国阐释和范式转换,也是一种“跨语际实践”。他们经由白璧德所架起的与西方古典文化沟通的桥梁,在维护自身文化、文学理念的同时,对西方古典主义的文化资产进行了较为全面性的引进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璧德 学衡派 新人文主义 跨语际实践 中国阐释 范式转换
下载PDF
被遮蔽的另面景观:“学衡”派翻译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雪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7-31,93,共5页
从后现代主义史学理念对现代主义史学"宏大叙事"的批判入手,本文首先考察了当前各种有关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的书写,揭示出"学衡"派的翻译活动是一个长期被忽略与边缘化的部分。并进而勾勒出"学衡"派译介... 从后现代主义史学理念对现代主义史学"宏大叙事"的批判入手,本文首先考察了当前各种有关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的书写,揭示出"学衡"派的翻译活动是一个长期被忽略与边缘化的部分。并进而勾勒出"学衡"派译介活动的基本轨迹和特点,呈现出"五四"翻译高潮的另面景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学衡"派翻译研究带给翻译文学史书写和当下翻译活动的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史学 “学衡”派 翻译
原文传递
由科玄论战的外围看“文化保守阵营”的复杂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万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6,共13页
梁启超是科玄论战中玄学派的实际精神领袖,他设置了科玄论战中玄学派的立论基础和主要议题,并引导所谓的"文化保守阵营"通过科玄论战聚合起来。"文化保守阵营"在科玄论战中确实有相当一致的论述,他们都反对机械的... 梁启超是科玄论战中玄学派的实际精神领袖,他设置了科玄论战中玄学派的立论基础和主要议题,并引导所谓的"文化保守阵营"通过科玄论战聚合起来。"文化保守阵营"在科玄论战中确实有相当一致的论述,他们都反对机械的人生观,主张建立兼具人文精神和宗教关怀的人生观;都反对惟科学主义;都反感主流派构建的话语霸权,由此形成了"文化保守阵营"对主流派的制衡,在反思现代性视角下,这种制衡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梁启超、梁漱溟、学衡派在西学根据、中学资源、思维方式上也存在许多歧异,这充分显示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保守阵营"的内部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梁漱溟 学衡派 人生观 科玄论战
原文传递
白璧德人文主义及其对当下中国发展的启示 被引量:3
11
作者 薛颖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5-110,共6页
白璧德通过对其所处时代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批判了科学人道主义与情感人道主义两种过度的自然主义,同时阐明其人文主义思想。白璧德人文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与学衡派有着不解之缘。随着新世纪对《学衡》研究的升温,白璧德思想对于当... 白璧德通过对其所处时代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批判了科学人道主义与情感人道主义两种过度的自然主义,同时阐明其人文主义思想。白璧德人文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与学衡派有着不解之缘。随着新世纪对《学衡》研究的升温,白璧德思想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意义也逐步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璧德 人文主义 学衡派 启示
下载PDF
批评的错位——兼论学衡派的文化重构理想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相银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9-102,共4页
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是一场"迟到的批评",学衡派的批判矛头主要指向胡适,然而论战中胡适始终缺乏积极回应,而学衡派面对五四新文化派的反击也同样不予正面应对,于是造成批评时共同"在场"却又批评对象"... 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是一场"迟到的批评",学衡派的批判矛头主要指向胡适,然而论战中胡适始终缺乏积极回应,而学衡派面对五四新文化派的反击也同样不予正面应对,于是造成批评时共同"在场"却又批评对象"缺席"的错位现象。学衡派有自己的文化重构理想,他们主张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而加以熔铸贯通的文化整合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学衡派 文学批评 文化观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古典主义源流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管雪莲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6-80,共5页
通过对古典主义发展源流的论述,大致梳理出中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渊源:源自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经过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的整合,在20世纪形成了一种淡去古罗马政治理性而更强调古希腊道德理性的古典主义。白璧德的这种古典主义实际... 通过对古典主义发展源流的论述,大致梳理出中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渊源:源自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经过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的整合,在20世纪形成了一种淡去古罗马政治理性而更强调古希腊道德理性的古典主义。白璧德的这种古典主义实际上脱离了政治的目标,是一种以批判现代性、重建古典审美人生为旨趣的文艺。这种古典主义在20世纪20-30年代经由学衡派与新月派的先后努力,终于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在现代文学思潮史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 欧文·白璧德 学衡派 新月派
下载PDF
30年足迹探寻:吴宓与“学衡派”研究
14
作者 许军娥 王欢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66-71,共6页
吴宓是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学者,也是学衡派的精神领袖和灵魂人物。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界对吴宓与学衡派的研究不断深入。从学衡派的文化载体研究、学衡派的学者群体研究、多维视野中的学衡派等方面对吴宓与学衡派研究情况进... 吴宓是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学者,也是学衡派的精神领袖和灵魂人物。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界对吴宓与学衡派的研究不断深入。从学衡派的文化载体研究、学衡派的学者群体研究、多维视野中的学衡派等方面对吴宓与学衡派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学衡派 《学衡》 多维视野 文化载体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新文学”本位观质疑——以学衡派的定位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邱焕星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38-41,共4页
为了在1930年代证明五四"新文学"的合法性,《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在编纂《文学论争集》时,通过否定"旧文学"来强化其"新文学"立场,但将学衡派这样的现代性矛盾统一体贬为"复古派",暴... 为了在1930年代证明五四"新文学"的合法性,《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在编纂《文学论争集》时,通过否定"旧文学"来强化其"新文学"立场,但将学衡派这样的现代性矛盾统一体贬为"复古派",暴露了这种二元对立模式的排他性和策略性,《大系》也因此割裂了自己和传统的联系,窄化了"现代文学"观念,这种遮蔽和重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大系》 学衡派 新文学 二元对立
下载PDF
多元系统中的边缘系统——以“学衡”派翻译活动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雪明 杨子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5-108,共4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衡"派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然而"学衡"派的翻译一直缺席于中国翻译史书写,处于翻译文学系统的边缘地位。从多元系统角度来看,"学衡"派的翻译从选材和语...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衡"派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然而"学衡"派的翻译一直缺席于中国翻译史书写,处于翻译文学系统的边缘地位。从多元系统角度来看,"学衡"派的翻译从选材和语体选择两个方面都与主流译介趋势相抵牾,从而注定其被边缘化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翻译 多元系统理论 边缘
原文传递
释读吴宓的“学衡”之外——以《新文化运动之反应》为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瞿骏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1-224,共14页
吴宓与《学衡》相关诸人之研究既应在“学衡”之内,亦可能在“学衡”之外。1922年吴宓撰写的《新文化运动之反应》是代表“学衡”之外的一篇典型文字。此文因鲁迅在《“一是之学说”》中的激烈批评而为人熟知,但也因为鲁迅文章的高光性... 吴宓与《学衡》相关诸人之研究既应在“学衡”之内,亦可能在“学衡”之外。1922年吴宓撰写的《新文化运动之反应》是代表“学衡”之外的一篇典型文字。此文因鲁迅在《“一是之学说”》中的激烈批评而为人熟知,但也因为鲁迅文章的高光性和笼罩性,其实又近乎“人人不知”。在认真释读《新文化运动之反应》全文的基础上,讨论此文所引起的,不限于鲁迅的各方反应和长程影响;吴宓在此文中显示的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程度和理解程度;以及吴宓和此文遭遇的时代“尴尬”等问题,以期在一个更大视野里理解吴宓与《学衡》相关诸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 吴宓 《新文化运动之反应》
原文传递
阿诺德文化批评之音的中国回响——谈学衡派与阿诺德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威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116-124,共9页
马修·阿诺德保守的文化批评影响深远,20世纪初美国以白璧德等人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就深受其熏陶,我国重要的文化保守群体——学衡派亦深受阿诺德影响,加之学衡派又大多奉新人文主义为圭臬,更加剧了这种亲近感。学衡派以阿诺德为护... 马修·阿诺德保守的文化批评影响深远,20世纪初美国以白璧德等人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就深受其熏陶,我国重要的文化保守群体——学衡派亦深受阿诺德影响,加之学衡派又大多奉新人文主义为圭臬,更加剧了这种亲近感。学衡派以阿诺德为护身符,与激进的新文化派就如何建设新文化展开了激烈的论战。阿诺德每现诸学衡派笔端,都以新文化派死敌的面目示人。阿诺德所现之处,即是两派根本分歧所在。在这个意义上说,阿诺德或为20世纪初我国文化激进与保守之争的一个缩影。考察学衡派笔下的阿诺德与学衡派对其“文化”“非利士人”“无功利”的批评法则的改写及其意图,可窥见百年前两派关于建设新文化的根本分歧与不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阿诺德 文化批评 文化保守主义
下载PDF
伦理精神——学衡派与新文化派伦理论争的核心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旭红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5期25-31,共7页
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共同参与了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伦理启蒙。两派伦理论争的核心在于伦理精神的不同,这源于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人性论和价值观。新文化派持进化论、唯物论以及科学的世界观,认为人性自然,趋乐避苦,人人都有满足人性欲求的自... 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共同参与了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伦理启蒙。两派伦理论争的核心在于伦理精神的不同,这源于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人性论和价值观。新文化派持进化论、唯物论以及科学的世界观,认为人性自然,趋乐避苦,人人都有满足人性欲求的自由,自由即是新的伦理精神。学衡派坚持"一""多"融合的世界观和善恶二元的人性论。主张以理制欲,归于"中道"的伦理精神,认为新文化派的主张使人流于自然,堕于禽兽。两派均未忽略伦理精神的"中道"性质,但因批判对象不同而有所侧重,从而导致某种失衡。虽然两派的伦理精神具有互补性,但救亡压倒启蒙的现实,致使中国伦理精神的近代转型在新文化派的主导下失去了应有的平衡,甚至分裂。今天的伦理困境就源于这伦理精神的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派 学衡派 伦理精神 自由 中道
下载PDF
“时间的政治”与学衡派文学发展观的历史命运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黎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9-210,共12页
与新文学派解释文学史的线性模式不同,学衡派对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规律的阐释是基于循环时间概念的。尽管其对线性进化文学史观进行了不少修正,丰富了文学发展理论的内涵,对中国文学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改革思路,但由于他们解释文学发... 与新文学派解释文学史的线性模式不同,学衡派对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规律的阐释是基于循环时间概念的。尽管其对线性进化文学史观进行了不少修正,丰富了文学发展理论的内涵,对中国文学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改革思路,但由于他们解释文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产生于古典时期,时间观念的古典性质也就决定了其文化身份的"保守"属性。学衡派的文学发展观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是"时间的政治"宰制文学史和文学家历史地位的一个典型案例。反思这一现象、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对于总结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性经验及教训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文学发展观 “时间的政治” 循环时间 线性进化 历史命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