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树轮资料重建通天河流域518年径流量 被引量:34
1
作者 秦宁生 靳立亚 +4 位作者 时兴合 汪青春 李林 陈芳 李丽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50-556,共7页
利用长江源区曲麻莱、治多的树木年轮宽度资料,通过分析树木生长与流量变化的关系,重建了长江源区通天河流域直门达水文站1485年以来年径流量的变化,并进行了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重建的518年中,直门达水文站年径流量最显著的丰水... 利用长江源区曲麻莱、治多的树木年轮宽度资料,通过分析树木生长与流量变化的关系,重建了长江源区通天河流域直门达水文站1485年以来年径流量的变化,并进行了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重建的518年中,直门达水文站年径流量最显著的丰水期发生在19世纪前半叶,最显著的枯水期发生在17世纪的后半叶。特丰水年有96年,偏丰水年有117年,特枯水年有86年,偏枯水年有81年,正常水年有138年。重建序列存在43年、37年、32年、5年和2年左右的显著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通天河 树木年轮 径流量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长江、黄河源区水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29
2
作者 白路遥 荣艳淑 《水资源保护》 CAS 2012年第1期46-50,70,共6页
利用1961—2010年长江、黄河源区22个气象站的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长江、黄河源区的气候特征,用降水与蒸发的差值作为水资源量的代表,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降水、气温和蒸发都有明显变... 利用1961—2010年长江、黄河源区22个气象站的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长江、黄河源区的气候特征,用降水与蒸发的差值作为水资源量的代表,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降水、气温和蒸发都有明显变化,尤其是近20年有明显增加趋势,但是两个源区的变化并不一致,黄河源区水资源量一直呈波动变化,而长江源区在最近10多年水资源量有明显增多现象。降水增多可直接增加水资源量,但是气温升高会促进蒸发,导致更多的水资源消耗,因此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可相互抵消对水资源的影响,这是黄河源区水资源量变化不大的原因。但是近10多年长江源区气温显著增加,导致更多冰川融化,这可能是近年来长江源水资源量增多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资源 长江源区 黄河源区
下载PDF
长江源区地表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29
3
作者 李林 戴升 +2 位作者 申红艳 李红梅 肖建设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41-950,共10页
利用1961-2011年长江源区流域水文、气象观测数据和国家气候中心2009年11月发布的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2.0版本),通过分析长江源区流量的演变规律和揭示气候归因,预测了未来流量可能的演变趋势。研究表明:近51年来长江源区地表... 利用1961-2011年长江源区流域水文、气象观测数据和国家气候中心2009年11月发布的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2.0版本),通过分析长江源区流量的演变规律和揭示气候归因,预测了未来流量可能的演变趋势。研究表明:近51年来长江源区地表水资源总体呈增加趋势,特别是2004年后增加趋势显著,并具有9a、22a的准周期;青藏高原加热场增强,高原季风进入强盛期,流域降水量显著增加,加之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水增多,是引起长江源区地表水资源增加的主要气候归因;根据全球气候模式预测,在SRESA1B气候变化情景下,未来20年长江源区地表水资源仍有可能以增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地表水资源 气温加热场 季风 气候模式 长江源区
原文传递
Recent temperature increase recorded in an ice core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Yangtze River 被引量:28
4
作者 KANG ShiChang ZHANG YongJun +4 位作者 QIN DaHe REN JiaWen ZHANG QiangGong Bjorn GRIGHOLM Paul A. MAYEWSK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6期825-831,共7页
Interests on climate change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Yangtze River have been raised since it is a region with the greatest warming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 70-year history of precipitation δ^(18)O has been rec... Interests on climate change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Yangtze River have been raised since it is a region with the greatest warming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 70-year history of precipitation δ^(18)O has been recovered using an ice core record retrieved in a plat portion of the firn area in the Guoqu Glacier (33°34′37.8″N, 91°10′35.3″E, 5720 m a.s.l.), Mt. Geladaindong (the source region of Yangtze River), in November, 2005. By using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ce core δ^(18)O record and summer air temperature (July to September) from the nearby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 history of summer air temperature has been reconstructed for the last 70 years. Summer temperature was relatively low in 1940s and high in 1950s to the middle of 1960s. The lowest temperature occurred in the middle of 1970s. Temperature was low in 1980s and dramatically increased since 1990s, keeping the trend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warming rate recorded in the ice core with 0.5℃/10 a since 1970s is much higher that that in the central TP and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NH), and it becomes 1.1℃/10 a since 1990s which is also higher than these from the central TP and the NH, reflecting an accelerated warm-ing and a more sensitive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 in the high elevation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头地区 冰芯 青藏高原 温度升高 Δ^18O记录
原文传递
长江源区3种地形高寒草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分布特征及其机理探讨 被引量:27
5
作者 温军 王晓丽 王彦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88-497,共10页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交换性盐基离子在维持土壤养分和缓冲土壤酸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不同地形高寒草地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交换性盐离子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深入认识高寒草地土壤特性及其离子运动过程。以长江源区高寒草地为研...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交换性盐基离子在维持土壤养分和缓冲土壤酸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不同地形高寒草地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交换性盐离子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深入认识高寒草地土壤特性及其离子运动过程。以长江源区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阴坡、滩地和阳坡3个不同地形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交换性钾钙钠镁离子的分布规律,并初步探讨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长江源区高寒草地不同坡向、不同土层的土壤全盐量TDS(%)为0.08%-0.20%,阳离子交换量CEC为19.68-74.33 cmol·kg^(-1),且阴坡高寒草地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显著高于阳坡和滩地的阳离子交换量。土壤盐基离子含量基本呈现Ca^(2+)>Mg^(2+)>K^+>Na^+,符合一般规律。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呈现阴坡大于滩地和阳坡的规律,在20-40cm土层规律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H与交换性Ca^(2+)和盐基饱和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2;P=0.034)。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pH、SOC和NH_4^+-N 4个因子进入CEC的模型,NO_3^--N、pH和TN 3个因子进入Ca^(2+)的模型,AK、AP、土壤含水量3个因子进入K+的模型,只有土壤NO_3^--N进入Na+的模型,但这些土壤因子都未能进入模型解释Mg^(2+)的变化。综上,长江源区高寒草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在不同坡向有明显差异,且均呈现阴坡大于滩地和阳坡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向 阳离子交换量 盐基离子 离子饱和度 长江源区
下载PDF
长江源区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欣 谢自楚 +3 位作者 冯清华 阳岳龙 杨命青 林剑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8-502,共5页
长江源区是青藏高原冰川分布集中的地区之一, 冰川总面积达1 276.02 km2. 研究表明, 该区属于青藏高原升温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到2050年气温将比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出2.3~2.7 ℃, 降水增加1%~33%. 基于冰川编目资料, 采用有关对... 长江源区是青藏高原冰川分布集中的地区之一, 冰川总面积达1 276.02 km2. 研究表明, 该区属于青藏高原升温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到2050年气温将比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出2.3~2.7 ℃, 降水增加1%~33%. 基于冰川编目资料, 采用有关对长江源区未来50 a内的气温和降水预测数据, 应用冰川系统对气候响应的模型, 对该区未来50 a内冰川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 到2010年、 2030年、 2050年该区冰川面积平均将减少3.2%、6.9%和11.6%;冰川径流平均将增加20.4%、26%和28.5%;零平衡线上升值为14 m、 30 m和50 m左右. 最后, 针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 对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冰川 模型 变化预测
下载PDF
长江源区水循环机理探讨 被引量:25
7
作者 陈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共5页
长江源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其水循环机理具有独特性,根据长江源地区气候、降水、冰川和冻土特点,分析了长江源大汽水、固态水和液态水三水转换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源区虽然降水量少,但储存的固态水多,其独特的三水特点及... 长江源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其水循环机理具有独特性,根据长江源地区气候、降水、冰川和冻土特点,分析了长江源大汽水、固态水和液态水三水转换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源区虽然降水量少,但储存的固态水多,其独特的三水特点及转换机理构建了长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旦水循环机理变化,就会显著影响长江源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降水 水循环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坡向对长江源区高寒草地植被生长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彦龙 王晓丽 马玉寿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2336-2346,共11页
通过长江源区典型阴坡、滩地和阳坡生境下高寒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特征定量分析,研究了坡向对高寒草地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为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表明,草地地上总生物量呈滩地>阴坡>阳坡趋势,3个土层土... 通过长江源区典型阴坡、滩地和阳坡生境下高寒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特征定量分析,研究了坡向对高寒草地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为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表明,草地地上总生物量呈滩地>阴坡>阳坡趋势,3个土层土壤含水量呈阴坡>滩地>阳坡趋势,pH呈阴坡<滩地<阳坡趋势。0-10cm土壤有机碳阳坡显著高于阴坡(P<0.05),0-10和20-40cm土壤全氮阴坡显著高于阳坡,0-10cm土壤全磷阳坡显著高于阴坡。土壤速效钾为滩地>阴坡>阳坡,速效磷为滩地>阳坡>阴坡。0-10cm土壤C∶N阳坡显著高于阴坡和滩地,阴坡、滩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0-10cm土壤N∶P阴坡显著高于阳坡。由此可知,高寒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和土壤特性(含水量、pH、总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在阴坡-滩地-阳坡生境呈明显差异,是其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土壤空间分异 高寒草地 速效养分 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长江源区径流演变特征及其预测 被引量:24
9
作者 俞烜 申宿慧 +2 位作者 杨舒媛 严登华 周祖昊 《水电能源科学》 2008年第3期14-16,共3页
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与Morlet小波变换分析法对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1953-2003年径流资料进行趋势和周期分析。根据径流与气候要素的关系建立了年径流预测的混合回归模型,构建方便、灵活、具有一定精度,能反映年径流量随降水、气... 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与Morlet小波变换分析法对长江源区直门达水文站1953-2003年径流资料进行趋势和周期分析。根据径流与气候要素的关系建立了年径流预测的混合回归模型,构建方便、灵活、具有一定精度,能反映年径流量随降水、气温变化的规律。该方法比从径流序列本身趋势分析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径流 混合回归模型
下载PDF
近30a来长江源区沙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胡光印 董治宝 +2 位作者 逯军峰 颜长珍 魏振海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0-308,共9页
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75-2005年长江源区沙漠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长江源区有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在这30 a间,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增加,尤其是极重度沙漠化土地的增加最为明显。长江源区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土... 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75-2005年长江源区沙漠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长江源区有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在这30 a间,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增加,尤其是极重度沙漠化土地的增加最为明显。长江源区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从1975年的31 118.3 km2增加到2005年的33 923.25 km2,增加了2 804.9 km2,即从占整个源区面积的21.87%增加到23.83%。其中,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3 067.49 km2,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912.82 km2,中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800.95 km2,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97.4 km2,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246.68 km2。长江源区是我国最大的无人区之一,人类活动较少,因此,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的沙漠化发展影响较小,自然因素是导致长江源区沙漠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其中自然因素中的气温迅速上升是导致该地区沙漠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 沙漠化 遥感监测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水化学特征、主要离子来源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敏 赵良元 +7 位作者 李青云 邹靖怡 胡园 张屹哲 徐平 吴志广 邓玮 陶晶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43-1254,共12页
通过开展水环境调查并结合历史数据,分析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水体主要离子分布特征,揭示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水化学类型及其主要控制因子,阐明了长江源区主要主要离子来源,同时评价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水体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长江源区河流... 通过开展水环境调查并结合历史数据,分析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水体主要离子分布特征,揭示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水化学类型及其主要控制因子,阐明了长江源区主要主要离子来源,同时评价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水体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长江源区河流水体主要阳离子的平均含量高低依次为:Na^(+)>Ca^(2+)>Mg^(2+)>K^(+),其中Na^(+)和Ca^(2+)的平均含量分别占总阳离子含量的65.9%及18.8%.主要阴离子的平均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Cl^(-)>HCO_(3)^(-)>SO_(4)2->NO_(3)^(-),其中Cl^(-)和HCO_(3)^(-)的平均含量分别占总阴离子含量的47.6%及32.9%.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水化学类型为Na-Cl、Ca-HCO_(3)和Ca-SO_(4).水化学特征主要受蒸发结晶和岩石风化作用控制,主要离子来源于岩石风化.不同河流水化学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当曲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HCO_(3)和Ca-SO_(4),主要受岩石风化控制,主要离子来源于碳酸盐溶解.沱沱河和楚玛尔河水化学类型主要为Na-Cl,主要受蒸发结晶控制,主要离子来源于蒸发岩的溶解.通天河主要水化学类型为Na-Cl和Ca-HCO_(3),主要受岩石风化和蒸发结晶控制,主要离子来源于蒸发岩、碳酸盐和硅酸盐的溶解.长江源区河流水体硬度相对较高,当曲水质宜用于灌溉,但是沱沱河和楚玛尔河及通天河水质建议慎用于灌溉,且不宜直接饮用.研究成果以期为长江源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河流 主要离子 水化学特征 离子来源 水质
下载PDF
50年长江源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12
作者 姚玉璧 杨金虎 +1 位作者 王润元 陆登荣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521-2528,共8页
基于长江源区1959—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时数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5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析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气象因子的影响。... 基于长江源区1959—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时数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5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析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959—2008年间,研究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每10年为5.685~13.047 mm,春夏季增幅较大;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每10年在0.240~0.248℃之间,增温率以秋冬季最大;最大蒸散呈增加趋势,年最大蒸散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每10年在5.073~5.366 mm,春季增幅最大;地表湿润指数也呈增加趋势,年地表湿润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每10年为0.013~0.020,冬季增幅最大,在10年周期时间频率附近,出现了6~8个干湿交替期,20世纪90年代之后为偏湿期,在低频区,1998—2005年有偏干振荡;近50年年NPP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NPP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每10年在97.901~197.01 kg.hm-2之间,2001—2008年NPP较高。影响长江源区NPP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水量、最大蒸散量和平均最低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气候变化 最大蒸散 影响因子 长江源区
下载PDF
近四十年来长江源区河流水沙量的变化 被引量:15
13
作者 吴豪 虞孝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5-178,共4页
长江源区是指直门达水文站以上长江干支流的广大集水区域 ,是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通过统计分析直门达站 195 7~ 1999年 43a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变化情况 ,得出几个基本结论 :长江源区年径流的变化主要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 长江源区是指直门达水文站以上长江干支流的广大集水区域 ,是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通过统计分析直门达站 195 7~ 1999年 43a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变化情况 ,得出几个基本结论 :长江源区年径流的变化主要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年径流周期性变化较为明显 ,径流丰水年、偏丰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2 0世纪 6 0年代和 80年代 ,枯水年和偏枯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70和 90年代 ,总体上看 40多年间年径流基本稳定 ,但 90年代比 80年代有趋向偏枯的现象 ;年输沙量与年径流量的变化基本同步 ,年输沙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径流量的变化 ,年输沙量也呈弱周期性变化状态 ,并有趋向减少的势头 ,近 10a来直门达站年径流量呈递减的趋势导致了年输沙量呈相应的变化 ;长江源区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内主要集中在 5~ 10月 ,分别占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 87.3%和 99% ;沱沱河由于径流以冰川补给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水沙量 河流 年径流量 输沙量
下载PDF
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的长江源区土地覆盖格局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杜际增 王根绪 李元寿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5-203,共9页
利用长江源区1986、2000与2014年3期的遥感影像,结合实地野外考察获得该地区在这3个时间点的土地覆盖类型图。根据各时期之间的土地覆盖格局的变化确定土地类型之间的转移概率,进一步完成对该地区马尔科夫链模型的构建、检验与预测。结... 利用长江源区1986、2000与2014年3期的遥感影像,结合实地野外考察获得该地区在这3个时间点的土地覆盖类型图。根据各时期之间的土地覆盖格局的变化确定土地类型之间的转移概率,进一步完成对该地区马尔科夫链模型的构建、检验与预测。结果表明:1986—2014年,长江源区的土地覆盖格局的变化特征符合马尔科夫过程,通过马尔科夫链模型能够对该地区的覆盖格局变化过程进行有效的模拟;长江源区的土地覆被退化趋势明显,湿地、中高覆盖草地等面积不断下降,裸地、沙地以及低覆盖草地等面积则一直在增加;2000年以后,由于三江源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以及降水量的增加等因素影响,长江源区的植被退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科夫过程 长江源区 土地覆盖 转移概率 退化
原文传递
长江源区沙漠化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胡光印 董治宝 +2 位作者 逯军峰 颜长珍 魏振海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4-322,共9页
以1975年的MSS数据、1990年和2005年的TM数据以及2000年的ETM数据为数据源,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得了长江源区1975—2005年间沙漠化的发展特征,并采用景观指数运算软件FRAG-STATS3.3对长江源区沙漠化土地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 以1975年的MSS数据、1990年和2005年的TM数据以及2000年的ETM数据为数据源,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得了长江源区1975—2005年间沙漠化的发展特征,并采用景观指数运算软件FRAG-STATS3.3对长江源区沙漠化土地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1975—1990年间,沙漠化土地的增速为61.72km2.a-1;在1990—2000年间,沙漠化土地的增速为4.54km2.a-1;在2000—2005年间快速增加,增速高达341.43km2.a-1。在沙漠化发展的同时,长江源区沙漠化土地的景观格局变化也非常显著,在1975—2005年间,沙漠化土地发生了严重的破碎化,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在1990—2000年间,沙漠化土地出现了连片的现象,沙漠化土地的破碎度有所下降;在2000—2005年间,沙漠化土地破碎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景观格局 长江源区
原文传递
层次分析法在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6
作者 郑长远 张启兴 +4 位作者 贾君 田成秀 石维栋 辛元红 尚小刚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37-145,共9页
以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基础数据为契机,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模型的方式,提出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指标体系,最终划定本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定性的基础上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定量化分析长江源头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变化,... 以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基础数据为契机,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模型的方式,提出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指标体系,最终划定本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定性的基础上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定量化分析长江源头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变化,得出影响本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为动植物环境的改变,进而揭示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发展的未来趋势,为今后研究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及其合理发展做出了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生态地质环境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层次分析
下载PDF
长江源区冰川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7
17
作者 吴豪 虞孝感 许刚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5,共5页
长江源区是青藏高原内部山地冰川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 ,其冰川储量都占长江流域冰川总量的一半以上。近几十年以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长江源区气候呈暖干化的倾向 ,大多数冰川呈退缩状态 ,这对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 长江源区是青藏高原内部山地冰川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 ,其冰川储量都占长江流域冰川总量的一半以上。近几十年以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长江源区气候呈暖干化的倾向 ,大多数冰川呈退缩状态 ,这对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进而危及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用英国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GCM模型HADCM2预测长江源区未来的气候情景 ,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 ,气候都将由现在的暖干化趋势向暖湿化方向转变。通过建立长江源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型 ,用来预测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冰川变化的趋势 ,预计在本世纪的不同时期冰川零平衡线 (雪线 )将上升 16~ 5 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冰川 全球气候 生态环境 暖干化
下载PDF
近30年来长江源头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遥感分析--以青海省治多县为例 被引量:17
18
作者 黄麟 刘纪远 邵全琴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84-895,共12页
为了对长江源头高寒草地退化的时空过程规律取得全面客观的科学认识,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004年的陆地卫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结合气象数据、DEM、草地分布图及社会统计数据等辅助资料,以青海省治多县为例分析了近30年来... 为了对长江源头高寒草地退化的时空过程规律取得全面客观的科学认识,本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004年的陆地卫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结合气象数据、DEM、草地分布图及社会统计数据等辅助资料,以青海省治多县为例分析了近30年来长江源头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时空格局与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从新的视角阐释高寒草地退化的过程与机理,为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退化面积减少、退化程度降低、退化类型由复合型向单一型过渡的总体趋势。研究区东部是草地退化最严重的区域,主要表现为沿着原退化草地斑块的扩张,而西部即唐古拉山以北的广大地区由于下垫面起伏较低则以草地覆盖度的轻度下降退化为主。草地退化时间过程特征的总体趋势是持续退化、后期加剧,前后两个时段对比可以看出草地退化比重和程度皆呈逐渐加剧的趋势,退化面积比重净增9.86%。地形因素的影响分析亦发现,研究区高寒草地退化主要发生在海拔4500~4900m、坡度5~15°范围内的阴坡。研究区草地退化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就已经形成,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退化的影响是长期、缓慢的,而研究区人口和家畜数量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出人类活动特别是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发生的最重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头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 草地退化 遥感分析
原文传递
长江源区主要河流表层沉积物及沿岸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敏 邓玮 +3 位作者 赵良元 胡园 黄华伟 高菲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3-149,154,共8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沉积物及周边土壤中14种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富集因子法评价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沉积物及土壤中重金属富集程度,同时分析了河流沉积物及沿岸土壤中重金属分布特征...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沉积物及周边土壤中14种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富集因子法评价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沉积物及土壤中重金属富集程度,同时分析了河流沉积物及沿岸土壤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源区主要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除Ni、Pb、Cd、Hg四种重金属外,其他元素含量均低于中国沉积物的平均含量;沉积物中Hg、Ni和Cd存在一定富集;与长江源区其他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相比,沱沱河Cd含量相对较高,楚玛尔河重金属含量均相对较低,而通天河Hg和Fe含量相对较高;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土壤中Ni、Pb、Cd、Ti略高于青海省土壤背景值,但重金属富集程度均较低;与长江源区其他河流沿岸土壤中重金属相比,当曲Cr、Ni、Cu含量相对较高,沱沱河Pb、Cd、Sb和Tl含量相对较高,而通天河V含量相对较高;重金属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但部分重金属可能受交通因素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重金属 分布特征 富集因子法 影响因素 表层沉积物 沿岸土壤
下载PDF
长江江源高寒地区气候变化对水文环境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14
20
作者 梁川 赵莉花 张博雄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6,共6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江源高寒地区的水文气象要素(气温、降水、蒸发、径流)和水文环境(冰川、冻土、积雪、湿地、沼泽、植被)已受到重大影响。尤其是随着气候变暖,长江江源地区出现了冻土及冻土环境退化、植被退化、冻融侵蚀和土...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江源高寒地区的水文气象要素(气温、降水、蒸发、径流)和水文环境(冰川、冻土、积雪、湿地、沼泽、植被)已受到重大影响。尤其是随着气候变暖,长江江源地区出现了冻土及冻土环境退化、植被退化、冻融侵蚀和土地荒漠化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该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对水文气象要素和水文环境影响研究现状的辨析,从国家需求和科学问题两个层面上,提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这对于促进长江、黄河上游地区和岷江、大渡河、嘉陵江的河源区生态屏障建设,特别是保障三峡库区水资源安全利用研究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 高寒地区 气候变化 水文气象要素 水文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