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滨北西部上二叠统林西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健 孙雷 +3 位作者 何大祥 张海华 郑月娟 张德军 《地质与资源》 CAS 2019年第4期350-357,共8页
应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研究了滨北西部上二叠统林西组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烃源岩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热演化程度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林西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Ⅱ型,处于高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 应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研究了滨北西部上二叠统林西组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烃源岩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热演化程度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林西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Ⅱ型,处于高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烃源岩中(C20+C21)/(C23+C24)三环萜烷为0.12~0.86,平均为0.50,C24四环萜烷/C26三环萜烷为0.41~0.72,平均为0.54,具有典型湖相烃源岩特征;Pr/Ph主要介于0.16~0.71之间,平均为0.32,指示沉积环境为强还原—还原环境;伽马蜡烷/C30藿烷为0.09~0.35,平均为0.21,反映烃源岩为半咸水的沉积环境;Pr/nC17与Ph/nC18的关系、C27-C28-C29甾烷的相互关系均反映有机质为高等植物和细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的混合来源;Ts/Tm为0.18~1.03,平均为0.86,C31αβ22S/(22S+22R)比值为0.53~0.62,平均为0.58,均指示烃源岩成熟度较高.综合认为林西组烃源岩形成于半咸水的还原—强还原环境,有机质来源为混合来源,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林西组具有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滨北地区 上二叠统林西组 烃源岩 生物标志化合物
下载PDF
古亚洲洋东段闭合时限:来自大兴安岭南段二叠系-三叠系界线沉积地层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的制约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渝金 张超 +5 位作者 马永非 杨涛 刘艳 杜继宇 赵英利 张建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781-2810,共30页
古亚洲洋东段的具体闭合时限长期以来存在争议,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相应时期的典型沉积剖面研究。近期,笔者在大兴安岭南段阿鲁科尔沁旗地区新发现一套保存较好的二叠-三叠系沉积序列,其详细记录了古亚洲洋闭合过程。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 古亚洲洋东段的具体闭合时限长期以来存在争议,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相应时期的典型沉积剖面研究。近期,笔者在大兴安岭南段阿鲁科尔沁旗地区新发现一套保存较好的二叠-三叠系沉积序列,其详细记录了古亚洲洋闭合过程。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重点对上二叠统林西组和下三叠统老龙头组开展沉积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上二叠统林西组上部为一套湖泊相沉积,下三叠统老龙头组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底部为冲积扇辫状河砾岩层。两套地层界线附近沉积环境发生剧变,气候从温暖湿润转变为炎热干旱,确定研究区林西组沉积时代为晚二叠世长兴期,老龙头组沉积时代为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两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短暂沉积间断。林西组砂岩重矿物含量丰富,类型多样,原岩为中酸性岩浆岩、基性岩浆岩、少部分变质岩及沉积岩;老龙头组砂岩重矿物类型少,原岩为中酸性岩浆岩和少量变质岩。林西组2个碎屑岩样品最年轻峰值年龄分别为255±2Ma和255±1Ma,ε_(Hf)(t)=-22.84~+13.17,变化范围较大。老龙头组2个碎屑岩样品最年轻峰值年龄分别为248±1Ma和249±1Ma,ε_(Hf)(t)=7.95~11.28。结合重矿物、碎屑锆石和Hf同位素研究,确定林西组物源主要来自于兴蒙造山带,少量可能来自于华北板块,具有复杂物源、远距离搬运再沉积的特征。老龙头组物源主要来自于兴蒙造山带,具有周缘近距离搬运沉积的特征。通过区域对比上二叠统林西组与下三叠统老龙头组碎屑锆石携带年代学信息,推测古亚洲洋东段沿着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在晚二叠世发生汇聚碰撞作用,古亚洲洋东段闭合作用至少持续至早三叠世,老龙头组沉积期发生强烈汇聚造山作用,老龙头组是古亚洲洋闭合板块碰撞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大兴安岭南段 上二叠统林西组 下三叠统老龙头组 碎屑锆石年代学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段上二叠统林西组核形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梁天意 刘敬党 +3 位作者 李猛猛 王刚 朱玺 张海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3-611,共19页
林西组是大兴安岭地区晚二叠世重要的沉积地层,其研究程度也直接影响古亚洲洋闭合、两大板块拼接、沉积环境转变等重大地质问题。本次研究区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中段,根据实际调查,首次在扎赉特旗巴彦乌兰地区晚二叠系林西组发现了海相的... 林西组是大兴安岭地区晚二叠世重要的沉积地层,其研究程度也直接影响古亚洲洋闭合、两大板块拼接、沉积环境转变等重大地质问题。本次研究区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中段,根据实际调查,首次在扎赉特旗巴彦乌兰地区晚二叠系林西组发现了海相的核形石灰岩。根据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并根据元素比值等确定该核形石灰岩产生于碳酸盐台地边缘温暖、动荡的浅滩环境,具有明显的海相特征,并在林西组中—下部发现了具有明显陆相沉积特征的双壳类Palaeanodonta sp.—Palaeomutela sp.组合。说明该地区在晚二叠世早期存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环境,随着环境的改变,林西组逐渐向陆地河湖相沉积环境转变。这一发现不仅完善了兴蒙地区林西组地层的结构,也为以后研究兴蒙海槽在晚古生代—中生代的过渡时期的沉积演化提供可靠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二叠统林西组 核形石灰岩 环境演化 兴蒙海槽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内蒙古林西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叶肢介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36
4
作者 张永生 牛绍武 +4 位作者 田树刚 邢恩袁 苏奎 曹洁 王俊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94-1403,共10页
前人对林西县上二叠统林西组和扎鲁特旗陶海营子组进行过长期研究,发现较多淡水双壳类和植物化石,而叶肢介化石仅在陶海营子组有所发现。本次研究在内蒙古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的中上部首次发现叶肢介化石,经初步鉴定为林西黄河叶肢介(... 前人对林西县上二叠统林西组和扎鲁特旗陶海营子组进行过长期研究,发现较多淡水双壳类和植物化石,而叶肢介化石仅在陶海营子组有所发现。本次研究在内蒙古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的中上部首次发现叶肢介化石,经初步鉴定为林西黄河叶肢介(新种)等3个属种。叶肢介化石的发现为林西组时代的进一步确定、地层对比和古地理重建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古地理古构造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西地区 官地剖面 上二叠统 林西组 叶肢介化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