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绍兴方言同音字汇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福堂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7,共17页
本文列出吴语浙江绍兴东头埭话的声韵调和同音字汇。东头埭话和目前绍兴城区及近郊的方言相当。同音字汇反映了绍兴方言稍早时声韵母的内部分歧和目前的老年口音。
关键词 吴语 绍兴方言 东头埭话 同音字汇
原文传递
吴方言对英语语音产生负迁移影响的变量论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宏军 《嘉兴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81-86,共6页
吴方言是我国七大汉语方言之一,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方言。吴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着较大差异,尤其是语音差异更大。该文通过对吴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特点的整理分析,以及吴方言对普通话形成负迁移的成因分析,阐述... 吴方言是我国七大汉语方言之一,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方言。吴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着较大差异,尤其是语音差异更大。该文通过对吴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特点的整理分析,以及吴方言对普通话形成负迁移的成因分析,阐述了吴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产生的负迁移,提出了针对吴方言区的英语语音教学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方言 普通话 英语语音 负迁移
下载PDF
弱化、促化、虚化和语法化——吴方言中一种重要的演变现象 被引量:18
3
作者 戴昭铭 《汉语学报》 2004年第2期26-34,共9页
在吴方言中,舒声实词通过语义虚化、语音弱化通向语法化的途径中,增加了一个促化步骤,语法化产生的词缀、助词、介词、体貌标记中都普遍存在语音促化现象。吴方言中的促化现象存在共时的不平衡性,反映了语言历史演变的不同层次。语音促... 在吴方言中,舒声实词通过语义虚化、语音弱化通向语法化的途径中,增加了一个促化步骤,语法化产生的词缀、助词、介词、体貌标记中都普遍存在语音促化现象。吴方言中的促化现象存在共时的不平衡性,反映了语言历史演变的不同层次。语音促化手段是一种把语法化效应以语音形式固化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方言 语法化 促化
下载PDF
论湘语、吴语及周边方言蟹假果遇摄字主要元音的连锁变化现象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立中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35,共16页
本文讨论湘语、吴语及周边方言蟹假果遇四摄字主要元音的连锁变化现象。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壹,例举湘语、吴语果假摄字的读音情况;贰,利用汉语元音主要作反时针方向运动的规律,解释湘语、吴 语蟹假果遇四摄字主要元音连锁变化的现象及... 本文讨论湘语、吴语及周边方言蟹假果遇四摄字主要元音的连锁变化现象。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壹,例举湘语、吴语果假摄字的读音情况;贰,利用汉语元音主要作反时针方向运动的规律,解释湘语、吴 语蟹假果遇四摄字主要元音连锁变化的现象及其演变过程;叁,指出蟹假果遇四摄字主要元音连锁变化 的现象,也见于其他汉语方言,但主要存在于湘语、吴语及其周边方言之中;肆,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这 种连锁变化现象作出进一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语 吴语 元音 汉语方言 读音 解释 现象 存在 变化 演变过程
原文传递
吴语语音研究综述 被引量:9
5
作者 徐越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60-64,共5页
吴语是我国的第二大方言,吴语研究尤其是吴语语音研究起步早、论著多。吴语的全浊声母、声调、连续变调和小称变调都曾经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上述四个方面对吴语的语音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吴语 语音 音调 音变
下载PDF
V上和V下 被引量:13
6
作者 蒋绍愚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34,共11页
"V上"和"V下"各自可以分成若干不同的类型,它们表达的语义不同,出现的时代也不同。这些不同类型的语义是有联系的,特别是和原型语义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有时用"V上"和"V下"似乎意思差不多,但... "V上"和"V下"各自可以分成若干不同的类型,它们表达的语义不同,出现的时代也不同。这些不同类型的语义是有联系的,特别是和原型语义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有时用"V上"和"V下"似乎意思差不多,但仔细分析还是有差别的。在吴方言中,"V下"说成"V落",但《海上花列传》中,即使在对话中也多写作"V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 V下 语义类型 吴方言
下载PDF
南京方言的VVR动补结构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顺 潘文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7-51,共5页
本文讨论的是南京方言的VVR结构的构成条件、语义特征以及句法语用功能。
关键词 南京方言 VVR结构 动补形式 吴方言
原文传递
译者语言与译文语言的地缘性--以苏籍译者群及其吴语运用为个案 被引量:11
8
作者 周领顺 陈慧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9-93,共5页
译者语言与译文语言地缘性的研究在以往比较鲜见。本文主要以苏籍译者群为研究对象,对其方言在译文中的运用展开地缘关系分析,并具体通过对杨必译《名利场》个案的研究,发现译者在译文中引用吴语多是求原文之真、务读者需求之实之举。... 译者语言与译文语言地缘性的研究在以往比较鲜见。本文主要以苏籍译者群为研究对象,对其方言在译文中的运用展开地缘关系分析,并具体通过对杨必译《名利场》个案的研究,发现译者在译文中引用吴语多是求原文之真、务读者需求之实之举。本文属于区域语言地理和译者行为研究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籍译者群 吴语 地缘 行为共性
原文传递
江苏常熟梅李方言同音字汇 被引量:12
9
作者 袁丹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5-337,共13页
本文描写了吴语常熟梅李方言的语音,主要内容包括常熟梅李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同音字汇。
关键词 吴语 常熟方言 同音字汇
原文传递
通泰方言的吴语底层及历史层次 被引量:5
10
作者 汪如东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1-105,共5页
通泰方言历史上属吴语区,至今还蕴藏着丰富的吴语底层。文章论述了通泰方言和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明初大批苏州移民迁移江淮之间给通泰方言语音系统的影响,指出了两种方言在声、韵、调方面跟北方话相区别的现象,通... 通泰方言历史上属吴语区,至今还蕴藏着丰富的吴语底层。文章论述了通泰方言和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明初大批苏州移民迁移江淮之间给通泰方言语音系统的影响,指出了两种方言在声、韵、调方面跟北方话相区别的现象,通过对通泰方言文白异读字的分析,勾稽出吴语底层音的历史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泰方言 吴语 底层 层次
下载PDF
两浙风土建筑谱系与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易知 《建筑遗产》 2020年第1期2-17,共16页
文章通过对我国江南吴语方言地区的风土建筑的案例研究,着重从传统民居院落平面空间组合方式出发,探讨两浙地区风土建筑谱系.文章认为,两浙依钱塘江而分为东西两个大片区.东部(即南部吴语方言区)多丘陵盆地,相对闭塞,发展较西部落后,宗... 文章通过对我国江南吴语方言地区的风土建筑的案例研究,着重从传统民居院落平面空间组合方式出发,探讨两浙地区风土建筑谱系.文章认为,两浙依钱塘江而分为东西两个大片区.东部(即南部吴语方言区)多丘陵盆地,相对闭塞,发展较西部落后,宗族尚存,以大家族为居住单元,宅院为"堂-横"式布局,即"一明两暗"单元的放射状复合.西部(即北部吴语方言区)多平原,水网密布,经济发达,宗族解体,以小家庭为居住单元,宅院为"堂-堂"式布局,即"一明两暗"单元的线形叠加.同时,从家庭人口的组织形式到宅院的组织形式,其间有着直接的数学关联:"堂-堂"式与"堂-横"式平面分别对应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的"增长型"家庭和规模维持在5人左右的"稳定型"家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土建筑 吴语方言 空间分析 家庭人口 谱系
下载PDF
镇江过渡带方言的考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笪远毅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96-100,共5页
现代镇江的方言自公元4世纪开始因移民的不断植入,而从吴方言演变为北方方言;又因为地理和经济的原因,在镇江一线形成吴方言与江淮方言的过渡带。在过渡带呈现出一系列相应的语言特征,其发展趋势是江淮方言成分的不断增强。
关键词 吴方言 江淮方言 镇江 过渡带方言
下载PDF
徽州方言的知照系字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希宁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8-163,共6页
古知、照系字在汉语方言的演变不尽相同。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及笔者的调查,认为徽州方言古知、照系字的演变可归纳为两种类型及四种读音。并认为这两种类型是由于两种不同方言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 汉语方言 相同 读音 归纳 演变 徽州
全文增补中
普通话副词“在”源流考辨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劼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6-81,共6页
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中,"在"本来不作副词用,也没有"在+动"这一格式。多数学者认为,副词"在"是由"正在"演变而来的,是"正在"脱落"正"的结果。但是,副词"在&qu... 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中,"在"本来不作副词用,也没有"在+动"这一格式。多数学者认为,副词"在"是由"正在"演变而来的,是"正在"脱落"正"的结果。但是,副词"在"出现的时间并不晚于"正在"。副词"在"的源头是南方某些地区的方言,因此,率先大量使用副词"在"的,也都是南方籍的一些作家。至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副词"在"的普及速度明显加快;五十年代前后,已经成为普通话中的一个常用词。不过,至今它仍然带有一定程度的书面语色彩,大众口语中的使用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词 在+动 正在+动 方言 官话
原文传递
论吴歌的地域特色 被引量:9
15
作者 吕琳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79-83,共5页
吴歌之"吴"应当指"吴语地域",大致是现在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浙江的湖州地区和嘉兴地区的一部分,以及上海地区,即原江苏的松江地区。吴方言对吴歌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吴歌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吴歌在旋律上,... 吴歌之"吴"应当指"吴语地域",大致是现在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浙江的湖州地区和嘉兴地区的一部分,以及上海地区,即原江苏的松江地区。吴方言对吴歌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吴歌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吴歌在旋律上,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音域不宽,旋律起伏不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源于水乡的吴歌,自然以水乡生活作为歌唱对象,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由此进入吴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歌 地域特色 吴语 音乐形态
下载PDF
江西广丰方言音系 被引量:7
16
作者 秋谷 裕幸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0-275,共16页
广丰方言属于吴语处衢片。本文介绍广丰方言音系,包括广丰方言的声韵调、音韵特点和同音字汇等三个部分。
关键词 方言 音系 声韵调 同音字汇 音韵特点 吴语 和同
全文增补中
吴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6
17
作者 胡琦蓉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119-120,共2页
迁移是头脑里原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第一语言时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就是语言迁移。促进新语言学习的迁移为正迁移,阻碍新语言学习的为负迁移。吴方言是我国七大汉语方言之一,与英语在语音上差别很大,本文... 迁移是头脑里原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第一语言时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就是语言迁移。促进新语言学习的迁移为正迁移,阻碍新语言学习的为负迁移。吴方言是我国七大汉语方言之一,与英语在语音上差别很大,本文阐述了吴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产生的负迁移,提出了针对吴方言区的英语语音教学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语音 吴方言 语音习得 负迁移 应对策略
下载PDF
从语法看杭州方言的性质 被引量:6
18
作者 汪化云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6-364,共9页
南宋时的中原汉语几乎覆盖了当时的杭州方言。但今杭州方言中具有"话题优先、特殊重叠、宾前补后"等一系列典型的吴语语法特征;而使用代词"我/你/他们、多少"和词尾"儿"、V-neg-V型反复问句等,大多是&qu... 南宋时的中原汉语几乎覆盖了当时的杭州方言。但今杭州方言中具有"话题优先、特殊重叠、宾前补后"等一系列典型的吴语语法特征;而使用代词"我/你/他们、多少"和词尾"儿"、V-neg-V型反复问句等,大多是"官表吴里"的现象,真正的官话语法成分并不多见。这与该方言的语音现象类似。这是因为杭州处在吴语包围之中,且有相当多的居民来自绍兴等吴语区,使得其方言在元代以后逐渐"脱官入吴",演变成了一种吴语。杭州方言不是柯因内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方言 语法 吴语 方言性质 脱官入吴
原文传递
吴语和闽语中的“动叠+补”结构及其相关问题考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文浩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24-27,共4页
汉语中的“动叠+补”结构包含“动叠1(量增)+补”和“动叠2(量减)+补”两类。现代北方话不存在“动叠+补”结构;闽语只有“动叠1(量增)+补”;吴语两者兼有,且异类同形;普通话中有少量“动叠2(量减)+补”现象,目前尚为熟语性质,在使用上... 汉语中的“动叠+补”结构包含“动叠1(量增)+补”和“动叠2(量减)+补”两类。现代北方话不存在“动叠+补”结构;闽语只有“动叠1(量增)+补”;吴语两者兼有,且异类同形;普通话中有少量“动叠2(量减)+补”现象,目前尚为熟语性质,在使用上有诸多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 重叠带补 闽语 吴语 北方话 普通话
下载PDF
浙江遂昌方言的“添”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文胜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9-124,共6页
本文介绍了浙江遂昌方言的“添”。遂昌话“添”有“添1”和“添2”之分,“添1”表示“追加”,“添2”表示“剩余”。文章描写分析了“添”的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并从语法及语用角度考察了语音(主要是声调)变化对“添”的语义特征及句... 本文介绍了浙江遂昌方言的“添”。遂昌话“添”有“添1”和“添2”之分,“添1”表示“追加”,“添2”表示“剩余”。文章描写分析了“添”的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并从语法及语用角度考察了语音(主要是声调)变化对“添”的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所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语 遂昌方言 “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