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太平洋茎柔鱼生活史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胡贯宇 方舟 陈新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15-1328,共14页
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其资源量在秘鲁海域最为丰富,是中国鱿钓渔业最为重要的目标种类之一。而且,作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茎柔鱼位于食物链的中间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回顾了有关茎柔鱼的种群结构、日龄与生长... 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其资源量在秘鲁海域最为丰富,是中国鱿钓渔业最为重要的目标种类之一。而且,作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茎柔鱼位于食物链的中间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回顾了有关茎柔鱼的种群结构、日龄与生长、繁殖习性、摄食生态学以及洄游路径的研究,全面归纳和总结了茎柔鱼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此外,通过对已有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总结,绘制了茎柔鱼在东太平洋的洄游路线,为茎柔鱼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生活史 渔业资源 东太平洋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中东部大眼金枪鱼摄食强度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2
2
作者 朱国平 刘维 +1 位作者 戴小杰 许柳雄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73,共6页
根据中国金枪鱼渔业观察员项目于2006年2—11月在东太平洋水域作业的中国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上收集的数据,对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seus摄食强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个体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较大个体大眼金枪鱼的高,叉长小... 根据中国金枪鱼渔业观察员项目于2006年2—11月在东太平洋水域作业的中国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上收集的数据,对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seus摄食强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个体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较大个体大眼金枪鱼的高,叉长小于140 cm的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相对较大;3—4月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较小,5—11月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相对较大;3月大眼金枪鱼的空胃率相对较高,5—11月大眼金枪鱼空胃率均低于15%;200~350 m水层中大眼金枪鱼的摄食活动非常活跃。各月份(χ2=227.95,P<0.0001)和不同叉长组(χ2=364.61,P<0.0001)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不同水层(χ2=178.50,P<0.0001)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摄食强度 东太平洋
下载PDF
东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区锰结核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叶光斌 王风平 肖湘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8-227,共10页
通过非培养手段研究了东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区ES0303站点锰结核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细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研究结果表明:结核内细菌种群结构复杂,微生物种类丰富且各种群丰度不一(61个OTUs),其中变形杆菌类群为优势种群,占... 通过非培养手段研究了东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区ES0303站点锰结核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细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研究结果表明:结核内细菌种群结构复杂,微生物种类丰富且各种群丰度不一(61个OTUs),其中变形杆菌类群为优势种群,占所有细菌克隆子比例的64%,且主要分布于β/γ-、α-和δ-等3类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亚群之中,占比分别为34%、18%和12%.此外还存在包括酸杆菌(Acid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等在内的细菌类群的分布,克隆子比例依次为9%、7%、8%、2%和5%.古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研究结果表明:古菌的群落结构单一(仅12个OTUs),全部是由泉古菌海洋类群I(crenarchaeote marine group I,MGI)组成;其中MGI-η类群最为丰富,达到44%,而MGI-α、MGI-ζ和MGI-ε类群的克隆子比例分别为25%、18%和9%,另外还发现2个新的MGI分类类群.相关克隆子的数据库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并未发现已报道的直接参与铁锰氧化还原相关类群的存在,但它们大多数与来自多金属结核来源或深海来源的不可培养微生物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锰结核内存在相当数量的氨氧化菌、硫酸盐还原菌、酸杆菌等能够改变pH值的细菌和古菌类群的存在,意味着它们可能在锰结核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中国多金属结核区 锰结核 微生物群落结构 分子生态学 东太平洋
下载PDF
ENSO现象与东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围网CPUE时空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10
4
作者 代丹娜 刘洪生 +1 位作者 戴小杰 田思泉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1-578,共8页
黄鳍金枪鱼是东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中的主要渔获种类之一。根据1975-2004年东太平洋(30°N~25°S,75°W~145°W)黄鳍金枪鱼围网生产统计资料和相应年份的Nino3区的指数,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ENSO现象与黄鳍金枪鱼... 黄鳍金枪鱼是东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中的主要渔获种类之一。根据1975-2004年东太平洋(30°N~25°S,75°W~145°W)黄鳍金枪鱼围网生产统计资料和相应年份的Nino3区的指数,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ENSO现象与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及时空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ENSO现象对东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围网资源丰度及时空分布有显著影响,在大部分厄尔尼诺年时,黄鳍金枪鱼围网作业重心会向东、向北移;而拉尼娜年则向西移。Nino3指数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存在负相关关系。此外,黄鳍金枪鱼围网作业重心在年内也呈现出规律性变化,春夏季向西、向北移;秋冬季向东、向南移。春夏季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高于秋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ENSO 东太平洋 CPUE 时空分布
原文传递
基于Ecopath的热带东太平洋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及其比较 被引量:8
5
作者 冯慧丽 朱江峰 陈彦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21-932,共12页
建立2017年东太平洋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并与1997年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总体能量转化效率为18.78%,表明该生态系统能量的利用效率已达到最适程度。生态系统杂食指数和联结指数分别为0.323和0.272,表明功能组的聚合度较... 建立2017年东太平洋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并与1997年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总体能量转化效率为18.78%,表明该生态系统能量的利用效率已达到最适程度。生态系统杂食指数和联结指数分别为0.323和0.272,表明功能组的聚合度较低,食物网内部结构复杂程度较低,较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和捕捞的干扰。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为2.593,表明该生态系统不成熟。(2)对比两个阶段的系统总流量、总生物量以及总循环流量指标,与1997年相比,2017年生态系统规模扩大,食物网复杂程度升高,成熟度增大但仍然处于发展阶段。(3)假设黄鳍和大眼金枪鱼这两个主要捕捞种类的大、小个体相对资源量统计存在不确定性,并考虑3个比例水平分别构建3个生态系统模型,结果表明,这一相对资源量统计误差,明显影响了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因此,在今后类似的研究中,应充分考虑主要捕捞种类不同体长组的营养结构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平洋 ECOPATH模型 食物网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东太平洋茎柔鱼耳石形态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易倩 陈新军 +2 位作者 贾涛 刘必林 李刚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5-63,共9页
茎柔鱼是大洋性重要经济头足类,其耳石包含着重要的生态信息。根据2008年5月—2009年10月智利、哥斯达黎加、秘鲁外海采集的茎柔鱼耳石样本,分析三海区间耳石外部形态特征及生长模式差异。研究认为,不同海区间耳石形态特征差异显著(P<... 茎柔鱼是大洋性重要经济头足类,其耳石包含着重要的生态信息。根据2008年5月—2009年10月智利、哥斯达黎加、秘鲁外海采集的茎柔鱼耳石样本,分析三海区间耳石外部形态特征及生长模式差异。研究认为,不同海区间耳石形态特征差异显著(P<0.05),耳石长度指标均出现显著性差异,角度指标中仅背侧区夹角出现显著性差异。主成份分析认为,耳石总长(TSL)是表征耳石形态特征的最显著指标,吻区夹角是表征智利、秘鲁外海耳石的显著性角度指标,吻侧区夹角是表征哥斯达黎加外海耳石的显著性角度指标。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三海区耳石各部分均异速生长,其形态变化趋势为整体变得狭长、背区逐渐宽大,耳石重心不断向背区转移,符合中上层头足类耳石特征。TSL为1 600μm时,三个海域耳石的长度指标RDL均出现显著变化。哥斯达黎加外海、秘鲁外海茎柔鱼耳石的TSL分别为2 000和1 800μm时,其角度指标吻区夹角出现显著变化,智利外海茎柔鱼耳石的吻区夹角则没有显著差异。由于角度变化迟于耳石形态长度变化,因此TSL为1 600μm时可作为茎柔鱼栖息水层变化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耳石 形态学 东太平洋
下载PDF
东太平洋热带海域大青鲨长度组成、肝重指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戴小杰 许柳雄 宋利明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3-96,共4页
关键词 东太平洋 大青鲨 长度组成 肝重指数
下载PDF
东太平洋柱状沉积物的古气候和古环境记录 被引量:4
8
作者 叶瑛 王汝建 +2 位作者 屠霄霞 杨帅杰 柳志卿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0-175,共6页
关键词 东太平洋 沉积间断 贸易风 南极底流
下载PDF
东太平洋茎柔鱼的耳石微结构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必林 陈新军 李建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11-1217,共7页
根据采集于东太平洋哥斯达黎加、秘鲁和智利外海的茎柔鱼耳石样本,分析了其生长纹、标记轮和其他异常结构。结果显示,耳石生长纹由明暗相间的环纹组成,按照生长纹宽度的不同可分为后核心区、暗区和外围区3个明显的生长区。通过对后核心... 根据采集于东太平洋哥斯达黎加、秘鲁和智利外海的茎柔鱼耳石样本,分析了其生长纹、标记轮和其他异常结构。结果显示,耳石生长纹由明暗相间的环纹组成,按照生长纹宽度的不同可分为后核心区、暗区和外围区3个明显的生长区。通过对后核心区和暗区生长纹的计数显示,哥斯达黎加、秘鲁和智利外海3个海区的茎柔鱼仔鱼的年龄分别约为26、32和33日龄,稚鱼的年龄分别约为86、84和88日龄。茎柔鱼的耳石微结构中存在7类标记轮,它们的形成与茎柔鱼自身的内源节律(孵化、交配、产卵等)和外部环境压力(温度骤变、捕食者攻击等)等因素有关。研究还在个别茎柔鱼的耳石中发现一些不规则的异常结构(副核心、附生长纹、附中心)和生长纹方向颠倒的现象,推断它们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外力作用使得耳石被破坏或耳石脱离原先的位置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耳石 生长纹 标记轮 特殊结构 东太平洋
下载PDF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耳石外部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韫沛 陈新军 +3 位作者 方舟 李建华 李志强 陈龙飞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7-156,共10页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近年来新开发的鱿鱼渔场,研究其耳石生态学有助于了解其渔业基础生物学。本研究根据2017年2月~4月调查期间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采集到的茎柔鱼样本,观测分析其耳石形态,探讨耳石的形态差异、...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近年来新开发的鱿鱼渔场,研究其耳石生态学有助于了解其渔业基础生物学。本研究根据2017年2月~4月调查期间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采集到的茎柔鱼样本,观测分析其耳石形态,探讨耳石的形态差异、生长规律及个体大小对耳石的影响。研究发现,赤道茎柔鱼耳石整体狭长,具有长窄的吻区和宽大的翼区。除翼区宽外,耳石形态学参数的均值雌性比雄性大且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认为,总长、吻区长和侧区长可代表耳石长度特征,吻区宽可代表耳石宽度特征。雌性个体耳石总长与胴长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雄性个体耳石总长与胴长之间、雌雄个体耳石总长与体重之间均呈对数函数关系。茎柔鱼胴长与其耳石的生长存在密切相关性,随个体增加其耳石总长、吻区长、侧区长和吻区宽这4个主要形态参数呈异速生长,胴长组350-400mm可能是赤道茎柔鱼耳石生长的拐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耳石 形态学 赤道海域 东太平洋
原文传递
微塑料污染对东太平洋鲣肌肉组织代谢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丽军 潘钟 +5 位作者 李伟文 戴小杰 何韦宜 黄浩 欧丹云 王磊 《渔业研究》 2024年第1期49-59,共11页
微塑料污染遍布全球,其可随摄食或呼吸等方式进入生物体。本研究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东太平洋鲣(Katsuwonus pelamis)肌肉组织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以研究微塑料污染对其代谢的潜在影响。结果显... 微塑料污染遍布全球,其可随摄食或呼吸等方式进入生物体。本研究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东太平洋鲣(Katsuwonus pelamis)肌肉组织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以研究微塑料污染对其代谢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共有34个代谢产物发生显著性差异,其中19个差异代谢物上调、15个差异代谢物下调。差异代谢物分析表明,甲基丙二酸和丙酸上调可诱发神经疾病,可能是造成鲣游泳模式异常的原因;苹果酸下调可能使鲣面临细菌的感染风险;相反,甘油-3-磷酸、磷酸肌酸和羟基积雪草苷上调则是鲣应对微塑料积累的一种自身保护机制。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新陈代谢、胆汁分泌、丙酸酯代谢、近端小管碳酸氢盐回收、乙苯降解、甘油磷脂代谢和胆固醇代谢。研究结果可为微塑料污染对海洋鱼类的毒理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代谢产物 东太平洋
下载PDF
东太平洋我国开辟区底层海流锚泊观测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国祯 曾瑞坚 张学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15-120,共6页
“海洋四号”在执行DY95-7和DY95-9航次调查任务期间,在东太平洋我国开辟区做了2个测站的底层海流观测。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底层流的流速在1.2~12.0cm/s之间;底层流有月际和日际变化,并发现底层流存在“不... “海洋四号”在执行DY95-7和DY95-9航次调查任务期间,在东太平洋我国开辟区做了2个测站的底层海流观测。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底层流的流速在1.2~12.0cm/s之间;底层流有月际和日际变化,并发现底层流存在“不活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流 流速 流向 东太平洋 海底 锚泊观测
下载PDF
东太平洋不同海域环境因子对茎柔鱼分布的影响差异分析
13
作者 崔佳楠 金鹏超 +1 位作者 余为 陈新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1-754,共14页
为探究东南太平洋不同海域环境因子对茎柔鱼栖息地分布的影响差异,利用东太平洋2016—2018年赤道海域、秘鲁外海与2015—2017年智利外海3个海域茎柔鱼渔业生产数据,选取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涡旋动能(Eddy kinetic... 为探究东南太平洋不同海域环境因子对茎柔鱼栖息地分布的影响差异,利用东太平洋2016—2018年赤道海域、秘鲁外海与2015—2017年智利外海3个海域茎柔鱼渔业生产数据,选取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涡旋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EKE)、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orophyll-a,Chl.a)、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MLD)、溶解氧质量浓度(Dissolved oxygen,DO)等7个海洋环境因子,建立最大熵模型以探究不同海域夏、秋两个季节内茎柔鱼适栖息地分布情况以及探究环境因子对其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各海域不同季节最大熵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大于0.8,实际捕捞位置与模型拟合的适宜栖息地范围重合。3个海域适宜栖息地的变化情况如下:赤道夏季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110°W~120°W、1°N~3°S海域;秋季,茎柔鱼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97°W~117°W、1.5°N~1.5°S海域,栖息地分布向东延伸。秘鲁外海夏季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5°W~86°W、15°S~20°S海域;秋季,茎柔鱼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5°W~84°W、15°S~20°S海域,夏季到秋季最适宜栖息地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智利外海夏季茎柔鱼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3°W~85°W、20°S~30°S海域;秋季最适栖息地主要分布在75°W~85°W、20°S~28°S海域,夏季到秋季适宜栖息地整体向东北缩减。最大熵贡献率结果显示,影响赤道、秘鲁和智利外海茎柔鱼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分别为SSH、Chl.a、SSS、SST;SSH、MLD、DO、SST和SSH、SST、Chl.a、MLD。研究表明,不同海域影响茎柔鱼分布的环境因子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平洋 茎柔鱼 栖息地模拟 最大熵模型 环境影响
原文传递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鱼类多样性
14
作者 何韦宜 黄浩 +3 位作者 王磊 欧丹云 张延续 李伟文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9-441,共13页
海洋鱼类长期遭受过度捕捞的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在公海区域鱼类多样性研究常用传统的调查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商业物种的调查。环境DNA(eDNA)已成功用于监测水生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本研究通过eDNA宏条形码技术,监测采矿前东太... 海洋鱼类长期遭受过度捕捞的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在公海区域鱼类多样性研究常用传统的调查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商业物种的调查。环境DNA(eDNA)已成功用于监测水生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本研究通过eDNA宏条形码技术,监测采矿前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CC区)的鱼类多样性信息。通过使用两种鱼类通用引物(MiFish、COⅠ)获取CC区的鱼类多样性,共检测出140属、132种鱼类,随水深增加,物种检出率逐渐降低。其中,基于MiFish引物的eDNA宏条形码技术鉴定出2纲、35目、62科、88属、57种鱼类。基于COⅠ引物的共鉴定出2纲、29目、57科、72属、87种鱼类。基于COⅠ引物的检测出濒临灭绝物种有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豹纹窄尾魟(Himantura uarnak)、褐背蝠鲼(Mobula tarapacana);极度濒危物种有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易危物种有大西洋蓝枪鱼(Makaira nigricans)、扁鲹(Pomatomus saltatrix);近危物种有大青鲨(Prionace glauca)。基于MiFish引物的检测出近危物种有大青鲨、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尖头斜齿鲨(Scoliodon laticaudus),易危物种有褐点石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MiFish引物检测到的鱼类科、属数量高于COⅠ引物的检测结果,针对OTU序列的属及以上的分类具有高效的覆盖率和分辨率。研究结果表明,eDNA宏条形码技术可以有效鉴定鱼类物种,在海洋鱼类多样性监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eDNA宏条形码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方法,监测到的鱼类多样性远高于深海生物诱捕观测器捕获的鱼类多样性,同时基于MiFish引物的eDNA宏条形码技术监测鱼类物种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鱼类多样性 环境DNA 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 东太平洋
下载PDF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渔场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4
15
作者 方星楠 余为 陈新军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5-483,共9页
根据2017年1—7月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捕捞数据,以及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利用渔场经纬度重心法和广义加性模型研究不同月份茎柔鱼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评估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影响,并基... 根据2017年1—7月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捕捞数据,以及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利用渔场经纬度重心法和广义加性模型研究不同月份茎柔鱼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评估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影响,并基于捕捞努力量与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频率分布关系,分析茎柔鱼每月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适宜范围及其月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7月赤道海域茎柔鱼渔场重心逐渐向东南方向偏移。广义加性模型统计结果表明,两个环境因子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1—7月茎柔鱼适宜海表面温度范围随月份推移先增后减,4月海表面温度最高,为26.8~27.2℃;适宜叶绿素a质量浓度范围在前5个月不变,均为0.14~0.16 mg/m^(3),而6、7月分别为0.16~0.18、0.18~0.20 mg/m^(3)。笔者分析了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时空变动规律,可为准确定位渔场位置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渔场重心 环境因子 赤道 东太平洋
下载PDF
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富钡镁锰矿细脉蛋白石层的成因机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庄丹丹 初凤友 朱继浩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29,共11页
为探讨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中富钡镁锰矿细脉蛋白石层的成因机制,利用矿相显微镜、电子探针和ICP-OES,对蛋白石层及其周围铁锰氧化物进行了显微结构特征和化学成分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反射率矿物结晶程度较好,主要由MnO组成,具有... 为探讨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中富钡镁锰矿细脉蛋白石层的成因机制,利用矿相显微镜、电子探针和ICP-OES,对蛋白石层及其周围铁锰氧化物进行了显微结构特征和化学成分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反射率矿物结晶程度较好,主要由MnO组成,具有高Mn低Fe的特征,为成岩成因的钡镁锰矿。中反射率矿物结晶程度较差,主要由MnO和FeO组成,为水成成因的水羟锰矿。低反射率矿物为一种半透明矿物,主要由SiO2组成,为生物成因的蛋白石。根据钡镁锰矿、水羟锰矿和蛋白石的成因机制,为蛋白石层及其内部钡镁锰矿细脉的形成过程建立了一个模型,共分为5个生长阶段:第1阶段,结核呈半埋藏状态在氧化环境中形成水羟锰矿;第2阶段,结核呈半埋藏状态接受SiO2胶体的沉淀作用形成蛋白石层;第3阶段,结核呈半埋藏状态在氧化环境中形成水羟锰矿的同时,其成岩作用和蛋白石的脱水作用使蛋白石层中产生大量的裂缝;第4阶段,结核呈埋藏状态在弱氧化-还原环境中发生交代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形成钡镁锰矿;第5阶段,结核呈半埋藏状态形成水羟锰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平洋 CC区 多金属结核 蛋白石 钡镁锰矿
下载PDF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小型群体资源分布及其渔场环境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玄文丹 崔国辰 +6 位作者 李哲 魏裙倚 陶迎新 刘连为 陈峰 陈新军 朱文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34-1241,共8页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当前针对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秘鲁海域,而在赤道海域则研究较少。根据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赤道海域获取的茎柔鱼生物学数据,以及同期的渔业生产和环...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当前针对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秘鲁海域,而在赤道海域则研究较少。根据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赤道海域获取的茎柔鱼生物学数据,以及同期的渔业生产和环境数据,运用胴长-体重关系拟合、Arcgis地统计插值、广义可加模型(GAM)探究其资源分布及渔场环境状况。结果表明: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胴长范围为136~407 mm,体重范围为117~1557 g;2019年12月~2020年4月各月渔获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2月渔获量最高;CPUE(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除2月增加外,总体呈下降趋势;渔场集中分布于0°~3°S、105°~114°W海域,不同月份渔场中心经向变化明显;渔场最适SST范围是24.5~25.5℃,最适chl a范围是0.16~0.20 mg/m^(3),月份是影响茎柔鱼CPUE的主要因子。进一步分析表明:该海域茎柔鱼渔获主要为小型群体;小型群体生长发育期(2~3月)对渔场分布有重要影响,生长发育期前茎柔鱼集群度高,生长发育期后逐渐分散活动;单一影响因子与茎柔鱼CPUE相关性不显著,综合考虑其他环境因素及其交互影响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东太平洋 小型群体 渔场分布 GAM模型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东太平洋大青鲨脊椎骨的稳定同位素比值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江峰 王洁 戴小杰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45,共6页
脊椎骨常用于鉴定鱼类年龄,但脊椎骨也包含了摄食信息,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外也刚起步。文章以大洋性鲨鱼——大青鲨(Prionace glauca)脊椎骨为样品,对椎体中心(椎心)、椎心与外缘的中间部位(中部)、椎体外缘(外缘)3个部位的碳、氮稳定同... 脊椎骨常用于鉴定鱼类年龄,但脊椎骨也包含了摄食信息,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外也刚起步。文章以大洋性鲨鱼——大青鲨(Prionace glauca)脊椎骨为样品,对椎体中心(椎心)、椎心与外缘的中间部位(中部)、椎体外缘(外缘)3个部位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和由此估算的营养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的δ13C值、δ15N值和营养级范围分别为-1.664‰^-1.308‰、9.29‰~2.237‰和2.73~5.73。椎心与中部、中部与外缘、椎心与外缘的δ13C值、δ15N值和营养级估算值分布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K-S检验,P>0.01)。运用椎骨进行相关研究时,可以椎骨的不同部位作为样品,开展基于脊椎骨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的鲨鱼摄食与营养级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大洋性鲨鱼的摄食动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鲨 脊椎骨 稳定同位素 营养级 东太平洋
下载PDF
大洋多金属结核的成矿作用和模式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宏达 汪珊 +2 位作者 武强 吴琳 李向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5-102,共8页
以成矿作用反应场中的成矿物质和成矿环境为切入点,指出洋底水-沉积物界面附近形成了金属垒、碱性垒和氧化垒的垒群带以及矿物的沉析带;溶解态成矿金属的存在形式除Fe主要呈高价态外,Mn、Cu、Ni、Co均呈低价态;洋底沉析的矿物有赤铁矿... 以成矿作用反应场中的成矿物质和成矿环境为切入点,指出洋底水-沉积物界面附近形成了金属垒、碱性垒和氧化垒的垒群带以及矿物的沉析带;溶解态成矿金属的存在形式除Fe主要呈高价态外,Mn、Cu、Ni、Co均呈低价态;洋底沉析的矿物有赤铁矿、针铁矿、石英、硅酸盐类和碳酸盐类矿物。成矿溶液中存在富含Mn、Fe的胶体和微粒,其Mn、Fe含量比溶解态的高出百倍至千倍,Cu、Ni、Co含量也以增高为主。南极底层流的供氧使表层沉积物均呈浅黄、黄褐、褐色系列色调,并且成矿溶液呈低温、弱碱性、强氧化环境。在构筑成矿金属运聚和分异的动态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氧化、胶体化学和生物化学是结核生成的作用链,归纳为以洋底垒群带和矿物沉析带的复合带为背景、胶体化学作用为主导、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叠加的外生成因水下沉析的结核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 垒群带和矿物沉析带 成矿作用 成矿模式 东太平洋
下载PDF
东太平洋公海大青鲨的胃含物组成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耿喆 朱江峰 戴小杰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8-75,共8页
根据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海上兼捕采集的样品(雌性66尾、雄性81尾,未鉴定性别1尾),首次对东太平洋公海海域(25°S^15°N,175°E^105°W)的大青鲨(Prionace glauca)胃含物组成及其多样性进行了探... 根据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海上兼捕采集的样品(雌性66尾、雄性81尾,未鉴定性别1尾),首次对东太平洋公海海域(25°S^15°N,175°E^105°W)的大青鲨(Prionace glauca)胃含物组成及其多样性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摄食强度以1级为主(68%),雌雄间无显著差异(χ2,df=4,P>0.1);胃含物种类组成结构,硬骨鱼类占最大比例(占57.3%),其次是头足类(其中鱿占总饵料数的97.9%),雌雄间无显著差异(χ~2检验,df=15,P>0.05),但个体间差异大,重叠率低。饵料总体多样性Shannon-Weiner指数(H)为1.78,Simpson指数(C)为0.28。随大青鲨叉长增加,H略呈下降趋势,C略呈上升趋势。成熟中、排卵中、已怀孕3个阶段的雌性个体饵料组成多样性略有差异。聚类分析显示,1月~3月、8月~10月和11月~12月的饵料组成结构中,8月~10月和11月~12月的相似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鲨 胃含物 摄食强度 延绳钓 东太平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