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宗藩体制的形成及特点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林龙飞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72-75,共4页
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它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国力的悬殊 ,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深刻的文化动因———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宗藩体制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 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它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国力的悬殊 ,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深刻的文化动因———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宗藩体制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政治上表现为封建礼仪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 ,经济上通过朝贡、赏赐及附载贸易 ,增进各国的经济交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藩体制 宗主国 藩邦 清代 体制
下载PDF
宗藩体制:东亚传统国际安全体制析论 被引量:5
2
作者 魏志江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46,64,共7页
东亚历史上的宗藩体制起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畿服制度,其理论基础是中国儒家大一统的理念和华夷观。宗藩体制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东亚以中国为中心、呈等级差序不断向外缘扩散的安全结构形成的过程。宗藩体制内的国际行为体之间以王道... 东亚历史上的宗藩体制起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畿服制度,其理论基础是中国儒家大一统的理念和华夷观。宗藩体制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东亚以中国为中心、呈等级差序不断向外缘扩散的安全结构形成的过程。宗藩体制内的国际行为体之间以王道政治和礼治主义为指导,建构起共建、共享东亚安全利益的结构体系。尽管宗藩体制在国际关系上具有不平等性,但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借此建构的国际安全体系及其所体现的王道政治、共建和共享安全利益以及和平主义价值取向,至今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藩体制 国际安全 东亚安全结构 中国
原文传递
顺治时期中朝之间的封与贡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兴元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3-55,共3页
册封与朝贡是清季中朝宗藩体制的重要特征。依据宗藩体制,朝鲜国王、世子、王妃均须得到清帝册封;同时,朝鲜国王须定期或不定期地派使节到北京朝贡。封与贡既是宗藩体制的礼仪,也是维护宗藩体制的措施。
关键词 册封 朝贡 宗藩体制
下载PDF
论中国“天下观”与西方“世界主义” 被引量:2
4
作者 侯毅 吴昊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00-105,共6页
中国"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独特世界观,蕴含着"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构想,在发展过程中与作为观念形态的尊君主义相互融合贯通,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大一统"和"夷夏"观念,最终... 中国"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独特世界观,蕴含着"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构想,在发展过程中与作为观念形态的尊君主义相互融合贯通,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大一统"和"夷夏"观念,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天下体系"理论,构成了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与之不同的是,发源于"世界主义"的西方普世价值却强调个体对世界共同体所负有的义务和责任,并旗帜鲜明地要求建立一种保障普遍人权和世界正义的社会秩序。其中蕴含着以竞争为本位的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观 宗藩制度 世界主义 普世价值
下载PDF
中英缅甸交涉再检讨
5
作者 马勇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42-50,123,共10页
缅甸为清帝国属邦,进入19世纪晚期开始出现宗藩问题。英国殖民主义的渗透、进攻,是其危机的外部因素;而清帝国面对工业化转型、新殖民主义挑战,以及属国体制调整,深感力不从心,无法与英国武力抗衡,这都使缅甸问题更加复杂化。在中英缅... 缅甸为清帝国属邦,进入19世纪晚期开始出现宗藩问题。英国殖民主义的渗透、进攻,是其危机的外部因素;而清帝国面对工业化转型、新殖民主义挑战,以及属国体制调整,深感力不从心,无法与英国武力抗衡,这都使缅甸问题更加复杂化。在中英缅甸问题谈判中,清帝国利用曾纪泽、赫德展开“多轨外交”,有其成功的一面,也为后来的结局埋下了失败的种子。缅甸退出,属国体制解体,一方面是天朝上国的屈辱,是东方式殖民主义面对西方新殖民主义的失败;另一方面,重新检讨中英缅甸谈判,可以看出清帝国在历史大转型时期,对于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究竟如何看待属国体制,是存是废,如何存如何废,基本上不明所以。清帝国既要维护天朝上国的面子,又希望在中英交涉中享有更多份额,将存祀、贡务、界务、商务捆绑在一起讨论,殊不料英人进藏后的一个突发事件,便让清廷在属国与属地之间二选一,于是缅甸前途由此注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英交涉 缅甸 属国体制 宗藩体制 曾纪泽 赫德 李鸿章
下载PDF
变与不变之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宗藩体制与国际公法的博弈
6
作者 张礼恒 《东疆学刊》 CSSCI 2019年第2期91-97,112,共8页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欧美国家对朝鲜的染指、侵略,宗藩体制与国际公法两种国际关系准则博弈的大幕由此拉开。欧美国家先是用比附的方式,将中朝关系等同于国际公法下的宗藩关系,混淆宗藩体制与国际公法的根本性差异,试图借助中国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欧美国家对朝鲜的染指、侵略,宗藩体制与国际公法两种国际关系准则博弈的大幕由此拉开。欧美国家先是用比附的方式,将中朝关系等同于国际公法下的宗藩关系,混淆宗藩体制与国际公法的根本性差异,试图借助中国之手打开朝鲜国门;在遭到拒绝之后,欧美国家则借机否定宗藩体制的合法性,否认中朝宗藩关系存在的正当性,视朝鲜为国际公法原则下的主权平等国家。这种看似矛盾的对华策略显示出的是原则与目的的混搭,其前期的比附仅是为了目的而廉价地出卖原则,展现出投机、功利的本色;后期的否定则暴露出其用国际公法取代区域自然法则的终极目的。清政府为应对挑战,先是秉承宗藩体制的传统,抗拒欧美国家所提的要求;后又采取变通的策略,捍卫宗藩体制的权威性。但清政府的变通仅仅是手段,不变的是原则。此种变通,成为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之前处理朝鲜事务的基本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藩体制” “国际公法” 总理衙门 伯洛内 镂斐迪
下载PDF
宗藩体制瓦解后的中法越关系(1885~1928)
7
作者 唐凌 《越南研究》 2019年第2期25-48,共24页
1885年6月,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从此越南成为法国的殖民地,从根本上动摇了中越两国统治者长期存续的宗藩体制。战后,法国主导中越边界划分及边境对汛,并促使清政府同意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修建铁路,力图以越南为跳板,对中国... 1885年6月,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从此越南成为法国的殖民地,从根本上动摇了中越两国统治者长期存续的宗藩体制。战后,法国主导中越边界划分及边境对汛,并促使清政府同意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修建铁路,力图以越南为跳板,对中国西南腹地加强扩张。直至中国北洋政府统治结束,这种状况没有改变。中国、法国、越南在这些问题上所形成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法国殖民主义者的霸道与贪婪。事实证明,此时的越南政权完全成为傀儡,中法越关系实质上转变为中法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法新约》 中法越关系 宗藩体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