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长城资源的多学科整合与长城学的构建 被引量:6
1
作者 田澍 马维仁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8-86,共9页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界对明代长城资源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内容主要集中于对明长城的界定和明长城资源内涵的探讨,并对明长城建筑资源、明长城传统文献资源、明长城碑铭和舆图资源、明长城非物质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界对明代长城资源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内容主要集中于对明长城的界定和明长城资源内涵的探讨,并对明长城建筑资源、明长城传统文献资源、明长城碑铭和舆图资源、明长城非物质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与整理。从现有成果来看,对明长城资源的调查与研究成绩显著,但中国学术界在长城理论创新方面不足。而要发出中国学者在长城研究方面的独特声音,就必须走多学科交融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长城 边墙 九边 防御体系 长城学
下载PDF
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概述 被引量:4
2
作者 解丹 《新建筑》 2013年第4期147-150,共4页
很长时间以来,金长城被排斥在"长城"范围之外。这一方面说明学界对"金长城"防御体系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金长城与其他长城有明显区别。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是在汉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但其规划特点和建筑形式却... 很长时间以来,金长城被排斥在"长城"范围之外。这一方面说明学界对"金长城"防御体系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金长城与其他长城有明显区别。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是在汉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但其规划特点和建筑形式却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文化特质。通过深入的探讨,真实地还原其构筑初衷,为金长城遗址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长城 防御体系 规划布局 游牧特征 界壕 军堡
下载PDF
秦长城西端起点临洮地望与洮州边墙考 被引量:2
3
作者 范学勇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43-47,共5页
对有关地方志及有关论著中对秦长城西端起点“临洮城”的地望问题提出质疑。通过实地考察 ,并结合地方志文献得出结论 :秦长城的西端起点是位于今甘肃省卓尼县阿子滩乡玉古村东南的石崖 ,距其以东 10公里的羊巴古城即“临洮城” ;洮州... 对有关地方志及有关论著中对秦长城西端起点“临洮城”的地望问题提出质疑。通过实地考察 ,并结合地方志文献得出结论 :秦长城的西端起点是位于今甘肃省卓尼县阿子滩乡玉古村东南的石崖 ,距其以东 10公里的羊巴古城即“临洮城” ;洮州“明代边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长城 临洮城 地望 边墙
下载PDF
明代“长城”与“边墙”称谓考辨
4
作者 马维仁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6-201,F0003,共17页
中国有近两千年的长城修筑史,“长城”是这一军事工程的通用称谓。明代曾大规模修筑长城,传统观点认为为了避免引起民怨民恨,明人特意将“长城”改为“边墙”。然而考诸史籍,明人不仅不避讳“长城”一词,反而赋予其更加崇高的意蕴。明... 中国有近两千年的长城修筑史,“长城”是这一军事工程的通用称谓。明代曾大规模修筑长城,传统观点认为为了避免引起民怨民恨,明人特意将“长城”改为“边墙”。然而考诸史籍,明人不仅不避讳“长城”一词,反而赋予其更加崇高的意蕴。明人之所以将本朝所修长城称为“边墙”,是由于严峻的边防形势,“边”在有明一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深刻影响了明代的政治运行和历史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边墙 边防危机 政治运行 历史书写
原文传递
河南省战国魏韩边界长城遗迹的实地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典芳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25,共7页
经实地考察、民间访问和文献考证,河南境内一些分境岭、堤岭、边墙等古代建筑遗迹,可能是战国初期魏国所筑的魏韩边界长城。它具有标示性长城(边墙)和防御性长城的双重特征,表现了长城建筑史上的过渡性,为弄清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国疆域格... 经实地考察、民间访问和文献考证,河南境内一些分境岭、堤岭、边墙等古代建筑遗迹,可能是战国初期魏国所筑的魏韩边界长城。它具有标示性长城(边墙)和防御性长城的双重特征,表现了长城建筑史上的过渡性,为弄清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国疆域格局提供了实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战国 魏韩边界 考察
原文传递
边境墙作为公共空间的可能性:罗纳德·雷奥的建筑构想与实践
6
作者 赵文悦 Rael San Fratello团队 《公共艺术》 2020年第5期94-103,共10页
美墨边境墙是两国国境线上的森严政治隔离象征,同时也对边境乃至更深广的两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层次有多重影响,以致产生了诸多议题。美国建筑师、公共艺术家罗纳德·雷奥(Ronald Rael)及其团队以美墨边境墙为研究与实验对象... 美墨边境墙是两国国境线上的森严政治隔离象征,同时也对边境乃至更深广的两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层次有多重影响,以致产生了诸多议题。美国建筑师、公共艺术家罗纳德·雷奥(Ronald Rael)及其团队以美墨边境墙为研究与实验对象,进行了诸多颇有启示的实践,本文试图梳理归纳雷奥的实践,从此个案角度探讨作为特异的公共空间——"边境"——可以引申出的积极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纳德·雷奥 边境墙 公共艺术 基础设施
原文传递
苗疆边墙对苗族武术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徐泉森 《体育科技》 2011年第4期21-23,共3页
苗疆边墙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封锁苗族人民而修建的一种军事工事,在边墙的压迫下,苗族人民对统治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反抗斗志。边墙促进了苗族武术的进一步传播,因为文化封锁的因素,也使得苗族武术的传承体系更加的封闭,同时也是苗族武术... 苗疆边墙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封锁苗族人民而修建的一种军事工事,在边墙的压迫下,苗族人民对统治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反抗斗志。边墙促进了苗族武术的进一步传播,因为文化封锁的因素,也使得苗族武术的传承体系更加的封闭,同时也是苗族武术能原汁原味的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边墙的缘故,苗族武术的价值功能也发生重要转变,使苗族武术成为了单纯的搏杀技能。随着历史的发展,边墙和封建阶级已经土崩瓦加,苗族武术又重新回到了其应有的轨迹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疆边墙 武术 苗族
下载PDF
边墙格局与苗疆社会——基于清代湘西苗疆边墙的历史学考察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文元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9-159,共11页
清初,清廷秉持"教化训导"苗民的政策,两次罢议重修边墙,并未划分苗汉疆界。但"苗乱"仍行,至乾隆六十年(1795),最终爆发了乾嘉苗民起义。此次起义引发的震动,使清廷意识到苗疆问题的重要性和苗汉关系的复杂性,开始... 清初,清廷秉持"教化训导"苗民的政策,两次罢议重修边墙,并未划分苗汉疆界。但"苗乱"仍行,至乾隆六十年(1795),最终爆发了乾嘉苗民起义。此次起义引发的震动,使清廷意识到苗疆问题的重要性和苗汉关系的复杂性,开始更全面和整体地思考苗疆治理。因而,为疏导苗汉矛盾,调和族群关系,防止汉民滋扰苗民,稳定苗疆统治,清廷转变治理思路,基于明朝边墙旧址再筑110余里边墙,又增修汛堡、屯卡、碉楼、哨台、炮台、关厢、关门等1177座边防设施,构成边墙与边防体系,增强治安管理,划分民、苗界址,实行苗汉分治。边墙的核心是实现军事控制,但与明代极大不同的是,清廷围绕边墙与边防体系建立起一套基于政治统治、军事管控、经济开发与社会建设于一体的"治军""治吏""治民"工程,提升了修建边墙的格局。因边墙与边防体系,苗疆形成新的社区划分、新的治理格局及新的经济文化秩序,苗疆的历史进程由此改变。至清末,从苗汉分治到苗汉共融,边墙的区分与管控映衬了王朝国家的开拓历史与统治实践,展现了传统中国治理民族地方的政治逻辑。相关研究既要客观、辩证、历史地看待苗疆边墙,更应以"墙"为"诫",总结吸收传统中国的统治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疆边墙 边墙格局 苗疆社会
原文传递
Review and Analysis: Successful Use of Soil Tunnels in Medieval and Modern Warfare and Smuggling 被引量:1
9
作者 Kenneth R. Olson David R. Speidel 《Ope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20年第5期194-215,共22页
For more than 2500 years, soil tunnels have been used in warfare and smuggling. Initially tunnels were utilized to attack fortresses that were underlain by unconsolidated (non-bedrock) soil materials. Later tunnels pr... For more than 2500 years, soil tunnels have been used in warfare and smuggling. Initially tunnels were utilized to attack fortresses that were underlain by unconsolidated (non-bedrock) soil materials. Later tunnels provided housing and served as smuggling corridors. The medieval warfare undermining technique involved digging soil tunnels with wooden or beam props to hold up the soil ceilings. Then flammable material, such as hay or straw, was put in the tunnel and set on fire. The fire burnt the support beams which collapsed the soil tunnel ceilings and undermined the overlying perimeter wall. Later gunpowder and dynamite replaced fire when attempting to collapse a tunnel, fortress or perimeter defense. Modern warfare soil tunnels were the pathways used to move troops, weapons and supplies to the other side of a border or wall for surprise attacks. Most of the soil tunnels were placed in easy-to-dig unconsolidated soil materials that had a low water table and were not subject to flooding. Eventually, machinery was used to drill through bedrock permitting deeper and longer tunnels for troop movement or smuggling. However, when drilling through bedrock under international borders, the process creates both noise and vibrations which were often detected by the enemy. Once discovered the tunnels were often collapsed by blowing up the tunnel, injection of gas, filling with water or wastewater, or inserting barriers. A series of case studies will be examined with the goal of determining soil and site criteria required to permit successful tunneling. The most restrictive soil and geologic conditions will be identified as well as potential mitigation methods used to overcome the site restrictions will be documented. Countries with warfare or smuggling issues along their borders, such as Israel and United States, need to identify the sections of the border most likely to be undermined by soil tunnels. In the case of Israel their entire border is susceptible as a result of the favorable arid climate, soils and geology.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Tunnels Tunnel Warfare Undermining SMUGGLING Fortresses UNITED STATES border wall Israel border Mexico border UNITED STATES border Rio Grande River
下载PDF
冲突与对话——湘西苗疆边墙地区白帝天王崇拜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明跃玲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32,共5页
湘西苗疆边墙的军事防御与控制功能已经逐渐消失,由苗疆边墙而带来的白帝天王崇拜的复兴在边墙修建时期成为缓解苗、汉冲突,整合社会秩序的对话工具。在苗疆边墙地区军事冲突消失后的今天,仍然成为苗、汉、土家族民众调适冲突,维持群体... 湘西苗疆边墙的军事防御与控制功能已经逐渐消失,由苗疆边墙而带来的白帝天王崇拜的复兴在边墙修建时期成为缓解苗、汉冲突,整合社会秩序的对话工具。在苗疆边墙地区军事冲突消失后的今天,仍然成为苗、汉、土家族民众调适冲突,维持群体关系,倾诉内心痛苦,释放焦虑情绪,表达心中期望的对话渠道,最终逐渐达到相互间平等对话、和谐发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突与对话 苗疆边墙 白帝天王崇拜
下载PDF
文化制衡视域下的明清湘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基于苗疆边墙的历史考察
11
作者 黄建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3期56-60,共5页
“文化制衡”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必然是一个“偏离”与“回归”交替出现,不断再适应的推进过程,任何一个民族绝不会只对某一两个民族保持密切关系,而是同时要与众多民族发生不同程度的依存制约关系。该文运用文化制衡理论对明清两... “文化制衡”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必然是一个“偏离”与“回归”交替出现,不断再适应的推进过程,任何一个民族绝不会只对某一两个民族保持密切关系,而是同时要与众多民族发生不同程度的依存制约关系。该文运用文化制衡理论对明清两朝苗疆边墙的修筑历史予以解读,阐述了湘西苗疆各民族之间冲突、调适、耦合的过程。苗疆边墙的修筑,虽然达到了“民”“苗”分而治之的目的,但并未物理隔绝“墙内”“墙外”的社会联系。各民族以墙为“介”,打破了族群壁垒,重构了苗疆社会秩序,最终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交融局面,成为中国民族地区民族和睦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制衡 苗疆边墙 明代 清代 湘西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清代湘西边墙的“修心”与信俗交融探析
12
作者 侯有德 《怀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9-23,共5页
明清政府自开发和治理湘西以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着手实施了一系列“王化”措施。其中,以边墙为基点推行的革禁“椎牛”习俗和推广官方认可的信仰,是清政府“修心”的重要举措。在国家权力的强力推动下,官方认可的信俗在湘西地... 明清政府自开发和治理湘西以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着手实施了一系列“王化”措施。其中,以边墙为基点推行的革禁“椎牛”习俗和推广官方认可的信仰,是清政府“修心”的重要举措。在国家权力的强力推动下,官方认可的信俗在湘西地区取得了开拓性的传播与较快发展,并与当地的民间信俗相互交融,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姿态。通过信俗交融,湘西苗族得以与以汉族为主体的其他民族“心心相通”,这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边墙 “修心” 信俗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清代湘西苗疆边墙民族贸易探析
13
作者 侯有德 《怀化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4-18,共5页
民族贸易是清代湘西苗疆民族交往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清代湘西苗疆民族贸易历经“民间自发”向“国家在场”的转变,贸易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等均受到官府严格的管控。清代湘西苗疆民族贸易与苗疆边墙密切相关,带有深深的“边墙格... 民族贸易是清代湘西苗疆民族交往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清代湘西苗疆民族贸易历经“民间自发”向“国家在场”的转变,贸易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等均受到官府严格的管控。清代湘西苗疆民族贸易与苗疆边墙密切相关,带有深深的“边墙格局”的印记。一方面,民族贸易集场紧密围绕边墙分布;另一方面,在以集场交易为中心的民族贸易中,边墙与集场之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边墙-集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疆边墙 民族贸易 “边墙格局”
下载PDF
跷跷板墙:连接心灵的桥梁 被引量:1
14
作者 《公共艺术》 2022年第1期22-23,共2页
美国雷尔·圣·弗雷泰洛团队和墨西哥肖贝克艺术团体以美墨边境墙为研究与实验对象,进行了诸多颇有启示的艺术实践。本文详细介绍该团队获得第五届国际公共艺术奖全球大奖作品案例《跷跷板墙》,阐述了该作品创作的背景和过程,... 美国雷尔·圣·弗雷泰洛团队和墨西哥肖贝克艺术团体以美墨边境墙为研究与实验对象,进行了诸多颇有启示的艺术实践。本文详细介绍该团队获得第五届国际公共艺术奖全球大奖作品案例《跷跷板墙》,阐述了该作品创作的背景和过程,并分析了作品的目的及其带来的重要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五届国际公共艺术奖 美墨边境隔离墙 桥梁 游戏
原文传递
苗疆边墙沿线婚丧文化变迁研究
15
作者 侯有德 《凯里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33-40,共8页
苗疆边墙是一条看到的军事防线,也是一条隐形的文化界线。清中叶以来,在一系列“王化”措施的影响下,苗疆边墙沿线的婚丧文化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婚恋文化方面,苗疆边墙以外的广大“生苗区”以“跳月”“赶边边场”为主要婚恋途径,具有... 苗疆边墙是一条看到的军事防线,也是一条隐形的文化界线。清中叶以来,在一系列“王化”措施的影响下,苗疆边墙沿线的婚丧文化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婚恋文化方面,苗疆边墙以外的广大“生苗区”以“跳月”“赶边边场”为主要婚恋途径,具有以歌为媒、自主选择、自由不羁的特点;苗疆边墙以内的“熟苗区”受汉族婚恋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逐渐讲究六礼,重人伦、礼仪。在丧祭文化方面,民国以前,苗疆边墙以外的广大“生苗区”基本沿袭着苗族传统的丧祭习俗,近现代逐渐融合了汉族丧祭习俗;在苗疆边墙以内,汉族丧祭习俗得到广泛传播以及一定程度的接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疆边墙 婚丧习俗 文化变迁
下载PDF
特朗普关于美墨边境墙讲话的批评话语分析
16
作者 郑丽红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20年第1期89-93,共5页
基于传统批评话语分析、修辞学和论证研究,Fairclough&Fairclough提出了一个"过程路径"的四步分析框架,该框架从公正的角度研究政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本身是实践论证的一个表现方式,即逻辑推理。本研究选择美国总统特朗... 基于传统批评话语分析、修辞学和论证研究,Fairclough&Fairclough提出了一个"过程路径"的四步分析框架,该框架从公正的角度研究政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本身是实践论证的一个表现方式,即逻辑推理。本研究选择美国总统特朗普针对美墨边境墙修建一事发表的电视讲话为研究对象,采用"过程路径"的四步分析框架为理论框架,旨在验证该分析框架的可行性,并从伦理批评这一新的研究角度分析政治语篇,对未来关于政治语篇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步分析框架 政治语篇 实践论证 伦理批评 美墨边境墙
原文传递
湘西边墙地区民俗文化共生与交融研究
17
作者 蒋欢宜 李孝梅 《凯里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5-21,共7页
湘西边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复修于清中后期。受“边墙格局”的深刻影响,湘西边墙地区的民俗文化呈现共生与交融之势。一方面,边墙将苗、汉民俗文化界隔开来,使墙内的汉族民俗文化与墙外的苗族民俗文化共生共荣;另一方面,作为湘西边墙地... 湘西边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复修于清中后期。受“边墙格局”的深刻影响,湘西边墙地区的民俗文化呈现共生与交融之势。一方面,边墙将苗、汉民俗文化界隔开来,使墙内的汉族民俗文化与墙外的苗族民俗文化共生共荣;另一方面,作为湘西边墙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场域,苗、汉民俗文化在此交融,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边墙 民俗文化 共生与交融
下载PDF
泉州历史及其地名释义 被引量:9
18
作者 关瑞民 陈力 《华中建筑》 2003年第1期79-80,93,共3页
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泉州是福建省惟一的一个,可见泉州在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因为泉州文化的重要性,便得与泉州毗邻的地区也深受其影响,福州作为福建的省会,也与泉州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古代泉州与当代泉州沿着... 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泉州是福建省惟一的一个,可见泉州在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因为泉州文化的重要性,便得与泉州毗邻的地区也深受其影响,福州作为福建的省会,也与泉州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古代泉州与当代泉州沿着历史沿革的思路进行梳理,弄清泉州的来龙去脉,全面展示泉州的古城风貌及其文化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要地位 泉州 历史 释义 文化 思路 福州 公布 国务院 福建
下载PDF
固体壁面边缘附近激光诱导空化泡非球形特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湘晴 张宇宁 裘勖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29-1041,共13页
依托高速相机实验系统,本文对固体壁面边缘附近的单个空化泡的动力学行为开展了实验研究。基于不同特征点处的空化泡半径及泡壁运动速度等统计参数,重点探析了空化泡溃灭过程中的非球形特征及其随时间和距离的变化,为后续单空泡动力学... 依托高速相机实验系统,本文对固体壁面边缘附近的单个空化泡的动力学行为开展了实验研究。基于不同特征点处的空化泡半径及泡壁运动速度等统计参数,重点探析了空化泡溃灭过程中的非球形特征及其随时间和距离的变化,为后续单空泡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获得的结论如下。首先,在空化泡振荡的各个阶段中,空化泡溃灭阶段的非球形程度比生长阶段更为显著。其次,在空化泡溃灭阶段,当空化泡距离壁面边缘较近时,空化泡泡壁半径八个典型位置的标准差可高达0.20,表明此时空化泡非球形程度很高,必须予以考虑。最后,空化泡与固体壁面边缘之间的距离越大,空化泡的非球形程度越弱,可以近似为球形溃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空化泡 固体壁面边缘 空化泡溃灭 非球形特征
下载PDF
论清代湘西苗疆的“边墙贸易”政策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月耀 《怀化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19-22,共4页
随着苗疆边墙的完成以及依托边墙而设立的墟场,康雍乾时期的苗疆民族贸易政策相继而终,逐渐形成了"边墙贸易"政策。"边墙贸易"政策的确立对湘西苗疆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稳固清朝行政权力在苗疆统治秩序中... 随着苗疆边墙的完成以及依托边墙而设立的墟场,康雍乾时期的苗疆民族贸易政策相继而终,逐渐形成了"边墙贸易"政策。"边墙贸易"政策的确立对湘西苗疆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稳固清朝行政权力在苗疆统治秩序中的地位和重构苗疆区域文化;另一方面,密切而稳定的民苗贸易往来,推动了苗族经济、文化发展和苗汉间民族文化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苗疆 “边墙贸易” 政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