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空间特征 被引量:138
1
作者 张镱锂 刘林山 +5 位作者 摆万奇 沈振西 阎建忠 丁明军 李双成 郑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14,共12页
利用黄河源地区1985年和2000年1:100000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1:250000DEM、道路和居民点数据与野外调查资料,分析草地退化与坡向、海拔及距道路和居民点距离之间的关系,探讨黄河源区15年间土地覆被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退化草地... 利用黄河源地区1985年和2000年1:100000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1:250000DEM、道路和居民点数据与野外调查资料,分析草地退化与坡向、海拔及距道路和居民点距离之间的关系,探讨黄河源区15年间土地覆被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退化草地占源区总面积的8.24%,冬春季牧场退化率显著高于夏季牧场;草地退化是黄河源区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最主要的特征。草地退化表现为:①阳坡退化率高于阴坡;②受人口密度影响,草地退化率与海拔高度成反比,相关系数为-0.925;③距离居民点越近,退化率越高。尤其当与居民点距离≤12km时,草地退化率与其相关系数高达-0.996;④在距道路4km以内,草地退化率与道路距离成反比,相关系数高达-0.978。1985年以来,源区的草地退化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人类活动的影响仍起主导作用。科学地减少当地居民对草地的过分依赖是解决脆弱的江河源区环境退化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草地退化 坡向 海拔 距离 居民点 道路 Arcgis应用
下载PDF
长江黄河源区冰川变化及其对河川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96
2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2 位作者 刘时银 鲁安新 陈仁升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5-602,共8页
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地区和黄河源区的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为例,利用两期遥感影像资料(长江源为1969年和2000年,黄河源为1966年和2000年),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析研究区典型冰川作用区小冰期(LIA)、1969年(1966年)... 以位于青藏高原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地区和黄河源区的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为例,利用两期遥感影像资料(长江源为1969年和2000年,黄河源为1966年和2000年),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析研究区典型冰川作用区小冰期(LIA)、1969年(1966年)和2000年的冰川范围变化、冰川进退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由点到面的研究方法,外推整个长江和黄河源区近几十年来的冰川变化情况,并以沱沱河流域为例,分析了冰川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1969~2000年冰川总面积减少了1.7%,而黄河源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面积减少是长江源区的10倍,同期,长江源区冰川末端的最大退缩速率为每年41.5m,而黄河源区每年为57.4m,与黄河源区相比,长江源区冰川退缩速度不是太大,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且有前进冰川存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江河源区冰川虽呈长期退缩的总趋势,但也出现过明显的前进,长江源区在1969年~1995年,黄河源区在1966年至1981年,大多数冰川处于前进状态或稳定。长江源区冰川转入退缩阶段的时间要比黄河源区晚约10a左右。冰川退缩使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年均各自损失冰川水资源约0.7×108m3。由于长江源区冰川变化幅度小,虽冰川退缩使冰川融水径流量有所增加,但对径流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黄河源区 冰川变化 河川径流 影响 地理分布 冰川储量
下载PDF
黄河源区径流量与区域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相关 被引量:53
3
作者 孙卫国 程炳岩 李荣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7-127,共11页
采用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黄河源区实测径流量与区域降水量、蒸发量以及最高、最低气温之间的时频域统计特征,讨论了黄河源区径流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多时间尺度相关。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径流和区域气候变化具有多时间尺度结构,两者... 采用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黄河源区实测径流量与区域降水量、蒸发量以及最高、最低气温之间的时频域统计特征,讨论了黄河源区径流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多时间尺度相关。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径流和区域气候变化具有多时间尺度结构,两者都存在准2a、4a、6~8a、12~14a和20a以上尺度的显著变化周期,不同尺度周期振荡能量的强弱和时域分布的位相差异是两者相关不稳定和存在时延相关的重要原因。径流与区域降水量之间正相关振荡的凝聚性最强,区域降水量对径流变化起主控作用,前期降水异常对后期径流变化具有持续性影响。径流变化与区域蒸发量存在显著负相关振荡,年际尺度相关存在不稳定和时延现象。年代际尺度上径流与最高气温的负相关比其与最低气温的正相关凝聚性更强,最高气温升高对增大流域蒸发量导致径流补给的减少作用大于最低气温升高引起冰雪融水补给的增大作用;两者年际尺度相关不稳定,径流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时间不同。分析认为,区域降水量是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的主导因子,最高气温是重要因子;在区域降水量逐年减小的背景下,气温升高进一步加剧了径流量的减小。区域蒸发量和最低气温变化对径流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气候因子的综合作用是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河川径流 气候变化 交叉小波
下载PDF
黄河源区地表水资源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51
4
作者 常国刚 李林 +3 位作者 朱西德 王振宇 肖建设 李凤霞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2-320,共9页
利用1955 ̄2005年黄河源区玛多气象站和黄河沿水文站气象、水文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地表水资源、气候及冻土演变规律,揭示了地表水资源变化的成因。研究表明:近51年黄河源流量丰枯转化频繁,但在总体上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源流... 利用1955 ̄2005年黄河源区玛多气象站和黄河沿水文站气象、水文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地表水资源、气候及冻土演变规律,揭示了地表水资源变化的成因。研究表明:近51年黄河源流量丰枯转化频繁,但在总体上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源流量呈减少趋势,流量年内分配表现为单峰型;降水量对流量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黄河源区气温的显著升高对于加大流域蒸发量导致流量补给的减少作用要大于其升高致使冰雪融水的补给作用,其中春季气温回升的这一效应更为显著;黄河源区冻土呈现出显著的退化趋势,冻土厚度与流量总体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不断减小削弱了自身天然隔水层的作用;黄河源区蒸发量呈现出显著的增大趋势,并导致流量的减少;气候变化导致流量的减少量占总减少量的70%,其余30%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加剧造成的,气候及冻土因子对流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冻土、降水、蒸发和气温,显然多年冻土对于黄河源区地表水资源的形成和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资源 气候变化 冻土 黄河源区
下载PDF
黄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变化及其成因初析 被引量:48
5
作者 牛玉国 张学成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33,36,共4页
目前,黄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呈现降水总量变化不大、气温不断升高、实际来水不断减少的趋势,与之相关的水生态环境情势表现在土地荒漠化、湖泊和湿地萎缩、冰川消融、冻土层埋深加大、草场退化、鼠虫害肆虐、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 目前,黄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呈现降水总量变化不大、气温不断升高、实际来水不断减少的趋势,与之相关的水生态环境情势表现在土地荒漠化、湖泊和湿地萎缩、冰川消融、冻土层埋深加大、草场退化、鼠虫害肆虐、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和数量锐减等方面。在总结分析黄河源区近50年来水文水资源情势变化特点的基础上,从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对该区的水文水资源情势变化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如气候变暖、水面蒸发能力上升等,人类不合理干扰和生态环境恶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水资源情势 径流 降水 气温 黄河源区
下载PDF
过去30年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的影响 被引量:46
6
作者 尹云鹤 吴绍洪 +1 位作者 赵东升 戴尔阜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9-57,共9页
黄河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基于改进的LPJ动态植被模型,模拟研究1981-2010年中国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气候要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整体略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 黄河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基于改进的LPJ动态植被模型,模拟研究1981-2010年中国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气候要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整体略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1.15 mm/a,区域差异特征体现为大部分地区以减少趋势为主,特别是黄河源区东南部。过去30年黄河源区降水量以及大气水分需求能力的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减的主要气候因素。随着干湿条件不同,两者影响程度各异,降水减少和潜在蒸散增加共同导致黄河源区东南部半湿润地区水源涵养量减少,而降水增加则是北部半干旱地区水源涵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气候变化 黄河源区 水量平衡
原文传递
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的动态变化及成因分析——以玛多县为例 被引量:43
7
作者 封建民 王涛 +1 位作者 齐善忠 谢昌卫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1-145,共5页
玛多县地处黄河源区,是黄河重要的水分涵养地,其生态作用对黄河的安危有直接的影响。近年来,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内的生态环境急剧退化,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等过程。在软硬件系统支持下应用GIS和... 玛多县地处黄河源区,是黄河重要的水分涵养地,其生态作用对黄河的安危有直接的影响。近年来,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内的生态环境急剧退化,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等过程。在软硬件系统支持下应用GIS和遥感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通过对1990年和2000年两期TM影像进行解译,对玛多县沙漠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玛多县沙漠化面积已达2388.0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9.65%。1990年以来沙漠化以每年4.1%的速率递增,沙漠化急剧发展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黑河乡的赫拉、尕拉到黄河乡的热曲、江旁一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质构造因素、气候变化、人类强度的经济活动和鼠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土地沙漠化 动态变化 成因分析 玛多县
下载PDF
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44
8
作者 吴喜芳 李改欣 +4 位作者 潘学鹏 王彦芳 张莎 刘峰贵 沈彦俊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2-521,共10页
本文基于1982-2006年NOAA/AVHRR NDVI和2000-2012年MODIS NDVI两种遥感植被数据以及同期站点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通过对重叠观测时期的数据建立映射关系,对NOAA/AVHRR NDVI数据延长插补,分析黄河源区1982-2012年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 本文基于1982-2006年NOAA/AVHRR NDVI和2000-2012年MODIS NDVI两种遥感植被数据以及同期站点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通过对重叠观测时期的数据建立映射关系,对NOAA/AVHRR NDVI数据延长插补,分析黄河源区1982-2012年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格局;海拔在3 000m以下和4 500m以上地区植被覆盖度相对较差,3 000~4 500m地区植被覆盖度相对较好;植被覆盖度在时间变化上呈增加趋势,但在2000年出现突变点,2000年之后增加速率约为之前的2倍;植被覆盖在整体增加的背景下,也存在零星的退化现象,而在西部高海拔和北部较干旱的低植被覆盖度区域植被覆盖的增加仍存在着较大的年际波动,并不稳定;相对于降水,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属于热量限制型生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黄河源区 气温 植被覆盖度
原文传递
2000-2016年黄河源区植被NDVI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4
9
作者 刘启兴 董国涛 +3 位作者 景海涛 周俊利 党素珍 贾培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6-92,共7页
NDVI是研究区域植被变化的重要表征性指数。基于2000—2016年的MODIS NDVI遥感数据和同时期地面气象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曼—肯德尔法(Mann-Kendall)检验法、斜率变化趋势分析法、复直线回归分析法等多种时间与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 NDVI是研究区域植被变化的重要表征性指数。基于2000—2016年的MODIS NDVI遥感数据和同时期地面气象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曼—肯德尔法(Mann-Kendall)检验法、斜率变化趋势分析法、复直线回归分析法等多种时间与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源区生长季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探索黄河源区植被与气候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分析了气候因素及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源区NDVI在2000—2016年期间没有特别明显的突变年份;源区70.4%的区域植被NDVI是增加的,增长率大部分处于0~0.004/a。复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气象因素对源区植被生长变化起到主要的促进作用,99%的区域NDVI气候因素贡献值为正值。人类活动促使植被NDVI增加的区域占总面积的比例是55%,说明人类活动等因素对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仍有接近50%的区域人类活动使NDVI减少,高寒草地的退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植被变化 NDVI 人类活动 气候因素
下载PDF
2000-2014年黄河源区ET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 被引量:43
10
作者 叶红 张廷斌 +4 位作者 易桂花 李景吉 别小娟 刘栋 罗琳玲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117-2134,共18页
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具有独特的自然生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以MODIS ET产品作为研究黄河源区地表蒸散发(ET)的数据源,结合黄河源区内部及周边18个气象站数据、全国1∶100万植被类型图... 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具有独特的自然生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以MODIS ET产品作为研究黄河源区地表蒸散发(ET)的数据源,结合黄河源区内部及周边18个气象站数据、全国1∶100万植被类型图和黄河源区DEM数据,利用趋势分析、相对年际变化和相关分析法,研究2000-2014年黄河源区ET时空变化特征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ET的变化规律,重点探讨了ET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源区多年ET区域分异规律明显,北部ET显著弱于中部和东南部,最强ET位于黄河源区的东南部,多年平均ET值为538.61 mm/a,距平相对变化显著,ET年际变化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平均趋势变化率为0.44 mm/a;(2)年内ET呈周期性单峰变化趋势,7月达到峰值;2000-2014年黄河源区多年四季ET季节性差异明显,夏季ET最强达到188.14 mm/a,春秋季次之,冬季ET最弱仅97.15 mm/a;(3)研究时段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ET大小表现为沼泽地>林地>草地>其他>裸地,整体上各土地利用类型的ET呈逐渐增加趋势;(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ET与同期气温、降水呈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降水对ET的影响强于气温;驱动分区结果显示黄河源区ET受气候因子驱动的地区主要表现为降水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蒸散发(ET) 时空特征 气候因子 MODIS 黄河源区
原文传递
黄河源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对地形和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40
11
作者 覃巧婷 陈建军 +4 位作者 杨艳萍 赵晓宇 周国清 尤号田 韩小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832-3841,共10页
基于2000~2019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辅以同期气温、降水和地形数据,通过最大值合成、趋势分析及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黄河源区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地形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植被NDVI整体处于中高水平,... 基于2000~2019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辅以同期气温、降水和地形数据,通过最大值合成、趋势分析及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黄河源区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地形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植被NDVI整体处于中高水平,但空间差异显著,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近20a来,植被总体上呈现出变好的趋势.植被对高程和坡度响应明显,随着高程的增加,植被NDVI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在3500~4100m区间植被NDVI变化不显著;此外,植被NDVI随着坡度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在24~26°坡度带植被NDVI达到最大值.黄河源区植被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与降水相比,气温对黄河源区植被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MODIS数据 空间分析 经典统计分析方法 黄河源区
下载PDF
黄河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39
12
作者 宋翔 颜长珍 +1 位作者 朱艳玲 段翰晨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49-1055,共7页
应用1989年TM影像和2005年ETM+影像提取黄河源区两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并利用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对两期土地利用图进行土地利用动态信息的提取。在建立黄河源区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建立各土地利用类型与生... 应用1989年TM影像和2005年ETM+影像提取黄河源区两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并利用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对两期土地利用图进行土地利用动态信息的提取。在建立黄河源区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建立各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定量的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黄河源区1989—200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缓慢而匀速,存在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改善两种相反的趋势。在大尺度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相对稳定,有轻微的恶化,但是在研究区局部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显著;②植被是影响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草地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处于主导地位;③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不仅可以从整体上了解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也可以发现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遥感 生态环境效应 黄河源区
原文传递
1982—2013年黄河源区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7
13
作者 马守存 保广裕 +3 位作者 郭广 杨莲 代青措 郑玲 《干旱气象》 2018年第2期226-233,共8页
基于1982—2013年GIMMS NDVI 3g数据集及黄河源区2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同期气温与降水观测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黄河源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基于1982—2013年GIMMS NDVI 3g数据集及黄河源区2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同期气温与降水观测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黄河源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特征。近32 a来,黄河源区气温呈显著升高、降水则呈微弱增加的趋势,气候由干冷逐渐向暖湿化转变;植被覆盖呈现整体缓慢升高、局部退化的趋势,且"先增后降"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2)1982—2013年,黄河源区生长季(5—9月)植被受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植被最大NDVI与气温和降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降水相比,NDVI与气温的相关性更强,气温是影响黄河源区植被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气候因子 黄河源区 GIMMS NDVI 3G
下载PDF
近30a来若尔盖盆地沙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5
14
作者 胡光印 董治宝 +2 位作者 魏振海 逯军峰 颜长珍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08-916,共9页
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1975年的MSS影像和2005年的TM影像对若尔盖盆地土地沙漠化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监测。研究发现,从1975年到2005年的30年间,若尔盖盆地的沙漠化土地以年均70.18 km2的速度发展,共增加了2105.3... 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1975年的MSS影像和2005年的TM影像对若尔盖盆地土地沙漠化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监测。研究发现,从1975年到2005年的30年间,若尔盖盆地的沙漠化土地以年均70.18 km2的速度发展,共增加了2105.36 km2,其中主要以中、轻度沙漠化土地的增加为主,增加面积分别为957.13和1146.75 km2;重度沙漠化土地变化很小,仅增加了1.48 km2。在1965—2007年,若尔盖盆地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41℃,年平均降水减少了34 mm,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加强,严重过度放牧,因此该地区沙漠化发展是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盆地 沙漠化 遥感监测 黄河源
原文传递
黄河源区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5
15
作者 徐浩杰 杨太保 曾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05-1210,共6页
利用黄河源区MODIS/NDVI数据、1∶100万植被类型图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NDVI时空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1年,黄河源区植被生长呈改善趋势,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率每10 a为+2.75%,高寒草原、... 利用黄河源区MODIS/NDVI数据、1∶100万植被类型图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NDVI时空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1年,黄河源区植被生长呈改善趋势,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率每10 a为+2.75%,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灌丛生长季NDVI年际变化率分别为每10 a+2.84%、+2.65%、+2.77%。2)黄河源区植被改善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29.39%,主要分布在卡日曲和玛曲上游、扎曲流域、布青山南麓、扎陵湖北部和鄂陵湖周边地区。植被退化面积仅占全区总面积的0.98%,主要分布在约古宗列曲东南部山地和卡日曲北部山地。受水热条件控制,植被改善表现为:①植被改善面积南坡大于北坡;②植被改善面积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小;③植被改善面积随坡度增加迅速减小。3)黄河源区植被生长季NDVI与同期气温和降水分别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生长受降水影响更为明显,而高寒灌丛生长受气温影响更为明显。气候的暖湿化趋势可能是促使黄河源区植被生长改善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季NDVI 植被变化 气候变化 黄河源区
下载PDF
黄河源区湿地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4
16
作者 李凤霞 常国刚 +2 位作者 肖建设 周秉荣 伏洋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83-690,共8页
选择黄河源头玛多县,利用遥感手段分析了该地区1990~2000年和2000~2004年的湿地动态变化,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湿地与各气象因子的关联系数。结果表明:在1990—2004年间,黄河源湿地呈现持续萎缩的状态,减少速率平... 选择黄河源头玛多县,利用遥感手段分析了该地区1990~2000年和2000~2004年的湿地动态变化,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湿地与各气象因子的关联系数。结果表明:在1990—2004年间,黄河源湿地呈现持续萎缩的状态,减少速率平均为2864.48hm2/a。其中前10年和后4年平均减小速率分别为2329.81和4201.14hm2/a,后4年的变化速度是前10年的1.8倍。高原湖泊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转移概率小于3%,而高原沼泽湿地和河流湿地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与其他土地类型的转移概率分别达到40.16%-38.37%和46.27%-40.25%。不同的湿地类型与气象因子的关联度是不同的,沼泽与日照和蒸发关联度最大,湖泊与蒸发和降水关联度最大,河流与气温和蒸发关联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气候变化 转移矩阵 黄河源头
原文传递
黄河源区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 被引量:32
17
作者 康悦 李振朝 +4 位作者 田辉 刘蓉 史小康 张静辉 文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5-512,共8页
利用1982-2001年NOAA/AVHRR(美国大气海洋局卫星/甚高分辨率辐射计)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资料、2000-2008年EOS/MODIS(地球观测系统卫星/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NDVI资料以及1982-2008年黄河源区的玛多、玛曲和兴海气象台站逐月气... 利用1982-2001年NOAA/AVHRR(美国大气海洋局卫星/甚高分辨率辐射计)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资料、2000-2008年EOS/MODIS(地球观测系统卫星/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NDVI资料以及1982-2008年黄河源区的玛多、玛曲和兴海气象台站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黄河源区玛多、玛曲和兴海地区卫星遥感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源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植被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都呈现退化趋势。1982~1990年黄河源区植被退化主要发生黄河源区鄂陵湖以东区域;1991~2000年植被退化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源区北部兴海共和地区以及若尔盖草原;2000~2008年植被退化范围扩大至黄河上游主要水源涵养区的玛曲草原,但源区北部的兴海和共和地区却出现了植被增加的趋势。黄河源区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关系为: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区植被对气温的响应最为敏感,气温低于0.0℃时,植被指数对气温的变化没有响应,当月平均气温大于5.0℃时,植被指数随气温的升高呈指数关系增长。局地降水对植被的影响非常复杂,在生长初期(4-6月)影响很大,但随着植被生长丰茂,植被指数达到高值而趋于饱和时,对局地降水的响应就会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植被指数 气温 降水
下载PDF
近30年来长江源区与黄河源区土地覆被及其变化对比分析 被引量:28
18
作者 刘璐璐 曹巍 邵全琴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1-320,共10页
基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期、2004年和2012年共4期土地覆被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和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对比分析了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近30 a来土地覆被与生态状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草地是两源区最主要... 基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期、2004年和2012年共4期土地覆被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和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对比分析了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近30 a来土地覆被与生态状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草地是两源区最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但黄河源区的草地面积占比比长江源区高17%,同时,长江源区存在永久冰川雪地及荒漠,黄河源区没有;从土地覆被状况来看,过去30 a黄河源区优于长江源区,长江源区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平均为16.82%,黄河源区为38.84%;从土地覆被转类来看,过去30 a长江源区土地覆被总体变好,黄河源区则总体变差,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4年和2004~2012年3时段内,长江源区土地覆被经历了变差-好转-持续好转的变化过程,而黄河源区则是变差-显著变差-略有好转,且黄河源区土地覆被状况的变化程度较长江源区更为剧烈;长江源区因分布有大量的冰川、冻土,自20世纪90年代气温升高开始,冰川冻土融化,导致水体与沼泽面积扩张,后期叠加生态工程的积极影响,使得其土地覆被状况持续好转,黄河源区则因2004年以来暖湿的气候状况及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使得土地覆被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并逐渐呈现转好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黄河源区 土地覆被 对比分析
下载PDF
近年来黄河源头地区玛多县湖泊变化 被引量:28
19
作者 吴素霞 常国刚 +2 位作者 李凤霞 肖建设 郭安红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4-368,共5页
根据时间序列数据2001-2006年连续6年的MODIS资料,连续监测了玛多县近几年的湖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玛多全县2006年的湖泊比2001年多35个,湖泊面积增加了56.59km2,以2003年为最低值,从2001-2003年全县湖泊面积逐年减少,而从2003-2006年... 根据时间序列数据2001-2006年连续6年的MODIS资料,连续监测了玛多县近几年的湖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玛多全县2006年的湖泊比2001年多35个,湖泊面积增加了56.59km2,以2003年为最低值,从2001-2003年全县湖泊面积逐年减少,而从2003-2006年全县湖泊面积逐年增加.各主要湖泊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与全县湖泊的变化趋势不太一致.年降水量与全县湖泊面积相关系数最大,说明年降水量对全县湖泊面积的影响较大,各主要湖泊受各气候要素的影响大小也不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县 湖泊变化 MODIS 黄河源区
下载PDF
黄河源区生态环境退化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封建民 王涛 +1 位作者 谢昌卫 齐善忠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62,共7页
生态环境退化是黄河源区所面临的重要的生态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源区生态环境退化不但影响本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文条件构成很大威胁。在收集区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2000年TM影像的解译,对黄... 生态环境退化是黄河源区所面临的重要的生态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源区生态环境退化不但影响本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文条件构成很大威胁。在收集区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2000年TM影像的解译,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和特征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源区生态环境退化主要表现在冰川退缩、冻土面积的减小和冻融侵蚀面积的扩大,植被退化和土地退化的加剧等过程。最后,在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作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生态环境退化 现状 趋势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