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内陆干旱区古气候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1
作者
吕壮壮
乔庆庆
+1 位作者
董孙艺
汪冬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09-1322,共14页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是新生代全球降温趋势下一次强烈的全球升温事件,其气候状态被认为是未来全球变暖最可能达到的状态。亚洲内陆干旱区是全球典型的中纬度干旱区,其干旱化过程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最为深刻、最为直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是新生代全球降温趋势下一次强烈的全球升温事件,其气候状态被认为是未来全球变暖最可能达到的状态。亚洲内陆干旱区是全球典型的中纬度干旱区,其干旱化过程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最为深刻、最为直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叠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区变得更加脆弱,其扩张或变迁都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探讨亚洲内陆干旱区在中中新世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气候演化历史,对未来气候变暖模式下干旱区的气候变化预估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梳理了亚洲内陆干旱区典型盆地现有中中新世期间古气候演化研究结果,通过环境磁学参数、孢粉、同位素等多种气候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发现在中中新世期间,多数地区呈现湿润化,但开始的时间有所差异,同时,少量地区呈现持续干旱化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中中新世适宜期形成的主控因素依然存在较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哥伦比亚玄武岩喷发是主要因素,有的学者认为构造活动是主要因素。要解决上述争议,需要获取更多具有精确年代控制的高分辨率记录,以确定中中新世升温事件的起始响应时间。通过正确解译气候代用指标,特别是对古气候变化响应最为直接和敏感的孢粉,以及环境磁学参数和地球化学比值等蕴含的古环境信息,厘清各种因素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揭示亚洲内陆干旱区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气候演化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
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代用指标
驱动机制
环境磁学
亚洲内陆干旱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通古尔期(阶)的底界探讨
2
作者
叶捷
付娇
王世骐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09-1521,共13页
通过近20年在新疆乌伦古河和额尔齐斯河流域新生代地层及哺乳动物化石的调查研究,对准噶尔盆地北缘的新生代地层分布和年代日渐清晰。研究表明,该地区堆积了大体连续的上始新统至上中新统近顶部的地层,地层中含有多个层位较为丰富的哺...
通过近20年在新疆乌伦古河和额尔齐斯河流域新生代地层及哺乳动物化石的调查研究,对准噶尔盆地北缘的新生代地层分布和年代日渐清晰。研究表明,该地区堆积了大体连续的上始新统至上中新统近顶部的地层,地层中含有多个层位较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为探明该区域的哺乳动物演化和地质环境变迁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其中位于乌伦古河南岸的夺勒布勒津台地西缘,出露了索索泉组顶部、哈拉玛盖组和可可买登组地层,记录了从红色泥质粉砂为主体的风成堆积转换为浅灰绿色河湖相堆积,最后演变为土黄色砾岩为主体的河流相堆积的过程;其中所含的索索泉组顶部、哈拉玛盖组和可可买登组这3个化石层位的相应动物群组合与山旺期上部、通古尔期下部和通古尔期中部的哺乳动物群相当,亦表明气候环境从干冷转变为相对暖湿又逐渐转向干冷的过程。2009年实测地层剖面和采集古地磁样品测定建立的磁性地层相当于C5Cr~?C5AAn,约为16.8~13.5 Ma。区域上和剖面上的化石研究显示,通古尔期化石组合始于哈拉玛盖组底部,位于磁性地层相当于C5Cr(16.726~17.277 Ma)内,年代大约为16.8 Ma,与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底界大体吻合。为此建议将17 Ma作为通古尔期的底界,并推荐将新疆夺勒布勒津剖面作为通古尔阶的候选层型剖面。本研究将讨论与此相关的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近纪
生物年代学
通古尔阶
中中新气候适宜期
原文传递
题名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内陆干旱区古气候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1
作者
吕壮壮
乔庆庆
董孙艺
汪冬
机构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新疆矿产资源与数字地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09-1322,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21220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4077)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引进计划西部青年学者(2022-XBQNXZ-005)。
文摘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是新生代全球降温趋势下一次强烈的全球升温事件,其气候状态被认为是未来全球变暖最可能达到的状态。亚洲内陆干旱区是全球典型的中纬度干旱区,其干旱化过程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最为深刻、最为直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叠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区变得更加脆弱,其扩张或变迁都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探讨亚洲内陆干旱区在中中新世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气候演化历史,对未来气候变暖模式下干旱区的气候变化预估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梳理了亚洲内陆干旱区典型盆地现有中中新世期间古气候演化研究结果,通过环境磁学参数、孢粉、同位素等多种气候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发现在中中新世期间,多数地区呈现湿润化,但开始的时间有所差异,同时,少量地区呈现持续干旱化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中中新世适宜期形成的主控因素依然存在较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哥伦比亚玄武岩喷发是主要因素,有的学者认为构造活动是主要因素。要解决上述争议,需要获取更多具有精确年代控制的高分辨率记录,以确定中中新世升温事件的起始响应时间。通过正确解译气候代用指标,特别是对古气候变化响应最为直接和敏感的孢粉,以及环境磁学参数和地球化学比值等蕴含的古环境信息,厘清各种因素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揭示亚洲内陆干旱区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气候演化的驱动机制。
关键词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
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代用指标
驱动机制
环境磁学
亚洲内陆干旱区
Keywords
the
mid
-
miocene
climatic
optimum
global
climat
e
change
climat
e
proxy
indicators
driving
mechanisms
study
of
environmental
magnetism
arid
areas
of
inland
Asia
分类号
P534.62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532 [天文地球—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通古尔期(阶)的底界探讨
2
作者
叶捷
付娇
王世骐
机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出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09-1521,共13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批准号:2023YFF0804500)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十四五”重点部署项目共同资助。
文摘
通过近20年在新疆乌伦古河和额尔齐斯河流域新生代地层及哺乳动物化石的调查研究,对准噶尔盆地北缘的新生代地层分布和年代日渐清晰。研究表明,该地区堆积了大体连续的上始新统至上中新统近顶部的地层,地层中含有多个层位较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为探明该区域的哺乳动物演化和地质环境变迁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其中位于乌伦古河南岸的夺勒布勒津台地西缘,出露了索索泉组顶部、哈拉玛盖组和可可买登组地层,记录了从红色泥质粉砂为主体的风成堆积转换为浅灰绿色河湖相堆积,最后演变为土黄色砾岩为主体的河流相堆积的过程;其中所含的索索泉组顶部、哈拉玛盖组和可可买登组这3个化石层位的相应动物群组合与山旺期上部、通古尔期下部和通古尔期中部的哺乳动物群相当,亦表明气候环境从干冷转变为相对暖湿又逐渐转向干冷的过程。2009年实测地层剖面和采集古地磁样品测定建立的磁性地层相当于C5Cr~?C5AAn,约为16.8~13.5 Ma。区域上和剖面上的化石研究显示,通古尔期化石组合始于哈拉玛盖组底部,位于磁性地层相当于C5Cr(16.726~17.277 Ma)内,年代大约为16.8 Ma,与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底界大体吻合。为此建议将17 Ma作为通古尔期的底界,并推荐将新疆夺勒布勒津剖面作为通古尔阶的候选层型剖面。本研究将讨论与此相关的系列问题。
关键词
新近纪
生物年代学
通古尔阶
中中新气候适宜期
Keywords
Neogene
biochronology
Tunggurian
mid
-
miocene
climat
e
optimum
分类号
P534.6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Q911.6 [天文地球—地质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内陆干旱区古气候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吕壮壮
乔庆庆
董孙艺
汪冬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关于通古尔期(阶)的底界探讨
叶捷
付娇
王世骐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