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夏固有学术视域中的“红学” 被引量:5
1
作者 乔福锦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5-30,共16页
华夏传统学术,发展至清代,最终形成经、史、子、集"四部"架构体系。产生于中华历史文化与学术综汇期的"古典红学",同样可以从经学、史学、子部之学、诗赋文章之学四种角度观察评析。作为迥异于西方"文学"... 华夏传统学术,发展至清代,最终形成经、史、子、集"四部"架构体系。产生于中华历史文化与学术综汇期的"古典红学",同样可以从经学、史学、子部之学、诗赋文章之学四种角度观察评析。作为迥异于西方"文学"及"小说研究"的既定学术存在,"古典红学"不仅是当代红学正本清源的历史依据,也是这门华夏固有之学实现学科重建乃至返本开新的学术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红学 四部之学 学科重建
下载PDF
颠覆后如何重建:作为思想史家的顾颉刚及其困境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扬眉 陈淳(评点)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7-154,共8页
顾颉刚的古史研究自始至终都具有鲜明的"思想史"特质,他的工作重心一直凝聚在战国秦汉时期的上古史观念上。他所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等一系列核心学说,无一不是思想史范畴内的命题。在顾颉刚的"思想... 顾颉刚的古史研究自始至终都具有鲜明的"思想史"特质,他的工作重心一直凝聚在战国秦汉时期的上古史观念上。他所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等一系列核心学说,无一不是思想史范畴内的命题。在顾颉刚的"思想史"眼光之下,传世文献中的上古史叙述统统变成了中古时期特定政治或伦理观念的产物,它们与上古史事实的直接对等关系不复存在,传统的上古史知识框架由此被全面颠覆。而与一般思想史家相区别的是,顾颉刚"思想史"研究的指归并不在"思想史"本身却在于"史料"、尤其是那些足以反映上古史本来面目的史料。他从思想史的角度来探究上古史料的生产、组织、构造和流变等等,最终目的是要从"中古期的上古史说"中勘探出"真正的古文籍",从而尽可能地达到对上古史的客观认知;只是他所援用的方法事实上仅能在"史料"范畴内发挥效用,根本无力将他引领到"史事重建"的层面。而顾颉刚以史料为本位的致知取径恰恰主要来源于他所反叛的经学传统,他的古史研究也因此未能真正脱出传统学术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上古史 思想史 经学
原文传递
《周易本义》的“阙疑”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风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67-69,75,共4页
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大量使用了“阙疑”方法 ,使“阙疑”从消极的解经方法上升为积极的解经方法。《周易本义》的“阙疑”方法 ,在中国经学史上独树一帜 ,是理学化经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周易本义》 “阙疑”方法 经学 宋学 易学 周易本义 朱熹
下载PDF
2017年儒学研究动态综述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增光 郑随心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1-11,共11页
2017年儒学研究非常兴盛,除传统儒学研究领域的丰厚成果之外,尚有很多热点,主要包括:经学研究和新经学呼声的出现、儒家政治哲学研究、中国哲学与经典解释的方法论、家与孝的讨论、东亚儒学研究和儒学的国际化、儒学新形态如企业儒学的... 2017年儒学研究非常兴盛,除传统儒学研究领域的丰厚成果之外,尚有很多热点,主要包括:经学研究和新经学呼声的出现、儒家政治哲学研究、中国哲学与经典解释的方法论、家与孝的讨论、东亚儒学研究和儒学的国际化、儒学新形态如企业儒学的出现等。儒学研究中展现出经世致用意识、回归经典的本源意识、探究儒学真貌的整体意识以及最重要的对人本身的关照意识。这些充分体现了儒学生生不息、道无定在的特质,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研究 仁学 东亚 经学 政治哲学
下载PDF
明代儒经学术与科举制衡作用下的儒家类丛书编纂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玉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41,共10页
明代儒家类丛书的编纂大体经历了明初汇纂注疏、正嘉自抒议论、隆万浅说评点、启祯儒经新说四个阶段。明代科举制度、科举的主试文体、举业文风等都影响着儒家类丛书的编纂,使其形成了重视群经总义、注重指导举业文章、遵从规定注本等... 明代儒家类丛书的编纂大体经历了明初汇纂注疏、正嘉自抒议论、隆万浅说评点、启祯儒经新说四个阶段。明代科举制度、科举的主试文体、举业文风等都影响着儒家类丛书的编纂,使其形成了重视群经总义、注重指导举业文章、遵从规定注本等特点。儒经思想学术与科举制度之间的制衡和取舍,决定了明代儒家类丛书编纂的复杂性--阐说儒理又要兼顾功利,秉承程朱也不回避阳明,兼有经学和文学的性质、学术与治道的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丛书编纂 明代 儒经学术 科举制度
下载PDF
由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到括囊大典、贯通六艺——论郑玄通学的产生
6
作者 史应勇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3-48,共6页
郑玄通学的形成背景需要进一步探讨 ,晚清今文家关于两汉经学一直壁垒森严 ,到郑玄才被打破的说法影响还很大。其实汉代的经今古文学根本没有那么壁垒森严 ,“通”早已是一种大趋势 ,这一事实已有学者申说过 ,但其原因 ,笔者以为重要的... 郑玄通学的形成背景需要进一步探讨 ,晚清今文家关于两汉经学一直壁垒森严 ,到郑玄才被打破的说法影响还很大。其实汉代的经今古文学根本没有那么壁垒森严 ,“通”早已是一种大趋势 ,这一事实已有学者申说过 ,但其原因 ,笔者以为重要的是自王莽以后朝廷的导向 ,这是不容忽视的 ,经学作为政治统治学说 ,朝廷的引导往往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经学 通学 今文 古文
下载PDF
朱熹对经典文体与诠释书体的高卓适别
7
作者 陆建猷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2-17,23,共7页
《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经学在宋代取得的辉煌文本成就。《四书》合集和集成形式的《四书章句集注》,展示朱熹推进经学新形态的大工告成。《四书》经典本文在诠释书体的阐发下成为《四书章句集注》,为儒家经学生命精神的焕发树立了新的... 《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经学在宋代取得的辉煌文本成就。《四书》合集和集成形式的《四书章句集注》,展示朱熹推进经学新形态的大工告成。《四书》经典本文在诠释书体的阐发下成为《四书章句集注》,为儒家经学生命精神的焕发树立了新的典范。《论语》、《孟子》与《大学》、《中庸》分殊于语录体和文论体。经文本体吁求注释体制有所适别:朱熹以集注体式适用于《语论》、《孟子》;以章句体式适用于《大学》、《中庸》,适别性的诠释书体与特定经典文体结合,生成了理学时代的经学巨著。朱熹的经学实践,促进了儒家经典文本从汉代《五经》合集、唐代《五经正义》向宋代《四书章句集注》的里程碑式进步,开新了经文本体与注释体制关系契接与疏通的时代学风。朱熹经学实践开新的层面主要是:兼顾经注传统与现实创新,章句集注体式分别适用经典文体,经典义理与人生日用亲和相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儒家 经学 四书 章旬集注 经注关系
下载PDF
海昏简《诗》与西汉早期鲁诗传授 被引量:2
8
作者 于浩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114-122,共9页
海昏侯墓出土汉简《诗经》,其小雅、大雅篇次与熹平石经鲁诗篇次完全吻合,训诂也与《尔雅》关系密切,当属于鲁诗。海昏简《诗》为随文释训之体,训诂简明疏通,符合《汉书》中记载的申公以《诗》为训诂以教、无传、疑者则阙弗传等特点,应... 海昏侯墓出土汉简《诗经》,其小雅、大雅篇次与熹平石经鲁诗篇次完全吻合,训诂也与《尔雅》关系密切,当属于鲁诗。海昏简《诗》为随文释训之体,训诂简明疏通,符合《汉书》中记载的申公以《诗》为训诂以教、无传、疑者则阙弗传等特点,应是申公的《诗》学著作。王式严守申公之学,不自润色,故海昏简《诗》最有可能是王式传承下来,并用于教育、劝谏刘贺的文本。汉宣帝、元帝时期,西汉经学发生变化,家学纷立,章句之学兴起,学者多对师说进行增益、发明和演绎,拘守师说的解释方式渐不为人所重,是这部西汉早期《诗》学文本未能传世的原因。而海昏简《诗》的出土使这一文本重现于世,其价值不言而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昏侯 汉代 《诗经》 鲁诗 经学
下载PDF
经学振荡式发展的原因及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郑杰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8-102,共5页
我国古代的经学,由西汉今文经学到东汉古文经学,到魏晋“王学”,到南北朝隋唐疏注之学,到宋明义理之学,到乾嘉考据之学,经过了四次振荡式发展。造成经学振荡式发展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文化需求的阶段性变化、实现儒学社会价值与追... 我国古代的经学,由西汉今文经学到东汉古文经学,到魏晋“王学”,到南北朝隋唐疏注之学,到宋明义理之学,到乾嘉考据之学,经过了四次振荡式发展。造成经学振荡式发展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文化需求的阶段性变化、实现儒学社会价值与追求儒经学术品位的矛盾,以及经典文本特点(主要是文词的多义性和句义的可扩展性)这三点。经学振荡式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国学研究,必须贴近现实,面向社会,为大众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振荡式发展 原因 启示
下载PDF
同光文治的内弱外强及其后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检秋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3,共9页
同光之际,清廷一度收回了督抚们掌控的大部分军政权力,却始终缺乏对文治主导权的自觉。同光朝廷对于重建庙堂儒学和经学消极迷茫,而理学廷臣恪守程、朱教条,无所作为,与地方理学家因时变通、经世致用的取向反差鲜明。晚清内弱外强的文... 同光之际,清廷一度收回了督抚们掌控的大部分军政权力,却始终缺乏对文治主导权的自觉。同光朝廷对于重建庙堂儒学和经学消极迷茫,而理学廷臣恪守程、朱教条,无所作为,与地方理学家因时变通、经世致用的取向反差鲜明。晚清内弱外强的文治格局一直没有得到清廷的重视和扭转,学术文化主导权的地方化遂不可逆转,从而加剧了清朝的崩溃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文治 央地关系 儒学 经学
下载PDF
康有为“两考”与经学的终结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开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0-93,共4页
康有为的"两考"与廖平的"两篇"虽然存在诸多差异,但都具有经学终结的历史意义。如果说廖平的经学是从经学理论方面表现了经学的终结,那么,康有为的"两考"则是从政治方面表现了经学的终结。在康有为的&qu... 康有为的"两考"与廖平的"两篇"虽然存在诸多差异,但都具有经学终结的历史意义。如果说廖平的经学是从经学理论方面表现了经学的终结,那么,康有为的"两考"则是从政治方面表现了经学的终结。在康有为的"两考"中经学不仅只是所利用的理论形式,而且西汉以后的经学遭到全面的批判,经学成为康有为批判君主专制与宣扬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武器,但康有为利用经学实现的政治目的企图却以百日维新的失败而告终,无情地说明经学绝不可能成为解决近代政治问题的理论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两考” 经学
下载PDF
盛世隐忧:从乾嘉文治看清朝由盛而衰
12
作者 罗检秋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42,共12页
以盛世光环载入史册的乾隆朝在文治领域潜伏着重重隐忧。当时朝廷重视经学,而思想上却不认同民间汉学;虽然承袭庙堂理学,却对其内圣外王鲜有心得,并且压制朝野理学的发展。同时,统治者的信仰世界混乱、迷茫。嘉庆朝的经学政策略有调整,... 以盛世光环载入史册的乾隆朝在文治领域潜伏着重重隐忧。当时朝廷重视经学,而思想上却不认同民间汉学;虽然承袭庙堂理学,却对其内圣外王鲜有心得,并且压制朝野理学的发展。同时,统治者的信仰世界混乱、迷茫。嘉庆朝的经学政策略有调整,重新重视理学,又强调以勤简为政,但总体上缺少新意,无济于事,清中期遂成武功彰显而文治偏失的格局。这也是清朝由盛而衰的重要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文治 经学 庙堂儒学 信仰世界
下载PDF
《诗经·豳风·七月》经学解读与历史主义解读的博弈 被引量:1
13
作者 焦绪霞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39-43,共5页
《诗经》作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的阐释和研究始终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经学时代,毛、郑、孔说诗系统尤其郑玄"以礼笺诗"影响甚巨。但在经学式微之后,毛、郑、孔说诗系统遭遇到历史主义解读方法的巨大冲击。《豳风.七月》... 《诗经》作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的阐释和研究始终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经学时代,毛、郑、孔说诗系统尤其郑玄"以礼笺诗"影响甚巨。但在经学式微之后,毛、郑、孔说诗系统遭遇到历史主义解读方法的巨大冲击。《豳风.七月》的经学解读中所包含的"天地阴阳观念"与"养老敬老"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勤政爱民"等礼乐教化思想之深度、厚度,是历史解读法中的"压迫与剥削"、"奴役与被奴役"的阐释无法相比的。在国学热的今天,理性回归经学也是《诗经》解读中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豳风·七月》 经学解读 历史主义解读
下载PDF
经史观照下的唐初文质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森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82,共10页
在唐初经史家的文质观念中,"质"的内涵被赋予了经学和史学的价值意义,文与质的矛盾在对近世历史兴亡及文道衰颓的反思中凸显出来,他们试图以恢复古道来扫除六朝浮靡风气的浸淫,表现出重质轻文乃至弃文的倾向;另一方面,出于建... 在唐初经史家的文质观念中,"质"的内涵被赋予了经学和史学的价值意义,文与质的矛盾在对近世历史兴亡及文道衰颓的反思中凸显出来,他们试图以恢复古道来扫除六朝浮靡风气的浸淫,表现出重质轻文乃至弃文的倾向;另一方面,出于建设新型文学的构想,又通过"斟酌古今""融合南北"来平衡文质之间的矛盾,为文质论注入了一些新内容,表明他们已开始由经史的立场,转向对文学自身特点及发展的关注。文学领域中文质论的探讨须摆脱经史的束缚,方能得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史学 文质 唐太宗 魏徵
下载PDF
宋翔凤的孔子素王说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开国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9-22,76,共5页
在清代今文经学从照着说到接着说的转变中,宋翔凤是第一个明确区分微言大义的经学家,他不同于刘逢禄的三科九旨统宗经学,而是以孔子素王说为经学微言的核心。有人说宋翔凤经学微言的核心是性与天道,是不正确的。正是宋翔凤的重视孔子素... 在清代今文经学从照着说到接着说的转变中,宋翔凤是第一个明确区分微言大义的经学家,他不同于刘逢禄的三科九旨统宗经学,而是以孔子素王说为经学微言的核心。有人说宋翔凤经学微言的核心是性与天道,是不正确的。正是宋翔凤的重视孔子素王说,直接开启了廖平、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翔凤 经学 微言 孔子 素王说
下载PDF
2020年儒学研究综述
16
作者 刘增光 刘林静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40,99,共11页
2020年的儒学研究呈现出多元样态,具体可分疏为五大主题:经学研究的兴盛、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儒家政治哲学的新进展、现代新儒学与儒学研究的新视角,还有一个特殊主题即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儒学界对此人类共同困境的儒学省思。本综述... 2020年的儒学研究呈现出多元样态,具体可分疏为五大主题:经学研究的兴盛、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儒家政治哲学的新进展、现代新儒学与儒学研究的新视角,还有一个特殊主题即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儒学界对此人类共同困境的儒学省思。本综述的内容以学界相关专著为主,论文为辅,通过对2020年儒学研究梗概的梳理,呈现儒学研究的最新趋势,展望儒学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经学 政治 哲学 新冠肺炎疫情
下载PDF
汉代古文经学及其批判意识
17
作者 王雪 《唐都学刊》 2009年第4期25-28,共4页
汉代古文经学是在与今文经学互争的态势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文经学不仅为收集、整理和注解古文献不遗余力,而且其长于训诂、注重史实及持论平实的品格与学风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学术的科学权威。此外,汉末古文经学家吸收道家的思想,这... 汉代古文经学是在与今文经学互争的态势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文经学不仅为收集、整理和注解古文献不遗余力,而且其长于训诂、注重史实及持论平实的品格与学风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学术的科学权威。此外,汉末古文经学家吸收道家的思想,这对扭转儒学神学化的倾向有积极贡献,而古文经学与道家思想的某些契合又预示着汉代学术转向的必然。本文从分析古文经学的特点和方法入手,试图揭示它在汉末思潮解放中的作用及其对新的学术转向中不可忽视的地位和特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经学 训诂 道家 自然 天人感应
下载PDF
论王充对王肃经学的影响
18
作者 吴从祥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年第1期61-65,共5页
王充对魏晋经学产生了不少影响,这在王肃经学中得到典型的体现。王肃之父王朗在会稽任职时获得《论衡》一书,王粲将《论衡》一书带至荆州,王肃之师宋衷与王粲同为荆州学派代表人物,因此王肃接受王充思想影响是很自然的事。王肃以求"... 王充对魏晋经学产生了不少影响,这在王肃经学中得到典型的体现。王肃之父王朗在会稽任职时获得《论衡》一书,王粲将《论衡》一书带至荆州,王肃之师宋衷与王粲同为荆州学派代表人物,因此王肃接受王充思想影响是很自然的事。王肃以求"实情"的治经态度对当时盛行的郑玄经学作了辩证地批判,这种治经态度和批判精神当多得益于王充。王充是东汉时期反对谶纬的健将,王肃亦反对谶纬学说,在经注中常对感生等现象作理性化的解说。王肃经注具有平易质实、简洁精炼的特征,这种风格与王充文学主张与文章风格等的影响有不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肃 经学 王充 《论衡》
下载PDF
走出经学的新理学——论《贞元六书》的诠释学意蕴
19
作者 甘祥满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67,共8页
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是要自觉地走出传统经学而转入新理学。这种自觉,基于他对传统经学的整体把握,也基于他立足时代背景下所拥有的历史意识。旧瓶新酒说、接着讲与照着讲的区分,都体现了这种自觉和追求。新理学作为宋明理学的接续,... 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是要自觉地走出传统经学而转入新理学。这种自觉,基于他对传统经学的整体把握,也基于他立足时代背景下所拥有的历史意识。旧瓶新酒说、接着讲与照着讲的区分,都体现了这种自觉和追求。新理学作为宋明理学的接续,其实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后者大不相同,因为后者在本质上仍属于经学系统。清学和汉学则更具经学的典型特征,却成为冯友兰建构新理学时重点扬弃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贞元六书 新理学 经学 诠释学
原文传递
洛阳太学的经学研究与传播
20
作者 宋润芳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1-24,共4页
研究了洛阳太学的发展沿革、东汉太学对古代主流文化的代表儒家经典的传播和发展,着重研究了经学在太学传播的对象、方式、内容及其作用。
关键词 洛阳 太学 经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