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6篇文章
< 1 2 1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雅各与《中国经典》 被引量:90
1
作者 王辉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7-41,共5页
理雅各的《中国经典》是儒经英译的高峰,至今被西方奉为标准译本。但大陆翻译界和出版界未能给予足够重视,研究严重滞后。本文拟对理雅各生平译述作一简要介绍,并以《论语》为例,分析其学者型翻译的特色与得失。
关键词 理雅各 《中国经典》 《论语》 学者型翻译
原文传递
文化自觉与典籍英译 被引量:95
2
作者 罗选民 杨文地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3-66,共4页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元素,要提升国家形象需要文化自觉。只有建立在文化自觉之上的文化自信才是可靠的。就翻译而言,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的前提下,以最合适的方式来解读和翻译最合适的典籍材料,从而达到消...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元素,要提升国家形象需要文化自觉。只有建立在文化自觉之上的文化自信才是可靠的。就翻译而言,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的前提下,以最合适的方式来解读和翻译最合适的典籍材料,从而达到消解分歧,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极大地满足西方受众阅读中国典籍的需要。综合考察中国典籍英译状况,我们认为中国典籍翻译需要借船出海、中西合作,以达到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对外翻译应该抱着厚今薄古的态度去做,能反映当代的文学艺术和社会文化作品都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需要有系统的规划,使我们的投入能够得到最大的回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典籍 翻译 文化自觉 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返回历史视野,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 中国近世变迁及经史研究的新传统 被引量:85
3
作者 渠敬东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5,共25页
从康有为到王国维和陈寅恪,中国现代思想变局的两次浪潮,确立了经史研究的新传统。康有为对《春秋》三世说的重解,旨在通过现代变革重塑大同理想,通过确立新的宗教教化化育民情,从而实现从据乱世到升平世的过渡。王国维藉社会科学之综... 从康有为到王国维和陈寅恪,中国现代思想变局的两次浪潮,确立了经史研究的新传统。康有为对《春秋》三世说的重解,旨在通过现代变革重塑大同理想,通过确立新的宗教教化化育民情,从而实现从据乱世到升平世的过渡。王国维藉社会科学之综合演绎方法,以《殷周制度论》等著作"以史治经",确立了周代立制之源及成王周公所以治天下之意,从制度、民情乃至思想精神入手,重塑中国文明之本源、制度精神之普世价值。陈寅恪所治"不古不今之学",则从中古史出发,运用历史研究的"总汇贯通之法",考证中古之思想和风俗流变,构建出一部胡汉杂糅、各教混融、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的历史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史学 康有为 王国维 陈寅恪
下载PDF
《大中华文库》国人英译本海外接受状况调查——以《孙子兵法》为例 被引量:59
4
作者 李宁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7-82,共6页
鉴于目前《大中华文库》国人英译典籍在西方的接受状况缺乏研究的现状,文章从全球馆藏情况、焦点小组读者调查以及公开发表的评论文章三个方面对《孙子兵法》的林戊荪译本在译入语中接受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林译本接受状况不佳... 鉴于目前《大中华文库》国人英译典籍在西方的接受状况缺乏研究的现状,文章从全球馆藏情况、焦点小组读者调查以及公开发表的评论文章三个方面对《孙子兵法》的林戊荪译本在译入语中接受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林译本接受状况不佳,但目前看来主要原因不在于译本的可接受度,而在于译本的流通量、保有量小,关注度不高;事实上,在一定条件下国人所译典籍拥有大量潜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典籍 林译《孙子兵法》 中国译者 接受
原文传递
理雅各《中国经典》翻译缘起及体例考略 被引量:45
5
作者 段怀清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3期91-98,共8页
理雅各五卷本《中国经典》,每卷都有一篇付印前言。这些前言就内容而言,多涉及其翻译缘起、翻译方法体例及相关事宜;而就其功能而言,则构成了《中国经典》的有机部分。这些文献与“中国经典”一起,共同记录并见证了维多利亚时代一个英... 理雅各五卷本《中国经典》,每卷都有一篇付印前言。这些前言就内容而言,多涉及其翻译缘起、翻译方法体例及相关事宜;而就其功能而言,则构成了《中国经典》的有机部分。这些文献与“中国经典”一起,共同记录并见证了维多利亚时代一个英国传教士兼汉学家走进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经典的途径及其跨文化交流方式。这种方式既非殖民主义者对待殖民地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汉学家的“东方主义”,而是呈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更深沉的跨文化交流的渴望与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雅各 中国经典 翻译缘起 翻译体例
下载PDF
典籍的翻译与研究——《楚辞》几种英译本得失谈 被引量:33
6
作者 杨成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年第4期55-61,共7页
文章以《楚辞》英译为例 ,讨论中国典籍翻译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指出对典籍缺乏研究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译本的质量 ,主要表现在 :1 )原文本的多科性、多义性没有被很好传达 ;2 )译本没能反映原文本研究的新成果 ;3 )译者... 文章以《楚辞》英译为例 ,讨论中国典籍翻译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指出对典籍缺乏研究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译本的质量 ,主要表现在 :1 )原文本的多科性、多义性没有被很好传达 ;2 )译本没能反映原文本研究的新成果 ;3 )译者对原文本理解尚有错误。在此基础上 ,文章认为佛经汉译的经验对中国典籍外译具有参考价值 ,并对典籍翻译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 翻译与研究 楚辞 文本
下载PDF
国学经典英译的时代要求——基于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被引量:27
7
作者 赵彦春 吕丽荣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99,共4页
国学经典外译对翻译研究、国家话语体系的建构以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现有的国学经典译作并不理想,突出表现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以及文化蕴含诸方面的不足或缺失。这一状况归根结底在于翻译理论和文化自觉的欠... 国学经典外译对翻译研究、国家话语体系的建构以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现有的国学经典译作并不理想,突出表现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以及文化蕴含诸方面的不足或缺失。这一状况归根结底在于翻译理论和文化自觉的欠缺。本文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对比分析为例,就其语言形式、思想内容以及文化蕴含诸方面进行论述以说明国学经典英译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经典 英译 原则 方法
原文传递
文化语境与中国典籍翻译——关于一个研究课题的思考 被引量:20
8
作者 蒋坚松 彭利元 《中国外语》 2006年第2期72-75,共4页
本文旨在讨论从文化语境的角度研究中国典籍翻译的必要性、可行性、内容和意义。由于语境理论对言语交际行为的巨大阐释力,语境已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其中文化语境的研究更是把翻译语境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层次。从文化语境切... 本文旨在讨论从文化语境的角度研究中国典籍翻译的必要性、可行性、内容和意义。由于语境理论对言语交际行为的巨大阐释力,语境已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其中文化语境的研究更是把翻译语境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层次。从文化语境切入,对中国典籍翻译进行宏观和微观、历时和共时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探讨中国典籍翻译的深层文化动因,考察两种文化的交汇和互动;另一方面可以识别和界定文本翻译中的文化语境因素,评价相关的翻译思想、取向、策略和方法。这一研究是翻译文化学、翻译语境研究和中国典籍翻译研究的交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 翻译 中国典籍
原文传递
论中国典籍译介之“门槛”——以《淮南子》英译为例 被引量:21
9
作者 丁立福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14,共11页
2010年,美国学者约翰·梅杰领衔翻译出版了国外第一个英语全译本The Huainanzi;同年,中国学者翟江月携手牟爱鹏也合译出版了国内第一个英语全译本Huai Nan Zi。两译本之差距在于各自副文本层面的诸多不同。由此推之,国内策划出版典... 2010年,美国学者约翰·梅杰领衔翻译出版了国外第一个英语全译本The Huainanzi;同年,中国学者翟江月携手牟爱鹏也合译出版了国内第一个英语全译本Huai Nan Zi。两译本之差距在于各自副文本层面的诸多不同。由此推之,国内策划出版典籍译本确需采他者所长,尽可能地提供种类较为齐全、内容较为适当、篇幅较为适度的副文本,从而为预期读者构建阅读中国典籍所缺少但也是必须具备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以有效提升译介效果,进一步弘扬中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典籍 《淮南子》 译介 副文本
下载PDF
中华文化典籍外译的推进路径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贾洪伟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0-114,共5页
中华文化典籍界定不明、对外译考察不足、受众口味把握不准、翻译工作认识不足、人才匮乏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中华文化典籍外译的质量。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典籍外译才能达到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既定目标。由此,本研究提出承载媒... 中华文化典籍界定不明、对外译考察不足、受众口味把握不准、翻译工作认识不足、人才匮乏等主客观因素影响中华文化典籍外译的质量。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典籍外译才能达到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既定目标。由此,本研究提出承载媒介多样化、呈现手段善变通、合作路径灵活等推进路径,反思高校汉译外人才培养的弊端,建议趋向市场的培养目标、多学科融合的内容、政校—校企—校际结合的"工作坊"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典籍 翻译 推进路径
原文传递
中华经典文献中法理概念之考辨 被引量:16
11
作者 陈翠玉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3-51,共29页
法理是传统中国所固有的名词、概念和术语。法理概念在中国的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迄今所知,法理概念始见诸文字于《汉书·宣帝纪》中,由东汉史学家班固以"法理之士"形式首次使用。随后,另一位东汉史学家刘珍以"... 法理是传统中国所固有的名词、概念和术语。法理概念在中国的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迄今所知,法理概念始见诸文字于《汉书·宣帝纪》中,由东汉史学家班固以"法理之士"形式首次使用。随后,另一位东汉史学家刘珍以"明达法理"的形式,再次使用了这一概念。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法理概念不时出现在中国经典文献(经、史、子、集)中,活跃于立法、释法、司法、民众生活及国家治理等领域。到了宋代,除了继续被运用于立法、释法等场合以外,法理概念还被作为专门司法术语,频繁出现在司法审判活动中,在判据发现、法意解释、行为正当性评价、裁判说理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其意涵更加丰富,标志着古代法理概念的初步定型。元明清时期,法理概念被继续使用于各种与法有关的场合。回溯古代中国,法理思想源远流长。将法理思想凝练为法理概念,是古代中国人法律发展认知史上的重大进步。作为中国古人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兼具理论和实践品格的思想范畴,法理概念反映了中国古人探索法之理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式思考轨迹和话语逻辑。古代法理概念有着自己的问题意识、指称对象、运思逻辑,其涵义、用法及功能与现代法理概念有着诸多相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理 法理术语 法理概念 中华经典
原文传递
中国典籍外译:“逆向翻译”与“直接翻译”——一项基于《文心雕龙》英译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施佳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3-98,163,共6页
中国典籍外译研究应主要着眼于译者的翻译策略、文化立场、语言能力,而不应过多强调翻译的方向性和译者的语言隶属关系。中国译者的"逆向翻译"和汉学家的"直接翻译"都是中国典籍外译合理有效的翻译方式。
关键词 中国典籍 《文心雕龙》 逆向翻译 直接翻译
下载PDF
外语学者与典籍英译 被引量:13
13
作者 黄中习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8年第4期194-196,共3页
界定中国典籍和中国典籍英译,概述中国典籍英译的历史与现状以及主要译家,认为译介中国典籍英译是外语学者的任务。新时期典籍英译工作大有作为,外语学者要敢于参与典籍英译的研究与实践,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贡献。
关键词 中国典籍 英译 理论与实践
原文传递
翻译·国学·中国话语体系——《三字经》英译者赵彦春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晶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41-45,共5页
就国学经典《三字经》的英译,从翻译缘起、译诗韵式、译文接受、与西人不同译风之成因等几个方面与译者展开探讨,揭示出当代中国学者在中华文化走出去,重塑中国话语体系的国家战略中的作用和贡献。
关键词 《三字经》英译 国学经典 中国话语体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典籍跨文化传播模式的构建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德福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0-54,F0003,共6页
跨文化传播是中国典籍对外译介的客观要求,直接关乎中国典籍在异域文化的交流、理解和接受,然而对中国典籍跨文化传播模式的探研迄今鲜见。本研究以现代跨文化传播理论为基础,通过探析文化涵化的意涵,并结合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的实际,构... 跨文化传播是中国典籍对外译介的客观要求,直接关乎中国典籍在异域文化的交流、理解和接受,然而对中国典籍跨文化传播模式的探研迄今鲜见。本研究以现代跨文化传播理论为基础,通过探析文化涵化的意涵,并结合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的实际,构建一种基于传播系统的中国典籍跨文化传播模式,藉此促进中国典籍的对外传播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典籍 文化涵化 跨文化传播模式 构建
原文传递
古代典籍中的龙王及其文化寓意 被引量:11
16
作者 周晓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7-94,共8页
龙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灵,在中国人心目中被视为崇高的精神象征。龙王,同样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灵,并且有着与龙相同的呼风唤雨、掌握水脉大权的职司,可是他却没有具备龙的神圣与威严,非但如此,古代文人史官们对龙王的嘲弄与贬低,更使龙王几... 龙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灵,在中国人心目中被视为崇高的精神象征。龙王,同样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灵,并且有着与龙相同的呼风唤雨、掌握水脉大权的职司,可是他却没有具备龙的神圣与威严,非但如此,古代文人史官们对龙王的嘲弄与贬低,更使龙王几乎充满了人格化的性情而黯淡了神化的光彩。究其缘故,主要是因为其形象乃泊来于佛教文化,其资格终不厕于“国之典祀”,其寓意已演成为人们刺世嫉邪的矛头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王 中国古代典籍 佛教典籍 明代神魔小说
下载PDF
再论典籍复译的必然性 被引量:13
17
作者 谭莲香 辛红娟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2-138,共7页
本文从过程哲学视角阐述典籍复译的必然性,并探索复译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在过程哲学视域下,翻译活动中各基本要素即现实存在都是生成过程,而且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由于原文、译者、读者、译语文化等现实存在都是不... 本文从过程哲学视角阐述典籍复译的必然性,并探索复译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在过程哲学视域下,翻译活动中各基本要素即现实存在都是生成过程,而且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由于原文、译者、读者、译语文化等现实存在都是不断生成的,处于这一关系网中的译文也必然不断生成。同时,由于创造性是生成过程的原动力,译本的生成过程是向新颖性动态演进的一种创造性发展,因此不存在终极译本。在特定历史时期,复译赋予典籍以契合历史语境的新形式,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异域的接受。从长远来看,复译本不断生成,利于在译语文化中逐渐建构中国文化价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哲学 典籍 复译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典学的重建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钊 陈家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3,共9页
中国古典学是一个借自西方“古典学”的概念,指研究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学问。古典学的重建是指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打破旧的古典学学术体系、重建新的学术体系的过程。在汉晋前后和唐宋前后,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比较重要的... 中国古典学是一个借自西方“古典学”的概念,指研究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学问。古典学的重建是指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打破旧的古典学学术体系、重建新的学术体系的过程。在汉晋前后和唐宋前后,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比较重要的古典学重建。19世纪末,中国现代古典学重建拉开序幕。社会变革是这次重建的原动力,疑古思潮的兴起是其诱因,现代考古学方法的引进和出土文献的发现是其基本条件,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其重要工具。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古典学重建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在从自发走向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学 出土文献 疑古思潮
下载PDF
文化传承与图书馆创新:新时代新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专家笔谈 被引量:11
19
作者 熊远明 陈超 +4 位作者 陈建龙 王惠君 陈军 郭欣萍 吴雪勇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15,共12页
熊远明指出,图书馆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立足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立足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活化利用;... 熊远明指出,图书馆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立足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立足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活化利用;立足中华文明的“统一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中华文明“包容性”与“和平性”,推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陈超指出,图书馆要一如既往、与时俱进,把典籍收藏保护好;要雅俗共赏、激浊扬清,把典籍传播弘扬好;要汲古慧今、鉴往知来,把典籍研究服务好。为全力打响城市文化品牌和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贡献。陈建龙对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提出了四点新感受:第一,古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二,古籍保护要科学、完整;第三,古籍利用要精准、高善;第四,科学又完整的古籍保护和精准又高善的古籍利用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大有作为。王惠君指出,图书馆肩负着传播文化的社会职责,担负着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充分发挥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作用,传承岭南文化,共建“人文湾区”。未来,图书馆要通过发展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军介绍了南京图书馆在历史文化典籍收藏与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并指出,图书馆要努力做到切实尊重依靠人才、寻求各方合力支持、服务与研究平衡兼顾,从而把传承民族文化的大事办好。郭欣萍指出,图书馆要从三个方面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典籍:一是空间赋能,整合各方资源,拓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式;二是守正创新,利用新媒介、新平台,科技助力有效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与时俱进,聚焦地域特色文化,深挖当地文献价值赓续山西历史文脉。吴雪勇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承 图书馆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典籍 保护与利用 服务与研究
下载PDF
基于Python的中国典籍对外翻译传播效果研究——以《孙子兵法》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燕 邵谧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6-129,共14页
情感分析是获取消费者评价情感态度的新方法,将这一新方法引入翻译传播效果研究可能会有新的发现。通过运用Python数据处理技术,采集了美国亚马逊网站《孙子兵法》英译本的读者评论数据,并对其进行情感分析。数据挖掘的结果表明,大多海... 情感分析是获取消费者评价情感态度的新方法,将这一新方法引入翻译传播效果研究可能会有新的发现。通过运用Python数据处理技术,采集了美国亚马逊网站《孙子兵法》英译本的读者评论数据,并对其进行情感分析。数据挖掘的结果表明,大多海外读者对《孙子兵法》比较认可,认为该书是伟大的经典,翻译质量较高,其思想对其他领域有价值,对他们的生活或工作也能产生有益启示;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版式糟、编校质量差、过多删减、字字僵硬对应式翻译等。《孙子兵法》在海外的成功告诉我们选译的典籍不仅应蕴含优秀的中国思想,还应具备时代性和世界性,同时译文的可读性与地道性也是中国典籍取得良好海外传播效果的重要保证。此外,重视版式、编校等细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译本的认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典籍 《孙子兵法》 对外翻译 传播 读者评论 传播效果 PYTH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