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七事变后北大学人的坚守与离散
1
作者 袁一丹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7-44,共8页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时局尚不明朗之际,困守北平的北大同人一面与日伪周旋、苦撑残局,一面思考日后的去留问题。文学院院长胡适奉命赴美从事外交工作,临行前致信北大同人,希望他们能在沦陷下闭门著述,做出更大的学术成绩。这封信在全面...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时局尚不明朗之际,困守北平的北大同人一面与日伪周旋、苦撑残局,一面思考日后的去留问题。文学院院长胡适奉命赴美从事外交工作,临行前致信北大同人,希望他们能在沦陷下闭门著述,做出更大的学术成绩。这封信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引发争议,周黎庵认为留平学人闭门著述无异于挂出遗民的招牌,变相承认敌伪的统治,在沦陷下不为逆民、便为顺民,不存在隐逸的空间。留平学人自身对闭门著述的生存策略亦不无焦虑,当沦陷已成定局后,纷纷选择离平南下。最终留平的北大教授如周作人等则面临更严峻的道德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七七事变 北大学人 胡适 郑天挺 周作人
下载PDF
从五部日记看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主流知识精英之反应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金铮 邓红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7-83,共7页
重大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各界的反应,往往表现了对事件的敏感度和关注度。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的卢沟桥事变,是外国侵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这一事件空前地刺激着中国社会的神经。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各界都对此高度注视,并呈... 重大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各界的反应,往往表现了对事件的敏感度和关注度。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的卢沟桥事变,是外国侵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这一事件空前地刺激着中国社会的神经。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各界都对此高度注视,并呈现出心态与行为的一致性和多样性。从《蔡元培日记》《竺可桢日记》《吴宓日记》《顾颉刚日记》和《夏鼐日记》来看,五位知识精英对于卢沟桥事变的反应速度是比较快的。由于所处地位、身份、区域的不同,知识精英对卢沟桥事变的反应、事变之后的经历和感受虽然不尽一致,但又有着惊人的共通性,即都坚持抵抗日本侵略,关怀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为战事胜利而欢欣鼓舞,为战事失败而忧心悲愤。尽管日记中也透露出有少数社会名流沦为汉奸,但以五位为代表的知识精英,才真正体现了民族国家的主流意识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预示着中国抗日战争必将胜利的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沟桥事变 知识精英 日记 反应 抗日战争
下载PDF
卢沟桥事变后宋哲元对平津危机的应对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东艳 《济宁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52-56,共5页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平津告急。作为平津地区军政首脑的宋哲元在处置这一危机时,经历了奋起反抗、坚决回击到妥协求和、谋求局部解决再到下定决心、被迫守土的曲折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狭隘地方、集团利益的困囿,以蒋介石为首的南...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平津告急。作为平津地区军政首脑的宋哲元在处置这一危机时,经历了奋起反抗、坚决回击到妥协求和、谋求局部解决再到下定决心、被迫守土的曲折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狭隘地方、集团利益的困囿,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对日方针的摇摆不定以及宋哲元对日侵略企图缺乏正确的判断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沟桥事变 宋哲元 平津
下载PDF
共赴国难:卢沟桥事变后平津地区的慈善救助——以世界红卍字会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曾桂林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8-115,共8页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联合北平、大兴、天津三处地方分会迅速在平津地区进行慈善救助。世界红卍字会总会及分会先后成立了救济队、临时医院与收容所等设施,一面着手善款募集,一面随战事情势开展急赈、冬赈、难民妇孺...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联合北平、大兴、天津三处地方分会迅速在平津地区进行慈善救助。世界红卍字会总会及分会先后成立了救济队、临时医院与收容所等设施,一面着手善款募集,一面随战事情势开展急赈、冬赈、难民妇孺的救护与收容、尸体掩埋、医疗救治。经过近三个月紧张施救,世界红卍字会的战区慈善救助业绩显著,数以万计的难民妇孺得以浩劫余生,数百具尸体得以安息九原,避免了瘟疫的流行。世界红卍字会虽是一个秉持救灾恤患宗旨的中立性慈善团体,而在民族危亡之秋,也基于民族主义情怀,共赴国难,慨然担当,积极开展战地慈善救助,为抗战贡献了一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沟桥事变 世界红卍字会 平津地区 慈善救助
下载PDF
蒋介石应对卢沟桥事变新考
5
作者 李宝明 《军事历史研究》 2019年第6期56-66,共11页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对于蒋介石的决策能力是一次严峻挑战。他从一开始就认定日军挑衅限于局部,不会演变成大规模侵华战争;在没有全面开战准备的前提下派遣中央军北上、发表庐山讲话,实为虚张声势,带有很大的投机性;授权宋哲元处理中日冲...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对于蒋介石的决策能力是一次严峻挑战。他从一开始就认定日军挑衅限于局部,不会演变成大规模侵华战争;在没有全面开战准备的前提下派遣中央军北上、发表庐山讲话,实为虚张声势,带有很大的投机性;授权宋哲元处理中日冲突,始终没有给出具体让步条件,本想推卸责任,却导致交涉失控。应对过程折射出蒋介石的思维方式、行事风格:始终心存侥幸甚至不切实际的幻想,易感情用事而缺少理智与冷静,极度自信却又不愿承担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沟桥事变 蒋介石 宋哲元
原文传递
卢沟桥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兼谈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6
作者 刘喜发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124-129,共6页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大战场之一的东方战场的开辟,极大地改变了东亚与世界的政治格局。以卢沟桥事变为开端的中国全民族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主力军,它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国力,打破了日本“北进”的迷梦,...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大战场之一的东方战场的开辟,极大地改变了东亚与世界的政治格局。以卢沟桥事变为开端的中国全民族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主力军,它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国力,打破了日本“北进”的迷梦,拖住了日军“南进”的步伐,为苏美英等盟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沟桥事变 反法西斯战争 地位与贡献
下载PDF
和乎? 战乎?——卢沟桥事件中蒋介石的决策过程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学通 《军事历史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31-40,共10页
卢沟桥事件发生之初,中日双方都面临着和还是战的选择,也都曾有过不扩大事态的决定,但终究还是走上了战争之路。在重新梳理史料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虽然许多人梦想在这个仲夏之夜收割他们盼望已久的果实,但就中日两国的未来而言,时间在... 卢沟桥事件发生之初,中日双方都面临着和还是战的选择,也都曾有过不扩大事态的决定,但终究还是走上了战争之路。在重新梳理史料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虽然许多人梦想在这个仲夏之夜收割他们盼望已久的果实,但就中日两国的未来而言,时间在中国一边,和平于中国有利。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并非"立即下了抗战的决心",其抗战决策也经历了从在和与战之间摇摆到丢弃幻想的过程;7月17日庐山谈话的真实目的是向"倭王"裕仁喊话,期望收到阻止全面战争的奇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沟桥事变 蒋介石 庐山谈话
原文传递
从“七七事变”到淞沪抗战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德坤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6-432,共7页
从“七七事变”到淞沪抗战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政策。“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军政当局立即以“卢沟桥事件”为契机,制造种种事端,激化中日矛盾,以此为借口,将“卢沟桥事件”扩大为“华北事变”,... 从“七七事变”到淞沪抗战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政策。“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军政当局立即以“卢沟桥事件”为契机,制造种种事端,激化中日矛盾,以此为借口,将“卢沟桥事件”扩大为“华北事变”,再扩大为“中国事变”,将战火从中国平津地区扩大到华北地区,再扩大到上海及华中地区,终于将“卢沟桥事件”这一中日局部冲突,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七事变” 淞沪抗战 日本对华政策 战争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