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阳原油房细石器发掘报告 被引量:53
1
作者 谢飞 成胜泉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9-68,,T001,,共11页
油房地点出土的石制品属于典型的细石器,文化遗物埋藏在晚更新统黄土层中。其时代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偏晚阶段,但可能早于虎头梁文化。它的发现与研究对阳原盆地及其周围地区旧石器文化序列的建立和华北地区细石器技术传统的探讨都具有... 油房地点出土的石制品属于典型的细石器,文化遗物埋藏在晚更新统黄土层中。其时代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偏晚阶段,但可能早于虎头梁文化。它的发现与研究对阳原盆地及其周围地区旧石器文化序列的建立和华北地区细石器技术传统的探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房地点 细石器 黄土层 晚更新世晚期 河北阳原
全文增补中
山西蒲县薛关细石器 被引量:52
2
作者 王向前 丁建平 陶富海 《人类学学报》 1983年第2期162-171,209-210,共12页
本文记述了采自山西蒲县薛关的一批细石器。这批石器属于以楔状石核为特征的典型细石器技术传统。它的发现,对探索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吕梁山一带劳动、生息状况,对进一步探讨我国华北地区各细石器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薛关 细石器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下载PDF
海城小孤山的骨制品和装饰品 被引量:48
3
作者 黄慰文 张镇洪 +4 位作者 傅仁义 陈宝峰 刘景玉 祝明也 吴洪宽 《人类学学报》 1986年第3期259-266,309,共9页
小孤山的骨制品包括鱼叉、标枪头和骨针,它们在工艺上与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尤其是马格德林文化的制品十分相似。小孤山的骨针和山顶洞的骨针相似,但工艺水平稍高。小孤山的装饰品包括穿孔牙齿和蚌壳,它们与山顶洞的同类制品基本一致,... 小孤山的骨制品包括鱼叉、标枪头和骨针,它们在工艺上与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尤其是马格德林文化的制品十分相似。小孤山的骨针和山顶洞的骨针相似,但工艺水平稍高。小孤山的装饰品包括穿孔牙齿和蚌壳,它们与山顶洞的同类制品基本一致,但穿孔技术稍高。小孤山含上述制品的堆积物的时代为晚更新世,年代测定的初步结果为距今40,000—20,000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叉 骨针 穿孔牙齿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下载PDF
延边地区和龙石人沟发现的旧石器 被引量:34
4
作者 陈全家 王春雪 +1 位作者 方启 赵海龙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6-114,共9页
2004年5月初,在对延边和龙石人沟旧石器遗址的调查中,在山坡台地的黄色亚黏土和含黄色砂质土的角砾层内获得40件黑曜岩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和使用石片、刮削器、雕刻器、琢背小刀等工具。遗址可能属于晚更新世的晚期,即旧石... 2004年5月初,在对延边和龙石人沟旧石器遗址的调查中,在山坡台地的黄色亚黏土和含黄色砂质土的角砾层内获得40件黑曜岩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和使用石片、刮削器、雕刻器、琢背小刀等工具。遗址可能属于晚更新世的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人沟 石叶石核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下载PDF
许昌灵井遗址2005年出土石制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2
5
作者 李占扬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8-154,共17页
本文是灵井遗址2005年出土石制品的初步研究成果。文化遗物埋藏于上、下两套湖相沉积层内。在90m2范围内,共出土石制品2 452件,动物化石(包括人工骨器)约3 000件。石制品采用大石英岩和小脉石英砾石为原料,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 本文是灵井遗址2005年出土石制品的初步研究成果。文化遗物埋藏于上、下两套湖相沉积层内。在90m2范围内,共出土石制品2 452件,动物化石(包括人工骨器)约3 000件。石制品采用大石英岩和小脉石英砾石为原料,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等。打片和加工采用锤击法,少量采用砸击法。石器毛坯多为断片和断块,多数器型不规则,但也有一些精致加工的小石器。脉石英石器以刮削器为主,还有尖状器、雕刻器、钻器等。石英岩石器以砍砸器为主,兼有手镐和石球。两种石料石器类型形成互补。由于脉石英质石料占主导,石器总体以小型为主。灵井石器工业具有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的特点,部分砾石制作的砍砸器等反映了南方主工业的因素。从地层、遗物和古环境判断,2005年出土的石制品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根据上下地层关系分析,本地区不存在中石器文化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井遗址 湖相沉积 石制品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下载PDF
贵州普定白岩脚洞旧石器时代遗址 被引量:32
6
作者 李炎贤 蔡回阳 《人类学学报》 1986年第2期162-171,205-206,共12页
白岩脚洞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贵州省普定县西南约9公里。1978年发现。1979、1982和1984年先后三次工作的结果,共获得石制品1000多件、动物化石22种、骨器2件。与文化遗物伴出的化石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碳-14年代为距今12080±20... 白岩脚洞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贵州省普定县西南约9公里。1978年发现。1979、1982和1984年先后三次工作的结果,共获得石制品1000多件、动物化石22种、骨器2件。与文化遗物伴出的化石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碳-14年代为距今12080±200年(第3层)和距今14630±200年(第5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贵州普定
下载PDF
水洞沟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认识 被引量:29
7
作者 高星 王惠民 关莹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32,共12页
水洞沟遗址在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倍受关注的同时也倍受争议。争议的核心是其旧石器遗存的技术特点、文化属性、来龙去脉和与西方旧石器文化的关系。争议缘起于对核心遗址——第1地点地层、时代和文化演替了解与认识的局限性与模糊... 水洞沟遗址在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倍受关注的同时也倍受争议。争议的核心是其旧石器遗存的技术特点、文化属性、来龙去脉和与西方旧石器文化的关系。争议缘起于对核心遗址——第1地点地层、时代和文化演替了解与认识的局限性与模糊性。本文在近年来对遗址区系统调查和多个地点系统发掘与研究的基础上,对水洞沟遗址群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及相关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认识,包括水洞沟是一个由多处地点构成的大型露天遗址群;先民生存活动不局限在一个时期,文化遗存至少分属7个时段,据此可建立4万年来区域人群演化序列;遗址保留的人类文化遗产丰富多样,除不同技术体系的石制品,还有骨器、装饰品、复杂用火遗存,以及对居址复杂利用、对石料热处理和采食植物性食材的诸多信息,反映古人群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特定的行为方式;该地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不同时段存在不同技术体系的考古学文化组合,出现过勒瓦娄哇+石叶的技术体系与小石片技术体系的交替,反映末次冰期期间东北亚人群复杂、能动的适应、迁徙、交流过程;该地区的勒瓦娄哇+石叶的技术体系与本土传统石器工业不存在渊源关系,应是从西方—西北方向迁移过来的古人群的遗留,其出现的时间可能早于原先的认定,而且在消失后没有对本土文化产生明显的影响;石叶技术组合固然代表一支来自西方的早期现代人群的迁徙和扩散,但移居者没有对本土人群实现整体替代,反而被后者取代;后者在石器技术上保持固有的传统,但文化遗存中出现小型精制石器、装饰品、石料热处理等早期现代人的行为表征,反映出这里的现代人起源与扩散模式不是简单的外来移民替代,相反,本土人群连续演化是主旋律。因而,"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理论在该地区有着更坚实的考古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叶技术 人群迁徙 文化传统
下载PDF
黑龙江十八站遗址的新材料与年代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晓凌 于汇历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5-128,共14页
黑龙江省十八站遗址经过再次调查发掘,地层中出土石制品38件,地表采集20件。石核具有修理台面和对向剥片的技术,石片中石叶技术特征明显,石叶技术与水洞沟遗址相近,石器以轻型为主,主要类型为刮削器。采集的两面器和端刮削器则在华北地... 黑龙江省十八站遗址经过再次调查发掘,地层中出土石制品38件,地表采集20件。石核具有修理台面和对向剥片的技术,石片中石叶技术特征明显,石叶技术与水洞沟遗址相近,石器以轻型为主,主要类型为刮削器。采集的两面器和端刮削器则在华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的几个遗址中有相似标本发现。采用光释光的方法对遗址的绝对年代进行测定,结果为距今2.5—1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站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叶 光释光测年
下载PDF
吉林和龙柳洞2004年发现的旧石器 被引量:26
9
作者 陈全家 王春雪 +2 位作者 方启 胡钰 赵海龙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8-219,共12页
吉林和龙柳洞旧石器地点于2002年5月发现,2004年5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图们江流域第2级阶地上,在地表和灰黄色土层中发现石制品142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和工具(石砧、使用石片、刮削器、砍砸器、雕刻器、尖状器和琢背小刀);... 吉林和龙柳洞旧石器地点于2002年5月发现,2004年5月对其进行了复查。该地点位于图们江流域第2级阶地上,在地表和灰黄色土层中发现石制品142件,包括石核、石片、石叶和工具(石砧、使用石片、刮削器、砍砸器、雕刻器、尖状器和琢背小刀);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占93.66%。遗址应属于晚更新世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洞 细石器 黑曜岩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下载PDF
北京市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26
10
作者 李超荣 郁金城 冯兴无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1-8,100-101,共10页
一、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概况北京地区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的发现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周口店。中外科学家们对周口店地任的旧石器遗址进行多年的发掘和多学科、长时间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关键词 北京市 东方广场 旧石器时代晚期 人类括动遗址
原文传递
宁夏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发掘报告 被引量:25
11
作者 陈福友 李锋 +8 位作者 王惠民 裴树文 冯兴无 张双权 张乐 刘德成 张晓凌 关莹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7-333,共17页
水洞沟第2地点是水洞沟遗址群的重要遗址之一,自2003年来共进行了4次发掘,揭露面积约100m2,发现7个文化层,包含用火遗迹、石制品、动物化石、串珠装饰品和磨制骨针等。本文观察和研究的石制品1万余件,总体上显示中国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 水洞沟第2地点是水洞沟遗址群的重要遗址之一,自2003年来共进行了4次发掘,揭露面积约100m2,发现7个文化层,包含用火遗迹、石制品、动物化石、串珠装饰品和磨制骨针等。本文观察和研究的石制品1万余件,总体上显示中国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技术特征,但最下部第7文化层出土1件具有水洞沟第1地点特征的石叶石核。动物化石比较破碎,集中分布于火塘内部或周围,反映了古人类围绕火塘进行肉类资源利用的行为。综合水洞沟第2地点的AMS14C及光释光测年数据,该地点主要文化层年龄集中在距今41ka-20ka BP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片石器工业 石叶技术 水洞沟 宁夏
下载PDF
抚松新屯子西山旧石器遗址试掘报告 被引量:20
12
作者 陈全家 赵海龙 王春雪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7-153,共7页
西山遗址发现于2002年,位于抚松县新屯子镇的西山上,同年对其进行试掘,试掘面积70m2。堆积物可划分3层;石制品出自第2层的黄色亚黏土层内,共30件,类型包括石叶石核、石片、细石叶。石制品原料均为黑曜岩。通过遗存分析,该遗迹是一个古... 西山遗址发现于2002年,位于抚松县新屯子镇的西山上,同年对其进行试掘,试掘面积70m2。堆积物可划分3层;石制品出自第2层的黄色亚黏土层内,共30件,类型包括石叶石核、石片、细石叶。石制品原料均为黑曜岩。通过遗存分析,该遗迹是一个古人类临时活动场所。根据石制品出土层位以及遗址内不见任何磨制石器和陶片判断,该遗址的年代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或稍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山 黑曜岩 石叶石核 石圈遗迹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下载PDF
沂源上崖洞石制品的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黄蕴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1,共11页
本文记述了1981年在山东省沂源县上崖洞发现的石制品,并仿制了有关类型的石器,进行切割、刮和钻孔实验,然后用电镜和体视显微镜(OLYMPUSSZH—151)观察其使用微痕.通过实验标本和上崖洞的石器二者对比观察和分析... 本文记述了1981年在山东省沂源县上崖洞发现的石制品,并仿制了有关类型的石器,进行切割、刮和钻孔实验,然后用电镜和体视显微镜(OLYMPUSSZH—151)观察其使用微痕.通过实验标本和上崖洞的石器二者对比观察和分析,认为本文所记述的石器主要用于切割和钻孔.根据洞内地层堆积,可以确定上崖洞石制品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崖洞 旧石器时代 石制品
下载PDF
中国晚期旧石器的碳-14断代和问题 被引量:18
14
作者 安志敏 《人类学学报》 1983年第4期342-351,共10页
根据已公布的47个碳-14数据,进而分析10处中国晚期遗址的年代和问题,并提出不同的看法。文中强调:露天遗址中碳-14数据的异常现象,往往与各种原因形成的再次堆积有关。因此必须注意样品的采集和避免引用孤零的碳-14数据,同时还要结合地... 根据已公布的47个碳-14数据,进而分析10处中国晚期遗址的年代和问题,并提出不同的看法。文中强调:露天遗址中碳-14数据的异常现象,往往与各种原因形成的再次堆积有关。因此必须注意样品的采集和避免引用孤零的碳-14数据,同时还要结合地层和文化性质的分析,才可能保证断代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旧石器 碳-14 文化层
下载PDF
Modern human behaviors during the late stage of the MIS3 and the broad spectrum revolution:Evidence from a Shuidonggou Late Paleolithic site 被引量:12
15
作者 GUAN Ying GAO Xing +3 位作者 LI Feng PEI ShuWen CHEN FuYou ZHOU ZhenY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4期379-386,共8页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was vital for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early modern humans in Asia. The Shuidonggou Late Paleolithic site, dated at 30-20 ka BP, accumulated cultural remains during the important late ...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was vital for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early modern humans in Asia. The Shuidonggou Late Paleolithic site, dated at 30-20 ka BP, accumulated cultural remains during the important late stage of MIS 3 period in the last glacial. These remains re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Late Paleolithic conditions in North China:high degree of standardization and morphological variability of tool types, exploitation of bone materials, systematic use of body decorations, extensive use of earth-pit hearths, distinct functional spatial organization within habitations, and conversion of subsistence patterns. These characteristics illustrate early modern human behaviors during the late MIS3 period, and provide clues and perspectives for the analysis of early modern human origins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version of subsistence patterns is considered to be a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early modern human behaviors, as well as the result of the Broad Spectrum Revolution. In this paper, we argue for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Broad Spectrum Revolution from a human behavioral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现代人类起源 人类行为 水洞沟 广谱 证据 后期 末次冰期
原文传递
Analysis of sedimentary-geomorphologic variation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ominids at the Shuidonggou Paleolithic site 被引量:12
16
作者 GAO Xing YUAN BaoYin +3 位作者 PEI ShuWen WANG HuiMin CHEN FuYou FENG XingW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13期2025-2032,共8页
Shuidonggou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Upper Paleolithic sites in North China. Due to the presence of rich human remains,animal fossils,abundant sporopollen and unique geological sequence,it is the type site for Lat... Shuidonggou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Upper Paleolithic sites in North China. Due to the presence of rich human remains,animal fossils,abundant sporopollen and unique geological sequence,it is the type site for Late Pleistocene to Holocene human occup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Ningxia-Inner Mongolia region. Many scholars suggest that the site should be named the "Shuidong-gou Formation" of Late Pleistocene in North China. Dat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ancient human activities at the site took place 30―24 ka (Marine Isotope Stage MIS 3). The climate at that time was warmer and moister than present day,and adequate precipitation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water pack depressions where broad-leaf trees and sparse forest vegetations,as well as herbivorous animals flourished,mak-ing the area suitable for early human hunting,gathering and survival. The Neolithic human occupation happened 9―5 ka at the site,while simila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ith MIS3 occurred. The absence of human activity record in the region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MIS2) suggests that the envi-ronment was too harsh for humans to live t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环境 旧石器时代 古环境 人种
原文传递
贵州穿洞遗址1979年发现的磨制骨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毛永琴 曹泽田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5-343,共9页
贵州省普定县穿洞出土的骨器是穿洞文化的重要标志。1979年首次试掘出土的骨器基本为磨制者,类型主要有骨锥、骨铲、骨叉、骨棒及骨针等,多采用较厚的动物骨骼的碎片为原料加工而成。一次性出土数量如此多骨器的遗址在我国非常少见,为... 贵州省普定县穿洞出土的骨器是穿洞文化的重要标志。1979年首次试掘出土的骨器基本为磨制者,类型主要有骨锥、骨铲、骨叉、骨棒及骨针等,多采用较厚的动物骨骼的碎片为原料加工而成。一次性出土数量如此多骨器的遗址在我国非常少见,为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重要地点和一批有意义的文化遗物,并对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骨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增加了我们对骨器工具的制造工艺及用途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穿洞遗址 磨制骨器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下载PDF
砾石工业传统与华南旧石器晚期文化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幼平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97,共7页
华南考古资料显示,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至少可分为三期:距今4万年前后开始,持续到距今3万年左右为初期,仍是以砾石石器占主导地位阶段;从距今3万年前后起,以远距离输入硅质岩原料加工的小型石片石器成为石器组合主体,砾石石器... 华南考古资料显示,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至少可分为三期:距今4万年前后开始,持续到距今3万年左右为初期,仍是以砾石石器占主导地位阶段;从距今3万年前后起,以远距离输入硅质岩原料加工的小型石片石器成为石器组合主体,砾石石器减少或不见,成为第二阶段的发展特点;从距今2万年开始到晚更新世结束为第三阶段,陡刃砾石砍砸器等又重新成为主导石器类型,并相继出现磨制石器与陶器等新技术。尽管有上述阶段性特点,但砾石石器传统始终保持显著影响。这一发展过程,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旧石器晚期 石器技术 砾石石器 石片石器
原文传递
吉林抚松枫林遗址细石核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田川 徐廷 +1 位作者 关莹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32,共14页
枫林遗址是坐落于吉林省抚松县漫江镇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2016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抚松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获得了数量丰富的石制品,类型包括细石叶、... 枫林遗址是坐落于吉林省抚松县漫江镇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2016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抚松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获得了数量丰富的石制品,类型包括细石叶、细石核、石叶和精加工的石器等,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其中,细石核典型、精美,具备从原料采备、初期加工、调整再利用到使用废弃的各阶段特征。本文运用"操作链"的分析理念,以动态的视角对该遗址楔形石核的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对于细石核的技术与类型分析表明,该遗址以楔形细石核、工具类细石核等为主体的细石叶工艺产品,代表了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工艺的特色。该项研究有助于阐释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亚地区狩猎采集人群的石器技术特点、工具制作能力和生存模式,为探讨更新世末期细石叶工艺在东亚地区的扩散和人群互动提供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林遗址 抚松县 旧石器时代晚期 细石核
下载PDF
宁夏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发掘报告 被引量:9
20
作者 裴树文 牛东伟 +10 位作者 高星 陈福友 冯兴无 张双权 张乐 张晓凌 马宁 彭菲 周振宇 关莹 王惠民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6,共16页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发现于2002年,位于水洞沟遗址核心区,2003年至2005年共进行三次系统发掘,揭露35个水平层,面积25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鸵鸟皮及装饰品等文化遗物上万件。遗址埋藏在边沟河左岸第二级基座阶地,文化层为...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发现于2002年,位于水洞沟遗址核心区,2003年至2005年共进行三次系统发掘,揭露35个水平层,面积25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鸵鸟皮及装饰品等文化遗物上万件。遗址埋藏在边沟河左岸第二级基座阶地,文化层为灰白一灰黄一灰绿色粉砂及黏土质粉砂,厚度在3m以上,遗址堆积后期局部受到小规模水流改造,但石制品组合基本保留了制作完成后的总体面貌。石制品原料取自附近的河流和湖泊成因的砾石;石制品是一个包含石核、废片、石器、砸击品和打制工具但以废片为主体的组合,个体以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的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偶尔使用,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为锤击法简单修理而成。石器工业总体显示北方小型石片石器传统。光释光年代初步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27-25ka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片石器工业 水洞沟第7地点 宁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