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0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目标下川渝地区天然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李森圣 何润民 +2 位作者 王富平 敬兴胜 梅琦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2年第1期60-66,72,共8页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我国新能源发展迈入快车道。川渝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践行“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国家战略,并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加快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川渝地区是全国重要的...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我国新能源发展迈入快车道。川渝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践行“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国家战略,并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加快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川渝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基地,水能及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为了推动川渝地区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尽快实现,以川渝地区天然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资源基础进行潜力分析,结合天然气的技术特性及其在“双碳”目标下的定位和作用,提出川渝地区天然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天然气横向融合发展模式,指的是天然气与其他不同品类能源的融合,突出不同能源之间的互补性、耦合性,主要包括天然气与水电、风电、光电及氢能的多能融合发展模式;②天然气纵向融合发展模式,指的是天然气与产业链延伸资源的融合,突出天然气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资源的回收利用,主要包括天然气与余压资源、伴生资源及CCS/CCUS的融合发展模式;③从政策支持、试点示范、战略联盟、联合技术攻关等4个方面发力,可以推动川渝地区清洁能源产业壮大发展,助力地区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地区 碳达峰 碳中和 双碳 天然气 新能源 成渝经济圈
下载PDF
成渝双城经济圈区域合作创新特征与网络结构演化 被引量:29
2
作者 宋潇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67,共7页
通过2006~2019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内2915项科技进步奖合作项目数据,构建机构合作创新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多元网络指标对其创新网络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成渝双城经济圈形成了以成都与重庆为中心的合作创新格局,整体合作网络呈现... 通过2006~2019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内2915项科技进步奖合作项目数据,构建机构合作创新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多元网络指标对其创新网络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成渝双城经济圈形成了以成都与重庆为中心的合作创新格局,整体合作网络呈现规模、合作关系、凝聚力增长的趋势。同时,也呈现出低密度的分散性的小世界网络特征,以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为代表的高校是合作网络中的核心参与者,并占据了相当数量的结构洞,在整体网络中的"桥梁"作用显著。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融入全国创新公转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网络效应、提升产学研及跨域合作水平4个方面提出了研究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创新 社会网络分析 科技进步奖 成渝双城经济圈
原文传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探索——基于功能主义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26
3
作者 秦鹏 刘焕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54,共11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在于推动成渝地区协同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形成高质量增长极。基于充实...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在于推动成渝地区协同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形成高质量增长极。基于充实区域协同发展理论支撑的初衷,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引入功能主义系列理论,并运用其中的经典学说阐释成渝经济圈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路径策略。研究表明:成渝经济圈建设应当以经济协同和社会协同为目标,依托扩展原理启动原始动力,充分发挥功能性、诱发性和养成性外溢的持续动能,注重调动政府、关键人士、大型公司和协同发展机构的参与积极性,构建结构化系统化的区域协同发展组织架构。结合实际建议:成渝经济圈全方位高标准协同发展,需要经历拆除壁垒、畅通联系、形成联盟、区域认同、协同深化五个演进阶段,充分发掘协同发展动力,尽量维持区域利益均衡,统筹推动政策、经济、社会、法治四大领域协调联动。文章借助功能主义系列理论对成渝经济圈协同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对于丰富国内区域协同发展理论、指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经济圈 协同发展 经济协同 社会协同 一体化发展 功能主义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的结构特征与演进逻辑——基于制度性集体行动的社会网络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单学鹏 罗哲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5-66,共12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是助力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治理行动的有效整合、治理资源互动和政策学习是推进区域协同治理的关键所在。为了探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的逻辑理路,并为中国区域协...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是助力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治理行动的有效整合、治理资源互动和政策学习是推进区域协同治理的关键所在。为了探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的逻辑理路,并为中国区域协同治理提供成渝经验,文章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51份府际协同治理政策文本为研究蓝本,应用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框架的网络分析视角对其进行内容编码分析。以个体网络分析与整体网络分析为研究着眼点,引入强弱连带的概念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治理进程进行透视。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网络经历了由有限共享型网络向双核领导型网络嬗变的发展历程,成渝双城的首位作用逐渐显著;成渝地区内部协同治理次级系统基本形成,推动了整体制度性集体行动的协调和整合;行政隔离和区域隔离是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的主要障碍,亟待上级政府牵头开展协调,以功能为主导推进协同治理进程。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需要从协同机制创设、空间布局优化和政策协同衔接等方向着力,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协同治理 政策网络 区域协作 制度性集体行动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陈林会 刘青 《经济体制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63,共7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成渝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丰富的体育产业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等让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可能。成渝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发挥相关主体的积极作用,以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成渝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丰富的体育产业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等让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可能。成渝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发挥相关主体的积极作用,以引导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建设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区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品牌,完善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应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注重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融合联动机制,完善促进区域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配套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双城经济圈 体育产业布局 融合发展 推进策略
原文传递
基于知识图谱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综述 被引量:22
6
作者 钟海燕 冷玉婷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26,共14页
为了解成渝双城经济圈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并为国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文章选择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搜索引擎,采用CiteSpace5.5.R2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成渝文献时空特征分析和关键词分析。通过文献计量法主要对年度发文... 为了解成渝双城经济圈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并为国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文章选择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搜索引擎,采用CiteSpace5.5.R2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成渝文献时空特征分析和关键词分析。通过文献计量法主要对年度发文趋势、文献引用概况等时间分布特征以及学科分布、基金分布、作者和机构分布等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时间线图、聚类视图、时区视图及突现词分布图深度剖析文献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成渝领域研究文献数量庞大,但持续深入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少,引用情况表明该领域研究缺乏具有高认可度的文章,作者、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不足,尚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作者群体和机构群体。跨学科的研究文献较少,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开发。成渝研究领域各方面投入尚且不够,相关机构应加大对此的研究投入,提高成渝研究质量。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圈相关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趋于多元化,成渝经济区频次最高。根据时区线图将成渝领域的研究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文献发表情况与当时政策背景相吻合,趋热性明显。突现词显示近年来成渝研究有不断细化的趋势。通过梳理文献研究背后的基本脉络,文章指出了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历程,双城经济圈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的发展方向,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成渝城市群 成渝经济区 研究综述 知识图谱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收缩城市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孙平军 刘菊 +1 位作者 罗宁 彭雅丽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6,共11页
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资料,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收缩城市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近75%的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现象,收缩规模大且具有持... 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资料,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收缩城市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近75%的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现象,收缩规模大且具有持续收缩的发展迹象;②空间上,除成都和重庆“一小时经济圈”部分城市外,都是收缩城市,且以成都和重庆主城区为双核心,形成中间区域城市收缩强度的“塌陷区”,全面诠释了地理定律之地理区域关联及其距离衰减效应,“双核”规模聚集加剧了对紧邻区域的空间剥夺;③老龄化程度严重,以及产业经济、投资消费、财政保障等的“双核”极化和地形本底约束,是导致收缩城市及其格局形成与发展的主因所在.提出了“构建合理城镇体系结构、促进区域内产业分工协作、重视收缩城市转型发展、落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收缩响应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城市 多元线性回归 空间自相关 人口普查数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术创新网络演化与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黄兴国 彭伟辉 何寻 《经济体制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57,共8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术创新网络总体经历了由"单中心、低层次"向"多中心、多层次"演化历程,城市间技术创新连通性不断提升,网络密度不断增强,技术创新网络的凝聚力和空间集聚效应显著提高。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发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术创新网络总体经历了由"单中心、低层次"向"多中心、多层次"演化历程,城市间技术创新连通性不断提升,网络密度不断增强,技术创新网络的凝聚力和空间集聚效应显著提高。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发现,知识创新的"累积——选择"循环机制、城市关联的"竞争——合作"分工机制和资源配置的"政府——市场"协同机制是推动经济圈创新网络演化的更深层次动因。因此,在推动经济圈技术创新网络建设过程中,应加快构建城市内部和跨城市的统一创新要素市场,政府通过制度供给以引导创新要素的市场流通;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创新的统筹协调,通过构建经济圈内合理的创新分工体系实现创新收益最大化;建立更加开放的创新关联网络,鼓励各城市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合作,以提高经济圈创新网络整体开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技术创新网络 影响机制
原文传递
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被引量:16
9
作者 和佳慧 吴映梅 李婵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2,共7页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空间载体,运用熵值法、重心模型和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5—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重心变动特征及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城市韧性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空间载体,运用熵值法、重心模型和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5—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重心变动特征及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城市韧性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提升态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②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重心经历了复杂的迁移过程,且二者重心的空间叠置性显著上升,迁移方向基本趋于一致,空间耦合趋势明显。③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失调阶段,总体呈“成都、重庆双核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科技创新滞后现象日益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科技创新 重心模型 耦合协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与推进策略——“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会议综述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杨继瑞 杜思远 冯一桃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70,共9页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并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中国西部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学术界...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并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中国西部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学术界和决策层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2020年6月20日,为更好地发挥川渝两地社科界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由四川省社科联、重庆市社科联及成都市社科联等联合主办的“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在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智库以及社科界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定位、战略要点及推进策略等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高质量发展 增长极 城市群 区域协调发展 创新驱动 内陆开放高地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下载PDF
成渝经济圈2000—2018年植被NDVI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茜荣 杨东 +2 位作者 冯磊 黄悦悦 易唯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967-2977,共11页
利用成渝经济圈2000—2018年的MODIS NDVI遥感数据对植被覆盖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同期研究区内气象站点气温、降水等气候指标,分析该地区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对其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8年成渝经济圈植被NDVI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 利用成渝经济圈2000—2018年的MODIS NDVI遥感数据对植被覆盖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同期研究区内气象站点气温、降水等气候指标,分析该地区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对其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8年成渝经济圈植被NDVI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空间地域差异性明显:植被退化区域主要集中在成渝经济圈西北部及东南部,改善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及东部;年NDVI与平均气温呈负相关性,与降水呈正相关性;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人类活动促进植被改善,植被趋好状态的地区占总面积的95.33%,但在未来,61.66%的区域存在植被由改善变退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经济圈 NDVI 动态变化 气候因子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变迁 被引量:14
12
作者 申云 王锐 +1 位作者 张海兵 刘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72,共13页
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城乡统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本文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不同区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综合指数,基于LSDV、GMM和... 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城乡统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本文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不同区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综合指数,基于LSDV、GMM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空间演进及分布格局,揭示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及其分布格局。研究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深度好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广度。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存在空间集聚效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空间层面表现出点状分散分布向集中块状分布格局演进,且本地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大于毗邻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外溢效果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产业融合 城乡收入差距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蔡文伯 陈念念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53,共8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有利于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文章选取2009-2018年成渝地区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28个数据指标并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的程度,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有利于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文章选取2009-2018年成渝地区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28个数据指标并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σ收敛性检验判断成渝整体耦合协调差异趋势并进一步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探究影响耦合协调差异的因素。研究发现:从综合发展指数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两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都呈稳步增长趋势。从耦合协调关系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表现为高等教育投入系统滞后型和经济增长系统滞后型以及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系统同步型。从耦合协调程度来看,2009-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上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性愈发加强。从σ收敛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以及四川和重庆的耦合协调都呈现阶段性σ收敛,高等教育经费、专任教师数、教学仪器设备资产以及人均GDP和居民消费水平是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耦合协调差异的主要关联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高等教育投入 经济增长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水平测度及空间联系网络演化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龚勤林 宋明蔚 韩腾飞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8-37,共10页
基于基础创新和协同创新两个维度,构建考察城市协同创新综合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实现量化数据和关系数据的结合,并从空间维度直观地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空间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时空演化。结... 基于基础创新和协同创新两个维度,构建考察城市协同创新综合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实现量化数据和关系数据的结合,并从空间维度直观地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空间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时空演化。结果发现: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处于探索追赶阶段,协同创新水平不均衡;整体网络联系尚不稳定,协同创新联系强度断层现象严重,各节点的协同创新自主性较为均衡,但成渝双核的“控制力”和“桥梁”作用过强;凝聚子群重构优化形成“成都-荣昌-永川-重庆主城”的协同创新主轴,但存在邻近“抱团”情况,行政壁垒尚未完全破除,缺乏跨越地理格局和行政区划的创新凝聚子群;“接壤区洼地”“东北翼边缘地带”是成渝地区形成紧密协同创新空间联系网络需着力破除的关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协同创新 空间联系网络
原文传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苏斌 薛佳滢 +2 位作者 颜利 黄俊 杨锐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1-108,共8页
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19个城市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中心度和凝聚子群角度,量化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研究发现:重庆主城和成都市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个核心,对整个经济圈的经济发展... 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19个城市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中心度和凝聚子群角度,量化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研究发现:重庆主城和成都市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个核心,对整个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还不够充分,渝东片区、成渝的中间地带与成都或重庆主城的联系都还不够紧密,亟待加强经济圈内其他节点城市对重庆主城和成都等核心城市的支持,从而有效推动实现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城市群 区域经济一体化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基于百度指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结构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宗会明 郝灵莎 戴技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45,共10页
信息化社会下,网络信息相较于传统信息更能准确反映出城市空间网络结构的时空变换.本文基于百度指数数据,借助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构建城市网络分析模型,分析2013年、2016年和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结构现状特征与演化规律... 信息化社会下,网络信息相较于传统信息更能准确反映出城市空间网络结构的时空变换.本文基于百度指数数据,借助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构建城市网络分析模型,分析2013年、2016年和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结构现状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间联系密切,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明显,城市网络的非均衡化程度高;城市网络呈“1+1+3+5+6”等级分布;2013-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联系明显加强,双核集聚效应明显;宜宾等低层级城市跃迁,城市层级分布日趋合理;成都是成渝双城经济圈最核心城市,对其他城市影响最大;但重庆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增长更快,核心地位日益加强;行政边界对成渝地区双核经济圈网络联系的影响明显,但跨行政区网络联系正在加强;川渝地区的中部地带“塌陷”现象依然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 百度指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产业—交通—人口”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与演进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鹏飞 刘新智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0-74,共15页
"产业—交通—人口"的协调发展是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条件。通过综合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对2008—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产业、交通、人口三个系统上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测度,并探... "产业—交通—人口"的协调发展是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条件。通过综合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对2008—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产业、交通、人口三个系统上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测度,并探讨了三个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动态交互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产业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成渝连线城市为"横"、川渝交界城市为"纵"的"十"字型产业分布格局,经济圈东北部城市的交通、人口系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城市。三个系统协调发展不断优化,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极化程度减弱。经济圈内三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上的空间联系不足,扩散效应不明显。经济圈内交通设施的完善和人口规模的扩大将对产业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耦合协调 时空格局 VAR模型
原文传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演变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问苈 时培豪 黄庆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2-182,共11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对于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5-2019年权威统计数据,采用SBM-DEA(Slacks 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核密...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对于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5-2019年权威统计数据,采用SBM-DEA(Slacks 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核密度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偏低,不同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测度结果差异较大,呈现出“下降—波动—上升”变化的特征.从演变趋势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城市群内部离散程度呈缩小趋势,《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使得城市群“双核”绿色创新的辐射扩散能力得到强化.从城市层面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上升型、U型、倒U型和区间波动型4类演变轨迹.政府支持、开放程度显著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要素扭曲的存在使得教育水平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发挥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绿色创新效率 SBM-DEA 核密度估计
下载PDF
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动态关系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被引量:13
19
作者 孙长城 张凤太 +5 位作者 安佑志 吴建峰 杨庆 魏珍 肖粤东 杨兴雨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2-379,共8页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成渝地区2005—2018年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并基于ArcGIS10.3软件进行了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①2005—2018年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均保持上升趋势,"双峰"格局显著。②耦...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成渝地区2005—2018年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并基于ArcGIS10.3软件进行了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①2005—2018年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均保持上升趋势,"双峰"格局显著。②耦合及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低,阶段性特征明显,政策引导作用显著。③耦合协调重心始终以成、渝两地为中心迁移变化,"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初见成效,两大核心城市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未来,应进一步发挥成、渝两大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强化区域一体化意识,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新型城镇化 耦合度 协调度 成渝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流空间网络特征 被引量:11
20
作者 涂建军 徐桂萍 +1 位作者 姜莉 韩梦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3,共12页
以“流”空间表征的城市空间网络能更好地刻画城市间的空间联系.该研究以经济流和交通流作为流空间的表达参数,利用空间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手段,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流空间网络格局进行解析.结果发现:①成渝地区经济流和交通流网络... 以“流”空间表征的城市空间网络能更好地刻画城市间的空间联系.该研究以经济流和交通流作为流空间的表达参数,利用空间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手段,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流空间网络格局进行解析.结果发现:①成渝地区经济流和交通流网络整体呈现“双核一轴两带”的空间格局,“双核”强向心性明显,但在川渝交界地区形成“毗邻区塌陷”,省界对空间流的阻隔效应还十分明显;②经济流网络中与一级中心城市邻近的城市其中心度更高,地理邻近效应显著,而交通流网络中的城市中心度具有交通趋向性,沿铁路干线的城市中心度等级更高;③经济流网络大致形成成都-重庆中心城区、川南、南遂广、万开云、渝西等5个次级组团,交通流网络中的城市组团则处于零散状态;④相较于经济流,交通流更能发挥时空压缩效应,带动区域空间网络向多中心、组团化演化,推进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空间 经济流 交通流 城市网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