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6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被引量:85
1
作者 曾红 郭斯萍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86-994,共9页
中国人的幸福感重视人际与集体的和谐,重视精神的感受。这样的幸福感特点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中幸福观的影响。儒、道、佛三大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儒家既承认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现实感性之乐,又强调追求仁义的理性之乐;道家提... 中国人的幸福感重视人际与集体的和谐,重视精神的感受。这样的幸福感特点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中幸福观的影响。儒、道、佛三大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儒家既承认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现实感性之乐,又强调追求仁义的理性之乐;道家提倡超越现实的顺应自然之乐和祸福相依的幸福观;佛家则讲求进入涅槃和普渡众生之乐。各家在追求理想人格、追求审美的过程中,各自发展又互相融合,形成对中国人幸福感影响深远的三大幸福观:(1)不以个人情感为重点而代之以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集体主义幸福观;(2)幸福感与道德感、审美感相连;(3)追求理性之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下载PDF
儒家诚信伦理的现代诠释与整合 被引量:23
2
作者 鄯爱红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6-33,共8页
儒家诚信伦理传统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在现代社会仍有价值 ,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只有经过转型、更新 ,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成为现代社会诚信的伦理基础。具体说来 ,应从诚信伦理观念、诚信伦理生活、诚信伦理制度三个层... 儒家诚信伦理传统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在现代社会仍有价值 ,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只有经过转型、更新 ,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成为现代社会诚信的伦理基础。具体说来 ,应从诚信伦理观念、诚信伦理生活、诚信伦理制度三个层面对儒家诚信伦理进行现代诠释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诚信伦理 现代转化 权利意识
原文传递
制度企业家与儒家社会规范 被引量:36
3
作者 张维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35,共20页
人类社会博弈的游戏规则是长期历史演化的结果,而不是计划设计的产物,但有一些"制度企业家"对社会规范和法律的形成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了制度企业家的职能、他们在制度创新时面临的风险以及决定他们成败... 人类社会博弈的游戏规则是长期历史演化的结果,而不是计划设计的产物,但有一些"制度企业家"对社会规范和法律的形成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了制度企业家的职能、他们在制度创新时面临的风险以及决定他们成败的因素;第二部分讨论了公元前500年开始的所谓"轴心时代"伟大制度企业家出现的社会背景,概括了东西方制度企业家有关人类行为规范的五点共同主张,并以基督教和佛教为例,分析了成功者的轨迹;第三部分讨论了儒家社会规范,认为儒家主张的"君子"和"等级制度"既是一个协调机制,又是一个激励机制。本文认为,古典儒家有"民本"思想而无"民主"的制度构架,但儒家文化与法治和民主并不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企业家 社会规范 法律 儒家
原文传递
《论语》的“孝”:儒家角色伦理与代际传递之动力 被引量:30
4
作者 安乐哲 罗斯文 +1 位作者 陈丛兰 敬晓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59,共11页
本文研究"孝"的起点基于以下假设:在《论语》的解释框架之内,关联的、人际的生存状态被视为一个无可争议的、完全经验性的事实。每个人的生活和每件事的发生均在一个至为重要的自然、社会和文化语境中。有鉴于关联的客观性,... 本文研究"孝"的起点基于以下假设:在《论语》的解释框架之内,关联的、人际的生存状态被视为一个无可争议的、完全经验性的事实。每个人的生活和每件事的发生均在一个至为重要的自然、社会和文化语境中。有鉴于关联的客观性,我们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不过是由关联生活的特定模式所规定了的:母亲和孙子,老师和邻居。当我们将关联性的生活状态视为一个简单事实之时,必须意识到,用以激发并促成人们在家庭、社会以及较为宽泛的文化叙事(即所谓儒家的角色伦理)中的角色生存技艺的"仁"(完美的行为)是一个意义不菲的成就。儒家角色伦理藉由具有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宗教功能的家族谱系得以延续。因此,借助两个就家庭谱系的连续性而言不可或缺的同源字来理解作为代际传承的"孝"之动力问题,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一个字为"体(體)";另一个字为"礼(禮)"。生命体及其相关生活体验是传输文化语料知识的叙述中转站,而富于生机的文明亦由此而生生不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角色伦理 关联性生活 家族血统
下载PDF
儒家的和谐哲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被引量:23
5
作者 黎红雷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2-55,共4页
儒家的和谐哲学,强调和谐是天底下最宝贵的价值;主张和谐是不同事物的共生共存状态;指出任何事物的矛盾,经过冲突与斗争,最终必定以“和谐”的方式解决;坚持和谐能够促成组织的凝聚,从而增大整体的力量。和谐哲学作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儒家的和谐哲学,强调和谐是天底下最宝贵的价值;主张和谐是不同事物的共生共存状态;指出任何事物的矛盾,经过冲突与斗争,最终必定以“和谐”的方式解决;坚持和谐能够促成组织的凝聚,从而增大整体的力量。和谐哲学作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这种“集体潜意识”被释放出来,运用到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在诸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构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和谐 运用
下载PDF
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与重构 被引量:20
6
作者 梁涛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4-62,共9页
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既是轴心时代的产物,也是前轴心时代文明的最全面继承者。韩愈等人的即"道"言"统"说是一种哲学的、超越的道统观,将仁义看作道的本质内容,而仁义又表现为心性义理,其将荀子与汉唐儒学... 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既是轴心时代的产物,也是前轴心时代文明的最全面继承者。韩愈等人的即"道"言"统"说是一种哲学的、超越的道统观,将仁义看作道的本质内容,而仁义又表现为心性义理,其将荀子与汉唐儒学排斥在道统之外。另一种即"统"言"道"说是一种广义的道统观,道不仅限于仁义,也包括礼乐等,不是将荀子排斥在道统之外,而是看作道统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孔子到孟、荀,实际是儒学内部的分化过程。面对整个儒家道统,孟、荀都有所"失"或有所"偏"。子思是早期儒学的关键人物,从子思到孟、荀,是儒学内部深化同时也是窄化的过程。回到"子思",意味着回到一个儒学思想丰富的时代以及一种合理的思想结构,从而恢复根源文化生命的丰富性,统合孟、荀思想,重建儒家道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统 子思
原文传递
儒家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基于第十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20
7
作者 淦未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5-132,共18页
本文从非正式制度视角考察儒家文化及其隐性价值规范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利用2012年全国第十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儒家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显著影响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企业所在地区的儒... 本文从非正式制度视角考察儒家文化及其隐性价值规范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利用2012年全国第十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儒家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显著影响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企业所在地区的儒家文化强度越高,其社会责任履行质量越好,即表现为更高的慈善捐赠水平和更强的环境保护力度,且更积极地参与民间公益组织合作。进一步检验表明,企业家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会显著影响儒家文化的作用效果,企业家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增强了儒家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质量的促进作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实证结论依然成立。研究将外部非正式制度与内部企业家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拓展了对新兴市场国家"弱制度"情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的理解,同时也从微观企业层面深化了对儒家文化经济后果的理论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儒家传统 主观社会经济地位 慈善捐赠 非正式制度
下载PDF
儒家生态思想初探 被引量:12
8
作者 乐爱国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19,共4页
儒家提出“与天地参”的人道论,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并且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和“以时禁发”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的思想,充分反映出儒家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 儒家 生态思想 自然资源 生态伦理观 道家
下载PDF
儒家生命伦理的精神、模式及特性——对“易道生生”的义理解读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舜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4-299,共6页
儒家伦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生"的伦理,"生"是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儒家围绕着"生"造就了一个天人互动的生命模式,并以天、命、性、道诸概念逻辑架构出一个相应的生命义理体系。这一体系在形上的维度首先... 儒家伦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生"的伦理,"生"是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儒家围绕着"生"造就了一个天人互动的生命模式,并以天、命、性、道诸概念逻辑架构出一个相应的生命义理体系。这一体系在形上的维度首先表现为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和"易道生生"的生命观,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颇有儒家特色的"继天为善"的伦理观和"各正性命"的身心工夫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天人互动 继天为善 各正性命
下载PDF
先秦儒家的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玉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0-83,共4页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认为孝不仅是指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包括精神上尊敬父母。孝是实行仁的根本,由“孝亲”推而广之则是“泛爱众”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并把它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札...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认为孝不仅是指从物质上赡养父母,而且包括精神上尊敬父母。孝是实行仁的根本,由“孝亲”推而广之则是“泛爱众”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并把它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札记》等典籍中也有许多关于孝的阐述。在当前把握并弘扬先秦儒家孝道,对于维护家庭与社会稳定,建构符合时代精神的伦理道德体系,都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孝道 孔子 孟子 伦理 现代意义
下载PDF
关于孔子的道德教育学说探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黄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4-118,共5页
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学说体系包括:(1)提前以德治为目标的道德教化构想;(2)设计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3)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君子人格;(4)倡导循循善诱式的道德教育方法;(5)确立自我修身的一系列重要原则等。
关键词 孔子 儒家 道德教育 学说
下载PDF
儒家乐教思想与和谐社会 被引量:15
12
作者 鄯爱红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45,共6页
儒家的乐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教育,而是一种人格教育和政治教育,儒家将乐教看做是促进人格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为了发挥乐的教化作用,必须对乐有所选择和限定。儒家认为,并非所有的乐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只有... 儒家的乐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教育,而是一种人格教育和政治教育,儒家将乐教看做是促进人格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为了发挥乐的教化作用,必须对乐有所选择和限定。儒家认为,并非所有的乐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只有内容和形式都符合“和”的精神的“德音”,才能对培养和谐人格、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实现天人和谐发挥积极的功能。继承和发扬儒家乐教思想的精华,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乐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乐教 和谐社会
原文传递
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15
13
作者 祖国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3-96,共4页
礼乐教化思想发轫于中国的上古时代,在此思想的基础上,儒家对此进行了新的阐释和发挥,把礼乐教化思想分为社会性礼乐教化与个体人格修养,前者是面向所有人的,后者是面向"君子"的,后者是儒家思想的重点。儒家礼乐教化是以"... 礼乐教化思想发轫于中国的上古时代,在此思想的基础上,儒家对此进行了新的阐释和发挥,把礼乐教化思想分为社会性礼乐教化与个体人格修养,前者是面向所有人的,后者是面向"君子"的,后者是儒家思想的重点。儒家礼乐教化是以"礼乐"为手段的"仁义"教育,包括礼教、乐教、诗教,其表现形式是审美教育,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尽管如此,儒家礼乐教化所要塑造的是"文质彬彬"、"美善相乐"的"中和"人格,也就是审美修养与道德素质、美育与德育兼备;儒家所以认为"礼乐"可以发挥教化人心的功能关键在于"乐"的"感动人心"的作用,也就是说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教育,而主要并不是一种"知"的教育,使道德要求潜移默化地成为人的一种素质。儒家的礼乐教化思想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建构都具有很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礼乐教化 当代价值
下载PDF
先秦儒家身体观及其体育思想的阐释与反思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有强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10,共8页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身体观上一脉相承,主张身心相合,强调心对感官肢体的节控作用。他们对于身体的理解建立并影响了传统儒学审视身体的基本维度,同时也决定了国人对于体育运动所特有的文化心态。受其身体观的影响,...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身体观上一脉相承,主张身心相合,强调心对感官肢体的节控作用。他们对于身体的理解建立并影响了传统儒学审视身体的基本维度,同时也决定了国人对于体育运动所特有的文化心态。受其身体观的影响,先秦儒家的体育思想表现出如下特征:先秦儒家主张"心"对身体的主导地位,贬低力的作用,批评单纯以满足感官刺激、流连忘返的体育活动;先秦儒家倡导"礼"对身体节制作用,强化射、御等体育活动的仪式性和规范性,从而将其教化和示范作用加以延展;先秦儒家持有的"省身"、"修身"传统,也让体育活动充满了内省、自律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身体 体育
下载PDF
东汉道德教化传统及其历史效应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厚琴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8-53,共6页
经过长期战乱建立起来的东汉封建政权 ,为安定社会 ,巩固统治 ,把强化儒家伦理道德教化作为统治的首要任务 ,从中央到地方 ,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严密的道德教化网络。东汉的道德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它促进了儒学的社会化进程 ,... 经过长期战乱建立起来的东汉封建政权 ,为安定社会 ,巩固统治 ,把强化儒家伦理道德教化作为统治的首要任务 ,从中央到地方 ,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严密的道德教化网络。东汉的道德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它促进了儒学的社会化进程 ,提高了管理者的道德素质 ,也美化了社会风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儒家 伦理道德 教化
下载PDF
从“比较式对话”到“合作式对话”--对陈来等教授的回应与评论 被引量:14
16
作者 章含舟(翻译/整理) +1 位作者 万思艳(翻译/整理) 刘梁剑(审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1-173,共3页
在对陈来《关于桑德尔共和主义德行的思考》的回应中,桑德尔指出,政治不能与伦理相分离,政治关乎个人德行的养成,这可以视作儒家传统与共和制传统之间的共识。在此意义上,桑德尔接受陈来的批评,同时他也向陈来提问,包括儒家怎样理解政... 在对陈来《关于桑德尔共和主义德行的思考》的回应中,桑德尔指出,政治不能与伦理相分离,政治关乎个人德行的养成,这可以视作儒家传统与共和制传统之间的共识。在此意义上,桑德尔接受陈来的批评,同时他也向陈来提问,包括儒家怎样理解政治活动与个人德行之关系。在对"桑德尔与中国哲学"国际研讨会的总结性回应中,桑德尔阐发了自己研究工作中可能与儒家传统相关联的四个论题:反思西方流行的"无负荷的自我"观念,良好生活的观念,政治与德行,以及自然问题。桑德尔主张,学界的跨文化对话可由当前的"比较式对话"向"合作式对话"迈进,期待对话双方更深地介入文本和彼此的思想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共和主义 德行 “比较式对话” “合作式对话”
下载PDF
基于儒家传统德性观的中国本土伦理领导力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原理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8-43,共6页
当今西方主流的领导力研究主要以绩效和能力为评价基准,以实现组织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商业丑闻引发了人们对如何实现组织与社会持续良性发展的深度思考,伦理型领导力正是针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回应。在阐述了一种用... 当今西方主流的领导力研究主要以绩效和能力为评价基准,以实现组织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商业丑闻引发了人们对如何实现组织与社会持续良性发展的深度思考,伦理型领导力正是针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回应。在阐述了一种用儒家的德性观构建适合中国本土伦理领导力的设想,即儒家德性领导力,来强调在当今企业界,特别是中国企业界,需要呼唤领导者的德性回归。如何在当下这个主要以绩效和利润为标准的企业模式中评价领导力,是现代社会亟需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儒家 伦理领导力
下载PDF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晓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65-68,共4页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高超智慧。它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提倡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高超智慧。它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提倡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天人合一 生态伦理
下载PDF
依仁以成礼,还是设礼以显仁──从儒家的仁礼观看儒学发展的两种方式 被引量:12
19
作者 颜炳罡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5-81,共7页
自孔子始,仁礼关系就是儒家学说的基本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涉及到儒学发展的不同方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这一思想系统存有向依仁以成礼和设礼以显仁两个向度发展的可能性。后世儒者如孟子等... 自孔子始,仁礼关系就是儒家学说的基本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涉及到儒学发展的不同方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这一思想系统存有向依仁以成礼和设礼以显仁两个向度发展的可能性。后世儒者如孟子等尊仁,依仁以成礼;而苟子等崇礼,设礼以显仁。两汉以下,降至明清,两种方式此消彼长,不断争胜较长。儒学在当代只有仁礼双彰,双向并进,实现依仁以成礼和设礼以显仁的有机结合才是自身发展的健康之道,才能为人类做出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仁与礼 依仁成礼 设礼显仁
下载PDF
范式转换:超越中西比较——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儒者之思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明 周瑾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56-65,共10页
当前对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理解,主要是从学科层面来理解的。但在根本上,这种危机是一种意义危机,表现为当代哲学家群体的工作及其产品,不能与民族生命和文化达成精神上的自觉联系,不能在时代条件下创造性地建构起基于民族生命的表达... 当前对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理解,主要是从学科层面来理解的。但在根本上,这种危机是一种意义危机,表现为当代哲学家群体的工作及其产品,不能与民族生命和文化达成精神上的自觉联系,不能在时代条件下创造性地建构起基于民族生命的表达系统。因而,对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回答,就不在于论证有无“中国哲学”,而在于对民族生命当代表达的意义自觉;合法性重建的希望则在于对文化功能的有效承担上;合法性危机的克服,更需要超越对中西哲学在学科、文本和学术话语形式等方面之关系的外在关注,转换为对文本与时代、社会、民族生命之关系的内在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合法性 意义危机 范式 儒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