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9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木年轮在青海西部地区吐谷浑与吐蕃墓葬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
作者 肖永明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7-63,共7页
本文以树木年轮的定年结果为依据,将近年来都兰热水、德令哈等地所发现和发掘的一批墓葬分为吐谷浑时期和吐蕃时期,根据墓葬形制的渊源关系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墓葬的族属进行了分析,认为封土堆中有无梯形石砌边框是区分海西地区吐蕃时期... 本文以树木年轮的定年结果为依据,将近年来都兰热水、德令哈等地所发现和发掘的一批墓葬分为吐谷浑时期和吐蕃时期,根据墓葬形制的渊源关系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墓葬的族属进行了分析,认为封土堆中有无梯形石砌边框是区分海西地区吐蕃时期外来吐蕃人与被征服的吐谷浑人墓葬的重要标志。由此推断都兰热水墓主人的主体应属于外来吐蕃人,而德令哈一带吐蕃时期的墓主人主体属于被征服后的吐谷浑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西部 树木年轮 吐谷浑 吐蕃 墓葬族属
下载PDF
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的茶叶与茶具 被引量:24
2
作者 霍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8-12,66,共6页
西藏西部考古的一系列新发现当中,丝绸与茶的遗物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经过科技考古的手段与方法,初步确认在阿里地区汉晋时代的墓葬当中,已经有茶和茶具的遗存。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与旧有知识,大体可以肯定是在相当于中原汉晋... 西藏西部考古的一系列新发现当中,丝绸与茶的遗物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经过科技考古的手段与方法,初步确认在阿里地区汉晋时代的墓葬当中,已经有茶和茶具的遗存。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与旧有知识,大体可以肯定是在相当于中原汉晋时代甚至更早,已经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茶叶进入西藏高原。这些茶叶传入藏地最早的路线与途径,也很可能与后来唐蕃之间通过"茶马贸易"将四川、云南、贵州等汉藏边地茶叶输入到藏地的传统路线有所不同,而是更多地利用了这一时期通过西域"丝绸之路"进而南下阿里高原,与汉地的丝绸等奢侈品一道,行销到西藏西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考古 西藏西部考古 茶马贸易 高原丝绸之路 汉藏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一批流散海外的吐蕃文物的初步考察 被引量:18
3
作者 霍巍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7-41,共15页
吐蕃文物曾通过不同途径流散于海外,主要包括金银器与织锦。从中反映出吐蕃作为七世纪以来兴起于青藏高原的强大政治集团与唐、粟特、萨珊波斯等都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并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金银器制作风格;以对兽纹为主题的织锦是吐... 吐蕃文物曾通过不同途径流散于海外,主要包括金银器与织锦。从中反映出吐蕃作为七世纪以来兴起于青藏高原的强大政治集团与唐、粟特、萨珊波斯等都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并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金银器制作风格;以对兽纹为主题的织锦是吐蕃人最为喜好的"番锦"之一,有可能为粟特锦,也有可能为包含粟特锦、波斯锦等中亚风格在内的"胡锦"。吐蕃银器上的纹饰更是多见于吐善时期的装饰性图案当中,并且影响到以后的藏族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丝绸之路 金银器 对兽纹织锦 中西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行人”、“行人部落” 被引量:20
4
作者 陆离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94,共10页
吐蕃统治时期在敦煌设置了主要由落蕃唐人组成的行人部落和丝绵部落,吐蕃文分别写作Rgodkyi sde和Dar pavi sde,二者由驻扎于河西地区的吐蕃中翼擘三(Phyug tsams)千户管辖,也被统称为擘三部落。行人即军士,行人部落系军事部落,主要负... 吐蕃统治时期在敦煌设置了主要由落蕃唐人组成的行人部落和丝绵部落,吐蕃文分别写作Rgodkyi sde和Dar pavi sde,二者由驻扎于河西地区的吐蕃中翼擘三(Phyug tsams)千户管辖,也被统称为擘三部落。行人即军士,行人部落系军事部落,主要负责军事行动,规模较大,有上、下二部落。丝绵部落则主要负责农桑生产。公元820年在敦煌成立了阿骨萨(Rgodsar)和悉董萨(Stongsar)两个独立军事部落,取代了行人、丝绵部落。之后又成立了另一个独立军事部落悉宁宗(Snying tshom)部落,这三个部落也总称为行人三部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敦煌 行人 行人部落
原文传递
粟特人与青海道 被引量:18
5
作者 霍巍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4-98,共5页
粟特人是中古时期以善于经商著称、并主要活跃在“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商业民族之一。近年来 ,随着安伽墓、虞弘墓、史君墓等一批粟特人墓葬在中原一带的考古发现 ,引起学术界对粟特人来华活动路线、居住范围、文化传播及影响等若干问题... 粟特人是中古时期以善于经商著称、并主要活跃在“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商业民族之一。近年来 ,随着安伽墓、虞弘墓、史君墓等一批粟特人墓葬在中原一带的考古发现 ,引起学术界对粟特人来华活动路线、居住范围、文化传播及影响等若干问题的热烈讨论。然而 ,粟特人的足迹是否踏上了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是否到达过中国的西南边疆 ?这些问题却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文献与新出考古材料的分析 ,认为汉唐时代粟特人不仅已经活动在青藏高原 ,而且通过具有重要交通意义的“青海道” ,与中国西南地区很早便有可能产生了商贸交往 ,拓展了对粟特人活动范围及路线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特人 青海道 丝绸之路 吐蕃 吐谷浑
下载PDF
古译名勘原辨讹五例 被引量:18
6
作者 郑张尚芳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41-549,共9页
对中外通用译名的语源有一些很流行的说法,对勘原语语音,会发现是有问题的。本文指出,"支那"Cina 应对"晋"不对"秦",Kumdan 应对"宫廷"不对"京都","桃花石"Tawghac应对&qu... 对中外通用译名的语源有一些很流行的说法,对勘原语语音,会发现是有问题的。本文指出,"支那"Cina 应对"晋"不对"秦",Kumdan 应对"宫廷"不对"京都","桃花石"Tawghac应对"大魏"不对"拓拔","倭奴"应对 Wonna 不对 Ainu,"吐蕃"应对 Mtho-Bon 或 Tho-Bon 不对 B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那-秦 倭奴 吐蕃
原文传递
略说青海都兰出土的吐蕃石狮 被引量:17
7
作者 汤惠生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82-88,共7页
Tubo period stone lions similar to each other in style were unearthed from the Tubo cemetery at Kexiaotu in Dulan,Qinghai,and Tubo king tombs in Qionggyai and the Chamuqin cemetery in Lhaze,Tibet.In form and style the... Tubo period stone lions similar to each other in style were unearthed from the Tubo cemetery at Kexiaotu in Dulan,Qinghai,and Tubo king tombs in Qionggyai and the Chamuqin cemetery in Lhaze,Tibet.In form and style they differ from the Tang period stone lions in the Central Plains,and,as is generally believed,seem to bear elements of the West Asian or Indian style.In the early Tubo period,there existed lion figures in two artistic styles,which were brought abou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ndian and the Six Dynasties and Tang period Central Plains styles respectively.The stone lions from Kexiaotu and other localities must belong to the latter categ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石狮 艺术风格 藏传佛教 都兰县 雕塑艺术
原文传递
“吐蕃”:读tǔbō还是tǔfān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济川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6-84,共9页
去年,向一位前辈请教藏族史上的一个问题时,说到吐蕃,他读tubo,我读tufan。对我的读音,这位前辈当时并没有纠正,但是看得出,他是不以为然的。后来翻翻几部辞书,“蕃”字的注音竟然也不完全一致:
关键词 吐蕃 tubo TuFan 土地名考 读音
下载PDF
关于吐蕃告身制度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3
9
作者 陆离 陆庆夫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4-102,共9页
本文运用敦煌汉、藏文文书和传世史籍对吐蕃告身制度进行探讨,认为吐蕃告身制度是吐蕃王朝在其自身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对唐朝官员的服饰制度和告身制度进行借鉴模仿而成。吐蕃给平民百姓授予木质写有文字的告身khram,用以辨别身份、区分... 本文运用敦煌汉、藏文文书和传世史籍对吐蕃告身制度进行探讨,认为吐蕃告身制度是吐蕃王朝在其自身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对唐朝官员的服饰制度和告身制度进行借鉴模仿而成。吐蕃给平民百姓授予木质写有文字的告身khram,用以辨别身份、区分贵贱。在敦煌汉文文书中,khram被称为牌子。另外,吐蕃王朝还授予中下级官员大藏(gtsangchen)、果藏(sgogtsang)之位,这两种职位也是告身,它们与藏族传世史籍记载吐蕃授予作战勇士的铁文字告身相类似,有可能就是铁文字(lcagsyig)告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告身 牌子 大藏
原文传递
论藏东吐蕃摩崖造像与吐蕃高僧益西央 被引量:13
10
作者 霍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63-69,共7页
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东麓相继发现了一批吐蕃时期的摩崖造像,其中有三处造像地点都明确记载了造像的组织者为吐蕃高僧益西央(ye-shes-dbyang),这是我们理解这批新发现考古材料关键性的线索之一。文章通过对三处造像题记的解读并结合敦煌出... 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东麓相继发现了一批吐蕃时期的摩崖造像,其中有三处造像地点都明确记载了造像的组织者为吐蕃高僧益西央(ye-shes-dbyang),这是我们理解这批新发现考古材料关键性的线索之一。文章通过对三处造像题记的解读并结合敦煌出土古藏文文献,探讨吐蕃高僧益西央的生平事迹,进而更为深刻地理解藏东吐蕃摩崖造像产生的时代与宗教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考古 摩崖石刻 益西央 吐蕃禅宗 汉藏关系
下载PDF
使者往来与唐蕃军事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永红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69-74,130,共7页
文章认为,唐朝和吐蕃使者在交往过程中,经常利用使者身份收集对方的军事、经济、社会等情报,直接为统治者制定战略决策服务。唐蕃使者往来与唐蕃军事发展密切相关,使者的往来频度与战争成正比关系,使者交往频繁,战争也相对较多。
关键词 吐蕃 唐朝 使者 战争
下载PDF
简析吐蕃王朝边境后拓辖区的军政区划 被引量:8
12
作者 黎桐柏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49-53,139,共5页
吐蕃王朝建立后,继续拓展管辖地区。对这些处于边境的后拓地区,吐蕃王朝是如何进行军政区划设置的?本文主要依据敦煌西域吐蕃藏文文献和同期汉文文献,对吐蕃后拓的管辖地区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吐蕃王朝两大羁縻藩国以及... 吐蕃王朝建立后,继续拓展管辖地区。对这些处于边境的后拓地区,吐蕃王朝是如何进行军政区划设置的?本文主要依据敦煌西域吐蕃藏文文献和同期汉文文献,对吐蕃后拓的管辖地区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吐蕃王朝两大羁縻藩国以及东道、南道和北道节度使的建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军政区划 khrom 东道节度使
下载PDF
对敦煌吐蕃文契约文书断代的思考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国灿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141,共6页
吐蕃占领敦煌期间,既有汉文契约,又有吐蕃文契约,研究者对其地支纪年多任意推定。本文以P.T.1297敦煌永寿寺文书为基础,论证了在公元832年吐蕃统治当局有过立契须用吐蕃文书写的命令,此后的契约都是吐蕃文契,以此为标尺,对已有的定年推... 吐蕃占领敦煌期间,既有汉文契约,又有吐蕃文契约,研究者对其地支纪年多任意推定。本文以P.T.1297敦煌永寿寺文书为基础,论证了在公元832年吐蕃统治当局有过立契须用吐蕃文书写的命令,此后的契约都是吐蕃文契,以此为标尺,对已有的定年推断须要作出重新的审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敦煌 契约年代 永寿寺文书
原文传递
高原丝路:吐蕃“重汉缯”之俗与丝绸使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石硕 罗宏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9-100,125-126,共12页
历史上,在丝绸由中原地区向西传播过程中,也传入了青藏高原地区。公元7-9世纪唐地丝绸大量输入吐蕃,受到吐蕃贵族及上层人士的喜好与珍视,形成"重汉缯"的社会风气。但吐蕃气候寒冷,并不适合穿着丝绸,吐蕃贵族除用作头巾和衣... 历史上,在丝绸由中原地区向西传播过程中,也传入了青藏高原地区。公元7-9世纪唐地丝绸大量输入吐蕃,受到吐蕃贵族及上层人士的喜好与珍视,形成"重汉缯"的社会风气。但吐蕃气候寒冷,并不适合穿着丝绸,吐蕃贵族除用作头巾和衣饰以体现身份与等级外,一般不直接穿着丝绸。因实用空间受限,丝绸趋向了文化象征意义的发展路径。吐蕃中后期丝绸与佛教信仰日渐结合,成为体现佛、法、僧之崇高地位和表达敬仰的特殊礼仪品,也被用作祭祀神灵之物。此外,还作为酬金、借贷和利息等进入交换领域。吐蕃丝绸使用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这也奠定了后来藏地丝绸使用的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丝绸 礼仪品 象征意义
原文传递
论藏族历史发展的开放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石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93-99,共7页
文章指出,开放与藏族历史发展中的发展的关系至为密切,从吐蕃时代到明、清之际,藏族历史上每一大发展和大转折的时期,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其最为开放的时期。文章还对藏族历史开放之阶段性、特点及促成开放的原因等做了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 藏族 历史发展 藏族社会 吐蕃 开放性 阶段性
下载PDF
试论夏塔图吐蕃棺板画的源流 被引量:8
16
作者 许新国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5-73,共9页
文章主要就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郭里木乡夏塔图出土的一幅吐蕃棺板画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就近年出土的粟特石棺画与吐蕃棺板画进行了对比与分析。
关键词 吐蕃 棺板画 粟特 石棺画
下载PDF
藏传佛教和道教 被引量:8
17
作者 朱越利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4期69-76,共8页
藏传佛教和道教二者的历史渊源很深。中印文献都有道教于公元三四世纪传入印度的记载或神话。佛教传入汉地后 ,和道教相互交融。来华印度僧人们回国后 ,传授融会了道教各种内容的密术。这种密术为印度纯密所摄取。公元 8世纪印度密教传... 藏传佛教和道教二者的历史渊源很深。中印文献都有道教于公元三四世纪传入印度的记载或神话。佛教传入汉地后 ,和道教相互交融。来华印度僧人们回国后 ,传授融会了道教各种内容的密术。这种密术为印度纯密所摄取。公元 8世纪印度密教传入吐蕃 ,道教内容随之而入 ,并逐渐融入藏传佛教。笃本、洽本与羌族的原始宗教密不可分 ,与道教之间先天地存在着大量相似之处 ,因此吐蕃上下对融有道教内容的印度密教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藏传佛教的政教合一制度与活佛转世制度 ,只在道教中发现最相似的先例和神学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道教 印度密教 本教 政教合一
下载PDF
唃厮啰政权和藏传佛教后弘期 被引量:5
18
作者 才让吉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32,共4页
本文从藏传佛教“后弘期”何以在宗喀发端和“后弘期”的印记两个方面出发,对宗喀吐蕃政权怎样利用藏传佛教统一、凝聚民族意志,从而达到兴兵割据,立国称雄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后弘期 宗喀 吐蕃
下载PDF
北宋后期吐蕃内附族帐考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武强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7,共8页
北宋后期,在政府大力招抚的民族政策影响下,河湟陇右地区诸多吐蕃部族相继内附而变为熟户,纳入北宋王朝统治之下。还有一部分吐蕃部落族帐受抚绥优待政策之感化,自愿归顺北宋,接受其统治。吐蕃部落族帐的内附,促进了藏汉经济文化交流以... 北宋后期,在政府大力招抚的民族政策影响下,河湟陇右地区诸多吐蕃部族相继内附而变为熟户,纳入北宋王朝统治之下。还有一部分吐蕃部落族帐受抚绥优待政策之感化,自愿归顺北宋,接受其统治。吐蕃部落族帐的内附,促进了藏汉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西北边疆的开发,在藏汉民族关系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后期 吐蕃 内附族账
下载PDF
唃厮啰是青唐国的王号吗?——与铃木隆一先生商榷 被引量:7
20
作者 汤开建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8-92,共5页
本文通过翔实资料的考证,证明铃木隆一提出的“唃厮啰”是青唐国王号的观点是错误的,“唃厮啰”并非青唐“王子”之汉译,而是“佛子”,青唐政权的首领称“王”或“国王”,并非“王子”。
关键词 吐蕃 唃厮啰 青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