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研究 被引量:51
1
作者 刘振湖 高红芳 +2 位作者 胡小强 白志琳 陈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7年第4期229-233,共5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存在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烃源岩为上侏罗统黑色泥岩,储层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砂岩,区域盖层为始新统泥岩。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为始新世,各种油气成藏地质事件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坳陷中、...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存在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烃源岩为上侏罗统黑色泥岩,储层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砂岩,区域盖层为始新统泥岩。东部坳陷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为始新世,各种油气成藏地质事件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坳陷中、东部区域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而坳陷西部区域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小,油气资源前景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中生界 东部坳陷 北黄海盆地
下载PDF
黄海海域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47
2
作者 郑求根 蔡立国 +2 位作者 丁文龙 陆永德 曹清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7-654,共8页
扬子板块俯冲在华北板块之下,于三叠纪末完成陆-陆碰撞,进入陆内俯冲阶段,在造山带的侧翼形成陆内前陆盆地。此时在苏鲁造山带南侧形成的南黄海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J1—J2),而苏鲁造山带北侧的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则缺失这套地层(J... 扬子板块俯冲在华北板块之下,于三叠纪末完成陆-陆碰撞,进入陆内俯冲阶段,在造山带的侧翼形成陆内前陆盆地。此时在苏鲁造山带南侧形成的南黄海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J1—J2),而苏鲁造山带北侧的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则缺失这套地层(J1—J2),可能处于隆起状态。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J3—K1),中国东部发生广泛火山喷发、岩浆侵位,反映了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发生明显的变化。大别-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构造背景有明显的差异。北侧的火山岩特征表明其北侧为裂谷环境,包括北黄海盆地和胶莱盆地,表现为地堑和半地堑形式,高角度平面正断层和犁式正断层发育。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中国东部构造背景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生大规模的断陷作用。大别-苏鲁造山带晚白垩世发育A型花岗岩,表明造山作用结束,进入造山带崩塌和后造山期,与中国东部总体的伸展期是吻合的。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强烈,接受了厚度较大的下第三系;北黄海盆地断陷作用较弱,只在北部小范围内接受了厚度较小的早第三纪沉积。晚第三纪,南黄海盆地和北黄海盆地由于热沉降由断陷变为坳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背景 板块作用 高钾火山岩 北黄海盆地 南黄海盆地 中国东部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3
3
作者 李文勇 李东旭 +5 位作者 夏斌 白志琳 王嘹亮 陈玲 曹代勇 王信国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8-276,共9页
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资料,在简述北黄海盆地区域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盆地的沉降史与构造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北黄海盆地的基本沉降曲线型式为7段折线状,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为曲线下降段,代表盆... 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资料,在简述北黄海盆地区域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盆地的沉降史与构造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北黄海盆地的基本沉降曲线型式为7段折线状,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为曲线下降段,代表盆地5幕较明显的沉降;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及中新世早期为曲线上升段,反映盆地的抬升剥蚀。(2)盆地沉降作用自中生代至新生代总体由东向西迁移,东部坳陷以中生代沉降作用最为显著,中部坳陷主沉降期为始新世,而西部坳陷的快速沉降主要发生在始新世,并一直持续到渐新世。(3)盆地构造演化大致可划分为中生代断陷盆地、古近纪叠加断陷盆地以及新近纪坳陷盆地等3大发展阶段,其中,中生代断陷盆地发育阶段是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沉降史 北黄海盆地 中生代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27
4
作者 陈亮 刘振湖 +2 位作者 金庆焕 王英民 袁书坤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8-316,共9页
在最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重要不整合面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了4个重要不整合面;利用声波时差法和构造横剖面法,恢复了两期重要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同时根据重磁资料及精细地震解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 在最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重要不整合面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了4个重要不整合面;利用声波时差法和构造横剖面法,恢复了两期重要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同时根据重磁资料及精细地震解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断裂特征作出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了主要断裂的形成期次及活动时间。最终,结合地层的分布特征及钻井资料,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构造演化史分为5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 北黄海盆地 构造演化 剥蚀厚度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与朝鲜安州盆地和中国胶莱盆地的对比 被引量:20
5
作者 吴琳 许红 +5 位作者 何将启 蔡乾忠 孙和清 李刚 闫桂京 杨胜雄 《海洋地质动态》 2004年第8期22-26,共5页
北黄海盆地位于黄海北部,是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开发研究相对最为薄弱的海域,在研究的3个盆地中,北黄海盆地系海域含油气盆地,面积5万km2,迄今我国尚未钻井;朝鲜安州盆地系跨海陆域盆地,面积最小,但是钻井最多;中国胶莱盆地则为最邻近北... 北黄海盆地位于黄海北部,是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开发研究相对最为薄弱的海域,在研究的3个盆地中,北黄海盆地系海域含油气盆地,面积5万km2,迄今我国尚未钻井;朝鲜安州盆地系跨海陆域盆地,面积最小,但是钻井最多;中国胶莱盆地则为最邻近北黄海盆地的陆域沉积盆地,目前有少量钻井,并是胜利油田外围勘探盆地。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后两者钻井地质与野外剖面调查的测试研究成果,初步对比了3个沉积盆地地层岩性沉积与含油气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对比 朝鲜安州盆地 中国胶莱盆地 北黄海盆地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被引量:19
6
作者 何将启 梁世友 +2 位作者 赵永强 程晓玲 李海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1-105,共5页
通过对近年来在北黄海盆地的油气勘探认识的总结,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从盆地的基底结构、地质结构和主要构造类型等方面对北黄海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北黄海盆地是在前中生代结晶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盆地经历了走滑拉分... 通过对近年来在北黄海盆地的油气勘探认识的总结,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从盆地的基底结构、地质结构和主要构造类型等方面对北黄海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北黄海盆地是在前中生代结晶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盆地经历了走滑拉分(J3-K1)、断陷(E2-E3)、拗陷(N—Q)3次主要的沉降作用过程,形成了下、中、上3个构造层,在盆地内发育了断裂、褶皱和潜山3种基本构造类型。盆地的这种构造特征为盆地内油气的生成运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边界条件,特别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由于走滑拉分形成的下构造层具有较好的生烃物质基础,同时还有良好的圈闭发育条件,后期的构造改造也有利于油气的生成聚集,应是北黄海盆地的主要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特征 油气勘探 北黄海盆地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中生代地层的地质特征和油气潜力(英文) 被引量:20
7
作者 龚建明 温珍河 +1 位作者 陈建文 戴春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9-78,共10页
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的北黄海盆地沿东北方向可以延伸到朝鲜的西朝鲜湾盆地和安州盆地 ,而沿西南方向可以延伸到中国的胶莱盆地。长期以来该盆地的找油重点为第三系 ,结果收效甚微。2 0世纪 80年代末朝鲜在西朝鲜湾靠北黄海盆地一侧钻井... 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的北黄海盆地沿东北方向可以延伸到朝鲜的西朝鲜湾盆地和安州盆地 ,而沿西南方向可以延伸到中国的胶莱盆地。长期以来该盆地的找油重点为第三系 ,结果收效甚微。2 0世纪 80年代末朝鲜在西朝鲜湾靠北黄海盆地一侧钻井数口且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商业性油气流 ,自此中生代地层替代新生代第三纪地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们希望在北黄海盆地的中生代地层中也能找出商业性油气流。本文以李四光 ( 1 979)划分的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理论为指导 ,将胶莱盆地、北黄海盆地、西朝鲜湾盆地和安州盆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 ,在详细分析了安州盆地、西朝鲜湾盆地和胶莱盆地的中生代地层分布、油气潜力及其类比关系后认为 ,北黄海盆地在基底结构及其上覆盖层的沉积特征上应具有与安州盆地、西朝鲜湾盆地和胶莱盆地相似的特征。目前 ,西朝鲜湾盆地和胶莱盆地在中生代地层中已取得重要的油气发现和油气显示 ,而它们主要是由下白垩统和上侏罗统组成。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北黄海盆地的中生代地层很可能成为有远景的勘探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地层 油气潜力 北黄海盆地 地质特征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区域地质特征 被引量:20
8
作者 田振兴 张训华 薛荣俊 《海洋地质动态》 2004年第2期8-10,共3页
北黄海盆地位于黄海的北部 ,由于勘探程度低 ,研究投入少 ,使得它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油气的惟一海区。随着我国在南黄海盆地和朝鲜在北黄海盆地东部发现油气 ,如何实现北黄海盆地油气突破 ,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结合该区现有资料... 北黄海盆地位于黄海的北部 ,由于勘探程度低 ,研究投入少 ,使得它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油气的惟一海区。随着我国在南黄海盆地和朝鲜在北黄海盆地东部发现油气 ,如何实现北黄海盆地油气突破 ,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结合该区现有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 ,对北黄海盆地的地球物理场和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并在此基础上 ,对该区油气资源远景作了初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 黄海 地球物理场 重力异常 磁力异靠 地震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西部坳陷地层与沉积特征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立飞 王衍棠 胡小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7-104,共8页
西部坳陷位于北黄海盆地西部,是盆地6个彼此分割的二级构造单元之一。从实际地震资料出发,结合区域地质及盆地东部钻井资料,运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对西部坳陷的地层发育及分布特征、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 西部坳陷位于北黄海盆地西部,是盆地6个彼此分割的二级构造单元之一。从实际地震资料出发,结合区域地质及盆地东部钻井资料,运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对西部坳陷的地层发育及分布特征、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本坳陷具东西双断的三层结构特征,发育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始新统、渐新统、新近系等地层,中新生代沉积巨厚,最厚达10 200 m,以河—湖—三角洲等陆相沉积为主,具有较好的油气条件及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地层与沉积特征 油气前景 北黄海盆地西部坳陷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不整合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9
10
作者 袁书坤 王英民 +4 位作者 刘振湖 罗宏 祝彦贺 李羊羊 陈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3-667,共5页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具典型的断-坳叠合性质,中、新生界不整合现象较普遍,地层缺失严重。应用井-震结合方法重新识别和标定了T1、T2、T4、T5和Tg等5个不整合界面,并分析了T5不整合界面主要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特征、该界面上下主要的...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具典型的断-坳叠合性质,中、新生界不整合现象较普遍,地层缺失严重。应用井-震结合方法重新识别和标定了T1、T2、T4、T5和Tg等5个不整合界面,并分析了T5不整合界面主要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特征、该界面上下主要的岩性配置关系及与该界面相关的油气圈闭类型。研究表明,T5界面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界面上下岩性组合关系主要为砂-砂、砂-泥和泥-泥型;油气圈闭类型主要有4种:地层上超及下伏的不整合遮挡圈闭,被削截的单斜圈闭,地层超覆及古潜山伴生圈闭和断层与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削截、上超圈闭;与不整合相关的油气藏勘探应主要集中在坳陷内的洼陷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超覆 削截 北黄海盆地 构造意义 油气藏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烃源岩特征 被引量:19
11
作者 刘金萍 王改云 +3 位作者 杜民 王嘹亮 刘振湖 简晓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6,共5页
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内最大的一个沉积坳陷,目前对该区的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尚处于勘探早期。对该区烃源岩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和热演化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坳陷内主要发育2套烃源岩,即中生界中、上侏罗统烃源岩;中侏罗统烃源... 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内最大的一个沉积坳陷,目前对该区的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尚处于勘探早期。对该区烃源岩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和热演化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坳陷内主要发育2套烃源岩,即中生界中、上侏罗统烃源岩;中侏罗统烃源岩母质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主要为Ⅲ型干酪根,有机碳含量中等,氢指数多在200 mg/gTOC以下;上侏罗统烃源岩母质为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混杂,兼有Ⅱ型和Ⅲ型干酪根,局部发育有机碳含量高、氢指数平均为500mg/gTOC的良好烃源岩;东部坳陷主体部位的2套烃源岩现今均已进入生烃门限,具备一定的生油气潜力,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东部坳陷 中生界 烃源岩 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 热演化特征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的成盆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后金 王嘹亮 冯常茂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5期1-7,共7页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中朝板块东部的中、新生代盆地,其发育演化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裂陷、晚白垩世-古新世构造反转、始新世-渐新世裂陷、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构造反转及中中新世-第四纪区域沉降5个阶段。北黄海盆地的动力学类型可定...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中朝板块东部的中、新生代盆地,其发育演化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裂陷、晚白垩世-古新世构造反转、始新世-渐新世裂陷、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构造反转及中中新世-第四纪区域沉降5个阶段。北黄海盆地的动力学类型可定义为右行转换拉张盆地,区域性走滑运动在成盆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北黄海盆地与中国东部其他盆地具有统一的动力学背景,主要受控于特提斯构造域板块(地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及(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盆地类型 构造演化 动力学机制 右行转换拉张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构造运动学解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文勇 曾祥辉 +1 位作者 王信国 安战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86,共13页
以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特征为基础,采用盆地反演模拟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解析了北黄海盆地的构造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北黄海盆地在中、新生代时期经历了水平伸展、水平挤压、相对平移(走滑)以及垂... 以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特征为基础,采用盆地反演模拟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解析了北黄海盆地的构造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北黄海盆地在中、新生代时期经历了水平伸展、水平挤压、相对平移(走滑)以及垂直差异升降等几种运动型式,其中,水平伸展运动和垂直差异升降运动是北黄海盆地构造运动及形成演化的主体。水平伸展运动可以划分为J3—K1、E2和E3三个主要"伸展事件",并控制着盆地的成盆演化,其南北向伸展强度均东强西弱,东西向最大伸展强度自中生代到新生代由东向西迁移。水平挤压运动主要有晚白垩世和渐新世末—中新世初期两期。相对平移(走滑)运动伴随水平伸展运动和水平挤压运动发生,使多数NNE向、NW向断裂具有相对压扭或张扭平移(走滑)性质,其中尤以NNE向断裂更为明显。垂直差异升降运动具有"幕式"渐进之特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渐新世以及中新世中晚期以来为沉降期,其中尤以始新世的沉降速率最大,晚白垩世、古新世、中新世早期为抬升剥蚀期;盆地的中、新生代沉降作用具有明显的自东向西迁移规律:东部坳陷以中生代沉降作用最为显著,中部坳陷主沉降期为始新世,而西部坳陷的快速沉降主要发生在始新世,并一直持续到渐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新生代 水平伸展运动 垂直差异升降运动 构造运动学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文勇 李东旭 王后金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12-22,共11页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胶辽隆起背景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研究表明,北黄海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由古生界沉积岩层和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等组成,盆地不同程度地发育于中新生代下构造层(J3—K1)、中构造层(E2—E3)和上构造层(N)。从...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胶辽隆起背景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研究表明,北黄海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由古生界沉积岩层和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等组成,盆地不同程度地发育于中新生代下构造层(J3—K1)、中构造层(E2—E3)和上构造层(N)。从油气资源和中、新生代地层发育情况出发,将北黄海海域划分为辽东-海洋岛隆起区、北黄海盆地和胶北-刘公岛隆起区3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中北黄海盆地包括6个二级构造单元和24个三级构造单元;盆地内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褶皱构造可划分为区域挤压型、局部伴生型和披覆型3类,断裂构造主要可见近EW—NE向、NW向和NNE向3组,其中近EW—NE向和NNE向断裂比较发育,控制着盆地隆、坳分布格局和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构造几何学 新进展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生烃条件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莉 周永章 +2 位作者 王嘹亮 李文勇 李国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5,共5页
截至1997年底,朝鲜已在北黄海盆地内钻井15口,并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油气流,显示了该区良好的勘探前景。为此研究了该盆地的生烃条件,结果认为:①北黄海盆地是由历经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主要演化阶段的各种原型盆地叠加而成的小... 截至1997年底,朝鲜已在北黄海盆地内钻井15口,并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油气流,显示了该区良好的勘探前景。为此研究了该盆地的生烃条件,结果认为:①北黄海盆地是由历经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主要演化阶段的各种原型盆地叠加而成的小型多旋回盆地;②盆地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震旦纪—二叠纪盆地基底形成阶段、中生代断陷发育阶段、古近纪叠加断陷阶段和新近纪坳陷阶段;③盆地主要在隆起背景上由3个坳陷和众多小断陷组成,其内发育了一套中生代以来、最大沉积厚度超过8000m的海相—海陆过渡相、河湖—三角洲相沉积,具有多期优越的成烃环境,为烃源岩的发育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④中生代和古近纪是北黄海盆地烃源岩发育的最有利时期,盆地主要发育了中生界和古近系两套烃源岩;⑤盆地具备生油气的可能性,东部、中部坳陷是盆地油气生成最有利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烃源岩 生烃凹陷 生烃条件 油气生成 有利区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15
16
作者 马文涛 於文辉 张世晖 《海洋地质动态》 2005年第11期21-27,共7页
北黄海地区是我国研究程度最低的海区,各种情况表明,本区油气前景乐观。为了弄清北黄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北黄海盆地原有二维地震资料和重磁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和解释。资料处理采用了地震多次波压制技... 北黄海地区是我国研究程度最低的海区,各种情况表明,本区油气前景乐观。为了弄清北黄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北黄海盆地原有二维地震资料和重磁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和解释。资料处理采用了地震多次波压制技术、精细速度谱分析、位场延拓、小波多尺度分析、区域场和剩余场分解、方向导数分析以及重震联合反演等多种处理技术,对地球物理资料进行了综合解释。北黄海盆地结晶基底北低南高。褶皱基底呈NE向格局,埋深起伏变化较大。盆地主要发育NE向和NW向两组断裂。盆地被两条NE向的边界断裂所控制。NW向断裂是盆地内的次级断裂,控制了盆地内坳陷和隆起的分布范围和形态,使北黄海盆地形成三坳两隆的构造体系。规模较小的NE向3级断裂分布在坳陷内部,将坳陷分为不同规模的局部凹陷和局部隆起。火成岩主要分布在西部隆起带的南端和南部隆起带上,火成岩对坳陷内部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资料 地质构造 构造演化 北黄海盆地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构造变形及动力学演化过程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文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8-598,共11页
以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为基础,探讨了北黄海盆地的构造变形样式及动力学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北黄海盆地的构造变形包括伸展构造变形、挤压构造变形、扭动构造变形以及反转构造变形等,北黄海盆地发育的区域动力学背景即是... 以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为基础,探讨了北黄海盆地的构造变形样式及动力学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北黄海盆地的构造变形包括伸展构造变形、挤压构造变形、扭动构造变形以及反转构造变形等,北黄海盆地发育的区域动力学背景即是以区域拉伸作用为主、且叠加有水平挤压作用以及相关的扭动作用,并由此导致了北黄海盆地是以一系列地堑、半地堑式坳陷组成的拉张断陷盆地;北黄海盆地的伸展、挤压与升降作用受控于板块相互作用引起的区域引张与挤压应力场并辅以深部软流圈的微弱上拱隆起作用,其动力学演化过程包括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伸展断陷、晚白垩世—古新世热隆、始新世—渐新世裂陷、渐新世末期—新近纪早期构造反转以及新近纪热沉降等5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构造变形样式 动力学演化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侏罗纪西南物源-沉积体系与源区构造背景 被引量:15
18
作者 高丹 程日辉 +2 位作者 沈艳杰 王嘹亮 胡小强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71-1187,共17页
物源-沉积体系是原始储层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源区构造背景的综合分析是油气勘探工作的基础.北黄海盆地是位于苏鲁造山带-临津江造山带北侧中朝板块上中-新生代转换伸展断陷盆地.地震和钻井资料证实东部坳陷西南部有中-上侏罗统三角... 物源-沉积体系是原始储层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源区构造背景的综合分析是油气勘探工作的基础.北黄海盆地是位于苏鲁造山带-临津江造山带北侧中朝板块上中-新生代转换伸展断陷盆地.地震和钻井资料证实东部坳陷西南部有中-上侏罗统三角洲砂体发育.岩心和测井上可识别的沉积类型包括分流河道、决口扇、河口坝和远砂坝等,地震反射结构显示出来自西南方向的沉积物进积.砂岩样品的岩矿组成显示,碎屑中存在花岗质成分和酸性火山岩成分.泥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物质成分以长英质为主,推测源区为克拉通或再旋回造山带.砂岩Dickinson图解表明,不仅存在来自克拉通或再旋回造山带的成分,而且存在火山弧造山带的成分.综合分析认为,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西南物源区为再旋回造山带,花岗质成分来自西南盆缘的基底花岗质岩石的风化,而火山岩成分可能是同期火山喷发的产物,也可能是先前火山岩的风化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中-上侏罗统 物质成分 物源-沉积体系 构造背景 沉积学
原文传递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沉积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改云 刘金萍 +2 位作者 王后金 简晓玲 杜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1-567,共7页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勘探及研究程度均较低的中新生代叠合断陷盆地,而东部坳陷是其内最具油气勘探前景的二级构造单元。通过岩芯观察与测井相分析,结合三维地震资料,认为东部坳陷中生界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与湖泊...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勘探及研究程度均较低的中新生代叠合断陷盆地,而东部坳陷是其内最具油气勘探前景的二级构造单元。通过岩芯观察与测井相分析,结合三维地震资料,认为东部坳陷中生界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与湖泊沉积。受构造演化阶段的制约,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沉积演化特征。其中中侏罗世处于湖盆的初期断陷期,半深湖—深湖亚相发育,仅在坳陷边缘见少量小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晚侏罗世处于断陷扩展期,整体为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旋回,早期北部缓坡发育三角洲沉积,南部及东部陡坡见扇三角洲沉积,中后期则由于湖平面上升,发育暗色泥岩为主的湖泊沉积,晚期北部缓坡见小规模三角洲前缘沉积。早白垩世处于断陷萎缩期,垂向发育2个正旋回沉积序列,其中旋回下部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向上渐变为滨浅湖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东部坳陷 中生界 沉积相 沉积演化
下载PDF
北黄海盆地下白垩统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改云 刘金萍 +3 位作者 简晓玲 王后金 杜民 万晓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3-532,共10页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勘探及研究程度均较低的中新生代叠合断陷盆地,下白垩统砂岩储层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段,储层致密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的"瓶颈"之一.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扫描电镜观测、压汞分析、物性统计等研究,对北...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勘探及研究程度均较低的中新生代叠合断陷盆地,下白垩统砂岩储层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段,储层致密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的"瓶颈"之一.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扫描电镜观测、压汞分析、物性统计等研究,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下白垩统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从沉积、成岩、埋藏史等方面对其致密化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下白垩统储层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物性总体较差,属于特低孔特低渗的致密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有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微裂缝等次生孔隙,属孔隙-裂缝双孔介质储层,孔隙结构复杂.该储层特征主要受沉积相带、成岩作用及埋藏史等因素控制,储层砂体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成分及结构成熟度中等,原始储层物性差,高含量的塑性岩屑不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沉积物粒度决定微裂缝的发育程度.成岩作用起主导作用,受早期深埋-中期抬升剥蚀-晚期再次深埋的这一特定埋藏过程影响,早期强烈压实,后期石英自生加大、方解石胶结、自生矿物晶出等胶结作用导致储层整体致密.长石的溶蚀和粘土化促进了次生孔隙的形成,但烃类充注时间晚、酸性流体活动弱,溶蚀作用受到抑制.后期构造作用产生的微裂隙则是改善储层物性的另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下白垩统 致密砂岩储层 沉积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