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价值意蕴 被引量:43
1
作者 冯刚 张欣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84,2,共8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着力推动'八个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思...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着力推动'八个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对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教育 立德树人 知行合一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下载PDF
以“知行合一,转识为智”为理念的中外园林史教学 被引量:19
2
作者 金云峰 陶楠 《高等建筑教育》 2016年第1期133-137,共5页
"知行合一,转识为智"毋庸置疑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用于当今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是社会实践发展和专业教育不同阶段发展的需求。同济大学的中外园林史课程,以"知行合一,转识为智"为教学理念,把学习历史理论和... "知行合一,转识为智"毋庸置疑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用于当今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是社会实践发展和专业教育不同阶段发展的需求。同济大学的中外园林史课程,以"知行合一,转识为智"为教学理念,把学习历史理论和设计实践相结合,增加了园林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了园林历史的教学内容,提升了园林史的教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园林史 教学 知行合一 转识为智
下载PDF
知行合一的传统伦理意蕴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天晓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9期137-139,共3页
知行合一是一个古老的伦理命题,传统儒家把道德的视角瞄定于道德生活实际,从孔子、荀子、王充、王阳明等伦理思想家寄予知行合一以丰富的道德意蕴,成为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知行合一 道德生活 道德实践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思考 被引量:5
4
作者 夏咏梅 彭玉凌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0年第11期28-38,共11页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的“八个统一”之一,是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要求。坚持理论与大学生成长需求相统一、坚持理论...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的“八个统一”之一,是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要求。坚持理论与大学生成长需求相统一、坚持理论与生动的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能够增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现实感、时代感和实效性,能够把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任务落到实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要加大新时代思想理论性资源供给,做到以理服人;完善新时代实践教学机制,做到知行统一;发挥新时代教师的关键作用,实现育人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思政课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下载PDF
基于电类基础课程的便携式实验箱的设计与应用
5
作者 宋阳 赵冬梅 +1 位作者 周波 周国军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年第3期72-74,80,共4页
基于电类基础课程“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解决原有实验课课时少、受场地限制、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足等问题,针对电类基础课程设计开发了一款便携式实验箱,其具有便于携带、扩展性强等优点,可结合电类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形成“教—学—... 基于电类基础课程“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解决原有实验课课时少、受场地限制、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足等问题,针对电类基础课程设计开发了一款便携式实验箱,其具有便于携带、扩展性强等优点,可结合电类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形成“教—学—做—研”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具有高阶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类基础课程 便携式 实验箱 理实一体
下载PDF
五年制高职物理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孟宪辉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年第1期152-154,共3页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把理论和实验分离开,特别是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非常不利于知识的掌握与学习。通过课程改革,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弥补在教学上的不足。文章在充分分析传统教学模式...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把理论和实验分离开,特别是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非常不利于知识的掌握与学习。通过课程改革,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可以弥补在教学上的不足。文章在充分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依据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五年制高职物理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 物理 理实一体化
下载PDF
面向职业生活,以“知行合一”为导向构建高职人文课程新体系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3
7
作者 袁锦贵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年第11期101-104,共4页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收效甚微,处于热议而少做的尴尬境地,急需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突破。而知行合一、知行并进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理论的精华,对于纠正当前高职人文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收效甚微,处于热议而少做的尴尬境地,急需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突破。而知行合一、知行并进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理论的精华,对于纠正当前高职人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当今时代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趋势使得突出人文教育的职业性和职业教育的人文性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因此,高职人文课程应该面向职业生活、以"知行合一"为导向进行重构。基于这种思想,以浙江高职为例对人文课程进行了体系重构和优化的尝试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 人文课程 职业生活 知行合一
下载PDF
知行统一: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琼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16-119,共4页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切实强化知行统一,努力做到:用正确的“知”指导大学生的“行;”用科学的“知”规划大学生的“行;”改进方法,抓住课内课外教学...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切实强化知行统一,努力做到:用正确的“知”指导大学生的“行;”用科学的“知”规划大学生的“行;”改进方法,抓住课内课外教学环节实施渗透式教育;严把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的“入口关,”提高其感召力、亲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德育 知行统一 实效性
下载PDF
中西文化思想碰撞中的朱光潜美论 被引量:2
9
作者 宛小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7-33,共7页
朱光潜前后期关于"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都契合了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朱光潜前期主张的"美是物我两忘而达物我同一"是把"移情说"和"内模仿说"结合在"... 朱光潜前后期关于"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都契合了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朱光潜前期主张的"美是物我两忘而达物我同一"是把"移情说"和"内模仿说"结合在"形象的直觉"这一核心概念下阐述的。而这个"内模仿"(指生理的筋肉运动)和"移情"(指心理的知=直觉)恰恰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异曲同工。同样,朱光潜后期美学思想更强调美既是主客体同一,同时又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而朱光潜特别把西方启蒙主义的理性一词和中国传统"良知"说看作是一致的,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和消化到他对美的本质的论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王阳明 知行合一 理性 良知
下载PDF
基于“知行合一”模式的课程改革探究——以重庆文理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改革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俊祥 顾启元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3期96-98,共3页
在结合重庆文理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引入"知行合一"的课程改革理念,从更新课程改革理念、改变应用型课程体系结构、加强师资培训和课程内容改革力度等方面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改革模式进行了探究,旨在为... 在结合重庆文理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引入"知行合一"的课程改革理念,从更新课程改革理念、改变应用型课程体系结构、加强师资培训和课程内容改革力度等方面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改革模式进行了探究,旨在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行合一 课程改革 探究
下载PDF
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君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1年第4期37-42,共6页
无论具体的理论形态和话语体系如何变换,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一以贯之的。这主要体现在:(1)马克思主义始终致力于回答“人的解放”这一根本性问题;(2)马克思主义始终具有整体性这一根本性特征;(3)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 无论具体的理论形态和话语体系如何变换,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一以贯之的。这主要体现在:(1)马克思主义始终致力于回答“人的解放”这一根本性问题;(2)马克思主义始终具有整体性这一根本性特征;(3)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一根本性原则。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这三点既不可偏离,也不可偏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精神实质 人的解放 整体性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下载PDF
试论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12
作者 周珊珊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26-27,共2页
针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重要哲学命题,探讨了当前应该从哪种视角对此命题进行理解的问题,进而关注中国哲学回归现实得到复兴的问题。
关键词 知行合一 知先行后 王明阳
下载PDF
德技互促视阈下高职院校德育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建伟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99-101,113,共4页
德育理论课为学生提供德育方面的知识、情感和认识基础;实训课德育在于以贴近学生和贴近学习场景的环境,实现德技互促的目标;课外德育是一种学校德育和自我德育相结合的教育形式,通过课外德育,大学生能够将从外界所获得的德育符号转化... 德育理论课为学生提供德育方面的知识、情感和认识基础;实训课德育在于以贴近学生和贴近学习场景的环境,实现德技互促的目标;课外德育是一种学校德育和自我德育相结合的教育形式,通过课外德育,大学生能够将从外界所获得的德育符号转化为自身品德有意义的一部分,进而实现知行合一。理论课德育、实训课德育和课外德育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智能协调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课德育 实训课德育 课外德育 德技互促 知行合一
下载PDF
“中哲”“马哲化”过程及其蕴含的问题——以唯物认知范式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命题为案例的讨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承贵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2-8,共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中国之后,便成为理解和解释中国传统哲学一个重要坐标和一种基本方式,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于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实践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有哪些值得记取的经验与教训?以唯物认知范式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qu... 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中国之后,便成为理解和解释中国传统哲学一个重要坐标和一种基本方式,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于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实践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有哪些值得记取的经验与教训?以唯物认知范式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命题为例,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样改造中国传统哲学的,并对这种学术实践的内容、性质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检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化 唯物认知范式 知行合一
下载PDF
面向卓越工科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探索
15
作者 刘浩 陈根龙 邓开连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23年第2期73-76,共4页
立足卓越工科支柱课程的定位,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存在的挑战,通过思政元素与科创潜力两翼的引领,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融入思政元素的授课内容、理实合一的专题式教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基于智慧教学的多元化考评... 立足卓越工科支柱课程的定位,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存在的挑战,通过思政元素与科创潜力两翼的引领,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融入思政元素的授课内容、理实合一的专题式教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基于智慧教学的多元化考评。这些教改实践提升了模电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与学生平均成绩,有助于培养大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科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柱课程 思政元素 科创潜力 理实合一 智慧教学
下载PDF
论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荣英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64-70,共7页
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问题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内在融通,找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根本路径,在实践基础上打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思入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通道,从改革开放的当代视野出发重... 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问题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内在融通,找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根本路径,在实践基础上打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思入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通道,从改革开放的当代视野出发重演基本原理体系的真实思想,使其本真精神和科学价值全面介于并活跃于当代实践之中;还必须确立一种中国化、大众化的根本立场并向着未来的实践积极筹划,确保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成为革新时代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策略考虑,在其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中获得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式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论贺麟的新“知行合一”观
17
作者 熊吕茂 何可可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38-42,共5页
贺麟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他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提出了"知行不分先后"、"知行永远在一起"、"知行平行"等观点。贺麟的新"知行合一"观,对当前人们... 贺麟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他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提出了"知行不分先后"、"知行永远在一起"、"知行平行"等观点。贺麟的新"知行合一"观,对当前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知行合一 意识 行为
下载PDF
唐顺之“本色论”及其崇陶情结发微
18
作者 李金坤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29-36,共8页
明中期,唐宋派代表人物唐顺之所倡导的“本色论”文学观,是此派重要的文学理论纲领,而“本色论”又是以唐顺之“天机论”为理论基础的。“天机论”实则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体现,它是“本色论”的思想根源。唐顺之所论“天机”“性源”“心... 明中期,唐宋派代表人物唐顺之所倡导的“本色论”文学观,是此派重要的文学理论纲领,而“本色论”又是以唐顺之“天机论”为理论基础的。“天机论”实则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体现,它是“本色论”的思想根源。唐顺之所论“天机”“性源”“心源”“完美神明”与“直抒胸臆”“信手写出”“上乘文字”等关键词,前面诸词实乃“天机”之别称,后面诸词实乃“本色”之另说。“天机”是本根、灵魂,“本色”是本能、本真,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将二者自然融合为一,相辅相成,才能熔铸出“胸中流出”“真见露出”之“上乘文字”,最终达到文以明道的创作目的。陶渊明的“真”与“自然”的审美范式,正是唐顺之所倡导的“天机”与“本色”文学观的最佳体现。所以,唐顺之从中华浩瀚无垠的诗海中精准选择陶渊明作为本色派的一面鲜艳而高扬的旗帜,钟情陶诗、身体力行、情结深厚,通过自己乡居田园诗的成功创作实践,圆满构建了知行合一的“本色论”文学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顺之 天机论 本色论 心学 陶渊明 知行合一
下载PDF
化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知行观探析
19
作者 周永华 卢红梅 +3 位作者 王晖 孔江榕 王帅 钟宏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1年第2期88-92,99,共6页
“知行合一”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化学工程学来源于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作用下建立起来的,其发展历程、教学内容及毕业要求,无不渗透着知行并举的光芒。通过对化工原理课程中“知与行”繁简关系... “知行合一”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化学工程学来源于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作用下建立起来的,其发展历程、教学内容及毕业要求,无不渗透着知行并举的光芒。通过对化工原理课程中“知与行”繁简关系的辨析、与学生人格养成关系的探讨,有助于化工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运用课程中蕴含的认识论元素,培养优秀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行合一 认识论 化学工程 化工原理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关学的特征及其研究价值
20
作者 苗彦恺 《科学.经济.社会》 2014年第4期1-4,共4页
关学研究日益成为当今学者关注的对象之一。关学自北宋张载创立起,一直到明清都是理学思想中一支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学派。在近代理学(儒学)发生转型之前,关学思想主要特征有:以儒学经典为基础,注重经学研习与传播;以学术兼容为指导... 关学研究日益成为当今学者关注的对象之一。关学自北宋张载创立起,一直到明清都是理学思想中一支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学派。在近代理学(儒学)发生转型之前,关学思想主要特征有:以儒学经典为基础,注重经学研习与传播;以学术兼容为指导,注重学术的批判与包容;以躬行礼教为根本,注重践行与致用;以知行合一为旨归,注重知与行的结合。基于此,关学得以长足发展,成为今天研究理学思想重要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学 兼容 躬行礼教 知行合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