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9/2010年冬季云南严重干旱原因的进一步分析 被引量:57
1
作者 宋洁 杨辉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9-1019,共11页
为了揭示2009/2010年冬季云南出现严重干旱灾害的原因,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云南省台站降水资料计算得到的云南冬季降水指数,讨论了在北半球冬季(12~2月)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简称NAO)和云南省降水(旱... 为了揭示2009/2010年冬季云南出现严重干旱灾害的原因,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云南省台站降水资料计算得到的云南冬季降水指数,讨论了在北半球冬季(12~2月)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简称NAO)和云南省降水(旱涝)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在1961/1962~2009/2010年间的49个冬季,冬季平均的云南降水指数和NAO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373(超过95%信度),表明NAO和云南省冬季降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云南省冬季降水指数和北半球300hPa位势高度异常场之间的回归结果表明,和云南冬季降水联系紧密的环流系统可分为南北两个主要部分:南支槽波列和贝加尔湖高压脊系统。研究表明,NAO可以通过在亚—非副热带急流中传播的准定常波列以及波的反射分别影响这两个系统。因此,NAO和云南冬季降水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我们的结果还表明NAO和云南冬季降水之间的关系还受ENSO事件的调制。在ENSO为暖位相的冬季,NAO和云南降水关系更为紧密,而在ENSO为冷位相的冬季,NAO和云南冬季降水的联系则不太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冬季干旱 北大西洋涛动 南支槽波列 贝加尔湖高压脊
下载PDF
2008年初我国南方雨雪低温天气的中期过程分析--Ⅰ:亚非副热带急流低频波 被引量:49
2
作者 布和朝鲁 纪立人 施宁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9-433,共15页
在中期时间尺度上分析了2008年1月10~16日我国南方雨雪过程特征及其可能机理,得到了以下结果:1)3个环流系统的演变过程相互匹配,共同造成了此次雨雪过程,它们分别为南支槽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形成和加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扩以及... 在中期时间尺度上分析了2008年1月10~16日我国南方雨雪过程特征及其可能机理,得到了以下结果:1)3个环流系统的演变过程相互匹配,共同造成了此次雨雪过程,它们分别为南支槽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形成和加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扩以及叶尼塞地区高压脊的东扩南侵;2)源自东北大西洋和西欧的Rossby波能量沿亚非副热带急流向下游传播,导致南支槽在我国南方地区形成和加深;3)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扩所对应的异常环流中心,其实质为副热带急流扰动,来自上游南支槽区的Rossby波能量频散是其形成维持的主要原因,它也受来自贝加尔湖地区及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区的Rossby波能量的影响;4)亚非副热带纬向基本流制约着其一系列异常环流中心的纬向联系,里海冷堆及异常中心的形成恰好对应着南支槽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加深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急流 ROSSBY波 南支槽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东印度洋海温对中国南方冬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8
3
作者 彭京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7-338,共12页
利用NCEP再分析的大气环流资料、海表温度资料和全国160站降水资料,研究了冬季东印度洋海温对我国江南-华南地区同期降水的影响。结果指出,冬季东印度洋海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Eastern Indian Ocean,EIOSST)和同期的江南-... 利用NCEP再分析的大气环流资料、海表温度资料和全国160站降水资料,研究了冬季东印度洋海温对我国江南-华南地区同期降水的影响。结果指出,冬季东印度洋海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Eastern Indian Ocean,EIOSST)和同期的江南-华南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EIOSST偏高时,江南-华南的冬季降水偏多。而当EIOSST偏低时,江南-华南的冬季降水偏少。这种影响的可能机制是:冬季东印度洋海温异常通过影响南支槽上的扰动活动和水汽输送来影响同期的江南-华南降水。当东印度洋海温偏高时,局地对流加强,引起南支槽地区的上升运动加强,南支槽活跃。活跃的南支扰动向下游传播,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将水汽从孟加拉湾向华南和江南输送,引起华南和江南的降水偏多。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东印度洋海温对南支槽和江南-华南的降水的影响独立于ENSO的影响。二者对南支槽和江南-华南地区冬季降水的影响过程一致,只是东印度洋海温的影响较弱。当东印度洋海温和ENSO的作用相叠加时,江南-华南可能会出现较异常的冬季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印度洋海温 江南-华南冬季降水 南支槽
下载PDF
低纬高原两次冬季南支槽强降水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6
4
作者 郭荣芬 高安生 杨素雨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2-88,共7页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对发生在云南低纬高原2007年1月31日—2月1日和2008年1月26—27日的两次南支槽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南支槽降水的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均不同,前者为高原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与低层切变、冷锋共...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对发生在云南低纬高原2007年1月31日—2月1日和2008年1月26—27日的两次南支槽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南支槽降水的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均不同,前者为高原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与低层切变、冷锋共同影响,属典型的"槽潮"天气;后者无明显强冷空气配合,因中低层西南急流的建立并长时间维持,新生南支槽东移补充、西南涡及静止锋的共同影响造成。物理机制上,湿位涡的CSI机制分析表明,两次过程均属于对称不稳定降水;在2007年的强降水过程中,θse密集带在地面锋区附近形成,冷暖气流形成次级垂直环流圈,导致强降水强降温并伴有大范围降雪的寒潮天气出现。后者无次级垂直环流圈形成,但有两个θse密集带锋区长久维持,滇中以西持续的上升气流不断增强且深厚,滇中以东中低层形成有弱的气流辐合带,故强降水以液体降水为主,降温不明显;两次强降水过程均有锋生,前者锋生是由切变增强西移,低层冷高压促使冷锋增强,后者锋生为东移西南涡与稳定持续的强劲西南风低空急流触发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南支槽 强降水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一次南支槽背景下地形对贵州水城南部特大暴雨的作用 被引量:20
5
作者 池再香 邱斌 +1 位作者 康学良 吴华洪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8-716,共9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逐日客观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FY2C卫星、雷达和区域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09年6月28日夜间发生在贵州省水城县发耳乡特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6月28日贵州省水城县发耳乡特大暴雨的发生,有南...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逐日客观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FY2C卫星、雷达和区域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09年6月28日夜间发生在贵州省水城县发耳乡特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6月28日贵州省水城县发耳乡特大暴雨的发生,有南支槽、中低层切变和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等天气条件的有效合理配置;强降水的落区与中-γ尺度云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云团的移动、合并、发展、停滞以及减弱能很好地指示降水的落区及强度;产生于低层辐合区的强对流回波单体在位于水城县西北部的乌蒙山脉(主峰2901m)的阻挡下在发耳乡附近停滞不前,使水城县中部以南地区降水雨团合并加强,这是发耳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发耳特殊的地形,使得其附近流场发生变化,不仅使地形性垂直上升运动加强、维持,而且也使得水汽不断向云内卷入,延长了暴雨云团在其上空的停留时间;喇叭口地形的收缩作用也加强了迎风坡的辐合上升运动;区域自动站的资料显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对水城县发耳乡及附近降水雨团的形成和加强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此次特大暴雨的短时临近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支槽 特大暴雨 地形 水城南部
下载PDF
南支槽的客观识别方法及其气候特征 被引量:18
6
作者 林志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4-689,共6页
基于槽的客观识别方法,提出南支槽强度定义,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500 h Pa高度场识别了1953 2012年冬半年逐日南支槽分布,利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小波分析等分析了近60年南支槽的气候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支槽年... 基于槽的客观识别方法,提出南支槽强度定义,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500 h Pa高度场识别了1953 2012年冬半年逐日南支槽分布,利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小波分析等分析了近60年南支槽的气候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支槽年平均活动频次为46.4次,活动最频繁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南侧(90°E 92.5°E),强度自西向东减弱;1月和5月的活动频次最高,1月和2月的强度最大;近60年南支槽活动频次有增加趋势,每年平均增加0.12次,在1960年前后发生突变,之前年平均为39.8次,之后年平均为47.5次;最显著周期为7年。对南支槽不同位置的整层水汽输送通量合成分析表明,南支槽前为水汽输送异常大值区,该水汽输送大值区随南支槽东移而东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支槽 客观识别 青藏高原 槽强度指数
下载PDF
云南纵向岭谷区北部“春汛”的气候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5
7
作者 郑建萌 朱红梅 +1 位作者 任菊章 张万诚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78-1485,共8页
用1959年-2008年云南降水和NCEP/NCAR资料,分析纵向岭谷区北部"春汛"降水典型站点福贡、贡山的气候特征,表明"春汛"降水过程具有雨量多、强度大的特征"。春汛"期间的降水远大于主汛期的降水,3月降水占年... 用1959年-2008年云南降水和NCEP/NCAR资料,分析纵向岭谷区北部"春汛"降水典型站点福贡、贡山的气候特征,表明"春汛"降水过程具有雨量多、强度大的特征"。春汛"期间的降水远大于主汛期的降水,3月降水占年降水百分率最大,并且2月、3月的降水比前一个月突增一倍左右,大雨暴雨以上日降水频次远大于主汛期,近50年来"春汛"降水变化趋势基本不明显,在年际尺度上具有很强的年际震荡,以8年周期较为明显。在年代际尺度上,16年周期较为显著。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得出:形成"春汛"的主要原因是2月-4月对流层低层逐渐增强的南支西风受到南北向地形的阻挡和抬升,在纵向岭谷区北部产生降水。南支西风、南支槽是造成纵向岭谷区北部"春汛"降水的天气系统。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是"春汛"降水的水汽源地。2005年2月异常强盛的南支西风和3月活跃的南支槽是造成"春汛"降水异常偏多的原因,这可为预报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的“春汛” 气候特征 南支西风 南支槽 云南
原文传递
2008年和2011年年初贵州低温雨凇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兴菊 白慧 陈贞宏 《干旱气象》 2012年第2期237-243,共7页
2008年1月和2011年1月,贵州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这2次灾害过程具有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冰冻灾害重等特点,对农业、交通、电力、通讯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济损失严重。文中分析了2次灾害的实况、可能成... 2008年1月和2011年1月,贵州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这2次灾害过程具有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冰冻灾害重等特点,对农业、交通、电力、通讯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济损失严重。文中分析了2次灾害的实况、可能成因及其影响。结果表明:(1)2次冰冻灾害都受拉尼娜事件的影响;(2)欧亚1月阻塞形势的异常发展和大气环流形势持续稳定;(3)中亚、西亚低值系统活跃,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印缅槽)的大量暖湿空气向北输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明显偏北、面积偏大、强度偏强等是造成2008年1月贵州雨凇灾害的主要原因。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和欧亚阻塞异常偏强以及印缅槽出现持续的大量暖湿空气的向北输送是造成2011年1月贵州雨凇灾害的主要原因。但2011年1月副高偏弱,中亚、西亚低值系统活跃也不如2008年1月明显,所以低温雨雪冰冻强度和范围都小于2008年1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凇 阻高 副高 南支槽 逆温
下载PDF
The Record-Breaking Extreme Drought in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during Spring-Early Summer of 2019 and Possible Causes 被引量:12
9
作者 Ting DING Hui GAO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0年第5期997-1012,共16页
In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of 2019, Yunnan Province experienced the most severe seasonal drought on record,with days of extreme drought area exceeding 10^5 km^2 far more than normal. Consistently, the precipitation in... In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of 2019, Yunnan Province experienced the most severe seasonal drought on record,with days of extreme drought area exceeding 10^5 km^2 far more than normal. Consistently, the precipitation in each month from February to June is over 30% less than normal, and about 50% less in the most severe drought period(April–June). The rainy season in Southwest China(SWC) started on the third pentad in June 2019, which is the second latest in history. The rainy season in Yunnan started on 24 June, which is the latest(29 days later than normal). On the contrary, the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 is abnormally early. The lag time between the start of the rainy season in SWC and the onset of the SCSSM in 2019 is 7 pentads, which is the largest since 1961, much longer than the climate mean(less than 1 pentad).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s the possible reasons why the rainy season came extremely late and the drought disaster persisted and intensified after a much early SCSSM, at both seasonal and subseasonal timescales. The abnormally late onset of the rainy season and the second greatest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PET) since 1981 are the direct reasons for the persistent drought.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vapor from southwest of Yunnan in April–June contributes more than that from the east at the seasonal scale. In April–June 2019, however, the southern branch trough(SBT) was abnormally weak, the large and strong anticyclonic wind anomaly prevailed over the Bay of the Bengal(BOB), and the meridional water vapor transport to Yunnan was weak. At the subseasonal scale, the weaker SBT lasted the longest, and the strong convection over the BOB came up late despite of an early onset of the SCSSM, which resulted in reduced low-level moisture convergence in Yunnan and development of drought prior to the SCSSM onset. From the onset of SCSSM to the start of rainy season in SWC, the SBT and meridional water vapor transport from the BOB were still weak, and the water vapor w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nnan Province extreme drought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 rainy season in Southwest China(SWC) southern branch trough(SBT)
原文传递
西藏高原西南部地区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罗布坚参 德吉白珍 次仁朗杰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5期18-24,共7页
利用NCEP/NCAR的2.5°×2.5°逐6 h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1月17—19日西藏高原西南部地区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西藏高原西南部地区暴雪天气过程中高纬地区为两... 利用NCEP/NCAR的2.5°×2.5°逐6 h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1月17—19日西藏高原西南部地区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西藏高原西南部地区暴雪天气过程中高纬地区为两槽两脊型,深厚的南支槽、西南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此次暴雪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此次暴雪过程气旋性涡度可达15.0×10^(-5)s^(-1),低层辐合和中高层辐散有利于产生上升运动,250 h Pa附近正散度为3.5×10^(-5)s^(-1),中高层的强抽吸效应和强上升运动对暴雪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水汽来源为阿拉伯海,水汽通量增加和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说明西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暴雪区输送水汽并辐合;同时,地形的抬升作用有利于水汽凝结,云系接近西藏高原时云顶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明显减小,到达暴雪区上空时TBB为-50℃以下,其中西藏高原西部的普兰地区上空TBB达-6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暴雪 南支槽 云顶亮温 诊断分析
下载PDF
江淮地区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大气环流及低频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童金 叶金印 魏凌翔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5-855,共11页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8年1月江淮地区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的大气环流,研究了中高、低纬度系统(阻塞高压和南支槽)在持续性强降雪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探讨了阻高指数和南支槽指数正负位相的低频波动...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8年1月江淮地区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的大气环流,研究了中高、低纬度系统(阻塞高压和南支槽)在持续性强降雪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探讨了阻高指数和南支槽指数正负位相的低频波动对中长期预报的可参考性。结果表明:(1)两次强降雪过程发生时大气环流持续异常,极涡呈"偶极型",中高纬度阻塞形势明显,地面冷高压强大,有利于强冷空气南下;低纬度副高、南支槽维持,有利于暖湿气流向江淮地区输送;冷暖空气交汇,出现明显的中高、低纬度系统协同作用;(2)强降雪过程主要是由中高纬度系统尤其是阻塞高压稳定维持和低纬度的南支槽相互配合造成的,两次过程均发生在阻高偏强、南支槽偏强且位势高度峰区和谷区相叠加的时间段;(3)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中,极涡位置、阻高和南支槽强度以及低层水汽条件、垂直环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两次过程的降雪范围、强度和类型具有不同特点;(4)阻高异常偏强(弱)或南支槽异常偏强(弱)有(不)利于持续性降雪过程发生;持续性强降雪发生时阻高和南支槽的差值指数(UI-STI)具有明显异常偏高的特征,对强降雪过程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5)阻高和南支槽指数具有显著的10~30天低频变化特征,其正负位相的低频波动可提前两周以上,为强降雪过程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强降雪 大气环流 阻塞高压 南支槽 低频特征
下载PDF
南支槽对四川地区降水影响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冯良敏 陈朝平 《气象科技》 2019年第2期262-268,共7页
对1981—2017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客观方法识别南支槽活动,并结合四川地区156个国家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南支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四川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南支槽平均每年出现47.9次,月分布呈双峰型,1... 对1981—2017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客观方法识别南支槽活动,并结合四川地区156个国家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南支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四川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南支槽平均每年出现47.9次,月分布呈双峰型,1月和5月出现频次最高;②出现最多的区域为孟加拉湾以北、青藏高原南侧的90°E附近,22°~24°N地区;③11月至次年1月为南支槽的增强期,南支槽强度大致上随着经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86°E和96°E附近为增强区;④南支槽活动同期,约73.97%的对应时段四川地区有降水过程,降水频率大值区主要位于盆地西南部和南部;⑤南支槽位置偏西时四川地区更容易出现降水过程,但呈现出较强降水过程对应的南支槽强度较弱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支槽 降水 定量分析 四川地区
下载PDF
贵州2010年一次冬季暴雨的诊断 被引量:6
13
作者 韩小令 周明飞 《干旱气象》 2011年第3期322-329,共8页
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贵州2010年一次冬季暴雨极端天气的诊断分析发现:这次暴雨天气主要是因南支槽、准静止锋以及850 hPa切变共同影响造成,其形成原因与贵州秋末暴雨非... 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贵州2010年一次冬季暴雨极端天气的诊断分析发现:这次暴雨天气主要是因南支槽、准静止锋以及850 hPa切变共同影响造成,其形成原因与贵州秋末暴雨非常近似,属于冬行秋令。对比分析本次降水过程中2个重要天气系统之一的南支槽与气候平均态的差异发现:本次过程中南支槽前的强偏南气流提供了有利的暖湿输送,不同于气候平均态的干暖输送;南支槽前偏南气流的水汽辐合、上升运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均明显强于气候平均态。另一个重要天气系统准静止锋具有2个主要特点:(1)锋区温度较高,锋面逆温层温度均高于0℃;(2)锋区表现为等θse密集区,锋区狭窄而陡峭,锋后低空逆温明显。在暴雨发生期间,静止锋是一个加强北抬的过程,在静止锋加强的过程中促使了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发展以及低层辐合等产生暴雨的有利条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暴雨 南支槽 准静止锋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冬季降水对北极涛动异常的响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胜胜 周顺武 +3 位作者 吴萍 孙阳 谢洁宏 李可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8-569,共12页
基于1979—2015年中国区域CN05.1格点降水以及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PCC)降水等数据资料,采用回归、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简称高原)冬季降水的南、北区域性差异及其年际变化对北极涛动(AO)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1)高原北部... 基于1979—2015年中国区域CN05.1格点降水以及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PCC)降水等数据资料,采用回归、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简称高原)冬季降水的南、北区域性差异及其年际变化对北极涛动(AO)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1)高原北部和南部冬季降水都与AO异常存在密切关系,但降水的年际变化并不一致,对AO异常响应的机理也不同。(2)高原北部冬季降水变化主要和东亚冬季风有关,AO正(负)异常时东亚冬季风减弱(增强),高原北部对流层各层均为东南(西北)风距平,有(不)利于西太平洋的水汽进入高原北部,导致北部降水增加(减弱)。(3)高原南部冬季降水变化主要和南支槽有关,AO正(负)异常时南支槽加强(减弱),有(不)利于源自孟加拉湾的水汽北上高原,低层辐合(散)高层辐散(合),上升(下沉)运动增强,导致南部降水增加(减弱)。简言之,AO通过影响东亚冬季风(南支槽),进而影响高原北(南)部冬季降水,但AO负异常对高原冬季降水的影响比AO正异常的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青藏高原东部 东亚季风 南支槽 地形
下载PDF
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与关键环流系统的关系研究
15
作者 孙晓娟 陈跞 +1 位作者 卢楚翰 秦育婧 《气象科学》 2024年第2期267-279,共13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10 d以上的低温雨雪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欧亚大陆中高纬东亚大槽均加深,但环流形势有差异。西南过程呈现"...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10 d以上的低温雨雪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欧亚大陆中高纬东亚大槽均加深,但环流形势有差异。西南过程呈现"北高南低"形势,关键脊区在贝加尔湖,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形势共存,关键脊区从乌拉尔山延伸至贝加尔湖。两次过程异常的环流与北大西洋向东传播的波列有关。(2)西南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3 d发展并东移至贝加尔湖,形成稳定形势;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一周发展,在开始日达最强。两次过程均伴随蒙古高压东移南压使地面降温,500 hPa关键脊区超前蒙古高压2 d变化。西南过程降温主要受到冷平流和绝热冷却影响,而中东部区域过程主要受到冷平流的影响。(3)西南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只受南支槽支配。中东部区域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由南支槽和西太平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两次过程水汽正收支主要来自南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西南与中东部区域 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 环流特征 蒙古高压 南支槽
下载PDF
云南省文山州一次罕见的冬季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郦 郑芬 董兴欣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0年第4期66-71,76,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NL 1°×1°再分析资料、雷达回波等资料,诊断分析2019年1月7~9日文山州罕见冬季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和特点,结果表明:(1)此次冬季暴雨过程是受南支槽加深东移、配合弱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交汇、促发不...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NL 1°×1°再分析资料、雷达回波等资料,诊断分析2019年1月7~9日文山州罕见冬季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和特点,结果表明:(1)此次冬季暴雨过程是受南支槽加深东移、配合弱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交汇、促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而产生。(2)具有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降水范围广等特点。(3)副热带高压的稳定维持,致使降雨时间较长。(4)700 hPa存在强烈的水汽辐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效应,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不稳定,为此次强降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5)过程期间,回波强度不强、稳定少动,有明显的风速辐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山州 冬季暴雨 南支槽 雷达回波
下载PDF
冬半年青藏高原绕流与中国降水和气温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永莉 左洪超 +4 位作者 高晓清 吕世华 陈伯龙 董龙翔 李立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9-542,共14页
冬半年中纬度西风带在青藏高原地区产生南北两支绕流,即动力性的南支槽和北支脊,这样的绕流对其周边及下游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本文先分别用600 hPa动力性的南支槽和北支脊各自所在的关键区域的平均涡度与多年平均涡度的差异,表示南支... 冬半年中纬度西风带在青藏高原地区产生南北两支绕流,即动力性的南支槽和北支脊,这样的绕流对其周边及下游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本文先分别用600 hPa动力性的南支槽和北支脊各自所在的关键区域的平均涡度与多年平均涡度的差异,表示南支槽和北支脊的强度,然后直观地将南支槽和北支脊强度之差定义为高原绕流强度指数,利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讨论高原绕流在冬半年平均(10月至次年4月)、秋季、冬季和春季的演变与中国降水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绕流在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期间定常的存在,年际变化明显,冬季最强。全球变暖背景下,各时间段绕流强度的变化与中国西北、西南和华南部分地区的降水和气温的关系明显,特别是在冬季。降水关联性最好的是中国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与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的气温变化关系明显。探讨各时间段各层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和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异常场,亚洲大部分地区自下而上的正压性特征显著,可以很好地解释各时间段高原绕流的异常与中国降水和气温关系。绕流的异常也可能是引发中国冬半年期间高影响天气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绕流 北支脊 南支槽 中国降水和气温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冬半年南支槽与乌江流域汛期径流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亮 荣艳淑 +1 位作者 魏佳 胡玉恒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66-775,共10页
基于1954—2014年乌江流域站点的逐月径流与NCEP/NCAR的逐月位势高度、风矢量资料、比湿及垂直速度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冬半年南支槽与汛期乌江流域径流的关系,并探讨了其对乌江流域径流影响的可能机制... 基于1954—2014年乌江流域站点的逐月径流与NCEP/NCAR的逐月位势高度、风矢量资料、比湿及垂直速度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冬半年南支槽与汛期乌江流域径流的关系,并探讨了其对乌江流域径流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冬半年各月南支槽强度指数(Southern Branch Trough Index,SBTI)与5月乌江流域径流有着稳定且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基于冬半年月份SBTI构建的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5月径流;因此,冬半年南支槽指数可以作为乌江流域5月径流的预报因子。合成分析表明,南支槽强年,青藏高原南侧西风带波动强烈,且槽前风场差值呈气旋性异常,伴随着乌江流域的南风矢量,为槽前暖湿气流向乌江流域的输送提供了水平动力;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减弱可能使得来自西太平洋的水汽流向乌江流域,强化了水汽向乌江的输送;南支槽强年乌江流域低层到高层水汽含量显著增加,垂直上升运动可持续到300 h Pa,加强了乌江流域的水汽辐合和对流运动,有利于该流域降水的产生,进而使得径流量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支槽 径流 合成分析 乌江流域
下载PDF
2010—2011年冬季浙江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钱卓蕾 张建海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66-74,共9页
使用NCEP/NCAR1°×1°格点资料,对2010—2011年冬季浙江两次强降雪进行了对比,通过对环流形势、水汽、动力、热力特征的诊断分析表明,2010年12月15日降雪过程是一次高空横槽转竖,地面强冷空气南下的冷过程,而2011年1月18... 使用NCEP/NCAR1°×1°格点资料,对2010—2011年冬季浙江两次强降雪进行了对比,通过对环流形势、水汽、动力、热力特征的诊断分析表明,2010年12月15日降雪过程是一次高空横槽转竖,地面强冷空气南下的冷过程,而2011年1月18—21日降雪过程是冷背景下西南气流北抬的暖过程;在700hPa两者都存在着西南气流的加强;850hPa,前者是东风急流,后者是西南风急流。两次降雪都有充分的水汽和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前者能量锋区是南压的,而后者是南北波动的;两次降雪都满足温度场的基本条件,并具有逆温结构,前者的逆温层深厚,后者的比较浅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支槽 西南气流 高空横槽 假相当位温 逆温层
原文传递
冬季华南降水年际变化的环流特征及对前期海面温度异常响应
20
作者 李超 李媛 +1 位作者 陈潜 陈训来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利用我国160站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哈德莱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华南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降水年际变化的大气环流特征以及对前期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东亚高空急流... 利用我国160站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哈德莱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华南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降水年际变化的大气环流特征以及对前期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东亚高空急流异常偏南(偏北),东亚大槽减弱(增强),天气瞬变扰动和南支槽加强(减弱),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西南风在华南形成异常辐合(辐散),从而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偏少)。ENSO型SST异常不能完全解释华南降水异常年南支槽和低层环流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导致华南降水异常的南支槽和低层风场变化与热带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SST异常关系更为密切。由前期热带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构建的SST指数和华南冬季降水相关达到0.44,两者相关系数在SST指数超前1个月时达到最大,对华南冬季降水具有一定潜在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冬季降水 天气瞬变扰动 南支槽 印度洋海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