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黄土高原苹果园土壤水分分异特征 被引量:34
1
作者 王延平 韩明玉 +2 位作者 张林森 毛晨鹏 雷玉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6-25,共10页
采用定点监测法,对陕西省不同区域、生长年限、立地类型以及乔矮化果园的土壤水分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苹果园由南向北土壤贮水量逐渐降低,土壤水分亏缺加重;在干旱季节,北部丘陵沟壑区果园土壤水分亏缺度高达18.5%~47.5%,... 采用定点监测法,对陕西省不同区域、生长年限、立地类型以及乔矮化果园的土壤水分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苹果园由南向北土壤贮水量逐渐降低,土壤水分亏缺加重;在干旱季节,北部丘陵沟壑区果园土壤水分亏缺度高达18.5%~47.5%,黄土残塬区为7.8%~20.3%,关中平原仅有1.2%~6.3%;在生长季内,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减弱;北部丘陵沟壑区的变化主要发生在2.2m以上土层内,CV值达12.67%~35.32%;黄土残塬区主要在1.8m以上土层内,CV值11.72%~24.54%;关中平原主要在1.2m以上土层内,CV值13.63%~20.76%;同一区域的果园土壤剖面贮水量随果树年龄增大而下降;在北部丘陵沟壑区,坡地的土壤水分含量最高,台地次之,梯田地相对较低;在残塬沟壑区,塬地的土壤水分含量最高,川地次之,台地相对较低;同一密度矮化果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乔化果园,但栽培密度大的矮化果园土壤贮水量低于密度小的乔化果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黄土高原 苹果园 土壤水分 土壤干化
下载PDF
陕西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热点识别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明臣 何霖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4-99,106,共7页
为识别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热点及其相互作用,进而支撑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以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为例,综合采用InVEST模型、CASA模型和RUSLE模型分析了陕西黄土高原1990年、2000年和2015年的产水量、净初级生产力(NPP)、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 为识别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热点及其相互作用,进而支撑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以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为例,综合采用InVEST模型、CASA模型和RUSLE模型分析了陕西黄土高原1990年、2000年和2015年的产水量、净初级生产力(NPP)、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权衡协同关系,并基于构建的生态系统服务热点识别框架,识别了生态系统服务的热点。结果表明:研究期内,4种生态系统服务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1990年、2000年、2015年,产水量和NPP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保持状况逐渐改善,生境质量小幅升高;产水量与生境质量在1990年表现为权衡关系,之后为协同关系,NPP与生境质量、NPP与产水量、土壤保持与生境质量均为协同关系,土壤保持与产水量、NPP均为权衡关系;可同时稳定提供这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安市西部、渭南市南部和宝鸡市北部,占研究区面积的4.92%,今后可优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热点 陕西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侵蚀性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孙智辉 刘志超 +1 位作者 曹雪梅 雷延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39,F0002,F0003,共6页
利用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42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1961—2007年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量、暴雨量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和暴雨的空间分布非常相似,具有北少南多... 利用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42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1961—2007年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量、暴雨量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和暴雨的空间分布非常相似,具有北少南多的分布特征。1961—2007年陕西省黄土高原年降水和侵蚀性降水呈下降趋势,暴雨呈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延安市以北地区,降水量减少幅度小,延安市以南地区降水量减少明显;渭北地区暴雨量增加,而丘陵沟壑区暴雨量则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黄土高原 侵蚀性降水 暴雨量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陕西黄土高原15时段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治亮 李新亚 +3 位作者 杨爱琴 杨琼 雷延鹏 孙智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6-179,共4页
采用陕西黄土高原区38个气象站近几十年的时段降雨量数据,分析了15个时段降水量的分布、变化特征。得到时段降雨量的变化周期、趋势等。对当地农业、水土保持等工作有参考作用。结果表明:陕西黄土高原15个时段最大降水量变幅明显,同时... 采用陕西黄土高原区38个气象站近几十年的时段降雨量数据,分析了15个时段降水量的分布、变化特征。得到时段降雨量的变化周期、趋势等。对当地农业、水土保持等工作有参考作用。结果表明:陕西黄土高原15个时段最大降水量变幅明显,同时段降水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11.6~18.5倍之多。最大降水强度为0.2~4.4mm,曲线呈指数分布,时间越短,降水强度越大。15个时段最大降水量以盛夏的7—8月居多,一日内12:00—20:00出现次数在70%以上。两个或以上县的各时段降水极值很少出现在同一次降水过程中,说明陕西黄土高原高强度降水范围较小,以影响1个县为主。各站降水累积距平变化趋势不相同,但近几年普遍有增强趋势。存在突变的县比较少,淳化在2004年出现突变。降水序列具有3a,6~8a,16a的周期变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强度 陕西黄土高原 气候分析
下载PDF
陕西黄土区农田土壤主要养分特征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贺军奇 拜寒伟 +1 位作者 徐轶玮 倪莉莉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07-1917,共11页
为了探究陕西黄土区农田主要土壤养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研究区5096个农田0~20 cm耕层采样点数据,利用GIS与地统计学方法对有机质(SOM)、全氮(T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进行空间分析,并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18种影响因素对... 为了探究陕西黄土区农田主要土壤养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研究区5096个农田0~20 cm耕层采样点数据,利用GIS与地统计学方法对有机质(SOM)、全氮(T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进行空间分析,并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18种影响因素对养分空间变异的解释程度。结果表明:SOM、TN、AP和AK含量均值分别为14.43 g·kg^(-1)、0.92 g·kg^(-1)、18.21 mg·kg^(-1)和190.28 mg·kg^(-1),呈现中等程度变异;4种养分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各养分呈现中等程度空间相关性,结构性与随机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养分含量的空间差异;养分全局空间相关性大小表现为:TN>SOM>AK>AP;养分含量区域差异明显,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递增的趋势;年日照时长、年均气温、化肥用量和地貌类型等单因子作用对各养分含量空间变异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两因子交互作用对养分的解释力强于其单因子解释力。研究表明,陕北地区宜适当增加肥料投入,关中地区宜进行精耕细作,农田建设应考虑多方面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主要养分 空间变异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模型 陕西黄土区
下载PDF
基于GIS的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价值评价 被引量:45
6
作者 李晶 任志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2943-2950,共8页
【目的】定量评价生态系统固定CO2和释放O2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重要内容之一。论文旨在对土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价值进行遥感测量和评价,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论文依据光合作用方程式,采用遥感估算模型,基于植被... 【目的】定量评价生态系统固定CO2和释放O2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重要内容之一。论文旨在对土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价值进行遥感测量和评价,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论文依据光合作用方程式,采用遥感估算模型,基于植被NPP(第一性生产力)物质量测算结果,分别测算陕北黄土高原绿色植物固碳释氧物质量。以此为基础,分别采用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测算其价值量。探讨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价值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结果】陕北黄土高原固定CO2的价值在1978、1990、2000和2005年分别为141.27亿元、177.46亿元、170.09亿元和247.08亿元,平均值为187.72亿元;释放O2的价值取两种测评方法的平均值,分别为150.07亿元、188.52亿元、192.97亿元和281.48亿元,年平均值为203.26亿元,比固定CO2的平均值多15.54亿元。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固碳释氧价值表现为林地>耕地>牧草地>园地>其它类型。【结论】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各县的单位面积固定CO2和释放O2价值普遍低于南部各县,总体上分布沿北部向南部逐渐升高。南部的子午岭和黄龙山具有很高的单位面积价值,如黄龙县、黄陵县、富县和甘泉县。北部农牧交错带和中部黄土沟壑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固碳释氧的单位面积价值较低,这与生态环境脆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土地生态系统 固碳释氧价值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生物结皮条件下土壤养分的积累及流失风险 被引量:32
7
作者 肖波 赵允格 +1 位作者 许明祥 邵明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19-1026,共8页
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生物结皮的形成和发育对土壤养分的积累效应,同时对生物结皮条件下土壤养分的流失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生物结皮生长发育后能够迅速增加结皮层及2cm土层的养分含量,但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退耕0~20年间结... 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生物结皮的形成和发育对土壤养分的积累效应,同时对生物结皮条件下土壤养分的流失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生物结皮生长发育后能够迅速增加结皮层及2cm土层的养分含量,但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退耕0~20年间结皮层的养分含量与退耕年限之间的关系可用指数函数(y=a[b-exp(-cx)])拟合,其中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在退耕20年间的增加速度变化不大,而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在退耕初期增加迅速,后期增加缓慢;自然发育生物结皮对土壤养分的年均净贡献量为:有机质50.15g.m-2、全氮1.95g.m-2、全磷0.44g.m-2、碱解氮164.33mg.m-2、速效磷9.64mg.m-2和速效钾126.21mg.m-2,人工培育条件下生物结皮发育更快,对养分尤其是速效养分的贡献速率更高;生物结皮条件下养分含量的提高增加了养分流失风险,尤其是养分随泥沙流失大幅度增加,生物结皮增加的养分中平均有39.06%随泥沙流失,仅有60.94%得以保留.总之,生物结皮可迅速、全面增加表层土壤养分,但同时会加大养分流失风险.尽管如此,土壤养分的净增加量仍相当可观,显示生物结皮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积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土壤养分积累 土壤养分流失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6
8
作者 高学田 郑粉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47-49,共3页
陕北黄土高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风沙区、丘陵沟壑区和高原沟壑区三大类型区组成。区内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严重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40多年的综合治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治理,生... 陕北黄土高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风沙区、丘陵沟壑区和高原沟壑区三大类型区组成。区内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严重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40多年的综合治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粮食生产显著提高,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表明通过开展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可以得到根本改观,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整体上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环境建设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当地生态环境条件和几十年生态环境建设的经验教训,陕北生态环境建设应以生态环境改善为基础,加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在实施过程中,以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林草建设为重点,进行综合治理。大力推广旱作农业增产技术及雨水集流、节水农业技术,充分高效利用降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高原 生态环境建设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价值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22
9
作者 李晶 任志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0-244,共5页
在GIS支持下,采用水量平衡法、容量折算法等计算了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物质量,采用成本核算、市场价格法等计算了涵养水源的价值量。结果表明: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涵养水源量及其价值在1978—2000年总体呈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其中,1978... 在GIS支持下,采用水量平衡法、容量折算法等计算了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物质量,采用成本核算、市场价格法等计算了涵养水源的价值量。结果表明: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涵养水源量及其价值在1978—2000年总体呈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其中,1978—1990年生态系统总涵养水源数量从15.98×109t.a-1增加到19.19×109t.a-1,总涵养水源价值从10.71×109元.a-1增加到12.86×109元.a-1,年均递增率为1.39%;1990—2000年生态系统总涵养水源数量从19.19×109t.a-1减少到17.96×109t.a-1,总涵养水源价值从12.86×109元.a-1减少到12.03×109元.a-1,年均递减率为0.68%。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涵养水源量及涵养水源价值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涵养水源价值 涵养水源量 时空变化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评价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傅伯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7,共7页
通过建立陕北黄土高原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库,进行了该地区土地评价研究,并进行社会和经济可行性分析。评价结果可作为陕西省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
关键词 土地评价 黄土高原 信息系统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中植被固碳释氧功能价值变化 被引量:15
11
作者 谢红霞 任志远 李锐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9-322,共4页
利用陕北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气象等数据,测算了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引起的植被固碳释氧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96年区域固碳释氧功能价值比1986年增加了9.97718亿元,2001年固碳释氧功能价值比1986年增加了13.6148... 利用陕北黄土高原的土地利用、气象等数据,测算了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引起的植被固碳释氧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96年区域固碳释氧功能价值比1986年增加了9.97718亿元,2001年固碳释氧功能价值比1986年增加了13.61481亿元。这种价值变化反映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及合理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提高陕北黄土高原生态服务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高原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固碳释氧 经济价值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肖兴媛 孟丽华 +1 位作者 韩美莲 田雨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38-41,共4页
选取12项自然和社会经济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以县、区为单元计算驱动力指数,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6.5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做出空间分区专题图,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关键词 陕北黄土高原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森林地带侧柏种群结构及动态初探 被引量:10
13
作者 岳明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5年第3期231-239,共9页
对陕北黄土区森林地带的侧柏种群结构和动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侧柏种群是本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先锋乔木种群之一,在裸岩陡坡等特殊生境中亦能形成稳定的群落;(2)侧柏种群大小结构分初始增长型、增长型、稳定型、下... 对陕北黄土区森林地带的侧柏种群结构和动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侧柏种群是本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先锋乔木种群之一,在裸岩陡坡等特殊生境中亦能形成稳定的群落;(2)侧柏种群大小结构分初始增长型、增长型、稳定型、下降型、极度下降型、残留型及偏途顶极型等7种类型,并随演替的进行呈现由初始增长型过渡到残留型的变化;(3)侧柏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呈现负增长,且与乔木层盖度、侧柏种群年龄及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区 森林地带 侧柏 种群
下载PDF
基于MODIS-Landsat时空融合的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咏梅 马黎 +1 位作者 黄昌 凯楠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70,共9页
陕北黄土高原地形复杂,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精确监测植被的时空变化对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ESTARFM时空分辨率融合模型,利用MODIS和Landsat数据获取2008—2016年6~8月陕北黄土高原的Landsat NDVI时序数据,... 陕北黄土高原地形复杂,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精确监测植被的时空变化对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ESTARFM时空分辨率融合模型,利用MODIS和Landsat数据获取2008—2016年6~8月陕北黄土高原的Landsat NDVI时序数据,分析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情况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论:①运用ESTARFM融合模型得到的Landsat NDVI数据与真实Landsat NDVI数据在植被信息的表达方面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融合结果可以应用于后续植被覆盖度的估算。②2008—2016年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呈现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特点,植被覆盖等级结构好转;研究区78%的地区植被改善效果良好;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均呈波动增加趋势。③整体上植被覆盖度与同期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其中植被覆盖度对降水因子的响应更为敏感。ESTARFM算法综合了高空间分辨率数据的空间细节表达力和高时间分辨率数据的快速时序变化能力,为陕北黄土高原高精度的植被动态监测研究提供了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TARFM 植被覆盖度 陕北黄土高原 降水 气温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子分析——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荔童 梁小英 +3 位作者 张杰 耿雨 耿甜伟 石金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758-6771,共14页
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子效应是实现生态系统有效管理和改善人类福祉的基础。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定量评估其2018年土壤保持、产水服务、粮食供给和固碳服务,在构建贝叶斯网络生态系统服务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节点的... 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子效应是实现生态系统有效管理和改善人类福祉的基础。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定量评估其2018年土壤保持、产水服务、粮食供给和固碳服务,在构建贝叶斯网络生态系统服务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节点的重要性分析识别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节点,利用联合概率分布、概率推理和情景模拟探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因子效应。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高原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异质性较强。其中,土壤保持、产水服务和固碳服务的空间分布情况较为一致,高值区集中在东南部,低值区在西北部,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粮食供给呈“中部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2)土壤保持、产水服务和固碳服务之间互为协同关系,粮食供给分别与土壤保持、产水服务、固碳服务为权衡关系。其中,产水服务与固碳服务的协同关系、产水服务与粮食供给的权衡关系较强。(3)土地利用、降水和NPP(Net primary production)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中土地利用主要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关系,而降水和NPP在影响协同关系的同时对权衡关系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不同驱动因子在不同状态下产生相同的协同(或权衡)方式,相同驱动因子在不同状态则会造成协同(或权衡)方式的差异。研究对于认识多种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复杂关系及其驱动因子差异,为后续提出改善生态系统管理和提高人类福祉的对策与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 贝叶斯网络 概率推理 驱动因子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辽东栎林分布区北部边界形成的光合作用机制 被引量:7
16
作者 蒙乾财 张晓飞 +1 位作者 刘晓 岳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09-1415,共7页
为阐明辽东栎林分布区边界形成的原因,沿秦岭到陕北黄土高原的水热梯度,选取秦岭北坡(鸡窝子)和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区南部(陈家山)、中部(槐树庄)及北部(下寺湾)4个辽东栎林样地,测定了辽东栎叶片的气体交换与叶绿素荧光参数、气孔密度和... 为阐明辽东栎林分布区边界形成的原因,沿秦岭到陕北黄土高原的水热梯度,选取秦岭北坡(鸡窝子)和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区南部(陈家山)、中部(槐树庄)及北部(下寺湾)4个辽东栎林样地,测定了辽东栎叶片的气体交换与叶绿素荧光参数、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梯度由南到北呈现出由凉湿到偏温干的变化,辽东栎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和光饱和点(Lsp)分别由13.34μmol CO2.m-2.s-1、1489.9μmol.m-2.s-1显著减少到6.99μmol CO2.m-2.s-1、1055.6μmol.m-2.s-1,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分别由0.313μmol CO2.m-2.s-1、7.49μmo.lm-2.s-1显著增加到1.080μmol CO2.m-2.s-1、31.96μmol.m-2.s-1;初始荧光(Fo)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呈增加趋势,而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等均显著降低.辽东栎的光合能力沿此梯度逐渐减弱,除黄土高原的陈家山外,其他3个样地辽东栎叶片的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无显著差异.陕北森林区北部辽东栎叶片的光化学活性和电子传递速率等降低,导致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其分布区边界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 光响应曲线 气体交换 叶绿素荧光参数 气孔密度 陕北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change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a case study of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被引量:5
17
作者 LI Jing REN Zhiyuan ZHOU Zixi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2期251-256,共6页
Us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combining the changes of regional land use, resource environment, population, society and economy,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 Us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combining the changes of regional land use, resource environment, population, society and economy,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surplus/loss in 1986-2002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What is more, this paper ha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ressure index, set up ecological pressure index models,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grading systems, and the prediction models of different ecological footprints,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surplus and ecological safety change, and also has assesse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demands of 10,000 yuan GD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northern Shaanxi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 the difference of reducing range is the fastest; (2)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ppears an increasing trend; (3) ecological pressure index rose to 0.91 from 0.44 during 1986-2002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anxi with an increase of 47%; and (4)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study area is in a critical state, and the ecological oressure index has been increasing rapidl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dynamic change spatial differenc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 被引量:3
18
作者 姚华荣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43-348,共6页
视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产出为其重要的功能,应用系统组分—功能分析法,建立了生态系统生物量产出功能的基本估算模型;用此模型对陕北黄土高原以植被群丛组为主体划分的22个基本生态单元的生物量产出进行了估算;在少匕基础上运用聚类... 视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产出为其重要的功能,应用系统组分—功能分析法,建立了生态系统生物量产出功能的基本估算模型;用此模型对陕北黄土高原以植被群丛组为主体划分的22个基本生态单元的生物量产出进行了估算;在少匕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其分为3个生态区,13个生态亚区;依照生态系统的组分与功能特点,提出了各区生态系统向良性转化的对策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生产功能 生物量 区域生态系统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及其演变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泓文 巩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6-232,共7页
为探究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及其时空变化,利用2000—2015年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和相关地理数据等,在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综合参数,分析了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及其变化。... 为探究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及其时空变化,利用2000—2015年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和相关地理数据等,在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综合参数,分析了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研究区各类供给服务数量均有所增加,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格局总体变化不大;其中供给服务增幅最大(22.05%),调节服务增幅最小(2.41%);供给呈现为北部高值、中部中值、中东部较低值和中部偏北低值格局。(2)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逐年增加,但整体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格局大体保持不变。增幅最大的影响因素是GDP总量(20.93倍),最小的是人口总量(1.17倍);研究期间,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大体保持南部和中东部以低需求和较低需求类型为主、中西部以中需求和较高需求为主、北部以高需求为主的格局。(3)综合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整体状况,形成4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类型和4种演变方式。综上,2000—2015年陕北黄土高原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均有所增加,但供需格局大体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 生态系统服务需求 供需格局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地貌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图南 罗丹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20年第4期13-17,23,共6页
地貌形态对生态和环境的分布和变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极大地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本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在ArcGIS软件平台支持下,基于30m×30m的DEM数据,提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等地形因子,运用空间分析... 地貌形态对生态和环境的分布和变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极大地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本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在ArcGIS软件平台支持下,基于30m×30m的DEM数据,提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等地形因子,运用空间分析中提取、重分类、表面、地图代数、区域分析以及数据管理工具等,通过定位表达和统计分析,得到区域各地形因子空间分布及数量特征;将地形因子进行空间联合生成基本地貌形态统计表,结合三维景观图直观反映研究区地貌形态特征,获取了地貌特征的定性和定量总体认识,为研究区土地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析 地形因子 地貌形态 陕北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