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景观破碎化的多尺度空间变异研究——以贵州省乌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37
1
作者 高江波 蔡运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42-747,共6页
有效揭示景观格局及其空间变异特征是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选择贵州省乌江流域为案例区,基于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采用GIS、景观格局分析和地统计学软件,探讨了该区景观破碎化的空间格局、变异特征及其尺度依存性。结果表明:景观破... 有效揭示景观格局及其空间变异特征是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选择贵州省乌江流域为案例区,基于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采用GIS、景观格局分析和地统计学软件,探讨了该区景观破碎化的空间格局、变异特征及其尺度依存性。结果表明:景观破碎化空间变异与研究幅度呈现非常明显的幂率关系,且具有4590m的特征尺度。景观破碎化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构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起主要作用,参数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数据序列较复杂。东北-西南方向和东-西方向上的分形维数较大,空间自相关距离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破碎化 地统计学 空间变异 尺度依存性 乌江流域
下载PDF
乌江上游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及其空间差异探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唐玉芝 邵全琴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87-999,共13页
乌江流域是西南地区重要经济中心的生态和安全屏障,其上游地区长年面临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当地和长江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本文基于贵州省毕节地区2010年森林二类调查小班数据,运用综合能力蓄水法对乌江上游地区森... 乌江流域是西南地区重要经济中心的生态和安全屏障,其上游地区长年面临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当地和长江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本文基于贵州省毕节地区2010年森林二类调查小班数据,运用综合能力蓄水法对乌江上游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进行估算,分析了水源涵养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并使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法对森林水源涵养能力与林地海拔、坡度和土地退化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2010年,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总量为563.05×106m3,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达774.73 t/hm2,水源涵养能力分布表现为东部地区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弱、西部地区强弱相间的碎片化分布特征;(2)随着林地海拔的升高,森林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P<0.01),海拔平均每上升1000 m,单位水源涵养量相应减少90.56 t/hm2左右;(3)森林水源涵养能力与坡度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坡度平均每增加1°,单位水源涵养量相应减少2.44 t/hm2;(4)土地退化对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较大,退化土地的森林水源涵养能力较非退化土地平均下降23.50%。正确认识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及其空间差异,对了解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制订实施更有针对性、更高效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恢复及建设等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乌江上游 森林生态系统 立地条件 土地退化 综合蓄水能力法
原文传递
贵州乌江流域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王德怀 李旭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7-486,共10页
贵州乌江流域是典型的山地流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恶劣,人口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探究流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对于推动流域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1~2015年贵州乌江流域各区域相关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弹性、地理... 贵州乌江流域是典型的山地流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恶劣,人口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探究流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对于推动流域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1~2015年贵州乌江流域各区域相关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弹性、地理集中度、耦合指数、空间自相关和重心分析等方法对流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在总量规模上,流域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度较高,但流域内各区域却存在差异。(2)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区域差异,流域中部区域较高且由中部向四周逐渐降低。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在全域空间上莫兰指数值逐渐变小,表明流域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空间自相关性在减弱,人口、经济发展的空间独立性逐渐增强。(3)人口重心、经济重心逐渐向远离流域几何重心的西南方向移动,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发生偏离,贵州乌江流域存在区域发展非均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经济 空间自相关 协调发展 乌江流域
下载PDF
乌江干流中上游水电梯级开发水温累积效应 被引量:27
4
作者 黄峰 魏浪 +1 位作者 李磊 朱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7-342,共6页
以乌江流域洪家渡库尾至乌江渡坝下的水电工程干扰典型段为研究区域,利用建坝前后的水温实测资料,采用建坝前天然水温和建坝后下泄水温比较法,对乌江干流梯级水库水温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天然水温改变最大的电站为洪... 以乌江流域洪家渡库尾至乌江渡坝下的水电工程干扰典型段为研究区域,利用建坝前后的水温实测资料,采用建坝前天然水温和建坝后下泄水温比较法,对乌江干流梯级水库水温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天然水温改变最大的电站为洪家渡和乌江渡,前者是受水库水温结构自身影响,后者是梯级联合运行的结果;梯级联合运行使库区水温分层有所减弱,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上游梯级电站的建成,电站下泄水温年变化过程趋于均化,与天然水温的延迟也越加明显;不同的水库水温结构对水温累积效应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稳定分层型水库对水温累积具有正效应,混合型水库具有负效应,过渡型水库处于两者之间,体现了梯级电站的水温累积影响,为研究减缓下泄低温水的对策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梯级水电开发 水温结构 水温累积效应 下泄低温水
下载PDF
乌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郑群威 苏维词 +3 位作者 杨振华 龙海飞 周奉 刘振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4-212,共9页
为全面了解乌江流域贵州段的水质污染状况,根据2016年乌江流域贵州段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对其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并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PCS-MLR)量化不同主成分对各污染物... 为全面了解乌江流域贵州段的水质污染状况,根据2016年乌江流域贵州段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对其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并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PCS-MLR)量化不同主成分对各污染物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溶解氧、总磷在丰水期和平水期水质标识指数高于枯水期,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在各水期变化并不明显;氨氮、总磷是乌江流域水环境的主要污染因子,其次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溶解氧。乌江流域内各小流域之间差异显著,清水河流域水质最差,三水期平均样点超标率高达62%,湘江流域有20%样点超标严重,超标样点均劣于V类水,乌江干流中游水质次之,其余流域样点均处于Ⅱ类以上,且无样点超标;总体上乌江流域丰水期水质受农业面源影响略低于平水期和枯水期。根据PCA(主成分分析)和APCS-MLR分析结果,丰水期第一主成分与氨氮呈显著相关,对其贡献率为45.99%,表明丰水期氨氮为主要污染物,平水期第一主成分主要与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呈显著相关,对其贡献率分别117.88%,117.39%,118.38%,表明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为平水期主要污染物,枯水期第一主成分与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相关性较高,对其贡献率分别为6.38%,6.08%,6.21%,6.26%,表明这几个因子是枯水期主要污染物。研究表明,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流域内沿岸乡镇、村寨、部分市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以及农业面源和磷化工企业的废水排放,水质最差的清水河流域和湘江流域的J33样点受城市点源污染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水环境评价 水质标识指数 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
下载PDF
乌江流域梯级水库的氮磷分布及其滞留效率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向鹏 王仕禄 +2 位作者 卢玮琦 杨玉雪 黄强盛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6年第5期492-501,共10页
河流梯级水坝建设不仅造成营养元素在水库累积,向下游的输送通量降低,而且由于对不同元素的不同拦截效率会影响到元素的计量关系,从而影响水库生态系统和水质变化。为了厘清水库对N、P的拦截效率,本研究于2013-2015年分三次对乌江流域... 河流梯级水坝建设不仅造成营养元素在水库累积,向下游的输送通量降低,而且由于对不同元素的不同拦截效率会影响到元素的计量关系,从而影响水库生态系统和水质变化。为了厘清水库对N、P的拦截效率,本研究于2013-2015年分三次对乌江流域七个大型梯级水库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进行了采样分析,探讨了不同梯级水库中氮磷营养元素的分布及其滞留效率。结果发现,乌江流域各梯级水库中TN浓度从上游到下游有逐级降低的趋势,每一级水库拦截了2%-13%的氮。乌江流域梯级水库较低的生产力和较高的氧浓度使其对TP的拦截效率更高,但水库较低的TP浓度使得拦截效果容易受到外源P输入的抵消。水库对TN、TP的拦截效率差异导致水库N/P比值发生了明显变化,因而在流域管理控制N、P的方法选择上应充分考虑这一自然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水库 氮、磷 滞留效率
下载PDF
贵州省乌江流域土壤侵蚀模拟——基于GIS、RUSLE和ANN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王尧 蔡运龙 潘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35-1747,共13页
本研究在GIS技术支撑下选择RUSLE模型作为基础模型,估算乌江流域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年均土壤侵蚀量,结合ANN技术,预测2001—2010年乌江流域的土壤侵蚀量,分析了该流域近30年来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研究区土壤侵蚀防治工作提供... 本研究在GIS技术支撑下选择RUSLE模型作为基础模型,估算乌江流域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年均土壤侵蚀量,结合ANN技术,预测2001—2010年乌江流域的土壤侵蚀量,分析了该流域近30年来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研究区土壤侵蚀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应用RUSLE模型计算乌江流域年均土壤侵蚀模数,计算结果和以往土壤侵蚀调查估计的结果比较吻合,但由于RUSLE模型不计算重力侵蚀,因此计算结果仍与实测输沙模数有所出入。90年代潜在土壤侵蚀模数比80年代高,流域潜在土壤侵蚀呈增加趋势,其中三岔河流域和马蹄河/印江河流域年均潜在土壤侵蚀模数最高。3种主要土地覆被类型中,林地的土壤保持量最大,耕地次之,草地最少,这与非喀斯特地区在水土保持效果上通常林地>草地>旱地的结论有所不同。通过构建BP神经网络,预测得到乌江流域2001—2010年土壤侵蚀模数,结果显示,21世纪前10年,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大幅降低,流域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90年代的23.13 t/(hm2·a)降低为1.01 t/(hm2·a)。三岔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黔西、金沙、息烽、修文、贵阳、平坝、思南、石阡、沿河和松桃等县市应是"十二五"期间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LE ANN 土壤侵蚀 乌江流域
下载PDF
贵州乌江流域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何腾兵 刘丛强 +7 位作者 王中良 张冬青 何佳芳 罗海波 刘元生 韩贵琳 涂成龙 董玲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47,共5页
分析研究了贵州乌江流域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石灰土(岩性均腐土)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利用方式和土壤侵蚀状况等)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主要因素。良好生态系统的土壤剖面发育良好,层次分异较明显,土层较深厚;土... 分析研究了贵州乌江流域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石灰土(岩性均腐土)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利用方式和土壤侵蚀状况等)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主要因素。良好生态系统的土壤剖面发育良好,层次分异较明显,土层较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以粘壤土和粘土为主;土壤容重适宜,土壤孔隙性和结构性良好,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强。退化生态系统(裸地)的土壤各种物理性状恶化,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减弱。提出评价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土壤抗蚀性的主要指标,并得出不同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土壤抗蚀能力依次为:灌丛+弱度侵蚀、森林+轻微侵蚀>荒草+泥沙淤积、旱地+中度侵蚀>裸地+强度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乌江流域 喀斯特生态系统 土壤物理性质 分散系数 侵蚀系数 砂化率
下载PDF
贵州省乌江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尧 蔡运龙 潘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8,共8页
根据贵州省乌江流域20世纪80年代初和2000年左右的15幅Landsat MSS/ETM遥感影像数据、2000年土壤侵蚀调查数据和GIMMS/AVHRR NDVI数据,利用遥感、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1980—2000年贵州省乌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 根据贵州省乌江流域20世纪80年代初和2000年左右的15幅Landsat MSS/ETM遥感影像数据、2000年土壤侵蚀调查数据和GIMMS/AVHRR NDVI数据,利用遥感、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1980—2000年贵州省乌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表明:乌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主。1980—2000年的20a间,流域内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量结构变化明显,呈好转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侵蚀强度大小为:裸岩石砾地<其他林地<建设用地<有林地<水域<水田<低覆盖度草地<灌木林地<高覆盖度草地<疏林地<中覆盖度草地<旱地。旱地、中覆盖度草地和疏林地是流域内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从不同侵蚀等级的发生区域来看,各强度类型侵蚀都集中分布在植被覆盖度为50%~60%的地区,侵蚀存在50%~60%的植被覆盖度临界值,这与非喀斯特地区随着植被盖度降低,侵蚀强度逐渐增大的规律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强度 土地利用格局 植被覆盖度 喀斯特 乌江流域
下载PDF
贵州乌江流域喀斯特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冬青 何腾兵 +1 位作者 林昌虎 何佳芳 《贵州科学》 2006年第2期39-43,共5页
本文分析研究了贵州乌江流域喀斯特土壤在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侵蚀程度条件下的土壤主要物理性质.认为:土壤侵蚀状况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主要因素,在土壤侵蚀不强烈的条件下,各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发育良好,土层深厚,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 本文分析研究了贵州乌江流域喀斯特土壤在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侵蚀程度条件下的土壤主要物理性质.认为:土壤侵蚀状况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主要因素,在土壤侵蚀不强烈的条件下,各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发育良好,土层深厚,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以粘壤土和粘土为主;土壤孔隙性适宜,土壤结构性良好,能有效的发挥保持水土的作用;但是已经受到水土流失的威胁,存在砂化的趋势。而土壤受强烈侵蚀的情况下,土壤各种物理性状极差。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乌江流域 喀斯特土壤 土壤物理性质
下载PDF
乌江流域贵州段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郜红娟 韩会庆 +1 位作者 张朝琼 王后阵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3,84,共7页
【目的】探究流域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影响。【方法】利用InVEST模型,根据2000和2010年贵州省乌江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乌江流域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结果表明:1水田和旱地大幅减少,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 【目的】探究流域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影响。【方法】利用InVEST模型,根据2000和2010年贵州省乌江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乌江流域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结果表明:1水田和旱地大幅减少,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地、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水田转化为建设用地以及旱地转化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地和建设用地突出;2整个流域碳储量由2000年的1 302.72×10~6t增加到2010年的1 356.31×10~6 t,增加了4.11%。10年间,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和旱地的碳储量所占比例一直较大。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和草地碳储量增加,针阔混交林、水田、旱地和未利用地的碳储量降低。流域碳储量空间结构呈北部、东南部较高,中南部、东北部较低的特点。南部和中部碳储量降低,其他地区碳储量增加。【结论】退耕还林工程及快速城镇化是影响该流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变化 InVEST模型 乌江流域
下载PDF
乌江流域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对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梁远发 田永辉 +2 位作者 王国华 王家伦 周国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3年第3期44-46,共3页
对乌江流域主要茶场茶园土壤理化性状、茶叶生化成份测定结果表明 :不同母岩发育的土壤理化性状各不相同 ,其对应的茶叶品质也不相同。土壤理化性状及茶叶品质优劣依序为硅质黄壤 >砂页岩黄壤 >第四纪粘质黄壤 >小黄泥 >黄... 对乌江流域主要茶场茶园土壤理化性状、茶叶生化成份测定结果表明 :不同母岩发育的土壤理化性状各不相同 ,其对应的茶叶品质也不相同。土壤理化性状及茶叶品质优劣依序为硅质黄壤 >砂页岩黄壤 >第四纪粘质黄壤 >小黄泥 >黄棕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茶园 土壤 理化性状 茶叶 品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乌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石悦樾 银正彤 郑文锋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7-134,共8页
分析乌江流域2001-2015年每年8月植被变化规律与气候间关系,得出植被覆盖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为乌江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基于MOD13Q1,MODIS11 C3,TRMM3B43遥感数据产品,使用趋势分析法分析15年内NDVI变化趋势,简单相关分析、偏相... 分析乌江流域2001-2015年每年8月植被变化规律与气候间关系,得出植被覆盖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为乌江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基于MOD13Q1,MODIS11 C3,TRMM3B43遥感数据产品,使用趋势分析法分析15年内NDVI变化趋势,简单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复相关分析得出NDVI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结果如下:15年中乌江流域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NDVI变化与气温呈负相关,NDVI变化与降水呈正相关,降水对NDVI的促进作用高于气温的抑制作用;气温、降水对耕地影响最大,常绿针叶林次之;高程在1 000~2 000m的植被覆盖变化最大;沿江地带植被覆盖减少与乌江流域梯级开发有关;植被覆盖减少多在城市区。乌江流域降水驱动型植被占研究区27.75%,对气候响应较大的植被类型以耕地为主;非气温降水驱动型比例为72.25%,人类活动对乌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NDVI变化 气候响应 降水驱动型 非气温降水驱动型
下载PDF
贵州省乌江流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秀春 黄秋昊 蔡运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17,21,共4页
植被覆盖动态变化是土地资源和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的SPOT/NDVI数据,通过研究乌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总体特征、空间格局的变化趋势和程度、不同植被覆盖与NDVI的相互关系,分析了乌江流域1998-2006年期间的植被... 植被覆盖动态变化是土地资源和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的SPOT/NDVI数据,通过研究乌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总体特征、空间格局的变化趋势和程度、不同植被覆盖与NDVI的相互关系,分析了乌江流域1998-2006年期间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乌江流域植被覆盖在近10 a内总体呈现改善和增加的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0.009/a,特别是流域的西南地区(水城县东北部、六枝特区北部和普定县)植被覆盖增长趋势和增加程度都特别显著,仅局部区域(东北部地区、遵义市和贵阳市周边地区)的植被覆盖呈退化和减少趋势;(2)乌江流域的森林和灌木林地植被覆盖较为稳定,而草地和耕地的植被覆盖生长却相对差异较大。上述结论为乌江流域土地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SPOT/NDVI 乌江流域
下载PDF
乌江流域上游水沙特性变化及其水电站建设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吴晓玲 张欣 +3 位作者 向小华 陈喜 王船海 李晓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2-650,共9页
鸭池河水文站上游流域是乌江流域最大的产沙区,其产沙和向下游的输沙情况对流域输沙有重要影响,1959年以来流域上的产水、产沙以及输沙特性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以降雨、径流以及输沙的长历史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鸭池河流域水沙变化特性... 鸭池河水文站上游流域是乌江流域最大的产沙区,其产沙和向下游的输沙情况对流域输沙有重要影响,1959年以来流域上的产水、产沙以及输沙特性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以降雨、径流以及输沙的长历史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鸭池河流域水沙变化特性,并对这些变化的成因进行归纳。结果表明:流域降雨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径流具有显著下降趋势;流域输沙量总体与径流量保持大水高沙的一致性,但1994年后的鸭池河水文站和2004年后的洪家渡水文站输沙发生巨变,前者输沙量减少约98.8%,而后者输沙量几乎接近于零。分析表明,流域径流的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改变产汇流关系引起,尤其是2002年的径流突变与洪家渡水电站的运用密切相关;流域产沙变化则主要由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引起,而输沙则集中体现在水库大坝对泥沙输运的阻断。1994—2014年淤积在上游各级水库中的泥沙量约为261.4百万t,而2004—2014年淤积在洪家渡水库内的泥沙量约为33.8百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鸭池河水文站 Mann-Kendal趋势检验 流域输沙 梯级水库
原文传递
乌江流域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地形梯度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郜红娟 韩会庆 +1 位作者 俞洪燕 韩默然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5期154-159,共6页
为探究流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空间特点,利用ArcGIS软件和InVEST模型,从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和地形位指数等方面对乌江流域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地形梯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水供给在各地形梯度上均呈小幅波动特点。碳储量、... 为探究流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空间特点,利用ArcGIS软件和InVEST模型,从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和地形位指数等方面对乌江流域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地形梯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水供给在各地形梯度上均呈小幅波动特点。碳储量、生境质量和水土保持随着坡度、地形起伏度和地形位指数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程增加呈波动起伏特点;(2)水土保持在各地形梯度上的变化突出,生境质量和碳储量的变化居中,而水供给变化较小;(3)碳储量、生境质量和水土保持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差异明显,而水供给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差异较小。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流域地形特征是影响该区生态系统服务梯度差异的重要因素。以期为流域土地利用科学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空间异质性 地形梯度 InVEST模型 乌江流域
下载PDF
乌江流域固碳服务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杨俊毅 李俊生 关潇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7-767,共11页
生态系统提供的固碳服务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明确环境因子的驱动机制是有效提高固碳服务的重要基础.该研究以乌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InVEST模型核算乌江流域2000—2020年碳储量,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系统中的影响因素,使... 生态系统提供的固碳服务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明确环境因子的驱动机制是有效提高固碳服务的重要基础.该研究以乌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InVEST模型核算乌江流域2000—2020年碳储量,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系统中的影响因素,使用随机森林模型和部分依赖图模型(PDP模型)分析各因子对固碳服务的贡献度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乌江流域固碳服务空间上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时间上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上游的增速大于中游及下游.②时空尺度上,自然地表类因子均是对固碳服务贡献最大的环境要素,其中植被覆盖度在空间尺度上的贡献度最高,为55.08%;坡度在时间尺度上的贡献度最高,为34.46%.③各影响因子在时空上呈现出不同的驱动机制,其中人口密度的驱动机制变化最为强烈,在空间上,固碳服务随人口的增加而降低,在时间上,固碳服务整体随人口的增加而增加.④2000—2020年,人类活动的改变是乌江流域固碳服务增加的重要原因,气候变化也是较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固碳服务的高低虽受限于自然地表类环境因子,但人类活动的正面干扰能显著提高固碳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生态系统 固碳服务 时空格局 驱动机制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贵州乌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纯军 周国富 +3 位作者 黄启芬 雷嫦 周宇洋 张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6期45-54,共10页
地形因子作为自然驱动因素的重要组成内容,对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具有重要影响。以贵州省乌江流域为例,借助DEM提取高程、坡度信息并构建地形位指数,通过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探讨贵州省乌江流域1990—2017年土地利用... 地形因子作为自然驱动因素的重要组成内容,对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具有重要影响。以贵州省乌江流域为例,借助DEM提取高程、坡度信息并构建地形位指数,通过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探讨贵州省乌江流域1990—2017年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特征。结果表明:乌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200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表现为:林地面积减少、耕地与草地的面积均增加;第二阶段(2000—2017年),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表现为:林地面积增加,耕地与草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与水域的面积在两个阶段均保持增加;1990—2017年,乌江流域耕地、水域、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低地形位的区域,林地与草地集中分布于高地形位的区域;1990—2017年乌江流域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均随地形位等级增加而降低;乌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的形成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自然因素是主导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与政策因素起着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梯度 乌江流域 土地利用 时空演变
下载PDF
乌江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重现期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俊超 彭涛 王清 《暴雨灾害》 2019年第3期267-275,共9页
基于1960—2016年乌江流域41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等方法计算趋势系数和气候趋势,分析了研究时段内乌江流域年暴雨等级面雨量、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年平均极端持续强降水次数和对应降水量... 基于1960—2016年乌江流域41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等方法计算趋势系数和气候趋势,分析了研究时段内乌江流域年暴雨等级面雨量、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年平均极端持续强降水次数和对应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表明:(1)乌江流域年暴雨等级面雨量和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均通过α=0.05显著性水平检验),而暴雨强度呈不显著性增加趋势;5-10月各旬暴雨等级面雨量及日数变化基本一致,5月中旬至8月上旬呈单峰型分布,暴雨强度呈波动增减分布。(2)近57a乌江流域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年代际变化比较明显。(3)乌江流域发生极端持续强降水年平均次数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但极端持续强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采用耿贝尔极值Ⅰ型分布法计算了乌江流域5个代表站不同重现期日最大降水量值,发现不同站点日极端最大降水量重现期水平差异明显,重现期时间尺度存在临界点,约为5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时空变化特征 广义极值模型 重现期估计 乌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Copula函数的组合变量联合概率分布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林娴 欧阳昊 +1 位作者 陈晓宏 李深林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基于Copula函数原理,利用武江流域实测水文资料,以广义GDP为洪峰洪量边缘分布,构建了流域组合变量Copula概率分布模型,分析了洪峰与洪量、洪量与洪水历时、洪峰与洪水历时的联合概率分布,绘制各种变量组合下的联合分布图及重现期等值线... 基于Copula函数原理,利用武江流域实测水文资料,以广义GDP为洪峰洪量边缘分布,构建了流域组合变量Copula概率分布模型,分析了洪峰与洪量、洪量与洪水历时、洪峰与洪水历时的联合概率分布,绘制各种变量组合下的联合分布图及重现期等值线图,并比较了同重现期条件下,洪水单变量设计值与多维联合设计值的区别。结果表明:广义GDP分布能很好的描述洪峰、洪量边缘分布,而基于广义GDP分布和指数分布构建的两变量Copula联合概率分布模型不限定变量的边缘分布,对各种类型的水文变量联合分布拟合效果较好;能全面反映洪水各特征属性不同等级下的联合发生频率,对同一频率下联合分布推求的洪水设计值比单变量设计值偏于安全。基于Copula函数的组合变量概率分布模型描述洪峰流量、洪量、洪水历时等特征的联合分布,较为全面地反映组合特征的洪水发生的概率和重现期,进一步反映洪水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ULA函数 组合变量概率分布模型 GDP分布 频率分析 武江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