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咸阳渭城区民生工程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3
1
作者 焦南峰 马永嬴 +6 位作者 王东 杨武站 赵旭阳 郑朝阳 刘君幸 张明惠 李云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27,共18页
2011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咸阳市渭城区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涉及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围沟1条、汉墓8座、唐墓1座,其中4座汉墓位于围沟内,中部偏南并排分布,均为坐东向西(M3~M6),可能为家族墓地。这批汉墓中共出土器物100余件,有... 2011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咸阳市渭城区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涉及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围沟1条、汉墓8座、唐墓1座,其中4座汉墓位于围沟内,中部偏南并排分布,均为坐东向西(M3~M6),可能为家族墓地。这批汉墓中共出土器物100余件,有陶器、铜器、铁器、铅器、玉器、石器等。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推断,时代集中在王莽时期和东汉中期两段。这批墓葬的发掘,为关中地区汉墓,尤其是其中的东汉时期的家族墓葬、丧葬习俗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两座带有纪年材料的墓葬,有助于推进东汉墓葬分期与年代的进一步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阳 民生工程 汉墓 围沟 纪年
下载PDF
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3
2
作者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 +9 位作者 王军 陈平 杨永鹏 索德浩 刘祥宇 谢涛 陈睿 金陵 严彬 武家壁 《南方民族考古》 2016年第1期215-218,330-335,219-220,336-338,221-246,323-328,共9页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出土大量漆木器、陶器,以及少量铜器和铁器等珍贵器物。首次发现...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出土大量漆木器、陶器,以及少量铜器和铁器等珍贵器物。首次发现大量西汉时期简牍,出土九部书,其中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出土的完整的人体经穴俑,应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墓葬出土经脉医书相对照,为揭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出土的四部织机模型应是前所未见的蜀锦提花机模型,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唯一有出土单位的、完整的西汉时期织机模型,对于研究纺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官山 汉墓 漆器 竹简 木牍 织机
原文传递
汉墓的神药与尸解成仙信仰 被引量:13
3
作者 姜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42,共15页
基于汉墓出土资料和道教文献的交叉考证,可以揭示被遗忘千年的尸解信仰的具体内容。汉人以死为尸解成仙的必由之路,死是"暂过太阴"、"太阴炼形"的过程。死者将在冥界得不死药,身生羽翼、飞升成仙。其中,用神使、丹... 基于汉墓出土资料和道教文献的交叉考证,可以揭示被遗忘千年的尸解信仰的具体内容。汉人以死为尸解成仙的必由之路,死是"暂过太阴"、"太阴炼形"的过程。死者将在冥界得不死药,身生羽翼、飞升成仙。其中,用神使、丹鼎、神鸟"生物行精"、宴饮歌戏之吉庆等多种象征形式,反复强调墓主之得药成仙。以济南无影山汉墓出土的系列大型彩绘陶塑为基础,结合马王堆、金雀山及陕西郝滩等汉墓出土资料,可还原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汉代墓葬仪式话语。其结构大体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即"三官"守护墓主人"太阴炼形"、获神界致送之神仙饮食——壶和鼎所象征的"神药"、"太一帝君"车马相迎。藉由这套仪式话语系统,汉人达成了由死而仙、"先死后蜕"的尸解成仙承诺,此乃汉墓的生命转换功能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墓 尸解信仰 神药 生物行精 太阴炼形 易貌变仙 生命转换
下载PDF
关于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考古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庆柱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6,127-128+142,共6页
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是汉代诸侯王墓的一次重大发现。此墓陵园为"大陵园",且保存完整、布局清晰,平面近正方形的形制反映了汉代帝陵与诸侯王墓的差异;经过精心设计与规划的后妃陪葬墓区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和等级,有助于确认和... 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是汉代诸侯王墓的一次重大发现。此墓陵园为"大陵园",且保存完整、布局清晰,平面近正方形的形制反映了汉代帝陵与诸侯王墓的差异;经过精心设计与规划的后妃陪葬墓区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和等级,有助于确认和研究汉代帝王陵墓中的嫔妃陪葬墓;出土的金银器等域外文物应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反映了西汉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以及长三角地区文化与中原地区主体文化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该墓的墓葬布局、陵园门址、车马坑的位置以及漆器的金银平脱工艺等均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盱眙大云山 汉墓 陵园 海上丝绸之路 金银器 漆器 金银平脱工艺
原文传递
六博图与汉墓之仙境隐喻 被引量:10
5
作者 姜生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25,共8页
汉墓画像所见的六博图,是葬仪中用以对墓室进行时空仙化定性的符号,象征着墓室的另类时空属性;六博图之所在即仙界之所在。死后进入六博图所标识的空间,即是抵达异于人世的仙境时间结构之中。六博图是汉墓用以构造其生命转换功能的信仰... 汉墓画像所见的六博图,是葬仪中用以对墓室进行时空仙化定性的符号,象征着墓室的另类时空属性;六博图之所在即仙界之所在。死后进入六博图所标识的空间,即是抵达异于人世的仙境时间结构之中。六博图是汉墓用以构造其生命转换功能的信仰符号之一,是汉人寻求某种特殊时空通道("洞")的一种历史呈现:仙界一刹、人间千年。汉墓六博信仰蕴涵着王质烂柯仙话、洞窟和洞天福地信仰的早期渊源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墓 六博图 洞穴信仰 洞天福地 仙界时空 仪式话语
下载PDF
江苏扬州市边城·香榭里二期地块汉墓发掘简报
6
作者 孙晨 张敏 +3 位作者 束家平 张敏(绘图) 孙晨(绘图) 韩成龙(绘图)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8,F0002,共18页
2014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扬州蜀岗西南部边城·香榭里地块进行了发掘,其中,二期地块发现了一批保存较为完整的西汉早中期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出土了一批珍贵的釉陶器、铜器、玉器、琉璃器,M57出土铜印章“丁虎信印”。这批... 2014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扬州蜀岗西南部边城·香榭里地块进行了发掘,其中,二期地块发现了一批保存较为完整的西汉早中期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出土了一批珍贵的釉陶器、铜器、玉器、琉璃器,M57出土铜印章“丁虎信印”。这批墓葬的发现为研究这一区域西汉时期的丧葬习俗、文化特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市 汉墓 西汉早中期
原文传递
辽东半岛汉墓的类型、文化特征及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王禹浪 王俊铮 《大连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48-54,共7页
辽东半岛汉墓的形制主要为土圹竖穴墓、砖室墓、石构墓、瓮棺墓四大类,又可进一步分为壁画墓、土圹贝壳墓、贝石墓、贝砖墓、绳纹砖墓、花纹砖墓、石板墓、瓮棺墓等十五种类型,为研究汉代墓葬制度和丧葬习俗树立了标尺。汉文化进而以辽... 辽东半岛汉墓的形制主要为土圹竖穴墓、砖室墓、石构墓、瓮棺墓四大类,又可进一步分为壁画墓、土圹贝壳墓、贝石墓、贝砖墓、绳纹砖墓、花纹砖墓、石板墓、瓮棺墓等十五种类型,为研究汉代墓葬制度和丧葬习俗树立了标尺。汉文化进而以辽东半岛为基地和跳板,向北传入松嫩平原松花江上游流域,向东传入朝鲜半岛北部,改变了东北亚区域古代文明格局,基本实现了汉帝国在东北地区的文化"大一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墓 辽东半岛 类型 文化特征 影响
下载PDF
河南新密市汽车站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6
8
作者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新密市博物馆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43,59,共8页
1993年8月,新密市汽车站在施工中发现2座古墓葬,2座古墓中均无陶器,仅残有若干铜环、铜叉形器及“五铢”、“小泉直一”铜钱和铜镜各1枚。发掘者依据墓葬形制及铜钱、铜镜,判断这2座古墓的年代为东汉。
关键词 新密市 汽车站 汉墓 发掘 发掘简报 河南 1993年 古墓葬 墓葬形制 铜镜
原文传递
新郑汉墓考古学文化研究
9
作者 崔瑞阳 樊温泉 常宏杰 《华夏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04,共10页
新郑地区近年来出土的大量汉墓,对于揭示考古学文化面貌、管窥两汉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化因素分析法发现,新郑汉墓的文化因子包括汉墓共性因素、本地文化因素和外来文化因素三类。从汉代新生共性因素的消长情况看,新郑地区的... 新郑地区近年来出土的大量汉墓,对于揭示考古学文化面貌、管窥两汉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化因素分析法发现,新郑汉墓的文化因子包括汉墓共性因素、本地文化因素和外来文化因素三类。从汉代新生共性因素的消长情况看,新郑地区的汉文化初步成形于西汉晚期后段至王莽时期,并于东汉中期发展成熟。新郑与关中、楚地、江淮、山东等地的文化交流主要受政治、经济、交通等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郑地区 汉墓 考古学文化 文化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山西临猗铁匠营汉墓M14、M15发掘简报
10
作者 耿鹏(绘图) 刘泽鹏(绘图) +6 位作者 武奕晶(制图) 郝丽君(制图) 郭东芳(摄影) 郝丽君 李金霞 李辉 张晓剑 《文物季刊》 2024年第1期28-36,共9页
2016年3—8月,为配合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山西段)建设工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运城市当地文物部门对施工范围涉及的一处汉代墓地进行了发掘。其中两座汉墓M14、M15为砖室墓,出土器物丰富,尤以M14甬道砖雕建筑结构较为罕见,价... 2016年3—8月,为配合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山西段)建设工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运城市当地文物部门对施工范围涉及的一处汉代墓地进行了发掘。其中两座汉墓M14、M15为砖室墓,出土器物丰富,尤以M14甬道砖雕建筑结构较为罕见,价值重大,应是墓主或者造墓者丧葬观念、墓葬装饰的个性化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临猗 汉墓 砖雕 建筑结构
下载PDF
河南方城县平高台遗址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志清 赫玉建 +6 位作者 韩朝会 赵新平 范海 王歌 杨磊 孟军锋 祝贺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8-105,I0012-I0014,共11页
2005年4~12月,作为首批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之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南阳市方城县平高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发掘所见文化遗存以龙山文化、汉代文化遗存为主,其中发掘西区发现6座汉代小型... 2005年4~12月,作为首批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之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南阳市方城县平高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发掘所见文化遗存以龙山文化、汉代文化遗存为主,其中发掘西区发现6座汉代小型墓葬,保存较好,均未被盗,随葬品组合完整,时代大致在西汉中后期至新莽时期,为研究南阳地区汉代中小型墓葬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高台遗址 汉墓 发掘
原文传递
试论汉代墓葬内出土瓦当的位置及功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尊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5-93,共9页
较多汉代墓葬内出土有陶瓦当,相关墓葬时代跨度长,分布地域广,等级和形制较为多样,出土的瓦当多残,装饰不完全相同。汉代墓葬内瓦当的出土位置存在多种形式,与之有关的遗迹、遗物及埋藏情况等也有差异,体现出墓内出土瓦当的具体功能、... 较多汉代墓葬内出土有陶瓦当,相关墓葬时代跨度长,分布地域广,等级和形制较为多样,出土的瓦当多残,装饰不完全相同。汉代墓葬内瓦当的出土位置存在多种形式,与之有关的遗迹、遗物及埋藏情况等也有差异,体现出墓内出土瓦当的具体功能、作用较为多样,既有墓地设施的建筑材料,也有与墓穴、墓室、葬具、墓主尸身等有关的保护、装饰、砌建、陪葬、敛葬等多方面内容,同时还反映出相应的丧葬需求、程序、思想及其内容、内涵等。综合考察瓦当的出土位置,分析其功能和作用,对正确判断汉墓内出土瓦当的属性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墓葬 瓦当 位置 功用
下载PDF
从南襄地区墓葬材料看汉文化的南传
13
作者 陈昊雯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121,共10页
考古学意义上的“汉文化”既具有大一统的时代特征,又存在鲜明的地域差异。本文以南阳、襄阳地区的汉墓为例,讨论汉文化从中央到地方的传播模式,认为汉文化存在梯级传播,即从都城传播至各区域核心地区,经过与当地文化的整合后再扩散至... 考古学意义上的“汉文化”既具有大一统的时代特征,又存在鲜明的地域差异。本文以南阳、襄阳地区的汉墓为例,讨论汉文化从中央到地方的传播模式,认为汉文化存在梯级传播,即从都城传播至各区域核心地区,经过与当地文化的整合后再扩散至区域内的一般地区,都城与一般地区之间不一定发生直接联系。同时,汉代思想观念上的隔空传播可能也是中央到地方实现文化统一的一种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 襄阳 汉墓 汉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辽阳鹅房汉代墓地1954年、1955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文信 +19 位作者 徐秉琨 孙守道 李庆发 冯永谦 王宝善 李英 靳源恒 傅雪筠 黄景廉 夏淑金 王增新 张颜儒 王金炉 陈大为 卢治萍 柏艺萌 图旭刚(摄影) 刘潼 李冬 林力(摄影)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6-52,共17页
1954年、1955年东北文物工作队对辽宁省辽阳市郊区鹅房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两年清理墓葬54座,除2座墓为明代外,其余皆为汉墓。墓葬形制包括土坑墓、砖室墓和石筑墓三类,代表了辽宁地区的中小型汉墓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 1954年、1955年东北文物工作队对辽宁省辽阳市郊区鹅房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两年清理墓葬54座,除2座墓为明代外,其余皆为汉墓。墓葬形制包括土坑墓、砖室墓和石筑墓三类,代表了辽宁地区的中小型汉墓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选取典型墓例-M19、M13、M53与M24进行介绍。依据墓葬形制、器物组合等判断,M19的时代为西汉早期,M13为西汉早中期,M53、M24为东汉中晚期。鹅房墓地的发掘为探讨辽阳地区汉代平民墓葬提供了宝贵资料,丰富了对汉代辽东郡丧葬习俗、社会生活、物质文化和礼仪观念等方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阳 鹅房墓地 汉墓 土坑墓 砖石墓
原文传递
江苏徐州玫瑰山三座汉墓发掘报告 被引量:2
15
作者 原丰 田二卫 +1 位作者 文印学 陈钊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39,129-130,共12页
2013年冬,徐州博物馆于铜山区张集镇玫瑰山北麓抢救性发掘三座墓葬,其中竖穴洞室墓两座,石椁墓一座。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推断其时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晚期。三座墓葬位于玫瑰山山腰处而非山顶,结构相对简单,规模较小,符合本地区中小... 2013年冬,徐州博物馆于铜山区张集镇玫瑰山北麓抢救性发掘三座墓葬,其中竖穴洞室墓两座,石椁墓一座。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推断其时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晚期。三座墓葬位于玫瑰山山腰处而非山顶,结构相对简单,规模较小,符合本地区中小型墓葬的基本特点,对徐州地区汉代墓葬考古资料做了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 玫瑰山 竖穴洞室墓 石椁墓 汉墓
原文传递
汉墓出土铅质器物研究
16
作者 常乐 《华夏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4-122,共9页
铅质器物是汉代金属类随葬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构件与饰物、生活类用具、兵器、买地券与铅人、钱币和其他等六大类,以明器居多。它们的陈放位置,与东汉时期道教的渐兴、民间巫事活动的盛行有密切关系。随葬铅质器物种类的不同,... 铅质器物是汉代金属类随葬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构件与饰物、生活类用具、兵器、买地券与铅人、钱币和其他等六大类,以明器居多。它们的陈放位置,与东汉时期道教的渐兴、民间巫事活动的盛行有密切关系。随葬铅质器物种类的不同,一方面为墓主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同时表达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反映出汉代铅冶炼技术的成熟以及道教对丧葬活动所产生的多种形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墓 铅质器物 陈放位置 等级 道教
原文传递
汉代墓内设奠现象与祭奠器再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魏镇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3-90,共8页
西汉中晚期以后,在汉代墓葬的前室或者棺前常发现由案、耳杯等器物呈现的墓内设奠现象,有学者称之为"墓内祭祀"。对于这一现象,此前学界已给予较多关注。在洛阳30.14号汉墓的发掘报告中,发掘者将墓室前堂发现的陶案等器物组... 西汉中晚期以后,在汉代墓葬的前室或者棺前常发现由案、耳杯等器物呈现的墓内设奠现象,有学者称之为"墓内祭祀"。对于这一现象,此前学界已给予较多关注。在洛阳30.14号汉墓的发掘报告中,发掘者将墓室前堂发现的陶案等器物组合认定为营造宴饮礼仪空间的陶明器[1]。而在洛阳烧沟汉墓的发掘中,对于发现的多座墓室前堂或棺前设置陶案或漆木案等器物组合,发掘者认为这是一组祭奠器,是灵前设奠的家具[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墓 墓内设奠 祭奠器 器物性质
原文传递
从徐州汉墓出土明器看汉代徐州农业经济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勇 刘超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66-70,共5页
徐州是两汉楚国和彭城国统治的中心区域,交通便利,经济发达,400多年的发展在这里留下了众多规模不一的墓葬。数量占绝大部分的中小型墓葬中出土了数量丰富的明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建筑模型,生活模型,家禽、家畜模型等,反映汉代农业... 徐州是两汉楚国和彭城国统治的中心区域,交通便利,经济发达,400多年的发展在这里留下了众多规模不一的墓葬。数量占绝大部分的中小型墓葬中出土了数量丰富的明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建筑模型,生活模型,家禽、家畜模型等,反映汉代农业发展的明器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明器是对当时经济形态的直接模拟,从中可以窥见汉代徐州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 汉墓 明器 农业经济
下载PDF
安徽省凤阳县搬井墓地M15、M54发掘简报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钟云 张义中 +12 位作者 梁青敏 高小文 郝峰 朱江 陶良礼 张丽萍 刘君 李阳 曹栋洋 蔡丁丁 朱洁 吕亚怀 李瑞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6-44,I0001,共10页
2009-201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凤阳县搬井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实际清理墓葬56座,其中,M15、M54规模较大、形制特殊、出土器物丰富,为研究两汉之际该地区乃至整个江淮流域之间的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关键词 凤阳县 搬井墓地 汉墓
原文传递
河南淅川县杨岗码头汉墓群发掘简报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智勇 王晓毅 孙先徒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30,共10页
2008年9月,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杨岗码头汉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汉墓45座。此次发掘丰富了淅川地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对了解该地区汉代的埋葬制度和习俗以及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具有重... 2008年9月,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杨岗码头汉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汉墓45座。此次发掘丰富了淅川地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对了解该地区汉代的埋葬制度和习俗以及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淅川 南水北调 杨岗码头 汉墓 发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