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机制及空间展布:来自沉积地层学的新证据 被引量:190
1
作者 何斌 徐义刚 +2 位作者 肖龙 王康明 沙绍礼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4-202,共9页
对西南地区茅口灰岩生物地层对比和峨眉山玄武岩与茅口灰岩之间的界面特征的研究表明,上扬子西缘茅口灰岩在玄武岩喷发前存在差异剥蚀,自西到东可分为深度剥蚀带(内带)、部分剥蚀带(中带)、古风化壳或短暂沉积间断带(外带)和连续沉积带... 对西南地区茅口灰岩生物地层对比和峨眉山玄武岩与茅口灰岩之间的界面特征的研究表明,上扬子西缘茅口灰岩在玄武岩喷发前存在差异剥蚀,自西到东可分为深度剥蚀带(内带)、部分剥蚀带(中带)、古风化壳或短暂沉积间断带(外带)和连续沉积带;整个剥蚀区的范围同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基本一致。差异剥蚀是中二叠世晚期上扬子西缘一次快速地壳抬升和穹状隆起的结果,这说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与地幔柱活动有关。根据上升地幔柱地表抬升模型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空间展布进行了讨论,并推算出该大火成岩省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 火成岩 形成机制 地壳抬升 地幔柱 沉积地层学
下载PDF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西部苦橄岩及其共生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地幔柱头部熔融的证据 被引量:188
2
作者 张招崇 John J Mahoney +3 位作者 王福生 赵莉 艾羽 杨铁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38-1552,共15页
丽江地区的苦橄岩位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西部,其与辉斑玄武岩、无斑玄武岩和玄武质火山碎屑岩共生。苦橄岩中的斑晶主要为富镁橄榄石,其F0含量最高达91.6%,CaO含量最高达0.42%,其内含有少量玻璃包裹体,指示了橄榄石是在熔体... 丽江地区的苦橄岩位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西部,其与辉斑玄武岩、无斑玄武岩和玄武质火山碎屑岩共生。苦橄岩中的斑晶主要为富镁橄榄石,其F0含量最高达91.6%,CaO含量最高达0.42%,其内含有少量玻璃包裹体,指示了橄榄石是在熔体中结晶形成的。苦橄岩中的铬尖晶石具有高的Cr#值(73-75)。计算的初始岩浆的MgO含量大约为22wt%,初始熔融的温度为1630-1680℃。研究结果表明,玄武质岩石是苦橄质岩浆通过橄榄石和单斜辉石分离结晶形成的。苦橄岩和玄武岩的Nd-Sr-Pb同位素比值差别不大,只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如εNd(t)=-1.3 to+4.0)。高的εNd(t)值以及抗蚀变不相容元素的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与洋岛玄武岩相似,并且其重稀土元素特征指示了源区有石榴子石的残余,而且是低部分熔融的产物。同位素比值与抗蚀变不相容元素比值(如Nb/La)的相关性表明,岩浆形成过程中有少量的大陆地壳物质或者相对低εNd(t)组分的大陆岩石圈地幔的混染。因此,总体上,苦橄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地幔柱头部熔融的成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橄岩 地球化学 地幔柱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下载PDF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苦橄岩与其共生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源区的约束 被引量:99
3
作者 张招崇 王福生 +1 位作者 郝艳丽 JohnJ.Mahoney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1-180,共10页
本文对在峨眉山玄武岩省中新发现的苦橄质岩石及其共生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苦橄质岩石外,与其共生的玄武质岩石均属高Ti玄武岩。其主要元素特征与大多数大陆溢流玄武岩省相似,表现为高Fe_8、(CaO/Al_2O_3)_8和低... 本文对在峨眉山玄武岩省中新发现的苦橄质岩石及其共生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苦橄质岩石外,与其共生的玄武质岩石均属高Ti玄武岩。其主要元素特征与大多数大陆溢流玄武岩省相似,表现为高Fe_8、(CaO/Al_2O_3)_8和低Na_8,指示其形成压力高;其稀土和微量元素配分曲线相似,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亏损,并且不存在Nb、Ta的负异常,而存在P和K的相对亏损。一些反映源区特征的比值,如La/Ta、La/Sm、(La/Nb)_(PM)、(Th/Ta)_(PM),Ta/Hf,Nb/Zr等,变化范围小,均指示了其地幔柱成因,且上升过程中很少或没有受到岩石圈地幔或地壳物质的混染,是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在>75km时经大约7%的部分熔融的产物。而地幔柱的轴部位置可能位于现今云南丽江县城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橄质岩石 共生玄武岩 峨眉山
下载PDF
关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81
4
作者 张招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4-646,共13页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近几年来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但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仍存在着争论,笔者列举了ELIP火山喷发的时间、分布范围、高钛和低钛玄武岩、层状岩体与玄武岩以及成矿作用的关系、大火成岩省与生物绝灭的关系以及与地幔柱的...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近几年来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但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仍存在着争论,笔者列举了ELIP火山喷发的时间、分布范围、高钛和低钛玄武岩、层状岩体与玄武岩以及成矿作用的关系、大火成岩省与生物绝灭的关系以及与地幔柱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争论。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大火成岩省研究的深入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玄武岩 地幔柱 岩浆矿床 生物灭绝 岩石圈地幔
下载PDF
用沉积记录来估计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前的地壳抬升幅度 被引量:74
5
作者 何斌 徐义刚 +2 位作者 王雅玫 罗震宇 王康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6-320,共5页
玄武岩喷发前公里规模的地壳抬升是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成因的一个重要标志,此类地质证据的缺乏反过来被一些学者用来否定地幔柱学说。本文在厘定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冲积扇沉积记录的基础上,根据茅口组顶部的剥蚀特征,估算峨眉山地幔柱上... 玄武岩喷发前公里规模的地壳抬升是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成因的一个重要标志,此类地质证据的缺乏反过来被一些学者用来否定地幔柱学说。本文在厘定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冲积扇沉积记录的基础上,根据茅口组顶部的剥蚀特征,估算峨眉山地幔柱上升造成的地壳抬升幅度大于1000m,这与CampbellandGriffiths的地幔柱理论模型基本吻合,从而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地幔柱形成机制,乃至激烈争议中的地幔柱学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地幔柱 地壳抬升 沉积记录
下载PDF
利用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57
6
作者 郑晨 丁志峰 宋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23-3236,共14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对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增厚和物质逃逸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研究区内布设的大型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记录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精度S波... 青藏高原东南缘对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增厚和物质逃逸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研究区内布设的大型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记录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精度S波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的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地壳厚度变化很大,从西北往东南方向地壳厚度逐渐变薄;(2)沉积层厚度与研究区内沉积盆地的分布情况较为一致;(3)在研究区中下地壳内由北向南呈条带状分布有两条主要的壳内低速体,其中一条从川西北次级块体向南延伸,穿过丽江断裂到达滇中次级块体下方,另一条低速体沿小江断裂分布,向南延伸到24°N左右,两条低速体在中地壳范围被四川盆地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下方的高速异常所隔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面波频散 接收函数 青藏高原东南缘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下载PDF
Two stages of immiscible liquid separ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Panzhihua-type Fe-Ti-V oxide deposits,SW China 被引量:41
7
作者 Mei-Fu Zhou Wei Terry Chen +3 位作者 Christina Yan Wang Stephen A.Prevec Patricia Pingping Liu Geoffrey H.Howarth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81-502,共22页
Magmatic oxide deposits in the~260 Ma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ELIP),SW China and northern Vietnam,are important sources of Fe,Ti and V.Some giant magmatic Fe-Ti-V oxide deposits, such as the Panzhihua,Hongg... Magmatic oxide deposits in the~260 Ma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ELIP),SW China and northern Vietnam,are important sources of Fe,Ti and V.Some giant magmatic Fe-Ti-V oxide deposits, such as the Panzhihua,Hongge,and Baima deposits,are well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are hosted in layered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s in the Panxi region,the central ELIP.The same type of ELIP- related deposits also occur far to the south and include the Anyi deposit,about 130 km south of Panzhihua,and the Mianhuadi deposit in the Red River fault zone.The Anyi deposit is relatively small but is similarly hosted in a layered mafic intrusion.The Mianhuadi deposit has a zircon U-Pb age of~260 Ma and is thus contemporaneous with the ELIP.This deposit was variably metamorphosed during the Indosinian orogeny and Red River faulting.Compositionally,magnetite of the Mianhuadi deposit contains smaller amounts of Ti and V than that of the other deposits,possibly attributable to the later metamorphism.The distribution of the oxide ore deposits is not related to the domal structure of the ELIP.One major feature of all the oxide deposits in the ELIP is the spatial association of oxide-bearing gabbroic intrusions,syenitic plutons and high-Ti flood basalts.Thus,we propose that magmas from a mantle plume were emplaced into a shallow magma chamber where they were evolved into a field of liquid immiscibility to form two silicate liquids,one with an extremely Fe-Ti-rich gabbroic composition and the other syenitic.An immiscible Fe-Ti-(P) oxide melt may then separate from the mafic magmas to form oxide deposits.The parental magmas from which these deposits formed were likely Fe-Ti-rich picritic in composition and were derived from enriched asthenospheric mantle at a greater depth than the magmas that produced sulfide-bearing intrusions of the EL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Ti oxide Gabbroic layered intrusion Immiscible Fe-Ti-(P) rich melt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SW China
下载PDF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基性墙群几何学研究及对地幔柱中心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38
8
作者 李宏博 张招崇 吕林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143-3152,共10页
本文以1:20万和1:5万区调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观察研究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主要分布区内的基性(辉绿岩)岩墙群的几何学特征。结果表明,岩墙群的几何学特征表现为中心放射状,由6条巨型岩墙群组成,辐射角度近200°。其中心收敛于永仁一... 本文以1:20万和1:5万区调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观察研究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主要分布区内的基性(辉绿岩)岩墙群的几何学特征。结果表明,岩墙群的几何学特征表现为中心放射状,由6条巨型岩墙群组成,辐射角度近200°。其中心收敛于永仁一带,与地层学指示的最大隆起位置吻合,指示了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事件的地幔柱中心位置。岩墙群分布呈中东部较多而西部少的特点,这可能与不同的剥蚀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基性岩墙群 几何学 地幔柱
下载PDF
关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一些问题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4
9
作者 何冰辉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42,共20页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我国唯一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大火成岩省,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围绕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前的隆升剥蚀情况、喷发时限、地幔柱的轴部位置等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我国唯一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大火成岩省,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围绕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前的隆升剥蚀情况、喷发时限、地幔柱的轴部位置等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由于地幔柱和岩石圈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加之地幔柱模型的不完善,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在地表的真实响应也许更复杂。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加强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合作,着重研究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以及地球系统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地幔柱 玄武岩 隆升 生物灭绝
原文传递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高钛玄武岩”和“低钛玄武岩”成因探讨 被引量:33
10
作者 郝艳丽 张招崇 +1 位作者 王福生 John J.MAHONEY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87-592,共6页
大量的岩石化学资料分析表明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玄武岩的 Ti O2 含量是连续变化的 ,不存在明显的间断。野外地质特征表明高钛和低钛玄武岩既不存在空间分带 ,也不存在时间分带。其 Sr、Nd和 Pb同位素组成也没有明显的区别 ,推测它们可... 大量的岩石化学资料分析表明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玄武岩的 Ti O2 含量是连续变化的 ,不存在明显的间断。野外地质特征表明高钛和低钛玄武岩既不存在空间分带 ,也不存在时间分带。其 Sr、Nd和 Pb同位素组成也没有明显的区别 ,推测它们可能是同源岩浆分离结晶的产物。根据 Mg O和 Ti O2 的相关关系 ,可将苦橄岩和玄武岩的演化划分为 4个趋势 ,并采用分离结晶模式对其进行了成因模拟 ,表明高钛和低钛玄武岩是同一母岩浆 (苦橄—玄武岩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成因探讨 分离结晶 PB同位素 空间分带 苦橄岩 母岩 连续变化 含量
下载PDF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和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地球化学物征的比较及其成因启示 被引量:26
11
作者 张招崇 王福生 +1 位作者 郝艳丽 John J.Mahoney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20,共9页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和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是发生于二叠 -三叠纪之交的重要岩浆事件。它们在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特征上具有相似姓 ,但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不相容元素比值和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范围相对要小一些。相对而言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和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是发生于二叠 -三叠纪之交的重要岩浆事件。它们在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特征上具有相似姓 ,但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不相容元素比值和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范围相对要小一些。相对而言 ,峨眉山玄武岩具有高的Fe8和Sm/Yb值 ,暗示了其熔融深度较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深 ,而熔融程度较低 ,两者的源区均为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根据Nd同位素特征估算峨眉山和西伯利亚地幔柱的 Nd≈ 2 ,接近于原始地幔特征。综合其他地球化学特征 ,认为两个大火成岩省可能起源于同一个来自于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地幔柱 成因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
下载PDF
峨眉山玄武岩与茅口组灰岩的接触关系:对峨眉山地幔柱动力学模型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7
12
作者 李宏博 朱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1-579,共9页
本文较为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ELIP)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证实了峨眉山玄武岩与茅口组灰岩之间广泛发育平行不整合(喷发不整合)接触界面,说明总体上两者之间并非断层接触关系。峨眉山玄... 本文较为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ELIP)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证实了峨眉山玄武岩与茅口组灰岩之间广泛发育平行不整合(喷发不整合)接触界面,说明总体上两者之间并非断层接触关系。峨眉山玄武岩与茅口组灰岩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是由于峨眉山地幔柱作用导致地壳大幅抬升成陆,茅口组灰岩顶部遭受剥蚀后被溢流玄武岩所覆盖的结果。不整合界面上普遍发育的角砾状灰岩、底砾岩、红土(古土壤)层、黏土岩等就是这一地质事实的遗迹。隆升之后的快速沉降以及地幔柱与岩石圈作用的复杂性,可能在局部地区存在海相沉积和连续的生物地层的现象,但不足以否定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前地壳曾经整体抬升。因此,峨眉山玄武岩与茅口组灰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支持了峨眉山地幔柱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峨眉山玄武岩 茅口组灰岩 接触关系 地幔柱 地壳抬升
下载PDF
斜长石和橄榄石成分对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4
13
作者 张晓琪 张加飞 +3 位作者 宋谢炎 邓宇峰 官建祥 郑文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675-3688,共14页
攀枝花岩体下部和中部岩相带各旋回中磁铁辉长岩和辉长岩的岩相结构特征表明,钛铁氧化物和斜长石、橄榄石的结晶发生在相近的温度区间内,这为我们利用斜长石和橄榄石的成分探讨磁铁矿形成时温度、氧逸度和岩浆成分的变化提供了可能。电... 攀枝花岩体下部和中部岩相带各旋回中磁铁辉长岩和辉长岩的岩相结构特征表明,钛铁氧化物和斜长石、橄榄石的结晶发生在相近的温度区间内,这为我们利用斜长石和橄榄石的成分探讨磁铁矿形成时温度、氧逸度和岩浆成分的变化提供了可能。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下部和中部岩相带中斜长石An牌号自下向上有规律地逐渐降低,而在每一个旋回内部,橄榄石的Fo值总是由磁铁辉长岩向辉长岩表现出强烈降低的趋势。这些特征说明攀枝花岩体经历了多次富铁钛的岩浆的补充。斜长石An牌号小幅度的规律性降低说明岩浆氧逸度和Fe3+/Fe2+比值变化对斜长石成分影响很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斜长石成分估计钛铁氧化物结晶过程中温度变化。然而,同一旋回中橄榄石Fo值变化较大说明橄榄石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岩浆中的Fe3+/Fe2+和Fe2+/Mg含量,因此,可以根据橄榄石成分分析磁铁辉长岩与辉长岩形成过程中氧逸度和Fe3+/Fe2+比值的相对变化。计算得到下部和中部岩相带中斜长石的结晶温度介于1079~1121℃之间,认为钛铁氧化物的结晶也大致发生在此温度区间;根据同一旋回中磁铁辉长岩与邻近辉长岩中橄榄石Fo值的差异,发现每次新补充的岩浆分离结晶过程中氧逸度总是逐渐降低,这与前人对封闭体系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氧逸度变化规律的认识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石 橄榄石 氧逸度 层状岩体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床 峨眉大火成岩省
下载PDF
四川盆地简阳地区二叠系火山喷发旋回、环境与模式 被引量:24
14
作者 夏茂龙 文龙 +6 位作者 李亚 罗冰 何开来 刘冉 邱玉超 何青林 陈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22,共12页
四川盆地简阳地区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发育火山碎屑岩优质储层,永探1井为该区二叠系火山碎屑岩气藏的首口工业气井,但目前对于该区火山喷发旋回、古地理环境及喷发模式的认识还不清楚,制约了对岩相、储层分布的认识和勘探区带评价。为此... 四川盆地简阳地区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发育火山碎屑岩优质储层,永探1井为该区二叠系火山碎屑岩气藏的首口工业气井,但目前对于该区火山喷发旋回、古地理环境及喷发模式的认识还不清楚,制约了对岩相、储层分布的认识和勘探区带评价。为此,从研究该区火山岩岩石组合特征入手,分析火山喷发旋回,结合区域地层、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综合对比确定火山喷发环境,建立火山喷发模式,综合钻井、重磁力、地震等资料预测区域火山机构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二叠系火山岩纵向发育5套岩性、4个喷发旋回(期次),早期两个旋回强烈爆发,以火山碎屑岩为主,晚期两个旋回能量减弱,发育浅成侵入岩;②该区火山岩为东吴运动抬升后陆相环境喷发,主喷发期与峨眉山玄武岩基本一致,为中—晚二叠世之交及其后的100万年(1 Myr);③简阳—中江地区北东向主断裂和北西向次级断裂的交汇处为深层岩浆上涌通道,控制该区发育中心式多火山口喷发形成的复式火山机构,有利于爆发相火山碎屑岩叠置、连片规模分布。结论认为,简阳地区火山岩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环境、喷发时代一致,但喷发模式及岩性、岩相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特殊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简阳地区 二叠纪 火山碎屑岩气藏 火山岩岩相 喷发旋回 喷发环境 喷发模式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下载PDF
黔西南晚二叠世龙潭组物源分析及区域沉积古地理重建 被引量:24
15
作者 于鑫 杨江海 +2 位作者 刘建中 杜远生 柴嵘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74-1385,共12页
黔西南上二叠统龙潭组为一套以海陆交互相细屑岩为主的沉积地层,与下伏茅口组平行不整合接触。龙潭组砂岩碎屑组分以板片状—微晶状的玄武—安山质火山岩岩屑为主,并含少量霏细晶—隐晶质的酸性火山岩岩屑。泥质岩全岩主量元素以低SiO_2... 黔西南上二叠统龙潭组为一套以海陆交互相细屑岩为主的沉积地层,与下伏茅口组平行不整合接触。龙潭组砂岩碎屑组分以板片状—微晶状的玄武—安山质火山岩岩屑为主,并含少量霏细晶—隐晶质的酸性火山岩岩屑。泥质岩全岩主量元素以低SiO_2(28.3%~51.9%)、高TiO_2(1.0%~4.1%)和低Al_2O_3/TiO_2比值(3.9~6.9)为特征,与峨眉山高Ti玄武岩的Al_2O_3/TiO_2比值(集中在2.5~5.0之间)较为接近。龙潭组的碎屑锆石显示峰期年龄为~260Ma,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火山喷发期(258~263Ma)相吻合。锆石微量元素指示其与板内/非造山环境的岩浆活动有关,结合同时期北部陆相和南部深水盆地相的沉积物源研究,该结果表明龙潭组碎屑岩的源岩为峨眉山玄武质和长英质火山岩。基于此,本文对晚二叠世滇黔桂地区峨眉山源区—河流—滨岸—右江深水盆地的沉积古地理格局进行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龙潭组 右江盆地 黔西南 沉积环境 物源分析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下载PDF
力马河镍矿Re-Os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陶琰 胡瑞忠 +1 位作者 屈文俊 杜安道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92-1304,共13页
四川力马河镍矿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一个重要的岩浆硫化物矿床。本文通过对其主要岩、矿石类型Re、Os及其同位素组成的分析,综合探讨了成矿岩体原始岩浆性质、矿石硫化物成因、成矿机制及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结果表明,力马河镍矿不... 四川力马河镍矿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一个重要的岩浆硫化物矿床。本文通过对其主要岩、矿石类型Re、Os及其同位素组成的分析,综合探讨了成矿岩体原始岩浆性质、矿石硫化物成因、成矿机制及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结果表明,力马河镍矿不同类型岩矿石样品初始Os同位素组成是不均一的,富硫化物的网脉状矿石及其选纯硫化物Os同位素组成初始值差异较小,其等时线年龄为265±35Ma,与岩体锆石SHRIMP年龄263±3Ma基本相当;硫化物含量较低的岩、矿石样品间初始Os同位素组成差异较大,其表观等时线年龄大于成矿年龄。分析认为,岩矿样品初始Os同位素组成的不均一是由含较高放射成因187Os丰度的硫化物熔体和含较低放射成因187Os丰度的硅酸盐熔体不同比例混合造成的。混合模型分析表明,硫化物含量超过30%的矿石样品初始187Os/188Os基本接近,硫化物含量低于30%的岩矿石样品初始187Os/188Os随硫化物含量上的不同,差异很大,为岩浆硫化物矿床Re-Os等时线年龄出现多组年龄解的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成矿岩体中含放射成因187Os丰度最低的岩石样品γOs(t=260Ma)在5左右、Cu/Pd比值在7000左右,表明是基本没有受到地壳混染及硫化物熔离影响的原始岩浆结晶分异产物,估计原始岩浆Os含量在1×10-9左右,为苦橄质岩浆。矿石硫化物Re/Os比值显著高于任何赋矿橄榄岩,γOs(t=260Ma)高达110左右,综合分析揭示了力马河镍矿硫化物为二次熔离成因,模式分析认为,矿石硫化物是由原始岩浆经历R=2000左右的硫化物熔离后,其亏损岩浆再经R=200左右的硫化物熔离形成,与二次熔离相对应,成矿岩浆也经历了两次混染作用,分别为上、下地壳7%左右的混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同位素 等时线年龄 岩浆硫化物矿床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力马河镍矿
下载PDF
栖霞组和茅口组等厚图:对峨眉山地幔柱成因模式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宏博 张招崇 +4 位作者 吕林素 汪云峰 寇彩化 李永生 廖宝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963-2974,共12页
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及周边地区的栖霞组和茅口组地层进行厚度统计,并利用Surfer软件分别绘制等厚图。栖霞组和茅口组等厚图表明,峨眉山地幔柱导致的隆升可能在栖霞期已开始。茅口组顶部普遍存在平行不整合界面,说明广大区域内的... 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及周边地区的栖霞组和茅口组地层进行厚度统计,并利用Surfer软件分别绘制等厚图。栖霞组和茅口组等厚图表明,峨眉山地幔柱导致的隆升可能在栖霞期已开始。茅口组顶部普遍存在平行不整合界面,说明广大区域内的茅口组地层均曾抬升为陆并遭受剥蚀,与Campbell和Griffiths提出的经典地幔柱模型相吻合。永仁-大姚-楚雄-石屏以及宜良-曲靖一带存在二叠系地层缺失区域,可能是地壳隆升幅度最大地区。利用实验模型推导出ELIP的最大隆升幅度为1500m,与前人利用沉积学推算的结果基本一致。茅口组差异剥蚀指示的地幔柱中心地区与放射状基性岩墙群收敛中心吻合。隆起幅度最大的中心区域存在海相玄武岩喷发现象则可能是隆升之后快速沉降造成的,并不能作为否定曾经发生隆起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霞组 茅口组 等厚图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地幔柱
下载PDF
二叠纪峨眉山地幔柱岩浆成矿作用的多样性 被引量:21
18
作者 王焰 王坤 +3 位作者 邢长明 魏博 董欢 曹永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4-417,共14页
二叠纪峨眉山地幔柱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大火成岩省、并伴随众多具有经济价值的矿床。地幔柱岩浆分别形成了高钛和低钛2个主要玄武质岩浆系列,并显示了一定的成矿专属性,赋存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小型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原始岩浆的成分类似区内... 二叠纪峨眉山地幔柱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大火成岩省、并伴随众多具有经济价值的矿床。地幔柱岩浆分别形成了高钛和低钛2个主要玄武质岩浆系列,并显示了一定的成矿专属性,赋存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小型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原始岩浆的成分类似区内低钛苦橄岩,而赋存钒钛磁铁矿矿床的层状岩体,其原始岩浆成分特征与高钛苦橄岩类似。不同含矿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含矿性各有差异,这主要取决于岩浆源区特征、岩浆演化过程、地壳混染和岩浆侵位过程。本文对峨眉山地幔柱岩浆成矿作用近年来在上述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和评述,指出地幔柱成矿作用研究存在的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地幔柱岩浆成矿作用 成矿作用多样性 关键控矿因素
下载PDF
Chemostratigraphy of Flood Basalts in the Garze-Litang Region and Zongza Block: Implications for Western Extension of the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SW China 被引量:18
19
作者 XIAOLong XUYigang +2 位作者 XUJifeng HEBin PirajnoFRANC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1-67,共7页
The Late Permian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ELIP) is commonly regarded as being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Yangtze craton, SW China, with an asymmetrical shape and a small area. This area, however, is ju... The Late Permian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ELIP) is commonly regarded as being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Yangtze craton, SW China, with an asymmetrical shape and a small area. This area, however, is just a maximum estimation because some parts of the ELIP were not recognized or dismembered and destroyed during the Triassic to Cenozoic tectonism. In this paper, the chemostratigraphical data of the Zongza block, the Garze-Litang belt and the Songpan-Garze block suggest that the Late Permian basalts in these areas have remarkable similarities to the ELIP basalts in petrography and geochemistry. Flood basalts in the Sanjiangkou area are composed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low-Ti (LT) tholeiite a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high-Ti (HT) tholeiite, which is the same as the flood basalts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craton. Flood basalts in the Zongza and Songpan-Garze areas, which are far from the Yangtze craton, consist of HT tholeiite only. This is the same as the flood basalts within the Yangtze craton. Therefore we argue that these contemporary basalts all originated from the Emeishan mantle plume, and the ELIP could have a significant westward extension with an outcropped area of over 500,000 km2. This new scenario shows that the LT tholeiite occurs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craton, while the HT tholeiite overlying the LT basalts occupies the whole area of the EL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flood basalts CHEMOSTRATIGRAPHY Yangtze craton Garze-Litang Zongza block
下载PDF
大火成岩省与二叠纪两次生物灭绝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0
作者 朱江 张招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7-148,共12页
二叠纪两次生物灭绝事件一直是地质学家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一次是地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晚二叠世乐平期末生物灭绝事件(Permian—Triassic boundary——PTB,约252Ma),导致超过95%的海洋物种消失和全球生物化学圈紊乱;另一次是规模... 二叠纪两次生物灭绝事件一直是地质学家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一次是地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晚二叠世乐平期末生物灭绝事件(Permian—Triassic boundary——PTB,约252Ma),导致超过95%的海洋物种消失和全球生物化学圈紊乱;另一次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中二叠世瓜德鲁普期末(end-Guadalupian,Guadalupian—Lopingian boundary——GLB,约260Ma)生物灭绝事件。尽管这两次生物灭绝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巧合的是,这两次生物灭绝事件在时间上分别与西伯利亚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火山活动存在耦合关系。一般认为,火山活动导致生物灭绝主要机制是其产生大量挥发性气体和火山灰引发全球性环境气候急剧恶化的结果。本文回顾近年围绕大火成岩省与这两次生物灭绝耦合关系这一科学问题展开大火成岩省相关地质过程释放挥发性气体量化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总结分析一些现阶段仍然存在争议的问题和提出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进一步工作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生物灭绝 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火山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