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 被引量:143
1
作者 李徐生 韩志勇 +3 位作者 杨守业 陈英勇 王永波 杨达源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74-1184,共11页
对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及元素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与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古土壤、晚第三纪红粘土以及安徽宣城风成红土等典型风成堆积剖面的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镇江下蜀土剖面经历了中等强度的化学风化,明显强于... 对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及元素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与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古土壤、晚第三纪红粘土以及安徽宣城风成红土等典型风成堆积剖面的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镇江下蜀土剖面经历了中等强度的化学风化,明显强于洛川黄土以及古土壤,显著弱于宣城风成红土,而与西峰晚第三纪红粘土非常接近。下蜀土的化学风化过程及其与其他风成堆积剖面风化强度的差异主要受气候条件的控制,气候条件通过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对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环境起重要的影响,其中降水因素在化学风化过程中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制约作用。(2)镇江下蜀土剖面风化过程中,绝大部分常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表现为迁移淋失,仅Fe和Ti轻微富集,元素的活动性由强至弱依次为:P>Na>Ca>Mg>K>Fe2+>Si>Mn>Al>Ti>Fe3+;常量元素的迁移特征揭示下蜀土的化学风化已经完成初级阶段的去Ca、Na过程,并初步进入到去K风化的中级阶段;微量元素除Sr、Ga迁移淋失外,Th、Ba、Cu、Zn、Co、Ni、Cr、V等均表现出富集特征,这可能与下蜀土风化成壤过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粘粒、有机质对微量元素的吸附作用有关。(3)元素迁移在剖面中的变化特征揭示,在0.24Ma之前的中更新世早、中期,该区气候较为暖湿,兼有干湿交替的特征;中更新世晚期气候偏干凉,风化淋溶最弱;至晚更新世早期则又出现一段明显暖湿的成壤时期,形成下蜀土剖面中的S1古土壤层。总之,中更新世以来本区气候整体上向干凉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土 化学风化 元素迁移 镇江
下载PDF
长江下游下蜀黄土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87
2
作者 杨守业 李从先 +1 位作者 李徐生 王爱萍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2-406,共5页
根据元素含量、K2O/Na2O、K2O/CaO、Al2O3/Na2O、CIA及ACNK图解等指标对长江下游地区下蜀土的化学风化作用进行了研究。下蜀土比西北黄土经历了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Ca、Sr、Na和Mg大量迁移淋失,不仅表现为碳酸盐矿物的迅速风化... 根据元素含量、K2O/Na2O、K2O/CaO、Al2O3/Na2O、CIA及ACNK图解等指标对长江下游地区下蜀土的化学风化作用进行了研究。下蜀土比西北黄土经历了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Ca、Sr、Na和Mg大量迁移淋失,不仅表现为碳酸盐矿物的迅速风化,而且硅酸盐矿物如斜长石也明显风化,脱Ca、Na过程显著,而钾长石的风化很弱,脱K不明显。下蜀土与西北黄土的原始沉积物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下蜀土较强的化学风化过程可能受长江下游地区较强的季风性气候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风化 地球化学 黄土 长江 碳酸盐矿物 硅酸盐矿物 季风性气候
下载PDF
镇江下蜀黄土粒度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被引量:86
3
作者 李徐生 杨达源 鹿化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5-32,共8页
根据具有代表性的镇江大港剖面的粒度分析结果探讨了下蜀黄土的成因。结果表明 :镇江下蜀黄土主要由 <5 0μm细颗粒物质组成 ,>5 0μm的砂粒贫乏 ,平均含量仅占 4.18% ;5 0~ 10μm的粗粉砂含量为 49.36 % ,为众数粒组 ;10~ 5μ... 根据具有代表性的镇江大港剖面的粒度分析结果探讨了下蜀黄土的成因。结果表明 :镇江下蜀黄土主要由 <5 0μm细颗粒物质组成 ,>5 0μm的砂粒贫乏 ,平均含量仅占 4.18% ;5 0~ 10μm的粗粉砂含量为 49.36 % ,为众数粒组 ;10~ 5μm的细粉砂平均含量为 18.0 2 % ;<5μm的粘粒含量为 2 8.44 %。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呈标准的二段式 ,频率分布曲线为单峰 ,粒度参数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特征。粒度分析证实 ,镇江下蜀黄土与北方黄土一样同是大气粉尘堆积物。我国自西北向东南沿主风方向呈带状排列的砂黄土带 (柴达木黄土 )、典型黄土带 (黄土高原黄土 )、粘黄土带 (山东黄土 )、细粘黄土带 (宁镇下蜀黄土 )共同构成了我国独特的第四纪风尘堆积空间分布延伸序列 ,它们是在第四纪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黄土 粒度 镇江市 成因 黄土剖面 第四纪地层 风力作用
下载PDF
镇江下蜀黄土-古土壤序列磁化率特征与环境记录 被引量:51
4
作者 李徐生 杨达源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32,共6页
将北方黄土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磁化率参数引入长江中下游下蜀黄土的研究,对镇江下蜀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了系统的质量磁化率采样测试。磁化率变化记录了中更世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了7~8次大的气候旋回变迁,与邻区风尘堆积及北方黄... 将北方黄土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磁化率参数引入长江中下游下蜀黄土的研究,对镇江下蜀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了系统的质量磁化率采样测试。磁化率变化记录了中更世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了7~8次大的气候旋回变迁,与邻区风尘堆积及北方黄土高原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下蜀黄土S2以来磁化率记录可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进行细节上的详细对比,首次在下蜀黄土记录中发现了对应于MIS中5a、5b、5c、5d和5e亚阶段的波动特征;对比揭示,近20多万年以来,下蜀黄土堆积区对全球古气候变化有着积极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黄土 磁化率 环境记录 镇江市 古气候 氧同位素
下载PDF
镇江下蜀黄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48
5
作者 李徐生 韩志勇 +1 位作者 杨达源 陈曰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共7页
稀土元素(REE)作为示踪元素在各种岩石的成因、物源、演化及形成环境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对镇江大港下蜀黄土-古土壤剖面中稀土元素含量和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镇江下蜀黄土-古土壤剖面∑REE变化于193.7~214.9μgg^-1之间... 稀土元素(REE)作为示踪元素在各种岩石的成因、物源、演化及形成环境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对镇江大港下蜀黄土-古土壤剖面中稀土元素含量和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镇江下蜀黄土-古土壤剖面∑REE变化于193.7~214.9μgg^-1之间,平均值为207.7μgg^-1下蜀黄土REE绝对丰度明显高于黄土高原黄土,这主要是由于下蜀黄土中粘粒组分含量较高,对REE特别是轻稀土元素(LREE)产生较强的吸附作用造成的。镇江下蜀黄土和黄土高原黄土的REE特征参数及配分模式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它们均与上陆壳(UCC)具有相近的REE组成;下蜀黄土剖面不同时代样品的REE分布模式几乎完全一致。这些特征为下蜀黄土的“风成说”提供了新的地球化学证据,并揭示了下蜀黄土的物质来源区可能是一个广泛而开放的空间范围,下蜀黄土粉尘颗粒在搬运过程中经过了高度的混合。镇江下蜀黄土的稀土元素特征主要继承了原始物质的特征,粉尘物质堆积后虽经过较强的风化成土作用,轻重稀土间的分馏强于黄土高原黄土,但总体来说化学风化对REE的分馏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古土壤层与黄土层样品的REE组成差异不大,没有产生明显的Ce和Eu再分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下蜀黄土 镇江
下载PDF
南京地区下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判别 被引量:40
6
作者 王爱萍 杨守业 李从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57-661,共5页
从南京地区燕子矶与泰山新村下蜀土的 18个微量元素中 ,选取在表生环境下较稳定的 15种元素 ,运用图解和物源判别指数方法分析下蜀土的物质来源 ,揭示了下蜀土与西北黄土在元素组成上的相似性 ,而与长江漫滩沉积物的元素组成明显不同 .... 从南京地区燕子矶与泰山新村下蜀土的 18个微量元素中 ,选取在表生环境下较稳定的 15种元素 ,运用图解和物源判别指数方法分析下蜀土的物质来源 ,揭示了下蜀土与西北黄土在元素组成上的相似性 ,而与长江漫滩沉积物的元素组成明显不同 .结合下蜀土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可以推断下蜀土的物源与西北黄土沉积物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土 元素地球化学 判别分析 物质来源 图解 物源判别指数 风尘沉积 南京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成因研究的回顾 被引量:36
7
作者 郑乐平 胡雪峰 方小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4-57,共4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下蜀黄土的成因及其在我国东部环境演变研究中的意义 ,回顾了 2 0世纪 30年代以来下蜀黄土研究的主要成果 ,系统地评述了下蜀黄土的风成说、水成说和多成因说。下蜀黄土的成因 ,从营力的先后及主次看 ,风成应是第一位的... 为了进一步认识下蜀黄土的成因及其在我国东部环境演变研究中的意义 ,回顾了 2 0世纪 30年代以来下蜀黄土研究的主要成果 ,系统地评述了下蜀黄土的风成说、水成说和多成因说。下蜀黄土的成因 ,从营力的先后及主次看 ,风成应是第一位的。因此 ,在利用下蜀黄土保存的古环境信息研究我国东部环境变化时 ,应慎重选择剖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蜀黄土 成因 风成说 水成说 多成因说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各库大小及分解动态 被引量:31
8
作者 陈锦盈 孙波 +2 位作者 李忠佩 李海鹰 潘剑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95,179,共6页
依据三库一级动力学理论,以下蜀黄土为对象,研究了天然林地、新早地和老早地土壤不同土层有机碳各库大小和分解动态,探讨了土地利用变更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下蜀黄土上发育的黄棕壤表层、中层和下层土壤总有机碳库大小分... 依据三库一级动力学理论,以下蜀黄土为对象,研究了天然林地、新早地和老早地土壤不同土层有机碳各库大小和分解动态,探讨了土地利用变更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下蜀黄土上发育的黄棕壤表层、中层和下层土壤总有机碳库大小分别为7818.34~9242.30mg/kg,3093.66~3338.59mg/kg,2337.27~3188.40mg/kg。各碳库占总有机碳比例及平均驻留时间为:活性碳库0.41%~3.81%,平均驻留时间3~40天;缓效性碳库23.23%~79.11%,平均驻留时间5~24年;惰性碳库18.11%~74.80%。土地利用类型从天然林地-新旱地-老早地转变导致各层土壤缓效性碳库减小,中层惰性碳库增大,随着早地耕作时间增长这种趋势越明显。根据呼吸培养结果发现土壤有机碳分解具有前期快速分解和后期稳定分解两个阶段,快速分解期为活性碳平均驻留时间。研究表明,早地土壤较之天然林地具有更大的固碳能力,只要合理管理与耕作,早地将是一个巨大的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黄土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有机碳 分解速率
下载PDF
安徽省沿江地区网纹红土和下蜀土的形成环境及其年龄 被引量:29
9
作者 于振江 黄多成 《安徽地质》 1996年第3期48-56,共9页
通过对安徽省沿江地区的网纹红土和下蜀土的岩性、地球化学特征、古地磁和热释光测年等综合研究,认为网纹红土形成于山地、丘陵古地理景观和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环境中.年龄介于0.45-2.5MaB.P.之间,其底界年龄与我国... 通过对安徽省沿江地区的网纹红土和下蜀土的岩性、地球化学特征、古地磁和热释光测年等综合研究,认为网纹红土形成于山地、丘陵古地理景观和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环境中.年龄介于0.45-2.5MaB.P.之间,其底界年龄与我国北方午城黄土的底界基本一致;下蜀土形成于山前垅岗状倾斜平原古地理景观和干旱-半干旱的温带-暖温带气候环境中.年龄介于0.13-0.45MaB.P.之间.与我国北方上离石黄土大体相当,以往与马兰黄土对比并不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沿江地区 网纹红土 下蜀土 沉积环境 地质年龄
下载PDF
Chemical weathering intensity and element migration features of the Xiashu loess profile in Zhenjiang, Jiangsu Province 被引量:25
10
作者 CHEN Yingyong LI Xusheng +3 位作者 HAN Zhiyong YANG Shouye WANG Yongbo YANG Dayu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3期341-352,共12页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intensity and element migration features of the Xiashu loess profile in Zhenjiang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1)The Xiashu loess profile underwent moderate chemical weathering.It seems that th...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intensity and element migration features of the Xiashu loess profile in Zhenjiang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1)The Xiashu loess profile underwent moderate chemical weathering.It seems that the precipitation is a more important factor than the temperature in controlling the process of the chemical weathering.(2)The major elements such as Si,K,Na,Ca,Mg,Mn and P were migrated and leached,while the elements Fe and Ti were slightly enriched.The migration features of the major elements reveal that the Xiashu loess finished the primary process of chemical weathering characterized by leaching of Ca and Na,and almost reached the secondary process characterized by leaching of K.Except the elements Sr and Ga,other trace elements such as Th,Ba,Cu,Zn,Co,Ni,Cr and V were enriched.It might be caused by both the biogeochemical process and the adsorption of trace elements by clay mineral and organic materials.(3)The difference of element migration down the Xiashu loess profile reveals that the climate was warm and wet at the early-middle stage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At the end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it became dry and cool.At the early stage of the Late Pleistocene,the paleoclimate became warm and wet again.As a whole,the paleoclimate generally became drier and cooler in this reg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shu loess chemical weathering element migration Zhenjiang
下载PDF
南京江北地区下蜀黄土粒度分形与全新世环境演变 被引量:23
11
作者 毛龙江 刘晓燕 许叶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4-267,共4页
根据分形理论,对南京江北下蜀黄土剖面不同层位样品进行分形维数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粒度的分形维数与黄土和古土壤层位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对沉积和成壤环境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全新世最适宜期(8500-3100aBP)发育的古土壤层... 根据分形理论,对南京江北下蜀黄土剖面不同层位样品进行分形维数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粒度的分形维数与黄土和古土壤层位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对沉积和成壤环境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全新世最适宜期(8500-3100aBP)发育的古土壤层位(S0)分形维数最高,其维数平均值为2.7237,明显高于全新世晚期(3100aBP)形成的表土层(Ts)和末次冰期堆积的黄土层(L1)分形维数,其平均值分别为2.3823、2.351,全剖面维数平均值则为2.5063,造成它们的差别可能是由于受到不同的成壤强度影响导致土壤颗粒分选性差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环境演变 全新世 下蜀黄土 南京江北
下载PDF
李家岗下蜀黄土剖面的反射光谱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夏应菲 汪永进 陈峻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43-448,共6页
采用色度学方法,系统研究了下蜀黄土典型剖面的反射光谱特征。结合磁化率、微量元素Rb、Sr的含量和比值,讨论了色度参数的古气候意义,初步把下蜀黄土形成以来的古气候划分为3个波动旋回。丁蜀黄土和黄土高原色度参数的对比,揭... 采用色度学方法,系统研究了下蜀黄土典型剖面的反射光谱特征。结合磁化率、微量元素Rb、Sr的含量和比值,讨论了色度参数的古气候意义,初步把下蜀黄土形成以来的古气候划分为3个波动旋回。丁蜀黄土和黄土高原色度参数的对比,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更强的化学风化作用和成壤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黄土 反射光谱 古气候 色度参数 土壤剖面
下载PDF
南京地区下蜀土导热系数影响因素室内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刘鹏 阎长虹 +2 位作者 徐杨 邹明阳 周殷康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7-852,共6页
岩土体热物理性质是当前岩土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关键在于岩土体导热系数的测试。使用日本EKO公司HC-110型热导仪,应用稳态法对南京地区典型下蜀土的击实重塑样进行导热系数测试,分析含水率、密度及试验温度对土体导热系数的... 岩土体热物理性质是当前岩土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关键在于岩土体导热系数的测试。使用日本EKO公司HC-110型热导仪,应用稳态法对南京地区典型下蜀土的击实重塑样进行导热系数测试,分析含水率、密度及试验温度对土体导热系数的影响,从土颗粒间、土颗粒与水分子间的接触方式对不同物理指标下土的导热系数的影响机制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含水量一定,试样密度越大,土颗粒之间接触面积越大,土体热交换能力越强,导热系数越大;试样密度一定,温度升高时水分子活动能力加剧,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含水量大于16.6%时,导热系数随温度变化趋于平缓,温度大于50℃时导热系数有变小的趋势;试验温度一定,含水量小于20%时导热系数增大明显,含水量超过20%时试验值变化范围较小且有曲线重合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土 导热系数 含水量 密度 温度
下载PDF
南京周家山下蜀黄土色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20
14
作者 刘峰 王昊 +2 位作者 秦艺帆 任少芳 郑祥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3-151,共9页
对南京周家山下蜀黄土-古土壤的研究发现,色度参数与其他参数对应关系良好,如亮度(L*)值与有机质含量明显正相关;红度(a*)值与氧化铁含量也有着显著相关性。与西北黄土相比,下蜀黄土经历了较强的风化作用。在其他指标不能很好地记录气... 对南京周家山下蜀黄土-古土壤的研究发现,色度参数与其他参数对应关系良好,如亮度(L*)值与有机质含量明显正相关;红度(a*)值与氧化铁含量也有着显著相关性。与西北黄土相比,下蜀黄土经历了较强的风化作用。在其他指标不能很好地记录气候变化和土壤发育的情况下,色度参数可以发展成为一种可靠且简便的古环境研究的潜在替代性指标。在周家山地区,L*值受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较大,碳酸盐由于发生了较强的淋溶而对L*值影响不大。a*值受土壤中Fe元素含量的直接影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黄度(b*)值在本区域对气候响应程度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度 环境变化 周家山 下蜀黄土
下载PDF
S2以来下蜀黄土沉积序列磁化率记录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徐生 杨达源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66-772,共7页
对镇江下蜀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化率测试 ,并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S2以来下蜀黄土磁化率记录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首次在下蜀黄土记录中发现了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 5a ,5b ,5c ,5d和 5e亚阶段... 对镇江下蜀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化率测试 ,并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S2以来下蜀黄土磁化率记录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首次在下蜀黄土记录中发现了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 5a ,5b ,5c ,5d和 5e亚阶段的波动特征 ;下蜀黄土S2磁化率记录则可与深海氧同位素 7阶段进行细节上的详细对比 .对比揭示 ,最近 2 0多万年以来 ,下蜀黄土堆积区对全球古气候变化有着积极的响应 ;同时 ,下蜀黄土记录的古气候变化在某些阶段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可能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化效应与东亚古季风气候影响的叠加作用 .镇江下蜀黄土剖面能获得精度较高的全球变化信息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黄土 磁化率 深海氧同位素阶段 镇江 沉积序列 古气候 第四纪
下载PDF
安徽郎溪黄棕色土-红土二元结构土壤剖面的成因与长江流域第四纪晚期古气候演变 被引量:16
16
作者 蔡方平 胡雪峰 +1 位作者 杜艳 冯建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0-229,共10页
安徽宣郎广一带,黄棕色土-红土二元结构地貌十分常见。本文在郎溪选择了一个典型的黄棕色土-红土剖面,进行粒度组成和元素地球化学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剖面上部黄棕色土的粒度组成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宣城、九江黄棕色土和镇... 安徽宣郎广一带,黄棕色土-红土二元结构地貌十分常见。本文在郎溪选择了一个典型的黄棕色土-红土剖面,进行粒度组成和元素地球化学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剖面上部黄棕色土的粒度组成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宣城、九江黄棕色土和镇江下蜀黄土十分一致,说明研究区域的黄棕色土确实与长江流域广泛分布的下蜀黄土同源。郎溪剖面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较均匀,尤其黄棕色土→埋藏红土(包括均质红土和网纹红土)间呈连续过渡,无沉积间断,表明埋藏红土的物源与黄棕色土和下蜀黄土相似,具典型的风积成因特性。(2)与黄棕色土相比,埋藏红土粒径偏细,风化成土作用显著增强。从埋藏红土逐渐过渡到黄棕色土,反映的可能是长江流域晚更新世初期,末次间冰期结束、末次冰期开始时的一次重大的古气候演变事件,但仍需确凿的年代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黄土 红土 粒度分布 地球化学特征 古气候演变
下载PDF
南京下蜀黄土图解法与矩值法粒度参数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毛龙江 庞奖励 刘晓燕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5-99,共5页
根据图解法和矩值法的计算原理,对南京江北地区下蜀黄土58个样品分别进行定量计算,并对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计算结果的平均粒径具有高度相关性,相关方程为y=0.790 3x+1.512 3,决定系数为0.952 5,计算得到相关系... 根据图解法和矩值法的计算原理,对南京江北地区下蜀黄土58个样品分别进行定量计算,并对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计算结果的平均粒径具有高度相关性,相关方程为y=0.790 3x+1.512 3,决定系数为0.952 5,计算得到相关系数为0.976 0,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平均粒径基本相等,可以互相代替;标准偏差相关方程为y=0.906 2x+0.109 6,决定系数为0.971 2,相关系数为0.985.而偏态和峰态较为离散,不具有相关性.造成这两种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计算原理不同.图解法统计样品的90%子样,矩值法统计样品粒度分布的总体特征.偏态注重粒度分布的尾部,峰态关注峰的宽窄,且由于古土壤呈明显的双峰分布,因而高阶偏态和峰态差异显著.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矩值法计算的粒度参数对下蜀黄土研究具有更高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解法 矩值法 粒度参数 下蜀黄土
下载PDF
末次冰期以来鄱阳湖东北缘下蜀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 被引量:15
18
作者 龙进 贾玉连 +3 位作者 张智 彭学敏 凌超豪 王朋岭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32-940,共9页
长江中游、鄱阳湖东北缘,末次冰期以来发育区域性风沙—风尘堆积体系。沿现代冬季风方向自北而南选取了10个剖面(通称D-D断面)采集下蜀黄土样品,并用湿筛法提取〈20μm粒级颗粒进行XRF元素分析,结果揭示:1自北而南,元素含量具有系统... 长江中游、鄱阳湖东北缘,末次冰期以来发育区域性风沙—风尘堆积体系。沿现代冬季风方向自北而南选取了10个剖面(通称D-D断面)采集下蜀黄土样品,并用湿筛法提取〈20μm粒级颗粒进行XRF元素分析,结果揭示:1自北而南,元素含量具有系统性变化特征,Sr O、Na2O、Ca O、K2O、Mn O、Ca O呈负对数函数关系,Si O2、Zr O2、Al2O3、Ti O2及化学蚀变指数(CIA)呈正对数变化;在距离长江河谷5~20 km的范围内,变化最为剧烈,随后趋于平稳。稳定元素—稳定元素、次稳定元素—稳定元素、活动元素—稳定元素对散点图同样具有系统的变化特点,显示D-D断面具有高度同源性。这些特征进一步揭示D-D断面属同一粉尘堆积体系。2现代长江河漫滩沉积物、渭南黄土、南京下蜀黄土与D-D断面上北端剖面稳定元素组成极其相似,与南端剖面则差异较大。这揭示了长江碎屑物质和风尘堆积一样具有广泛的来源及高度混合性,利用常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进行粉尘物源示踪需要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东北缘 下蜀黄土 D-D断面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风沙—粉尘堆积体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典型下蜀土剖面成分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林家骏 吴芯芯 郑乐平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1-35,共5页
根据长江中下游三个下蜀土剖面94个样品主要组分元素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结合西北洛川黄土数据资料进行了下蜀土剖面主要元素成分含量和风化程度的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不同下蜀土剖面在主要组分含量上差异不明显,但在易淋溶元素含量和经... 根据长江中下游三个下蜀土剖面94个样品主要组分元素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结合西北洛川黄土数据资料进行了下蜀土剖面主要元素成分含量和风化程度的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不同下蜀土剖面在主要组分含量上差异不明显,但在易淋溶元素含量和经历的化学风化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下蜀土 主要元素 化学风化
下载PDF
武汉地区1∶5万区调第四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
作者 田望学 毛新武 +4 位作者 何仁亮 李雄伟 胡万强 江天风 黄建军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1年第4期286-291,共6页
武汉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第四系研究为重点,通过地面调查、物探、钻探等多种调查手段,尤其是通过钻孔和露头剖面测量,在原阳逻砾石层内部发现分布稳定的沉积间断界面,并以此将其分为两套明显差异的砾石组合,反映了物源区侵蚀作用... 武汉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第四系研究为重点,通过地面调查、物探、钻探等多种调查手段,尤其是通过钻孔和露头剖面测量,在原阳逻砾石层内部发现分布稳定的沉积间断界面,并以此将其分为两套明显差异的砾石组合,反映了物源区侵蚀作用的变化过程;发现武汉长江以南地区存在早更新世堆积,取得了较明确的时代依据,确定了其属山间近源带状洪积扇成因;对广泛分布的红土层进行了解体,将其分为冲洪积组合、残坡积组合以及混合成因等组合类型;在青山镇以南的沙湖-东湖-严西湖之间发现大片风尘堆积的下蜀黄土层,确定为原"青山层"的下部层位;对第四系沉降区施测了系统采样的标准钻孔。通过对武汉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第四系的分析与研究,建立了武汉地区第四纪堆积序列,提高了武汉地区第四纪研究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逻砾石层 早更新世堆积 下蜀黄土层 第四纪堆积序列 武汉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