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建构 被引量:23
1
作者 郝立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23年第7期11-20,共10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中,“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历史延伸和文化拓展,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中,“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历史延伸和文化拓展,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相互契合、相互融合,彼此互动、相互成就的,是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中形成,在坚持文化自信自立的姿态和胸怀天下的视野的辩证统一中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产生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具体形式,是“第二个结合”所形成的新文化形态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形态
原文传递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特质与内在逻辑 被引量:15
2
作者 冯刚 王莹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中国共产党最新的文化思想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性,为新形势...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中国共产党最新的文化思想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性,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明和标注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行动指南并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出了时代特质,坚守人民立场和政治底色、坚持宏微结合和体用贯通,并彰显了民族特性与世界眼光。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实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文化本体与文化形态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内在发展和外在保障的统一。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有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内外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的文化使命 “第二个结合” 时代特质 内在逻辑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被引量:18
3
作者 陆卫明 王子宜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5,共12页
正确认识与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同时又不断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二者存在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具体分析中国式... 正确认识与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同时又不断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二者存在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具体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与实践特征的重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主体意识、独立精神、鲜明特质与精神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与独特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而直接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进而也对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包括整体观念、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意识、革故鼎新的创新思维和刚健有为的奋斗品格。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中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实践要旨与价值体系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具体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积极扬弃了“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继承超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诉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价值目标,创造性转化了“富民教民”的社会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创新发展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平发展的对外方针,丰富拓宽了“协和万邦”的对外理念。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了现代性内涵与时代精神,从而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treatment resistant depression:Evidences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被引量:15
4
作者 Antonio Tundo Rocco de Filippis Luca Proietti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SCIE 2015年第3期330-341,共12页
AIM: To review evidence supporting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 and to discuss them according to personal clinical experience.METHODS: Original studies, clinical trials, systemati... AIM: To review evidence supporting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 and to discuss them according to personal clinical experience.METHODS: Original studies, clinical trials,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addressing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for TRD in adult patients published from 1990 to 2013 were identified by data base queries(Pub Med, Google Scholar e Quertle Searches) using terms: "treatment resistant depression", "treatment refractory depression", "partial response depression", "non responder depression", "optimization strategy", "switching strategy", "combination strategy", "augmentation strategy",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antidepressants(SSRI),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TCA), serotonin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antidepressants, mirtazapine, mianserine, bupropione, 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 antidepressant(MAOI), lithium, thyroid hormones, second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SGA), dopamine agonists, lamotrigine, psychostimulants, dextromethorphan, dextrorphan, ketamine, omega-3 fatty acids, S-adenosil-L-metionine, methylfolat, pindolol, sex steroids, glucocorticoid agents. Other citations of interest were further identified from references reported in the accessed articles. Selected publications were grouped by treatment strategy:(1) switching from an ineffective antidepressant(AD) to a new AD from a similar or different class;(2) combining the current AD regimen with a second AD from a different class; and(3) augmenting the current AD regimen with a second agent not thought to be an antidepressant itself.RESULTS: Switching from a TCA to another TCA provides only a modest advantage(response rate 9%-27%), while switching from a SSRI to another SSRI is more advantageous(response rate up to 75%). Evidence supports the usefulness of switching from SSRI to venlafaxine(5 positive trials out 6), TCA(2 positive trials out 3), and MAOI(2 positive trials out 2) but not from SSRI to bupropione, duloxetine and mirtazapine. Three reviews demonstrated th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atment resistant DEPRESSION combination Augmentation Switching Non RESPONDER DEPRESSION Partial response DEPRESSIO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tidepressants second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Dopamine-agonists
下载PDF
VAR技术所引发的现代足球科技二次革命 被引量:15
5
作者 徐宾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2期35-39,共5页
VAR技术可谓绿茵场又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改变。从主裁与边裁的组合,到底线裁判的加入,再到门线技术和VAR技术,现代科技正在取代传统人力,利用科技力量成为绿茵场上公平竞争的守护神。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数据统计法、专家... VAR技术可谓绿茵场又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改变。从主裁与边裁的组合,到底线裁判的加入,再到门线技术和VAR技术,现代科技正在取代传统人力,利用科技力量成为绿茵场上公平竞争的守护神。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数据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VAR技术及目前在足球比赛中的应用进行综合性研究,研究发现:借助VAR技术使比赛中的争议判罚得到了一定的减少,对比赛公平的保障则有了相应的提高,而且比赛节奏也并未受到严重的影响。整体来看,VAR技术为现代足球比赛注入了更多的科技元素,显现了科技改变足球比赛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R技术 足球科技 二次革命 裁判组合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意义和要求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健 齐付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28,181,182,共10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所提出的目标任务,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守正创新、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实践的继承开拓、是马克思主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所提出的目标任务,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守正创新、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实践的继承开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崭新呈现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面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厚植文化根基,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力量之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精神基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方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赓续中华文脉,坚守共同信念、增进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秉持开放包容、深化文明互鉴,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个结合 守正创新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中华体育文明的内涵特征及现代性转化 被引量:11
7
作者 崔乐泉 赵子建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5-395,共11页
中华体育文明作为中华体育文化内在价值的重要表征,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中华体育文明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就其内涵、特征及其现代性转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中华体育作为... 中华体育文明作为中华体育文化内在价值的重要表征,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中华体育文明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就其内涵、特征及其现代性转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中华体育作为一种具有东方人文特点的文化体系,在发展历程中为中华体育文明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精神、审美与科学内涵;而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也是对中华体育文明的高度概括;在中华体育文明现代性转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指明了发展方向,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原则性依据。中华体育文明的现代性转化,将造就出体现体育文化精髓、反映体育文化审美追求、传播体育文化价值观念、顺应世界进步潮流的有机统一的与时俱进的现代体育文明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体育文明 体育文化 “第二个结合” “两创”方针
下载PDF
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深层逻辑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力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5,共9页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大论断具有内在的深层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第二个结合”与思想解放具有精神内涵和价值指向上的同一性,充分彰显着党对于思想解放的精神追求;从历史逻辑来看,党对“第二个结合”的持续探...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大论断具有内在的深层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第二个结合”与思想解放具有精神内涵和价值指向上的同一性,充分彰显着党对于思想解放的精神追求;从历史逻辑来看,党对“第二个结合”的持续探索是一个不断提升理论自觉、推进思想解放的过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飞跃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和文化资源;从现实逻辑来看,以“第二个结合”带来的新的思想解放助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在破除“现代文明就是西方文明”的先验逻辑中实现文化祛魅,在对文化传承发展的科学认识中赓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文化血脉,在挺立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筑牢理论和制度创新的思想心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思想解放 深层逻辑
下载PDF
从“第二次结合”到“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路标”论略 被引量:10
9
作者 顾海良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15,190,F0003,共13页
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展现了从开创到形成和发展、再到创新和拓展,最后进入“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探索的“历史路标”。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为对象和根据,以“第二次结合”为思想原则和学理依循... 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展现了从开创到形成和发展、再到创新和拓展,最后进入“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探索的“历史路标”。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为对象和根据,以“第二次结合”为思想原则和学理依循,突出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运行及其关系的整体研究。在理论逻辑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本质问题,也是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全过程的理论主线;以计划与市场关系为核心问题,在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中,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主题;新发展理念具有的“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作用,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导。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是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发展的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次结合”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新发展理念 “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新中国70年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9
10
作者 孙乐强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18,共9页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要深刻把握中国的整体性特质和当代中国实践的本质特色及发展规律,而“两个结合”恰恰是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要深刻把握中国的整体性特质和当代中国实践的本质特色及发展规律,而“两个结合”恰恰是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解决当代中国问题;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基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形式,才能造就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就此而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不断深化“两个结合”,是建构当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两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
原文传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析论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增岽 范嘉祥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54-63,F0002,151,152,共1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深刻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重要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是第二个“相结合”论断的引...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深刻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重要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是第二个“相结合”论断的引申与支撑,既在静态上找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与当代价值,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重大创新,又在动态上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前提条件,指明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历史基础和文化资源。“高度契合”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厚德载物”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新世界属性具有高度契合性。新时代新征程具备了再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是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自强的底气,两者最终又要归于理论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华文化进入到全新发展的新高度,我们更要牢牢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两个结合”
下载PDF
从“第二个结合”看“第二个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4
12
作者 方旭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0-271,共12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与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与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取得的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西文明视角考察“革命”到“自我革命”概念史生成源流,“革命”一词本义就体现了“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与破除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运动,实现新的社会建设运动的西方资产阶级传统“革命”观念不同,“自我革命”承接了马克思主义重构经济结构的内涵,更强调革命主体从自我内因角度出发接受革命性锻造。“党的自我革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革故鼎新”“自省克己”“民为邦本”“正身率下”思想与内涵高度契合,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九个以”的实践要求,对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作出战略部署。这“九个以”的实践要求,既有宏观层面的目标任务、顶层设计,也有落细落实、重点突出的方式方法;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我们从“第二个结合”看“第二个答案”,领悟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理论内涵与实践进路,要从“第二个结合”视角,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所蕴含的重大创新观点、科学方法和重要战略部署,更加自觉主动地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 “第二个结合” “第二个答案” 党的自我革命 历史周期率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价值和创新使命 被引量:4
13
作者 丁元辰 殷忠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1-76,共6页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活态样本。身国共治,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和振兴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结合”的现实样本和具体形态。道以医显,中医药文化蕴涵的思维、观念、方技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活态样本。身国共治,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和振兴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结合”的现实样本和具体形态。道以医显,中医药文化蕴涵的思维、观念、方技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高度契合性。援医弘道,进一步挖掘与阐发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自强,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强大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医药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基础、核心要义和时代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文波 赵梦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17,共8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国文化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自身特定的生成基础、核心要义和时代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思想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国文化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自身特定的生成基础、核心要义和时代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思想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逻辑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具有党对文化建设全面领导的政治性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文性情怀、“第二个结合”的科学性规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全球性视野等核心要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指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生成基础 核心要义 时代意义 “第二个结合”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性省思——从五四时期“大同”观念的再出场说起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增岽 范嘉祥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F0002,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行是前提性方面之一。五四时期,部分西方学说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发生作用,以“大同”观念为代表,表达自身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广大知识分子面对接纳现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行是前提性方面之一。五四时期,部分西方学说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发生作用,以“大同”观念为代表,表达自身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广大知识分子面对接纳现代性与省思西方现代性的现实议题,受社会心理转变和推介核心价值观念的隐喻思维影响,纷纷试图采用“大同”观念解决时代问题。但因择取非科学的思想学说,不具备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空间,不仅未能带动传统观念发挥时代价值,而且使其落入倒退或空想的窠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根深叶茂,在于其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让传统文化发挥鼓舞群众实践的效力,使人民群众通过先进阶级语境中的传统观念理解、认同和运用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地应对现实课题及社会心理转变,科学利用隐喻思维推动理论大众化。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第二个结合”实现又一次思想解放、打开创新空间的根本要求。新时代新征程,“第二个结合”继承发展了科学的方法论,进行更多原创性理论探索和创新,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确证了民族标识和政党形象,承担世界责任、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隐喻思维
下载PDF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总体性呈现 被引量:4
16
作者 韩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2,共8页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的核心概念,要从更悠远的历史纵深、更宽阔的时代视野、更美好的未来图景的协调贯通中加以总体性呈现。中华文化主体性以中华历史文化传统为立基之本,以铸牢中华...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的核心概念,要从更悠远的历史纵深、更宽阔的时代视野、更美好的未来图景的协调贯通中加以总体性呈现。中华文化主体性以中华历史文化传统为立基之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现实关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着讲”为核心命题,由此确立了本土化定位的基本依据。中华文化主体性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在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确立了高度的主体自觉,在深化“第二个结合”的理解中坚定了强烈的文化自信,在推进全体人民精神富有的历程中找准了明确的价值目标,由此明确了现代化追求的内生动力。中华文化主体性渗透着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原则,蕴含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彰显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光明前景,由此展现了全球化发展的开放胸怀。中华文化主体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传统赓续发展、精神独立自主和文明交流互鉴三方面贯通融合、有机统一的充分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本土化 第二个结合 现代化 全球化
下载PDF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被引量:8
17
作者 熊启珍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9-144,共6页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性任务,阐明了它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以及基本方法,并率先开始了"第二次结合"的探索,从而启动了新一轮的马克思主...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性任务,阐明了它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以及基本方法,并率先开始了"第二次结合"的探索,从而启动了新一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开始了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阶段。毛泽东的探索是奠基性的,但"第二次结合"没有能够在毛泽东的主导下实现。毛泽东用他毕生的实践留给我们宝贵的经验———实事求是,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 第二次结合
下载PDF
数字技术何以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基于文化产业视角 被引量:3
18
作者 邵明华 高洋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4,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文化表现形式总和。它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本体层面的存在状态、主体层面的生产状态与客体层面的接受状态3种样态。文化产业作为中国共产...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文化表现形式总和。它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本体层面的存在状态、主体层面的生产状态与客体层面的接受状态3种样态。文化产业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两大文化形态之一,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重要表征。在文化产业视角下,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具有特定逻辑。数字技术可以提升文化业态、文化资源转化效率,提高文化产业内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业态融合效能。在文化产业实践中,数字技术重塑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3种呈现状态。在文化形态本体存在层面,数字技术加快文化产品类型创新,实现文化形态多样化;在文化形态生产层面,数字技术调整文化产业生产关系,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在文化形态接受层面,数字技术变革文化消费装置体系,营造沉浸文化体验。同时,在文化产业实践中,我们需时刻警惕文化悲剧、关注技术伦理,防范文化形态建构中的数字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数字技术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 文化产业 数字文化产业
原文传递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理路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安增 陈邦璐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2,共12页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认识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如果仅仅关注理论视域的辨析,而忽略厘清实践理路,将极大影响“第二个结合”的成效。因此,“第二个结合”的推进既要着眼于理论层面...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认识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如果仅仅关注理论视域的辨析,而忽略厘清实践理路,将极大影响“第二个结合”的成效。因此,“第二个结合”的推进既要着眼于理论层面,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契合点和矛盾点,弄清楚二者结合应遵循的原则和产生的理论形态,也要立足于实践层面,从主体锻造、方法论选择、表达呈现、现实趋向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从而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实践理路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赓续发展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意蕴 被引量:3
20
作者 陆卫明 王方伟 于晶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以“第二个结合”为视角,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时代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实现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其根源在... 以“第二个结合”为视角,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时代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实现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其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与文明发展交互关系的科学论述、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文化创新的高度自觉、新时代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明根基的时代需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深刻内涵在于其逻辑起点、总体布局及在国际关系上的价值追求,既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又内在蕴含、赓续发展了丰厚的中华文明基因。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重大价值,有利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文明根基、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文明神话、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