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8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方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规律——四川盆地及周缘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实践认识 被引量:373
1
作者 郭旭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09-1218,共10页
继JY1井龙马溪组页岩测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实现南方海相页岩气的战略突破之后,近期焦石坝地区多口开发井获得高产天然气流,展现出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的良好前景。通过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多口井的岩性、有机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含量、... 继JY1井龙马溪组页岩测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实现南方海相页岩气的战略突破之后,近期焦石坝地区多口开发井获得高产天然气流,展现出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的良好前景。通过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多口井的岩性、有机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含量、物性、储集类型、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裂缝发育程度、含气量和气井产量、压力等钻探成果及分析测试资料进行深入解剖研究,探索并提出了复杂构造区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规律,即:深水陆棚优质泥页岩发育是页岩气"成烃控储"的基础;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气"成藏控产"的关键。本文对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的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规律 五峰组 龙马溪组 页岩气 主控因素 保存条件
下载PDF
五峰组及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在扬子覆盖区内的划分与圈定 被引量:154
2
作者 陈旭 樊隽轩 +9 位作者 张元动 王红岩 陈清 王文卉 梁峰 郭伟 赵群 聂海宽 文治东 孙宗元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1-358,共8页
近年来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扬子区的上奥陶统五峰组和志留系龙马溪组是我国页岩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层位,精确划分对比这套黑色页岩并揭示其地理分布特点,对页岩气有利层位的选定和有利区块的圈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扬子区五峰组和龙马... 近年来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扬子区的上奥陶统五峰组和志留系龙马溪组是我国页岩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层位,精确划分对比这套黑色页岩并揭示其地理分布特点,对页岩气有利层位的选定和有利区块的圈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扬子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露头剖面和井下岩芯的笔石生物地层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五峰组的WF2(Dicellograptus complexus笔石带)-WF3(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笔石带)和龙马溪组的LM2-3(Akidograptus ascensus笔石带-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笔石带)到LM6(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笔石带)下部是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层位。同时,根据这套黑色页岩的地理展布特点,对扬子覆盖区内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划分出6个页岩气有利区块:重庆—川滇区块,马边—西昌区块,大巴山南缘,秭归盆地和远安盆地,江汉盆地和下扬子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石生物地层 资源地层学 页岩气有利层位 页岩气有利区块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奥陶系 志留系 扬子区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及邻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笔石带及沉积特征 被引量:114
3
作者 聂海宽 金之钧 +3 位作者 马鑫 刘忠宝 林拓 杨振恒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0-174,共15页
根据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主要页岩气井和典型剖面的资料,分析了不同笔石带页岩的沉积环境、厚度等特征,明确了五峰组下部WF2—WF3笔石页岩段(奥陶纪凯迪阶晚期447.62~445.16 Ma)、五峰组观音桥层WF4灰岩/泥质灰岩/灰质泥页岩段(奥... 根据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主要页岩气井和典型剖面的资料,分析了不同笔石带页岩的沉积环境、厚度等特征,明确了五峰组下部WF2—WF3笔石页岩段(奥陶纪凯迪阶晚期447.62~445.16 Ma)、五峰组观音桥层WF4灰岩/泥质灰岩/灰质泥页岩段(奥陶纪赫南特阶早期445.16~444.43 Ma)和龙马溪组底部LM1—LM4笔石页岩段(奥陶纪赫南特阶晚期444.43~443.83 Ma和志留纪鲁丹阶早中期443.83~441.57 Ma)3个层段的沉积环境、岩性和厚度特征,分析了页岩平面展布特征。研究表明:1五峰组下部WF2—WF3笔石页岩段沉积期,研究区主体上受广西运动的影响较小,沉积环境为广海深水环境,主要沉积了黑色页岩,沉积中心发育在黔东北—川东北和川南2个区域,沉积中心最大厚度为4~6 m。2五峰组观音桥层WF4笔石页岩段沉积期,受全球海平面下降和广西运动增强的影响,研究区沉积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川中古隆起、黔中古隆起和江南—雪峰古隆起进一步扩大,沉积盆地面积减小,沉积环境变为以浅海碳酸盐生屑滩沉积为主,少量深水沉积环境为辅(仅分布在川东—川东北地区的石柱—涪陵—巫溪一带和川南地区的长宁—永川一带),浅水沉积物以富含赫南特贝的灰岩、泥质灰岩等沉积为主,深水沉积物主体为含赫南特贝的灰质泥岩、页岩沉积。3龙马溪组底部LM1—LM4笔石页岩段沉积期,受全球海平面上升和广西运动的控制沉积范围比观音桥层沉积期大,主体为滞留的深水沉积环境,沉积了厚度较大的LM1—LM4笔石页岩段黑色页岩,最大厚度超过20 m。进一步分析了川中古隆起、黔中古隆起及江南雪峰古隆起对黑色页岩的控制作用,探讨了自流井水下高地/隆起、华蓥山水下高地、丁山水下高地和湘鄂西水下高地/隆起对黑色页岩沉积与保存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笔石带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及邻区
下载PDF
深层页岩气有效开发中的地质问题——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90
4
作者 何治亮 聂海宽 +5 位作者 胡东风 蒋廷学 王濡岳 张钰莹 张光荣 卢志远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9-391,共13页
深层页岩气是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要接替领域。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具有高温、高压、高地应力的地质条件,深层覆压的增加使储层的孔隙度降低15%~20%、渗透率降低90%~95%,页岩中裂隙对渗透性的贡献显著下降。... 深层页岩气是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要接替领域。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具有高温、高压、高地应力的地质条件,深层覆压的增加使储层的孔隙度降低15%~20%、渗透率降低90%~95%,页岩中裂隙对渗透性的贡献显著下降。不同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含气量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与已投入开发的中-浅层页岩差别不大,含气量主要受原始沉积条件和后期保存条件联合控制。深层页岩所经历的构造抬升剥蚀较少,保存条件相对较好。深层页岩地层温度较高,地应力较大且应力差值高,页岩塑性增强,导致裂缝起裂及延伸困难,且裂缝闭合压力高,支撑剂破碎和嵌入影响压裂支撑缝宽,裂缝导流能力递减快,长期导流能力难以维持。WF2-LM4笔石带硅质页岩生物成因石英含量高、抗压实作用强,有利于有效储层的形成和保存,由于脆性大,天然裂缝更发育,页岩气"甜窗"的底限可能超过5 km,是深层页岩气最优开发层段。深层页岩气的富集程度主要与先天沉积成岩条件的优越程度、埋藏及生-排烃历史以及后期构造抬升与变形的差异性有关。优选出具有高脆性、高孔渗性、高压力系数、高含气量等特性的深层页岩分布区,建立与深层页岩相适应的体积压裂改造技术,不断优化形成合理的生产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采出页岩气,成功实现深层页岩气规模性有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地质问题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页岩裂缝发育主控因素及对产能的影响 被引量:86
5
作者 郭旭升 胡东风 +1 位作者 魏祥峰 李宇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99-808,共10页
以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FMI测井解释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手段,对页岩裂缝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对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发育微观裂缝(解理... 以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FMI测井解释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手段,对页岩裂缝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对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发育微观裂缝(解理缝、晶间缝和贴粒缝)和宏观裂缝(高角度缝——斜交缝和垂直缝、水平缝——页理缝和层间滑动缝)。这两类裂缝的发育程度明显受到岩层的力学性质、页岩气层异常高压、距主滑脱面的距离、斑脱岩的发育程度以及构造作用的控制,其中微观裂缝和水平裂缝在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底部最为发育,而高角度缝在远离断裂带的构造稳定区主要发育在五峰组,在靠近断裂带页岩气层均有发育。天然裂缝在纵横向上发育程度的差异控制了页岩气单井产量,主要体现在:1影响了页岩气富集,微裂缝和水平裂缝在远离焦石坝构造周边断裂的稳定区总体表现出积极的贡献,而开启性高角度缝,易于形成页岩气逸散通道,造成页岩气藏丰度降低、实测地层压力略有偏低;2影响了后期人工体积改造的有效性,开启性高角度缝的发育不仅会造成钻井液漏失量大,同时也不利于后期压裂改造形成缝网,使人工体积改造有效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产能 页岩气 五峰组 龙马溪组 焦石坝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特征与“建造—改造”评价思路 被引量:81
6
作者 何治亮 胡宗全 +2 位作者 聂海宽 李双建 许锦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4-733,共10页
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是中国目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系之一,已发现了涪陵、威远、长宁和昭通等页岩气藏。通过页岩气藏的详细解剖,将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龙一段页岩气富集特征概括为"高、帅、富"... 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是中国目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系之一,已发现了涪陵、威远、长宁和昭通等页岩气藏。通过页岩气藏的详细解剖,将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龙一段页岩气富集特征概括为"高、帅、富":"高"主要指页岩层系形成页岩气的原始物质基础条件优越,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脆性矿物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帅"主要表现为构造变形较晚、变形强度较弱、变形方式与构造样式有利、抬升幅度以及现今埋深适中;"富"表现为含气量高、地层压力系数大、储层物性好、有利于储层规模改造、初始产量高、最终产出量大,开发难度相对较小,经济效益明显。优越的原始沉积条件与成岩过程(地质建造作用)与后期适度的构造变形改造与抬升剥蚀(地质改造作用)的有机组合,是页岩气的富集高产前提与关键。基于"建造"(生—储演化序列)的评价内容包括层序地层与沉积、生烃和储层孔隙形成3个方面内容,基于"改造"(储—保演化序列)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构造变形、储层裂缝形成和页岩气保存2个方面。"建造—改造"的评价思路就是沿着页岩气形成与保存的全过程,既分析页岩气形成的建造条件优劣,又评价构造改造方式、程度的正面、负面影响。基于这种评价思路所建立的各种评价要素的组合模型,更符合页岩气形成与富集规律,也能更有效地消除简单将各种要素不作区别地统一纳入评价体系所带来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五峰组 龙马溪组 涪陵页岩气田 富集特征 地质建造 地质改造 四川盆地
原文传递
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源-储关系——以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63
7
作者 胡宗全 杜伟 +1 位作者 彭勇民 赵建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01-1008,共8页
页岩既是页岩气的烃源岩,又是页岩气的储层。运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技术对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有机质、无机矿物、孔隙等微观特征进行描述,将有机质、孔隙作为一个"源-储"系统来分析其空间分布状态与时间演化关... 页岩既是页岩气的烃源岩,又是页岩气的储层。运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技术对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有机质、无机矿物、孔隙等微观特征进行描述,将有机质、孔隙作为一个"源-储"系统来分析其空间分布状态与时间演化关系。研究表明,有机质孔比无机质孔对赋存页岩气更重要;迁移有机质比原地有机质更发育有机质孔。无机矿物孔隙赋存大量的迁移有机质,在页岩气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五峰组-龙马溪组中含有较多的硅质等刚性颗粒矿物,可以形成坚固的粒间孔隙体系,在成油期孔隙度高、孔隙大且连通性好,可以保存大量的迁移有机质。刚性颗粒粒间孔隙中赋存迁移有机质,迁移有机质在其中演化成为固态有机质,其中的有机质孔中赋存天然气,构成最佳的源-储匹配关系,最有利于形成和富集页岩气。页岩中的粘土矿物晶间孔在早期的成岩阶段大多已丧失,少量的在胶结物晶粒支撑与内部流体压力双重保护之下仍赋存有机质和有机质孔。黄铁矿集合体形成粒间和内部晶间孔隙,部分孔隙可以赋存有机质和较小的有机质孔,但总量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孔 迁移有机质 源-储关系 五峰组 龙马溪组 页岩 川东南地区
下载PDF
川东南綦江丁山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地质条件综合评价 被引量:61
8
作者 魏祥峰 赵正宝 +3 位作者 王庆波 刘珠江 周敏 张晖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3-164,共12页
本文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在对川东南綦江丁山地区DY1井、DY2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层含气性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各地质要素对气藏富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丁山地区页岩气地质条件好,具有TO... 本文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在对川东南綦江丁山地区DY1井、DY2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层含气性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各地质要素对气藏富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丁山地区页岩气地质条件好,具有TOC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储集性能好、含气性较好等特点;构造样式是控制页岩气富集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向构造是四川盆地内最有利于页岩气富集的构造类型,而位于盆缘、靠近齐岳山断裂的丁山鼻状断背斜构造,同样有利于页岩气富集,但齐岳山断裂决定了其不同构造部位的含气性;在离齐岳山断裂距离较近、埋深较浅的构造部位,裂缝更加发育,页岩横、纵向渗透性增大,页岩气更容易发生大规模逸散,最终造成页岩气层含气性差。在此基础上,综合页岩埋深、构造特征,将丁山构造划分为浅埋平缓区、西部高角度斜坡区、中部低缓区、东部高角度斜坡区、深埋平缓区5个区带;以优质页岩厚度为基础,"构造与保存条件"为关键,并结合页岩埋深,优选出丁山地区中部低缓斜坡区为最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页岩气逸散 富集因素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四川丁山地区
下载PDF
渝东南武隆向斜常压页岩气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59
9
作者 方志雄 何希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9-827,共9页
为了研究渝东南武隆地区常压页岩气的形成与演化,利用研究区页岩气钻井数据,综合运用岩石薄片观察、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分析、构造平衡剖面及埋藏史分析等多种实验方法与分析技术,并基于“动态保存”四要素(沉积-埋藏-生烃-抬升)... 为了研究渝东南武隆地区常压页岩气的形成与演化,利用研究区页岩气钻井数据,综合运用岩石薄片观察、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分析、构造平衡剖面及埋藏史分析等多种实验方法与分析技术,并基于“动态保存”四要素(沉积-埋藏-生烃-抬升)对常压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武隆地区常压页岩气形成与演化受控于3个关键因素。①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岩性组合为页岩气形成供烃供储供保,深水陆棚相形成区域上分布稳定的优质页岩,是良好的烃源基础,上部厚层页岩封盖使生成的烃类有效保存。②有机质孔为页岩气提供了储集空M,内部复杂的孔隙形态改善了页岩的渗透性,与有机质伴生的脆性矿物一定程厦上减弱了压实作用对有机质孔的影响。③构造作用直接影响页岩气规模。构造作用导致页岩中气体运移散失,武隆向斜五峰-龙马溪组沉积后经历了持续深埋并达到生烃高峰,之后发生了大规模的抬升,生成的烃类部分散失,使储层压力降低,形成常压(地层压力系数0.8~1.2)酉岩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要素 常压储层 页岩气 五峰组 龙马溪组 武隆向斜 渝东南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的晚期逸散 被引量:55
10
作者 魏志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9-665,共7页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晚期逸散方式和强度,应用典型井页岩气层埋藏史、构造特征、压力系数、含气量和页岩岩心物性分析资料,通过页岩气晚期逸散时间和特征分析以及模式构建,指出页岩气晚期逸散的时间为页岩气...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晚期逸散方式和强度,应用典型井页岩气层埋藏史、构造特征、压力系数、含气量和页岩岩心物性分析资料,通过页岩气晚期逸散时间和特征分析以及模式构建,指出页岩气晚期逸散的时间为页岩气层晚期持续抬升的整个阶段,从盆缘到盆内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晚期逸散开始的时间从早白垩世演变为晚白垩世。页岩储层基质孔隙以纳米级为主、渗透率属纳达西级(平均为0.000 215×10-3μm2)、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强(岩心有效覆压从3.5 MPa升高到40 MPa,渗透率降低了两个数量级)。在断裂不发育的页岩气层深埋区,页岩气的逸散为浓度差驱动的微弱扩散。晚期构造作用导致页岩储层抬升或发育开启断裂,随着地应力的释放,页岩储层渗透率增大,且水平渗透率远大于垂直渗透率(地表全直径岩心水平渗透率平均为0.567 8×10-3μm2、垂直渗透率平均为0.153 9×10-3μm2)。剥蚀露头区附近或浅埋藏带以及开启断裂附近页岩气逸散强烈,且沿层方向逸散强度远大于垂直层面方向。从深埋区到浅埋区再到露头区,以及逐渐靠近开启断裂,随着地应力、页岩渗透率、烃浓度的变化,页岩气沿层方向逸散方式表现为从微弱扩散到较强扩散再到强烈扩散或渗流的渐变特征,且逸散强度有序渐次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组 龙马溪组 页岩气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层序地层及其对储层的控制 被引量:54
11
作者 王同 杨克明 +4 位作者 熊亮 史洪亮 张全林 魏力民 何显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15-925,共11页
随着四川盆地勘探程度的深入,页岩气藏已经成为勘探重点,有必要系统地开展页岩层序地层研究。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露头-钻井-地震、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地球化学、古生物等资料,在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 随着四川盆地勘探程度的深入,页岩气藏已经成为勘探重点,有必要系统地开展页岩层序地层研究。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露头-钻井-地震、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地球化学、古生物等资料,在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地层中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界面,划分了3个三级层序:SQ1相当于五峰组,沉积速率低(1.18~2.19 m/Ma);SQ2相当于龙马溪组下段及上段底部,沉积速率较低(约为15 m/Ma);SQ3相当于龙马溪组上段中上部,沉积速率较高(216.25~340 m/Ma)。建立了该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层序对储层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黑色页岩层序SQ1—SQ2中相对海平面升降与页岩脆性指数呈负相关、与TOC及孔隙度呈正相关,渗透率高值多位于脆性段,渗透率低值多位于塑性段。灰色页岩层序SQ3以塑性段为主,孔、渗均低于SQ1、SQ2凝缩段,其相对海平面与有机质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对海平面变化影响了优质页岩储层发育,SQ1、SQ2海侵期—海退早期为优质页岩储层发育期。综合本次研究成果,明确了层序地层对优质页岩储层的控制作用,对于在层序格架内预测优质页岩储层段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五峰组 上奥陶统 龙马溪组 下志留统 层序地层
下载PDF
焦石坝页岩气田中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45
12
作者 高键 何生 易积正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2-480,共9页
根据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和显微测温分析,在焦石坝页岩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石英和方解石脉体样品中发现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利用甲烷包裹体的甲烷拉曼散射峰v1以及均一温度分别计算了甲烷包裹体的密度,其甲烷拉曼散射峰v1分布在2 ... 根据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和显微测温分析,在焦石坝页岩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石英和方解石脉体样品中发现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利用甲烷包裹体的甲烷拉曼散射峰v1以及均一温度分别计算了甲烷包裹体的密度,其甲烷拉曼散射峰v1分布在2 910.57~2 911.27 cm-1,甲烷包裹体均一温度(Th)分布在-95.8^-88.2℃,相对应的甲烷包裹体密度为0.254~0.290 g/cm3,具有高密度特征。结合页岩脉体样品中与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共生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最小值,利用CH4体系的状态方程计算了高密度纯甲烷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为102.6~137.3 MPa,相应的压力系数达到1.63~2.18,具有中等-强超压特征。该区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形成时的异常高压和较高的温度可能指示了燕山运动抬升初期含气页岩的地温条件和超压状态。焦石坝页岩气田中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的发现可为焦石坝页岩超压形成和演化以及页岩气富集与页岩超压的关系研究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包裹体 激光拉曼光谱 五峰组 龙马溪组 页岩 焦石坝地区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41
13
作者 冯动军 胡宗全 +2 位作者 高波 彭勇民 杜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21-1532,共12页
上奥陶统五峰组(O_3w)—下志留统龙马溪组(S_ll)是川东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明确了川东南地区具有较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该区位于深水陆棚有利沉积相带,优质页岩(TOC>2.0%)厚度大... 上奥陶统五峰组(O_3w)—下志留统龙马溪组(S_ll)是川东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明确了川东南地区具有较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该区位于深水陆棚有利沉积相带,优质页岩(TOC>2.0%)厚度大,介于20~50 m之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有宜宾—泸州和石柱—建南两个厚度中心,有机质丰度高(平均TOC>2.0%),热演化程度适中(2.0%<Ro<3.0%),脆性矿物含量高(平均65.4%),有机质孔发育,以微孔—中孔为主,含气量高(大于2 m^3/t),盆内压力系数普遍高于1.2,保存条件好,页岩埋深普遍在1500~4500 m。综合以上分析,选取优质页岩厚度、页岩埋深及页岩气保存条件3个参数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和含气量作为辅助评价指标,建立了页岩气有利区评价标准,评价出涪陵—武隆—彭水、丁山—松坎、五指山—昭通—长宁及威远—富顺—永川共4个有利区带,为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地区 五峰组 龙马溪组 页岩气 成藏条件 深水陆棚
下载PDF
四川盆地涪陵地区海相页岩天然裂缝特征及对页岩气的影响 被引量:38
14
作者 田鹤 曾联波 +4 位作者 徐翔 舒志国 彭勇民 毛哲 罗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4-483,共10页
不同类型裂缝对页岩气富集和保存的影响不同,因而在页岩气储层天然裂缝研究时,需要进行分类评价和预测。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FMI成像测井资料,对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发育特征、主控因... 不同类型裂缝对页岩气富集和保存的影响不同,因而在页岩气储层天然裂缝研究时,需要进行分类评价和预测。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FMI成像测井资料,对四川盆地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发育特征、主控因素及不同类型天然裂缝对页岩气富集与保存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涪陵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天然裂缝在地质成因上分为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及异常高压裂缝3种类型,其中构造裂缝包括层内张开裂缝、穿层剪切裂缝及顺层剪切裂缝;成岩裂缝包括页理缝和收缩裂缝。研究区以构造裂缝和页理缝为主,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受构造、岩石力学层厚度及脆性矿物含量等因素的控制;页理缝主要受页理发育程度、脆性矿物含量、异常流体压力、有机质含量及其热演化程度的控制。不同成因类型的天然裂缝对页岩气影响明显不同,其中层内张开裂缝和页理缝在页岩层内发育,裂缝规模小,为页岩气富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穿层剪切裂缝和顺层剪切裂缝发育规模大,主要影响页岩气的保存条件;收缩裂缝和异常高压裂缝的发育程度低,有效性差,对页岩气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保存条件 页岩气 构造裂缝 成岩裂缝 五峰组 龙马溪组 涪陵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中上扬子上奥陶统五峰组含放射虫硅质岩与古环境 被引量:38
15
作者 刘伟 许效松 +1 位作者 冯心涛 孙媛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3期65-70,共6页
四川雷波抓抓岩五峰组上部硅质岩含丰富的放射虫化石,表明晚奥陶世五峰期富硅质海水随着第二次海侵进入到扬子克拉通,进而证明了扬子西缘康滇古陆与川中古隆起间存在水道与巴颜喀拉海相通。在分析抓抓岩剖面五峰组沉积序列的基础上,通... 四川雷波抓抓岩五峰组上部硅质岩含丰富的放射虫化石,表明晚奥陶世五峰期富硅质海水随着第二次海侵进入到扬子克拉通,进而证明了扬子西缘康滇古陆与川中古隆起间存在水道与巴颜喀拉海相通。在分析抓抓岩剖面五峰组沉积序列的基础上,通过含放射虫硅质岩的区域对比,清理了该时期各地区岩性岩相组合及地层接触关系,恢复了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五峰期的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硅质岩 五峰组 古环境 抓抓岩 雷波
下载PDF
南方复杂地区页岩气差异富集机理及其关键技术 被引量:37
16
作者 解习农 郝芳 +5 位作者 陆永潮 何生 石万忠 姜振学 熊永强 张金川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45-1056,共12页
针对我国南方海相富有机质页岩时空非均质强、热演化程度高、构造演化历史复杂、页岩气具差异富集和保存条件多样等特点,采用多学科方法对南方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区进行精细解剖,形成了针对南方复杂地区海相高过成熟页岩气评价... 针对我国南方海相富有机质页岩时空非均质强、热演化程度高、构造演化历史复杂、页岩气具差异富集和保存条件多样等特点,采用多学科方法对南方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区进行精细解剖,形成了针对南方复杂地区海相高过成熟页岩气评价参数表征的多项关键技术.研究结果显示富泥硅质页岩和富泥/硅混合质页岩是五峰组-龙马溪组的优质岩相;页岩中孔和宏孔提供了主要的孔体积,微-纳米孔隙结构特征受页岩组分及其孔隙发育程度双重控制;页岩气富集演化具"二高、三复杂"特点(古温度高,热演化程度高,温压演化复杂,页岩气赋存方式复杂及保存条件复杂).研究中所提出的页岩岩相表征和优选技术、多尺度储集空间全息表征技术、海相页岩复杂演化改造过程表征技术、初步形成的甜点评价参数体系表征方法可有效地应用于南方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评价.研究成果可为南方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组 龙马溪组 页岩气 富集机理 关键技术 扬子地区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海相页岩气储层孔隙表征、分类及贡献 被引量:36
17
作者 肖佃师 赵仁文 +3 位作者 杨潇 房大志 李勃 孙星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5-1225,共11页
以渝东南彭水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为例,开展低温二氧化碳吸附(LTCA)、氮气吸附(LTNA)、核磁共振(NMR)、压汞、扫描电镜以及氦测孔隙度等孔隙表征实验,全面刻画页岩孔隙结构,建立全孔径表征及分类方法,研究它们在页岩气赋存和渗流... 以渝东南彭水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为例,开展低温二氧化碳吸附(LTCA)、氮气吸附(LTNA)、核磁共振(NMR)、压汞、扫描电镜以及氦测孔隙度等孔隙表征实验,全面刻画页岩孔隙结构,建立全孔径表征及分类方法,研究它们在页岩气赋存和渗流等方面的差异贡献。结果表明,氦测孔体积最大;其次为LTNA和NMR,两者分别在刻画较小孔(<10nm)和较大孔方面优势明显,联合二者可表征页岩全孔径分布。全孔径分布揭示页岩气孔隙分布范围宽,但70%孔体积集中在孔径小于25 nm。结合分形特征,以5,25和100 nm为界,将其划分为微孔、小孔、中孔和大孔。微孔、小孔和中孔主要受有机质含量和粘土矿物含量的影响;此外,中孔还受粒内溶蚀孔的影响,而大孔主要由粒间孔和粘土层间缝构成。微孔和小孔分别为页岩吸附气、游离气提供主要场所;小孔和中孔相互连接,为页岩气在基质中渗流提供通道。研究成果对页岩气储层分类、渗流机理认识等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高压压汞 孔隙表征 孔隙分类 页岩气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石英矿物类型及其对页岩气富集开采的控制: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35
18
作者 孙川翔 聂海宽 +3 位作者 刘光祥 张光荣 杜伟 王濡岳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692-3704,共13页
页岩矿物组成控制着页岩的储层类型和岩石力学性质,并影响着页岩气的富集和开发.为了分析不同类型石英矿物的纵向变化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开采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WF2-LM4和LM5-LM8两个笔石带页岩为主要研究... 页岩矿物组成控制着页岩的储层类型和岩石力学性质,并影响着页岩气的富集和开发.为了分析不同类型石英矿物的纵向变化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开采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WF2-LM4和LM5-LM8两个笔石带页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普通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矿物成岩世代关系、能谱分析等手段,识别出陆源碎屑石英、生物成因石英和黏土矿物转化过程中形成的3种石英类型.结果表明不同的页岩层段,3种成因的石英含量不同.生物成因石英在WF2-LM4笔石带页岩最为富集,向上到LM5-LM8笔石带页岩逐渐减少.在WF2-LM4笔石带页岩,生物成因石英与有机碳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性,有利于页岩优质储层的形成,对页岩储层的压裂改造具有积极作用,实现了页岩赋气和改造的有机统一.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下部黑色页岩(WF2-LM4笔石带页岩)具有生物成因石英含量高,页岩生烃、储集能力和可压裂性最优的特点,是页岩气富集开采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生物成因石英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油气地质
原文传递
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层序地层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34
19
作者 郭旭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69-1082,共14页
学者们在页岩层序划分与构成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其次,现有研究中针对页岩非均质性在层序格架内的变化特征及成因规律方面亦有不足.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是上扬子地区重要的页岩气勘探层位之一,通过钻井岩心、露头剖面、常规测井、能... 学者们在页岩层序划分与构成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其次,现有研究中针对页岩非均质性在层序格架内的变化特征及成因规律方面亦有不足.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是上扬子地区重要的页岩气勘探层位之一,通过钻井岩心、露头剖面、常规测井、能谱测井和地球化学参数等资料,对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层序地层学进行了定量分析.在五峰组-龙马溪组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其中五峰组为一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海侵体系域(五峰组下部黑色页岩)和高位体系域(五峰组上部观音桥段);龙马溪组一段作为一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海侵体系域、早期高位和晚期高位体系域;龙马溪组二段和三段为一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以不同体系域为单元分析了五峰组-龙马溪组层序发育与沉积环境特征,揭示了各体系域内古生产力与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机理,总结并提出了系统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层序地层垂向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组 龙马溪组 页岩 层序地层 有机质 沉积演化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焦石坝区块五峰组与龙马溪组一段页岩有机孔隙结构差异性 被引量:32
20
作者 何陈诚 何生 +4 位作者 郭旭升 易积正 魏志红 舒志国 彭女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2-484,共13页
焦石坝区块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一段海相富有机质页岩中纳米有机孔隙十分发育,有机孔隙成为该页岩气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Image J统计软件以及气体吸附测试,对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一段下部和上部3套页岩的20块样... 焦石坝区块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一段海相富有机质页岩中纳米有机孔隙十分发育,有机孔隙成为该页岩气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Image J统计软件以及气体吸附测试,对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一段下部和上部3套页岩的20块样品有机孔隙结构(孔隙形状、数量、孔径分布)进行了观察和参数统计分析,并对有机质面孔率进行了计算。根据利用FE-SEM观察到的孔径分布在2~900 nm,主要在10~900 nm的有机孔隙特征发现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下部和上部页岩的纳米有机孔隙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五峰组页岩有机孔隙形状多为不规则棱角形,而龙马溪组一段页岩有机孔隙形状多呈椭圆形和近圆形。五峰组页岩样品孔径在10~50 nm有机孔隙相对最发育,其次是龙马溪组一段上部;而龙马溪组一段下部页岩样品孔径在50~900 nm的有机孔隙相对最发育,其次是龙马溪组一段上部。根据孔径主要在10~900 nm的6 1400余个有机孔隙的统计结果,页岩样品平均单颗粒有机质面孔率与有机碳含量(TOC)有粗略的正相关性,但五峰组页岩样品平均有机质面孔率相对略偏小。根据气体吸附孔径测定及分析,页岩样品中孔径在0.3~1.5 nm和2~10 nm范围的纳米孔隙发育程度与TOC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焦石坝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下部和上部页岩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性、五峰组页岩处于挤压滑脱层底部且经历了更明显的分层滑脱改造以及改造引起的部分超压释放,可能是3个层位页岩有机孔隙结构差异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孔隙 结构差异性 面孔率 页岩气 五峰组 龙马溪组 焦石坝区块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